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学课程介绍

2017-09-26 50页 doc 114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学课程介绍心理学课程介绍 《心理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心理学课程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既探讨心理的发生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学依据。因而~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心理学课程是为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适当增加教育心...
心理学课程介绍
心理学课程介绍 《心理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的性质 心理学课程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既探讨心理的发生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学依据。因而~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心理学课程是为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线~适当增加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健康与辅导等内容~既探讨心理的生理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又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生活中进行推广和应用~使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及实用性~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二、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以问题为中心,以应用为目标,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学科内容中选择相关的理论~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操作性、时代性~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具体目标是: 1、帮助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心理活动过程的规律~正确理解个性心理差异、特性形成的原因及规律~树立科学的心理观、教育观、学生观。 2、使学生学会在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遵循心理学规律~科学运用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学课程为师范类学生提供作为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为师范类学生开设的教育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一是通过心理学课程教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使学生在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的基础上~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二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树立正确的心理学观点~让学生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树立人格毕生发展的观点~理解个体动力系统的结构~掌握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方法~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教育理论课和更高阶段的心理学理论打好基础。 四、教学模式的与创新 首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其一、对重点难点做到精读细讲、力求使学生准确掌握。其二、由于学生过去没有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需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日常经验来理解心理学知识~因此讲授中应注意多例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其三、通过多媒体课件~穿插大量图片、表格及影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与原理。其四、注重概念与原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使学生在不同概念及原理的学习过程中互相迁移~同时将学生学过的心理学知识系统化~形成有机的知识结构。 其次~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小型案例分析、合作学习、小游戏等课堂活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并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再次~本课程穿插一些心理学实验和心理学测验~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原理~体会自身的心理感受~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觉察力。 最后、向学生推荐其他的心理学教材~相关的心理学书籍、电影~以及相关的心理学网站~网上心理测量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理解心理学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设计创新体现在:把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单元进行教学。注重学习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每次单元结束进行阶段小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鼓励学生拓展知识~向他们推荐相关的书籍~介绍临近的学科~教他们到到相关的网站查阅资料。提出社会和生活中的热点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五、<心理学教程>教学进度表 填表时间: 填表人: 周 次 时 间 内 容 备 注 第一周 学前指导 介绍课程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新面貌 第一节心理学的特征 第二周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价值与当代教 育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第三周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学 第一节 科学的心理观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与新发展 第四周 第三章 心理活动的动力 第一节 需要 第五周 第二节 动机理论 第三节 动机的健康发展 第六周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与学习过程 第一节 注意、感知觉与记忆 第二节 思维、想象与元认知 第七周 第三节 知识学习理论 第四节 学习策略与知识迁移 第八周 第五章 能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第二节 智力理论与能力测量 第九周 第三节 创造力概述 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 第十周 第六章 情感与意志行为 第一节 情感与情绪智商 第二节 意志行动 第十一周 第七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品德发展问题的理论 第十二周 第三节品德教育与态度培养的理论 第八章 人格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十三周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验 第三节 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第十四周 第九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第十五周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节 不良行为及其矫正 第十六周 第十章 教师心理、教学环境与设计 第一节 教师心理 第二节 环境心理 第三节 学校环境与教学设计 第十七周 第十一章 就业心理指导 第一节 职业概述 第二节 就业形式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个人职业发展 第十八周 考试 六、教学内容 教材选用: 李越 霍涌泉 主编 《心理学教程》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007年8月第二次印刷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新面貌 1、心理学的特征 2、心理学的研究价值与当代教育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教学目的、要求: 1、学生能够说明心理学的主要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 2、学生能够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3、学生知道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 4、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5、学生能够叙述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6、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2 3、叙述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4、举例说明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特征 一、心理学的定义 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 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特征 (一)常识的心理学 (二)科学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2、定量性 3、论证性 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1、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可以分为:认识或认知、情绪 与情感、个性与人格。 认识或认知: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获得知识信息与应用知识信息的过程, 也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 以及引起的各种主观体验。 个性与人格:是指人在认识认知、情绪情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和人格。 2、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项任务:从质上与量上确定心理的具体现象和事实,对心理进行描述和 测量;解决“是什么”、“是怎样”的问题。 