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2013-03-18 46页 ppt 459K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256326

暂无简介

举报
针灸治疗null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针灸治疗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大纲要求了解针灸的治疗原则 掌握针灸配穴处方原则 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一、针灸的治疗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灸的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 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
针灸治疗
null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孙华针灸治疗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大纲要求了解针灸的治疗原则 掌握针灸配穴处方原则 了解临床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一、针灸的治疗原则一、针灸的治疗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者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针灸的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 指出针灸治病,凡邪气盛满时,当用泻法,以泻其实邪;正气不足,身体虚弱时,应用补法,以补其不足,使正气充实。若属热邪,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热。 针灸的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 若寒邪过盛,脏腑经络之气凝滞时,当用留针法,以使阳气来复而祛散寒邪,或用灸法以助阳散寒。若气血瘀滞,闭阻经络时,用出血法,以祛除其瘀。若阳气不足而脉陷下时,则宜用灸法,以升阳举陷;若非他经所犯而本经有病者,则取本经腧穴,以调其气血。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的治疗原则 因此在临床运用针灸治病时,必须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问、切四诊配合其它方法,确立八纲,始能决定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的治疗原则 阴阳- 中医的基本理论核心, 八纲中的总纲。 表里- 一般是指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浅而言。 寒热- 指疾病的性质而言。 虚实- 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和病邪的消长。 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的治疗原则 表- 浅刺(在经络在皮肉者) 阳 热- 浅刺疾出,泻法 八 实- 泻法,多针少灸或出血 纲 里- 深刺(在脏、在腑) 阴 寒- 留针,宜灸 虚- 补法,少针多灸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1、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阴阳,正如《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基本是通过腧穴和针刺手法来完成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 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在正邪双方斗争中,两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所以治疗时实证应用泻法,虚症应用补法。 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 临床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扶正适用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证,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证;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针灸的扶正祛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刺手法和腧穴的配伍来实现的。 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 3、疏通经络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十二经脉的分布,阳经在四肢之表,属于六腑;阴经在四肢之里,属于五脏。并通过十五络的联系,沟通表里,组成了气血循环的通路,它们“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针灸的治疗作用 针灸的治疗作用 在病理上经络与脏腑、器官也是息息相关的。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经络气血的逆乱,都可引起有关脏腑、器官以及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变化。 疏通经络就是调整经气。针灸治病是采用补法和泻法,作用于腧穴经络,取得“通其经络,调其血气”的作用,从而治愈疾病。 三、配穴处方原则三、配穴处方原则1、近部取穴 根据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律提出的。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限的症状。 配穴处方原则 配穴处方原则 2、远部(远道)取穴 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和腧穴的主治功能提出的。是在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特别是在本经肘膝以下的部位)。 配穴处方原则 配穴处方原则 3、对证取穴(随证取穴、辨证取穴) 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的功能提出的。它与近部与远部取穴不同。 八会穴就是典型的对证取穴,八会穴是指人体气、血、筋、骨、髓、脉、脏、腑等其精气聚会处的八个腧穴。 腑会…中脘 脏会…章门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悬钟) 脉会…太渊 中 风 中 风 中风是一种常见急性疾病,多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本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病因,血液动力学及血液粘稠度的改变为其病理基础。 null 特点:反复发作,常留有后遗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疾患。