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认知行为疗法

2017-09-21 22页 doc 45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一、理论来源: 新一代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行为心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应的治疗认知行为障碍的方法。这一方法并不是简单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结合,而是将潜意识行为原理、暗示学习原理及技术、行为主义学习原理及其行为疗法、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学习原理、认知疗法等技术综合在一起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技术。这一疗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1、认知调整。虽然我们并不是单纯的认知疗法,但是认知调整仍然是整个咨询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项技术。我们调整认知的技术不一定完全遵守传统的认知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应用 一、理论来源: 新一代的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行为心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应的治疗认知行为障碍的方法。这一方法并不是简单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结合,而是将潜意识行为原理、暗示学习原理及技术、行为主义学习原理及其行为疗法、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结构学习原理、认知疗法等技术综合在一起而发展起来的临床技术。这一疗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1、认知调整。虽然我们并不是单纯的认知疗法,但是认知调整仍然是整个咨询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项技术。我们调整认知的技术不一定完全遵守传统的认知疗法的过程,但不管如何去操作,最终达到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调整认知,使其认知的内容、方法、角度等发生改变,使其在认知方面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和自身的障碍性行为有一个更理智的认识。除此之外,在认知调整的过程中,我们还要为其输入大量的策略性知识,使他能运用这些认知策略来指导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2、行为和情绪的调整。认知调整之后,必然会解决一部分由于潜意识的认知活动引发的消极情绪、进而产生的行为障碍问题。然而还有一部分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没有解决,因此,我们采用一系列行为的和情绪的训练方法,以解决这一部分情绪和行为问题。而在这一部分的临床实践中,最主要的原理与技术就是暗示学习的原理与技术。 所谓临床暗示技术,就是通过催眠、放松等训练程序,来保证接受信息者不能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或思维、情绪情感对其进行评价、反思,而改变行为的心理学临床技术。而人在临床暗示训练的过程中,经过调适的大脑会现出超强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知识经验结构是高度可塑的。那么,如果高效地改变人们大脑中有关行为反应的知识结构的话,人的行为也就是高度可塑的了。这种效果运用 于临床治疗中,便表现为有效的临床治疗。即当一个心理异常者需要改变他大脑中的某种经验结构时,通过暗示学习,就可以只用很少的训练便改变他的行为、态度和观点。 在临床操作的实践中,我们运用临床暗示技术,在来访者的身体达到非常放松、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把我们好的一套新的程序性知识输入到他的大脑中,并经过反复训练,使其达到自动运行的程度,这样,通过暗示条件下的高效学习过程,我们就打破了他大脑中旧的程序性知识,而取代之以新建立的程序性知识,阻止了原有的条件性情绪的发生,也就控制了他的潜意识行为。 二、一般步骤: 第一阶段,信息收集阶段: 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详细询问当事人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2)了解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与预期;(3)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当事人所说的,辅导员不能有疑问,也不能做批评,需要全部接纳,好让对方感到辅导员是与他在同一立场的。(4)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 第二阶段,问题分析阶段: 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的阶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是如何被巩固的;(3)确定矫正目标。 第三阶段,制定阶段: 主要包括:(1)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2)矫正时间 和过程的安排;(3)矫正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4)矫正效果的评价等 。 第四阶段,预案实施与调整阶段: 根据矫正,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 按计划实施行为矫正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三、实践应用 1、基本情况: 小雨,女,13岁,系某重点中学的初一学生。