第二项任务:对心理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机制进行揭示和解释;解决“为什 么”的问题。 第三项任务:在描述和测量、揭示和解释人的心理活动特征、规律和机制的 基础上,研究如何预测和控制心理与行为。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价值与当代教育 一、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门类 (一)基础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1 2、生理心理学 3、实验心理学 4、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5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三)应用心理学 三、心理学与当代教育 (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1、心理学研究为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2、教育工作实践丰富着心理学的研究。 (二)师范院校心理学的特点 1、师范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综合性 3、实用性 (三)师范院校心理学的任务 1、揭示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基本规律; 2、确立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学观念; 3、培养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心理学素质与技能。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二、心理学常用的方法技术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量法 (四)调查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路与程序 (一)选择和确立选题 (二)文献综述 (三)形成假设 (四)选择研究类型和 (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六)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学 第一节 科学的心理观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与新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和参阅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文献,了解物种进化的过程和动物心理行为; 2、了解不同哲学观对心理实质的解释,科学分析这些哲学观的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 3、能分析“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一命题的原理; 、对人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有清晰的知晓,熟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和两4 半球功能; 5、对心理活动的生理机能转化为心理机能的理解和掌握; 6、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的生平; 7、能举例说明心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同哲学观对心理实质的解释,科学分析这些哲学观的合理与不合理的部分; 2、能分析“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这一命题的原理; 3、对人的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有清晰的知晓,熟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和两半球功能; 4、对心理活动的生理机能转化为心理机能的理解和掌握; 5、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的生平;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科学的心理观 一、心理是一种物质的反映形式 反映:是指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 反应: 无机物质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最低级的反映形式。 感应性:是生命物质对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所做出的一种应答。 心理反映:是指动物神经系统发展能在信号与信号所代表的刺激之间建立暂时神经联系。 感受性:是动物对信号刺激的应答。 心理反映的阶段: (一)感觉阶段; (二)知觉阶段; (三)思维萌芽阶段; (四)意识阶段。 意识的三个基本特性: 觉知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制约性: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心理机能的物质基础-------人脑的结构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包括:脑干、小脑、大脑。 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 大脑属于脑的最高层部分 大脑皮层分为四大区域: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植物神经。 (二)、大脑基本机能的集中表现------反射活动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反射。 有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食物、防御、性的反射是人类的三大本能。 俄国生理学巴浦洛夫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一信号系统:刺激物是具体事物的称第一信号,由第一信号形成的条件反 射称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物是语言的称第二信号,由第二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称 第二信号系统。 动力定型:刺激系统反复作用,会形成巩固的神经联系系统,这种巩固了的 条件反射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三)、脑机能的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过程: 抑制过程: 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规律是: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 扩散与集中: 相互诱导: 负诱导: 正诱导: 三、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 (一)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脱离客观现实生活会丧失人的正常心理 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卡巴斯豪瑟”案件: 四、心理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和个性化 五、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二节 心理学的流派与新发展 一、心理学的理论学说与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 研究的内容:意识结构 观点: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分解之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规律,就可以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方法:内省方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杜威 代表人物:詹姆斯 研究的内容:意识的功能 观点: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实验火箭部队 提出的要求的。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20世纪初期 华生 斯金纳 研究的内容:可观察到的行为 观点: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反应” 方法:“刺激 (四)格式塔心理学 也称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 考夫卡 苛勒 研究的内容: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 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方法:重视心理学实验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 弗洛伊德 研究的内容: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观点:本能 无意识 自我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 罗杰斯 马斯洛 研究的内容: 观点:人的行为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考虑个人成长的基本 需要。 方法:思辨的方法 (七)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 奈瑟 研究的内容:研究人的心理内部活动 观点: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内部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内部认知过程是 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二、心理学的新发展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社会与人格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验学 5、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心理活动的动力 第一节 需要 第二节 动机理论 第三节 动机的健康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行为动力在人类心理行为中的意义。 2、掌握需要的基本含义,了解其特征、分类。 3、能叙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及各层次关系并能做简要。 4、掌握动机的含义、功能和分类。 5、记住、理解并能叙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基本含义。 6、简要叙述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7、简要说明强化动机的理论的基本观点。 8、简要说明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 9、简要说明归因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 10、简要说明自我效能感理论的代表人物与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行为动力在人类心理行为中的意义。 2、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及各层次关系并能做简要评价。 