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 正气不足,经络空虚,风邪入侵--外风、虚 烦劳过度,病后体虚,年老体衰,阴阳失调,内风旋动--内风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瘀化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肝阳素旺,木克脾土,脾失运化,内生痰浊; 或内火炽盛,炼液为痰,以致肝风挟痰火窜扰经络,蒙蔽清窍而猝然昏倒,歪噼不遂--痰 五志过极,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或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气血瘀滞;或者暴怒伤肝,肝阳暴动,气血俱浮,上冲于脑,突发大厥--火 二、辨证 二、辨证 辨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中经络、 中脏腑 辨闭证与脱证 辨病势顺逆 以神志作为 病位 主证 与现代医学诊断类比病位 主证 与现代医学诊断类比 中经络: 肌肤不仁,一侧手足 血液粘稠度增高, 麻木或偏身麻木,或 脑动脉硬化,一过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性脑缺血,脑血栓 或语言不利 形成,脑梗塞 中脏腑 :神志不清或昏迷,半身 脑梗塞,脑出血 不遂,口眼歪斜,失语 脑疝前期 或头痛,项强,高热, 呼吸鼾鸣,喉中痰声漉 漉,口角流涎等 辨闭证与脱证 辨闭证与脱证 症状 病因病机 归属 闭证 牙关禁闭,口紧不开 两手握固,面赤气粗 邪闭于内 实证 喉中痰鸣,二便闭结 脉弦滑有力 脱证 目合口张,鼻鼾息微 手撒遗尿,四肢逆冷 五脏真阳 虚证 脉细弱或浮大无根 之气衰微 三、治疗 三、治疗 1、中经络 (1) 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一般刺病侧穴。也可先针健侧,后针病侧,即“补患侧,泻健侧”的治法,适用于病程较久者。 治疗 治疗 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昆仑 配穴: 肩髎、阳池、后溪、风市、悬钟 如病侧经筋屈曲拘挛者,肘部取曲泽,腕部取大陵,膝部取曲泉,踝部取太溪。 治疗 治疗 (2) 口眼歪斜(中枢性)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初起单刺病侧,病久左右均刺。 取穴:地仓、颊车、合谷、太冲、内庭 治疗 治疗 2、中脏腑 (1)闭证--开闭泄热,醒脑开窍 治法: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点刺出血。 处方:人中、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内关 (2)脱证--回阳固脱 治法:取任脉经穴为主,用大艾炷灸之。 处方:关元、神阙(隔盐灸) 头针 运动区、感觉区 、足运感区、语言一、二、三区 胃脘痛 胃脘痛 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症状。由于痛及心窝部,故有名胃心痛、心下痛,但是与《灵枢.厥论》篇所述的“真心痛”应有所区别。 本证多见于胃炎、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 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客于胃,寒主收引,致胃气不和而痛。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致胃失和降,壅滞而痛。 null肝气犯胃--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若忧思恼怒则气郁而伤肝,肝木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 脾胃虚弱--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饥饿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二、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 治则:散寒止痛 处方:中脘、内关、足三里为主穴,配穴:阳陵泉 加减:胃俞、公孙 2、饮食伤胃 治则:消导除积 处方:主穴+公孙、内庭、天枢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3、肝气犯胃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 处方:主穴+太冲、期门、章门 4、脾胃虚寒 治则:健脾温中 处方:主穴+脾俞、胃俞、公孙 耳针取穴:脾、胃、肝、神门、交感、 皮质下 头痛头痛 头痛是头颅上半部的疼痛,是自觉症状,常见于各种急慢性疾病,涉及范围很广。疼痛的发生,常见于高血压、偏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感染性发热性疾患以及眼、鼻、耳等病证。一、病因病机 一、病因病机 1、风邪袭络--上犯巅顶络脉,则气血不和,经络阻遏,久则络脉留瘀。 2、肝阳上亢--肝木性喜条达,郁则气滞不畅,如因情志激动,则肝胆之风循经上扰,可致头痛。 3、气血不足--禀赋虚弱,血气素亏,髓海精气不充,每因操劳或用脑过度而发作。 4、血瘀阻络--跌仆撞击,损及髓海,以致瘀血停滞,络道不通。 二、辨证施治 二、辨证施治 1、风邪袭络 治法:按头痛部位分经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 处方 前头部: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巅顶部: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侧头部:率谷、太阳、外关、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风池、昆仑、阿是穴 2、肝阳上亢 治法:取足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风池、百会、悬颅、行间、太冲 3、气血不足 治法:取任、督脉经穴和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百会、气海、肝俞、脾俞、肾俞、合谷、足三里 4、血瘀阻络 治法:参照风邪袭络分经分部取穴。毫针刺用泻法,留针,或点刺出血。 腰腿痛 腰腿痛 腰腿痛是以腰腿部疼痛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或腰痛而牵及腿仅表现为腿痛。 现代医学的肾脏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腿部肌肉、骨骼、神经的损伤一类证,可参考治疗 一、病因病机一、病因病机1、寒湿腰痛--感受风寒或久卧湿地,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之气阻滞而发病。 2、肾虚腰痛--长期操劳过度,久坐久立,或因房劳伤肾,精气耗损,肾气虚惫导致腰痛。 3、瘀血腰痛--腰肌劳损,每因闪挫撞击未完全恢复,或积累陈伤,经筋、络脉受损,瘀血阻滞所致。 二、辨证施治二、辨证施治1、寒湿腰痛--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喜按喜暖,遇寒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治则:温经通络止痛 处方:大肠俞、环跳、委中、昆仑、肾俞、风府 2、瘀血腰痛--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处方:血海、膈俞、委中、次髎 、期门、合谷、三阴交 3、肾虚腰痛--酸软为主,喜揉喜按,腰膝无力,遇寒更甚,卧则减轻,反复发作,其痛隐隐, 治则:偏阴虚--补肾滋阴; 偏阳虚--补肾助阳 处方:大肠俞、环跳、委中 加减:阳虚+命门、肾俞、足三里、昆仑;阴虚+秩边、三阴交、太溪。 治疗急性腰扭伤有效的穴位:人中、养老、后溪、睛明、攒竹、委中、阳陵泉、绝骨、腰阳关、腰痛点。 耳针:神门、腰、膝、坐骨 头针:运动区、感觉区上1/5、足运感区 谢谢!谢谢!
/
本文档为【针灸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