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电视摄像艺术

2017-09-30 50页 doc 107K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电视摄像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第四章 电视摄像艺术 第一节 摄像机位(拍摄角度、镜头角度) 拍摄角度 , 由人们生活中的“视点”演变而来 , 它表现为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间空间坐标位置上的三个变化一一方向、高度和距离。 拍摄角度 , 即摄像机拍摄时所选取的视点 , 也就是摄像员在进行摄像构图时运用摄像机取景器 ( 寻像器)观察、选择 , 最后确定下来的拍摄某一镜头画面时的摄像机位。 换句话说 , 是指摄像机从什么方位、角度进行拍摄 , 故亦称为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实际上反映了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 它由拍摄距离、拍摄方...
电视摄像艺术
电视摄像艺术 第四章 电视摄像艺术 第一节 摄像机位(拍摄角度、镜头角度) 拍摄角度 , 由人们生活中的“视点”演变而来 , 它表现为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间空间坐标位置上的三个变化一一方向、高度和距离。 拍摄角度 , 即摄像机拍摄时所选取的视点 , 也就是摄像员在进行摄像构图时运用摄像机取景器 ( 寻像器)观察、选择 , 最后确定下来的拍摄某一镜头画面时的摄像机位。 换句话说 , 是指摄像机从什么方位、角度进行拍摄 , 故亦称为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实际上反映了摄像机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 它由拍摄距离、拍摄方向、拍摄高度三个因素 , 所以也称为画面造型三要素。 摄像员选择拍摄角度, 这不仅是在选择自己的视点去观察被摄景物 , 也在为电视观众创造方位感。对任意一个拍摄对象 , 在特定环境下都能寻找到一个最好的角度。拍摄角度的选择和确定 , 直接决定了画面上主体形象的轮廓和线形构架 , 决定了画面的光影结构、景物的位置关系 , 同时影响画面叙述方式和作者的感情倾向的表达。 由于被摄对象的运动和摄像机的运动 , 使得电视摄像中的拍摄角度时常处于动态的、多样的变化之中。在一个电视镜头中、在一连串的镜头转换中 , 伴随着拍摄角度的变化 , 呈现出影视艺术拍摄创作中多角度动态构图的造型特点。在一组镜头里 , 运用不同拍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体现出了它们在造型表现上很强的互补性。 拍摄角度的丰富变化是影视艺术表现的突出特征 , 这也是影视艺术在表现上区别于舞台表演艺术的显著特征之一。拍摄角度的变化 , 不单是呈现出拍摄时视点的变化 , 而且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造型形式 , 它既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 也让观众体会到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经验。 对作品画面形象的选择 , 在很大程度上与拍摄角度的选择有关 , 它既体现了电视片主创人员的主观意图与创作风格 , 也是对有关人员画面取材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反映。所以 , 电视创作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探究观众心理活动的特点, 从而掌握由拍摄角度变化带来的画面造型形式变化的一般规律 , 并将其有预见性、有创造地运用于对电视画面形象的设计、拍摄与编辑工作中。 一、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指以被摄体为中心 , 在同一水平线上围绕被摄体四周选择拍摄点。在拍摄距离、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 , 不同的拍摄方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构图变化 , 产生不同的画面造型效果。 从方向的变化上选择拍摄角度 , 主要有 : 正面方向、侧面方向、斜侧方向、背面方向等, 一般来说 , 正、侧、斜侧方向的变化占 90% 以上,而且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1. 正面方向拍摄的造型特点 摄像机置于被摄体的正面方向拍摄 , 使被摄对象的朝向或视线与镜头视向相对 , 即获得正面的画面结构形式 , 它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 1) 正面角度造型的长处 ,正面拍摄能全面揭示被摄体正面外部特征 , 其画面结构形式容易显示出均衡、稳定、庄重、隆重、肃穆的气氛 , 表现对称结构 , 强化对称美;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景物的横向线条。 ,正面拍摄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 正面拍摄人物时 , 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 当采用平角度和较近距离拍摄时 , 能形成较好的画面中人物与观众的面对面的交流 , 从而缩短观众与画面的心理距离 , 使观众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参与感 , 正面拍摄节目主持人近景的用意常在于此。 2) 正面角度造型的局限 ?正面构图的画面中多出现平行线条 , 使画面缺乏明确的方向性 , 表现景物透视感差 , 立体效果不明显。 ?物体各部分平均地出现在画面上 , 具有同等意义 , 不利于强调或突出某一部分 ,画面缺少变化 , 比较呆板。 ?动体的运动空间被压缩 , 画面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 , 不利于表现运动和动感。 2. 侧面方向拍摄的造型特点 0摄像机置于被摄体的侧面方向 ( 与被摄物体正面角度成 90方向 ) 拍摄 , 这种角度主要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 , 画面造型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 , 长于表现人和物的某种动势。 1) 侧面角度造型表现的长处 ?通常 , 处于运动中的被摄物体的侧面线条变化最为丰富多样 , 正侧角度拍摄有助于突出表现被摄物体富于变化的外轮廓线条 , 表现其外形特点。 ?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动作线”, 有利于表现动势题材。比如 , 拍摄跳高或跳远比赛时运动员的助跑过程常采用侧面角度。 ?有效地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线”,很好地形成画面内人物之间的交流 , 这种表现显得比较客观。在拍摄人物中景或多个人物出现的画面中 , 适合于表现人物间的感情交流 , 并能较好地表现某种情节或细节。采用侧面角度拍摄的画面 ,也能让观众有一定程度的参与 , 比如 : 以侧面角度表现双方的谈判、宾客间的迎来送往等 , 让观众处于旁观位置去判断、理解画面所提供的视觉信息。 2) 侧面角度造型表现的局限 与正面角度造型表现相比 , 侧面角度画面造型上的不足同样是不利于展示 立体空间。 在电视摄像中除了规定情景要求以外 , 在表现画面内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时 , 应注意避免长时间运用侧面角度拍摄 , 否则 , 一是画面内人物形象显得不太美观 , 二是使观众容易觉得被冷落。所以 , 这时要适当插入一些其它角度拍摄的镜头 , 以活跃画面气氛 , 并满足观众的不同心理需求和较好地展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斜侧方向拍摄的造型特点 摄像机置于被摄体的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位置拍摄 , 即为斜侧角度 , 其画面造型既具有正面角度的某些长处 , 也具有侧面角度造型的某些优势 , 同时又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如下 : ?斜侧角度能弥补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在画面造型形式上的不足 , 化平行线条为斜向线条 , 能消除画面的呆板 , 容易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 , 使画面富于变化。 ?能使被摄体本身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上化为与边框相交的线条 , 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 , 使画面活泼生动。 ?拍摄人物时 , 在画面上造成主次关系 , 把主体安排在突出、醒目的位置。比如在电视采访中“过肩镜头”的拍摄 , 就是利用采访者的后侧角度为前景 , 而把被采访者前侧近景安排在中间稍后的位置上 , 这样安排 , 观众注意力就极为自然地落到被采访者身上 , 也有很好的平衡画面的效果。所以 , 过肩镜头被全世界的电视工作者誉为“最好的采访镜头”。 ?4运用斜侧角度拍摄风景时,容易强调景物的立体感、透视感和空间深度。 4. 背面角度的造型特点 摄像机处于被摄体背面 ( 正后方 ) 的位置拍摄。在一些资料中 , 也有把后斜侧角度拍摄的画面并入背面方向拍摄来讨论。一般 , 背面角度占很少比例 , 但倘若能处理好 , 也能产生特别好的效果。在拍摄中 , 背面角度显得特别间接 , 对这一拍摄角度的设计显得特别有用心 , 它弥补其它角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 从审美上说 , 也吻合了一部分观众的心理需求。 ?背面构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具有很强的借实写意效果 , 让观众在画面上看到被摄体的背影 , 让观众由此产生对影像的思考、想象 , 以触及主题更深的层面 , 能造成一种悬念效果 , 这也可以理解为导演手法或创作者本人写意的一种创作方法。 ?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背面方向拍摄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 , 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具有同一视向的主观效果 , 选择背面角度拍摄 , 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内人物的面部表情 , 如果镜头处理得当 , 则能积极调动观众的想象 , 为观众提供较强的主观参与感 , 在许多纪实性节目中 , 随电视画面中主持人或事件当事人的前行 , 摄像机追随拍摄 , 产生了很强的现 场纪实感。 ?背面拍摄一般以人物姿态动作语言为主要造型语言, 注重以人物姿态来表现内心情感 , 比较生动含蓄;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背面方向拍摄人物 , 能很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 , 展示内心世界 , 让人感受更多的东西。 二、拍摄高度 确定了拍摄方向后 , 就要对拍摄高度进行选择。 拍摄高度是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 ( 高度 ) 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 , 即 : 平角度拍摄 ( 平拍 ) 、仰角度拍摄 ( 仰拍 ) 和俯角度拍摄 ( 俯拍 ), 它们分别由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间形成的平视、仰视及俯视关系演变而来。 这三种拍摄高度具有各自的造型效果与感情色彩 , 在拍摄距离、拍摄方向不变的条件下 , 拍摄点的高度不同 , 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会有很大的改变 , 可导致画面水平线的变化、前后景物可见度的变化和透视变化。 高度变化既反映出拍摄者与被摄对象间客观的物理位置关系与变化 , 也应该反映出画面内相互关联的人物在拍摄场景中的位置关系 , 同时 , 高度变化也携带着一定的感情信息 , 反映出拍摄者对被摄对象的某种心理赋予 , 有时也反映出画面内人物间的地位关系或心理优势上的区别,所以 , 通过拍摄高度的变化能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信息。 1. 平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平角度拍摄是摄像机处于与被摄物体高度相等时进行拍摄的方式 , 其画面效果接近于人眼平视的效果。用平角度镜头拍摄人物时 , 无论被摄对象是坐着还是站着 , 摄像机都要平行于他的眼睛拍摄。 水平视角提供给观众的是一个很容易被人接受的视点。一般地说 , 平角度拍摄的景物对象不易变形 , 使人感到客观、公正、平等、冷静;又由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视觉经验相似 , 平角度拍摄的画面也使观众感到特别亲切。所以 , 它是拍摄人物近景和一般场景的最佳选择;用平角度表现环境和物体 , 垂直线条不会汇聚 , 墙壁和建筑物边缘线条不会失真 , 在科技摄影中 , 平角度拍摄被大量使用;平角度也是新闻摄影中通常选用的拍摄高度。 平角度拍摄的画面平稳、安定。在处理平角度画面构图时 , 地平线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 一般来说 , 应避免地平线分割画框的构图形式 , 否则 , 画面中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 , 容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 , 使画面显得呆板、单调 , 拦腰而置的横向线条 , 也扼杀了画面的美感。如果地平线处于正中的位置 , 要采用适当的前景或其它景物 , 以冲破横向呆板的线条。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平角度画面时 , 由于长焦镜头造型表现的作用 , 画面中地平面上前后被摄景物被压缩、重叠而使画面形象更为饱满 , 并能产生较为夸张的拥挤、堵塞等视觉效果 , 这种方式常被用来拍摄拥挤的人流、车流等。 2. 仰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仰角度拍摄是摄像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仰角镜头相当于使人们扬起头来看被摄物体 , 常用于强调被摄景物的高度 , 也常赋予被摄景物某些象征意义 , 使用大仰角拍摄人物能产生较为新鲜的视觉感受。 