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唇炎

唇炎

2013-03-15 5页 doc 68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8629

暂无简介

举报
唇炎我吃過得方子:六味地黃丸、清胃散、養陰清肺湯、杞菊地黃丸 方:玄參25g,菊花、麥冬、生地黃、蒺藜、殭蠶各20g,金銀花、蟬蛻、連翹、黃芩、桔梗各15g,甘草6g,玉竹15g,石斛15g,並配合外搽紫草油。 方子處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feca5a01012iz1.html 方:理血祛風湯生地30克 當歸10克 白芍12克 丹皮10克 山萸肉15克山藥12克 黃柏9克 升麻9克 養陰清燥湯方:玉竹15克,山藥15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麥冬9克,女貞子15克,首烏1...
唇炎
我吃過得方子:六味地黃丸、清胃散、養陰清肺湯、杞菊地黃丸 方:玄參25g,菊花、麥冬、生地黃、蒺藜、殭蠶各20g,金銀花、蟬蛻、連翹、黃芩、桔梗各15g,甘草6g,玉竹15g,石斛15g,並配合外搽紫草油。 方子處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feca5a01012iz1.html 方:理血祛風湯生地30克 當歸10克 白芍12克 丹皮10克 山萸肉15克山藥12克 黃柏9克 升麻9克 養陰清燥湯方:玉竹15克,山藥15克,生地15克,粉丹皮9克,麥冬9克,女貞子15克,首烏15克,蓮子芯9克,梔子9克,黃芩9克。 方一 清脾除濕飲 藥物組成 梔子12g 黃芩12g 丹皮12g 茯苓12g 白朮12g 蒼朮12g 茵陳12g 澤瀉12g 麥冬12g 生地12g 野菊15g 甘草6g 製劑用法 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適應病證 慢性唇炎,濕熱證。 病案舉隅 李某,男,43歲。嘴唇紅腫糜爛、結痂,疼痛5年,伴口臭、便秘、尿黃。曾用撲爾敏等抗過敏藥治療,療效不佳。檢查。上下唇腫脹外翻,糜爛,黃褐痂,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診斷:慢性唇炎,證屬脾胃濕熱。予上方內服,服12劑後,口不臭,疼痛止,唇腫脹消,痂脫落,尚見唇部乾燥。前方去蒼朮、野菊,加北沙參、石斛各15g,又服6劑而愈。隨訪2年無復發。 資料來源 賴宗玉.四川中醫,1993,(10):13 評 按 慢性唇炎是一組較常見的慢性唇粘膜疾病,包括剝脫性唇炎、腺性唇炎及光化性唇炎等。相當於中醫之「唇風」、「驢嘴風」或「鎖唇釘」等,以唇部紅腫疼痛、糜爛、結痂或乾燥脫屑、皸裂、出血為主證。本病多因進食辛辣厚味,脾胃濕熱內生,復受風邪外襲,致風濕熱相搏,循經上蒸,結於唇部,日久陰傷唇失滋養,故此病常遷延數年不癒。本方為自擬方,以清瀉脾胃濕熱見長。方中梔子、茵陳、蒼朮清熱燥濕;白朮、茯苓甘草健脾化濕。一燥一健,標本同治,濕不再生。野菊、黃芩、清熱解毒;生地、麥冬、丹皮涼血滋陰,一清一養而護胃陰。諸藥合用攻中寓補,祛邪而不傷正,用之如桴應鼓,療效頗佳。臨床使用本方還可酌加芡實以堅腎固脾,加桂枝辛溫發散以化濕。 方二唇炎湯 藥物組成 生石膏30g 地丁30g 銀花25g 生地25g 防風15g 連翹15g 赤芍15g 丹皮15g 黃連6g 甘草10g 黃芩7.5g 製劑用法 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適應病證 慢性唇炎,胃熱盛證。 病案舉隅 王某,女,22歲。上唇腫痛、脫皮、皸裂反覆發作4年,伴張口困難,口渴喜飲,飢不欲食,失眠便於。曾用多種西藥治療無效。診見:上唇顯著腫大肥厚(約正常唇體2倍),質硬,舌紅,苔黃,脈沉數。診斷:慢性唇炎,證屬陽明胃熱,脾經血燥。投上方6劑後,口乾減輕,上唇腫硬消退1/3。續服6劑,飲食大有好轉,上唇腫硬繼消。上方去赤芍、黃芩加石斛、麥冬沙參各15g,又服6劑。上唇腫硬基本消退,余症亦趨正常。