她是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咨询室的。其母亲是主述。小雨平时生活散漫,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性格上较为任性,提出的要求如得不到满足,常用哭闹的方式来抗议。而父母对她的要求则是能满足的尽量满足。进入初中后,对学习上的事情渐渐不在意,经常逃课。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和所谓“朋友”(品行不良的校内外青少年)的交往上。没时间一起玩时,则用小灵通等通讯工具和他们联系。即使上课也偷偷地拿出小灵通发短信,也曾被老师抓到,并让家长来校。没钱给小灵通充费,就从家里偷拿钱或到同伴中偷窃。小灵通被家长没收后,就借别人的来用。对她的行为和表现,母亲的感受是闹心,觉得管不了她,也没有这个精力。曾找过一个老师,有老师负责管理,那老师也无能为力。后经人介绍,来到馨圆行为教育工作室。 2、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1)临床表现与初步分析: 结合小雨母亲提供的信息以及从小雨本人处了解的情况来看,小雨诸多问题的核心是交友不良,并带来了以下问题及后果: ?、经常逃课,有机会就不去上课,自己玩。更多的时候是找认识的朋友玩。 ?、上课的时候,无心听讲。想着和朋友在一起时发生的有意思的事情。而学习是枯燥的。 ?、利用各种机会用自己的或他人的通讯工具和朋友联系。上课时也不例外。曾被老师抓住并批评教育。 ?、花大量的时间和朋友玩,进出各种娱乐场所,学会朋友的坏毛病。并曾夜不归宿,由父母找回。 ?、手机费用以及和朋友开销的费用大、手头紧。于是偷偷从家里拿钱,甚至几次偷同学的钱。 ?、小学时成绩较好,进初中有了不良交友后,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2)问题成因分析: ?、早期经历的影响:小雨的家庭结构复杂,其父母在结婚前均已有过婚姻,并有子女。现在父母离婚并各有新的家庭。错综复杂的家庭结构以及权力利益关系,父母的结婚、离婚到再婚均对小雨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与难以消除的重要影响。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小雨尚且年幼的时候。早期经历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于是,小雨形成了目前的人格状态。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非理性的、歪曲的认知。由此种认知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各种适应不良的问题行为。另外,父母对小雨疏于管教,物质满足的过度与精神满足的缺乏,都是 造成小雨不良认知和行为的直接因素。而其对“朋友”的追求与依赖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是为了归属和爱的需要。这是其着迷于朋友的心理动因。 ?、问题行为不能解决的原因:小雨对自己的不良认知与行为有一定的认识,也有改变的愿望,不过效果不明显。原因有这样几方面。首先,小雨试图从朋友那里找到在父母那里缺失的爱,而这样的需要十分强烈。靠她目前的自控力是无能为力的。再是,朋友,与朋友的交往(刺激S)?愉悦与情感满足(反应R)。S?R的联结经过多次的强化已得到了固化。这已形成了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只要想到朋友或与朋友有关的事物就会获得一种满足。而与朋友大量时间的相处又进一步强化了这样的情绪反应。于是产生了过度交友的行为,且难以自行控制。还有,部分情绪是由认知评价产生,朋友对她关注而家人无法充分做到,使她作出与朋友相处较父母更能满足自己情感需要的认知判断。 (3)临床干预预案: 首先:对小雨进行认知调整。小雨出现的过度、不良交友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逃课、玩手机、偷窃、成绩下降等行为源于固有的认知所依赖的知识结构。需要改变对自己、他人、社会及事物的非理性、歪曲的认知,建立客观的、积极的认知。学会正确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身边的事件。关注行为本身及行为的后果,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其次:对小雨进行行为教育与调整。小雨身上出现的逃课、过度交友等行为可以归结为任性行为的表现。因此,对于训练中出现的任性行为,要利用行为疗法进行矫正。治疗目标是:对任性行为进行消退、消除,对好的行为进行塑造与巩固。 最后:进行专门的情绪情感调整。小雨不良行为表现的心理动因在于情感上的满足缺乏。因此,需加强小雨和其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由父母满足其正常的归属、爱与尊重的需要。技术过程是:由认知解决一部分情绪问题;另外,利用暗示学习的原理,输入对于父母的积极的程序性知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其巩固,从而改变对父母的不良情 绪。 (4)预案制定的理论依据: ?、艾利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他把这一疗法归纳为ABC理论。见图: As?Bs?Cs.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指当前所遭遇的事件。C代表结果,是A发生后,个体出现的认知、情绪和 ? 行为。而B指信念,是对于A的认知、判断和评价。也就是说,不是A直接引起了C,而是B直接引 D 起了C。即说,情绪反应由个人对事件的评价、判断引起,而不是由事件本身直接引起。在ABC理论中,D代表治疗、质疑,通过D来影响B。一旦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和行为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除或减轻,最后达到一种新的情绪和行为后效,以及一种新的有效的生活态度或生活哲学。小雨的非理性认知的调整可以矫正其一部分行为的问题以及对父母的情感问题。