仰角度拍摄的画面造型特点: (1) 净化画面背景 , 突出、强调主体:仰角度拍摄可降低地平线 , 使地平线处于画面下端或从下端出画 , 并除去所有背景特征。仰角度拍摄通常会出现以天空或某种特定景物为背景的画面 , 可以净化背景 , 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2) 强调景物高度 , 带给观众特殊的视觉感受:仰拍具有夸张感 , 能夸张被摄体的高度。画面中竖向的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 , 能将垂直方向伸展的被摄对象在画面上较为充分地展开 , 有利于强调高度和气势 , 比如拍摄高大的建筑物、高大的树木等。趴在地上运用仰角度拍摄模特时 , 更夸张模特的身高 , 产生挺拔、飘逸的感觉。 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拍 , 更可以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 ,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 并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拍摄时若能结合光影处理 ( 采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并严格控制角度的选择 ), 常能产生极具美感的画面效果。 (3) 赋予象征意义:仰角度拍摄可以客观地模拟人物视线 , 表现人在仰视时的主观视像。仰角度拍摄的主体常显得高大挺拔、具有权威性。在画面形象语言表达上 , 具有褒义感 , 赋予画面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 , 常用于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和情绪。 在较近的距离上采用大角度仰拍容易造成画面的透视变形, 尤其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 , 会更加夸张变形的效果。在拍摄人物( 尤其是人物近景时 ), 要注意分寸 , 因为这种透视变形有时会带来一种讽刺的效果 ,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目的 , 创作者亦有意利用透视变形造成夸张的效果。 3. 俯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俯角度拍摄是指摄像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 , 主要用于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俯角度拍摄得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由高向低的俯视效果。 其画面造型特点为: (1) 交代环境 , 展示景物空间关系:表现整体气氛、交代环境是视觉表达的最基本环节 , 运用俯角度拍摄低处景物时 , 能交代环境 , 表现景物的层次、数量、规模、气势、 地势 , 很容易交代和展示现场气氛 , 具有纪实表现的特点。 拍摄人物时 , 俯角度画面能较好地展示群景中人物的方位、阵势等 , 表现整体气氛。俯角度拍摄时 , 场景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上端或由上端出画 , 能使地面上景物在画面上充分展开 ( 其展开程度由俯拍角度决定 ), 近处景物的地面位置在画面底部 , 远处景物在上部 , 分布在地平面的景物清晰可见 , 能 很好地展现景物明确的空间位置与层次关系。 (2) 交代和展示图案造型 ( 展示图案美 ): 俯角度拍摄常能很好地表现景物的图案造型美。在大型团体操表演中 , 俯角度拍摄的画面给观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整体队形的图案变化, 在表现梯田、欧式园林造型等的镜头中 , 俯角度也是比较好的拍摄角度。 (3) 造成空间深度感与透视感 , 以及简化背景的作用:俯角度结合广角镜头拍摄能造成空间深度感与透视感 ( 顶角度拍摄除外 ), 使纵向线条得以充分展示 , 给人以深远辽阔的视觉感受 , 被摄景物伸向远方的竖直线条有向画面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 运用广角镜头俯拍 , 也有配景缩小的效果 , 离镜头较近景物的成像明显较大 , 而相比之下离镜头较远的景物成像明显缩小, 这样也能起到突出主体、净化背景的作用。 俯角度不适合表现人物的神情和人们之间细腻的情感交流 , 俯角度拍摄的画面比较压抑 , 有时具有贬意 ,常使被摄人物显得低矮、渺小, 在对比中常处于孤独或劣势的心理地位。所以 , 在拍摄以表现人物神情为主的画面时 , 对俯角度的运用要比较慎重。 较近距离上用过俯角度拍摄 , 易产生透视变形。 航拍是一种特殊的俯拍 , 当把摄像机的视点从地面提升到空中 , 镜头画面带给观众的是十分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也给电视片的表现力带来特别好的效果。 4. 仰俯角度结合拍摄 实际中 , 仰俯角度结合使用是比较常见的 , 有仰有俯 , 相辅相成。运用仰俯角度结合拍摄 , 一方面可以客观地反映人的视线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创作者的主观意念 , 通过对比 , 使观众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如 : 褒 / 贬、强 / 弱等。拍摄中 , 创作者若采用大仰大俯的角度拍摄被摄景物 , 能给电视观众带来更加新鲜的视角 , 产生特殊的心理感受。在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播出的“狮子的隐密世界”中 , 摄像机以小狮子的视角看大象 , 又以大象的视角看小狮子 , 夸张、强烈的对比效果 , 给电视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察视角 , 产生特别新鲜的视觉感受。 三、拍摄距离 1. 拍摄距离与画面景别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至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在拍摄方向和高度不变的条件下 , 改变拍摄距离 , 会产生不同画面范围 , 在影视拍摄中称之为“景别”。 1). 影响景别大小的因素 景别是指画面取景范围的大小, 即屏幕框架包括的视觉范围。 影响画面景 别大小的因素通常有以下两方面 : ,摄像机与被摄主体间的实际距离:拍摄距离的改变 , 使景物在画面中的比例也随之改变 , 这一改变可以通过调整摄像机或被摄人物的位置来达到。通常 , 距离近则被摄主体成像大、景别小;距离远则被摄主体成像小、景别大。 ,摄像机光学镜头焦距:摄像机光学镜头焦距的变化 , 改变了镜头拍摄时的视角 , 也会带来景别的改变。通常 , 镜头焦距越长 , 视角越小 , 画面景别越小 , 镜头焦距越短 ,视角越大 , 画面景别也越大。 2) 划分景别的方法 划分景别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 ?以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大小来划分景别; ?以画框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 在划分景别时应该注意的是 : 景别的划分是相对的 , 没有严格的界限和绝对统一的标准。 一般地 , 把电视画面的景别类型划分为 :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 在一些资料中 , 我们还能看见如 : 大远景、中近景、大特写等许多对于画面景别的称谓方法。其实 , 对景别的划分无须过于细致 , 况且 , 景别划分本身就是相对的。通过学习 , 我们应当能够掌握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几种主要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及表意作用 , 并能比较其差异。在实际拍摄中 , 要有意识地造成不同景别在画面造型上的区别 , 并以不同的画面造型传达不同的信息内容 , 以进行叙事和表达情感。 2. 不同景别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 摄像机镜头所涵盖的视觉范围的大小决定了电视观众能“看到什么”和“看到多少”,它决定被摄景物在电视屏幕中呈现范围的大小、决定被摄景物与画面边框的相对关系、 决定被摄景物与观众间的相对距离 , 由此来塑造视觉空间并赋予其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 景别选择就是电视摄像对画面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的选择 , 景别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画面构图形式 , 影响着作者对作品内容及情感的表达。 1) 远景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 , 它表现空间范围最大 , 由远景所提供的视野宽广 , 景深悠远 , 能包括广大的空间。远景画面的内容中心不明显 , 人物在远景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很小 , 隐约可辨姿态 , 但难以区分其外部特征。 (1) 远景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远景是表现广阔场面的电视画面。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 , 画面开阔、壮观 , 着重于整体气势和宏观表现 , 有较强的抒情性。 远景画面结构简单、清晰 , 常展现出宏大、形体优美的外轮廓线条,人与环境常用色彩对比和动静对比的方法 , 引观众注意。 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是远景画面表现的最重要任 务。它适宜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广袤的自然景观 , 如浩瀚海洋、连绵群山、茫茫沙漠、无垠草原等 , 力求在一个画面内尽可能多地提供景物和与时间相关的空间、规模、场面、气势等方面的整体的视觉信息。远景画面常被安排在电视片的开篇或结尾处 , 着重介绍剧情赖以展开的大环境 , 如渡口、村落、山峦等主要景点间的相互关系、地理位置、主要事件发生的交通路线等 , 远景也常被作为过渡镜头使用。 (2) 远景画面在构图上的注意点: ?目的性要强 , 画面长度要足够充分 , 镜头运动速度不宜过快 , 以便让观众看清画面的内容。 ?要尽量形成影调或色调的整体趋势 , 使画面看上去简单、清晰 , 并在此前提下展开点和面的对比。由于电视屏幕对远景的表现力有所限制 , 所以在处理远景画面时要力求简单 , 避免色彩五彩缤纷、影调斑斑点点。 ?若远景不是以影调、色调为主 ,则在结构画面时应以线条为主。要注意选择、提炼、确定一个主要线索 , 利用大的线条结构画面 , 如河流、海岸线、街道、队列等 , 以起到穿针引线、组织观众视线的作用。应避免线条庞杂重叠。 ?注意表现画面的空间深度 , 拍摄时最好采用逆光或侧逆光 , 万不得已 , 不使用顺光、侧光进行拍摄。 2) 全景 全景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被摄对象全貌的画面 , 并包含一定的环境和活动空间。 全景更贴近人物活动的空间 , 重视某一特定环境和特定事物外沿轮廓的流畅和清晰。如一个院落、一个房间、一个篮球场、一个广场 , 都有其特定的范围 , 这称为场面全景。有些事物占的空间不大 , 但整体性强 , 当强调其整体的轮廓形态及其活动空间时 , 也是全景画,如拍摄人物时 , 当一定的空间包容其整体的外沿轮廓并强调其全身的姿态动作时 , 这一画面就是人物全景。 (1) 全景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全景视野较为广阔 , 但又有一定的范围 , 能展示比较完整的场景 , 可以展示人物动作、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全景特别好地发挥了主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 运用全景 , 强调的是主体和环境二者并重。 ,利用全景可完整地再现被摄体和场景的全貌:使观众对画面中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完整的视觉感知 , 所以 , 全景画面在介绍、和表现上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利用全景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并通过对人的形体动作的反映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通过典型环境和特定的场景表现特定的人物 , 也是全景画面的功用之一。全景中的环境对人物具有说明、解释、烘托、陪衬的作用。 ,利用全景可确定人物、事物的空间关系:全景画面具有确定被摄人物或物 体在实际空间中的方位的作用。因此全景镜头又称为“定位镜头”或“总角度镜头”, 全景往往是拍摄一场戏的总角度 , 它制约着整场戏中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色调、人物方向、位置及运动。 (2) 拍摄全景的注意事项:在全景中 , 有了明显的作为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的主体 , 构图时应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并使之处于画面视觉中心的地位。 ?表达主体富有特征的轮廓线条和形状 , 构图时要特别注意保留被摄主体的全部外延轮廓线 , 使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完整。 ?着重环境的渲染和烘托 , 注意表现周围环境与主体的呼应关系 , 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实际拍摄时 , 可适当选择前景帮助内容表达和加强表现画面纵深感 , 可以利用具有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和突出主体。 ?实拍时 , 一般应先拍全景。 3) 中景 中景是主体大部分出现的画面 , 以主体富有表现力的部分为主。对人物来讲 , 中景是表现人的膝盖以上身体部分的电视画面 , 能使观众看清人物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 , 中景也可以表现局部的场景。 (1) 中景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中景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景别,中景符合人们观看事物的习惯 , 节目中重要的人物关系、动作情节 , 在中景中都能得到完整、清楚的交代 , 因此 ,中景画面看起来很舒服。 