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水门事件”看媒体责任与新闻自由1

2017-09-21 5页 doc 17KB 2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594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水门事件”看媒体责任与新闻自由1从“水门事件”看媒体责任与新闻自由1 从“水门事件”看媒体社会责任与新闻自由 ——《水门事件报道》观后感 1972年6月18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以“企图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驻地安装窃听器的五名罪犯”为题刊登了一篇报道。之后,经过《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艾尔雷德刘易斯的一系列调查报道后,“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便公之于众,震惊了美国政坛和新闻界。看《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不仅仅只是了解这件政治丑闻,而是《华盛顿邮报》所担当的媒体责任和美国的新闻自由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
从“水门事件”看媒体责任与新闻自由1
从“水门事件”看媒体责任与新闻自由1 从“水门事件”看媒体社会责任与新闻自由 ——《水门事件报道》观后感 1972年6月18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头条以“企图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驻地安装窃听器的五名罪犯”为题刊登了一篇报道。之后,经过《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艾尔雷德刘易斯的一系列调查报道后,“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便公之于众,震惊了美国政坛和新闻界。看《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不仅仅只是了解这件政治丑闻,而是《华盛顿邮报》所担当的媒体责任和美国的新闻自由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众所周知,作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一直被视为“民主的看门狗”,自媒体产生的那刻起它便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何种属性的新闻媒体,作为连接个体和社会的重要平台,它应该关注的是民生、社会的发展,以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去推动社会的民主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真实报道对整个新闻界起到了舆论先锋作用。从最初调查到两名政府官员涉嫌犯案到最终将幕后操纵者尼克松揪出来,整个过程中,这两名新闻记者每一步调查都步履维艰。“水门事件”一经报道,尼克松政府便进行了各种干预,通过行政权力指使司法部、中央情报局等机构阻碍调查,甚至共和党人鲍勃道尔污蔑《华盛顿邮报》成了麦戈文竞选的忠实仆人,无视权威时,依然无法阻止《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由此可见,《华盛顿邮报》没有屈服于政府的压力,坚守新闻真实性,本着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报道事情的真相。面对危险和压制,它没有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而是成为了民主监督的工具。可见,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为人民服务的。 约瑟夫普利策曾说:“报纸将永远为争取进步和改革而战斗,绝不容忍不义和腐败;永远反对一切党派的的煽动宣传,绝不从属于任何党派;永远反对特权阶级和公众的掠夺者,绝不丧失对穷苦人的同情„„”报纸应该是人民的喉舌,透过“水门事件”可以看出《华盛顿邮报》做到了为公众服务,履行了为民主而与政府斗争的社会责任,成为新闻界的典范。 然而回首看待中国的报纸,没有哪一家报纸敢去挑战政府的权威,很多报道无非只是报道一些官员的贪污腐败,很少涉及到对政府核心问题的报道。即使是关于民生的报道,只要涉及到某些官员的利益,那么事实真相便会湮没于权力和金钱里。如今,媒介竞争日趋白热化,要想在新闻界长久地生存下去,很多报纸媒体会选择屈服于政府,在政府的庇护下生存,从而中国的新闻界便会被权力和金钱的黑雾所包围,这样的新闻界怎能让媒体去履行社会使命呢,当我们在为中国新闻界担忧的同时,中国的媒体是否也在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全心全意地去承担社会责任呢, 媒体的社会责任重大,完成监督政府的任务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媒体使命的履行状况往往与新闻界的环境息息相关。从“水门事件”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华盛顿邮报》将美国政治家丑陋的行为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可见美国的新闻自由精神让人钦佩。只有在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度,这种涉及政府利益的负面报道才能被刊登出来。如果是在中国,这种报道是绝对无法刊登的。 杰斐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是没有新闻的政府,一个是没有政府的新闻,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杰斐逊认为要捍卫民主,必须要保障新闻自由。