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2017-09-17 12页 doc 32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 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1)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作活动的客体,其特点是:第一,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多方面生活的交融,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第二,是具有审美价值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第三,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思维化、情感化的生活。 (2)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极为丰富和宽广,而作家所感受、所体验到的生活总是有限的。即使如此,能成为作家创作对象的,或者说,能成为文学创作的现实客体的,也只能是作家所感受、体验过的生活(当然,间接感受、体验的生活仍可以 写)。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1)不能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因为“主体’’的特定含义,即必须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与客体的特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主动性、主导性即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没有主体性的人包括作家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写作的作家”不一定具有主体性,如成为自然的奴隶或屈从于金钱而写作的作家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主体。 (2)人作为主体包括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判断主体三种角色。文学创造活动主要不是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而是价值判断活动,作家属于价值判断主体,具体说属于审美判断主体,作家在创造活动中主要通过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体验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即审美评价。因此,可以把作家理解为美的体验者和评论家。进一步说,作家不仅仅体验和评价美,他还要通过想象去创造一个美的观念世界,给人们提供一个对象,即艺术作品,因而可以称作家为美的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创造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不同于在认识关系中主体必须保持对客体的理智。在文学创造中,主体对客体的审视总是以情观物,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对于那些与人的情感不相干的客体作家是不会关心的,一旦客体与主体发生某种诗意的联系时,主体就会对它倾注全部热情。这种情感体验是非理性思考的结果。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的直观为思维特殊性征,不同于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概念式、逻辑思维的把握。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是一种感性活动,主体不以概念为中介而是以形象为中介去连接客体,并始终不扬弃客体的个别性,不粉碎客体的个别形式,客体始终以具体形象向主体展现自身。所以,创作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始终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思维形式。而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的艺术作品也必然呈现为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之间是以感性直观联系的。 总之,情感体验和感受性直观是文学创造中主体把握客体的特殊心理活动形式。换言之,在文学创造中,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这就是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主体始终处于主导性、主动性的地位并显示出能动创造性特征。 (2)文学创造主体的“客体化”是指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从选择具体客体开始到对具体客体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也就是说,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具体说,作家对具体客体的选择总是或明或暗地受到当时社会生活情形,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多种生活因素的规定和制约。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文化传统中,他选择何种生活为创造的具体客体,都必然受到社会生活这个“一般客体”的规定和制约。而进入具体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包括虚构、想象、情感投射、观念移注等,都不可能离开具体客体进行纯粹任意的胡编乱造和情感发泄。甚至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文学创造中,客体也使主体“客观化”了。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1)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客体的选择上。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包括物质世界和已客观存在着的精神世界,也称为“一般客体”。但文学创造 所要反映的对象总是具体的,即生活中的某个方面、某个事物,称之为“具体客体”。文学创造反映社会生活,主体必须能动地选择“具体客体”作为反映对象。 (2)创造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又集中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些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上,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在这个过程中,客体被主体重新塑造,受到主体心灵的“洗礼”,而转化为表征一定意义的客观形式,转化为一种有意味的生动符号。就是说,通过主体的能动创造,生活客体终于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艺术品,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3)从对客体的选择到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作家“内在的尺度”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来进行的。不同的作家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审美需要、审美目的、审美理想,他们所选择的具体客体和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 9.关于文学言语的含蓄、多义、模糊性特征问题。 文学言语不作为说理的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系统,它常常通过对语言学用语的变形和一定程度上的背离,采用隐喻、暗喻、象征的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因此,文学言语具有含蓄、多义与模糊性特征。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从本质上说,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方式通过记忆机制而储存在作家大脑中的有生以来的刺激或信息。 (2)从来源看,文学材料的来源虽然只有一个,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但它们只有转化为精神现象,即记忆中的表象,才可能对作家的文学创造发挥作用。 (3)从呈现看,文学作品虽以文字符号加纸张的物质形式流通于世,但其所负载的,乃是作家个体内在的某些精神现象及其活动。 (4)从文学材料的获取渠道(有意、无意、实践、本)和流程看,不管经由哪一种渠道,其流程都一样,即刺激或信息转化为文学材料,必须通过记忆机制进行,必须被储存在记忆中才能奏效。 (5)有时,作家也使用笔记、卡片、摄像等方式来搜集材料,但目的无他,也是为了抗拒遗忘,使之更深刻地进入记忆,以便参与构思,激活思维。 任何有意义的生活,若没有成为记忆表象,没有在作家心灵中留下痕迹,一句话,没有转化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都很难成为文学材料,很难对文学创造起作用。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受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和煜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1)它是作家心灵的一种蓦然领悟;(2)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即混融着思想原则、审美倾向以及个性、人生理想等而形成的一种定势)和非凡观察力的结合;(3)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介质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4)艺术发现的结果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或事件),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形成一个新的创造物。为此,艺术发现是一部作品发生的契机,也是一次文学创造活动开始的“由头”。没有它,很难设想会有文学创造一连串活动的展开。可见,艺术发现心理特征是非常微妙和细致的。 3.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他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意念或形象)的思考获得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来临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它的发生虽偶然,却一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做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觉认识和洞察事物,不但要依据过去累积的一切知识和经验,而且这些知识和经验还要烂熟于胸,并经过了平时反复的和多次的推理,判断和使用---初呈,整体,猜测,洞察,抓,隐,奥。