与全景相比 , 中景将空间和整体轮廓降到次要地位 , 重视情节和动作 , 因此 , 它特别强调画面中主体的形体语言。利用中景 , 可以恰当地展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 展示位置关系 ),可以展示人物动作和情绪 ( 展示人物间感情交流 ) 。因此,拍摄中景画面 , 要重点表现人与人、人与视点的情节交流线 , 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视线、手的动作、相互的朝向。视线和行为的交流区域和线形结构 , 是中景画面的主要线形结构。当中景表现人物间的交谈时 , 画面结构的中心不是人物间的空间位置 , 而是人物视线的相交点和情绪上的交流线,当表现人与物的关系时 , 画面以人与物的连接线为结构线。 在有情节的场景中 , 中景常用作叙事性描写 , 它是一个叙事性很强的景别。因为中景既能展现人物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活动的空间 , 又不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脱节 , 在一部片中 , 中景使用较多 , 往往占较大份量 , 因此 , 对中景处理好坏 ,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影视作品成败的影响因素之一。 (2) 拍摄中景的注意事项:既要注意抓取具有本质特征的现象、表情和动作 , 又要注意场面调度富于变化 , 使人物和镜头都富于变化、构图生动优美。 对于电视编制人员来说 , 如何表现物体具有特征的部分 , 不仅反映了一个对电视画面构图能力的问题 , 更是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问题。 4) 近景 近景是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出现的画面 , 表现人胸部以上部分 ( 故又称为“胸景、胸镜”) 或物体局部。 (l) 近景的造型特点:与中景相比 , 近景画面的内容更加集中到主体 , 环境和背景的作用被降低到极其微小的地步 , 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是画面中占主导地位的被摄主体。 近景画面的画面结构一般以人物的面部为主 , 人物所处的环境空间几乎被排除出画面以外 , 画面包含的空间范围极其有限。 近景以人物的神情、物体的质地为表现对象 , 能细致地描写人物富有表现力的面部表情和事物富有可触摸的质地美感 , 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用近景表现人物时 , 以突出人物面部神情或质感为目的 , 着重于细腻地描写人的表情和细微动作 , 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拍摄人物近景 , 眼睛成为画面中最重要的形象元素 , 所以 , 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眼神光。近景常用于表现人物容貌、神态、衣着、仪表 , 清晰地展示操作过程 , 重要的人物介绍、讲话、主持人与来宾交流、电视剧中的重要台词等 , 一般都用近景来表现。 利用近景可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 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中 , 容易产生交流感。用视觉交流带动观众与被摄物交流 , 可以有效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 这是以电视画面吸引观众并将观众带进特定情节或现场的一种有效手段。认真看看电视节目 , 我们不难发现 , 世界各国大多数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播或电视纪录片的主持人多是以近景的景别样式出现在观众面前的 , 既展现个人的魅力 , 又赢得观众的喜爱。 (2) 拍摄近景的注意事项:考虑到电视屏幕的特点 , 在电视节目中使用近景画面往往比较多 , 观众对近景画面的观察也更加细致。所以在拍摄时 , 要充分注意到画面形象的真实、生动和客观、科学。拍摄新闻或纪实性节目时 , 要注意避免画面中人物或其他被摄对象在镜头前表现出的明显的紧张感和不自然的面部神情 ( 尤其是某一人物己出现而又未开口说话时要更加注意 ) 。构图时 , 应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结构中心 , 背景要力求简洁 , 避免庞杂无序的背景分散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拍摄时 , 尤其是当被摄对象处于运动状态时 , 要注意准确聚焦。 5) 特写 特写是视距最近的景别 , 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 (不含胳膊)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拍摄小件物品 , 如茶杯、人身上佩带的具有特殊意义的饰物等 , 习惯上也称为特写 ,尤其是此物件在作品中作为重要道具时 , 就更强调这种特写镜头的作用。 (1) 特写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利用特写可在繁杂的环境中强调主体 , 这是利用了特写镜头画面景深浅的特点 , 将前景与背景虚化处理 , 而实像部分则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 特写每次出现在画面上 , 都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 它能形成影片气氛 , 造成节奏重点。利用特写可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 , 揭示其含义 , 特写常用于表现物体的关键部分和位置 , 起形象放大、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特写通过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 , 排除一切多余的形象 , 它能给人以强烈、集中和突出的印象 , 强烈地剌激人的视觉和心理 , 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利用特写可将人物细致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 , 常用来细腻地刻划人物性格 , 表现其情绪。通过特写 , 可以细致描写人的头部、眼睛、手部、身体上或服饰上的特殊标志、手持的特殊物件及细微的动作变化 , 以表现人物瞬间的表情、情绪 , 展现人物的生活背景和经历。 特写是影视中刻画人物、描写细节的独特手段 , 是影视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导演使用特写 , 是想让观众看到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地方 , 一些容易被忽略 , 但却有内在动感和涵义的地方。一般地 , 凡是用特写来表现的事物 , 总是能够激发起观众的联想和思索 , 观众一见到特写 , 自然地会去探索拍摄者的用意。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他的著作《电影美学》中这样写道:“特写往往能生动地揭示出内心的真正活动。你在一个中景里看到的也许是一个人非常平静地坐在那里谈话 , 然而特写却表现出他正用颤抖的手指紧张地捻弄着小玩意儿 ( 这暗示了内心的焦急 ) 。在一座充满阳光、舒适而安谧的房子里 , 我们突然看见雕花的壁炉架上有一个狰狞可怕的笑脸或在门 外黑影里有一个狰狞的面容。这就像歌剧里突然出现预示灾祸的旋律一样 , 某种迫近的灾难的阴影侵入了这个愉快的场面。”“特写镜头不仅是人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 , 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 , 进入另一个领域 , 精神领域 , 或叫做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 , 而不是我们的眼睛。” 特写画面在准确表现被摄体质感、色彩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与远景重“量”的表现目的不同 , 特写讲究对物体“质”的表现与渲染 , 特写镜头这种表现质感的作用 , 可以调动观众的触觉经验 , 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如特写公园中金属雕塑上的某些部分己变得光滑 , 说明这是长期以来经过无数游人的抚摸的结果。说到质感 , 人们想起的另外一个例子是皮肤 , 不同质感的皮肤是对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及人生经历的一种外化的形象体现 , 所以说 , 特写也是表现质地的景别。 鉴于特写的空间感不强 , 运用比较灵活 , 常被用作转场时的过渡画面。 (2)拍摄特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特写在电视画面表现上的独特造型特点和表意功能 , 使它成为电视创作者特别关注的一个景别 , 所以要特别注意把握特写镜头的分寸。 在特写镜头的画面构图上 , 拍摄角度、色彩都应该是最讲究、最佳的考虑结果。对特写处理不好 , 会给画面表现带来很大的影响 , 常见的有如下问题: ?该“特”不“特”, 观众会觉得不满足;特写不“特”, 画面构图不饱满 , 影响了观众对被摄对象的专注程度。 ?滥用特写 , 使用过于频繁或停留时间过长 , 这些都对于表达信息不利 , 拍摄时都应该注意避免。 另外 , 在表达复杂空间内的景物时 , 一般不宜孤立地使用特写镜头 , 以避免由于特写表现空间的不明确而导致观众画面空间感的混乱。 3、景别的选择与创作目的 景别的划分 , 就是运用电视的表现手法 , 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来表现对象的大小、远近 , 不同景别在片中的作用不同。 景别意味着一种画面的结构方式和叙述方式 , 全景出气氛 , 特写出情绪 , 中景是表现人物交流特别好的景别 , 近景是侧重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景别。 (l) 利用景别变化实现造型意图:景别的选择和变化是电视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作者根据电视片的内容、目的和观众的视觉心理来确定景别。把本质的、重要的、 能够引起观众注意的画面保留在镜头的视野中 , 排除一切次要的、甚至是多余的部分 , 有利于明确地表达主题。 (2)利用景别变化调动观众视线:不同景别的画面包含不同的视觉范围 , 对画面景别的调度 , 实质上是对观众能看到的画面表现时空的调度 , 摄制人员在不断规范和限制着被摄主体被观众的认知范围 , 决定了观众接收画面视觉信息的方式和数量 , 引导观众注意观看不同的被摄对象或同一被摄对象的不同侧面 , 使画面对事物的表现和叙述有了层次、重点和顺序 , 达到了我们在具体拍摄前所要求的分点、分镜的目的。 (3)利用景别变化形成视觉节奏:不同景别镜头的组接不但引领着观众的视觉思维顺序 , 也形成了视觉表现形式节奏的变化。不同的景别可以引起观众不同的心理反应 , 造成不同的节奏。由远到近的组合形式 , 和画面越来越高涨的情节发展相辅相成 , 适用于表现愈益高涨的情绪;由近到远的组合形式 , 适于表现愈益宁静、深远或低沉的情绪 , 并可把观众的视线由细部引向整体。 第二节 固定拍摄 1. 固定镜头 影视艺术上 , 镜头是指摄像机不间断拍摄的片段。在拍摄时 , 无论这个片段有多长 , 也无论其调度如何复杂 , 只要中间不断开 , 就都称为一个镜头。 固定镜头 , 也称为固定画面 , 它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 , 摄像机位、镜头光轴、镜头焦距三者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拍摄到的片段。 在生活中 , 人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在观察、欣赏和细细品味时 , 我们的身体都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中 , 在一部电视片中 , 固定镜头 ( 画面 ) 所反映的正是人们这样的一种视觉体验。 2. 固定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 (1) 画框相对固定:固定画面拍摄排除了形成画面动感的外部因素 ( 即摄像机运动的因素 ), 形成其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标志一一固定的画面构图框架。从某种程度上说 , 固定镜头画面近似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的形式感 , 但是 , 作为电视节目的编创人员 , 在充分汲取美术和摄影技术与艺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 必须树立清醒的电视意识和电视画面的造型观念 , 体现电视画面的审美特征。 外在运动因素的排除 , 并不妨碍摄像机对内在运动因素的记录和表现。电视画面具有表现时空和运动的特长 , 它不仅可以记录和表现静态的被摄对象 , 更可以体现出画面内所有参与构图的因素在一个镜头里表现出的运动与变化的特点 , 使之有别于照片对瞬间“凝固”的造型表现。虽然画框固定不动 , 但画框内呈现出的大千世界、生活百态却是千变万化。另外 , 固定的画面框架也为表现画面内部被摄对象的运动提供了很好的、 客观的参照物。 (2) 固定的画面框架给观众带来了稳定的视觉感受:稳定的视点 , 符合人们在生活中“驻足细看”的日常视觉体验和心理需求。观众可以仔细观看、慢慢品位。由于消除了因画框移动所导致的对观众观察方向的某种限制 , 观众的视线可以在画面内随意浏览 , 获得舒适自然的视觉感受 , 不少固定镜头画面非常讲究构图 , 给观众带来欣赏绘画般的视觉美感。 3、固定画面的作用 (1) 固定画面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由于消除了画面外部的运动因素 , 观众对固定画面中表现出的背景与环境因素能给予较长时间的关注 , 所以 , 在视觉语言中 , 固定镜头常起到交代客观环境、反映场景特点、提示景物方位等作用。 (2) 固定画面对静态的人物有突出的表现作用:这里所指的“静态”, 是指被摄人物不发生较大位移变化时的情况。这时 , 人物形体姿态、人物与画面框架、人物与陪体、 人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基本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 观众视觉注意力自然就会在被摄人物身上停留相当长的时间 , 符合人们“凝视”的视觉要求。