3、理解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4、理解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到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中去。 5、理解成就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到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中去。 6、归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到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中去。 7、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到学习与今后的工作中去。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1、从需要的起源分 (1)自然需要 (2)社会需要 2、从需要的对象的性质分 (1)物质需要 (2)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理论 (一)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 1、激发论 2、积累作用论 3、情绪体验强化论 4、意识调节论 、和谐发展论 5 (二)关于需要发展的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于爱的需要 ( (4)尊重需要 (5)求知与理解的需要 6)审美需要 (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莫瑞的需要理论 2 第二节 动机理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作用: 1、始动作用; 2、导向作用; 3、续动作用; 4、调控作用; 二、动机的成因 (一)内驱力 (二)诱因 诱因:就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 (三)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论的创始人是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归因:即人们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的发生原因加以解释的过程。 情景归因: 将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 性格归因: 将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于个人的性格或其他主观条件因素的作用 三、动机的种类 (一)根据动机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根据动机的意义,把动机分为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 (三)根据动机的自主性水平不同,把动机分为生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非动机; (四)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五)根据动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划分,把动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六)根据动机所涉及的活动,把动机分为学习动机、游戏动机、劳动动机、工 作动机、犯罪动机、自杀动机等; 四、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 (一)价值观与信念因素 (二)兴趣与情感因素 (三)认知因素 1、效价和期望评价 行为动机=效价*期望 、认知冲突 2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该任务的知觉。 4、目标意识 5、归因作用 (四)行为因素 五、动机系统与个体行为 1、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 (4)双重趋避冲突 2、动机合成 3、动机转化 第三节 动机的健康发展 一、动机激发的理论 (一)期望理论 (二)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67年提出来的。 (三)双因素理论 所谓双因素是指: 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四)目标导向理论 (五)充分理由论 (六)维护与改造自我形象论 (七)人际关系影响论 (八)社会效果反馈论 二、青少年的动机特点 (一)青少年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亲和内驱力 4、自我价值感内驱力 (二)青少年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 1、青少年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不断提高,内在动机逐渐占优势; 2、青少年学习动机不断与长期目标结合,远景动机占优势; 3、青少年学习动机不断健康发展,合理动机逐渐成为主流; 4、青少年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学习动机不断丰富和增强。 三、动机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一)动机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1、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2、明确学习目标 3、给予学生及时和适当的反馈 、提供成功机会 4 5、引导学生对学业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6、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教师要特别注意: 1、避免学生出现高度的焦虑; 、要有合作化的教学取向; 2 3、要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合理需求,为促进学生发展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创造条件; 4、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动机规律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健康教育; 2、设立合适的目标,增强自我效能感; 3、调动自我激励机制; 4、对行为结果正确归因,增强自我效能感; 5、强调学习的内在个人价值,增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 第四章 认知过程与学习过程 第一节 注意、感知觉与记忆 第二节 思维、想象与元认知 第三节 知识学习理论 第四节 学习策略与知识迁移 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深入理解元认知、注意、表象、创造思维、想象的概念及其特征; 3、领会感觉与知觉的发生、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4、知道影响遗忘的因素、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规律,并能领会应用; 5、能有效运用记忆规律,改进记忆的方法,在学习中增进记忆力; 6、能理解思维的本质及人类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能表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总结自己解决较难问题时的策略和技巧。 7、理解元认知; 8、能讲述加涅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9、能举例说明迁移理论在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认知过程与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深入理解元认知、注意、表象、创造思维、想象的概念及其特征; 3、感觉与知觉的发生、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4、响遗忘的因素、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规律,并能领会应用; 5、能有效运用记忆规律,改进记忆的方法,在学习中增进记忆力; 6、理解思维的本质及人类思维过程的表现形式,能表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 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总结自己解决较难问题时的策略和技巧。 7、加涅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8、迁移理论在学习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注意、感知觉与记忆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1 2、维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3 (三)注意的类型 1、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客观事物本生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人的主体状态 人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期待 人们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2、有意注意 儿童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 (1)有意注意的形成离不开成人的言语指导; (2)通过自己扩展的外部语言,使行为受到自我命令的调节和控制; (3)通过内化作用,用内部语言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要引起或加强有意注意的条件是: (1)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合理地组织有关活动;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使人们的活动更加持久。 (4)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 3、有意后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二、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概述 1、感觉的概念和作用 2、感觉产生的过程 3、感觉分类 4、感觉的规律 (二)知觉的概述 1、知觉的概念 、知觉的分类 2 3、知觉的基本特性 三、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资料]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或者说记 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 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 瞬时记忆: [资料] 感觉记忆 一、 感觉记忆的编码 1.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 2.音响记忆: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音响记忆 二、 感觉记忆的特征 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2.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3.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短时记忆: [资料] 短时记忆 一、 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编码方式 1.