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

2013-03-24 25页 doc 127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09752

暂无简介

举报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 一、名词解释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2、戴维营会谈 艾森豪威尔与赫鲁...
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 一、名词解释 1、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 2、戴维营会谈 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于1959年9月在美国马里兰州总统疗养地戴维营举行的会晤。双方就美苏关系、德国及柏林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没有达成实质性的一致。戴维营会谈是美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开创了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用首脑会议形式调整彼此关系并操纵国际事件的先例。 3、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由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提出的。新东方政策改善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缔结了相应的条约。其实质是联邦德国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状,同时试图改善欧洲内部的各种关系,以便有朝一日和平统一德国。新东方政策是联邦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去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促进了世界战略格局多元化趋势,有利于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4、三环外交 是二战后50~60年代英国两党共同奉行的由丘吉尔提出的基本外交政策。 “三环”是指是以英美联盟为基础的说英语的国家、英国和欧洲、英国和英联邦。“三环外交”指英国的外交政策要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并以英国为中心,发展外交优势。该政策的目的是希望与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以对抗苏联,以及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由于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三环外交并未能继续贯彻下去,但这种政策的痕迹仍然存在于当代英国外交之中。 5、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形成的国际金融体系。1944年美、中、苏、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决定成立两个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服刑开发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还确认了“两个挂钩”的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促进了世界贸易;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 6、小石城事件 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在美国阿肯色州的首府小石城最严重的一起黑人民权运动冲突事件。1957年9月,该州州长、种族主义者福布斯派遣州国民警卫队阻止获准进入小石城中学的九名黑人学生到校就读,制造了震动全美的小石城流血事件。艾森豪威尔派遣101空降师开往小石城制止不法行为,实行种族混合,维持法律和秩序,9名黑人学生最终得以入学。“小石城事件”将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期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9、旧金山体制 1948年美国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后,加速扶植日本,积极策划对日媾和。1951年9月,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有52个国家参加的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不久,美日又签订《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和《日台和约》。上述条约和协定,宣告美国对日公开占领结束,开始了美国对日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10、第四点 1949年,杜鲁门发表继任总统的就职演说时,提出了美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四点主要行动原则”。后来,美国各报刊把这项计划称为“第四点计划”。在其后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经济援助法案》中,“第四点计划”被列为法案的第四节“国际开发法案”而得以实施。此法案为美国垄断组织争夺落后地区及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商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提供了法律依据。“第四点计划”是冷战的产物,是为杜鲁门主义所倡导的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11、“八·一九事件” 八·一九事件是在苏联面临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党内和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的产物。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健康原因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自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同时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八·一九事件是苏联传统势力试图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的政治力量对比,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解体。 12、第二次柏林危机 1958年11月苏联政府照会美英法,要求三国在6个月内撤走驻西柏林军队,使其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就要“动外科手术”,西方三国拒绝,双方都威胁要诉诸武力,柏林危机再起。1959年的戴维营会谈,暂时缓和了危机。1961年1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举行维也纳会谈,再次要求西方6个月内缔结对德合约,并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遭拒绝。当年8月,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同时美苏互相进行核威胁,危机达到高潮。最后,西方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苏联也于当年10月宣布收回以前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 13、古巴导弹危机 1959年,古巴发生了卡斯特罗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亲美的独裁政权。1961年4月,美国入侵古巴失败。卡斯特罗为抗击美国,迅速向苏联靠拢。苏联乘机向古巴扩展势力,企图在古巴部署核武器以直接威胁美国本土。1962年7月,苏联把核导弹悄悄运进古巴,10月,美国因苏联的这一行为而宣布对古巴实行武装封锁,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苏联让步,将导弹撤出古巴,古巴导弹危机结束。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实力的一次较量,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与美国进行争霸。 14、五月风暴 1968年在法国巴黎所爆发的社会运动,又有“五月风暴”之称。1968年5月初,为抗议大学当局开除学生运动领导人,巴黎大学学生群起罢课,工人、农民纷纷响应。强大的工农运动与学生运动相互呼应,震撼了全国。五月风暴虽然在戴高乐总统的领导之下得以顺利化解,甚至还稳定了法国右派政府之政权,但是人民的支持并没有转化成对戴高乐总统的支持.1969年4月,法国人民透过公投否决了戴高乐总统的政治改革计划,戴高乐总统因此决定辞职以示负责。 