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命的三分之一

2013-03-12 6页 doc 25KB 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5875

暂无简介

举报
生命的三分之一生命的三分之一 邓拓 对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杰出的新闻记者、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度,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 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瘳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1972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1994年,福州邓拓故居修复,建成“邓拓纪...
生命的三分之一
生命的三分之一 邓拓 对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杰出的新闻记者、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度,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 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瘳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1972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行世。1994年,福州邓拓故居修复,建成“邓拓纪念馆”。 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人个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古人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的浪费掉。我们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这几句读来都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国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刑法》里还写道: “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 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重学习。如: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烛乎?“ 在这里,师旷劝七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拚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的情形是: “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轻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文本赏析 邓拓提倡“有书赶快计”,“不论是自己的书,或是借别人的书”,“即使有些书籍部头太大,内容很多,无法全读,起码也应该扼要地翻阅一遍,知道它们的内容,以免将来要用,昨时‘折腾’”。 针对有些青年浪费大好时光,不认真读书的倾和,邓拓写下了《生命的三分之一》,语重心长的勉励青年们抓紧时间多读书,提出抓紧业余时间等于抓住了生命的三分之一。这也是他自己刻苦学习、奋斗一生的生动写照。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读书学习,路上、车上、船上,都是他读书学习、思考问题的机会,晚上则经常通宵达旦。他产,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东浪纲一点,西浪费一点,好像算不了什么,总起来大为可观,会使你为之震惊。所以,珍惜生命的关键在于有效运用时间。 我为什么生活 (英)罗素 伯特兰·罗素(19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880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893年获数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接着改学哲学,于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并以《几何学基础》获得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发表《哲学文集》。1917年发表《哲学的问题》。且1914年加入工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参加和平主义者的活动,被处罚金,革职入狱。在狱中,撰写了《数学哲学导论》(1919)。1920年访问中国和苏联,著有《布尔什维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一书。晚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曾参与召开国际战争罪审判法庭。生前的最生三年出版了一生最优秀的著作之一《自传》。 1972年,罗素和夫人在英国彼得斯费尔德市附近创办一所私立学校,以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学校之一。1935年离婚后,布拉克独自办到1939年。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三种单纯而极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于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在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销魂,爱情令人销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个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象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杨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痛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也感到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文本赏析 文本非常短小,内容浅显直白,却很有启迪意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为了爱情、知识和对人类的怜悯而生活。这个“我”既可以理解成为罗素本人,也要以理解成每一个愿意认真地、真诚地生活于这个世界上的人。论点明确,作者在论说时也很清楚:爱情可以使人减轻孤独,给人幸福,所以它是我们生活的目的和理由;知识给人力量,使人成为世界的主人,所以它也是我们生活的根据;而人不能总生活在“上面”,怜悯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现实,伦理地生活。有了这一切,我们也就获得了活着的理上,所以作者在最后会说:“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
本文档为【生命的三分之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