直觉虽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奔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但实际上也内隐着更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更严谨的生活训练。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意识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识地调动、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地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指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但暗中却对排列、组合材料发生作用的心理能力。 意识和无意识共存于同一文学创造过程之中。 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能力既有主从之分,又相互补充。所谓“主从”,即意识(理性)对无意识起着某种控制、压抑或引导、解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任何文学创造活动(包括意识流作品),在总体都是作家主体的有意识的理性的行为,而不是纯粹的神经症发作;所谓“补充”,即意识(理性)所提出的任务、目标等,往往需要依赖无意识的暗中活动(包括各种刺激、信息、符号、材料的碰撞、组合等)来完成。 在文学创造中,意识对无意识的制约作用还表现在:首先,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所遵循的主导线索(或意念)是意识提供的;其次,无意识活动的方向往往要靠意识指引,否则便会茫无目的,游离于题旨之外。 1、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在文字操作过迅速地创造出作品的状况。 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它需要:材料储备和感情积累;气氛和契机;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为此,文学创造过程是一个貌似神秘,实则充满着艰辛的活动。 2.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1)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善”(助益社会进步与人生幸福)是其价值结构的核心,不是“善”的就不可能是“美”的,并且“善”与“美”的存在和呈现都要以“真”为根据和基础。因此,“真”、“善”、“美”及其统一便构成了文学创造审美追求的价值结构及内涵。 (2)“真善美”三位一体,但在文学创造的艺术范畴里,“艺术真实”主要与“真”相关,“情感评价”主要与“善”相关,“形式创造”主要与“美”相关。 3.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 (1)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内蕴性、假定性、主观性、诗艺性。 (2)一切现实中存在的和历史上出现过的事物,都是生活真实,包括一些假象。艺术真实则是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内蕴(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求“真”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其创造的假定(虚拟)性的情境之中。因而,艺术真实乃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体现着主体对生活的能动性认识和把握。就致力于揭示和把握客体对象的内蕴而言,文学创造与科学活动虽然相通,但是科学活动的标的及过程讲求客观性。文学创造的认知则具有浓厚的主观性(主体性),即追求建立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 的立场上的真实。与讲求实证性、精确性的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是作家“诗艺”性创造的产物,因而极富情感的感染力和心灵的震撼力。 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 (1)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所提供感性形态的假定性情境,是与社会生活的个别性、偶然性相联系的;而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内蕴又是与其普遍性、必然性相联系的,这一内在矛盾在文学创造中是通过艺术概括的手段达到对立统一的,换句话说,艺术概括是创造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 (2)鲁迅的这段创作谈道出了艺术概括的基本内涵。艺术概括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事物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评价融人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们展现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1)唯有抑“恶”扬“善”价值取向的情感评价才具有高尚的品格,而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最终则体现为助益社会人生的功利性。可见,文学创造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其功利取向,是其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2)诚挚的内在情态和外在的艺术呈示是文学创造情感评价的实现(存在)方式。诚挚的情态意谓情感评价来自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属真情而非假意。艺术的呈示是指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而不是赤裸裸的直白。两者体现着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特质。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1)就社会生活而言,人和人的价值在各种价值中具有首要的意义,或者说,“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理应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作为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人文关怀必然成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的核心,亦即终极价值。 (2)“真”是“善”的价值根据,“善”是“真”的价值取向,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血肉般联系在一起,文学作品为两种价值的交合。然而文学创造不存在规范化模式,作家有权让人文关怀在任何一个历史视点上展现,而不应当向他们提出诠释社会发展规律的非艺术要求。弘扬人文精神是文学创造的高于一切的使命。(提供参考)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文学作品的形式与它所体现的内容,互为存在的根据和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内容形式化: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当孕育的内容逐渐显化成形并为作家所结构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消融在它的形式之中,或者说转化成了形式。形式内容化:形式生成之后,内容在得以体现的同时,也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于是形式转化为内容。文学的形式创造即是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相反相成的互动过程。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形式”是“有意味”的,因为它们内蓄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人类的审美情感。当它们从现实的具体事物身上分化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时,尽管它们与自己曾经拥有的社会功利内容及目的疏离了,然而它们由于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结构相对应,因而依然能给人们以“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提供参考)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是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它的体现形式融为一体,是不可分割的,如同灵与肉的关系。转译是出自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古今对话需要而作出的无奈选择,因为转译无论怎样上乘都会失去一些东西,从审美的角度上说,译作不可能取代原汁原味的原作。 11.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思想观念,情感经验,意志愿望) 净化,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又一表现。 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忘忧平衡,宣泄矫正) 领悟,是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继G`J后而进入的一个更高阶段,具体包括潜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基于理解的体味,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余味,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存留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再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领悟后,继续存留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
本文档为【文学概论复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