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017-10-27 50页 doc 162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总 论 第一章 绪 言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 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 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总 论 第一章 绪 言 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了解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教学难点:1.中医妇科学定义和范围。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它是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妇科生理病理及其疾病预防 治疗的专门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经、带、胎、产和杂病。 小 结 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请简述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复习提问 1.请说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2.中医妇科学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十大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概况。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教学重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 夏、商、周时代 (2)春秋战国时代 (3)秦汉时代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 (5)唐代 (6)宋代 (7)金元时代 (8)明代 (9)清代与民国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 (1)夏、商、周时代——中医妇科学的萌芽。 (2)春秋战国时代——中医妇科学的产生:《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妇 女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妊娠诊断等。 1 (3)秦汉时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妇科疾病 作了专题研究,论述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吹等 症,并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4)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妇产科的著作成就: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对胎儿 逐月发育的叙述较为详尽。 (5)唐代——建立了较完备的医事等,产科及妇科专著涌现,孙思邈《千金 要方》把妇人卷置于全书之首,昝殷的《产宝》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 专著。 (6)宋代——妇科成为独立的专科: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在妇科方面有 调经、众疾、求嗣三门。 (7)金元时代——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分别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丹溪心法》 中载有妊娠切脉法和验死胎法,对妊娠病的治疗认为胎前应“清热养血”提 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8)明代——妇科专著较多:《证治准绳?女科》内容丰富博采各价之说加以发 挥并对小产特别重视,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对妇科的生理病理提 出不少卓越的见解,并在明确理法的前提下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9)清代与民国——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广。《傅青主女科》该书立论强 调肝脾肾对妇女生理病理特点的作用,对产后病的治疗,有很多独到之处。 亟斋居士的《达生篇》书中记述胎产时应注意的要点,特别提出临产六字真 言“睡、忍痛、慢临盆”,吴谦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等在妇科方面 也有较大的贡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中医妇科学规划教材编写了第六版, 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临床上中西医相结合取长补短,取得了许多新的 成果。 教学难点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 掌握要点 《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 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小 结 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逐月养胎法》、《千金要方》、《妇人大全良方》、 《证治准绳?女科》、《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傅青主女科》、《达 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布置作业 1.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有哪些? 提 问 1.请说出《傅青主女科》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2.请说出《妇人大全良方》的产生年代及作者。 第二章 女性的解剖生理特点 第一节 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 教学目的 1.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2.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3.熟悉阴道、子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 教学重点 1.胞宫的别名、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2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胞宫的别名:女子胞、子宫、子脏、血室。 解剖位置:在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形态:在未受孕时,形似一个倒置的梨形。 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2.阴户、玉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3.阴道、子门的位置及生理作用。 教学难点 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与功能。 掌握要点 1.胞宫的解剖位置。 2.胞宫的形态。 3.胞宫的功能。 小 结 1.胞宫的解剖位置。 2.胞宫的形态。 3.胞宫的功能:胞宫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布置作业 1.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是什么, 2.胞宫的功能是什么, 提 问 1.请简述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 2.试述胞宫的功能。 第二节 女性的生理特点 教学目的 1.掌握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生理特点。 2.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3.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月经的生理现象: (1)月经初潮和绝经的大致年龄:健康女子,一般到了十四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 成为“初潮”初潮年龄可早自11,12岁迟至18岁前后。绝经年龄到49岁前 后。 (2)月经的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在28,35天之间亦属正常 (3)经期一般为3-5天,亦有长达6,7天者。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天癸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具备生殖能力,以及产生月经的基 本物质天癸至则月经来潮 (2)脏腑与月经:肾、肝、心、脾、胃在月经的产生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血气与月经:气血协调,血脉通畅,血海按时满盈,月经才能如期来潮。 (4)经络与月经: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与冲、任、督、带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在冲、任二脉的作用下,与十二经脉互相联系,才能有月经和孕育胎 儿的功能。 教学难点 1.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的关系(2)脏腑与月经的关系(3)血气与月经的关系(4)经 络与月经的关系。 掌握要点 月经的产生机理。 3 小 结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1)天癸与月经(2)脏腑与月经(3)血气与月经(4)经络与月经。 布置作业 1.什么叫月经, 2.月经的产生机理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月经, 2.试分别叙述月经与天癸、月经与脏腑、月经与血气、月经与经络的关系。 第三节 妊娠与产育 教学目的 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教学重点 1.妊娠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妊娠的机理:肾气盛,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两精结合而受孕。 2.妊娠的生理现象: 停经、早孕反应、乳头乳晕着色、六脉平和滑利,按之不绝, 迟脉尤甚,尚须结合妊娠试验、B超、妇科检查等协助诊断。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农历加14。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教学难点 1.妊娠的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乳汁产生的机理。 掌握要点 1.妊娠的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乳汁产生的机理。 小 结 1.妊娠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 4.临产时的特征。 5.产后机体的变化。 6.乳汁产生的机理。 布置作业 1.妊娠的机理是什么, 2.乳汁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提 问 1.试述妊娠的机理。 2.试述乳汁产生的机理。 第三章 女性的病理特点 第一节 病 因 教学目的 熟悉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特点。 教学重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4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教 具 板书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教学难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掌握要点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小 结 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布置作业 1.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有哪些? 2.怒、思、恐的致病特点有哪些? 提 问 1.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2.试述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请简述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第二节 病 机 教学目的 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 教学重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教学难点 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掌握要点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小 结 1.脏腑功能失常。 2.气血失调。 3.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 布置作业 1.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2.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有哪些? 提 问 1.怎样区别气病与血病的不同机理? 2.请阐述脏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妇科疾病的病理特点, 第四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5 第一节 四诊要点 教学目的 1.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2.熟悉经、带、胎、产各种病症变化的临床意义。 教学重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 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 个人生活史等。 2.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教学难点 1.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2.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掌握要点 1.问诊:月经史、带下、胎产史。 2.望诊: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3.闻诊:听声音、嗅气味等。 4.切诊: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小 结 问诊包括问年龄、主诉、现病史、月经史、带下、胎产史、既往史、家族史、个 人生活史等。 望诊包括望月经、望带下、望恶露、望前后二阴等。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等。 切诊包括切脉(常脉与病脉)和触诊(触按胸腹有无包块及包块的性质)。 布置作业 1.问诊包括哪些内容, 2.望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 3.闻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 4.切诊包括哪些内容, 提 问 1.请说出问诊包括哪些内容, 2.请说出望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 3.请说出闻诊包括包括哪些内容, 4.请说出切诊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 辨证要点及常见证型 教学目的 1.熟悉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2.掌握中医妇科先辨病后辨证的传统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1.脏腑辨证证型。 2.气血辨证证型。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6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教学难点 脏腑辨证证型与气血辨证证型 掌握要点 1.