在对电视节目中陈述观点的人物或接受采访的人物进行拍摄时 , 一般以角度适宜的小景别 ( 如近景 ) 画面为主 , 让观众能仔细地审视画面中的人物 , 倾听他所说的话 , 同时观察被摄对象的细微神态变化;在运动员奋力拼搏获得奥运会比赛的金牌后 , 升国旗仪式时运动员也基本上是以小景别的固定画面拍摄的 ,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 , 镜头捕捉到运动员激动的神情 , 摄像和观众都能细细品味那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 (3) 固定画面能较为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对象的运动速度与节奏变化:固定画面中的静止背景和固定画框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反映主体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的参照系 , 据此 ,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来作出判断。 (4) 利用框架因素突出和强化动感:静态的画面框架与动态的运动主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使运动对象的动感、动势得到张扬甚至是夸张的表现。表现在 固定框架与静态背景中的运动 , 往往能突出紧张的现场气氛 , 给予观众较强的心理感受。 (5) 固定画面在造型上更富于绘画和图片的造型观感 , 让观众获得静态造型的审美体验:电视的固定画面如果处理得当 , 常具有绘画和照片的形式感 , 恰当运用线、形、色、光影等视觉造型因素拍摄出优美的固定画面 , 也应该成为电视摄制人员在工作中的立身之本。在平时 , 我们应善于从生活中展现的各种视觉形态中寻找美的形式和感觉 , 培养自己的视觉修养。 (6) 固定画面趋于引发观众“静”的心理反应:固定画面的造型形式容易引发观众深沉、庄重、宁静、肃穆、压抑等心理感受 , 在拍摄实践中应有意识地 与拍摄内容结合起来 , 为主题服务。如拍摄学生军训实弹射击时 , 同学们屏气凝神、举枪、瞄靶、扣动扳机;又如拍摄学校图书馆里那安静的学习与研究气氛 , 都可以通过固定画面得到较好的表现 , 并与动态的画面形式和心理活动产生对比 , 表达意义和引发内心情感。 (7) 固定画面在表现时体现出一定的客观性:运动摄像中画面框架运动 , 反映了摄像员的操作结果和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 它强制规定了观众视觉注意的指向。而固定画面记录和表现被摄对象时 , 能让观众感到可以“随意地、有选择地”观看 , 比较真实客观地传达画面内容。 (8) 固定画面比较容易表现出“久远”的时间感,可用来表现出追忆、回想等的“过去式”时态 , 给观众以回忆往事的视觉感受与心理联想。 4、固定画面在表现上的局限 固定画面在表现上存在以下局限性 : ?固定画面视点单一 , 受固定画框影响 , 画面呈现景物的范围有一定限制。 ?在一个镜头中 , 难以产生较大的画面构图变化。 ?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很好的表现。 ?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 难以让观众“深入”现场 , 获得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在纪实性拍摄中 , 仅采用固定画面 , 难以展现一段相当完整的、处于真实环境中的生活流程 , 难以构成较长的画面叙事段落和营造特定的气氛。 5、固定拍摄的适用场合 1) 远、大场面 电视拍摄中的大场面和远景镜头都要求使用固定拍摄方法。因为远景画面主要用于表现环境、介绍景色 , 画面展现的场面较大 , 景物分布较多 , 景物在画面中的形象较小。 为了在电视重放时能让观众看清画面内容及景物特色 , 看清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特征 , 对远景画面的时间处理要求比其他景别要长一些。如果使用持机方式进行较长时间拍摄的话 , 难免身体晃动而引起画面的不稳定。为了清晰和稳定地表现画面中的景色 , 远景画面拍摄采用固定拍摄的方法为好。 2) 单构图画面表现的场合 单构图是电视拍摄中的一种构图形式 , 其画面表现采用定点拍摄方法 , 在一个镜头时间内表现一种背景基本不变的构图内容 , 即用一个镜头去表现一种构图组合形式。如早晨静静的漓江 , 水面倒映着天空、水上不时有船只来往 , 迸出画面。采用定点拍摄的单构图形式主要是用来表现处于相对静态主体的画面和只需表现主体正面形状、动作及景物的正面特征。比如对一些强调以视听结合、随同画面的语音信息和对知识的传递起着重要作用的诸如戏剧表演、会场发言、课堂教学等 , 以及侧重信息视觉方式的文字、图表资料和一些简单的物理演示等背景简单、构图单一、演示时间比较长的电视画面 ,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长镜头固定方式拍摄。 3) 需要对某一细小事物进行演示的场合 我们有时需要用摄像机对一些细小物体进行拍摄 , 表现那些细小事物的形态特征、演变过程并清晰地表现它们的形状特征 , 要求每一个镜头的时间略长一些。为了使细小物体在画面中占有较大位置 , 对这些微小物体的拍摄往往都采用微距离拍摄方法。微距拍摄的画面对物体具有一定的放大作用 , 但是在微距方法拍摄时物距稍有变化就会引起明显的焦点变化 , 焦点变化将会严重影响画面的成像质量。所以对细小物体进行拍摄时 一定要采用固定拍摄方式 , 一定要牢固地固定好摄像机 , 调整好镜头焦距再进行拍摄。 6、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1)在拍摄时 , 要注意捕捉画面内部的动感因素加以表现 , 让被摄对象处于某种形式的运动之中。 (2)要注意画面纵深空间的表现和调度: 要照顾画面组接时对镜头内在因素的视觉连贯性的要求 , 如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朝向或方向、运动的状态与动势等 , 要认真考虑上下镜头画面连接时的匹配关系。 (3)注意画面表现的可视性 , 使画面承载适当的视觉信息 , 并努力提高画面的美学价值。 (4)实际拍摄时 , 要力求稳定 , 努力消除任何可能导致画面晃动的因素。一般 ,应尽量利用三角架拍摄 , 最大限度地保持画面的平衡和稳定。若确实受环境所限而采用肩扛式摄像时 , 要学会尽量寻找可以依靠的、稳定的支撑物 , 帮助稳定身体。 ,机架牢固 机架是摄像机机身的支撑物 , 它应能够承受摄像机的机身及其附件的重量。家用摄像机的种类较多 , 不同格式、不同机型摄像机的体积、重量和形状都会有较大的不同 ,选用摄像机机架时应该选用与使用的机型相配的机架。在临场拍摄一时没有现成机架的情况下 , 只要能够固定摄像机且又比较牢固的物体, 都可以选作摄像机的临时性固定机架。摄像机固定在机架上以后 , 机架应无摇动、无不稳定现象 , 操作摄像机时机架不会因此而晃动。 固定拍摄应选用适合摄像机使用的专用三角架或三角移动车 , 这类机架一般都用铝合金材料制作 , 结构牢固 , 重量较轻 , 可以伸缩和拆卸 , 携带方 便。调整三角架的高低可以调整或改变摄像机的拍摄高度。三角架每只脚的高低可以调整。选用机架的同时要考虑机架云台面积的大小 , 不宜选用照相机用的那种小型的、单薄的、云台面积较小的支架 , 这种三角架的本身重量太轻 , 支撑力太小 , 易引起晃动 , 且安全性能比较差。 ,机身平稳 为了使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不出现倾斜和不稳定情况 , 固定拍摄时 , 摄像机应牢固定位和保持水平位置。摄像机的机身和机架之间一定要使用螺钉固定。一时无法进行固定处理的 , 则要采取其他措施设法保证机身在机架上的稳定和安全。有时受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 在拍摄场地中无法使用三角架而只能使用肩扛式或手持方式作固定拍摄时 , 要防止身体部位的晃动 , 同时要注意保持摄像机机身的平稳。要知道固定方式抬摄的画面一旦出现抖晃 , 将会比运动拍摄的画面更容易被肉眼所察觉。 ,便于操作和控制 摄像机固定拍摄时 , 要在摄像机定位机架的周围留下一定的余地 ,可以防止因环境过分拥挤而产生碰撞或损伤摄像机 , 也便于拍摄人员对摄像机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当摄像机借助其他物体进行固定抬摄时 , 这些物体应不妨碍摄像人员的正常操作。为了防止拍摄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障碍 , 对固定位置后的摄像最好作一番预演操作 , 通过预演操作找出固定摄像机的最佳操作位置。 第三节 运动拍摄 一、运动镜头概论 运动镜头也称作运动画面 , 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 , 摄像机的镜头光轴、机位、镜头焦距有一者发生变化时所拍摄得到的片段。 1、运动镜头的造型特点与功用 运动镜头是影视艺术独有的造型手段。摄像机运动是电视画面表现动感的主要外在运动形式之一 , 与节目后期制作中编辑镜头反映出的间接的画面运动方式相比 , 通过机位、焦距和镜头光轴的运动变化 , 在不中断拍摄的情况下 , 形成视点、场景空间、画面构图、表现对象的变化 , 在镜头内部形成多构图、多元素的组合。运动镜头能增强画面动感 , 扩大镜头视野 , 影响着相应的速度和节奏 , 赋予画面独特的感情色彩 , 使观众在电视画面上直接感受到运动的画面效果。 与固定画面相比 , 运动画面具有画面框架相对运动、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的特点。它通过动态的造型表现 , 连续记录被摄主体的运动并呈现在电视屏幕上。通过摄像机的运动 , 产生了多变的拍摄角度 , 反映了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间多变的空间关系与层次 , 形成了多角度动态构图的画面与美学效果。因此 , 运动拍摄也使人们的视听心理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镜头运动是有生活依据的 , 镜头的运动性与视觉的运动性形影相随。日常生活中 ,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心理感受的需要 , 调整自己观察的行 为 , 摄像机凭借人们的经验找到了它的运动性。在电视拍摄中 , 人的心理活动需求和人们视觉的运动性 , 给摄像机的运动性提供了依据。被摄人、物的运动状态与摄像机的运动状态结合在二起 , 使影视成为真正“动”的艺术。 电视摄像技术的发展与电视文化的逐渐发展成熟 , 使人们通过运动摄像对电视视觉表现样式和视觉感知潜能的开发不断深入和详尽 , 具有诸多先进功能的摄像设备、移动工具及图形记录与处理技术的运用 , 创造出多变乃至新奇的运动方式 , 为电视观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奇幻世界 , 展现着电视传媒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生命力。 运动镜头的作用可以概述如下 : ?介绍环境 , 介绍事件发生的地点。运动镜头可以扩大镜头视野 , 客观介绍环境。 ?客观描述主体情况; ?可使固定景物“动”起来; ?引起观众心理联想; ?形成电视片节奏; ?补救画面固定比例表现景物的局限性; ?利于表现事物细节和人物情绪。 2、运动镜头的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 , 一个规范的运动镜头的拍摄要求包含这三个部分 : 起幅——运动过程——落幅 在拍摄中 , 起幅或落幅在内容上及形式 ( 构图 ) 上都要求明确。 (1) 起幅: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 , 要求 : 讲究构图 , 有适当长度 , 由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一般地 , 有表演的场面 , 让观众看清戏剧动作; 无表演的场面 , 让观众看清景色。 (2) 落幅: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 要求 : 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 , 尤其要准确 ( 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 ), 画面构图要精确。 拍摄时 , 如果我们把一个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拍得足够长 ( 约 8s-10s), 那么 , 在后期编辑时 , 我们就可以把它当作三个镜头来用 , 这种运动镜头的运用方式非常灵活 , 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 , 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多功用镜头。 在拍摄运动镜头时 , 一定要有起落幅 , 运动要有起因和依据 , 并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视觉运动习惯 , 镜头运动中要注意把握好地平线并不断修正画面构图。 二、运动镜头的形式与功能 1、推 / 拉镜头 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 , 或者变动镜头焦距 ( 从广角调至长焦 ) 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 运动画面 , 称为推镜头。 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 , 或变动镜头焦距 ( 从长焦调至广角 ) 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 , 称为拉镜头。 由此可见 , 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的实现方式有二 : 一是在拍摄时沿镜头光轴方向移动摄像机的机位 , 使其逐渐靠近或远离被摄主体进行拍摄;二是通过连续改变摄像机光学镜头的焦距而连续地改变视角 , 由此带来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 1)推 / 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1)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 ,推镜头拍摄的过程中 , 呈现出画面框架的向前运动 , 形成视觉前移效果。从画面看 , 画面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接近 , 画面表现出的视点前移 , 形成了一种由较大景别向较小景别连续递进的过程。推镜头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由小变大 , 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推镜头具有明确的推进方向和主体目标 , 这个目标就是推镜头所要强调和表现的被摄主体。所以 , 推镜头表现的重点在落幅 , 关键是“推”出了什么而不是推的过程。 ,在美学特征上 , 二种推镜头方式表现的目的不同。