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旅游业发展前景

2017-09-16 14页 doc 34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旅游业发展前景旅游业发展前景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 特色村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田园风光,利用自然生态 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 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等乡村旅 游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 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城市 为中心,规划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休憩带。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带 动作用,支持各地通过行政划拨...
旅游业发展前景
旅游业发展前景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 特色村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田园风光,利用自然生态 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 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等乡村旅 游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 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城市 为中心,规划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休憩带。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带 动作用,支持各地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 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涵盖行、游、住、食、购、娱旅游 “六要素”于一体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大旅行 社的工作力度,支持其在省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利用大旅行社网络 优势开拓市场。支持中小旅行社进社区、进旅游饭店,为城乡居民提 供旅游便利服务。深化与携程网、同程网等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营运商 的战略合作,为自助游、 自驾车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等网络化服 务。加大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演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旅 游企业的整合重组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 营, 培育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知名品牌。 到 2012 年, 全省要有 2 家以上旅游大企业进入全国知名旅游大企业 行列。 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 (一)加强“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好客 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 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各城市要凝 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推出一批我 省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 在旅游经营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 品牌和服务品牌,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组建“山 东客栈”、“鲁菜馆”旅游企业管理集团,使之成为“好客山东”的重要 载体。 (二)加大“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品牌宣传力度。将“好客山东”纳入 公益宣传,在省级主要媒体开设“好客山东”专题栏目。各地要在当地 媒体设立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版块,在重要口岸、机场、车站、码头以 及公共场所设立“好客山东”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公益广告, 纳入相关市 政、 路政建设规划。 建立城市旅游宣传相互代理机制。 宣传、 外经贸、 外事、侨务、台办、贸促会等部门和单位,要运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开 展“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在对外宣传、重大文化经贸交流活 动中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和带有“好客山东”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 名片等。 (三)加强“好客山东”服务质量建设。在全省旅游行业实施旅游服 务质量提升计划, 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 推进旅游服务化建设。 省文明办会同旅游、质监等部门出台“好客山东”服务标准,在全省服 务行业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 设,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应急处置、紧急 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 任意识,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失 信惩戒和媒体披露制度。实行旅游安全准入制度,确保旅游安全。 七、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积极推行《全民旅游休闲纲要》,培育 旅游消费观念。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提 倡带薪休假与现行假日制度相结合, 形成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弹性休假 安排。支持将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 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所需费用列入企业经营成本。研究探索旅游景 区门票价格与等级挂钩制度。大力推进旅游“一卡通”,引导旅游企业 联合推出一批旅游功能完备的惠民旅游线路。 加快旅游服务信息化建 设, 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旅游发展需 要,逐步增加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 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 促销经费保障机制。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 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 优先安排供地。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岛和 采矿塌陷区开发旅游项目。 支持旅游大企业规模扩张, 在收购、 兼并、 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 续。允许新建旅游企业注册资金分期注入,分批到位。旅游企业发生 的符合规定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 15,的部分准予扣 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年内将国家和省出台的旅游 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实行同等价格政策落实到位。将机关事业 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 通过公开招投标委 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三)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加大对旅游 教育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化全省旅游教育资源,组建山东旅游职业教 育集团,打造我省旅游的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基地。建立省、 市、县、企业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强化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培训。鼓 励引导各类旅游人才到基层旅游企业就业, 支持旅游企业制定优惠政 策引进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服务人才。逐步建立完善导游 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 业摆到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建立 工作机制,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要重视旅游部门和旅游干部队伍建设, 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使用力度, 将旅游干部培训纳入省市干部培 训规划。宣传、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文化、国土资源等相 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为建设旅游强 省作出贡献。 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及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 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 年转换机制,发 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 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 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 1986 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 济地位。1992 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 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 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 年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 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 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 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 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 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 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 展;2001 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 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 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 济指标增速均超过 10%。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 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 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 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 人数(180 万人)仅为世界的 0.7,,居世界 41 位;2002 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 到 9791 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 年中 国国际旅游创汇(2.6 亿美元)仅占全球的 0.038,,居世界第 47 位;2002 年 增至 204 亿美元,占全球的 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 年,中 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 1660.2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 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 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 8.78 亿人次,成为 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1 年底,中国旅 游涉外饭店 11000 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 8018 家;各类旅行社超过 10000 家,其中,国际旅行社 1300 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 7000 亿元,共有 各类旅游企事业 26 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 598 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 2980 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 1152 所,在校生 34 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 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 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556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 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 3 个多百分点, 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 值的 5.4%,占到第三产业的 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 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 全国已有 24 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 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世纪前 10 年, 21 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 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 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 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 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 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 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 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 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 WTO 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 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 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 申办 2006 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 2003 年 10 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 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 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 相当于 13 个中国人里面就有 8 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 2002 年, 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 1995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每周 40 小时工作双休制, 1999 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 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 114 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 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 系数逐年下降,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 1995 年的 49.9%和 58.6%降 至 2002 年的 37.7%和 46.2%的水平。 住房、 购车、 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 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 则会反复产生。 根据国际经验, 当人均 GDP 达到 800~1000 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 势,成为生活要素 之一。