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级)职称《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资格考试大纲答案-专业基础知识

2017-09-29 29页 doc 148KB 5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级)职称《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资格考试大纲答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职称《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资格考试大纲答案-专业基础知识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
(中级)职称《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资格考试大纲答案-专业基础知识
(中级)职称《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资格考试大纲答案-专业基础知识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考试大纲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园林绿化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熟悉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园林绿化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内容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 《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四年一月 第一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 一、城市绿化条例 了解:《城市绿化条例》对城市绿化规划和建设、保护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熟悉:《北京市绿化条例》(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 于2009年11月20日通过,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 掌握:《北京市绿化条例》对北京市城乡绿化规划、建设、保护、监督和管理的规 定。 二、园林绿化 熟悉:园林绿化国家标准 掌握:园林绿化北京市地方标准 (一)《城市园林绿化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 (三)《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 (四)《居住区绿地规范》 (五)《屋顶绿化规范》 (六)《园林设计文件内容及深度》 三、植物学 了解:植物学基础知识、高等植物、种子植物的概念。 1. 植物的基本知识: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称为低等植物;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有根(苔藓植物只有假根)、茎、叶的分化,称为高等植物。 2.高等植物: 高等植物(有胚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形态上有根(苔藓植物只有假根)、茎、叶的分化。 高等植物是由无数细胞所组成的完整有机体。细胞之间不仅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有一定的分化, 在分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组织。由多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器官。 3.种子植物的概念: 种子植物是概括生活史中形成种子的所有植物的一个大的分类。 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基本特征:1——体内有维管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2——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1 熟悉:植物的六种基本类群;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组织的六种类型及其功能;植物的分类单位和植物的命名方法。 1. 植物的六种基本类群;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等类群; 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和地衣,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称为低等植物; 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都有根(苔藓植物只有假根)、茎、叶的分化,称为高等植物 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础,也是植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类型的细胞,既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体现植物的整体性,又能相互独立,各有其特点。细胞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一样的,都是由细胞壁、原生质体和液泡三部分所组成。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和原生质体两大部分。 细胞壁——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 原生质体——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 植物组织的六种类型及其功能; 细胞组织:具有相同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叫组织 植物组织是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数种类型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根据其担负的主要功能不同和形态结构的特点可分为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功能: 分生组织功能:具有持续性或周期性进行细胞分裂的能力,完成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营养组织(薄壁组织)功能:同化、贮藏、吸收和通气。 保护组织功能:覆盖于植物体表外,由一层至数层细胞组成,主要起保护作用。 机械组织功能:抗压、抗张、抗屈挠,巩固支持作用。 输导组织功能:长距离运输水分和溶于水中的各种物质。水分无机盐——导管管胞;同化产物——筛管筛胞 2 分泌组织功能:植物体重产生、贮藏、输导分泌物质的细胞或细胞组合。 4. 植物的分类单位和植物的命名方法。 植物分类所采用的方法是以植物进化过程中亲缘关系的远近进行分类。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不仅具有许多相似的形态构造,而且在代谢过程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植物的命名方法:属名+种名 掌握: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幼苗的形态与功能。 任何植物,全部生命活动周期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是保持种族的延续。种子植物从种子萌发,长出幼苗,经过不断的营养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花、结实、产生种子来繁衍后代。花、果实、种子是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器官。繁殖是一切植物都具有的共同特征。 根、茎、叶执行着养料水分的吸收、运输、转化、合成等营养功能,成为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完成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的全部生殖过程,成为繁殖器官。 这些器官有机的结合为一整体,共同完成植物的新陈代谢及生长发育过程。 1.根:将植物体固定于土壤中,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有些植物的根可以合成某些重要的物质;有些植物的根贮藏大量的养料或形成不定芽而具有繁殖作用。 根的主要功能: 支持与固着植物体 吸收、输导与贮藏 合成多种有机物 分泌生长物质、核苷酸、酶等 定根,主根、侧根,、不定根:凡有一定生长部位的根,称为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在主根和主根所产生的侧根以外的部分,如茎、叶、老根或胚轴上生出的根,因其着生位置不固定,故称不定根,主根和侧根区分的根系,或根系全部由不定根和它的分枝组成。粗细相近,无主次之分,而呈须状的根系,称须根系,如禾本科植物稻、麦的棍系。 三大类直根系——一般双子叶植物 须根系——大部分单子叶植物 变态:支柱根、呼吸根、气生根(榕树) 3 2.茎:起支撑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茎的主要功能: 支持叶、芽、花、果 输导水、矿物质、光合作用产物 贮藏营养 地上茎变态:叶状茎、茎卷须、茎刺、肉质茎 地下茎变态:根状茎、块状茎、球茎、鳞茎 3.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等 单叶和复叶:在一个叶柄上生有一个叶片的叶叫单叶,复叶是生有两个以上的叶片的叶。 叶的组成:叶片、叶柄、托叶 由三部分组成的叫完全叶,缺少其中任何部分的叫不完全叶 1.叶柄 2.托叶 3.叶片 4.叶基 5.叶尖 6.叶缘 7.中脉 8.侧脉 叶的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体交换;具有一定的吸收、分泌作用; 少数植物营养繁殖。 4 4花:花是被子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 被子植物的完全花由5个部分组成,即花柄、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 花柄(花梗) 花托 花萼 花冠(花瓣总称) 雄蕊群(花丝、花药) 雌蕊群(柱头、花柱、子房) 花的主要功能: 花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有性生殖器官,在花中形成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雌雄生殖细胞,并在花器 官中完成受精,进一步形成果实和种子,以繁衍后代延续种族。 5果实: 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是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种子和果柄组成。 真果——单纯子房发育 假果——不只子房发育 单果、聚合果、聚花果 果实的主要功能: 发育过程中果皮保护种子 种子成熟后,有助于种子的散播 储备营养为种子发芽提供养分 5 6种子:种子植物主要特征是用种子繁衍后代,种子是植物界中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完善的生殖器官。种子中的胚是植物的原始体,种子萌发后,胚发育为幼苗,最后长成大的植株,又开花、结果形成种子。 种子是种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基本结构包含胚、胚乳、种皮。 种子的主要功能: 增加植物种的个体数量。通过胚的发育产生新的植株,以繁衍后代延续种族。 