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声闻盛

2013-03-19 7页 doc 46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9783

暂无简介

举报
声闻盛此世眾生根基各有不同,佛陀便因應各類根基的眾生,以各種不同的法門來予以教化: 凡夫根基 當遇到欲求福樂的凡夫眾生,便會教化他們依止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不斷改善將來果報。 聖人根基 而當遇到一些久種善根,智慧漸現的修行人,佛陀便會令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情,盡皆是無常變遷,絕不永恆,只是眾生精神盲目貪戀,以致被無窮的痛苦煩惱永遠牽纏,為了令眾生完全擺脫一切煩惱,佛陀便會教化他們如何去覺悟人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顯現永恆真實的圓滿知覺。 自佛陀覺悟成佛後,初度五比丘,繼而降伏外道,教化十大弟子,五百阿羅漢及無數出家修行僧眾...
声闻盛
此世眾生根基各有不同,佛陀便因應各類根基的眾生,以各種不同的法門來予以教化: 凡夫根基 當遇到欲求福樂的凡夫眾生,便會教化他們依止因果法則,努力止惡行善,不斷改善將來果報。 聖人根基 而當遇到一些久種善根,智慧漸現的修行人,佛陀便會令他們明白世間一切事情,盡皆是無常變遷,絕不永恆,只是眾生精神盲目貪戀,以致被無窮的痛苦煩惱永遠牽纏,為了令眾生完全擺脫一切煩惱,佛陀便會教化他們如何去覺悟人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顯現永恆真實的圓滿知覺。 自佛陀覺悟成佛後,初度五比丘,繼而降伏外道,教化十大弟子,五百阿羅漢及無數出家修行僧眾,都是以聲聞法教化,因為這些修行人已不貪求世間欲樂,欲求出世解脫;他們聽聞佛陀教化的聲音,或觀察世間變幻無常的現象,然後思維其義,逐漸明白世間一切生滅現象,與及眾生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之感覺,皆是遇境而生,境滅還無,沒有一種感覺或現像是永恆不滅的;只因眾生顛倒妄執,以為真實永恆,於是便不斷執持造業,被無量的因緣果報纏縛,以致永遠流浪生死,無有窮盡。修行人若能覺悟世間如幻不實,逐漸捨離自我的妄執,或觀破一切人我假像,淨化妄執的神識,即能顯現真實平等之清淨面貌。而佛陀這種清淨的教化,猶如車乘一樣,能將修行人由此煩惱生死苦海,運載到解脫無染的清淨覺地。因藉著此類方法修行的人,只能救度一己,故稱小乘。 世間外道修行,常妄自尊大,輕慢眾生,佛說我慢高傲,必遭退墮,難可契道,因而帶領比丘,托缽應供,折伏我慢,恭敬承事眾生,更令布施眾生廣種無邊福田及覺悟根苗。   聲聞乘— 是指聽從佛菩薩教化的法門來修行,逐漸擺脫精神上的煩惱纏縛,最後顯現不生不滅清淨自性的修行人。 聲聞乘的教法— 四聖諦 — 四種能令眾生由凡入聖的真實義諦。 苦諦(苦果)— 說明世間眾生皆被眾苦結集,八苦所逼惱,所謂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眾生被八苦覆蓋真性,故修行人觀苦而能離欲) 集諦(苦因)— 說明一切痛苦結集的原因,皆是由於眾生無明的執著,愚癡的貪欲和嗔恚,不斷牽引造作種種不善行為,結果便積集無量痛苦的果報。 (修行人深明因果,觀此嚴持戒心,斷絕惡行) 滅諦(樂果)— 說明眾生若能息滅一切妄識攀緣,即能顯現真實清淨本貌,安住寂滅永恆之涅槃境界。 (小乘修行人設定的究竟解脫目標) 道諦(樂因)— 說明眾生若要永離眾苦煩惱,證得涅槃真理,當依正確的修行方法來修改及淨化身心的行為,才能真實體證圓滿覺悟。而這些正確修行的方法便是三十七助道品。 (修行人觀此精進修行,與法相應) 三十七助道品 — 三十七種幫助修行人體證清淨大道的修行方法: 五根 — 眾生本自具足五種覺悟根本,分別是: 1. 