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不管是功能性的还是非功能性的、正常的或病态的,都经学习而获得,而且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学习的原则就是受奖赏的、获得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并且能维持下来;相反,受处罚的、获得令人不悦结果的行为,就不容易学会或很难维持下来。因此,掌握了操作这些奖赏或处罚的条件,就可控制行为的增减或改变其方向。小雨的任性行为,如:要求得不到满足时的大喊大叫等已经形成了牢固的S?R联系。因此,需用行为矫正的塑造与消退的方法去调整行为。 ?、通过临床放松及暗示学习技术,把小雨对父母的积极的认知经验牢牢的巩固在大脑了,并且不断得到强化。不仅使小雨在对父母的情感中融入积极的情绪,而且要带动小雨对整个生活的积极情绪状态。 3、矫正过程 (1)、针对小雨的问题,首先进行了认知调整: ?、帮其正确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够正确看待,并建立积极改变 的动机和信心。 ?、帮其认识到,逃课、玩手机、偷窃等行为形成的原因、危害及可能的后果。 ?、进行青春期教育,学会应对青春期中遇到的问题。如:个人身心的变化,情感需要等。 ?、确立对学习的正确认识,学习是提高自己素质能力的方式。自己才是学习的最大受益者。 ?、利用“走出沼泽”等拓展游戏,明白朋友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好朋友的标准,损友的表现等。 ?、重新认识所处的家庭结构、特点,对人的影响及形成的原因等。重新审视父母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成人,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急自己的处事的方式。当然,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然而,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应该是友好的,亲人之间的联系是永远无法割裂的。 ?、重新认识社会现象,学会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审美观念,进行礼仪与羞耻心的教育。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每天记感悟日记,就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反省。就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教给小雨一些应对自己行为与情绪的策略性知识及小程序放松技术。 (2)、行为矫正的内容与方式: A、建立“行为纪录表”,把每天的行为表现纪录下来,根据表现作出奖励或惩罚。奖励的方式:言语鼓励表扬,增加上网的时间或零用钱等。惩罚的方式是:晨会时对自己的行为检讨,师生共同商量处罚方式。 B、矫枉过正法。要求小雨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给环境带来的不好结果亲自动手给予恢复原状,完成后给予适当表扬。如,用过的东西不放回原处等。 C、创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避免多余刺激对学习造成分心;学习弹钢琴、打乒乓球等,培养耐心、专心与自我的控制力。 D、每周两天的长路程走训,提高体质,培养积极情绪,培养忍耐力。对路途中出现的退缩行为给予鼓励、激励的方式。用谈心法、游戏法转移对走训本身的注意力,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E、运用角色扮演法。将要塑造的行为分解成不同的阶段,设计相应的模拟场景,让被矫治者时而当观众,时而身临其境去扮演角色,从中得到启发,促进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若:模拟母亲与女儿关于学业、交友、生活习惯 的交谈;模拟任性女儿与霸道母亲的交谈等。 (3)、临床放松训练: A、渐进式松弛法的训练。体会肌肉的放松与紧张状态。在放松后,想经历过的最烦恼的事情,体会情绪的紧张;然后,转入想最愉快的事情,体会情绪的放松。主要是学会摆脱消极情绪、迅速进入积极情绪的方法。避免情绪困扰,学会应付一般的情绪问题,特别是任性时的焦急、紧张、非理性的情绪。 B、进行放松训练,当她处于身心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引导其回忆父母对自己所有的爱的表现,转换角色,体会父母当时的心理。回忆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体会愧疚心理。引发出对父母爱的表达欲望。 C、在放松后,把对父母的积极认知的程序性知识输入大脑,并进行反复的训练。保证她想到父母时,对父母的积极认知知识就替代原有的程序性知识在潜意识状态下自动运行,使其想到父母时的情绪始终是愉悦、轻松和兴奋的。 4(取得的效果及分析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1)、认知方面,对待规则与社会规范的认识,对待行为习惯的认识等方面均有进步。其他方面的认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关于“超我”的发展方面正在缓慢进行中。 (2)、在任性行为的表现方面。其出现的次数较刚进行训练时已取得很大的进步。行为频率明显下降。行为的规范在逐步建立。不过有些行为进步较慢。如: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等,仍时有出现。 (3)、对母亲的感情依赖明显增加,对朋友的感情依赖已消退小部分。对父亲的情感状态需要进一步核实确认。对姐姐弟弟的情感状态也需要确认。 5、问题与讨论: (1)、小雨防御心理较强,对其全面情况的掌握仍有欠缺。怀疑仍有关键性的尚未了解的信息。有待作深入的了解。收集信息的方式方法也要重新考虑。寻找多种了解途径。 (2)、对小雨问题的诊断与分析,仍存在不足。如,其内心情绪的状态和转化的规律。没有作足够的分析。 (3)、对问题的矫治中,认知的调整内容与详略有待作进一步地安排。还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问题。 (4)、在行为矫正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一贯性性和持久性,以形成牢固的S?R条件反射。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还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以形成教育的合力。另外,效果的评估,没有建立科学的对照系统。 认知行为疗法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基本理论方法简介(类型)】 【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技术】 【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编辑本段]【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 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编辑本段]【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 :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更实际的想法和行动来平衡情绪。教导病患运动,可降低情绪迫力下的畏惧和过度关切身体症状。治疗期限通常每周一次持续一至三小时,做8至12次。学习如何有更佳的自我掌控,于某些情境下不适的平复技巧。某些个案在谘商中须服用药物以降低不适,而药物降低或停用,须与专业人员讨论。当人因某些状况致身体、情绪不适,认知谘商是最佳治疗方式。 在叙述事件阶段或者在行为暴露时,治疗师必须亲切地倾听来访 者的陈述,倾听他们荒唐的想法。治疗师可以选择重点放在来访者的叙述上,改变他们原有想法以及重新建构事实和反应方式上。 认知疗法早期阶段重点在教导上,治疗师给予来访者一个可理解范围内的反应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再提供一个理解创伤后反应的模型,这也将进一步帮助来访者产生一种可选择的叙述方式。 利用治疗师点点滴滴搜集起来的信息作为出发点,去积极地探明来访者的消极、无意识的想法和信念,这些仍需要受到来访者自身的监控。 认知疗法可以在团体中施行,可以实现成本效率。8小时的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更长时间的治疗方法还未被普遍采用。 认知治疗对道德颓废、堕落(demoralization),罪恶感(Guilt)和害羞(Shame)症状较有效。对于PTSD与情感性或焦虑性或人格疾患(反社会性、边缘性、做作性、自恋性人格疾患)并存的当事人,较常使用认知治疗法治疗。 [编辑本段]【基本理论方法简介(类型)】 Mahoney(1990)指出,尽管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理性情感治疗,自我指导训练和认知治疗。分别简介如下: 1.Ellis的理性情感治疗 理论基础:理性情感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Ellis并进一步提出了"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有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通常认为,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例如,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 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激发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由此可见,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的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是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的重要因素。 Ellis的ABC理论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增加了D和E两个部分, D(disputing) 指对非理论信念的干预和抵制;E(effective)指导有效的理性信念或适当的情感行为替代非理性信念,异常的情感和行为。D和E是影响ABC的重要因素,对异常行为的转归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对ABC理论的重要补充。 治疗的基本原则方法: ?向患者解释说明理性情感治疗的基础,说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非理性情感不适或异常行为的联系。 ?通过患者的自我监察和治疗的反馈,识别非理性思想。 ?直接对非理性观念提出疑问,指出不合理所在,并示范对已有激发事件或不良刺激应如何理性的分析解释。 ?自我陈述理的观念,用其代替先前的非理性观念,并练习,在心理重复理性的观念。 ?设计和采用某些行为技术,如角色扮演,操作条件,脱敏和一些其它技能训练方法,帮助患者发展理性的反应。 2.Meichenbaum的自我指导训练法 理论基础 自我指导训练的理论来自于苏联学者鲁利亚(Luria)等人的研究,认为语言--特别是内部语言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起着影响和控制行为的作用。Meichenbaum认为消极的内部语言是产生和影响行为失调的重要因素,并指出通过矫正消极的内部语言,用正面的,积极的自我对话可达到矫正异常行为或心理障碍的目的。 治疗的基本原则方法 ?训练患者识别和意识到不适应的思维(内心的自我陈述): ?治疗和示范适当的行为,同时用言语表达有效的行动策略,包括对任务要求的评估,自我指导循序渐进的作业,强调个人适应性和战胜克服困难的自我陈述对于成功行为的内在自我强化。 ?患者在克服目标行为的同时大声用言语自我指导,此后进一步在内心重服强化,治疗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反馈,确保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自我对话替代先前异常行为有关的产生焦虑的认知活动,自我对话。 