“水门事件”的报道是对尼克松政府一种很有力的批判,在这种新闻自由的环境下,实现了对尼克松政府有效的监督。纵观美国 的新闻历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国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推动了美国的民主进程,而这要归功于美国媒体享有自由发于言论的权利。早在1791年的《权力法案》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中便明确提出:“国会不得制定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华盛顿邮报》之所以敢刊登“水门事件”这样的报道,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新闻自由的环境所致。 而在中国,虽然也有一些法律法规保障新闻自由,但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真正在背后约束新闻自由的是由利害关系形成的“潜规则”。香港大学中国媒体项目的班志远曾说:“规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根本不是法律和政策,而完全是其他因素——看你跟谁有关系,发生了某新闻事件之后又没有某人发话保护你让你继续去调查。”这就是中国新闻界的现状,虽然明文规定保障新闻自由,但是在权力的压迫下,新闻自由也只是空谈。 关注民生、监督政府、推进民主、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一条艰辛而又漫长的路程,媒体任重而道远。漫漫征途,追求新闻自由,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水门事件”相关报道 1972年6月19日《华盛顿邮报》消息,一名共和党安全官员涉嫌水门大厦事件。但美国前司法部部长约翰?米歇尔否认与此次水门大厦窃听有任何瓜葛,尼克松连任成功,此人功不可没。 1972年8月1日《华盛顿邮报》报道,参与水门大厦事件的一名案犯的银行账号上,有一笔2.5万马克的现金款项,很显然来自尼克松的竞选团队 1972年9月29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约翰?米歇尔在担任美国司法部部长期间,掌握一笔秘密的共和党助选基金,广泛收集对民主党不利的情报 1972年10月10日《华盛顿邮报》消息,FBI承认,水门大厦强行潜入事件,实际上来自于一次大规模的政治间谍以及破坏行动,背后的操纵方就是为了让尼克松再次当选的势力。 1973年6月3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约翰?迪恩告知“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尼克松总统与他就如何掩盖水门一事,讨论过不下35次。 1973年6月13日《华盛顿邮报》消息,“水门事件”检察官发现一份埃尔利?希曼的讲话备忘录,其中记载有潜入埃尔斯伯格的精神医生诊所的细节。 《华盛顿邮报》1972年10月10日 联邦调查局人员已经确认,水门闯入事件的背后,是一场旨在维护尼克松总统连任的大规模的政治间谍与颠覆活动。该行为是由白宫以及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官员指使的。 据来自联邦调查局以及司法部文件的信息称,自1971年起,这些活动选定了所有主要民主党候选人为目标,被视为总统连任努力的根本战略。 在水门事件调查中,联邦调查局人员发现,尼克松竞选捐赠金中有数千万美 元预留了出来,专供开展广泛的地下竞选活动使用,即当成破坏民主党候选人个人名誉或扰乱民主党竞选的活动开支。 据说,竞选中开展“情报工作”是正常的,且两党都有所行动。但联邦调查员称,据他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此次尼克松共和党一方采取的行动无论是从范围还是密度上看,都是史无前例的。 后两段描述的是那些肮脏的交易: 尾随民主党候选人的家庭成员;搜集他们私生活中的各种书面材料;伪造信件并盗用带有候选人抬头的信纸进行散发;向媒体泄露错误或伪造的新闻;扰乱竞选活动安排;窃取竞选机密文件并调查多为竞选雇员的私生活。 此外,调查员称,活动还包括有组织地培植一些活动分子,混入到共和党和民主党代表大会的游行中去;对于潜在的尼克松竞选捐赠者的捐赠确定到位以前,对他们进行调查等。 1972年6月23日,尼克松与白宫办公 水门闯入事件48小时后白宫录音( 室主任海德曼) 海德曼正在谈论他们自己对闯入事件的调查:“我们又碰到麻烦了,联邦调查局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下,那个格雷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去管理他们„„他们的调查„„开始涉及到一些我们不希望他们掺合的地方„„迪安„„现在也同意米切尔的提议,解决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我们得让弗农?沃尔特(中情局的副局长)给格雷打电话,就跟他说:‘你们别插手这事了,啊,别插手这个案子。我们不希望你们太多介入其中„„’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停下来。” 尼克松:“好的,这样就好了„„可你怎么把他找来呢,就是说你„„好吧,我们来掩护赫尔姆斯好了„„你把他们找来吧。” 海德曼:“没问题。” 尼克松:“要强硬些。他们既然使狠的,我们也要以奇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海德曼:“行,就这么办了。” 尼克松:“跟(赫尔姆斯和华特)说,‘看,这么做会把全部事情都暴露出去,就像整个猪湾事件一样,总统觉得’——啊,总之就不要谈什么太细节的东西。也别跟他们说我们没有参与,在这一点上不要太强调,就说‘这是个美丽的错误’之类的话,不要再在这上面查下去,‘总统认为那样将会又把猪湾事件之类的陈年旧事给翻出来’。嗯,‘这帮人是想从中再捞一笔’,他们应当把联邦调查局找来说我们是为了国家好,‘这个案子别再深挖下去了’。”
/
本文档为【从“水门事件”看媒体责任与新闻自由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