信根、2. 精進根、3. 念根、4. 定根、5. 慧根。 眾生本自具足 五種覺悟根本 眾生常迷不覺 所以五根皆迷妄 若能轉五根為正 即成覺悟根本 1. 信根 信幻當真 信佛法僧 2. 精進根 攀緣追逐 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3. 念根 妄想煩惱 妄念清淨 4. 定根 妄執境界 無染幻境 5. 慧根 世智辯聰 常覺不迷   五力 — 眾生如能正確地培育五種覺悟根本,顯發能力,即生五力: 1. 正信力 因正確認識三寶,能全心全意皈依佛法僧,信心無退。 2. 正精進力 明白因果演變原理及生死煩惱纒縛之痛苦,能勇猛修行, 監察自心: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3. 正念力 心離諸幻妄執,妄念平伏,意念本然澄淨不動。 4. 正定力 定力如山,安住三昧正受。 5. 正慧力 本有知覺照破我執及一切虛妄不實妄相。   七菩提分 — 七種令修行人解脫覺悟的修行方法。 1. 擇法菩提分—修行人首先必須要皈依三寶,正確選擇修行法門。 2. 精進菩提分—修行人應知無明執著與及生死眾苦結集之可畏,自當精進勇猛,勤求覺悟。 3. 法喜菩提分—得聞覺悟清淨之法而生珍貴殷重之喜悅心。 4. 輕安菩提分—既得清淨之法,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5. 捨欲菩提分—深知一切境物、人我皆是暫有而不永恆,即不貪戀,能捨棄愛欲。 6. 正念菩提分—心離諸幻,妄念平復,正念現前。 7. 禪定菩提分—身心無染,精神心性逐漸澄淨,安住不動境地,得正住持。 八正道 — (又名八聖道)。八種正知正見的聖者修行道路。 1. 正見  — 修行人對認知真理態度,必須要有正確的見解。 2. 正思維— 接受真理教化後,要正確地思維其義,不要盲目執持跟從。 3. 正語  — 培養真實自心,言語正直,心口如一。 4. 正業  — 順應因果法則,安立正確的行為。 5. 正命  — 深明因緣果報,樂天知命,(凡夫從事正當事業)。 6. 正精進— 明白修行真諦,努力實踐,止惡行善,離幻證真。 7. 正念  — 深知妄想煩惱無常變幻,皆不可依,心念湛然清淨真實。 8. 正定  — 心清淨故,顯現寂滅大定。 四正勤 — 四種正確精進的行為: 1. 已生惡令斷滅       2. 未生惡令不生 3. 未生善令生長  4. 已生善令增長 四念處 — (又稱四念住)。欲求清淨的修行人,應修四種觀法。 1. 身念處 — 觀身不淨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身體:骨肉(地)、血、唾液(水)、體溫(火)、氣動(風)四大假合,常積糞尿濃痰,蟲卵寄生,皆是污垢不淨,而且無常變遷,常生疾病,終須壞滅,故不貪戀。 2. 受念處 — 觀受是苦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知覺是不停地受到外境現象的紛擾(受蘊),受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觀分析外間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無有停頓的牽引,實在是煩惱痛苦,是故不貪不取,受而無染。 3. 心念處 — 觀心無常 修行人應觀察自己的妄識心(注意力)皆是無有常態地不停變遷,實覺勞累,故心無所住,湛然清淨。 4. 法念處 — 觀法無我 修行人應觀察一切人我事物及種種修行法門,皆是因緣業力的幻起幻滅,本不真實,我與修行,同屬妄執,故無染一切,解脫自在。 四神足 — (又名四如意足)。修行人之精神應常安住四種如意滿足。 1. 欲如意足 — 因觀身不淨,欲念清淨滿足。 2. 勤如意足 — 因觀受是苦,精進清淨滿足。 3. 心如意足 — 因觀心無常,心意清淨滿足。 4. 觀如意足 — 因觀法無我,妄念清淨滿足。 