脏腑辨证证型。 2.气血辨证证型。 小 结 1.脏腑辨证证型: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经湿热、 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脾虚血少、脾虚湿盛、脾失统摄、脾气下陷。 2.气血辨证证型:气病(气虚、气郁、气滞)、血病(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布置作业 1.脏腑辨证证型有哪些, 2.气血辨证证型有哪些, 提 问 1.请简述脏腑辨证证型有哪些, 2.请简述气血辨证证型有哪些, 第五章 妇科疾病治法概要 教学目的 1.掌握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 2.熟悉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 3.熟悉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 教学重点 1.补肾滋肾 2.疏肝养肝 3.健脾和胃 4.补益气血 5.活血化瘀 6.理气行滞 7.清热凉血 8.温经散寒 9.利湿除痰 10.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 教 具 板书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补肾滋肾:补肾是治疗妇产疾病的重要法则,根据病情,选用温肾助阳,滋肾 养阴,育阴潜阳,阴阳并补等法则辨证论治。 2.疏肝养肝:肝气郁结者,疏之,泄之;肝其上逆者,柔之,缓之;肝阳偏亢者, 抑之,平之。疏肝养肝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故有“调经肝为先, 疏肝经自调”的说法。 3.健脾和胃: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宜补益脾胃;脾气虚弱,中气下陷,宜补中 益气,升阳举陷;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当辨其寒热,降逆止呕;脾虚夹湿, 痰湿阻于胞络,宜健脾化痰,调经止带。 4.补益气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并佐以养血活血之药;病在血分,以治血 为主,并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气血同病,则适当配合应用。 5.活血化瘀:临床常用于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等。若瘀血内着,积结成癥 者,宜破瘀消癥,软坚散结。 6.理气行滞:若气机郁滞或气逆上壅,甚或气结积聚,应以解郁、行气、散结、 降逆为主,佐以通络。理气行滞常与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之法配合运用。 7.清热凉血:热邪入血,以致血分蕴热,热迫血行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 等,则宜清热凉血;热邪在下,未影响营血的月经先期、胎漏等,则宜苦寒清 热或甘凉清热。 8.温经散寒:寒邪客于胞中,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的月经后期、痛经、闭经等, 治宜温经散寒。 7 9.利湿除痰:水湿停滞不化,阻遏阳气则为寒湿,治宜温化水湿;湿郁日久可化 热,则为湿热,宜清热利湿;脾气不运湿邪内生,聚湿成痰,下注胞宫,治宜 燥湿化痰。 10.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教学难点 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 掌握要点 1.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 2.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 小 结 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活血化 瘀、理气行滞、清热凉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解毒杀虫(含外治法) 布置作业 1.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有哪些, 2.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是什么, 3.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有哪些, 提 问 1.请简述妇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及代表方药, 2.请说出妇科疾病的用药原则, 3.举例说出妇科疾病的主要外治法有哪些, 第六章 预防与保健 教学目的 了解经、孕、产、乳、更五期卫生等知识。以预防为主,为保障妇女身心健康减 少疾病。做到积极宣传。 教学重点 1.月经期卫生 2.妊娠期卫生 3.产褥期卫生 4.哺乳期卫生 5.更年期卫生 教学方法 本章自学 教学内容 1.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 2.妊娠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调饮食、慎房事、乳头护理、产前检查。 3.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 4.哺乳期卫生:乳房卫生、定时喂奶、坚持避孕、调畅情志。 5.更年期卫生:调畅情志、劳逸适度。 教学难点 月经期卫生与产褥期卫生 掌握要点 1.月经期卫生 2.妊娠期卫生 3.产褥期卫生 4.哺乳期卫生 5.更年期卫生 小 结 月经期卫生:讲卫生、适寒温、节饮食、禁房事、调情志、劳逸适度; 产褥期卫生:慎起居、适寒温、富营养、讲卫生。 布置作业 月经期与产褥期应注意哪些事项, 提 问 1.请阐述月经期与产褥期应注意哪些事项, 各 论 第一章 月 经 病 教学目的 1.掌握月经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 2.熟悉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8 3.了解月经病的范围。 4.掌握月经病的治疗大法。 教学重点 1.月经病的概念:指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症状为 特征的疾病。 2.临床常见的月经病。 3.月经病的病因病机:受六淫、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跌仆损伤等致病因 素的影响,使脏腑功能失常或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而发生月经病。 4.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1)治病调经须分先后;(2)尚须注意 标本缓急。 5.月经病常用的治疗大法: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 教学难点:1.月经病的概念。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月经病的概念。 2.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4.月经病的治疗大法。 小 结 1.月经病指月经的期、量、色、质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症状为特征的疾 病。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调经以治本,(1)治病调经须分先后;(2)尚须注意 标本缓急。 3.月经病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多、月经量少、月 经前后诸证、痛经、闭经、崩漏、经断前后诸证。 布置作业 1.请熟记月经病的概念。 2.掌握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复习提问 1.何谓月经病, 2.月经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一节 月经先期 教学目的 1.掌握月经先期的概念。 2.掌握月经先期的发病机理。 3.掌握月经先期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4.熟悉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月经先期的概念。 2.月经先期的发病机理。 3.月经先期的辨治原则。 4.月经先期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月经先期的调摄护理。 6.月经先期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9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月经先期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者,并连续3个月提前者。 2.月经先期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任失调。 3.辨证论治:分气虚和血热。 (1)脾气虚证: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用补中 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稀。治宜补益肾气调经;方用固阴 煎或归肾丸; (3)阳盛血热证: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臭秽。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 用清经散 (4)阴虚血热证: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质稠粘。治宜滋阴清热调经,方用 两地汤; (5)肝郁血热证: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质稠有块。治宜疏肝清热调 经,丹栀逍遥散。 教学难点 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掌握要点 1.月经先期的概念。 2.月经先期的辨治原则。 3.月经先期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月经先期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月经先期的发病机理。 3.月经先期由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实热、虚热、肝郁化热)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固阴煎、归肾丸、清经散、两地汤、丹栀 逍遥散。 布置作业 1.月经先期实热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月经先期气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月经先期, 2.请阐述清经散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月经先期。 3(请简述月经先期中,脾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月经后期 教学目的 1.掌握月经后期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月经后期的辨证、分型、治则、方药举例。 3.熟悉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4.了解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教学重点 1.月经后期的概念。 2.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 3.月经后期的辨治原则。 4.月经后期的临床分型、治法、方药。 5.月经后期的调摄护理 6.月经后期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10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月经后期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推迟七天以上,甚至三五个月一行者。 2.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强调其发病机理为冲任血少、经源不足,或冲任阻滞、 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海不能按时满溢。 3.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4.辨证论治: (1)肾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面色晦暗,头晕耳 鸣,带下清稀;舌淡,苔薄,脉沉细。治宜补肾养血调经,方用大补元煎; (2)血虚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 色萎黄或苍白;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宜补血益气调经,方用归脾汤; (3)虚寒证:经期延后,经色淡而量少,质清稀;小腹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腰 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宜扶阳祛寒调 经,方用大营煎。 (4)实寒证: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形寒肢冷, 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治宜散寒调经,方用良方温经汤; (5)气滞证:经期延后,经量正常或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 作胀,时欲太息;舌苔正常,脉弦。治宜理气行滞,方用乌药汤。 教学难点 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 掌握要点 1.月经后期的概念。 2.月经后期的辨治原则。 3.月经后期的临床分型、治法、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月经后期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月经后期的发病机理。 3.月经后期由肾虚、血虚、虚寒、实寒、气滞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大补元煎、归脾汤、大营煎、良方温经汤、乌药汤。 布置作业 1.月经后期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月经后期气滞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月经后期, 2.试述温经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何型月经后期。 3.请简述月经后期中,虚寒与实寒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教学目的 1.掌握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证、治法、方药举例。 3.熟悉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 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机理。 3.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治原则 4.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调摄护理 6.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11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强调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七天以上,并连续3 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脏腑受损,气血失调,冲任功 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3.辨证论治: (1)肝郁证: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 胁、乳房、少腹胀痛,郁郁寡欢,时欲太息;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调经, 方用逍遥散; (2)肾虚证: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酸如折, 或小腹空坠,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弱。治宜补肾调经,方用固阴煎; (3)肝郁肾虚证:为上两型主证之总和。治宜疏肝理气,补肾调经,方用定经汤。 教学难点 月经先后无定期与崩漏的鉴别。 掌握要点 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概念。 