是种子植物度过不良环境的有效结构形式 7幼苗:幼苗分为子叶出土的幼苗和子夜留土的幼苗 幼苗的主要功能: 从种子发育成植物的各个器官。 , 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群丛。 6 四、生态学 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环境、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生态作用、生态适应;生态反作用;种群;种群生态学;生态入侵;生态对策、竞争、互利共生;生物群落物种多样化;群落演替;食物链;生态效率;生物循环;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生态学前沿的理论及其应用。 1.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发展 概念:是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的生存状态的的一门学科。 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前。 第二阶段:生态学成长期——萌芽期、成长期、巩固和发展期:17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 第三阶段:现代生态学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2.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环境、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生态作用、生态适应; 1)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1)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2) 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融合; (3) 系统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4) 描述性科学发展到实验性科学; (5) 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6) 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环境、环境要素 2 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统称环境。 环境要素(环境基质):构成人类生存环境整体和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组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3)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4)生态作用 各种生态因子对物种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地理分布等所起到的作用称为生态作用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的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 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7 生态适应 生态适应是指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态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生态适应分两类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同环境 趋异适应——同物种不同环境 3. 生态反作用 生态反作用是指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 4. 种群 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具有数量、空间、遗传、系统4个特征。 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空间特征: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遗传特征:基因库 系统特征: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以特定生物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组成系统。 5. 种群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生物系统规律的科学,即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内部成员之间、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6. 生态入侵 把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使当地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的过程,叫做生态入侵。 7. 生态对策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史,是生物适应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设计,人们把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进化对策) 8. 竞争 竞争是生物为了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相互之间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害的影响。 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干涉性竞争。 9. 互利共生 互利指不同物种个体之间的互惠关系,可增加合作双方的适合度。 如果互利合作是通过自然结合方式共同生存的叫共生互利。 8 10. 生物群落物种多样化 生物多样性三个水平——遗传多样性、物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群落层次上物种多样性的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群落中种的均匀度;岛屿生物学地理学平衡理论。 11. 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级演替——在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 次级演替——在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演替 12.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由于取食和被食而形成的链锁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连锁式食物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的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寄生食物链。 特征—— 十分一定律 环节数目4-5,不超过6个 越是顶端数量越少、生物量越小、能量越小 13.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它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在生物学中,生态效率是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太阳能或其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转化效率,以能流线上不同点之间的比值来表示。 生态效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营养级与前一级相比,另一类是同一营养级内不同阶段间相比 14. 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间物质往返流动的过程。 营养物质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的自然环境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吸收,进入到生态系统中,在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间流动,最终重新归还到环境中,完成一次循环,整个过程继续进行,归还的物质再次被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周而复始往复持续,这种物质的反复传递和转化过程就称为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的核心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循环的分类: 根据物质循环路线和周期长短不同分为: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大循环。 根据物质循环运动的途径分为: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9 15. 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处于成熟期的相对稳定状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于相等, 即系统中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16.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由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循环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一个生态复合体。是由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具有结构特征、功能特征、空间特征,可以自动调控和动态变化。 生态系统分类: 按生物划分: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 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自然、半自然、人工复合 按环境性质划分:陆地、水域、湿地 任何生态系统总具有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基本组成包括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它们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多种多样,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包括其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各种生物。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及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肉食动物,植食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将死的有机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归还到环境中供植物利用。 