上方再去銀花、連翹加玄參15g,繼服6劑告愈。 資料來源 孫世華.四川中醫,1991,(7):45 評 按 該方由瀉黃散與清胃散加減化裁而成。具有清脾瀉胃,涼血解毒之功效。方中生石膏清瀉胃熱為主藥,配黃芩、黃連、黃柏苦寒瀉燥濕,蕩滌三焦,一舉掃除濕熱之邪。然濕熱郁久,必化火毒燔灼血脈,故而伍銀花、連翹、地丁清熱解毒散結。生地、赤芍、丹皮清熱涼血。防風疏散伏火,透邪外出。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清瀉中有升散,通瀉中有滋補,祛邪而不傷正,去除中焦脾胃之風濕熱火之毒,療效卓著。 方三 養血祛風湯 藥物組成 生地l0g 當歸l0g 赤芍l0g 丹皮l0g 白鮮皮l0g 烏梢蛇l0g 玄參l0g 紫草l0g 陳皮l0g 蟬蛻5g 甘草6g 製劑用法 上藥加水500ml,煮取300ml,分2次服,日1劑。 適應病證 慢性唇炎,虛風燥證。 病案舉隅 陳某,男,9歲。唇部紅腫疼痛、皸裂出血1月,伴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刻診:唇暗紅腫,乾燥皸裂,出血,患兒頻繁以舌舔唇,舌紅少苔,脈浮數,查血常規無異常。診斷:慢性唇炎,證屬血虛風燥。遂投上方。服藥3劑後,唇腫消退,繼服6劑,症狀全消,雙唇略有色素沉著,原方去生地,加百合養陰潤燥,再服5劑停。隨訪1年無復發。 資料來源 許太玉.中醫藥信息,1997,(6):32 評 按 該方為自擬方。針對慢性唇炎血虛生風化燥之病機,採用養血祛風為治法。方中當歸、生地、玄參養血滋陰潤燥,以扶正固本;烏梢蛇、蟬蛻搜絡中之風以治標;赤芍、丹皮紫草涼血活血以除血分熱毒;白鮮皮、陳皮行氣化濕、以皮治皮。全方補中寓消、扶正祛邪,血虛風燥型唇炎用之如桴應鼓。 方四 養陰潤燥湯 藥物組成 沙參15g 麥冬15g 生地15g 玄參15g 石斛15g 玉竹15g 天花粉15g 銀花15g 桑葉15g 扁豆15g 知母9g 桔梗9g 黃連5g 甘草5g 製劑用法 日1劑,水煎2次,早晚分服。 適應病證 慢性唇炎,胃陰虛證。 病案舉隅 關某,男,22歲。下唇腫硬疼痛、皸裂脫皮4年,伴口腔潰瘍,口淡無味,口乾不喜飲,曾用多種西藥治療,效不顯。檢查:上唇胖大肥厚、質硬幹燥、脫皮、皸裂、滲血結痂,舌紅少苔脈細數。診斷:慢性唇炎,證屬胃陰虛型。遂投上方。服藥6劑,納食增加,上唇腫硬減輕。二診繼服上方6劑,下唇腫硬基本消退。繼服3劑,善後鞏固。隨訪1年無復發。 資料來源 孫世華.四川中醫,1991,(7):45 評 按 本方由沙參麥門冬飲和增液湯加減化裁而成。具有養胃滋陰、降虛火之功效。方中沙參、麥冬、石斛、玉竹滋養胃陰,合生地花粉滋陰生津,配扁豆、甘草益氣培土,甘緩和中,使津液隨氣化而上輸於唇。知母清胃中虛熱,合桑葉、銀花、黃連、桔梗清宣燥熱。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潤燥降火之功。 本站偏方驗方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採用,請諮詢醫生。 [辨證論治] 1.風熱夾濕證:病初起,唇部作癢不適,紅腫,灼熱,輕度糜爛,滲液,日寸有嘴唇瞤動。伴口微渴,小便黃,舌紅胖,苔薄黃膩,脈浮弦。疏風清熱祛濕。 2.濕熱蒸唇證:唇部粘膜紅腫糜爛,灼熱疼痛,滲液或滲血、結痂,嘴唇不時晌動,唇部觸之或有結節感。伴口渴飲冷,腹脹納呆,小便黃,舌紅胖,苔黃膩,脈濡數。清熱利濕。 3.血虛唇燥證:病程久,唇腫燥裂,脫屑,滲少許黃水或血水,結痂,嘴唇不時潤動。小便黃,大便乾結,舌干紅少津,脈細數。養血潤燥。 4.脾氣(虧)虛證:病程久,唇部肥厚,作癢,不時隅動,捫之或有結節感,或見唇部燥裂、脫屑、結痂。伴倦怠乏力,納差,面色不華,舌質淡或淡胖,脈弱。補睥益氣。 1.但泥驗方,不審脈證,不審寒熱,不審比例,以寒作熱,以熱作寒,終歸不效 弓××,女,49歲。 兩唇癢痛,腫脹流水,紫黯麻木2年多。醫診慢性唇炎。先以西藥治療1年不效,繼又以中藥牛黃解毒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以及清胃散、玉女煎、瀉黃散、甘露飲加減治療1年亦未奏效。