15、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了一项带有历史性的声明,即所谓“舒曼计划”。计划提出法国政府的建议:“把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它欧洲国家均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并指出这个步骤将为未来欧洲联邦建立共同的经济基础。据此,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舒曼计划促进了法德和解,由此计划而产生的煤钢联营结束了战后欧洲统一运动的舆论准备阶段,成为统一欧洲的第一个实际步骤,从此欧洲统一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6、麦卡锡主义 1950年2月19日,共和党参议员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演说,扬言他掌握了205名渗入国务院的共产人名单,麦卡锡主义拉开序幕。他肆意煽动反共,制造白色恐怖。后来,麦卡锡主义又把矛头指向艾森豪威尔政府,极大地妨碍了政府内外政策的推行,遭到美国社会各界的反对和抵制。1954年,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决议案,麦卡锡主义从此衰落。麦卡锡主义主要源于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其阴影长期不能消除。 17、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安装窃听器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就此事提出诉讼。水门事件使尼克松面对被弹劾或辞职两个选择,最后他宣布辞职,有副总统福特救任总统。水门事件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宪法危机,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到了最低点。 18、波兹南事件 1956年夏发生在波兰西部城市波兹南的一次流血冲突事件。战后波兰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车辆制造厂的工人因要求增加工资、减税遭拒绝而游行示威,但为人利用,演变成流血冲突,政府出兵平息。事后,波兰党中央和政府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及教训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 19、匈牙利事件 拉科西执政时期,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956年10月,布达佩斯各大专院校学生要求党和政府改组党的领导机关,改革经济体制,保障言论和新闻自由,反对苏联干涉内政。部分党政领导人的粗暴压制,使和平游行演变成流血冲突。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该事件性质十分复杂,开始是匈牙利人民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斗争,后被外国势力和国内反对势力利用。 20、尼克松主义 1970年,尼克松提出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作为美国全球外交三原则,从而形成了所谓“尼克松主义”。其内容包括: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百分之一幅度内波动。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 2.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3. 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5. 《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之一。1950年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莫斯科签署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同年4月11日起生效, 有效期30年。主要内容有: 两国在防止帝国主义侵略以巩固远东和世界和平的事业上结成政治军事上的联盟; 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的签订, 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双方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1979年4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7次会议决定, 鉴于国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 。 8. 《蒙巴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 (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 (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 (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8月25日,印巴正式分治,英军同日撤退,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告终。大多数土邦并入印度。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导致了1947年10月印巴战争的爆发,1949年停火并划定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分界线。1950和1956年印、巴先后宣布为独立的共和国。 。 10. 不结盟运动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 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11. 亚非会议 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24日召开。它的正式名称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因为是在印尼的万隆召万隆会议开而得名。 是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五国发起的。除这5个国家外,还有18个亚洲国家和6个非洲国家,共29个国家参加。用东道主印尼已故总统苏加诺的话说,这次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应邀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万隆会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是对战后两极格局的第一次大冲击,它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和团结,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它成了第三世界的发祥地。会议所体现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而载入史册。 12. 七十七国集团 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协调内部立场同发达国家进行谈判的组织。它的建立,可说是第三世界形成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揭开了在联合国系统内南北经济斗争的序幕,是有组织的南北对话的序幕。在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召开之前,它通常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统一行动.起初,它的活动据点主要是联合国贸发会议,从年代开始,已扩展到联合国的其他一些机构,现在已成为一个多活动中心的组织。其成员,巳由1964年的77国增加到1996年的132个。30多年来,它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为推动南北对话和国际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16.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简称欧安会。参加会议的有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欧洲各国和美国、加拿大。主要讨论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员与文化交流以及续会等4个方面的问题。1972年5月美、苏双方达成召开此会议。同年11月至翌年6月在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预备会议,讨论欧安会议程问题。1973年7月3日至7日在赫尔辛基举行第一阶段外长会议,通过了筹备会议“蓝皮书”。第二阶段专家会议于1973年9月18日至1975年7月21日在日内瓦召开,由三个委员会分别讨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人权问题。