3.Beck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 理论基础 认知治疗的基础理论来自于信息加工之理论模式,认为人们的行为,感情是由对事物的认知所影响和决定。例如,如果人们认为环境中有危险,他们便会感到紧张并想逃避。人们的认知建立在自己以往经验的态度和假设基础之上。Beck指出,心理障碍的产生并不是激发事件或有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过了认知加工,在歪曲或错误的思维影响下促成的。歪曲和错误的思维包括主观臆测,在缺乏事实或根据时的推断:夸大,过份夸大某一事情(事件)和意义。牵连个人,倾向将与己无关事联系到自己身上;走极端认为凡事只有好和坏,不好即坏,不白即黑。他还指出,错误思想常以"自动思维'的形式出现,即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不同的心理障碍有不同内容的认知歪曲,例如:抑郁症大多对自己,对现实和将来都持消极态度,抱有偏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对事事都不如意,认为将来毫无希望。焦虑症则对现实中的威胁持有偏见,过份夸大事情的后果,面对问题,只强调不利因素,而忽视有利因素。因此认知治疗重点在于矫正患者的思维歪曲。 基本方法步骤 认知治疗可分为下 ?帮助患者认识思维活动与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 ?帮助患者认虽消极歪曲或错误的思维,检验支持和不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 ?帮助改变歪曲的错误的思维方式,内容,发展更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内容。 在以上步骤的实施中,同时采用各种认知技术和行为技术 [编辑本段]【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技术】 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可采用许多认知干预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下面分别介绍. (一)一些常用的认知技术 1.认识自动思维 在激发事件与消极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些思想活动,可以是消极的自我陈述或是心理想象。例如,某患者看到狗便产生恐惧,在看到狗与巩惧反应之间他有一个想法是这狗会咬我,还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象。患者通常未意识到这部分习惯的思维活动,称为"自动思维"。治疗可用Ellis的ABC理论说明激发事件与反应之间有信念或思维活动B的影响作用,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的存在和影响。 2.列举认知歪曲 患者的心理或行为障碍与认知歪曲或错误密切相关,受其影响。向患者列举出认知歪曲,可以帮助他提高认知水平和矫正错误思想。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认知歪曲。 主观臆想 缺乏根据,主观武断推测。如某患者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会因此看不起她。 一叶障目 置总体前后关系和背景不顾,只看细节或一时的总是而做出结论。如某学生一次考试中有一题答不出,事后一心只想着未答的那道题,并感到这场考试全都失败了。 乱贴标签 即消极偏面地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例如某一患者将孩子学习不好归于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坏母亲"。 非此即彼的绝对思想 认为不白即黑,不好即坏,不能容错误,要求十全十美。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试未达到预定目标,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切都完了。 3.改变极端的信念或原则 用现实的或理性的信念或原则替代极端或错误的信念原则。例如,某一极端的信念是:我应该并且一定要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这是我的权力,相应的更现实的自我陈述是:尽管我非常想得到某件东西,但我只是有权利去争取,并不意味着我一要得到或别人一定要给我才行。另一极端的信念是:如果我为某事努力工作,就应该获得成功。相应的现实的信念可以是:一个人无法保证事事都能成功,努力并不等于成功,而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4.检验假设 认识并矫正认识歪曲、错误思想的一个方法是检验支持和不支持某种错误假设的证据。例如,某一患者在受到挫折后,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别人都看不起我"非常抑郁,实际上,他成功地做过很多事,大学毕业,并曾经是企业经理。检验假设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患者认识事实,还能发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歪曲和消极偏面的态度。 5.积极的自我对话 此技术实施方法有二种,一种是要患者坚持每天回顾并发现自己的优点或长处并记录:另一种方法是要患者针对自己的消极思想,提出积极的想法,如下面例子所示: 消极想法 积极想法 我很愚蠢 我会聪明些的 我从不知道如何讲话 我能够思考一些总是并表述清楚 我没希望了 只要努力,我会改变的 我太软弱了 我会坚强起来的 6.三栏笔记法 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可以通过此法实验,让患者在笔记上面画二条坚线分出三栏,左边一栏记录自动思维,中间一栏记录对自动思维的分析(认识歪曲),右边一栏记录理智的思维或对情况重新分析回答。下面是三栏笔记的例子。 