听觉编码 2.视觉编码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觉醒状态 2.组块。 3(加工深度 二、 短时记忆的特征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2.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 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一)复述。 ,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四)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四、 短时记忆的提取: 1.平行扫描 同时对短时记忆保存的项目进行检索 2.自行停止系列扫描: 对项目一一进行检索,一旦找到目标就停止查找 3.完全系列全扫描: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 是以系列全扫描方式进行 长时记忆: [资料] 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3.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3、表象 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二)记忆的心理过程 1、识记 保持好的识记要注意: (1)识记时要有目的; (2)识记时应对材料进行理解 (3)了解识记材料的性质; (4)合理把握识记材料的数量; (5)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识记方法有三种: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 2、保持与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材料的类似性和系列位置; (3)学习程度; (4)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3、再现 (1)再认 (2)回忆 [资料] 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第二节 思维、想象与元认知 一、思维 (一)思维发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内在联系及本质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概括性 1 、间接性 2 (三)思维与语言 1、语言与思维的联系 2、语言与思维的区别 (四)思维的分类 1、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思维可以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思维可以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思维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和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和系统化 2、思维的形式 概念: 判断: (六)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尝试错误说 (2)顿悟说 (3)四阶段论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认知因素 认知结构的限制 迁移的作用 定势的作用 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3)人格因素 动机和情绪 人格影响 人际关系 二、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是否有意识,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根据想象的创造程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元认知问题 (一)元认知的概述 1、元认知的概念 指人们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指人们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控 能力。 2、元认知的组成成分 (1)元认知知识 (2)元认知控制 (二)几种常见的元认知 1、元注意 2、元交流 3、元记忆 (三)学习策略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 知识学习理论 一、知识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1、广义的学习 2、狭义的学习 3、学习的基本过程 4、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目标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评价。 (2)按学习内容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知识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 动作技能的学习、社会行为的学习。 (3)按学习结果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 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 (4)按学习方式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 一是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二是根据内 容和学生已有知识间的关系,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5)按学习水平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连锁显性、辨别信息、交通功能 学习、定义概念学习、光泽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 (二)知识学习这 1、知识的定义 、广义知识的分类 2 (1) (2) (3) (4) (三)技能的学习 1、技能的含义 2、技能的种类 动作技能 智力技能 、动作技能学习 3 (1)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2)熟练操作的特征 (3)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4、认知技能学习 (1)认知技能及其形成过程 (2)认知技能的培养 二、现代知识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知识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论 2、操作条件论 (二)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学习理论 1、托尔曼的“认知-----期待说”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3、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的知识学习理论 (四)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理论 第四节 学习策略与知识迁移 一、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1、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2、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 3、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4、把学习策略看成是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 (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 (五)主要学习策略 1、划线; 2、做记号; 3、写提纲; 、PQR4方法; 4 5、提问策略; 6、生产性学习。 二、知识技能的迁移 (一)迁移概述 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 等与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二)迁移的分类 从迁移发生的领域划分,可以分为:知识、动作技能、习惯、态度的迁移; 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划分,可以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从迁移发生的方向划分,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发生的效果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三)迁移的理论 1、传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说 (4)关系说 2、当代知识技能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3)认知策略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五章 能力与创造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第二节 智力理论与能力测量 第三节 创造力概述 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能力、才能、智力等概念,理解它们的关系和分类。 2、知道智力测验的历史和含义,正确地评价智力测验。 3、掌握智力开发的本质含义、内容、方法,能说明智力开发的意义。 4、了解智力理论,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解释智力与个体事业成功的关系。 5、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和特点,了解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 6、辨析创造力表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中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7、掌握高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力、才能、智力等概念,理解它们的关系和分类。 2、智力测验的历史和含义,正确地评价智力测验。 3、智力开发的本质含义、内容、方法,智力开发的意义。 4、智力理论,用多元智力理论解释智力与个体事业成功的关系。 5、创造力的本质和特点,影响创造力发挥的因素。 、创造力表现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中的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6 7、高创造力的人格特征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果,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三、能力的种类 (一)根据能力发挥作用的领域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二)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四、关于智力概念的理解 第二节 智力理论与能力测量 一、智力理论 (一)二因素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20世纪30年代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智力二因素理论。 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 (二)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利用多因素分析法,提出群因素理论。 