变焦推镜头是显得把场景拉近到观众面前 , 就像我们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一样;而移动机位的推镜头则是显得让观众进入场景中间 , 物体间空间关系在不断变化并需要注意调焦以保证被摄景物成像清晰 , 移动机位的推镜头产生由“引人入境”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2)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 ,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拉的过程中 , 造成画面框架的向后运动 , 使画平面从某一主体逐渐退向远方 , 画面表现出视点后移 , 呈现出一种较小景别向较大景别连续渐变的过程。 ,拉镜头可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随镜头向后拉开 ,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看起来由大变小 , 主体周围的环境则由小变大 , 逐渐展开空间范围。 在实际拍摄中 , 推拉镜头通常是指通过调整摄像机光学镜头焦距的变化而使画面景别呈现连续变化的画面。在大部分情况下 , 使用变焦距推拉作为改变视野的手段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 而且在实施拍摄时也相当方便。为了便于叙述 , 我们在此仅就变焦距的推拉镜头作初步的讨论。 2)推镜头的功能及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1)推镜头的功能:设计推镜头时 , 一般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拍摄主体 , 在拍摄距离不变的前提下 , 随镜头焦距由广角段到长焦段的变化 , 镜头视角变窄 , 画面中主体形象呈现出由小到大的变化 ( 景别由大到小 ), 最终该主体成 为镜头落幅画面的结构中心。 ,推镜头能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在将镜头画面推向被摄主体时 , 取景范围由大到小 , 随着“次要”部分渐渐移出画框外 , 所表现的主要部分逐渐“放大”, 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在表现形式上 , 推镜头表现出画面框架向主体的接近 , 一方面 , 框架的向前运动引导并规范着观众的视线 , 另一方面 , 推镜头的落幅画面使被摄主体 ( 或被摄主体的主要部分 ) 成为画面中醒目、突出的结构中心 ,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 推镜头可以从群体中突出主体 , 从全局中突出重点。 ,推镜头可以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细节在画面造型表现上的作用是独特的 , 但细节与整体的联系并不能由一个单一的特写镜头交代完全 , 而推镜头对视觉信息呈现上的“寻”和“显”的作用则把观察注意力从整体引向局部细节的表现。 ,推镜头可以强化人物情绪 , 还可以表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 , 用作客观转入主观幻觉、想象、回忆的契机。 ,推镜头可以模拟视线的集中与投向。 ,推摄的速度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画面节奏 , 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在情绪表现上 ,推镜头常引发观众产生由抒缓到紧张的心理变化 , 有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在快速推镜头时 ( 尤其是连续使用一组快速的推镜头 ) 对观众视觉感受的剌激更加强烈。 ,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纵向运动的运动主体的动感。 (2)拍摄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 ,推镜头要有明确的意义 , 推镜头拍摄的重点是落幅。结构画面时 , 落幅画面一般为起幅画面的主体或构图中心 , 所以对落幅画面一定要有明确的设计 , 要特别注意拍摄中重点是推出什么 , 如细节、情绪或是情节上的戏剧元素等 , 如果镜头推上以后画面里并没有出现重要的或人们内心期待出现的东西 , 观众就会感到不满足。 ,拍摄时 , 镜头起、落幅画面都应留有足够的长度。在推进过程中 , 画面构图应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上 , 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推镜头相当于人们注目凝神于一点时的视觉观察体验 , 它引导人们的视线集中于一个较狭小的视觉范围空间或投射在一个主体目标上。镜头处于长焦段时 , 画面景深小、 纵向空间被明显压缩。 ,拍摄推镜头时 , 随镜头焦距的变化也带来景物成像时景深的变化 , 所以变焦拍摄推镜头时要保证落幅准确。实际拍摄时 , 应先将镜头推到被摄主体 , 聚焦 , 再将镜头拉开至合适的景别 , 正式开机拍摄录制。由于拍摄距离不变 , 所以 , 推的过程中无需再调焦而被摄主体形象始终保持清晰。 ,拍摄急推镜头时 , 一般较少使用单个镜头而通常采用一组连续的急推镜 头以加强画面情绪表现的力度。 3)拉镜头的功能及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1)拉镜头的功能 : ,拉镜头具有很强的空间展示效果。随拍摄时镜头视角由窄变宽 , 画面表现空间逐渐扩展。由被摄主体拉出其所处的空间环境 , 可以较好地交代镜头中点到面的位置与关系。 ,利用拉镜头构成远近景物间的新情节。利用拉镜头建立纵深空间上两个形象间的关系 , 可以形成对比、比喻、反衬等效果。 ,造成远离感 , 赋予画面抒情色彩。拉镜头在形象表现上由“紧”到“松”, 使情绪逐渐舒展 , 具有后退式蒙太奇的表现效果 , 对拉镜头画面的设计往往也能带出许多微妙的感情色彩 , 拉镜头运用得当 , 在特定情形下能产生延展画面时空、回味画面内涵的意味。 ,回收视线 , 退出某一场景。拉镜头可以模拟剧中人视线的回收与视域的扩展 , 形成完成审视、退出现场的感觉 , 常用于段落或影片结尾处。 ,拉出画面以外之物 , 创造戏剧效果。从景物的局部形象起幅 , 有利于调动观众对景物整体形象的想象和猜测 , 随镜头视野的逐渐展开 , 使观众得到思维活动的满足。若拉出“意外之物”则更能调动观众的兴趣 , 这种对观众想象的调动 , 形成了视觉注意力的起伏 , 也调动了观众的主动参与意识。 ,利用拉镜头转场。利用拉镜头 , 可以实现远近两个场景的转换。 (2)拍摄拉镜头时应注意的问题: 拉镜头起幅画面应成为整个镜头的主体或构图中心 , 拉镜头时视角变宽 , 但也应注意落幅画面的饱满充实 , 落幅要停稳 , 禁止半途中止或变换镜头 , 拉镜头的速度也要注意有情绪的依据。 与拍摄推镜头时需要严格控制镜头落幅画面构图的情形相比 , 拍摄拉镜头显得较为容易。因此有些摄像员在实际拍摄操作时 , 常出现拍摄镜头素材中拉镜头较多、推镜头较少的情况 , 结果可能会造成后期编辑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 希望能予以注意。 2、摇镜头的造型特点 1) 摇镜头概论 摇摄 , 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 , 摄像机机位不变 , 镜头光轴 ( 机身 ) 作上下、左右等方向的均匀摇动。 用摇摄的方式拍摄的镜头画面称为摇镜头。 摇镜头是最常见的镜头运动形式 , 在各类运动拍摄中应用最广泛 , 出现次数最频繁 ,与其它运动形式交融也最为密切。 摇镜头的分类 : 摇摄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 按摇的方向、幅度、速度等可作出以下大致的分类 : 水平摇(横摇)——左摇、右摇 方向 垂直摇(竖摇)——仰摇、俯摇 斜向摇 0) 扇形摇(小于180 0幅度 半圆摇(180左右) 0圆形摇(360) 慢摇 中速摇 速度 快摇 急速摇(甩) 间歇摇(打点摇) 2)常见摇镜头 (1)慢摇 ( 常速摇 ): 慢摇的速度比人眼观察事物的速度慢些。设计慢摇镜头的目的 :一是逐一展示多个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巡视环境、展示规模;三是逐渐扩展事物 , 使观众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四是制造悬念、加强期待效果;五是揭示人物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 , 烘托情绪与气氛。 ,摇镜头在表现上 , 既可以客观地反映摄像师眼前的景物形象 , 带来描述上的客观随意性 , 也能代表剧中人的主观视象 , 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强制性。 ,在一个摇镜头中 , 镜头运动时间与画面框架运动的结合 , 积累地表现着空间形象。 不需要剪接而让观众观察到画面内容的变化 , 与观看固定画面相比 , 人们观看画面内景物的时间相对短了 , 由于画面框架的移动 , 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某种制约 ( 强制性 ) 、具有一定指向性。 ,展现广阔的空间视野 , 表达整体形象 , 保持大范围空间的完整统一。电视在运用固定画面表达广阔的场面和恢宏的气势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借助摇摄的方法 , 随画框的运动扩展画面表现空间的范围 , 可以使观众的视野更加开阔。 这种摇镜头多侧重于介绍环境、事件发生的地形、地貌 , 它与大景别 ( 远景或全景 ) 结合表现着开阔的视觉空间 , 尤其在表现广阔深远的场景时具有独特的表现力量。在表现上 , 这样的摇镜头侧重写虚 , 一般地 , 它不在意具体细节的描述而追求画面意境和整体气氛的表达 , 有较强的抒情性。 ,在完整表现对象全貌的同时 , 选择合适的景别有选择地表现细节 , 以使画面包容更多的视觉信息。 实际拍摄中 , 对于超高、超长的被摄对象 , 如果选择合适的景别形成较为饱满的画面构图 , 并用摇镜头完整展现其全景全貌 , 就如同展开一幅画卷一样 , 同样能表现景物雄伟壮观的气势 , 达到以小景别表现大效果的目的。 ,对一组外形相同或相似的物体 , 用摇的方式让它们在画面上逐个出现 , 可以形成积累的效果。 例如 , 拍摄一幢摩天大楼 , 我们既可以通过一个大的景别表现 , 通过它与周围建筑物形成的高度对比来展示;也可以用一个合适的小景别仰摇大楼的楼层 , 在画面表现上形成积累的效果;又如在一个新闻段落中 , 反映非法捕猎和售卖野生动物的情况 , 镜头摇摄被非法猎杀、剥去皮毛后被随手抛弃在地上的成百具野生藏羚羊的尸体 , 这一镜头表现方式不仅是建立形象上的积累 , 更是强化情绪上的积累 , 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建立、介绍同一场景中各形象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许多事物经过一定的组合后会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关系 , 但一般情况下 , 人们也许并未特别留意到这种关系的存在。通过摇摄把它们表现在一个镜头里时 , 就会提醒观众予以注意并从中悟出创作者的拍摄意图。创作者利用人们这种建立联想的思维特性 , 运用镜头运动所形成的画面语言来讲述故事 , 表达情感。比如在课室里从黑板上写着的考试时间的提示摇到正答卷的考生;在法庭上从高悬的国徽摇到正在宣读判决书的法官等等 , 通过拍摄分别把两个视觉形象安排在摇镜头的起幅和落幅 , 结果则是把两个形象间形成的关系提示或暗示给观众。 摇镜头还可以通过落幅画面形象对前面起幅的画面形象作进一步说明 , 比如画面表现一个人走进一个大门后镜头摇起 , 出现图书馆的牌子 , 就能让观众明白这个人的去处 , 从而规范了观众的思维。 ,利用性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两个事物 , 通过摇把两个镜头形象连接起来形成对比 , 表示某种暗喻、比喻、并列、因果关系等。 例如 , 从公园里的保洁告示牌摇到一旁正随意抛掷垃圾的游人;从灯下读书的孩子摇到正在操持家务活的母亲;从河道上正涌出污水的排污管道口摇到水面上漂浮的大大小小死鱼;通过摇镜头把参与对比的两个视觉形象联系起来 , 它所表现的意义已大大超过两个画面形象单独出现时所具有的意义。 在此 , 我们必须强调 : 在拍摄这样的摇镜头时 , 两个视觉形象必须处于同一个场景中 , 确切地说是处于同一场景中摄像机能够拍到的视觉范围内。这种客观的记录方式在纪实性节目中具有强有力的不容置疑的论证力量 ,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 , 我们不难看到记者对这一拍摄手法的准确运用。从屋外水龙头边工人正在洗刷过期注射针剂玻璃瓶上生产日期的场景摇到屋内一些人在机器旁正给过期的针剂喷上“新”的生产日期。这种拍摄方式就比单独拍摄两个场景来表现事件具有更强的纪实力量。 ,模拟主观视线 , 表现一种主观镜头。这种方式常用于主观描述剧中人的视线。如在前一个镜头中 , 主人公“环顾四周”, 而下一个镜头就摇摄“他”所看到的景象 , 表现其视线的变化。 ,利用摇镜头带出新的主体 , 引发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新事物。具体如下 : 缓慢摇摄 , 随着画框的移动 , 可以呈现出新的事物形象 , 而观众在观看镜头时常伴随着自己的心理联想和对可能出现的未知事物的猜测 , 若镜头摇出意外之物 , 就可以制造悬念 , 在镜头内形成注意力的起伏;摇 , 也可以作为转场的手法之一 , 完成画面空间的变换。 ,追摇运动中的人或物 , 表示运动主体的动态、动势、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 , 增强动作的连续性。具体如下 : 首先 , 使主体清晰可见 , 而且显得突出; 其次 , 可维持动作的统一性; 最后 , 可使流畅连贯的情节维持统一。如拍摄野生动物、体育竞技等 , 可通过摇摄 , 将被摄动体相对稳定地处理在画框内某个位置上 , 若摇摄速度与被摄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一致时 , 就能使主体清晰地保持在画面上 , 而使背景形象在画框内划过 ( 由于景深和速度的关系 , 背景形象常呈现虚化 ) 。通过对某个活动物体的追摇 , 也可以引出新的被摄主体。 (2)间歇摇:摄像机在顿歇性的运动过程中 , 从一个被摄对象摇至另一个或数个拍摄对象 , 拍摄时 , 在几个重点的地方稍有停顿 , 其余一带而过 , 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打点摇。以间歇摇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时 , 在一个镜头中形成了若干段落和间歇 , 常表现或揭示一组画面主体由于某一因素所构成的内在联系。通过摇镜头将画面要表现的主体形象用一条无形的线串联起来并形成若干间隔 , 表达一个整体的意思。 拍摄间歇摇时 , 由于在内容上有多个注意中心 , 所以在拍摄时应根据情节的需要恰当地安排停顿 , 使观众理解;还可以利用恰当的动作 , 使摄像机的运动有充分的动因。 