第三阶段首脑会议于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赫尔辛基举行,会议签署了《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宣言》)。1990年11月19~21日,欧安会34国在巴黎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议,签署《新欧洲巴黎宪章》。 18. 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20. 马歇尔计划 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20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2. 莫洛托夫计划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年7~8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 23. 尼赫鲁主义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889—1964)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著名的领袖,印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被人称为其“三大建国方略”,即“尼赫鲁主义”。 尼赫鲁深深地体会到宗教冲突和教派矛盾给社会到来的巨大危害。印度独立以后,他坚决抵制印度教各种教派主义思潮,反对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而主张建立一个世俗主义的政府;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保护落后的少数集团;消除种姓差异,主张社会平等。这些思想代表着独立后印度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走向。 39. 尼克松主义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任内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 “关岛声明” ,同年11月将关岛主义明确归结为三项原则,1970年提出了以 “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 为主旨的 “新和平战略” 。上述原则和战略被推广为全球外交政策。尼克松主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尼克松主义是关岛主义及其延伸,广义的除含有狭义的内容外,还包含 “新和平战略” 的内容。广义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从全球进攻态势转为防守态势; 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一种伙伴关系; 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 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 世界政治呈现为美、苏、中、日、西欧的 “多极政治”等。 44. 新东方政策 新东方政策是德国总理于1969年提出的目的在于改善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东欧其他各国关系的政策。此前联邦德国因实行哈尔斯坦主义造成它与苏联长期对立,并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新东方政策的出台,反映联邦德国在国际形势缓和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提高国际地位的倾向。它实质上以联邦德国的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德国统一为目标,它是联邦德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向东欧和苏联推行自己战略的具体表现。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45.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 51.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1959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年8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国际局势严重紧张。11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30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 53. 柏林墙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1961年8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1961年8月12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至20世纪70年代,该墙高达3米,总长154公里。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 55. 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主义在新工党执政前主宰英国政坛近20余年的是撒切尔主义。“所谓撒切尔主义是指撤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是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混血儿”。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它反对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和对福利国家的支持之上的“共识政治”,是更为广泛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国际性的反对平等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一部分。在对待平等问题上,撒切尔主义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不平等现象的漠视,或者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支持。提出“社会不平等天然就是错误的或有害的”这一观点。是“天真的和不合情理的”,平等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苏共所遵循的)只能创造出一个单一的社会,而且这些政策只能借助专制力量来推行。在撒切尔主义的主宰下,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进而导致了在社会地位和其他领域方面的不平等。 6.    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是联合国的6大主要机构之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及原则,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5个常任理事国是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这5个国家对实质问题都拥有否决权,只有有1票反对就不能通过,即“大国一致”原则。常设委员会有:联合国军事参谋团、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监核会、反恐怖主义委员会。 10.不结盟运动 万隆会议之后,原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其成员国,已由1961年9月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第一次不结盟的国家或政府首脑会议时的25国增加到1995年10月在卡塔赫纳举行第十一次会议的113个国家,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近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讲坛。不结盟运动是时代的产物。它每隔三年召开一次的首脑会议,集中地反映了它在反殖反帝反霸斗争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代表了时代的呼声。不结盟运动诞生以来的历史表明,它是顺乎世界潮流的一股强大的革命运动,已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困难的发展时期,但这一运动发展的潜力依然存在,它将适应形势,调整政策,继续前进。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它是联合国属下的一个专门机构,负责长期货款的国际金融机构。