认为能力由七种原始能力构成,它们是: 1、言语能力 2、词汇流畅能力 3、数字能力 4、推理能力 5、空间能力 6、知觉能力 7、记忆能力 (三)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智力三维结构理论。 认为智力结构应该从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 (四)多重智力结构 美国哈 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多重智力结构理论。 认为智力至少可分为六类: 1、语言智力 2、音乐智力 3、逻辑-----数学智力 4、空间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格智力 (五)智力三元理论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角度,于1986年提出人类 智力的三元理论。 智力有三个亚理论,它们分别是: 1、智力的情景亚理论 2、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3、智力的成分亚理论 二、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测量的渊源 (二)能力测量的方式 1、智力测量 (1)斯坦福------比奈量表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 2、特殊能力测验 (三)对智力测验的评价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与培养 (一)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1、生物因素 2、环境与教育 3、个体实践活动 (三)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创设教学条件,积极发展能力。 第三节 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力的概念 (一)创造力的概念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力的结构与成分 1、创造力的信息加工结构理论 2、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3、艾曼贝尔的三成分理论 二、创造活动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提出了创造过程的“四阶段”理论。认为任何 创造活动活动的过程包括: 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 明朗阶段; 验证阶段。 三、创造力的发展 (一)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二)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青年与成人创造力的发展 四、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性别 1 (1)男女两性创造力的差异 (2)影响两性创造力的原因 、左右脑的功能与创造力的发展 2 3、智力、能力与创造力 1)智力与创造力 ( (2)能力与创造力 4、人格因素 (1)不同学者的观点 (2)不同创造类型个体的人格特征 (3)阻碍创造力的人格因素 5、动机因素 (二)家庭因素 1、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 2、出生顺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三)学校因素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教育对创造力的积极影响 2、妨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因素 (四)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与创造力发展 2、科技与学术环境 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 一、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一)泰勒发展多元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二)陈龙安“问想做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 三、创造性技法训练 (一)查表法 (二)类出的方法 (三)智力激荡法 四、创造性学习 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1、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积极性; 2、倡导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3、强调用求异、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4、强调创造性学习动机,取决于“爱学”、“迷恋”的程度。 第六章 情感与意志行为 第一节 情感与情绪智商 第二节 意志行动 教学目的、要求: 1、解释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区别。 2、叙述情绪情感的类别、表现方式。 、列举情绪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3 4、知晓健康情绪和不良情绪的主要特征。 、理解情绪智商的含义及其对成长中的年轻人的要求。 5 6、理解意志行为的基本理论,明了怎样培养良好的意志行为和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情绪情感的概念及区别。 2、情绪情感的类别、表现方式。 3、情绪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健康情绪和不良情绪的主要特征。 5、情绪智商的含义及其对成长中的年轻人的要求。 6、意志行为的基本理论,及其怎样培养良好的意志行为和品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情感与情绪智商 一、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三)、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1、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变化 2、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 (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言语表情 (四)、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动力功能 2、调节功能 3、信号功能 4、感染功能 二、情感与情绪的分类 (一)、原始情绪 人的原始情绪主要有快乐、悲伤、愤怒、恐惧。 (二)、情绪的分类 依据倾销方式的强度、持续时间长短和紧张度可以划分为性情、激情、应激 和热情。 (三)、|情感的分类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三、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二)阿诺德的“平等------兴奋”学说 (三)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认知------生理唤醒理论 (四)伊扎得的动机------分化情绪理论 (五)情绪相对历程论 四、情绪智商 (一)情绪智商概念的提出 高尔曼认为: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只有20%可能归因于智商,80%要受 到其他因素的制约,而情绪智力起着重要作用。 高尔曼提出情绪智力包含5种能力: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 3、自我激励的能力 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二)情绪智力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意志行动 一、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为实现预定目的时,克服困难、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心理的行为过程。 (二)行为和意志行动 行为是指有机体的所有外显的动作活动。 意志行动的三个基本特征: (1)行动的目的性 (2)以随意行为为基础 (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三)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二、意志的一般规律 (一)意志和认识 (二)意志和情感 (三)意志和动机 三、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采取决定阶段 (二)执行决定阶段 四、意志品质与培养 (一)独立性 (二)果断性 (三)坚韧性 (四)自制力 第七章 态度与品德心理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品德发展问题的理论 第三节品德教育与态度培养的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1、分析态度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列举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2 3、端正态度的方法; 4、培养品德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1、态度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2、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3、端正态度的方法; 4、培养品德的途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态度及其结构 态度:态度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一定人、事物或观念的一种心理倾向 或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构成态度准备状态的因素: 1、认知因素 2、感情因素 3、行为倾向因素 态度的五种特征: 1、经验性 2、倾向性 3、社会制约性 4、相对的稳定性 5、可变性 二、品德及其结构 品德:品德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实际 表现或具体表现。 品德结构的基本心理成分: (一)、道德认识 (二)、道德情感 (三)、道德意志 (四)、道德行为 三、态度结构与品德结构的关系 第二节 品德发展问题的理论 一、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2 3、可塑性阶段 4、公正阶段 儿童态度发展的过程: 1、儿童对规则的态度是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上的准则; 、责任的认识是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2 3、对公正的看法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 4、对惩罚的认识是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5、总的趋势是从他律向自律的水准发展。