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辨治原则。 3.月经先后无定期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月经先后无定期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发病机理。 3.月经先后无定期由肝郁、肾虚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逍遥散、固阴煎、定经汤。 布置作业 1.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月经先后无定期, 2.请阐述固阴煎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月经先期。 3.肝郁肾虚的月经先后不定期应选用什么方,由什么药物组成, 第四节 月经过多 教学目的 1.掌握月经过多的概念、发病机理。 2.掌握月经过多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3.熟悉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月经过多的概念。 2.月经过多的发病机理。 3.月经过多的辨治原则 4.月经过多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月经过多的调摄护理 6.月经过多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12 教学内容 1.月经过多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 2.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强调其病机为冲任失守,血海不固。 3.辨证论治: (1)气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 无力。治宜补气摄血调经,方用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有块;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舌红 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方用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证: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有 瘀点,脉沉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 教学难点 月经过多与崩漏的鉴别。 掌握要点 1.月经过多的概念。 2.月经过多的辨治原则。 3.月经过多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月经过多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月经过多的发病机理。 3.月经过多由气虚、血热、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举元煎或安冲汤、保阴煎、失笑散。 布置作业 1.月经过多血瘀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试述月经过多与崩漏的鉴别, 提 问 1.什么叫月经过多,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 2.试比较月经过多与月经先期的病机及分型有何异同, 3.试述血热型月经过多的辨证治疗, 第五节 月经过少 教学目的 1.掌握月经过少的概念、发病机理。 2.掌握月经过少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3.熟悉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 4.了解月经过少与激经、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教学重点 1.月经过少的概念。 2.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 3.月经过少的辨治原则。 4.月经过少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月经过少的调摄护理 6.月经过少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月经过少的概念:强调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或经期不足二天,甚至 点滴即净者。 2.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营血亏虚,冲任血少,或气血运行不 畅,冲任阻滞,导致血海不盈。 3. 辨证论治: (1)肾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腰酸腿软,夜尿多;舌淡苔 13 薄,脉沉弱。治宜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用归肾丸; (2)血虚证:经行量少,甚至点滴即净,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小腹 空痛,面色萎黄;唇舌淡白,苔薄,脉细弱。治宜养血调经,方用滋血汤 。 (3)血瘀证:经来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刺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暗,或有 瘀点,脉沉涩 。治宜活血化瘀调经,方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经量过少,色淡质粘腻如痰;体胖,胸脘满闷,白带量多,苔白腻, 脉滑。治宜化痰燥湿调经,方用苍附导痰丸 。 教学难点 月经过少与激经、经间期出血的鉴别。 掌握要点 1.月经过少的概念。 2.月经过少的辨治原则。 3.月经过少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月经过少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 3.月经过少由肾虚、血虚、血瘀、痰湿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归肾丸、滋血汤、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苍附导痰丸。 布置作业 1.月经过少痰湿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试述月经过少与崩漏的鉴别, 提 问 1.什么叫月经过少,常见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证, 2.肾虚型、血瘀型月经过少如何辨证治疗, 第六节 经期延长 教学目的 1.掌握经期延长的概念、发病机理。 2.掌握经期延长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3.熟悉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月经延长的概念。 2.月经延长的发病机理。 3.月经延长的辨治原则 4.月经延长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月经延长的调摄护理 6.月经延长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经期延长的概念:强调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天数持续8,14天。 2.经期延长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虚热、气虚或血瘀,导致冲任不固。 3.辨证论治: (1)气虚证:行经时间延长,量多色淡质稀;神疲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 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剂:清血养阴汤。 (2)虚热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质稠色鲜;潮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14 方剂:清血养阴汤。 (3)血瘀证: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 治法:活血袪瘀止血。 方剂: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 教学难点 经期延长与崩漏的鉴别。 掌握要点 1. 经期延长的概念。 2. 经期延长的辨治原则。 3. 经期延长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经期延长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 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 3. 经期延长由气虚、虚热、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清血养阴汤、清血养阴汤、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 布置作业 1. 经期延长虚热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试述经期延长与崩漏的鉴别, 提 问 1.什么叫经期延长,其发生机理是什么, 2.虚热型经期延长应如何辨证治疗, 3.试述归脾汤及桃红四物汤的主治、功效。 第七节 经间期出血 教学目的 1.掌握经间期出血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经间期出血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3.熟悉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 ,.了解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少及赤带的鉴别 教学重点 1. 经间期出血的概念。 2. 经间期出血的发病机理。 3. 经间期出血的辨治原则。 4. 经间期出血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 经间期出血的调摄护理。 6. 经间期出血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经间期出血的概念:强调在两次月经之间,即氤氲期,出现周期性的阴道出血。 2. 经间期出血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功能失常,不能摄血归经。 3.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少质稠色鲜红;腰酸膝软,头晕耳鸣,手足 心热,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剂:两地汤和二至丸。 (2)湿热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少或多,色红质粘无块;纳呆,胸闷,平素 带下量多质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 15 方剂:清肝止淋汤。 (3)血瘀证,经间期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少腹疼痛拒按,舌 质紫暗,脉涩。 治法:化瘀止血。 方剂:逐瘀止血汤。 教学难点 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月经过少及赤带的鉴别。 掌握要点 1. 经间期出血的概念。 2. 经间期出血的辨治原则。 3. 经间期出血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经间期出血为月经病之一。 2. 经间期出血的发病机理。 3. 经间期出血由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两地汤和二至丸、清肝止淋汤、逐瘀止血汤。 布置作业 1. 经间期出血肾阴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试述经间期出血与月经先期的鉴别, 提 问 1.什么叫经间期出血,其发生机理是什么, 2.经间期出血应与哪些病症相鉴别, 3.经间期出血的治疗大法是什么, 第八节 崩 漏 教学目的 1.掌握崩漏的概念以及崩中、漏下的不同。 2.掌握崩漏的发病特点及辨证要点,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崩漏有何特点。 3.掌握崩漏的治则及治崩三法。 4.了解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的鉴别。 5.掌握崩漏的病机及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6.熟悉崩漏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 崩漏的概念。 2. 崩漏的发病机理。 3. 崩漏的辨治原则 4. 崩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 崩漏的调摄护理 6. 崩漏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 崩漏的概念: 经血非时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者,称崩漏。以来势急,出血量多 者称“崩”,来势缓慢,出血量少者称“漏”。 2. 崩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3.崩漏的发病特点是月经的周期、血量、持续时间严重紊乱。 4.崩漏的辨证,应着重阴道出血的量、色、质及全身症状,并要注意病程的久暂、 发病年龄等。更年期或青春期崩漏,多属肾虚证型;生育期崩漏,多属血热或 血瘀证型。 16 5.崩漏与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的鉴别。 6.崩漏的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 7.辨证论治: (1)脾气虚证:阴道非时下血,暴下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质稀;神疲懒言, 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胖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缓弱或芤。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血。 方剂:用固冲汤。 (2)肾气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多或淋漓不绝,色淡质清稀;面色晦暗,头晕, 怕冷,腰痛如折,溲清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剂:右归丸加人参。 (3)肾阴虚证:阴道非时下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头 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 方剂:左归丸合二至丸。 (4)实热证:阴道非时下血,或量多如崩,或淋漓不净,色深红质稠;渴喜冷饮, 头晕面赤,溲黄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剂:清热固经汤。 (5)血瘀证:阴道非时下血,或忽然暴下,或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 拒按,块出痛减;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剂:四物汤和失笑散。 教学难点 崩漏与月经不调、某些妊娠期有出血症状疾病、外阴和阴道外伤出血、生殖器官 肿瘤的鉴别。 掌握要点 1. 崩漏的概念。 2. 崩漏的辨治原则。 3. 崩漏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崩漏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 崩漏的发病机理。 3. 崩漏由脾气虚、肾气虚、肾阴虚、实热、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固冲汤、右归丸加人参、左归丸合二至丸、清热固经汤、四物汤 和失笑散。 布置作业 1. 崩漏实热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崩漏肾气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崩漏,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 2.崩漏应与哪些病症相鉴别, 3.请简述治崩漏三大法及其含义。 4.试述崩漏的分型、治法、方药。 第九节 闭 经 教学目的 1.掌握闭经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闭经辨证分型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 3.了解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 17 ,.了解闭经与胎死不下的鉴别。 教学重点 1. 闭经的概念。 2. 闭经的发病机理。 3. 闭经的辨治原则。 4. 