世界银行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世界银行的宗旨是: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资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工作;通过对贷款的保证或参与贷款及其他和人投资的方式促进外国和人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的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则在适当条件下以世界银行本身资金或筹集的资金及其它资金给予成员国直接贷款,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通过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提供技术咨询和提高生产能力,以促进成员国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及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根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宗旨,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对发展中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对成员国政府或经政府担保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资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但又为该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建设项目。 . 铁幕演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苏加诺主义 苏加诺是印尼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卓越的民族主义战士、共和国的开国总统。苏加诺主义,又叫“纳沙贡思想”,因为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主义的集中体现。所谓“纳沙贡”,乃是印尼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苏加诺正式提出纳沙贡的概念是在六十年代初,但这一思想在1926年就已初步形成,而且贯穿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之中。他一再声称,他本人就是这三位一体的人物。苏加诺的纳沙贡思想,是印尼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要求和愿望的一种反映,因而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纳沙贡思想依然存在局限性,它维护的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印尼独立后,纳沙贡思想成了苏加诺及其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的理论根据。 勃列日涅夫主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一整套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该理论采取进攻性战略,主要包括:军事上以美国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将过去追求的苏美合作主宰世界改为力求取代美国,称霸世界。该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大家庭论”、“有限主权论”、“国际专政论”和“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规律论”等。人们习惯把这一整套理论统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 赫鲁晓夫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3——1964),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8——1964),乌克兰人。出身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29年进莫斯科工业学院学习。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5年起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起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39年被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期间获中将衔。战后初期继续担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为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12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10月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书记,后任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反对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全盘否定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霸权主义的路线和政策。1964年10月苏联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乔治·凯南 是美国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遏制政策始创人。192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9年至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罗斯文化,后在苏联和欧洲国家从事外交工作。对二战之后的苏联政治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许多应对克里姆林宫的原则。凯南提出,由于传统的不安全感,苏联的对外政策具有扩张性;当政者不愿与西方世界接触,以免国民了解真相;斯大林相信,与西方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遏制”的概念。当时美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寻求新的对苏战略考量。凯南的学说适逢其时,激发了政府的灵感,“遏制”旋即成为“冷战”的核心词汇,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最重要的词汇之一。 铁托 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活动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国务和政治活动家、元帅(1943年),三次获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称号(1944、1972和1977年),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50年)、军事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1953年起任南斯拉夫总统。1974年被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选为终身总统。任总统后还兼任联邦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71起)、联邦会议主席、南斯拉夫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在牙买加的蒙特哥湾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最后会议上通过,1994年生效,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该条约本着以互相谅解和合作的精神解决与海洋法有关的一切问题的愿望,本公约对维护世界和平、正义和全世界人民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简述戴高乐独立自主外交的主要内容。 ⑴、积极发展“法德联盟” ⑵、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 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⑷、发展与苏联及东方的关系 ⑸、实行非殖民化政策 2、简述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主要内容 A、调整所得税的征收幅度 (《税收法》) B、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干预 (《医疗援助法》) C、改善和发展城镇居民住宅,保护环境 (《住房和城市发展法》) D、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计划 E、保障黑人民权 (《民权法》《选举权法》《开放住房法》) (2)历史意义 “伟大社会”的改革把“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和调节职能。