无机环境因子,光、大气、热、水, 生态系统至少包括1、3、4,从外界输入光能、水、营分和气体、通过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多余物质和能量等释放或输出,返回大气、土壤及水圈,所以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生态功能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营养关系——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形式。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7. 生态学前沿的理论及其应用 略 10 熟悉: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环境的功能及其特征;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生物与环境相反作用的基本形成;研究种群的意义;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种群环境容纳量;群落基本特征;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的类型;生态金字塔的类型;生态系统的分类;生态效率的种类。 1. 生态学主要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从分子到生物圈,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2. 环境的功能及其特征 环境的功能是指以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构成的环境系统为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发展所提供的有意用途和相应价值。 包括空间功能、营养功能、调节功能 空间功能:在生物科学中,环境是生物的栖息、生长、繁衍地,且适合他们生长的需要; 营养功能:包含环境提供给人类和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 调节功能:环境因素具有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功能,使受到污染的环境得到恢复调解,与自净能力的有限性一致。 3. 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分类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分为5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可概括为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1) 气候因子:光、温度、湿度、空气、降水、风、气压、雷电。 2)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质地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物和无机物、土壤生物。 3) 地形因子:地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经纬度等。 4) 生物因子:植物、动物、微生物。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各种关系,如种群内部的社会结构、领域、社会等级等,以及竞争、捕食、寄生、共生。 5) 人为因子: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改造、引种驯化和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的危害。 4.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1) 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是个别因子,而是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 2)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的。生态因子的 11 作用只能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即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于生物体。 3) 环境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生物对某一个极限因子的耐受限度会因为其他因子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5. 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 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具有等值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在不缺乏的情况下,一般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生态因子,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生态特性等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也称限制因子。 6. 生物与环境相反作用的基本形成 最小因子法则:任何生物声讯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其中的一项缺乏会对生物造成办理影响。 耐受法则:生物对于生态因子具有耐受界限。 内收界限适应性调整:生物对于生态因子耐受限度受环境影响而变化(训话、休眠) 7. 研究种群的意义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和繁殖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内部成员之间、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种群与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的防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例如,依据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合理确定鱼类的捕捞量,依据蝗虫的发生规律采取针对性地预防措施等 8. 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 集群型分布形成原因:种子或幼体扩散,繁殖,物质环境变化,种间相互关系 9. 种群环境容纳量 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环境容纳量也可用K值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2,当环境遭受破坏时,K值下降,当生物生存环境改善时,K值上升。种群数量可以短时间内超越环境容纳量,但会很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10. 群落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因此种类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基本特征。 12 (2)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能否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群落,取决与两个条件: a( 必须同时适应他们所处的无机环境; b( 它们内部的关系必须协调、平衡; (3) 形成群落环境。 (4) 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群落是生态系统的一个结构单元,本身除了一定的物种组成还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 (5) 一定的动态特性。 (6) .一定的分布范围: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7) .群落的边界特征:有的群落有明显的边界,有些群落没有明显的边界。 (8) .具有一定的外貌:群落的外貌是认识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11. 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 演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入侵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 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 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 按演替起始条件划分为: 初(原)生演替 即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在一个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上或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 旱生演替 以裸岩等陆生植物为基础发生的演替叫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旱生演替过程: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植物群落?灌木群落? 乔木群落 水生演替 13 在水体或湿地中发生的植物群落演替称为水生演替,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 陆地群落,如湖泊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水生演替过程:开敞水体?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 地中生或旱生植物群落和森林群落阶段。 12. 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为: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入侵) 内因: (1)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2) 种内结构关系的变化 (3) 种间解耦关系关系 外因: (1) 自然因素 (2) 人为因素 13.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2)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3) 消费者: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 (4)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只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14. 食物链的类型 (1) 捕食食物链 (2) 腐食食物链 (3) 寄生食物链 15. 生态金字塔的类型 概念: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 (1) 可采用生物量单位——生物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生物总重量) (2) 可采用能量单位——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固定能量) (3) 可采用数量单位——数量金字塔(各营养级个体数量)。 结论: (1)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 (2) 数量和生物量,由于某些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可出现倒锥形金字塔,即依次递增 (3) 16. 