闭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 闭经的调摄护理 6. 闭经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 闭经的概念:女子年逾18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 前者为原发性闭经,后者为继发性闭经。 2. 闭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冲任亏乏,源断其流;或邪气阻隔,经血 不通。 3.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 ,.辨证论治: (1)肾不足证:月经超龄未至,或初潮较迟,量少色淡,渐至闭经;头晕耳鸣, 腰酸腿软,面色憔悴,阴中干涩;舌淡红,少苔,脉沉弦细。 治法:补肾养肝调经。 方剂:归肾丸加鸡血藤。 (2)血虚弱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渐致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 乏力,心悸气短,毛发不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调经。 方剂:人参养荣汤。 (3)气滞血瘀证:月经数月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 按;舌边紫暗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方剂:血府逐瘀汤。 (4)痰湿阻滞证:月经渐少,渐至经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痰多,神疲 倦怠,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祛痰,活血通经。 方剂:苍附导痰丸加当归 川芎。 教学难点 闭经与早孕的鉴别。 掌握要点 1. 闭经的概念。 2. 闭经的辨治原则。 3. 闭经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闭经是较为常见的月经病之一。 2. 闭经的发病机理。 3. 闭经由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归肾丸、人参养荣汤、血府逐瘀汤、苍附导痰丸。 布置作业 1. 闭经肝肾不足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试述闭经与妊娠、月经后期的鉴别, 18 提 问 1.什么叫闭经,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 2.闭经应与哪些病症相鉴别, 3.试述闭经的分型、治法、方药。 第十节 痛 经 教学目的 1.掌握痛经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痛经的辨证要点。 3.熟悉痛经的病因病机。 4.掌握痛经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教学重点 1. 痛经的概念。 2. 痛经的发病机理。 3. 痛经的辨治原则 4. 痛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 痛经的调摄护理 6. 痛经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 痛经的概念: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 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多发生于经行第一二天或经前数日,也有发生于月经将净 或经净之后。 2. 痛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其病机为胞脉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或胞脉失于濡 养,不荣则痛。 3. 痛经的辨证要点:首辨其“痛”,依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 按,结合月经的色、质及全身证候,进行辨证。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 在经后、经期,多属虚。 ,.辨证论治: (1)肾亏损证:经后或经期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头晕耳鸣,腰膝酸 软,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肝肾止痛。 方剂:调肝汤。 (2)血虚弱证:经后或经期小腹空坠、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止痛。 方剂:圣愈汤。 (3)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剧烈胀痛,或刺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 色紫暗有块,或见腐肉片样物,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舌边尖有 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沉弦。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剂: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甚则绞痛难忍,得热则舒,经血 量少,色暗有块,或如黑豆汁;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袪瘀止痛。 19 方剂:温经汤。 (5)湿热蕴结证:主证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或平素小腹 胀痛,经行疼痛加剧,月经量多色暗红,质稠有块;或伴有低热,带下黄 稠,量多臭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清热调血汤。 教学难点 各型止痛药的选用。 掌握要点 1. 痛经的概念。 2. 痛经的辨治原则。 3. 痛经的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痛经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 痛经的发病机理。 3. 痛经由肾阴虚、湿热、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调肝汤、圣愈汤、膈下逐瘀汤、温经汤、清热调血汤。 布置作业 1. 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试述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痛经,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 2.怎样辨别痛经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 第二章 带下病 教学目的 1(掌握带下病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熟悉带下病的病因病机。 3(了解带下病的含义。 4(掌握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5(掌握带下病的辨证、治法、方药。 教学重点 1. 带下病的概念。 2.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3.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健脾、升阳、除湿为主。 教学难点 带下病与白浊、白淫的鉴别。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 带下病的概念: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 者,称为带下病。 2(带下病的发病机理:脾虚湿盛,损伤任带,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3. 带下病的病因病机:(1)脾阳虚, 湿邪下注;(2)肾阳虚,闭藏失职;(3) 阴虚夹湿,伤及任带;(4)湿热下注,伤及任带;(5)湿毒蕴结,损伤任带。 4.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健脾升阳,除湿止带。 5(辨证论治: (1)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肢倦, 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 (2)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薄,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酸如折, 20 小便频数,夜间尤甚,舌淡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助阳,固涩止带。 方剂:内补丸。 (3)阴虚夹湿证:带下量多,色白或赤白相兼,质稠粘,阴部灼热,腰酸膝软, 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黄腻,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祛湿。 方剂:知柏地黄汤。 (4)湿热下注证: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泡沫状,有臭味,或色白如豆腐 渣样,阴部瘙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厚,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方剂:止带方。 (5)湿热蕴毒证: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五色杂下,臭秽难闻,,阴部瘙痒, 小腹疼痛,大便粘糜,小便短赤,心烦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剂:五味消毒饮。 小 结 1. 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 带下病。 2. 带下病的治疗原则:是健脾、升阳、除湿为主,但应根据湿邪的成因不同而治 法各异,可健脾除湿、温肾化湿、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祛邪利湿等。一般治 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湿热和湿毒宜清、宜利。 3.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 断后参考带下病辨证施治。 布置作业 1(熟记带下病的概念。 2(掌握带下病的治疗原则。 复习提问 1(何谓带下病, 2(完带汤的药物组成是什么, 第三章 妊娠病 概 述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 2.掌握妊娠期间机体的生理特点。 3.掌握妊娠病的治疗大法。 4.掌握妊娠病的用药禁忌。 5.熟悉妊娠病的病因病机。 6.了解妊娠病的范围。 教学重点 1.妊娠病的概念。 2.临床常见的妊娠病。 3.妊娠病的病机。 4.妊娠病的治疗原则 。 教学难点:1.妊娠病的治疗原则。 2.妊娠病常用的安胎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21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妊娠病的概念: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2.妊娠病的病机: (1)阴血不足,气易偏盛。 (2)气机升降失常。 (3)脾肾亏虚,胎失所养所系,从而导致妊娠病的发生。 3.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但治病安胎须分先后。 4.妊娠病的治疗大法:补肾、健脾为主。补肾为固胎之本,健脾乃益血之源,本 固血充则胎自可安。 5.妊娠期间用药禁忌: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药物, 都应慎用或禁用。 小 结 1.指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2.妊娠病的治疗原则: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治病与安胎并举。但治病安胎须分先 后。 3.妊娠病包括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胎死不下、胎水肿 满、妊娠肿胀、妊娠心烦、妊娠眩晕、妊娠痫证 、妊娠咳嗽、妊娠失音、妊娠 小便淋痛、胎位不正。 布置作业 1.请熟记妊娠病的概念。 2.掌握妊娠病的治疗原则。 复习提问 1.何谓妊娠病, 2.妊娠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妊娠用药应注意什么, 第一节 妊娠恶阻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恶阻的概念。 2.掌握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 3.掌握妊娠恶阻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4.熟悉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妊娠恶阻的概念。 2.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 3.妊娠恶阻的辨治原则。 4.妊娠恶阻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妊娠恶阻的调摄护理。 6.关于半夏治疗妊娠恶阻的药理研究。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妊娠恶阻的概念:强调本病是在妊娠早期的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 食入即吐者。 2.妊娠恶阻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 3.辨证论治: (1)脾虚证:妊娠早期,恶心呕吐,甚则食入即吐,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头晕 22 体卷,怠惰思睡,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证: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 燥,脉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剂:加味温胆汤。 (3)痰滞证:妊娠早期,呕吐痰涎,胸膈满闷,不思饮食,口中淡腻,舌淡胖, 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方剂:青竹茹汤。 教学难点 妊娠恶阻与急性胃肠炎、肠痈的鉴别。 掌握要点 1. 妊娠恶阻的概念。 2. 妊娠恶阻的辨治原则。 3. 妊娠恶阻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恶阻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妊娠恶阻的发病机理。 3. 妊娠恶阻有胃虚、肝热和痰滞。 4.选用的方剂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温胆汤、青竹茹汤。 布置作业 1.妊娠恶阻的肝热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妊娠恶阻的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妊娠恶阻, 2.请阐述香砂六君子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妊娠恶阻。 3.请简述妊娠恶阻中,胃虚与痰滞型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妊娠腹痛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腹痛的概念。 2.掌握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 3.掌握妊娠腹痛的治疗原则。 4.掌握妊娠腹痛的辨证论治。 5.熟悉妊娠腹痛的病因病机。 6.熟悉妊娠腹痛的预后与转归。 教学重点 1.妊娠腹痛的概念。 2.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 3.妊娠腹痛的辨治原则。 4.妊娠腹痛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妊娠腹痛的调摄护理。 6.关于白芍治疗妊娠腹痛的药理研究。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23 教学内容 1.概念:强调说明在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症者。 2.病因病机:讲述引起妊娠腹痛常见的原因,重点说明妊娠腹痛的病机是:不通则 痛和不荣则痛。 3.治疗原则: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安胎。 4.辨证要点:依据疼痛的性质辨证疼痛的性质(虚、实、寒、热)。 5.辨证论治: (1)血虚证:妊娠期间小腹绵绵作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方剂:当归芍药散。 (2)气郁证:妊娠期间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伴胸胁胀痛,舌红苔 薄,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止痛。 方剂:逍遥散。 (3)虚寒证:妊娠期间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无力,面色黄白,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方剂:胶艾汤。 教学难点 妊娠腹痛与急性胃肠炎的鉴别。 掌握要点 1.妊娠腹痛的概念。 2.妊娠腹痛的辨治原则。 3.妊娠腹痛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腹痛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妊娠腹痛的发病机理。 3.妊娠腹痛有血虚、气滞和虚寒。 4.选用的方剂有当归芍药散、逍遥散、胶艾汤。 布置作业 1.妊娠腹痛的血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妊娠腹痛的虚寒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妊娠腹痛, 2.请阐述当归芍药散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妊娠腹痛。 3.请简述妊娠腹痛中,血虚与虚寒证的辨证要点。 第三节 胎漏 教学目的 1.掌握胎漏的概念。 2.掌握胎漏的发病机理。 3.掌握胎漏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4.熟悉胎漏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胎漏的概念。 2.胎漏的发病机理。 3.胎漏的辨治原则 4.胎漏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胎漏的调摄护理 6.胎漏的研究进展 24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胎漏的概念:强调在妊娠期间,以阴道少量出血,无腰酸腹痛为特点。 2.胎漏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3.辨证论治:分肾虚、气虚、血热。 (1)肾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腰稀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治法:补肾固冲,止血安胎。 方剂:寿胎丸。 (2)气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脉色huang 白,舌淡苔白,脉滑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止血安胎。 方剂:固下益气汤。 (3)血热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溲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安胎。 方剂:加减阿胶汤。 教学难点 胎漏与胎动不安的鉴别。 掌握要点 1.胎漏的概念。 2.胎漏的辨治原则。 3.胎漏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胎漏为妊娠之常见病。 2.胎漏的发病机理。 3.胎漏由肾虚、气虚、血热。 4.选用的方剂有寿胎丸、固下益气汤、加减阿胶汤。 布置作业 1.胎漏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胎漏气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胎漏, 2.请阐述寿胎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胎漏。 3.请简述胎漏中,气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四节 胎动不安 教学目的 ,.掌握胎动不安的概念。 ,.掌握胎动不安的发病机理 ,.掌握胎动不安的治疗原则 ,.掌握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 ,.熟悉胎动不安的病因 ,.熟悉胎动不安的鉴别诊断 ,.熟悉胎动不安的预后与转归 教学重点 1.胎动的概念。 25 2.胎动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3.辨证论治:分肾虚、气虚、血热。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胎动不安的概念: 强调说明胎动不安是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胎动下坠, 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 2.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3.辨证论治: (1)肾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腰稀酸软,头晕耳鸣,小便清 长,舌淡苔白,脉沉滑。 治法:补肾固冲,止血安胎。 方剂:寿胎丸。 (2)气虚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萎 黄,舌淡苔白,脉滑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止血安胎。 方剂:固下益气汤。 (3)血热证: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溲黄便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止血安胎。 方剂:加减阿胶汤。 教学难点 胎动不安与胎漏的鉴别。 掌握要点 1.胎动不安的概念。 2.胎动不安的辨治原则。 3.胎动不安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胎动不安为妊娠之常见病。 2.胎动不安的发病机理。 3.胎动不安由肾虚、气虚、血虚、血热、外伤。 4.选用的方剂有寿胎丸、举元煎、贮根汤、保阴煎、加味圣愈汤。 布置作业 1.胎动不安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胎动不安气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胎动不安, 2.请阐述举元煎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胎动不安。 3.请简述胎动不安中,气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五节 滑胎 教学目的,.掌握滑胎的概念。 ,.掌握滑胎的病机。 ,.掌握滑胎治疗原则。 ,.掌握滑胎的辨证论治。 ,.熟悉滑胎的病因。 26 6 .熟悉滑胎调护。 教学重点 1.滑胎的概念。 2.滑胎的发病机理。 3.滑胎的辨治原则。 4.滑胎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滑胎的调摄护理。 6.滑胎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滑胎的概念:强调说明滑胎发生的连续性和自然发生的特点。 ,.病因病机:讲述滑胎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 ,.治疗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孕前调治,孕后早治。孕前宜补肾健脾,益 气养血,调固冲任为主。孕后应及时保胎治疗,服药应超过以往滑胎的月份。 ,.辨证论治: (1)肾气亏虚证:屡孕屡堕,或如期而堕,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精神萎靡,夜 尿频多,目眶暗黑,或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肾固冲安胎。 方剂:补肾固冲丸。 (,)气血两虚证:屡孕屡堕,头晕眼花,神倦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 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剂:泰山磐石散。 教学难点 治疗滑胎应掌握在什么时间最好,如何用药。 掌握要点 1.滑胎的概念。 2.滑胎的辨治原则。 3.滑胎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滑胎为妊娠之常见病。 2.滑胎的发病机理。 3.滑胎有肾虚、气血虚弱证。 4.选用的方剂有补肾固冲丸、泰山磐石散。 布置作业 1.滑胎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滑胎气血虚弱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滑胎, 2.请阐述补肾固冲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滑胎。 3.请简述滑胎中,气血虚弱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六节 胎死不下 教学目的 1.掌握胎死不下的概念。 ,.掌握胎死不下的治疗原则。 ,.掌握胎死不下的辨证论治。 27 ,.熟悉胎死不下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胎死不下的概念。 2.胎死不下的发病机理。 3.胎死不下的辨治原则 。 4.胎死不下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胎死不下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胎死不下的概念:强调说明胎死不下是胎死腹中超过2个月仍不能自行排出者。 ,.胎死不下病因病机:讲述胎死不下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其病机是:气血虚弱, 无力排出或邪气阻滞,碍胎排出。 ,.治疗原则:下胎益母。 4.辨证论治:重点讲述胎死不下的各个证型的主要症状、舌脉、治法和方药。 教学难点 胎死不下的紧急处理及并发症。 掌握要点 1.胎死不下的概念。 2.胎死不下的辨治原则。 3.胎死不下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胎死不下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胎死不下的发病机理。 3.胎死不下由气血虚弱、瘀血阻滞、湿阻气机。 4.选用的方剂有救母丹、脱花煎、平胃散。 布置作业 1.胎死不下及并发症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 第七节 胎水肿满 教学目的 1.掌握胎水肿满的概念 2.掌握胎水肿满的病机 3.掌握胎水肿满的治疗原则 4.掌握胎水肿满的辨证要点 5.掌握胎水肿满的辨证论治 6.熟悉胎水肿满的病因 教学重点 1.胎水肿满的概念。 2.胎水肿满的发病机理。 3胎水肿满的辨治原则 4.胎水肿满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胎水肿满现代医学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28 教学内容 1.胎水肿满的概念:强调说明妊娠期间,出现胎水肿满,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 或喘息不能平卧者。 ,.胎水肿满病因病机:讲述胎水肿满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脾虚运 化失职或气机阻滞,水湿停滞,水渍胞中。 ,.治疗原则:补虚除湿。 4.辨证论治: (1)脾气虚弱证:孕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腹皮急而发亮,下肢及阴部水肿, 食少腹胀,神疲肢软,,面色淡黄,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治法:健脾渗湿,养血安胎。 方剂:鲤鱼汤。 (2)气滞湿郁证:孕期胎水过多,腹大异常,胸膈胀满,甚则喘不得卧;肢体肿 胀,皮色不变,按之压痕不显;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行滞,利水除湿。 方药:茯苓导水汤去槟榔。 教学难点 胎水肿满与妊娠肿胀的鉴别。 掌握要点 1.胎水肿满的概念。 2.胎水肿满的辨治原则。 3.胎水肿满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胎水肿满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胎水肿满的发病机理。 3.胎水肿满由脾虚气弱、气滞湿郁。 4.选用的方剂有鲤鱼汤、茯苓导水汤。 布置作业 胎水肿满脾虚气弱型与气滞湿郁的辨证要点。 第八节 妊娠心烦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心烦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妊娠心烦的治疗原则 3.掌握妊娠心烦的辨证论治 4.熟悉妊娠心烦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妊娠心烦的概念。 2.妊娠心烦的发病机理。 3.妊娠心烦的辨治原则。 4.妊娠心烦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学时。 教学内容 1.妊娠心烦的概念:强调说明妊娠期间,出现烦闷不安,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者。 ,.妊娠心烦病机:重点说明起其病机是:火热乘心。 ,.治疗原则:清热除烦。 4.辨证论治: (1)阴虚火旺证:妊娠心中烦闷,坐卧不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 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而滑。 治法:养阴清热除烦。 29 方剂:人参麦冬散。 (2)痰火内蕴证:妊娠心中烦闷,甚则心悸胆怯,头晕目眩,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除烦。 方剂:竹沥汤。 (3)肝经郁火证:妊娠心中烦闷不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两胁胀痛,舌红苔 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除烦。 方剂:逍遥散。 教学难点 妊娠心烦的发生皆与火有关。 掌握要点 1. 妊娠心烦的概念。 2. 妊娠心烦的辨治原则。 3.妊娠心烦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心烦在妊娠病中不常见。 2.妊娠心烦的发病机理。 3.妊娠心烦由阴虚火旺、痰火内运、肝经郁火。 4.选用的方剂有人参麦冬散、竹沥汤、丹栀逍遥散。 布置作业 1.妊娠心烦中阴虚火旺的辨证要点。 第九节 妊娠肿胀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肿胀的概念。 ,.掌握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 ,.掌握妊娠肿胀的治疗原则。 ,.掌握妊娠肿胀的辨证论治。 ,.掌握妊娠肿胀的鉴别诊断。 ,.熟悉妊娠肿胀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妊娠肿胀的概念。 2.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 3.妊娠肿胀的辨治原则 4.妊娠肿胀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妊娠肿胀现代医学治疗。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强调妊娠肿胀是发生在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肿胀者。 ,.病因病机:讲述妊娠肿胀的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妊娠肿胀的病机是:阳虚, 水湿内停;气滞湿停。 ,.治疗原则:运化水湿为主,佐以安胎。慎用温燥、寒凉、滑利之品。 ,.辨证要点:辨水肿与气肿。 ,.辨证论治: (,)脾虚证: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肿,皮薄而光亮,按之凹陷,脘腹 胀满,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淡,边有 30 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治法: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方剂:白术散。 (,)肾虚型:孕后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腰酸腿软, 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补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剂:五苓散。 (3)气滞证:妊娠数月,肢体肿胀,皮色不变,压痕不显,头晕胀痛,胸胁胀满, 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方剂:天仙藤散。 教学难点 妊娠肿胀与胎水肿满的鉴别。若重度妊娠肿胀的患者,应注意与内科病如:严重 贫血、营养不良、及慢性肾炎等所致的低蛋白血症相鉴别。 掌握要点 1.妊娠肿胀的概念。 2.妊娠肿胀的辨治原则。 3.