自动思维 分析(认识歪曲) 理智的思维 我从末做过一件象样的事 概括过份 事实上我许多事都做得不 错 儿子学习不好,这是我过错, 我是一个坏母亲 乱替标签 我孩子学习不好并非一定是当母亲的过错,他自己的努力, 老师的帮助都有影响。 我身体不好,我没有用了。 一叶障目 身体不好只是暂时的,经过治疗和锻炼是会好转的。 三栏笔记法常作为患者的家庭作业。 (二)一些常用的行为技术 7.等级任务安排 应用化整为零的策略,让患者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最后实现完成大任务的目的。例如,有一老太太,一直想整理贮藏室,但一想到任务艰难便畏难而退了。在治疗者指导建议下,她将清理工作分十次进行,每次只清理1-2个箱子,这样,她不再感到畏难和力不从心。 8.日常活动计划 治疗者与患者协商合作,安排一些患者能完成的活动,每天每小时都有计划和任务。活动的难度和要求随患者的能力和心情改善而提高。这项技术既可帮助患者的效利用,心里踏实,又可改变患者的心境。 9.掌握和愉快评估技术 此法常与日常活动坟划结合应用,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在记录旁加上两栏评定,一栏为掌握或困难程度评分(为0-5分,0表示容易,5表示难度最大);另一栏为愉快程度评分(0-5级评分,0表示无愉快可言,5表示非常愉快)。通过评定,多数患者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成功方面以及愉快而有趣的活动,同时还可起到检验认知歪曲的作用,如某患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作不了任何事,或者作了也不会有意义。通过评估,他认识到自己还是能作一些事,作了以后也有愉快和轻松感,并觉得有些意义。 10.教练技术 即治疗者为患者提供指导,反馈和阳性强化,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当他有困难时给予鼓励,有进步时给予强化。 11.其它 包括指导发现问题,自我提问法,利敝分析法,改变期望水平,自信心训练,脱敏、示范、角色扮演等技术。 [编辑本段]【认知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更实际的想法和行动来平衡情绪。教导病患运动,可降低情绪迫力下的畏惧和过度关切身体症状。 认识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这组方法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和转归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既采用各种认知矫正技术,又采用用行为治疗技术,故称之为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性的、整体性的和时间短等特点。 认知治疗这一名称有时与认知行为治疗相混,有人误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实际上,认知行为治疗泛指那些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治疗上既采用认行技术,又采用行为技术的治疗方法,是广义的。因此认知治疗被包含在认知行为治疗中。 09年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知识辅导(六)2009-4-13 16:07:00 来源:环球网校 频道:心理咨询师 除知觉与情绪外,认识理论也把动机置于意识范畴加以研究,认为它与个体行为的目的紧密相联。个体的一切行为都是一个设定目标并寻求达到目标的手段,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动机过程。在意识的支配下,动机与知觉(包括思维)及情绪形成一个个体行为的有机整体。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有意识的,甚至连咨询师日常生活中见的某些“自动化”的行为过程也不例外。这些行为,如 骑车、穿衣等从表面上看类似于条件反射,而且似乎是在没有意识参与下完成的。但是认知理论认为这些行为在最初形成时是有意识参与的,例如人们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看上去是个自动化的反射过程,但仔细分析来,就可以看出这里面还是有个认知过程的:首先,要有个过程把绳的形象转换为蛇的形象,然后再与过去被蛇咬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对井绳作出否定性评价与判断,从而产生恐惧的情绪和行为。但这种认知过程由于刺激与过去经验的鲜明和生动而变得自动化了,被压缩到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以致不能分辨。但是这一过程仍可以通过细致的认知分析加以反省,区分出各个环节。因此,这一类自动化的行为只在形式上是条件反射式的,而实际上,还是在意识过程支配下的行为。 综上所述,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各种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及动机和行为等等都是在意识的参与下完成的,这些过程构成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反应。对现实世界的判断、评价和解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出的种种观念直接决定着行为和情绪反应;而行为与情绪的改变则会反作用于知觉,不断补充或改变原有的认知观念和认知结构;而且动机对行为的改变也有直接影响。 根据上述的认知理论,认知治疗家认为,当知觉由于某种原因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或由于对感觉作出错误的评价与解释时,就会对知觉的准确性或范围产生影响,使知觉受到限制 或歪曲,从而导致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因此,要想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就必须首先对原来的认知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加以改变。