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03-19 8页 doc 145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9790

暂无简介

举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本市將於6月10日至16日在天津博物館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農村民間藝術保護成果展。屆時,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涉及本市的項目,即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泥人張彩塑、天津京劇、天津時調、寶坻區評劇、寶坻區京東大鼓、天津市紅橋區回族重刀武術,將作為重點項目在展覽中全面展示。   這項活動是本市第四屆農民藝術節的主要內容之一,由市委宣傳部、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和天津市文化局共同主辦,天津博物館、天津市群眾藝術館承辦。   在為期一周的展覽期間,將以『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
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本市將於6月10日至16日在天津博物館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農村民間藝術保護成果展。屆時,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涉及本市的項目,即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泥人張彩塑、天津京劇、天津時調、寶坻區評劇、寶坻區京東大鼓、天津市紅橋區回族重刀武術,將作為重點項目在展覽中全面展示。   這項活動是本市第四屆農民藝術節的主要內容之一,由市委宣傳部、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和天津市文化局共同主辦,天津博物館、天津市群眾藝術館承辦。   在為期一周的展覽期間,將以『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為主題,通過組織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宣傳與展示活動,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提高市民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全民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本次展覽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和農村民間藝術展覽兩部分組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覽部分中的展品,有在今年5月21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泥人張彩塑、天津京劇、天津時調、寶坻區評劇、寶坻區京東大鼓、天津市紅橋區回族重刀武術7個重點項目。另外還有,豐臺木版年畫、掛甲寺慶音鸞駕法鼓老會、葛沽寶輦、漢沽飛?、西青民俗文化載體建築、『刻磚劉』磚刻、風箏魏風箏、剪紙、戲曲臉譜9個非物質遺產項目。在農村民間藝術展覽部分展出的項目有刻字版畫、藏書票、農民畫、新年畫、布貼畫、泥貼畫、麥秸玉米皮畫、豆畫、陶藝、根雕、微型木藝、摶土藝術、葫蘆木藝、皮影雕刻、柳編工藝、木雕工藝、布藝17個項目。共計33個項目、500餘件展品參展。屆時,主辦單位還將精心安排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寶坻區及薊縣皮影、北辰區泥塑、大港區剪紙等項目的現場演。   天津京劇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戲劇類   專家介紹,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昆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融,形成於北京,普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約在清道光初年,首先傳入天津,後由天津傳至上海。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是有重大貢獻的,在京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天津有著適宜京劇發展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中國戲曲志·天津卷》中記載:道光初年京劇就在天津廣為流傳。在京劇成熟、鼎盛時期,餘三勝、楊月樓、譚鑫培、汪桂芬、王鴻壽、呂月樵、汪笑儂、楊小樓、周信芳以及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譚、馬、言、餘、楊、高,先後形成的『四大須生』以及小生程繼仙、   姜妙香、葉盛蘭、金仲仁等,淨角郝壽臣、侯喜瑞等絕大多數京劇界名伶都先後多次在天津進行長期或短期演出。天津的孫菊仙、黃月生、尚和玉、李吉瑞、薛風池、趙美英等京劇名伶更是在本地自由馳騁。解放後,除了各地京劇名家繼續來津演出外,楊寶森、厲慧良、楊榮環、張世麟、丁至雲等名揚全國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身懷絕技,在天津這塊沃土中為京劇藝術注入新的內涵。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解放後,天津的京劇舞臺培養了一大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京劇名家、後起之秀和京劇票友。天津京劇院、天津市青年京劇團以行當齊全、流派紛呈著稱,新編京劇《六號門》《火燒望海樓》《華子良》,以及京劇票友賽等已成為天津京劇的品牌。   