生态系统的分类 按生物划分: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 按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划分:自然、半自然、人工复合 按环境性质划分:陆地、水域、湿地 14 17. 生态效率的种类 生态效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营养级与前一级相比,另一类是同一营养级内不同阶段间相比 掌握:掌握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环境与生物的生态关系;掌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态对策的类型及特点;他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与掌握;岛屿生态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举例说明食物网复杂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湿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功能。 1.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 (1) 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2) 动物生态学和植物生态学融合; (3) 系统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4) 描述性科学发展到实验性科学; (5) 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6) 应用生态学迅速发展。 ,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 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研究手段的更新) 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地理信息系统先进技术和手段。 (2) 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加强横向联系的研究。(研究范围的扩展) (3) 研究范畴从宏观、微观向两极逐渐深入。(研究层次的发展) (4)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 2. 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环境决定植物,植物影响环境。 3.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基本原理: (1)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 物种多样性原理 (3) 协调与平衡原理 15 (4) 整体性原理 (5) 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4. 环境与生物的生态关系 (1) 生物与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2) 生命是环境的产物 (3) 生命在进化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5. 掌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6. 生态对策的类型及特点 (1) 生殖对策:不同类型的生物采用不同的生殖对策 (2) 生活史对策:分为R对策和K对策,不动生物的生活史类型存在巨大变异 a, R对策:r对策的种群通常是短命的,其生殖率很高,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r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扩展。 b, K对策:K对策的种群通常是寿命长,种群数量稳定,竞争能力强,生物个体大,但生殖力弱,只能产生很少的种,亲代对子代提供良好的庇护,植物种子则贮丰富营养物质,以增强实生苗的竞争能力。该对策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 c, R对策种群和k对策种群是在不同自然选择压力下形成的。 d, R对策和k对策只代表两种极端情况,实际上,存在系列过渡类型。当环境未被充分占有时,生物表现为r对策,当环境已被最大限度占有时,又表现为K对策。 7. 他感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概念:植物的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本种或别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现象。 生态意义: 在自然界,植物一般均以群落的形式存在,从植物他感作用的角度来看其种间结合的关系是形成群落的原因之一。 (1) 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 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3) 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与掌握 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 Gleason(1922)指数 D=S / lnA 16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 Margalef指数 D=(S-1)/ 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 Simpson指数 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 Shannon-wiener指数 H′= -ΣPilnPi 式中:Pi=Ni/N 。 ? Pielou均匀度指数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S为群落中 的总物种数) 8. 岛屿生态理论在自然保护中的意义 (1) 一般说来,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数;面积小,支持的种数 也少。但有两点需要说明: ?建立保护区意味着出现了边缘生境,适应于边缘生境的种类受到额外的支持; ?对于某些种类而言,小保护区比大保护区可能活得更好。 (2) 在同样面积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个小保护区好,决定于: ?若每个小保护区支持的都是相同的一些种,那么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种; ?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的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 ?如果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中建立保护区,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空间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 种多样性; ?对密度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了保护其遗传特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需的。保护区过 小,种群数量过低,可能由于近交使遗传特征退化,也易于因遗传漂移而丢失优良特征。 (3) 在各个小保护区之间的“通道”或走廊,对于保护是很有帮助的: ?能减少被灭亡的风险; ?细长的保护区,有利用迁入。 9.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能量:阳光、热能。) 功能: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 (2) 生产者(自养行生物。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功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必备成分) (3) 消费者(异养型生物。捕食动物(主);寄生动物。) 功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播或种子传播。(非必备成分) (4) 分解者(异养型生物。腐生细菌(枯草杆菌)、腐生真菌(霉菌、蘑菇)、腐生动物(蚯蚓)。) 功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必备成分) 17 10. 举例说明食物网复杂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关系 一片水塘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于食物网的稳定,当种类稀少时,食物网简单,一种生物灭绝时,就会引发食物链断层的严重后果,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相反食物网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时,某一种生物减少或灭绝,以它为食的种类还可捕食其它生物,不至于引发食物链断层、系统崩溃的严重后果。所以复杂程度越高,稳定性越好,相反复杂性越低,稳定性越弱。 1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辅相成 物质循环特点: (1) 全球性 (2) 往复循环 (3) 反复利用。 能量流动的特点: (1)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 (2) 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 12. 湿地生态系统概念及其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它是水域和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兼具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其有富养沼泽、中养沼泽和贫养沼泽之分,主要特征:水文、湿地土壤和过度。 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天然的基因库、潜在资源、净化功能、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 13. 各类常识: (1) 北京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畅春园、圆明园、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 (2) 北京市树——国槐、侧柏;北京市花——月季、菊花。 (3) 古典园林城市——北京、苏州、承德 (4) 苏州四大园林——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宋、元、明、清,最古沧浪亭,最大拙政园 (5)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皇家、私家、寺庙、风景区 (6)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规模从大到小——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颐和园保存最全整 (7) 颐和园主要景点——仁寿门、仁寿殿、排云殿、画舫、长廊、十七孔桥、乐寿堂、佛香阁 (8) 北海主要景点——静心斋、五龙亭、九龙壁、濠濮间、画舫斋、抱素书房、澄观堂 (9) 圆明园主要景点——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大水法、西洋楼、万花阵迷宫 18
/
本文档为【(中级)职称《园林绿化专业基础与实务》资格考试大纲答案-专业基础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