細審其證,兩唇紫黯腫脹,不斷有黃水流出,外罩黃色膿痂,癢痛麻木,胃脘痞滿,臍上悸動,舌苔白,脈弦緊,左脈大於右脈。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膽三焦之脈也;弦緊相兼者,寒也。唇腫濕爛者,濕熱也。臍上悸動,胃脘痞滿者,寒飲也。證脈合參,乃肝郁氣結,寒飲內郁,上熱下寒也。治宜清上溫下,解郁散結,溫陽化飲。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乾薑3克,甘草6克,大棗5個,桂枝10克,熟大黃3克,茯苓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口唇腫脹、癢痛、紫黯、麻木均大減;繼服10劑,愈。 某醫云: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乃《傷寒論》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方也,何甩其於治唇炎也?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確為傷寒下後煩驚譫語之方。但因本方桂枝配柴胡可使內陷之邪得從外解,加龍骨、牡蠣可以鎮靜而潛浮陽,大黃和胃氣瀉邪熱,桂枝配茯苓、生薑、大棗可以化寒飲,故可用之能使錯雜之邪得從內外而解,唇病得愈。 2.觀證察脈,知其所主,治以除濕清熱,散風活血,愈 卜××,女,36歲。 上下口唇紅腫,脫皮皸裂,流黃水13年。醫診慢性剝脫性唇炎。先用西藥間斷性治療8年無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清胃瀉火,活血化瘀,以單方蜈蚣、全蠍、土元,中成藥梅花點舌丹、錫類散等治4年多亦無明顯效果。最近1年多以來,不但腫脹、脫皮、發癢、流汁水,而且經常發現皮膚皸裂,從裂口處流出血水。細察其證,上下口唇均腫脹,有的部位由黃水堆積而成一層厚厚的黃痂,有的皮膚脫落呈鮮紅色,其間有多處裂口,裂口處有鮮血滲出,有黃水蓋痂處奇癢難忍,有裂口處則疼痛異常,或時見麻木,舌苔白,脈弦緩。綜合脈證,思之:流黃水者,濕熱也;麻癢並見者,風濕熱也;紅腫流血水者,熱人血分也;脈濡緩者,濕熱也。合而論之:此濕熱阻郁,郁而化風為主,血絡瘀熱為輔。治宜除濕清熱,散風涼血。 處方:藿香10克,甘草10克,梔子10克,防風10克,大黃1克。 服藥6劑,腫脹癢痛好轉,流水、流血消失;繼服6劑,諸證均解,後果愈。 某醫云:既雲血絡有瘀熱,為何不用血分之藥?答曰:梔子、大黃雖然主人氣分,然亦兼人血分,以除血分濕熱,故雲涼血也。 3.患者女,30歲,10月20初診: 患者唇炎病史十多年,今年又反覆,中西藥治療月餘,是好是壞,仍不見愈遂來診治。 診視見證:嘴唇紅腫,乾燥,口乾,大便時稀時干,小便黃。脈象未查。 中醫辨證:嘴唇為脾所主,脾陰不足濕熱蘊毒。 方選葛根芩連湯和三物黃芩湯,枳殼白朮湯,甘露飲加減: 葛根15克,黃連6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生地20克,苦參10克,麥冬10克,石斛15克,枇杷葉10克,生白朮15克,枳殼10克,廬根各15克。5付 10月26日患者說:你好。我的藥吃完了。好了很多,現在不痛不癢,不紅也不腫了,但嘴唇還是很乾,還有點脫皮,自從吃了你的藥以後,每天大便 都很通暢。請問我是讓它自己好呢?還是要再吃點藥好呢。中醫辨證:熱毒已減,脾陰濕熱未清,再與甘露飲枳殼白朮湯加減: 生地黃20克,天門冬10克,麥門冬10克,石斛15克,黃芩6克,枇杷葉10克,茵陳15克,枳殼10克,生白朮10克,甘草6克,茅廬根各15克。5劑 四物消風飲(養血阹風) 生地3錢,當歸2錢,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赤芍1錢,川芎1錢,白鮮皮1錢,蟬蛻1錢,薄荷1錢,獨活7分,柴胡7分。 案1 劉某,女,29歲,2009年5月4日初診。上下唇紅緣呈現出乾燥脫屑,脫落的基面潮紅光滑,不久又發生或結成鱗屑痂,有裂口,疼痛癥狀明顯,伴有出血,並有灼熱不適感,反覆發作4個月。期間內服藥物數種(不詳),外用紅黴素軟膏、甘油等,只能一時緩解。