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认知疗法的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相互结合与补充。一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把意识放在首要位置,认为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在意识指导下完成的;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对上述认知过程加以研究,所得出的有关认知过程的模型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则可用于指导实际的治疗过程。 在这一共同的理论框架下,不同的认知治疗家可能会有各自更为具体的理论体系。他们对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所采用的咨询方法和 技术也各不相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贝克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2.贝克和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 (1)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和技术 贝克(A?T?Beck,l92l,)l946年于耶鲁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3年获美国神经和精神病学会颁发的精神病学证书。此后,贝克从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并于1958年在美国精神分析学院毕业。目前任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和认知治疗中心主任,《认识治疗与研究》主编。其主要著作有《抑郁症:原因与治疗》;《认知治疗与情绪困扰》等。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案例及深入的理论研究,他在1976年出版的《认知治疗和情绪困扰》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其认知治疗的理论观点: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主要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对现实误解的结果;这种错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比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或者不能适当地区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别等等。他进一步提出,个体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即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因此,咨询师应该着重帮助求助者解除他们歪曲的假想并学会用更现实的方法去思维。 在贝克的理论中有几个重要概念需要加以具体分析,它们是:共同感受(common sense),自动化思维(automatic thought)及规则 (rules)。 所谓共同感受就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它常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出现,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觉和思维的过程。如果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一工具,对外界信息不能作出适当的解释与评价,就会使上述过程产生局限,造成认知歪曲,从而导致错误观念并最终引起不适应的行为。 心理咨询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什么什么?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6-11-20 08:45 在国内的应用目前处在什么状况啊? 提问者: chbqg - 经理 五级 最佳答案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 :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更实际的想法和行动来平衡情绪。教导病患运动,可降低情绪迫力下的畏惧和过度关切身体症状。治疗期限通常每周一次持续一至三小时,做8至12次。学习如何有更佳的自我掌控,于某些情境下不适的平复技巧。某些个案在谘商中须服用药物以降低不适,而药物降低或停用,须与专业人员讨论。当人因某些状况致身体、情绪不适,认知谘商是最佳治疗方式。 在叙述事件阶段或者在行为暴露时,治疗师必须亲切地倾听来访者的陈述,倾听他们荒唐的想法。治疗师可以选择重点放在来访者的叙述上,改变他们原有想法以及重新建构事实和反应方式上。 认知疗法早期阶段重点在教导上,治疗师给予来访者一个可理解范围内的反应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种种症状;再提供一个理解创伤后反应的模型,这也将进一步帮助来访者产生一种可选择的叙述方式。 利用治疗师点点滴滴搜集起来的信息作为出发点,去积极地探明来访者的消极、无意识的想法和信念,这些仍需要受到来访者自身的监控。 认知疗法可以在团体中施行,可以实现成本效率。8小时的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更长时间的治疗方法还未被普遍采用。 认知治疗对道德颓废、堕落(demoralization),罪恶感(Guilt)和害羞(Shame)症状较有效。对于PTSD与情感性或焦虑性或人格疾患(反 社会性、边缘性、做作性、自恋性人格疾患)并存的当事人,较常使 用认知治疗法治疗。
/
本文档为【认知行为疗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