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定向; 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墨守法规和契约的定向;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第三节 品德教育与态度培养的理论 一、 品德的心理教育 (一)、品德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对待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正确态度; (二)、品德教育的模式 我国分为五类: 1、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德育模式; 2、培养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 3、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模式; 4、促进道德社会化的德育模式; 5、价值辨析的道德模式 “赋值的过程”包含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1、选择 (1)自由地选择; (2)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3)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 2、赞赏 (4)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5)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行动 3 (6)按这一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二、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 (一)、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1、服从 2、认同 、内化 3 (二)、态度的功能改变理论 1、认识判断功能 2、适应功能 3、自我防卫功能 4、价值表现功能 (三)、认知失调理论 协调的三种形式: 1、减少或改变那些引起不协调的认知元素; 2、增加或加强某种认知元素,用以抵消不协调因素的影响; 3、通过矛盾斗争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平衡。 (四)、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在生过程 4、动机强化过程 (五)、信息沟通理论 基本观点: 1、信息发送者的威信对接收者的态度变化的影响很大; 2、接收者的原有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态度变化的速度与方向; 3、沟通过程和沟通方式的影响。 三、形成态度与培养习惯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形成态度的原则与方法 1、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 2、全面把握态度的结构,灵活采取适当的对策; 3、充分利用群体的力量;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二)、行为的激励与习惯的培养 1、增强理解; 2、提供必要的诱因条件; 3、进行强化激励; 4、提倡自我教育。 第八章 人 格 人格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验 第三节 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概念的界定,关于人格结构的观点。 、理解气质概念及高级神经类型理论。 2 3、掌握人格特质论和人格类型论。 4、了解人格形成的因素及人格教育的核心因素。 、体会关于”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人格特征的论述。 5 6、了解人格测量与鉴别的方法,初步认识几种主要的人格测验。 、对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的区别进行了解,能提出现代人格的主要特征。 7 教学重点、难点: 1、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概念、人格结构。 2、气质概念及高级神经类型理论。 3、人格特质论和人格类型论。 4、人格形成的因素及人格教育的核心因素。 5、关于”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人格特征。 6、人格测量与鉴别的方法,初步认识几种主要的人格测验。 7、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的区别,现代人格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实际的和潜 在的、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模式的总和,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 特有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 (二)、稳定性 (三)、整合性 (四)、功能性 三、人格的结构 普遍认为: 人格的结构基本是由气质、性格及人的身心特征构成。 (一)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与人最天然的差别,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行为方式上的表现。 2、气质类型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3、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巴甫洛夫确定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有: 活泼型、安静型、不可遏制型、弱型。 性格 (二) 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法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和气质的联系 1 2、性格和气质的区别 (1)、性格与气质的本质所指不同 2)、性格与气质具有不同的神经机能 ( (3)、性格与气质的性质和表现不同 第二节 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验 一、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1937年奥尔波特出版了<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一书,标志着用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人格问题的开始。 奥尔波特认为,构成人格的特质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形成,对个体行为具有动机作用,特质分为: 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以因素分析为手段,提出了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3、”大五”人格理论 塔佩斯等人应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五个因素就是: 求新性、尽责性、外向性、随和性和神经质性。 (二)、人格的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六种人格类型: (1) 现实型 (2) 研究型 (3) 艺术型 (4) 社会型 (5) 企业型 (6) 常规型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人的六种性格类型: (1) 经济型 (2) 理论型 (3) 审美型 (4) 宗教型 (5) 权力型 (6) 社会型 (三)、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无意识假说 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2)个性结构的三种成分 弗洛伊德把个性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受一种本能的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这种本能分为两大 类: 生本能和死本能。 (4)性心理发展阶段 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欲期 肛欲期 性蕾期 潜伏期 生殖器期 2、荣格的人格理论 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四种思想本能: (1)、感觉 (2)、思维 (3)、情感 (4)、直觉 人格的八种类型: (1)、感觉外向型 (2)、感觉内向型 (3)、思维外向型 (4)、思维内向型 (5)、情感外向型 (6)、情感内向型 (7)、直觉外向型 (8)、直觉内向型 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1)、寻求优越 (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导致儿童后来的人格问题是: 溺爱和忽视 (3)、出生顺序 (四)、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1)、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求: 一类是匮乏需要; 一类是成长需要。 (2)、”自我实现”的理想人格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1)、自我完善的人 (2)、焦虑和防御机制 (3)、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五)、人格类型的其它理论 1、人格PAC分析 加拿大精神医生贝尔尼提出人格类型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 状 态、”成人” 状态、” 儿童”状态。 2、吉尔福特的特性分析说 : A型性格的人 B型性格的人: C型性格的人: D型性格的人: E型性格的人: 二、人格测验与鉴别 (一)、人格测验 1、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2、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二)、人格测验与鉴别的其它方法 1、自然实验法 2、综合研究法 3、等级评定测量法 第三节 人格的形成与培养 一、人格的形成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1、要求越严格,影响力越大; 2、对于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差异;对于意义十分重大的行为, 社会就不允许有较大的差异。 (三)、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的人格; 2、家庭的气氛对儿童早期人格形成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3 4、独生子女的人格研究; 5、儿童早期的经验。 (四)、关于自然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表现为一时性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2 (五)学校教育因素 1、知识在人格形成的作用; 、集体的作用; 2 3、师生关系的影响; 、劳动的作用。 4 二、现代人格的培养 (一)、现代人格的含义 (二)、现代人格的重要特征 1、社会道德品质;爱国主义,个人价值导向符合国家整体价值导向, 2、经济品质: 守信,公平互助,高效率,个人效能, 3、科学品质: 热爱知识,求知欲强,科学民主的思维方式,创造力, 4、自我品质: 自知自信,自尊自爱,自治成熟, 5、交际品质: 广泛的适应性,乐于交际,宽容,坦率,真诚, 6、情感品质: 情感丰富,适度,稳定,乐观, (三)、人格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1、现代人格教育是人格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有效的人格教育要做到: 第一,专业人群体; 第二,采取科学独到的教育方式; 第三,通过”教育活动”的平台,交流现代人格培养的长效机制。 