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內容分為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三轉法輪: 1. (初轉)人生就是「苦」的困縛;苦果當有其苦因,名為「集」;不受眾苦牽纏而顯現寂「滅」的涅槃解脫;這是滅苦之「道」的修行方法。 2. (二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 3. (三轉)苦已滅,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 這就是三轉四聖諦法輪。佛陀講了三次四聖諦,這五位比丘弟子最後得證阿羅漢。 總括三十七助道品的實義,其實皆不離“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 — 即攝心戒備、觀照的意思。修行人一方面依照種種律行細則,監察自己的行為,積極止惡行善,改善將來果報;另一方面亦反觀察照自己的身體、意識,與及身體外一切景物,皆是眾緣和合而成,而且變幻無常,所有舉心動念,都是因境而生,刹那出現,刹那壞滅,徒有勞累,故精神遠離一切虛妄。 定 — 當萬緣放下,妄執的精神逐漸澄淨,最後顯現清淨無染的真實本貌;雖然無數的物質塵勞仍然存在,而且不斷在生滅變化,但清淨無染的心量已不為其所染,安處不動的定境中。此即禪定三昧現前。 慧 — 由於修行人已照破虛妄執著,精神擺脫一切纏縛,通達無礙,即神通顯現,超越一切時空,並於虛空寂靜的本體,照了一切世間種種現象之因果本末及一切顛倒妄相。這種照破一切世間假像的智慧,便稱出世間之真實智慧。 聲聞修行,淨化精神的原理 聲聞修行人,是由端正身體的行為心態,慢慢轉為淨化煩惱的心靈,顯現本來清淨無染的知覺。小乘修行人,主要針對靈性淨化,宇宙虛空,清淨無染,我們的佛性,本來清淨,好像一杯清水;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這個身軀積集無量的身口意惡業,好比將大量泥沙、墨汁、石頭、鐵銹放入水中;五蘊貪念熾盛,堅執無數的妄想,攀緣追逐,猶如用手不停地去攪動這杯水,混濁了這杯水,當然這時再也不能看見清水了,然而清水其實仍然存在,如果我們想清水再次顯現,必須不要再攪動這杯水,所謂「戒」,攝心為戒,「注意」,當我們開始靜下來的時候,妄想的念頭一定會不停出現的,只要不理會它,不受它干擾,不用多久,它就會慢慢沉寂下來,然後再慢慢沉澱,重的東西就會下墜,這個過程叫做「禪那」。禪,就是:止、淨、濾,過濾的意思,所以叫止觀,停止一切的執取、妄想、攀緣,只是做觀察「注意」,觀到什麼程度?觀到連觀察的心都清淨,所謂能觀之觀都清淨,「能(能覺之心)、所(所覺之物)兩忘」的時候,清淨就顯現了,就如這杯水慢慢沉澱,所有的東西都沉寂下來了,你會發覺,原來水裏面有那麼多垢穢的東西,有墨汁、有鐵銹、有泥沙,因為你再不攪弄它,便能顯現清水的本貌了。這個淨化過程,名為精神的淨化,靈性的解脫。 聲聞修行人因各有不同的業力及習氣執著,在覺悟的過程中,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境界,稱為“聲聞四果”。 初果 — 名須陀洹 此修行人已明白自己的身體四大假合,故心不執取,無染六根六塵,覺悟“身空”,已斷見惑,又名入流果(入聖人之流)。 二果 — 名斯陀含 此修行人已明白自己攀緣分別的妄識心,是從妄執而有,絕非真實,故坦然放下,覺悟“心空”,已初步斷除思惑煩惱,又名一來果(尚要一次往返欲界生死)。 三果 — 名阿那含 此修行人已明白法界寂然,本無自性可住,遠離妄想,覺悟“性空”,已漸除思惑煩惱,又名不來果(生於五淨居天而不生欲界)。 四果 — 名阿羅漢 此修行人已明白一切人我事物,乃至世間種種法門,皆屬幻化,故無願、無作、無取、無證、覺悟“法空”,已斷除一切見思煩惱,心達無生,無染三界,解脫分段生死。
/
本文档为【声闻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