現狀與保護天津京劇所具備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使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而由於各類文化藝術形式的日益豐富,京劇觀眾不斷分流、流失,京劇的觀眾群正在迅速萎縮;具有豐富經驗的老演員不斷辭世,使得京劇演出中的很多特技沒有能夠流傳下來。面對這些『瀕危狀況』,在已經完成的保護措施之外,有關單位將創編新劇目;積極挖掘、整理、演出瀕臨滅絕或較為冷僻但卻有價值的傳統劇目。發揮老演員的餘熱,努力培養青年京劇演員,使天津京劇得到更進一步的傳承與發揚。此外,還將加緊《天津京劇史》的撰寫工作;針對京劇以及有關京劇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討與研究。今年,100部京劇音配像的錄制與制作也有望完成。   泥人張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天津市泥人張彩塑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泥人張的創始人張明山6歲隨父捏制泥人,18歲在民間名噪一時。1915年,張明山的作品《編織女工》獲得巴拿馬賽會一等獎,張玉亭的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等。1958年建立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第四代傳人張銘在主持工作室工作期間培養了大批非張氏傳人,並先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對於天津泥人張,郭沫若、徐悲鴻、趙朴初等曾分別題詩、題詞、著文予以頌揚。藝術大師徐悲鴻對民間藝術高度贊揚,曾稱泥人張彩塑藝術為『驚人絕技』。   專家稱,泥人張彩塑創造性地發展了民間彩塑,是我國民間美術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泥人張幾代藝人的作品不僅在國內享有聲譽,而且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日本、法國、德國等都有收藏和銷售。   現狀與保護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負責人表示,在原有的泥人張保護措施之後,為保護泥人張彩塑,制定十年保護計劃如下:對於泥人張的保護和發展分為靜態保護和動態保護兩方面。靜態方面,要進一步總結整理泥人張藝術發展歷史,編輯《泥人張》畫冊;建立資料庫;進一步深入開展理論研究工作,提高業務人員理論水平。動態方面,計劃培養第八代彩塑人纔;制定彩塑人員深入生活條例,逐步克服創作思路單調、杜絕作品水平低劣等情況的出現;此外還將有建立泥人張彩塑博物館等計劃的實施。   楊柳青木版年畫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楊柳青年畫充滿濃郁民間風格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明萬歷年間出現了套色木刻,藝人為了保持其固有的傳統繪畫風格,將人物的頭臉衣飾等重要部位,加之敷粉施金暈染。發展到後來,就形成了一種既有遒勁的木刻韻味,又不失民族傳統繪畫風格『楊柳青木版年畫味』的格調。專家介紹:楊柳青木版年畫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史料價值及研究價值。   現狀與保護目前,楊柳青年畫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發展,而困難依舊存在。專家表示:因為缺乏專門研究人纔,致使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綜合效果體現得並不突出;楊柳青木版年畫保護資金匱乏,工藝審核無標准,一些畫品種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對此,在既有的保護措施外,將建立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傳承單位、傳承地)的認定、命名機制和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工藝審核標准,通過資助和監督等手段,鼓勵傳承和弘揚。整理、出版各階段性(重點是解放初期)搶救、挖掘楊柳青木版年畫資料及開展田野調查等情況的文圖集等。   寶坻京東大鼓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曲藝   天津京東大鼓形成初期,被稱之為大鼓、雜曲、樂亭調、樂亭大鼓,1935年正式定名為京東大鼓。它是劉文斌等藝人在演唱平谷調的基礎上,吸收河北民歌及落腔調的旋律而形成的。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寶坻有諸多京東大鼓表演藝人,以劉文斌的演唱最為突出,影響最大。劉文斌除演唱外,對京東大鼓的板式和唱腔還做了進一步加工,移植了《武家坡》《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諸葛亮押寶》等短篇唱段。建國後,寶坻業餘演員董湘昆繼承了劉文斌的演唱藝術,並在其唱腔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規范唱腔,不斷創新曲目,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京東大鼓出現了高峰期,其曲種的影響也遍及全國各地。   專家稱,作為一種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東大鼓的發掘、搶救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京東地區的民間音樂文化的弘揚。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中華其他大鼓中實屬罕見。