但是,“伟大社会”的改革最终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财富分配关系和比例。同时,以推行长期赤字政策为核心的“伟大社会”改革,导致了60年代中后期持续的通货膨胀,结果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此外,“伟大社会”的改革是在对外不断扩大越南战争的条件下推行的,浩大的军费开支不仅加剧了通货膨胀,而且迫使约翰逊在60年代中后期减缓了“伟大社会”改革计划的实施。 3、简述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A、将国民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 B、保护自由竞争 C、国家实施必要的和有限的干预 D、中央银行独立于政府,以确保货币稳定 E、强调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政策 F、建立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安定,实现公平 G、保证有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以便对资方实施制约 4、简述英国病的主要成因。 (1)殖民体系瓦解 (2)固定资本投资相对落后 (3)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生产发展与国际收支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 此外,英国的守旧思想、等级观念、落后的企业管理方式等,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5、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1)国内因素: A、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因素残余,为经济腾飞扫清了障碍 B、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十分重视教育事业 C、实行高积累高投资的政策 D、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经济的作用 E、确立贸易立国的思想,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F、建立了高效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2) 外部因素: A、日本作为战败国,放弃了参战和发动战争的权力,使其每年的军费开支被压缩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以下,政府可以拿出较多资金发展经济 B、美国的扶植与军需订货 C、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D、国际市场上廉价的原料和燃料 6、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政治高度僵化的主要表现。 ⑴ 领导层严重老龄化 ⑵ 国家机关日益膨胀 ⑶ 出现了庞大的特权阶层 ⑷ 决策权力再度向个人集中 ⑸ 意识形态的保守 7、简述战后英国实行国有化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A、原因: ⑴ 从英国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进入20世纪,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资产阶级深感有必要对社会经济结构进行某种改革,改变单一的资本主义私人经济形式。二战前,英国政府就已经建立了个别国有企业,为战后工党政府实施国有化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⑵ 从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正处于衰退中的英国,不能单靠私人资本进行经济与技术改革,资产阶级欢迎国家直接参预经济与技术改革并进而实施国有化政策; ⑶ 从国有化政策的实施过程来看,政府采用补偿的办法,以高于市价的政府债券换取企业股票,企业主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同时,政府让大批企业董事、经理继续在原企业内任职,并保持原企业内部工人就业的稳定,使工人的利益也得到保障。 B、国有化的影响: 实施国有化之后,英国经济逐渐走出了困境,出现了较长时期的低速稳定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战后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降低了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了英国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过,国有化也使英国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8、简述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双重性及其原因。 A、双重性: ⑴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保证了其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保住了东欧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妄图和平演变苏东的想法落空,并且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进行了有力地揭露和斗争,同时打击了德日法西斯势力,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这是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积极的一面。 ⑵ 苏联在制定对外政策时,过分地考虑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犯有严重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错误。这是苏联对外政策消极的一面。 B、主要原因: ⑴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遭到空前破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环境。 ⑵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使苏联面临严酷的“冷战环境”。 ⑶ 斯大林混淆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利己主义的界限,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严重的脱节。 ⑷ 斯大林对战后初期的战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这是他制定战后初期苏联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9、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系在战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矛盾运动的结果 ⑵ 战争的特殊作用 ⑶ 化解经济危机的要求 ⑷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⑸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借鉴作用 10、简述两德统一的原因。 ⑴ 民族情感:两德统一首先是两德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民族感情是实现两德统一的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 ⑵ 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两德统一的重要推动力。 ⑶ 共同摆脱“核人质”地位:在两德的领土上驻扎着众多的外国军队,部署了包括核导弹在内的足以毁灭对方的各种先进武器,严峻的现实需要两德捐弃前嫌,为民族生存共谋出路。 ⑷ 联邦德国政府的主动:在突如其来的东欧剧变面前,联邦德国政府迅速抓住时机,采取了主动。 ⑸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与东欧剧变:这是两德统一不可或缺的主要外部条件。 11、简述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A、主观因素: (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2)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一是,政策多变,不能贯彻始终;二是,急功近利,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3)赫鲁晓夫的个人素质的缺陷 赫鲁晓夫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且性格暴躁,易于激动。