间歇摇常用于表现 : ,表示几个物体同处一个空间; ,把几个同因素的被摄对象串联起来 , 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3)甩 ( 急摇、闪摇 ) 甩是在一个稳定的起幅画面后 , 镜头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摇摄 , 故又称为甩摇。“甩”是前一个画面结束时摄像机的一种快速摇转 , 由于摇动的速度很快而使被摄景物在画面上显得模糊不清。理论上 , 在拍摄甩镜头时 , 要求拍摄时的起、落幅画面都要比较稳定 , 但实拍时镜头从运动到落幅很难停准、停稳,所以 , 在实际拍摄时 , 可以从镜头起幅急速甩出 , 再接一个固定画面作落幅 , 也可以把一个模糊的甩摇画面接在两个固定镜头之间 , 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运用“甩”镜头 , 动感强、力度大 , 能形成画面的特殊表现力 , 在具体运用时 , 也常使用一组甩镜头表现一系列场景的转换 , 表现得干净利落。 “甩”表示视点的快速转换 , 常用以表现: ,内容突然过渡; ,同一时间在不同场景发生的并列情景; ,代替人的主观视线的变化。 (4)逆向摇: 摄像机摇摄的方向与主体运动方向相反。当主体运动速度较慢 , 欲加快主体的运动速度时 , 可以适当采用逆向摇的方法 , 但这时要特别注意在运动物体周围没有明显的表示物体运动方向的参照物。 (5)纵摇 纵摇可以是仰摇 ( 或称上摇 ) 、俯摇 ( 或称下摇 ) 。仰摇和俯摇拍摄中 , 会带来仰角度和俯角度拍摄的画面效果。 拍摄时要注意不可反复上摇或下摇 , 忽上忽下引起观众视线上下移动 , 容易造成厌烦情绪 , 实际拍摄时应注意避免。 非水平的倾斜摇、旋转摇常用于表现一种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气氛。 3)摇镜头拍摄时的注意事项 ?运动的目的性:拍摄摇镜头 ,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 以满足观众的期待心理。摇摄形成的镜头运动使观众随之改变其在屏幕上观察到的视觉空间 , 观众对后面将要进入画面的景物会产生某种期待和注意 , 如果摇出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 或是与前面的画面没有任何联系 , 观众的期待和注意就会转化为失望和不满情绪。 在设计拍摄摇镜头时要认真考虑: 为什么要摇 ? 要摇出什么物体 ? 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 摇摄要达到什么目的 ? 实现什么意图 ? ?摇镜头起幅、落幅的构图要饱满、充实 ( 在构图上应该是工整的 , 在内容上应该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 ), 主体一定要鲜明突出。与起幅画面比较 , 摇镜头的落幅应该是表现内容上更加重要的部分 , 或是创作者希望引起观众注意的东西。 ?注意摇摄中的适时与和谐 , 要有起的契机和落的依据。 ?跟摇镜头要以动体运动涵盖镜头运动 ( 起幅后的运动后于主体 , 落幅在主体结束运动之前 )。 ?摇的速度要有情绪依据 , 与画面内表现出的内容情节情绪相对应。摇摄的速度会引起观众视觉感受上的微妙变化 , 成功的摇镜头必须对摇摄速度精心设计与控制 , 充分考虑内容情节情绪变化、对景物空间关系感的表现和观众视觉生理上的辨认能力等。 追摇运动物体时 , 应注意摇摄速度与动体的运动速度相对应 , 以造成画面的视觉美感。 ?要注意焦距和景别对镜头技术质量的影响 , 拍摄近距离景物时 , 不太适合处理视距不同的景物。伴随摇而视距增大 , 画面景物会产生“汇聚”效果 , 反 之 , 有“发散”效果。 ?不可反复同向或相向摇。 ?8拍摄摇镜头的动作姿势: 难受位置起 , 舒服位置落。 ?对摇镜头技术质量的要求是 : 平、匀、稳、准。 3、移镜头 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拍摄 , 用这种方法拍出的镜头称为移动镜头或移镜头。 移动拍摄以人们的生活感受为基础。生活中 , 人们可以处在各种运动状态中进行观察 , 如:“东张西望”、“走上前去看个究竟”、“登高望远”等都是对人们处在运动中观察事物的描写 , 边走边看、乘车或乘船时观看周围景物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通的视觉体验。移动拍摄 , 正是通过摄像机的运动在电视屏幕上反映或还原出人们生活中的这一种视觉感受与处于运动中观察事物的心理状态。 1)移动拍摄的特征: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 , 画面内所有的物体 ( 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 ) 都呈现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 , 画面背景不断变化使镜头表现出一种流动感。 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的运动带来了拍摄时视点的连续变化 , 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了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 摄像机的运动 , 直接调动了人们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 , 唤起了人们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 , 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当摄像机的运动是用来描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时 , 这种镜头运动就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移镜头也是获得长镜头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 2) 移动拍摄的方式 横移 ( 左移、右移 ) 水平方向 纵深移 ( 前移动问后移动 ) 曲线移动 升 竖直方向 降 3) 横移镜头的造型特点 摄像机沿与镜头视轴垂直方向 ( 向左侧移动或向右侧移动 ) 拍摄的镜头为横移镜头。 (1)拍摄静态对象时 , 可在画面上产生展示或巡视的视觉效果(见图 4-47) 。这一拍摄方式是比较常见的 , 比如 , 拍摄书架上陈列的图书、展台上陈列的展品、整齐队列中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工厂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街道两旁的各式店铺等 , 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与我们边走边看或是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看到路旁景物逐一划过的视觉经验是相似的。如果被摄景物在外形上相差不大 , 而且摄像机与被摄物体的物理距离基本保持不变的话 , 被摄景物在屏幕上的成像大小也是基本不变的。 (2)移动拍摄动态对象时 , 如与被摄对象的运动状态基本一致 , 可在画面上产生跟随的视觉效果。这种移动拍摄 , 既可以用肩扛摄像方式完成 , 也可以使用摄像机稳定器、轨道、吊臂等专用的移动工具进行拍摄 , 拍摄时要注意尽量保持画面的稳定与运动的流畅。 比较一下 , 横摇与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一一这要视实际拍摄时被摄景物的具体情况以及摇摄角度的变化和摄像机位移变化的幅度大小而定。 当角度变化和机位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 , 其表现出的画面效果的差异一般并不十分明显 , 但当摇摄的角度比较大或摄像机显著位移时 , 其画面效果的差异则比较明显。例如用一个横摇镜头 ( 在此为右摇 ) 拍摄一排排列整齐的景物会产生什么样的画面效果呢 ?由于各被摄景物与摄像机间实际拍摄距离的变化 , 使得离镜头较远的物体在画面上的成象面积较小 , 屏幕影像呈现线条汇聚的倾向。 4)前 / 后移动拍摄的造型特点: 在实际拍摄中 , 一般把通过变动摄像机机位拍摄的推拉镜头特指为前移动拍摄或后移动拍摄, 机位移动拍摄镜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 拍摄时摄像机镜头焦距不变、镜头视角不变。 机位移动的推拉与变焦距的推拉在画面的造型效果上有相似之处 , 也有明显的区别。由摄像机纵深运动所产生的移动拍摄 , 其视角不变 , 多视点拍摄的特点使它能在运动中展现多变的空间关系 , 随摄像机的移动 , 画面可能不断呈现出新的被摄景物;变焦距的推拉 , 由于视角变化而带来背景和景深的变化。由于它仍具有单视点拍摄的特点 , 因此, 在推、拉的过程中 , 空间感缺乏变化 , 随变焦推摄 , 视角变窄 , 不会出现新的被摄物。 下面 , 分两种情况予以介绍: (1)拍摄时具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被摄主体:前移动、后移动镜头是指摄像机沿镜头光轴方向向被摄主体方向推进或逐渐远离被摄主体。其造型特点为 : ,当被摄主体位置不变时 : 前移动拍摄 , 就像我们走近去看的视觉体验一样 , 随机位前移 , 拍摄距离由远到近 ,屏幕的画面框架前移 , 画面中被摄主体呈现出从远到近、由小到大、由整体展示到局部表现的变化 , 画面景别从大到小。镜头拍摄的目的是突出重点 , 强化特征。 后移动拍摄 , 就像我们远离被摄景物的视觉体验一样 , 屏幕中被摄主体远离观众 , 被摄景物呈现由局部到整体的变化 , 景别由小到大;这种镜头常用来表示主体物在空间的位置 , 展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 , 展示局部与整体关系 , 视野范围逐渐扩展 , 这种“远离”的镜头 , 常被设置在影片的开头或结尾处 , 用来表达一种特殊的情感。 在移动机位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 镜头视角不变 , 景别的变化是由实际拍摄距离的改变带来的。由于存在实际拍摄距离的变化 , 所以要注意调整焦点 , 以使被摄景物在画面上清晰呈现。 ,当被摄物体沿镜头光轴方向作纵向运动时 , 采用前 / 后移动镜头拍摄 , 画面内外运动因素相加 , 产生复合的画面运动效果;运动物体由远及近时 , 采用前移拍摄 , 画面视觉冲击力最强;采用后移拍摄 , 画面能产生具有很强震慑力的展示效果;运动物体由近及远时 , 采用前移拍摄 , 画面有伴随和尾随深入的效果;后移拍摄 , 多用于表达意境 , 长于抒情。 (2)拍摄时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被摄主体:当被摄景物为“群景”时 , 画面中并不特别表现一个具体明确的主体 , 而是强调整体形象的表现 , 如 : 街道、交通、书库、生产流水线、整齐的队列、防风林带等 , 随摄像机的移动 , 在一个镜头中表现整个空间的整体形象,可产生巡视的视觉效果,以展示巨大空间,产生纵深感。 5)升 / 降镜头的造型特点 升 / 降是指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或利用人身体姿态的改变作上下运动所进行的拍摄 , 用这种方法拍摄到的电视画面称为升降镜头。 升降镜头拍摄有多种变化形式 , 如垂直升降、弧形升降、斜向升降、不规则升降等。 (1)升 / 降拍摄的造型特点:由视点的升降所产生的表现视野的伸展与收缩 , 机位升高 , 逐渐展示纵深视野 , 并能越过某些景物的屏障 , 展现由近及远的大范围场景。 由视点高度的升降带来了连续变化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多构图效果 , 随视点高度的转换 , 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美感 , 镜头高度的变化也会带来镜头感情状态的变化。 (2)升 / 降镜头的功能: ,升降拍摄大多用于大场面的拍摄 , 它能够改变镜头视角和画面的空间 , 展示事件的规模、气势 , 表现纵深空间中点与面的关系 , 有时也用在介绍环境。 ,运用升降镜头能垂直展现高大物体的各个局部 , 与运用摇镜头拍摄高大景物相比 ,升降镜头拍摄不会产生画面中竖直线条的汇聚或透视变形 , 能准确再现物体的大小比例。 ,升降镜头常用于表示剧中处于上升或下降运动中人物的主观视象。 ,随镜头升降而表现感情状态的变化 , 也有助于加强戏剧效果 , 渲染气 氛。 6)移动拍摄的作用及表现力 ?在开拓画面空间方面有独特的艺术效果。移动拍摄对画面内容的表现突破了屏幕边框的限制 , 无论是横向移动还是纵向移动 , 都极为显著地开拓了画面表现的空间 , 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时空变化感。 ?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视觉空间 , 摄像机仅以单一视点去表现显然是不足够的。对于一些复杂的场景或表现内容 , 如小到医学中的内窥摄像 , 大到丛林巷道、洞穴探险 , 还有在文艺、体育表演等表现深远、宏大的场面 , 运用固定画面、变焦、摇等造型形式常会显得“力不从心”。移动拍摄使摄像机摆脱了定点拍摄的方式 , 在摄像机所能进入的空间里有控制地拍摄 , 能很好地展现景物 , 形成多角度、多景别、多构图的立体的动态的表现 , 如《动物世界》、《古文明、新发现》、《人体漫游》等电视节目中 , 我们都能领略到移动拍摄的风采和魅力。 航拍 , 实现了对更大范围空间的表现 , 赋予画面更为丰富的造型和表现效果 , 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节目中的航拍画面 , 不但扩大了画面携带的视觉信息容量 , 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十分新鲜的欣赏角度 , 带来了特殊的视觉与心理感受。观众无不由衷地赞叹祖国山河的壮美和颂扬中华民族的智慧。 ?移动拍摄可以表现某种主观视向 , 创造出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镜头 , 从而表现出更加生动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 通过造型手段最大限度地表现一种纪实效果和真实性。移动拍摄中 , 由于机位的运动 , 使观众获得了在行进中或运动物体上观察事物的直接感受 , 如把摄像机装置在赛车内 , 你能深深体会到速度的魅力;把微型摄像机装置在动物的身体上 , 你也获得了水中畅游、天空翻翔的新鲜体验 , 在央视《动物世界》中播出的”狮子的隐密世界”中 , 安装在机器人上的摄影机就在狮群中拍摄狮子一家大小的生活 , 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见的视觉感受。在纪录片《广东行》中 , 摄像机随着市民穿梭行进于广东各地文明全国的商业街、百货商场、超市、专业市场等 , 把观众也“调度”到了现场 , 唤起他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在对重大新闻时间的采访中 , 观众随着记者摄像机镜头的拥挤和冲撞 , 看到在新闻第一现场发生的事件 , 获得了极大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移动拍摄可以引起被摄主体背景、角度和视向轴线变化。