妊娠肿胀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肿胀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妊娠肿胀的发病机理。 3.妊娠肿胀由脾虚气弱、肾气虚、气滞湿郁。 4.选用的方剂有白术散、五苓散、天仙藤散。 布置作业 妊娠肿胀中水肿与气肿的辨证要点。 第十节 妊娠眩晕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眩晕的概念。 ,.掌握妊娠眩晕的病机。 ,.掌握妊娠眩晕的治疗原则。 ,.掌握妊娠眩晕的辨证论治。 ,.熟悉妊娠眩晕病因。 ,.熟悉娠娠眩晕的预后与转归。 教学重点 1.妊娠眩晕的概念。 2.妊娠眩晕的发病机理。 3.妊娠眩晕的辨治原则 4.妊娠眩晕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妊娠眩晕现代医学治疗。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强调妊娠眩晕是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出现有头晕目眩,甚至昏眩欲厥者, 又称为子眩。 ,.病因病机:讲述妊娠眩晕的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妊娠眩晕的病机是:阴虚, 阳亢,上扰清窍;或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31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为主,佐以安胎。慎用辛散温燥之品,以免重伤其阴反助 火热之邪。 ,.辨证论治: (,)肝肾阴虚证:妊娠中、晚期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剂:杞菊地黄丸。 (,)气郁痰滞证:妊娠头重眩晕,两胁胀痛,时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而 缓。 治法:健脾理气,化痰熄风。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气血虚弱证:妊娠中、晚期,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少寐多梦,神疲乏力, 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剂:八珍汤。 教学难点 妊娠眩晕是临床疑难病症。 掌握要点 1.妊娠眩晕的概念。 2.妊娠眩晕的辨治原则。 3.妊娠眩晕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眩晕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妊娠眩晕的发病机理。 3.妊娠眩晕由肝肾阴虚、气血虚弱、气郁痰滞。 4.选用的方剂有杞菊地黄丸、半夏白术天麻汤、八珍汤。 布置作业 1. 妊娠眩晕中肝肾阴虚与气郁痰滞证的辨证要点。 第十一节 妊娠痫症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痫症的概念 ,.掌握妊娠痫症的病机 ,.掌握妊娠痫症的治疗原则 ,.掌握妊娠痫症的辨证论治 ,.熟悉妊娠痫症病因 教学重点 1.妊娠痫症的概念。 2.妊娠痫症的发病机理。 3.妊娠痫症的辨治原则 4.妊娠痫症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妊娠痫症现代医学治疗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强调妊娠痫症是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及新产后,眩晕头痛、突然 昏仆,不省人事,两目直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全身强直、少顷即醒, 醒后复发,甚或昏迷不醒者。 32 ,.病因病机:讲述妊娠痫症的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妊娠痫症的病机是:肝阳上 亢、肝风内动;或痰火上扰,蒙蔽清窍。 ,.治疗原则:镇痉、熄风、安神为主,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 ,.辨证论治: (1)肝风内动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头痛眩晕,突然昏仆,两目上吊,牙关 紧闭,四肢抽搐,腰背反张,时作时止,手足心热,颧赤息粗,舌红或绛, 脉弦细或脉弦滑有力。 治法:养阴清热,平肝熄风。 方剂:羚角钩藤汤。 (2)痰火上扰证: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头痛胸闷,突然昏仆,两目上吊,口流 涎沫,面浮肢肿,息粗痰鸣,四肢抽搐,,腰背反张,时作时止,舌质红,脉 滑数。 治法:清热开窍,豁痰熄风。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 教学难点 妊娠痫证症与现代医学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临床怎样结合治疗。 掌握要点 1.妊娠痫症的概念。 2.妊娠痫症的辨治原则。 3.妊娠痫症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痫症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妊娠痫症的发病机理。 3.妊娠痫症有肝风内动证和痰火上扰证两个证型。 4.选用的方剂有羚角钩藤汤、半夏白术天麻汤。 布置作业 妊娠痫症中肝风内动的辨证要点。 第十二节 妊娠咳嗽 教学目的 1.掌握妊娠咳嗽的概念。 ,.掌握妊娠咳嗽的发病机理。 ,.掌握妊娠咳嗽的辨证论治。 ,.熟悉妊娠咳嗽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妊娠咳嗽的概念。 2.妊娠咳嗽的发病机理。 3.妊娠咳嗽的辨治原则。 4.妊娠咳嗽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妊娠咳嗽现代医学治疗。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强调妊娠咳嗽是在妊娠期间发生的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病因病机:讲述妊娠咳嗽的常见的病因,重点说明妊娠咳嗽的病机是:肺失肃 降,肺气上逆。 ,.治疗原则:润肺降逆。 33 ,.辨证论治: (1)阴虚证:妊娠期间,咳嗽不已,干咳无痰,甚或咳嗽带血,口干咽燥,手足 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止咳安胎。 方剂:百合固金汤。 (2)痰饮证: 妊娠期间,咳嗽痰多,胸闷气粗促,神疲纳呆,舌苔白腻,脉濡 滑。 治法:健脾除湿,化痰止咳。 方剂:六君子汤。 教学难点 妊娠咳嗽的临床治疗。 掌握要点 1.妊娠咳嗽的概念。 2.妊娠咳嗽的辨治原则。 3.妊娠咳嗽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妊娠咳嗽为妊娠病之常见病、急重证。 2.妊娠咳嗽的发病机理。 3.妊娠咳嗽有阴虚、痰火上扰两个证型。 4.选用的方剂有百合固金汤、清金化痰汤。 布置作业 妊娠咳嗽阴虚证的辨证治疗。 第四章 产 后 病 概 述 教学目的 1.掌握产后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 2.掌握产后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 3.掌握产后病的治疗大法。 4.熟悉产后三病、三急、三冲的含义。 5.掌握诊断产后病应特别注意“三审”及治疗原则。 教学重点 1.产后病的概念。 2.临床常见的产后病。 3.产后病的病机。 4.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 教学难点:1.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2.产后病常用的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产后病的概念:产后病是发生在产褥期内,并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2.产后病的病因病机:重点讲述产后机体的病理特点:多虚多瘀。 3.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4.产后三病、三急、三冲的含义。 5.产后病的诊断,除运用四诊八纲外,还要特别注意“三审”。 小 结 1.产后病是发生在产褥期内,并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妊娠期间发生的与妊娠 有关的疾病。 34 2.产后病的治疗原则: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3.产后病包括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缺乳、乳汁自出。 布置作业 1.请熟记产后病的概念。 2.掌握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复习提问 1.何谓产后病, 2.产后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一节 产后身痛 教学目的 1.掌握产后身痛的概念。 2.掌握产后身痛的发病机理。 3.掌握产后身痛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4.熟悉产后身痛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产后身痛的概念。 2.产后身痛的发病机理。 3.产后身痛的辨治原则 。 4.产后身痛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 5.产后身痛的调摄护理。 6.产后身痛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产后身痛的概念: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浊者,称为“产 后身痛”,亦称“产后遍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 2. 产后身痛的病因病机:产后气血虚弱,风寒湿邪乘虚入侵机体,使气血凝滞, 经络失养;或产后余血未净,瘀阻经脉导致肢体关节疼痛。 3(辨证论治:本病的辨证要点是辨疼痛的性质。肢体酸痛,麻木者,多属虚证; 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为主的为血虚;以腰脊酸痛为主的为肾虚;疼痛按之加 重者,多为瘀证;疼痛出现时伴有表证,为外感;其中疼痛游走不定者,为风; 冷痛喜热敷而痛减者,多寒;重浊而痛者,多湿。本病肢体疼痛,但局部无红 肿、灼热,临证时应与风湿热相鉴别。 本病的治疗要点为补气养血,通络止痛。但用药与一般风湿身痛不同,因产 后气血俱虚,虽有外邪,祛邪之时,当配养血补虚之品,以祛邪而不伤正;在 养血之中佐以通络之品,以标本兼治。正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所载:“此 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则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 峻投风药”。 (1)血虚证 证候:产后遍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舌质淡,苔 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血益气,和络止痛。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当归。 (2)外感证 35 证候:产后遍身疼痛,项背不舒,关节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冷痛剧烈, 恶风畏寒,或关节肿胀、重浊、麻木;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药:独活寄生汤。 (3)血瘀证 证候:产后遍身疼痛,或刺痛,按之痛甚,四肢关节屈伸不利;恶露量少色暗, 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 (4)肾虚证 证候:产后腰背疼痛,胫膝酸软,足跟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强筋健骨。 方药:养荣壮肾汤加熟地。 掌握要点 1.产后身痛的概念。 2.产后身痛的辨治原则。 3.产后身痛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产后身痛为产后病之常见病。 2.产后身痛的发病机理。 3.产后身痛有血虚、外感、血瘀、肾虚。 4.选用的方剂有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养荣壮肾汤、归脾 汤。 布置作业 1.产后身痛血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产后身痛肾虚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产后身痛, 2.请阐述养荣壮肾汤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产后身痛。 3.请简述产后身痛中,血虚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产后恶露不绝 教学目的 1.掌握产后恶露不绝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产后恶露不绝的辨证分型、治则、方药举例。 3.熟悉产后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产后恶露不绝的概念。 2.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病机理。 3.产后恶露不绝的辨治原则 4.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产后恶露不绝的调摄护理 6.产后恶露不绝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产后恶露不绝的概念: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绝”, 36 又称“恶露不尽”、“血露不尽”、“恶露不止”。 2.产后恶露不绝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所致。 3.产后恶露不绝本病的辨证,应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以辨别寒、热、虚、 实。如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无臭味,多为气虚;量多,色红或紫,质粘 稠而臭秽,多为血热;色紫暗有块,多为血瘀。 4.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应遵循虚者补之,热者清之,瘀者攻之的原则。结合产后生理特 点,选方用药时应注意,虚者勿补摄太过,以防止血留瘀;瘀者禁用破血之品, 以防动血耗血,已达到补虚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的目的;热者勿苦寒太过,以 防清热 (1)气虚证 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或淋漓不断,色淡红,质清稀,无臭味; 小腹空坠,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四肢无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 脉缓弱。 治法:补气养血,摄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艾叶炭、阿胶、乌贼骨。 (2)血热证 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粘,气臭秽;面色 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阿胶、旱莲草、炒地榆。 (3)血瘀证 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淋漓不畅,量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 块下痛减;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苔白,脉弦涩或沉而有力。 治法:祛瘀生新,理血归经。 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教学难点 产后恶露不绝的辨证论治。 掌握要点 1.产后恶露不绝的概念。 2.产后恶露不绝的辨治原则。 3.产后恶露不绝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产后恶露不绝为产后病之常见病。 2.产后恶露不绝的发病机理。 3.产后恶露不绝由气虚、血热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生化汤、保阴煎。 布置作业 1.产后恶露不绝气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产后恶露不绝血淤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产后恶露不绝, 2.试述生化汤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何型产后恶露不绝。 3.请简述产后恶露不绝中,气虚与血热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三节 产后小便不通 教学目的 1.