此外,理论和文化修养都不高,所有这些个人素质的缺陷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B、客观因素: (1)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 (2)民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3)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12、简述东欧剧变的原因。 ⑴ 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存在先天不足的弱点 ⑵ 缺少正确的社会主义实践路线 ⑶ 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转变 ⑷ 西方的和平演变 13、简述古巴导弹危机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 首先,这是美苏在西半球的第一次较量,尽管以苏联的退让而告终,但表明苏联已经突破雅尔塔体制划定的势力范围,开始走上与美国全球性争霸的道路。 其次,这是战后美苏之间发生的最高等级的危机,双方几乎走到爆发核战的边缘。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刺激下,苏联决心加速发展军备,以谋求对美国的战略优势。美国从危机之中总结了“分级威慑,逐步升级”的遏制方式,于是,美苏展开了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第三,美国尽管在危机中占了上风,但是美国也承认苏联拥有分享核垄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尤其是法国和联邦德国,对于美国事先没有同北约协商就采取制造危机的行动感到不满。西方盟国对美国的信任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北约的作用受到削弱。 14、简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影响。 A、促进了德国统一 当东德局势开始失控时,戈尔巴乔夫一方面命令苏联在东德的驻军不要“轻举妄动”,另一方面支持东德的“民主改革”,促进了两德统一。 B、让苏联卸下包袱 首先,它使苏联放弃了“世界革命”的思想和扩张主义的野心,第一次真正地理顺了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极大地缓和了美苏之间长期的尖锐对立,促进了冷战的结束。 其次,它放弃了斯大林苦心经营的东欧势力范围,从而也卸下了苏联在国外最沉重的一个包袱。 第三,它使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和实现对华关系正常化,极大地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不过,“新思维外交”过分热衷于追求美苏合作和所谓的“欧洲大厦”,幻想西方能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因而不顾一切实行妥协退让。此外,“新思维外交”也强调东欧各国根本变革的必要性,并为西方国家干预东欧大开绿灯,从而催化了东欧巨变。新思维为西方和平演变创造了条件。 15、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 (1)沙俄专制主义历史文化传统对苏联历史发展的消极影响 (2)制度性因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A、在政治上: 第1, 缺乏民主,个人专断,破坏法制; 第二,党政职能不分,以党代政,党的工作命令化、官僚化。 B、在经济上: 第1, 政府统得过死,管得过多,企业缺乏活力; 第2, 重速度,轻效益,消耗太大; 第三,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尤其落后。 (3)教条主义的理论和路线错误——苏联解体的思想根源 (4)民族问题因素 (5)西方的“和平演变” 一、分析论述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 1、主要内容 (1)政治体制改革 A、批判个人崇拜 B、平反冤狱和加强法制 C、实行干部轮换制,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 D、扩大苏维埃的权力 E、强调党政分工,将党组织分为农业党和工业党 F、提高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G、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 (2) 经济体制改革 A、农业改革 a、调整农业政策和改革农业管理体制 ① 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② 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③ 扩大集体农庄,发展国营农场 ④ 改革农业计划 b、开展垦荒运动和种植玉米 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a、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 b、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组 C、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 2、改革失败的原因 (1) 主观因素 A、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B、制定改革方案的主观随意性 主要表现为: 一是,政策多变,不能贯彻始终。二是,急功近利,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C、赫鲁晓夫的个人素质的缺陷 赫鲁晓夫刚愎自用、过分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而且性格暴躁,易于激动。此外,理论和文化修养都不高,所有这些个人素质的缺陷都不可避免地给他的改革带来负面影响。 (2)、客观因素 A、没有形成真正稳定的政治局面 B、民众对改革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C、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结合“里根革命”的内容,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改革的特点。 1、主要措施 (1)实施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 A、《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 B、《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 (2)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 (3)放松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 (4)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5)推行“星球大战”计划 2、改革的特点 第一,从改革的背景和任务看,在国内面对经济滞涨,要着力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在国际事务中,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任务是重振西方霸主的雄风; 第二,从改革的内容看,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要内容;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以紧缩货币,控制膨胀为主;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社会保障政策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鼓励民营化为主;且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高科技发展政策; 第三,从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转向了重视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经济理论,并兼顾凯恩斯主义,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兼顾州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 第四,从改革的效果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代价,但积累了经验;80年代,治理滞涨的成效比较明显,但它是以高赤字、高贸易逆差和高债务为代价的。 总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经济改革,体现出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尽相同的政策模式。尽管继承了“新政”关于联邦政府干预经济事务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着重注意的是纠正“新政”以来的各种改革弊端,并在新的条件下,吸收了胡佛强调发挥州和地方的作用、限制联邦政府过度干预的思想。 三、结合撒切尔主义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 1、主要内容: A、紧缩货币,压缩公共开支。 