随摄像机的移动 , 实际上是改变了摄像机与被摄景物间的空间关系 , 因此 , 镜头中前景、背景等都在摄像机连续的运动中呈现着流动的变化。 ?移动拍摄摆脱定点摄像的局限 , 形成了多样化的视点 , 可以表现出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 7)移动拍摄的拍摄要求: 移动拍摄 , 一般是将摄像机安放在各种形式移动车、活动三角架、升降机上拍摄 , 近年热气球、飞艇也较多地被用于进行移动拍摄 , 在拍摄时 , 还可使用专门的移动轨道、索道或使用特殊的摄像设备 , 有时 , 也需要作一些减震处理 , 如使用摄像稳定器等装置。无论是运用移动工具还是采用肩扛式摄像 , 都应注意 : ?力求画面平稳。 ?尽量利用广角镜头拍摄 , 这样 , 既能体现动感 , 也能使画面容易保持稳定 , 从而取得较好的拍摄效果。 ?随时注意调整焦点 , 以保证被摄主体始终在景深范围之中。 ?利用前景强化移动效果。 随着摄像机的移动 , 摄像机与被摄景物间的空间关系也呈现着不断变化的态势 , 尤其是呈现出画面前景的明显变化感。在移动拍摄中 , 要注意依靠前景变化衬托 ( 加强 ) 画面的活动感 , 否则 , 效果会明显下降。一般地说 , 拍横移镜头时 , 要选择竖线条景物作前景;拍升降镜头时 , 最好选择横线条景物作前景。 4、跟镜头 跟镜头又称跟拍、跟摄, 是指摄像机镜头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主体一起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电视画面称为跟镜头。由于拍摄角度选择不同 , 跟镜头一般可分为 : 前跟、后跟 ( 背跟 ) 和侧跟三种情况。 1)跟镜头的造型特点:画面始终跟随被摄主体拍摄。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与被摄运动对象的运动速度相一致 , 使运动的被摄主体在画框中始终被保留在画面之内并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 , 而背景处于变化中。 2)跟镜头的作用: (1)突出运动中的被摄主体。跟镜头表现的主体在画面中的景别相对稳定 , 通过这种稳定的景别形式的表达 , 能够详尽而连续地表现运动的被摄对象 , 展现动体在运动中的动态与动势 , 交代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与环境的关系 , 使物体运动保持连贯并有利于展示主体在动态中的精神面貌。 (2)改变空间。通过对主体运动的描述 , 展现流动的视觉空间环境 , 增加画面的信息量。 (3)从人物背后拍摄跟镜头 , 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从背后拍摄人物 , 产生与被摄人物同一视向的视觉表现空间 , 将观众视点调度进画面内 , 表现出很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在电视剧或新闻性节目中 , 这种拍摄手段的运用 , 常能有效地使观众随着主人公 ( 或采访记者 ) 进入拍摄现场 , 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 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 , 有很强的纪实意义。跟镜头不仅使观众“置身”于事件现场 , 而且在电视新闻和纪实性节目中 , 这种看似被动追随的拍摄方式 , 也以旁观者的“身份”, 起到客观描述事件的作 用 , 让观众感受到真实的现场氛围 , 这一拍摄手段也体现了创作者在纪实性题材拍摄中的“不干预原则”。 3)拍摄跟镜头应注意: 跟上、追准被摄的运动对象 , 并力求使被摄主体稳定在画面的某个位置上 , 是拍摄跟镜头的最基本要求。无论被摄对象运动状态如何 , 镜头运动应尽量保持直线运动 , 大幅度的、次数过频的跳动容易使观众视觉疲劳甚至产生观看时的厌烦情绪 , 应注意避免。 跟拍主要是通过机位运动完成对动态的被摄主体的表现 , 在拍摄中 , 视距的变化、拍摄角度的变化、光影的变化等都会对画面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 要注意予以综合考虑。 5、其它形式的运动镜头 1)晃动镜头:晃动镜头是指在拍摄过程中 , 摄像机机身作上下、左右、前后摇摆的拍摄。晃动镜头常作为主观镜头使用 , 以创造特定的艺术气氛 , 如剧 中人处于眩晕、醉酒、精神恍惚时的精神状态或是乘船、乘车的主观印像。 实际拍摄晃动镜头时 , 要注意摄像机反映景物与人们用眼睛观察景物的区别一一摄像机镜头能够夸大晃动的程度 , 尤其是使用长焦镜头进行拍摄时产生的画面晃动可以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 所以在拍摄晃动镜头时 , 应视具体情况对晃动频率与幅度特别加以控制。 2)旋转镜头 摄像机沿镜头光轴或接近光轴仰角旋转拍摄; 旋转镜头多用于表现人物在旋转中的主观视线和眩晕感 , 或以此烘托情绪、渲染气氛。如在片中拍摄儿童在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玩耍 , 可以表现孩子快乐的心情 , 在反映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时 , 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画面形象。拍摄景物时 , 也可采用旋转镜头仰拍挺拔的林木 , 如果能和叶间透射下的太阳光很好地配合 , 将会得到不错的画面效果。 6、综合性运动镜头 综合性运动镜头是指摄像机在一个镜头中综合运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拍摄方式进行拍摄 , 将几种运动手段不同程度地有机结合表现被摄景物。 综合性运动镜头一般可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 : 一是几种运动形式先后衔接;二是以一种运动为主同时结合其它运动形态。 综合运动镜头的主要作用如下 : ?由于运动因素增加了 , 画面的动感随之增强 , 特别适合于活跃气氛 , 加快运动速度。 ?几种运动形态结合 , 可以同时或先后拍摄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景物 , 因而镜头的空间表现范围和内容含量也扩大了 , 往往可以形成完整的段落镜头 , 形成多构图、多景别、多层次的“镜头内部蒙太奇”。 ?有利于在一个镜头中记录和表现一个场景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情节。 ?有利于形成画面表现上的整体造型形式美感。 ?有利于再现现实生活空间的连续的真实生活流程。 ?与音乐、音响互相配合形成整体的节奏美感。 三、拍摄运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1) 镜头运动应有目的:镜头运动不允许有任意性 , 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应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而定 , 发挥其独特作用。 (2) 应有意识地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在一个片子里 , 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要恰当 , 如果运动镜头运用过多 , 会给后期编辑工作带来些不利的影响 , 影响电视节目的艺术质量 , 也会影响观众在观看时的情绪。 (3) 力求保持画面平稳:除表现情绪上的特殊需要 , 一般来说 , 镜头运动应力求保持画面平稳 , 避免画面大幅度的倾斜摆动 , 造成观众产生视觉感受上的不安和眩晕。 (4) 注意拍摄画面的技术质量:要时常注意拍摄时焦点的变化 , 始终将被摄主体形象处理在景深范围内 , 注意拍摄角度变化对画面造型的影响 , 控制拍摄的空间范围 , 防止出现画面穿帮现象导致观众注意力分散或影响画面的视觉美感。 第四节 变焦拍摄 一、变焦距镜头的特点 目前 , 摄像机都采用了变焦距镜头 , 由于镜头焦距的范围可以连续调节 , 在保证拍摄点不变的情况下, 摄像机能够缓慢或者快速地连续改变被摄对象的场景和视角的大小 , 为电视节目的艺术创作和摄像操作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光学变焦是通过移动镜头的镜片位置来改变焦距 , 镜头的两端为广角和长焦 , 中间焦距可以连续变动。焦距的变动既可通过机内电源作动力 , 也可用手来操作。摄像机的镜头一般都有倍数标记 , 如 10 × (10 倍 ) 、 12 × (12 倍 ) 、 16 × (16 倍 ) 、 2O×(20 倍 ) 等 , 倍数越大 , 影像放大能力越强 , 影像解像度不变 , 镜头制作的要求也越高。通过移动镜头内的镜片 , 被摄景物在画面中影像就会放大或缩小 , 光学变焦倍数越大 , 越能拍摄较远的景物。 1、焦距与物像大小的关系 画面中物像的大小与镜头焦距成正比 , 即焦距越长 , 在同一拍摄距离所拍得的景物的像越大;焦距越短 , 景像越小。因此 , 当不改变拍摄距离拍摄特写镜头时 , 应当使用长焦距镜头 , 而拍摄全景或远景时 , 则用中、短焦距镜头。 2、焦距与视场角的关系 视场角就是摄像镜头的视野。视场角与镜头焦距成反比 , 即焦距越长 , 所拍摄画面画盖的景物范围 ( 即视野 ) 越窄;焦距越短 , 所拍摄画面涵括的景物范围 (即视野)越宽。 3、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所谓景深是指被摄景物中能清晰成像的景物的物距范围 , 镜头的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即焦距越短 , 景深越大 ,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除了镜头焦距外 , 景深还与其它两方面因素有关: ,景深与镜头光圈成反比 : 光圈越大 , 景深越小;光圈越小 , 景深越大。 ,景深与拍摄距离成正比 : 摄像机位越远 , 即拍摄距离越大 , 景深越大;摄像机位越近 , 即拍摄距离越小 , 景深越小。 4、焦距与物像透视感的关系 透视感是指二维平面的画面中景物的纵深距离感 , 亦即画面中物像的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 透视感与摄像镜头的焦距密切相关 : 透视感强弱与镜头的焦距成反比 , 即焦距越短 , 所拍得的画面的透视感越强 ( 即景物影像的近大远小关系越明显 ); 焦距越长 , 所拍得的画面的透视感越弱 ( 即景物影像的近大远小关系越不明显 ) 。 5、焦距与景物动感的关系 动感是指观众对画面物像位移变化的感觉的强弱 , 在二维平面的画面中 , 物像的位移变化可分别从两个典型维度进行考察 : 一个维度是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平行于画面时 , 物像的动感主要表现为物像在画面中实际位移的速度;另一个维度是被摄主体的运动轨迹垂直于画面时 , 其动感主要表现为物像大小变化的速度。 因此 , 对于平行 ( 或垂直 ) 于镜头光轴方向运动的物体的动感表现 , 摄像镜头的焦距越短 ( 或长 ), 越有利于表现平行 ( 或垂直 ) 于镜头光轴方向运动的物体的动感。 二、变焦镜头的运用 1、长焦距镜头的运用 使用长焦距镜头时 , 应注意由于景深小 , 不宜拍摄多层次的全景画面;视角小 , 不宜采用手持机拍摄 , 因为稍微的抖动都会影响画面的稳定 , 应尽量运用三角架 , 以保证影像清晰。相对孔径有限 , 不宜在低照度下拍摄。不宜用过长焦距的镜头拍摄 , 应注意及时准确地调整焦距跟进聚焦点 , 以免影响画面质量。 以下是正确运用长焦距镜头进行电视画面造型的典型例子 : 利用长焦距镜头 , 通过摄像机的变焦完成不同景别画面的拍摄。例如 , 拍摄某孩子过生日场景 , 电视画面可以先用长焦距对准的生日蜡烛光焰特写由虚变实 , 然后通过镜头变焦 , 画面内容也由烛光到露出整个蛋糕 , 再露出过生日的孩子 , 最后镜头的焦距由长焦变成广角 ( 短焦 ), 电视画面出现了众人围着过生日的孩子一起庆贺的场景。 利用长焦距镜头具有压缩纵向空间的特点 , 拉近纵向景物之间的距离 , 使得实际场景中比较稀疏的景物在电视画面上显得稠密起来 , 以此烘托环境气氛。例如 , 拍摄小孩在大海边戏水时 , 通过长焦距镜头的处理 , 可以把巨大的浪潮距离拉近 , 从而显示出“汹涌澎湃”的壮观场面。 由于长焦距镜头景深小 , 可以在杂乱的环境中找出秩序 , 利用前后景物的 虚实变化 , 来突出、烘托被摄主体。可以通过画面中影像的虚实转换 , 来引导观看者的视觉注意力。长焦距镜头在彩色拍摄中 , 还可以起到汇聚色彩的作用。 2、短焦距镜头的运用 由于焦距短、视野范围广 , 包括的景物多 , 使用短焦距镜头拍摄时一定要根据主体和创作意图进行拍摄。当景物亮度间距过大或景物亮度分布不均时 , 如拍摄场景中主体物被大面积亮 ( 或暗 ) 的景物包围 , 要以主体物的亮度确定曝光。如景物的亮度间距过大时 , 要充分考虑到画面中的主体 , 以保证不同的景物亮度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 , 在画面中形成最佳效果 , 另外使用短焦距镜头要注意透视变形对被摄主体的歪曲 , 还要防止出现不适合于大景深表现的物体 , 不要随便应用短焦距 , 应在创作意图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拍摄 , 切勿滥用。 以下是正确运用短焦距镜头进行电视画面造型的典型例子 : 短焦距镜头适合于拍摄远、全景画面 , 表现开阔的空间和宏大的场面 , 可 使极大的纵深范围内的远近景物 , 都能在画面中获得清晰的影像 , 画面中呈现出大景深效果。 利用短焦距镜头视角广、景深大的特点 , 适合于在狭窄的空间环境中进行 拍摄 , 能在紧急的场合下抓拍、抢拍和拍摄快速运动的物体。在婚礼场合摄像中 , 摄像员大都采用肩扛摄像机来拍摄 , 同时由于现场情况瞬息万变 , 往往来不及仔细地调整焦点和准确跟焦 , 就只有靠短焦距镜头的上述这两个特性来弥补了。所以 , 在婚礼场合摄像尤其是意想不到的爆笑场面的拍摄中 , 短焦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一些特殊的拍摄场合 , 如十分拥挤的婚礼现场 , 不能正常取景拍摄 , 则摄影师往往利用短焦距镜头的这两个特点 , 进行无取景的拍摄 , 如把摄像机举过头顶。 短焦距镜头具有很强的近大远小透视夸张效果 , 能渲染特定的意境和气氛 , 能有意地丑化人物形象 , 使画面中的人物或景物明显地出现透视变形。 3、镜头区别调焦在拍摄过程的运用 区别调焦是指利用镜头的焦点变化实现对被摄对象进行虚实处理的画面表现方法。区别调焦能够实现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 , 分别突出画面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特征 , 引起观看者对同一画面的视觉重点的转移。比如要表现两个人各坐在林荫大道的椅子上等人 , 并保持一定纵向距离的近景画面时 , 可以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为了反应各自脸面的表情 , 我们可以先将镜头焦点对向 A,B 的外观是一个虚影 , 这样可以突出 A 的焦虑神态 , 然后再把焦点调向 B , 这样就能将两人在等待时的面部表情分别给表现出来。这是在所拍摄片子的情节叙述中 , 用来控制观看者视觉注意力的常用手段。