掌握产后小便不通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产后小便不通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37 3.熟悉产后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产后小便不通的概念。 2.产后小便不通的发病机理。 3产后小便不通的辨治原则 。 4.产后小便不通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产后小便不通的调摄护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产后小便不通的概念: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或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 称为“产后小便不通”。 2.产后小便不通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膀胱气化失职所致,与肺、脾、肝、肾密切相 关。 3.辨证论治: ?气虚证 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四肢倦怠,气短 懒言;舌质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益肺脾,通利小便。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桔梗、通草、茯苓。 ?肾虚证 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坐卧不宁;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质 淡,苔薄润,脉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 ?气滞证 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烦燥不安,胸胁胀痛;舌淡 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通利水便。 方药:木通散。 ?血瘀证 证候: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满刺痛,时寒时热,舌质暗,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养血活血,祛瘀利尿。 方药:加味四物汤。 掌握要点 1.产后小便不通的概念。 2.产后小便不通的辨治原则。 3.产后小便不通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产后小便不通为产后病之常见病。 2.产后小便不通的发病机理。 3.产后小便不通由气虚、肾虚、气滞、血瘀所致。 4.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济生肾气丸、木通散、加味四物汤 布置作业 1.产后小便不通气滞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38 2.产后小便不通肾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产后小便不通, 2.请阐述济生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小便不通。 3.产后小便不通的气虚证应选用什么方,由什么药物组成, 第四节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教学目的 1.掌握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概念。 2.掌握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发病机理。 3.掌握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4.熟悉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概念。 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发病机理。 3.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辨治原则 4.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产后便小频数与失禁的调摄护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概念:强调产后小便次数增多,甚则日夜数十次,称为“小 便频数”。如小便淋漓,不能自止,或睡中自遗,不能约束,称为“小便失禁”。 2.产后下便频数与失禁的病因病机:重点说明病机为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冲 任失调。 3.辨证论治: (1)气虚证: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尿液清白,倦怠乏力,小腹坠胀,舌淡苔白, 脉缓弱。 治法:补气固摄,佐以止涩。 方剂: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益智仁。 (2)肾虚证: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量多色清,夜尿尤甚,腰痛如折,畏寒肢 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固脬。 方剂:肾气丸加益智仁、桑螵蛸。 (3)产伤证:产时损伤膀胱,小便淋漓,终日淋漓不断,或加有血液,舌苔正 常,脉缓。 治法:益血养血,化瘀补脬。 方剂:完胞饮 教学难点 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病因病机。 掌握要点 1.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概念。 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辨治原则。 3.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为月经病之常见病。 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的发病机理。 3.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由气虚(脾气虚、肾气虚)、产伤所致。 39 4.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肾气丸、完胞饮。 布置作业 1.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产伤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气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什么叫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 第五节 缺乳 教学目的 1.掌握缺乳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缺乳的辨证分型、治则、方药举例。 3.熟悉缺乳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缺乳的概念。 2.缺乳的发病机理。 3.缺乳的辨治原则 4.缺乳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缺乳的调摄护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缺乳的概念:产妇在哺乳期内,乳汁甚少或全无或乳汁有而不下,称为“缺乳”。 2.缺乳的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化源不足和肝气郁结,乳汁排泄不行 所致。 3.辨证论治:乳汁不足,证有虚实。如乳房柔软,无胀痛感,乳汁清稀者,多为 虚证;乳房胀硬而痛,质浓稠者,多为实证。此外还注意有无乳头凹陷和皲裂。 治疗应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虚者治宜补益气血,通络增乳;实者治宜疏肝 解郁,通络下乳。用药时应注意补气养血与增液之品同用,以增乳汁之化源,疏 肝应与补血之品同用,以调肝之郁结,无论虚实皆宜佐入通络下乳之品,以助乳 汁的运行。同时,要指导产妇正确的哺乳,保证产妇摄入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气血虚弱证 证候: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 神疲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方药:通乳丹。 ?肝郁气滞证 证候:产后乳汁涩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满疼痛;情志抑郁,胸胁胀闷, 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下乳涌泉散。 掌握要点 1.缺乳的概念。 2.缺乳的辨治原则。 3.缺乳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缺乳为产后病之常见病。 2.缺乳的发病机理。 3.缺乳由气血虚弱、肝郁气滞所致。 40 4.选用的方剂有通乳丹、下乳涌泉散。 布置作业 1.缺乳气血虚弱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缺乳肝郁气滞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缺乳, 2.试述下乳涌泉散的药物组成、功效及主治何型缺乳。 第六节 乳汁自出 教学目的 1.掌握乳汁自出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掌握乳汁自出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3.熟悉乳汁自出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乳汁自出的概念。 2.乳汁自出的发病机理。 3.乳汁自出的辨治原则 4.乳汁自出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乳汁自出的调摄护理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乳汁自出的概念:哺乳期内,乳汁不经婴儿吮吸而不断自然流出者,称为“乳 汁自出”,亦称“漏乳”,“乳汁自涌”,或“乳汁自溢”。 2.乳汁自出的病因病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血虚弱,阳明胃气不固,摄纳无权 或肝经郁热,疏泄失常,迫乳外溢所致。 3.辨证论治:本病证分虚实。虚者乳房柔软而无胀感,乳汁清稀;实者乳房胀硬 而痛,乳汁浓稠。无论虚实,治疗原则以敛乳为主,虚者补而敛之,热者清而 敛之;虚者补益气血,收敛固摄,实者疏肝解郁,清热敛乳为主,不宜辛温助 阳,同时注意产后调护。 ?气血虚弱证 证候:乳汁自出,量少,质清稀,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无华,神疲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益血,佐以固摄。 方药: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五味子、芡实。 ?肝经郁热证 证候:乳汁自出,量多,质浓稠,乳房胀硬疼痛;情志抑郁,烦躁易怒,胸 胁胀满,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敛乳。 方药:丹栀逍遥散去煨姜,加生地、生牡蛎、夏枯草。 掌握要点 1.乳汁自出的概念。 2.乳汁自出的辨治原则。 3.乳汁自出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乳汁自出为产后病之常见病。 41 2.乳汁自出的发病机理:乳汁自出由气血虚弱,阳明胃气不固,摄纳无权或肝经郁 热,疏泄失常,迫乳外溢所致。 3.选用的方剂有八珍汤、丹栀逍遥散。 布置作业 1.乳汁自出的气血虚弱证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乳汁自出肝经郁热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乳汁自出, 2.乳汁自出临床分几个证型, 第五章 妇科杂病 教学目的 1(掌握妇科杂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 2(熟悉妇科杂病各病的病因病机。 3(了解妇科杂病的范围。 4(掌握妇科杂病各病的治疗大法。 教学重点 1(妇科杂病的概念。 2(临床常见的妇科杂病。 教学难点:1(妇科杂病的概念。 2(妇科杂病各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教学内容 1. 妇科杂病的概念:凡不属经、带、胎、产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生理、病理特 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则属妇科杂病。 2. 妇科杂病各病的病因病机。 3. 妇科杂病各病的治疗原则。 4. 妇科杂病各病的治疗大法。 小 结 1(妇科杂病指凡不属经、带、胎、产疾病范畴,而又与女性生理、病理特点有密 切关系的疾病则属妇科杂病。 2. 妇科杂病的治疗原则:分病论治。 3. 妇科杂病包括不孕症、妇人腹痛、癥瘕、子宫脱垂、脏躁诸证。 布置作业 1(熟记妇科杂病的概念。 2(掌握妇科杂病各病的治疗原则。 复习提问 1(何谓妇科杂病, 2. 妇科杂病各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一节 不孕症 教学目的 1(掌握不孕症的概念。 2(掌握不孕症的发病机理。 3(掌握不孕症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4(熟悉不孕症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 不孕症的概念。 2. 不孕症的发病机理。 3. 不孕症的辨治原则 4. 不孕症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42 5. 不孕症的调摄护理 6. 不孕症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不孕症的概念:强调说明不孕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2. 不孕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冲任亏虚,不能摄精受孕或邪气阻滞,不能摄精受 孕。3(治疗原则:虚证宜温肾填精,养血益冲任;实证宜疏肝解郁,化痰除湿行 血。 4(辨证论治: (1)肾虚证:肾阳虚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或闭经,白带量多 清稀,面色晦黯,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汗肢冷,性欲淡漠,小便清长,舌 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治法:治宜补肾填精,调补冲任。 方剂:毓麟珠 (2)肾阴虚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头晕耳 鸣,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淡苔少,脉细数。 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气调经。 方剂:养精种玉汤。 (3)肝郁证:婚久不孕,月经先后不定期,或经行不畅,经前乳房胀痛,精神抑 郁,胸胁、小腹胀痛,善太息或急燥易怒,舌红苔薄或微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方剂:开郁种玉汤。 (4)痰湿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甚或闭经,带下量多,色白质粘,形体肥 胖,面色黄白,胸闷呕恶,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方剂:启宫丸。 (5)血虚证: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质多清稀,甚或闭经,面色萎黄, 形体 羸瘦,头晕目弦,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滋肾,调补冲任。 方剂:养精种玉汤。 (6)血瘀证:婚久不孕,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色紫夹块,或经行腹痛拒按, 平时少腹疼痛拒按,舌紫暗,边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剂:少腹逐瘀汤。 教学难点 不孕症的辨证治疗。 掌握要点 1. 不孕症的概念。 2. 不孕症的辨治原则。 3. 不孕症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不孕症为妇科病之常见病。 2. 不孕症的发病机理。 43 3. 不孕症有肾虚、肝郁、痰湿、血虚、血瘀之病因病机。 4. 选用的方剂有毓麟珠、开郁种玉汤、启宫丸、养精种玉汤、少腹逐瘀汤。 布置作业 1. 不孕症肾阳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不孕症肝郁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 什么叫不孕症, 2. 