到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 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 30 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 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 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 国已拥有 15000 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 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28 处,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区 151 处,国家地质公园 44 处,国家自然保护区 197 个,国家森林公园 439 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99 个,国家 4A 级旅游区(点)360 个,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 137 个,还有 1269 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 2000 余座。 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 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 2020 年,中国海 外旅游人数将超过 2100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580 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 达到 29 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 20400 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 到 2.5 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 8%左右。国内 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 游组织 (WTO) 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 2020 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 目的地国(见表 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 2020 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 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 6.79%,旅游投资将占投 资总额的 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 2020 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 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 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 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 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 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 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 采取措施, 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 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 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 可以大胆的 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 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明确旅游业作为我 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 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 战略方针”。2003 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 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 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 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 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 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 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 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 100 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 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 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 年中国 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 5.97%,离 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 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 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 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 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 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 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 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 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 2000 年 33.2%提高到 36%。 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 提 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 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 要把发展旅游业 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 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 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 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 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 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 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 过发展工业旅游, 安置下岗员工、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 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 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 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 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 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 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 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 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 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 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 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 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 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 这 对于旅游资源丰富, 但经济基础薄弱, 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 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 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 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 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 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 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 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 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 特征。2001 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 2980 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 3578 万 人。在 20 世纪最后 10 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 7740 万人中,旅游新增就 业占到 38%,达到 2940 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 1989 年的 52 万人增 长到 2001 年的 598 万人,增长了 12 倍。 旅游促进就 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 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 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 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 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 10 年,我国旅游业 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 GDP 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 4000 万个,年均增加 旅游直接就业约 70 万人、带动间接就业 350 万人左右。到 2010 年我国旅游直 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 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 3.3%, 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 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 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 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 2001 年,全国 592 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 100 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 307 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 78 个县拥有国家级、 省级自然保护区,34 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 靠 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 的活力, 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 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 低投入、 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 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 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 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 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包括大陆部分、香港和澳门 2 个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在统计上, 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客源及广大华侨也划归“海外客源”。因此,中国海外客源市 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及华侨,另一部分是外国 人,包括已加人外国国籍的中国人。 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一直是我国外旅游客源市场的主力军。从总量来看, 1997 年人境的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为 5015.99 万,到 2002 年达到 8446.68 万, 而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人口总数仅 3 000 余万,平均每人每年来祖国大陆 2.5 次, 这充分体现出其对中国海外人境旅游的重要贡献。从相对比重来看,人境的港澳 台同胞及侨胞占我国海外人境人次总数比重一直维持在 85%以上,与外国旅客 相比占有绝对优势。从增长速度来看,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人境人次数量近年来一 直稳定地快速增长,1997 一 2000 年一直在 12%以上,近 2 年有所减缓,但每 年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分别达 450 万和 660 万人次。 外国旅客所占比重一般在 1196 - 13%之间,但增长速度比港澳台同胞及 侨胞更快,除 1998 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过一次负增长,其余年份均 呈 2 位数增长。在 2000 年,增长速度达 20.596,同时在总人次上突破 1000 大关。最近 5 年来,人境外国人不仅占总人境人次的比重一直持续增长,而且其 增长速度除 1998 年外均高于人境总人次和港澳台同胞及侨胞人境人次的增长速 度。这说明外国客源市场份额正呈现加速扩大态势,到 2002 年,外国客源市场 增长贡献率已接近 25%o 中国的海外人境旅游客源市场按客源地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 洲和非洲五大市场。其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 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川。其中,亚洲市场(不包括港澳台)是我国传统的主要 海外客源市场,2000 年入境旅客人次数量首次超过 600 万,2001 年接近 700 万,2002 年达到 864 万,所占旅客总人次比重连续 3 年超过 60%。不仅如此, 亚洲市场 2000 一 2002 年均保持 2 位数的速度增长, 在五大客源市场中几乎每 年都是最快的,只有 2000 年和 2002 年增长速度比非洲增长速度慢。因此,亚 洲市场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撼动的。欧洲和美洲虽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客源输出 地,但由于地理交通的不便利,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距等原因,两 大市场在中国所占比重不是太大,最近 3 年欧洲市场一般占 20%以上,美洲市 场则占 10%以上, 两翼呈现一种“左重右轻”的态势。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人世界, 并开始倡导多元文化,欧洲和美洲市场开始呈现稳定而快速的发展势头,2000 年和 2002 年两大客源市场均达到 2 位数增长。 非洲始终是中国对外政治、 经济、 文化交往的重要伙伴,但由于其经济能力有限,每年来华旅客的绝对数量至今尚 不到 10 万人次,但令人振奋的是,2000 年和 2002 年非洲市场的增长率分别为 26.0%和 34.596,居五大市场之首。 三 当今中国国际市场开发 根据对中国目前海外人境旅游市场格局的分析和预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发多元化旅游市场,把中国旅游推向世界。既要巩固年客源量在 100 万以上的高级市场,又要培育年客源量在 10 万以下的低级市场,而且还要注意 开拓随机性的机会市场;既要进一步开发日、韩、东南亚等近程市场,又要发展 欧美远程市场;既要不断扩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旅游客源,又要有意识的 吸引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客源。第二,树立兼具中华民族特色、东方 文明色彩和国际流行元素的旅游形象。中国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文明的国家,这 本身就是一项无形的旅游财富, 更充分更准确地展现中华文明和东方神韵是开发 海外人境旅游的关键所在。同时还要注重国际旅游流行元素的引进,并把它们融 人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形象。第三,深化旅游企业 改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全球化浪潮袭遍各行各业,旅游业自然也不例外,海 外入境旅游市场发展如何不仅取决于中国的旅游资源在全球的竞争力, 还取决于 中国的旅游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先进经营管理体系的完 善,多向、多元、多形式的国际合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措施。第四,鼓 励旅游创新,加强促销宣传。旅游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只有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不 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推出新的旅游品种,如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商务旅游、 主题旅游等,并对各种旅游产品进行内部组合优化,才能使旅游的发展具有可持 续性。 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海外促销, 扩大在海外旅游客源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
本文档为【旅游业发展前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