發掘、搶救和保護京東大鼓,不僅對豐富和完善中國音樂史,乃至對世界音樂史的豐富和完善,都將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現狀與保護雖然有關方面做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寶坻京東大鼓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京東大鼓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產生了變化,並不能引起大多數青年人的興趣,展示平臺日益減少;一些頗有造詣的京東大鼓演唱者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臺,有的相繼謝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基於此,相關方面的保護也已經出臺,在靜態保護方面:將全面深入地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京東大鼓發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樂器、樂曲及價值等全部狀況。動態方面,則將開展、創辦以京東大鼓為主要內容的『京東大鼓民間藝術職教班』,從人纔、演奏水平等多方面提高京東大鼓的藝術檔次。還將建立寶坻區兩年一度的京東大鼓民間藝術節,檢閱和促進京東大鼓的傳承、發展。   寶坻評劇 寶坻評劇《花為媒》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戲曲   天津市寶坻評劇起源於十八世紀,成型於清光緒年間,名曰『京東蹦蹦戲』。清光緒末年,寶坻縣第二、三代蹦蹦戲戲班入京演出。寶坻評劇隨著唱腔的演變發展,在藝人中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以林亭口為界,分為東路和西路評劇。東路評劇朴實、委婉,西路評劇高亢、豪放。   現狀與保護寶坻評劇曾一度衰落。自1998年以後,自發性的評劇小班、小隊便逐漸地多了起來,但是他們普遍演唱的都是國家評劇團上演劇目或選段、或折子,很少演唱寶坻本地土生土長的傳統小戲。對於傳統的劇目,大有瀕臨失傳之危。對此,有關單位將有計劃有步驟地挖掘整理傳統劇目,並加強創作,推陳出新,盡最大能力搶救與保護寶坻評劇。   回族重刀武術 重刀武術第五代傳人曹寧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傳統體育競技   重刀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兵器,天津回族大刀隊由回族大俠曹金藻之子———曹克明繼承父業。目前的回族大刀隊由第四代傳人曹仕偉、曹仕傑兄弟倆掌門。   曹仕傑向記者介紹:回族重刀武術在表演形式上,吸收了歷史上武科考試中的弓刀石馬步箭等技藝,並將本門礅子、石鎖、抱石等技巧,揉進大刀表演的招式中。其主要招式有:插、背、擰、雲、撇、水磨、腰串、獅子披紅、烏龍擺尾、比擺荷葉、掌中花、疊羅漢等。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動靜結合,融合力量技巧於一體。據了解,回族大刀隊現存有清朝年間保留下來的大刀、石礅、石鎖、抱石,其中有一個石鎖為全國之最,其重達200斤,單臂能舉起此石之人乃曹門第一代弟子張金彪,其中抱石乃清朝皇賜之狀元石,石上刻有金榜題名,重量達400多斤。   現狀與保護曹仕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平房改造原居所拆遷後,將使得大刀隊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和器械存放場所,這是回族重刀武術所面臨的困難。『重刀武術已經不單單是我們家族的傳承,它已經是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將不斷挖掘和完善回族大刀的技能、技巧,並及時學習與吸收兄弟民族的體育健身內容,使之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與審美要求。此外我們還將招收新學員,培養一支隊伍,創造機會,開展系統訓練展示和演出活動以發展重刀武術。』   天津時調 王毓寶演唱天津時調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曲藝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盛於清末民初時期,其曲調豐富、曲目繁多。主要包括天津土生土長的靠山調、鴛鴦調、大數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已經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曲調。主要以市內的河東區地道外、紅橋區鳥市以及和平區的幾處曲藝演出場所為盛。天津時調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漸衰落,而解放後的改革和挖掘,使得天津時調得以傳承和發揚。   專家介紹,作為唯一以天津地名命名的曲藝曲種,天津時調的價值毋庸置疑。天津時調在天津曲藝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它是研究天津曲藝的形成、發展、成熟、興盛以及衰退的縮影。天津時調的曲調多樣,曲目豐富,涉及內容均與當時民風、民俗有密切關系,是研究天津城市歷史沿革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現狀與保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關單位曾對許多絕跡舞臺的曲調曲目進行挖掘整理,舉辦過專場演出、座談會等,但隨著老藝人的謝世,很多曲調及其曲目幾乎失傳,許多珍貴音響或文字資料亟待挖掘、搜集、整理。為此,相關單位將重點保護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采訪健在的時調老藝人、老弦師、老票友、老觀眾,挖掘、搜集散落的時調音響及文字史料之外,還將在整理史料的基礎上,明晰天津時調的發展脈絡,撰寫天津時調簡史。有關專業團體也將對搜集的史料及傳統曲調、曲目進行分析研究和繼承革新。
/
本文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