通常在长焦距、 近距离的条件下 , 区别调焦的效果最好。 第五节 镜头配置与场面调度 拍摄镜头时必须考虑到后期制作时对画面素材的编辑, 所以 , 拍好镜头素材既是对电视摄像环节的基本工作要求 , 也为画面编辑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可能我们曾遇到这样的情况 : 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十分努力拍摄了大量的素材 , 但在编辑画面时却又发现这些镜头素材有相当一部分都不能被选中使用 , 出现这种素材多但可用镜头少的情况究竟原因何在呢 ? 其实 , 只要我们在摄像 这一环节中多运用一点电视编辑的基本知识 , 对所拍摄的镜头多一点思考 , 就可以在有效提高编制工作的效率的同时 , 也能提高工作的质量 , 更好地加强镜头对主题内容的表现效果。 一、镜头的配置 在拍摄一个场景时 , 千万不要支起摄像机不假思索就开始拍摄 , 这样做往往会导致拍摄时的盲目性。 首先 , 要认真了解拍摄内容的主题与事件进程 , 以免在拍摄时遗漏了一些重要形象与环节; 接着 , 面对着具体的拍摄场景 , 还要想想镜头该怎么拍。除了考虑拍摄的镜头内容要与表现的主题相适应外 , 还要注意一些问题 : (1) 使镜头成组:任何一个场景中的镜头都是成组的而不是单个的。在拍摄某一场景时 , 一般地 , 同一场景中要拍够三个以上的镜头素材才能满足“成组”的要求。千万不要站在某一个机位上让镜头一扫而过 , 然后收拾包袱走人。 首先, 这种工作态度要不得; 其次,这样的镜头难以完成画面表意的任务 , 后期编辑时 , 你会特别觉得镜头素材不够用或不好用 , 这时再补拍也会有很大的麻烦。 (2) 成组镜头必须由多机位、多角度拍摄的镜头构成:原则上 , 同机位拍摄的镜头不能直接相连。当我们实际拍摄时 , 一般是先拍一个场面全景 , 然后再选择其它的拍摄主体和拍摄角度来一一拍摄。在一组镜头中 , 伴随着拍摄角度三个因素的变化 , 给观众提供新的视觉信息 , 也带来视觉的新鲜感和美感。在一个拍摄场景中 , 如果摄像员拍摄的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镜头都是采用相同机位、相同运动方式来拍摄同一个被摄主体 , 一连串镜头素材画面效果相似 , 提供的视觉信息也差不多 , 在编辑时你最多能用一个镜头 , 而其它重复拍摄的画面就没有意义了。 拍摄时 , 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一个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拍得足够长 , 使其成为一个“多功用镜头”, 在编辑时 , 我们就可以把它剪裁为三个镜头来使用 , 使拍摄的镜头素材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二、场面调度 1、场面调度概述 场面调度 , 原是一个戏剧艺术的专业术语。它的法文原意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 放在场景中”。场面调度用于舞台剧中 , 有“人在舞台上的位置”之意。即 : 舞台剧指导依照剧本的情节和剧中人物的性格、情绪 , 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走路线、站位、姿态手势、上场下场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而自从场面调度被引入影视艺术领域 , 一方面吸取、借鉴了戏剧艺术场面调度的经验和做法 , 另一方面也依据影视艺术的优势和特点将其不断丰富和发展 , 使其在形式上、内容上都与原来的戏剧场面调度有了很多不同之处。 电视的场面调度是在戏剧场面调度和电影场面调度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 它继承和发扬了戏剧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场面调度上的优点 , 并依据电视节目自身的特点 , 形成了有别于电影艺术场面调度的一些特点和区别。电视场面调度是电视摄制、编导人员反映现实生活、突出主题思想、完善画面造型的一个重要手段。 电视场面调度包括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两方面: ?对人物调度来说 , 是如何将人物的活动 ( 或表演 ) 合理地安排在拍摄场景中 , 通过不同位置、朝向、距离的处理 , 造成画面的不同造型 , 以此展现人物情绪及人物与人物之间和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变化。 ?镜头调度是指导演根据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安排 , 合理地处理摄像机 的数量、位置、镜头所涵盖的画面范围、角度和运动方式等 , 对画框内所要表现的对象加以调度和拍摄 , 将人物调度合理地通过镜头展现出来 , 形成不同角度的画面造型 , 以展示多层次的空间并多侧面地表现人物。人物调度和镜头调度中的多种因素紧密联系 ,完成对画面造型的表现。与电影场面调度相比 , 电视场面调度与电影场面调度既有一定联系 , 也有明显区别。表现在 : 电影场面调度是以演员调度为核心的 , 但在拍摄电视节目时 , 尤其是对新闻性、纪实性节目类别来说 , 鉴于电视纪实性节目拍摄中的“不干预原则”, 电视的场面调度更注重通过积极主动的镜头调度去弥补人物调度上的不便、不足或是具体调度上的困难。可见 , 镜头调度是重点和关键 , 要特别注意考虑前后镜头互相匹配的问题。 场面调度和画面构图不能混为一谈 , 画面构图是在己确定的场面调度的基础上产生的 , 最终体现和反映场面调度的结果。 2、电视场面调度的特点: 1 ?电视场面调度凭借摄像机镜头的运动变化 , 调动起观众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形象和内容的视觉感受。 ?电视的场面调度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特点 , 突破了舞台“三面墙”的限制。 ?电视具有丰富的镜头调动样式 , 能带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 3、电视场面调度的作用: ?丰富画面语言的造型形式 , 增强电视画面的表现力。 ?渲染环境气氛 , 通过场面调度创造特定的情境与艺术效果。 ?通过场面调度形成一组具有相当完整表意效果的蒙太奇句子。 ?有助于节目节奏的形成和把握。 ?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 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有助于形成长镜头 , 表现纪实的风格样式。 4、电视场面调度关注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拍摄时常考虑的两个重要问题是一一轴线关系和机位分布的三角形原理。 (1) 轴线问题:正确表达物体的方向 ( 制向、运动方向 ) 是实现画面空间结构和电视画面构图的一个基本要求。否则 , 画面中被摄对象间的方位关系就会发生混乱 , 影响对画面内容和主题的表达。 “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与运动轨迹及不同被摄对象间关系所形成的一条假想的线。在实际拍摄中进行镜头调度时 , 为保证观众对被摄对象在电视画面空间中位置和方向的统一 , 规定 : 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设置机位。遵守“轴线规则”是形成画面空间统一感、构成视觉方位系统一致性的基本条件。 越轴拍摄的镜头如果与轴线另一侧拍摄的镜头生硬地组接在一起 , 就将导致观众产生对空间判断的混乱。 当我们遵守轴线规则变化摄像角度时 , 在两两相连的镜头中将产生三种方向关系 : ?摄像机以平行角度或共同视轴角度拍摄 , 画面中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将完全相同。 ?在轴线一侧设置两个互为反拍的机位 , 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一致 , 但其正背、远近不同。 ?中性方向镜头:当摄像机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运动方向合一时 ( 即镜头光轴与主体运动轴线重合 ), 画面上呈现的主体运动无明显的方向感 , 所以被称为中性方向 , 这种镜头也称中性镜头。 在电视拍摄的场面调度中遵守轴线规则 , 一是要注意在轴线一侧设置拍摄的机位 : 二是在拍摄中体现出合理越轴的方法 , 如利用被摄对象运动改变原来的轴线、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跨过原来的轴线、在轴线两边拍摄的镜头间加插间隔镜头 ( 如中性镜头、插入镜头、空镜头等 ), 还可以利用双轴线 , 越过一个轴线 , 由另一轴线完成画面空间统一的任务。在电视编辑时 , 也要注意修正由于拍摄素材中轴线问题带来的镜头组接时的错误。 (2) 机位分布的三角形原理 拍摄两个被摄对象间交流的场景时 , 他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关系轴线”。在关系轴线的一侧 , 可以选择三个顶端位置 , 这三个顶端构成了一个三角形 , 其底边与关系轴线相平行。进行镜头调度时 , 摄像机的位置可以安排在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端上 , 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三角形机位布局 , 这就是镜头调度的三角形原理 , 也称三角形布局。 三角形机位布局原理的首要规则 , 就是选择关系轴线的一侧并将机位始终设置于那一侧 , 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变化。 当我们拍摄一个场景时,至少要从两个摄像机视点来拍,而且必须在某一视 点上拍下整个场面,这样,后期编辑时就能通过不同视点所拍摄的画面组接得出整个场面的视觉印象了。 第六节 电视摄像应注意的问题 1(电视摄像时应具有时序意识 1)什么是时序意识 电视画面是按蒙太奇语法进行叙事抒情的 , 不懂得蒙太奇无法拍摄到合用、效果理想的画面。因此 , 要求摄像员不仅具有较扎实的蒙太奇知识 , 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地运用这些蒙太奇知识。具体包括镜头间的蒙太奇意识和场景头的内部蒙太奇意识。 2) 镜头间的时序意识 镜头间时序意识 , 就是要求拍摄时不能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独立地拍 ,而是要考虑到蒙太奇因素 , 例如拍一个运动员投标枪 , 拍了运动员投掷的动作 , 也应该拍标枪落地的画面。除了拍摄时要考虑到镜头内容外 , 还要考虑到构图、光影结构、色彩结构等方面在前后镜头间的蒙太奇搭配。 3) 镜头内的时序意识 摄像工作中的镜头内蒙太奇意识 , 就是要求拍摄时要懂得如何在一个镜头内渐次呈现事物的各个侧面 , 不仅能清晰地给观众再现客观现实 , 而且能给观众真实、可信的现场感。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摄像员要懂得如何运用蒙太奇知识拍好长镜头的问题。 2. 电视摄像时应具有场面调度意识 1) 什么电视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 , 源于戏剧艺术 , 后来被电影和电视吸收进去。电视场面调度是一个对画框的画面形象和视觉效果进行安排和统筹调度的系统。电视场面调度包括场景调度和镜头调度两个方面。其中镜头调度与电视摄像密切相关。镜头调度是指摄制者综合运用摄象机位、镜头光轴和镜头焦距等因素 , 来获得符合构想意图的画面效果。 电视摄像的场面调度意识 , 就是要求摄像员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懂得如何通过镜头调度来塑造画面形象 , 突出主题。在此主要强调如下两点 : (1) 轴线规律:由于电视构图中一些诸如动作线、运动线、交流线等“线”的视觉心理存在, 使得画面具有明确的屏幕方向感和方位感 , 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机位时 , 应考虑到不同机位所拍得的各个镜头的屏幕方位感和方向感的一致性。轴线规律就是指在拍摄有“线”存在的画面时 , 只有将机位布置在“线”〈称位轴线 ) 的同一侧 , 才能获得各个镜头画面的方位感和方向感的一致性。否则 , 分别从轴线两侧所拍到的画面具有相反的屏幕方向感或方位感 , 这两个镜头互称为跳轴镜头。 (2) 机位设置的基本方法:电视摄像时为了使机位设置满足轴线规律的要求 , 可以选择在轴线一侧、底边与轴线平行的三角形的三个顶角上。 3. 电视摄像时应具有声画关系意识 1) 声画内容气氛要和谐统一,声画关系意识是指现场采制的画面和声音素材应具有和谐感 , 这种和谐感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 ?人物的语言节奏与语调 , 要与画面中人物的表情情绪和谐统一。 ?环境效果声与画面的环境一致 , 如工厂的机器轰鸣声、机场附近的飞机呼啸声、街市的叫卖嘈杂声、乡野的鸡鸣犬吠鸟叫蝉鸣等。 ?声音的现场感应与画面所表现环境一致。声音的现场感主要是通过其混响特性表现出来的 , 如厅堂、浴室、足球场、体育馆等具有不同空间结构特征的环境中声音混响特性是不同的 , 录音时既要注意人物对话语言的清晰性 , 又要保持声音的混响特征。 2) 同期声的拾取 同期声是指在拍摄现场拾音、录音。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两大类 : 一是摄像机同期录音 , 即利用摄像机的机带话筒或外接话筒直接拾音并将声音录在录像带上;一是独立于摄像机的同期录音 , 即通过独立于摄像机的一整套主要由话筒、调音台和录音机等构成的录音系统 , 进行拾音和录音 , 所录取的声音是在录音带上保存的 , 但也可直接录在摄像机的录像带上。 前一种方式多用于单机现场拍摄 , 对于声源分布较广的现场 , 往往效果较差 , 通常会顾此失彼;后一种方式多用于多机现场拍摄 , 尤其适用于声源分布较广、需要各部声源独立表现的应用场合。 4. 摄像操作中应注意的具体问题 运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电视画面不是一件难事 , 但是要利用手中的摄像机进行艺术创作却不是一件易事。因为电视拍摄除了要掌握摄像机的使用方法之外 , 还要求掌握电视摄像的操作要领和拍摄技术 , 在拍摄前必须了解被拍摄者的要求以及所拍摄的场地。 一般初学摄像者在进行拍摄时 , 最容易出现以下3 个方面的操作。 ?过多地采用推拉拍摄。频繁地进行推拉转换 , 会使整个电视画面显得很不舒服和不协调 , 尤其是上一个推镜头画面还没有到位 , 下一个镜头就急急忙忙进行拉摄或摇摄。 ?盲目地采用跟摄、移摄 , 过分强调被摄物的动作 ( 实际上是拍摄者本人缺少镜头组接知识 , 使拍摄陷入了盲目性),从而造成整个电视画面始终跟随被摄人物不停地晃来晃去运动 , 电视画面缺乏稳定性 , 主要是忽视了落幅镜头的作用。 ?片面强调单幅电视画面的构图完整 , 而忽视了电视画面连续性的特点。 ?推、拉、摇、移每组镜头部达不到所要求的时间 , 给后期编辑带来很多不便。
/
本文档为【电视摄像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