B、控制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规模。 C、税制改革。 E、推行企业民营化。 F、改革劳资关系,削弱工会权利。 2、评价: 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对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控制了通货膨胀 ②经济稳步增长 ③固定资本投资迅速增加 ④国际收支情况好转 总之,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战后30多年来英国政府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发生了转变,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完全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是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国家主义的一些弊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经验。 不过,由于撒切尔信奉阶级精英、个人主义和市场力量,因此,她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普通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许多原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不再是政府的雇员,将不再享有政府津贴或以往的高福利。改制后,退休金的计算成为劳资双方讨价还价的焦点,但资方牢牢把持了这方面的主导权,职工只能服从让步。此外,作为削弱工会、私有化和减少福利支出的代价,英国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 然而,不管怎样,撒切尔在其11年的任期内,确实给英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撒切尔主义”至今仍影响着英国。 四、试评价斯大林模式(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从中借鉴的经验以及必须吸取的教训进行分析)。 (1)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 1、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斯大林时期,通过短短的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取代手工劳动;完成了工业技术改造,大规模地更新技术设备,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我国亦应加快技术创新,改进社会生产方式。 2、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苏联从1930年起着手在全国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30年代末,扫除了大部分文盲。农村四年、城镇七年初等义务教育基本上得到普及。普通高等教育、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科学和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较大发展。20年代以科学院为全国科学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批研究所,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对此,我国应该借鉴苏联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建立比较完备的科研体系,努力赶上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 3、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相比。此时的苏联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失业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现象时,苏联消灭了失业;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严重衰退,人民生活缺乏保障时,苏联建立起了居民免费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许多陈规陋习被废除,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新风尚。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应加快步伐构建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与此同时,也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彻底根除落后的封建文化。 (2)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弊端: 1、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 ① 苏共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将党的权威绝对化、直接化,从而使得它在操作层面上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对此,我国必须实行依法执政,而非以党代政,以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 ② 在斯大林模式下,形成了一整套以党的官僚机关为核心的行政命令的官僚体制。官僚主义、任人唯亲、腐败现象等日益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程。我国党内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也十分严重,应建立有效的相关机制,逐步消灭这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现象。 2、经济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经济结构畸形。 ①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排斥了市场机制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吸取该教训,坚定不移地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 斯大林模式将公有制的作用绝对化,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我国现代化生产力水平发展还很不平衡,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 应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③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致使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因此,我国要协调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 3、高度统一的思想文化体制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在斯大林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封闭、僵化、精神压抑、社会生活缺乏活力的精神状态。在当代社会,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五、结合相关史实分析论述冷战的起源。 1、冷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它的全球扩张创造了前提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和它的实力同步膨胀起来。但是战后,美国首先考虑经济上的需要。美国需要一个开放的市场,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顺利运行。这种经济上的需要成为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促使美国走上全球扩张的道路。然而,美国的野心受到来自苏联、东欧和觉醒了的亚非人民的反对。美国却把这些障碍简单地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从而导致美苏冷战。 触发冷战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企图限制苏联在中东欧的影响,苏联不同意按照美国的条件来安排德国和东欧。在战争未结束时,美国不得不采取迂回手段,通过作出若干让步,换取苏联在安排战后世界秩序方面的合作,把美国的全球性目标和苏联的地区性目标协调起来,从而奠定了雅尔塔体制的基础。雅尔塔体制既是美苏合作安排战后世
/
本文档为【期末复习---世界当代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