请阐述毓麟珠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不孕症。 3(请简述不孕症中,肝郁与肾虚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二节 妇人腹痛 教学目的 1. 掌握妇人腹痛的概念。 2. 掌握妇人腹痛的发病机理。 3. 掌握妇人腹痛的辨证、治法、方药举例。 4. 熟悉妇人腹痛的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 妇人腹痛的概念。 2. 妇人腹痛的发病机理。 3. 妇人腹痛的辨治原则 4. 妇人腹痛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妇人腹痛的调摄护理 6. 妇人腹痛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 以课堂教学为主。 2. 结合临床见习。 3. 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妇人腹痛的概念:重点说明疼痛不在经期。 2. 妇人腹痛的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3. 治疗原则:虚者补而调之,实者行而通之。 4.辨证论治:分气虚和血热。 (1)肾阳虚证:小腹冷痛空坠,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畏 寒肢冷,小便频数,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温肾助阳,暖宫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 (2)气血虚弱证:小腹隐痛喜按,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神疲纳差, 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剂:人参养荣汤。 (3)寒凝血瘀证:小腹冷痛,痛处固定不移,得温则减,带下量多,面色青白, 形寒肢冷,舌淡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沉紧。 治法: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少腹逐瘀汤。 (4)气滞血瘀证:,胸胁、乳房胀痛,喜叹息,脘腹胀满,不欲饮食,舌紫暗或 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 44 (5)湿热郁结证:小腹或少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经前尤甚,伴腰骶胀痛,带 下量多,色黄气臭,或发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剂:清热调血汤。 教学难点 妇人腹痛的辨证论治。 掌握要点 1. 妇人腹痛的概念。 2(妇人腹痛的辨治原则。 3. 妇人腹痛的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妇人腹痛为妇科之常见病。 2. 妇人腹痛的的发病机理。 3. 妇人腹痛有肾阳虚、气血虚弱、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郁结之病因病机。 4. 妇人腹痛选用的方剂有温胞饮、少腹逐瘀汤、人参养荣汤、少腹逐瘀汤血府逐 瘀汤、清热调血汤。 布置作业 1. 肾阳虚型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气滞血瘀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 什么叫妇人腹痛, 2. 请阐述少腹逐瘀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妇人腹痛。 3(请简述气滞血瘀与寒凝血瘀型的辨证要点。 第三节 癥瘕 教学目的 1.掌握癥瘕的概念及发病机理。 2.熟悉癥瘕的病因病机。 3.掌握癥瘕的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 4.掌握癥瘕的辨证论治及常用方药。 教学重点 1. 癥瘕的概念。 2. 癥瘕的发病机理。 3. 癥瘕症的辨治原则 4. 癥瘕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 癥瘕的调摄护理 6. 癥瘕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癥瘕的概念: 说明癥与瘕的不同特点。 2. 癥瘕的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停。 3. 治疗原则:病在气者,以理气行滞为主,佐以活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为 主,佐以理气。 4(辨证论治: (1)气滞证:小腹结块不坚,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连及胸胁,精神 45 抑郁,或伴月经不调,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散结。 方剂:香棱丸。 (2)血瘀证:小腹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不润,口干 不欲饮,月经延后,夹有血块,淋漓不断,舌紫暗,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方剂:桂枝茯苓丸。 (3)痰湿证:小腹包块按之不坚,时有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月经后期 或闭经,胸脘痞闷,时欲呕恶,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方剂:苍附导痰丸。 教学难点 癥瘕的诊断。 掌握要点 1. 癥瘕的概念。 2. 癥瘕辨治原则。 3. 癥瘕临床分型、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癥瘕的为妇科之常见病。 2. 癥瘕的的发病机理。 3. 癥瘕有气滞、血瘀、痰湿之病因病机。 4. 选用的方剂有温胞饮、桂枝茯苓丸、苍附导痰丸。 布置作业 1. 癥瘕气滞型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 癥瘕血瘀型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 什么叫癥瘕, 2. 请阐述桂枝茯苓丸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癥瘕。 3(请简述癥瘕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第四节 子宫脱垂 教学目的 1(掌握子宫脱垂的概念。 2(掌握子宫脱垂的发病机理。 3(掌握子宫脱垂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4(熟悉子宫脱垂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子宫脱垂的概念。 2(子宫脱垂的发病机理。 3(子宫脱垂的辨治原则 4. 子宫脱垂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 子宫脱垂的调摄护理 6. 子宫脱垂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子宫脱垂的概念: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 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2.子宫脱垂的病因病机:主要机制是冲任不固,提摄无力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及肾 虚。 3(辨证论治: 46 (1)气虚证:子宫下垂或脱出阴道口外,平卧或可消失,劳则加剧,带下量多, 色 白质稀,小腹或外阴下坠,面色少华,身疲乏力,气短懒言,小便频数,舌淡 苔薄白,脉缓弱。 治则:补气升提( 方剂:补中益气汤。 (2)肾虚证:子宫下垂脱出阴道口外,小腹或外阴下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小便频数或失禁,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固脱。 方剂:大补元煎加鹿角胶、升麻、枳壳。 教学难点 子宫脱垂辩证论治。 掌握要点 1. 子宫脱垂的概念。 2. 子宫脱垂的辨治原则。 3. 子宫脱垂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 子宫脱垂为妇科之常见病。 2. 子宫脱垂的发病机理。 3. 子宫脱垂分气虚证、肾虚证。 4(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大补元煎。 布置作业 1(气虚型子宫脱垂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肾虚型子宫脱垂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子宫脱垂, 2(请阐述补中益气汤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子宫脱垂。 3(请简述子宫脱垂症中,气虚证及肾虚证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五节 脏躁 教学目的 1(掌握脏躁的概念。 2(掌握脏躁的发病机理。 3(掌握脏躁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举例。 4(熟悉脏躁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脏躁的概念。 2(脏躁的发病机理。 3(脏躁的辨治原则 4(脏躁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5(脏躁的调摄护理 6(脏躁的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脏躁的概念:凡妇人精神忧郁,情志烦乱,哭笑无常,呵欠频作病症称为脏燥。 2(脏躁病因病机:明确发病与精神因素、性格特征有关。 3(辨证论治: (1)心气不足证:神志恍惚,心烦意乱,悲伤欲哭,少寐多梦,呵欠频作,神疲 乏 力,不思饮食,舌淡苔薄,脉细弱。 47 治法:养心益脾,和中宁神。 方剂:甘麦大枣汤(甘草 小麦 大枣)。 (2)心肾不交证:哭笑无常,呵欠频作,少寐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 心 热,口干不欲多饮,便干溲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 教学难点 脏躁病的诊断。 掌握要点 1(脏躁的概念。 2(脏躁的发病机理。 3(脏躁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脏躁为妇科之常见病。 2(脏躁的发病机理。 3(脏躁有心气不足、心肾不交之病因。 4(选用的方剂有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 布置作业 1(脏躁心气不足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脏躁心肾不交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脏躁, 2(请阐述甘麦大枣汤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不孕症。 3(请简述脏躁证中,心气不足及心肾不交两型的辨证要点。 第七章 前 阴 病 概 述 教学目的 1.掌握前阴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 2.熟悉前阴病的病因病机。 3.了解前阴病的范围。 教学重点 1.前阴病的概念。 2.临床常见的前阴病。 3.前阴病的病机。 4.前阴病的治疗原则 。 教学难点:1.前阴病的治疗原则。 2.前阴病常用的治疗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前阴病的概念:妇女以前阴病变为主的疾病,称为前阴病。 2.前阴病的治疗原则:当辨证论治,一般以内服汤丸治其本。同时可配合外治法 以治其标。 3.前阴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升提补气、补肾固脱、清热利湿。 小 结 1.妇女以前阴病变为主的疾病,称为前阴病。 2.前阴病的治疗原则:当辨证论治,一般以内服汤丸治其本。同时可配合外治法 以治其标。 48 3.前阴病包括阴痒、阴吹、阴疮。 布置作业 1.请熟记前阴病的概念。 2.掌握前阴病的治疗原则。 复习提问 1.何谓前阴病, 2.前阴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第一节 阴 痒 教学目的 1.掌握阴痒的概念。 2.掌握阴痒的发病机理。 3.掌握阴痒辨证、分型、治法、方药。 4.熟悉阴痒的病因病机。 教学重点 1.阴痒的概念。 2.阴痒的发病机理。 3.阴痒的辨治原则。 4.阴痒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1学时。 教学内容 1. 阴痒的概念:妇女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甚则痒痛难忍,或伴有带下增多者, 称之为阴痒。 2.阴痒的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肝经湿热下注或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作痒。 3.辨证论治: (1) 肝肾阴虚证:阴部干涩,奇痒难忍,阴部增厚或萎缩,五心烦热,头晕目眩, 时有烘热汗出,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方剂:知柏地黄汤。 (2)肝经湿热证:阴部瘙痒,甚则疼痛,带下量多,色黄如脓,稠粘臭秽,;头晕 目眩,口苦咽干,心烦不宁,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 数。 治法:泻肝清热,除湿止痒。 方剂: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证:阴部瘙痒,如虫行状,甚则奇痒难忍,灼热疼痛,带下量多, 色黄呈泡沫状,或如豆渣状,臭秽,心烦少寐,胸闷呃逆,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剂:萆薢渗湿汤。 掌握要点 1. 阴痒的概念。 2. 阴痒的辨治原则。 3. 阴痒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阴痒为妊娠病之常见病。 2.阴痒的发病机理。 49 3.选用的方剂有知柏地黄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 布置作业 1.阴痒的肝肾阴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阴痒的肝经湿热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阴痒, 2.请阐述龙胆泻肝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何型阴痒。 第二节 阴吹 教学目的 1.掌握阴吹的概念。 2.掌握阴吹的发病机理。 3.掌握阴吹的治疗原则。 4.掌握阴吹的辨证论治。 5.熟悉阴吹的病因病机。 6.熟悉阴吹的预后与转归。 教学重点 1. 阴吹的概念。 2. 阴吹的发病机理。 3. 阴吹的辨治原则。 4. 阴吹的临床分型及证治方药。 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结合临床见习。 3.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教 具 板书或多媒体。 讲 授 2学时。 教学内容 1.概念:妇女阴道中时时出气,或气出有声,状如矢气者。 2.病因病机:中气不足,或胃肠燥化,腑气不通,或痰湿停聚。 3.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升清降浊,泻热润燥,理气导滞,健脾温中,燥湿化痰。 4.辨证论治: (1)气虚证:阴吹,时轻时重,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胃脘痞闷,或小腹下坠舌 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剂:补中益气汤。 (2)胃燥证:阴吹,簌簌有声,口燥咽干,大便燥结,腹部胀气,舌红苔黄,脉 弦滑。 治法:泻热润燥,理气导滞。 方剂:麻子仁丸。 (3)痰湿证:阴吹,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胸膈满闷,心悸气短,或呕吐痰涎, 口中淡腻,苔白腻,脉滑缓。 治法:健脾温中,燥湿化痰。 方剂:橘半桂苓枳姜汤。 掌握要点 1.阴吹的概念。 2.阴吹的辨治原则。 3.阴吹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举 例 病案讨论(见中医妇科病案卡)。 小 结 1.阴吹为千前阴病之常见病。 2.阴吹的发病机理。 50 3.选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橘半桂苓枳姜汤、麻子仁丸。 布置作业 1.阴吹的血虚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2.妊娠腹痛.阴吹胃燥证的主证、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提 问 1.什么叫阴吹, 2.请简述阴吹中,痰湿证与胃燥证的辨证要点。 51 52
/
本文档为【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