2、社会生活是人格现代化的基础 3、自我身心发展是人格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第九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节 不良行为及其矫正 教学目的、要求: 1、能解释健康、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含义,能举例说明心理健康的意义 与。 2、能解释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辅导的关系。 3、能评价心理健康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4、能列举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环境适应判定法、症状观察法及心理衡 量法的特点。 、了解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及途径。 5 6、能举例说明挫折适应与辅导、学习辅导、青春期辅导及其生涯辅导的内 容和意义。 7、能举例说明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健康、心理健康、心理辅导的含义,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标准。 2、心理健康与学校心理辅导的关系。 3、心理健康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心理健康的方法------环境适应判定法、症状观察法及心理衡量法的特点。 4 5、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及途径。 、适应与辅导、学习辅导、青春期辅导及其生涯辅导的内容和意义。 6 7、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 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 应的完美状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协和、适应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主体的内部基本协调,对外适应良好,潜能发挥正常。 心理卫生: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增加心理健康,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与疾病。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一)、正视自我,悦纳自我; (二)、友待他人,善与人处; (三)、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五)、情绪适中,反应有度; (六)、人格完整,稳定和谐; (七)、智力正常,喜欢学习; (八)、积极向上,与时俱进。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遗传因素的影响; 2、疾病、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 3、大脑的外伤或者是化学中毒所造成的影响。 (二)、社会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早期教育; 2、家庭环境; 3、生活事件; 4、环境变迁 (三)、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1、心理冲突; 2、人格障碍。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青少年心理疾患的主要因素 (一)、情绪障碍; (二)、人格的缺失; (三)、过重的学习负担; (四)、基本的心理矛盾;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与心理障碍 (一)、问题行为 、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 1 2、品德方面的问题行为; 3、情绪、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4、习惯性、病理性方面的问题行为。 (二)、人格障碍 1、悖德型人格; 2、偏执型人格; 3、强迫型人格; 4、表演型人格。 (三)、神经症 1、焦虑性神经症; 2、强迫性神经症; 3、恐怖性神经症; 4、抑郁性神经症。 (四)、性心理变态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一)、潜伏性; (二)、单纯性; (三)、盲目性; (四)、危险性 第三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应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与技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特殊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心理学服务事业,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 育两大部分。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以成长发展为中心的内容; (二)、以校园辅导为中心的内容; (三)、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内容; (四)、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内容。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原则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个别与全体相结合的原则; 2、矫正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原则; 3 4、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原则; 5、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保密与公开相结合的原则。 6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一)、较高的智力水平; (二)、厚实的专业训练背景; (三)、丰富的生活阅历; (四)、良好的言语素质; (五)、高尚的人格特征; 1、客观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 2、自然的容人意识和友善的处人气量; 3、鉴赏般的生活情趣与创造性的工作; 4、充分的自强动力和自发的助人需要。 (六)、 积极的职业姿态。 1、感同身受 2、积极关注 3、尊重和温暖 4、真诚可信 第四节 不良行为及其矫正 一、什么是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又称过错行为,或过失行为,是指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二、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1、认识不明确 2、态度不稳定 3、性格不良 4、需要结构不合理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2、学校工作的影响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醒悟阶段 (二)、转变阶段 (三)、自新阶段 四、不良行为矫正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劝导的艺术 (一)、 1、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 2、尊重并保护自尊心 3、重视权威的作用 4、充分利用群体的力量 、重视行为的引导与考验 5 (二)、注意批评的方法 1、及时 、就事论事 2 3、个别进行 、不与别人比较 4 5、不要抬高自己 6、讲问题开诚布公 7、注意自己的姿态与表情 8、允许辩解和说明 9、批评适而可止 10、不计较对方的话 第十章 教师心理、教学环境与设计 第一节 教师心理 第二节 环境心理 第三节 学校环境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布卢姆与加涅在教学目标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运用目标陈述技术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能举例说明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的含义。 4、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并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5、理解教学评价的意义。 6、了解有关教学策略的具体心理学研究。 7、能举例说明教师的主要角色。 8、了解建立教师威信的主要途径。 9、知道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效能感? 10、能理解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11、知道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布卢姆与加涅在教学目标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运用目标陈述技术设计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的含义。 4、教学方法或教学策略。 5、教学评价的意义。 6、教学策略的具体心理学研究。 、教师的主要角色。 7 8、建立教师威信的主要途径。 9、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效能感。 10、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11、创设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专业性与职业角色心理 (一)、教师的专业化 1、专业精神 2、教育理念 3、专业知识 4、专业能力 5、专业智慧 (二)、教师职业角色心理 1、教师职业角色的概念 角色可以分为三类: 期待角色 主观角色 实际角色 2、教师角色的种类 (1)、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 (2)、父母形象角色和伙伴形象角色; (3)、协调者和信息源; (4)、组织者和管理者; (5)、社会公德的模范遵守者; (6)、反思者与研究者。 反思的种类: 对于活动的反思; 活动中的反思; 为活动反思 3、教师角色的胜任能力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效能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的认知能力 教学的认知能力包括四个方面: (1)、概念 (2)、类同 (3)、应算 (4)、理解 2、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方式有: (1)、语言表达能力; (2)、非语言表达能力; (3)、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1)、呈现教材的能力; 教学操作内容有: (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3)、教学评价能力。 教育机制的表现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 (4)、善于把握分寸。 3、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训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1)、澄清阶段 (2)、模拟阶段 (3)、练习阶段 (4)、提示阶段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 1、热情和同情心; 2、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教师的威信 1、教师威信的含义 教师威信的表现: (1)、思想品质 (2)、知识水平 (3)、教学能力 (4)、工作热情 (5)、工作态度 (6)、工作作风 2、教师威信影响作用的心理依据 (1)、在认识上,学生确信教师影响的正确性; (2)、在情感上,学生乐于接受来自教师的影响; (3)、在行动上,学生愿意以教师为榜样。 (四)、教师的传意能力 (五)、教学效能感 三、教师的成长规律与职业成熟标准 (一)、教师成长的过程 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 1、事业开创期; 2、事业稳定期; 3、事业挑战期; 4、事业停滞期; 5、准备退休期。 (二)、教师职业成熟标准------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特点: 1、具有丰富而有效的专业知识; 、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 2 3、专家型教师注意反思; 4、具有很强的洞察力。 (三)、教师专业成熟与教师效能 第二节 环境心理 一、环境 关于环境心理学 二、 (一)、环境心理学的学科任务 (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认知 3、环境压力 4、学校教育中的环境问题 5、行为对策 (三)、环境与人的心理的关系 (四)、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式 1、认知心理学倾向 应激理论 唤醒理论 环境超负荷理论 2、生态心理学倾向 环境决定论 生态心理观 维度理论 (五)、环境知觉问题 1、环境知觉 2、环境知觉理论 布鲁斯威克的透镜模型 生态知觉理论 3、影响环境知觉的主观因素 年龄和性别因素 语言和文化因素 经验及其他因素 (六)、环境认知问题 1、什么是环境认知 2、环境认知的研究内容 城市环境表象 建筑物的表象 环境中的认知地图 3、影响环境认知的因素 年龄和性别因素 经验和文化因素 环境特征因素 三、环境压力与环境应激 (一)、环境压力 1、什么是环境压力 2、环境压力的类别 第一类: 外部环境中物理事件所产生的压力; 第二类: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个体的影响所造成的压力; 第三类: 本人造成的压力,它是因个人人格特点、生活方式所致。 (二)、环境应激 1、什么是环境应激 、应激的三个发展阶段 2 第一个阶段: 警戒反应阶段 第二个阶段: 抗拒反应阶段 第三个阶段: 衰竭反应阶段 3、影响应激的因素 4、环境应激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 压力 第二种类型: 挫折 第三种类型: 冲突 第四种类型: 焦虑 第三节 学校环境与教学设计 一、学校宏观环境(校园)的建设设计 (一)、校园生态环境及建设设计 1、绿化设计 2、建筑设计 3、操场设计 (二)、校园的文化环境及设计要求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一部分,这种人际关系包括了师生 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 二、学校的微观环境(教室)设计要求 (一)、教室的物质环境及设计要求 1、教室座位编排与设计 2、课桌椅设计 3、照明要求 4、颜色设计 5、通风、温度、湿度设计要求 6、班级规模 (二)、教室的精神环境及设计要求 1、舆论与班风 2、规章制度 3、领导风格与策略 三、教学整体设计 (一)、教学的设计概述 、什么是教学设计 1 2、教学设计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的构成及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 、组织教学内容 2 3、选择教学形式、方法和策略 (1)、关于指导与发现的教学策略 (2)、关于归纳和演绎的思维形式 (3)、关于三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4、分析教学对象 (1)、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2)、分析学生的起始能力 (3)、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 第十一章 就业心理指导 第一节 职业概述 第二节 就业形式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个人职业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够理解职业的含义与分类。 2、能够理解职业素质特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3、举例说明不同职业类型对职业素质要求的共性与个性。 4、能够理解八种职业素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5、认识与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和政策。 6、面对就业市场和形式,能够说明大学生应具有的心理准备。 7、知道面试的技巧和注意的问题。 8、能够理解职业规划的含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份详细规划。 9、能够理解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含义及过程。 10、能掌握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 1、职业的含义与分类。 2、职业素质特征的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3、不同职业类型对职业素质要求的共性与个性。 4、八种职业素质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5、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和政策。 6、面对就业市场和形式,大学生应具有的心理准备。 7、面试的技巧和注意的问题。 、职业规划的含义,职业生涯详细规划。 8 9、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含义及过程。 10、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类型 (一)、从行业上划分 第一产业: 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 第二产业: 工业、交通业 第三产业: 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业 (二)、从工作特点上划分 1、技师及相关支持职业; 2、专业人才; 3、服务性职业; 4、行政管理类职业; 5、市场与营销类职业; 6、运输及运送类职业; 7、安装及维修类职业 8、行政管理支持与文书类职业; 9、熟练工人类职业; 10、生产类职业 (三)、按职业横向分类 (四)、按经费来源分类 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二、职业工作分析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是劳动者足够稳定 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其特点是: (一)、同一性 (二)、差异性 (三)、层次性 (四)、时代性 三、职业素质特征 (一)、知识、文化素质 1、扎实的基础知识;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有一定的其它知识技能; (二)、语言素质 (三)、网络技术素质 (四)、创新素质 四、能力导向的职业素质评价 (一)、适应社会能力 (二)、人际交往能力 (三)、组织管理能力 (四)、表达能力 (五)、动手能力 (六)、开拓创新能力 (七)、竞争能力 (八)、决策能力 第二节 就业形式与心理指导 一、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式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变迁 、招生与毕业分配就业制度的回顾; 1 2、”招生并轨”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3、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心理效应 积极的影响: 增强了大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 大学生的风险意识逐步增强; 大学生开始直面人生,摆正位置;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负面影响: 助长个别学生的依赖心理; 个别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个别学生服从意识减弱。 (二)、市场导向的就业与心理指导 1、就业及就业指导 2、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整体上供不应求; 大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呈逐年递减趋势; 在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诸多的不平衡现象。 3、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展望 4、就业指导的主要方法 开设就业指导科或系列讲座 开展择业咨询 请专家、教授、校友、成才者对毕业生现身说法 利用各种媒体营造就业指导的舆论氛围,潜移默化,增强日常就业指导 的渗透性和广泛性。 二、师范类职业指导的内容 (一)、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工作 1、教师职业的特点 专业性、创造性、示范性、复杂性、协同性、联系性。 2、教师的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协调配合、乐于奉献。 3、教师职业的培养 (二)、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素质 1、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因素; 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因素。 2、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通过客观渠道认识自己; 通过专业工作者的指导和各种测试方法来认识自己。 (三)、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策略 1、做好求职和择业前的准备; 思想上的准备; 心理上的准备; 知识上、能力上及文字、材料上的准备。 、掌握求职和择业的技巧。 2 自我推销的技巧 面试中的技巧 笔试中的技巧 (四)、帮助大学生学会职业适应 1、顺利度过适应期 2、协调人际关系 3、积极适应新环境 三、非师范类职业指导 (一)、树立就业的”市场观念” (二)、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三)、克服就业的消极心理 第三节 个人职业发展 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目标 (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总目标 作为一名师范大学毕业生,自己的理想就是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业务水平、 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二)、初期目标 1、过好见习期; 2、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三)、中期目标 1、加快社会角色的转变; 2、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立足岗位创业与立业。 (四)、长期目标 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二、职业生涯发展及设计 (一)、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发展的策略 1、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2、正确认识自己 3、善于适时调整自己 (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 1 2、环境状况和事件 3、学习经验 4、工作取向的技能
/
本文档为【心理学课程介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