口渴欲飲,二便可。舌質紅,苔少,脈細滑數。證屬脾胃陰虛,蘊熱化燥,口唇失潤,外受風侵,而致燥裂。治則:滋陰清熱,潤燥疏風。處方:生地30克,知母12克,麥冬12克,石斛12克,天花粉12克,玉竹12克,丹皮10克,防風6克。10劑,水煎服,日1劑。外用:紫草油涂搽,日3次。 服藥後,口渴、唇部乾燥脫屑癥狀大減,唇色轉淡紅,原方略作加減,繼服6劑後,唇部乾燥皸裂癥狀告愈。囑其愈後忌食辛辣之物一段時期。 案2 孔某,男,34歲,2010年9月12日初診。唇部呈現潰爛面或水腫性斑片,皮損面浸潤肥厚,伴有結痂及脫屑,覺有灼熱黏膩不適感,反覆發作半年。皮損發作時口苦口膩口黏,納食不香,小便色黃,大便黏滯。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證屬脾胃濕熱,日久蘊結口唇,而致上述諸癥。治則:健脾胃除濕熱,佐以潤燥。 處方:白朮12克,茯苓12克,蒼朮6克,佩蘭10克,砂仁10克,厚樸6克,黃連10克,梔子10克,滑石10克,知母10克,竹葉6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外用:梔子油(梔子15克,芝麻油100克),炸枯濾渣待涼,日3次塗抹。囑患者平時戒菸限酒,少吃酸、辣、油炸食物,多飲水、吃新鮮蔬菜水果。 服藥8劑後,口苦口中黏膩癥狀大減,唇部皮損基本消退,二便正常,方中去竹葉、滑石、黃連,續進6劑後,諸癥告瘥。 按:案1辨屬脾胃積熱,傷陰化燥,唇失脾胃津液滋潤,而致乾燥脫屑裂口疼痛。取生地、知母、麥冬、石斛、天花粉、玉竹、丹皮滋陰清熱潤燥,防風疏風。諸藥共用,使唇部得以滋潤,燥裂癥狀癒合。 案2辨為脾胃濕熱,燻蒸蘊結於口唇,故以白朮、茯苓、蒼朮、佩蘭、砂仁、厚樸、黃連、梔子清解脾胃濕熱,佐用知母清熱潤燥,以滑石、竹葉、甘草導熱下行而收全功。 1.風火上攻型:癥見口唇裂,色變深紅,以紅腫發癢為特徵,兼有口乾口苦、便秘諸癥。舌苔黃、脈洪數。治宜祛風、清熱、解毒。方藥為青蒿、生地各15克,當歸、赤芍、荊芥、柴胡、川芎、黃芩各10克,蟬蛻、薄荷、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2.血虛風燥型:癥見口唇破裂、出血、燥癢、脫屑、面色無華、納呆、口渴、便秘、目花頭暈。舌淡、脈細無力。治宜養血潤燥。方選天冬、生地、熟地、麥冬、當歸、黃芪、黃芩各15克,桃仁、栝樓仁、五味子各10克,升麻4.5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3.脾胃濕熱型:癥見口唇破裂、糜爛、口臭、口渴、不欲飲食、便秘或便溏、小便赤熱。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健脾和胃、除濕清熱。方藥為茯苓、白朮、黃柏、金銀花、枳實各10克,山藥、生薏米、生扁豆各15克。若口乾渴重者加沙參、石斛。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外用方藥可取白鮮皮15克,蛇床子、川槿皮各10克,地膚子、苦參各30克,水煎外塗患處或用玉蝴蝶一味外敷。 風熱犯胃者癥見唇部紅腫灼熱,發病迅速,有小水泡,很快破潰、糜爛、流水,有膿血痂,唇周皮膚有黑褐斑,兼見口渴喜飲,口臭便秘,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疏風清熱、解毒利濕。方用雙解通聖散加減。藥物組成:防風12g,薄荷(後入)9g,連翹15g,梔子12g,黃芩9g,生石膏(先煎)24g,川芎12 g,當歸15g,白朮9g,滑石12g,澤瀉15g,甘草6g。 脾經血燥者癥見口唇腫脹明顯,反覆發作,經久不癒,乾燥、時有灰白色鱗屑脫落,唇周皮膚粗糙或脫色,兼見口甜粘濁,面色萎黃,小便短少,舌干無津,脈細數。治以養血熄風、健脾潤燥。方用四物消風飲加減。藥物組成:川芎12g,赤芍12g,生地黃12g,薄荷(後入)9g,柴胡12g,蟬蛻9g,白朮12g,山藥15g,丹皮12g,玄參12g,麥冬12g,石斛12g,炙甘草6g。
/
本文档为【唇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