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秦亚青《权利_制度_文化》理论总结

秦亚青《权利_制度_文化》理论总结

2013-03-24 45页 doc 233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9418

暂无简介

举报
秦亚青《权利_制度_文化》理论总结权力·制度·文化 Power,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 秦亚青 著 目录 光荣与梦想——中国国际关系学40年(代序) 理论篇 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权力·制度·文化 ——国际政治学的三种理论体系 权力政治与结构选择 ——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评析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来源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 ...
秦亚青《权利_制度_文化》理论总结
权力··文化 Power,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 秦亚青 著 目录 光荣与梦想——中国国际关系学40年(代序) 理论篇 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权力·制度·文化 ——国际政治学的三种理论体系 权力政治与结构选择 ——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评析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来源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 ——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国际化关系中的进程因素 ——兼评刘靖华的《霸权的兴衰》 多边主义研究 ——理论与方法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 ——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读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 无政府文化与国际暴力 ——大国的强行崛起与和平发展 罗伯特·杰维斯及其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 市场经济、民主体制和种族仇视 ——读《燃烧的世界》 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 方法篇 国际关系层次法与科学的国家关系研究类 学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 实证主义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国际关系类论文的设计与撰写 霸权体系与区域冲突 ——论美国在重大区域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 ——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 第三种方法 ——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契合 光荣与梦想 ——中国国际关系学40年(代序) 理论篇 西方国际关系学 ——知识谱系与理论发展 1、知识谱系:就是一个学科中知识发展和变化的系统,现了知识产生和再生产的过程。表现为两要素: 第一 知识谱系表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即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 知识谱系必须表现学科的发展宏线,即以重大理论为里程碑的理论发展轨迹 2、国际政治理论发展宏线是从现实主义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轴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下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里程碑:(1)1948年,摩根素《国家间政治》(政治现实主义),主张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人追逐权力的本性(以追求权力的国家利益、冲突);(2)1979年,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结构现实主义),主张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安全的国家利益、冲突),以无政府的强调和权力分配的关注为主。代表人物:卡普兰、克拉斯纳、奥根斯基、库格勒、吉尔平、米尔斯海默(古典的权力斗争+无政府体系的结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新旧现实主义认为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第二个里程碑:1977年,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1984年基欧汉的《霸权之后》(新自由主义成熟),1986年基欧汉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评》,1993年,鲍德温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国际机制方面出发→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时可能的 代表人物:阿克塞尔罗德、奥伊、斯坦、鲁杰等。 引入了非物质性的内容(制度) 第三个里程碑:1992年,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时国家造成的》→建构主义宣言;1995年,《国家安全的文化》实证性论文集,卡曾斯坦、温特、费丽莫、杰普森等著;1999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成熟。主张: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国际无政府状态是由主要成员在其相互的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的,国家可以造就一种从根本上趋于合作的国际文化 3、国际政治三个明显的学科发展趋势,或曰国际政治学的三个新特点: 首先是对合作的研究力度加大。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受到强调。 其次是社会学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加大。行为体的社会属性和能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三是人文精神的加强。主流国际关系学者在坚持科学实在论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开始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人”的问题人文意识也越来越与科学精神融合在一起。 注:西方国际关系学的两个传统:一是追求宏理论的传统,主要表现为建构体系理论的持续努力。二是西方中心的传统,二战尤其表现为以美国为重心。 权力·制度·文化 ——国际政治学的三种理论体系 三种理论都将研究重心置于国际体系层次,都以科学实在论为认识基础,以经验研究为方法论基础,但对国际体系和体系单位有着迥然不同的认识 1、研究层次和体系理论 (1)政治的体系理论是体系层次的研究,沃尔兹认为:国际政治的体系(理论)可分为体系理论和还原理论 体系理论:是指体系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体系特征性为解释依据 还原理论:单位层次的理论研究,是以单位特征为解释依据的 (2)国际体系层次的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体系理论和控制理论) ①设立一个体系 ②设定这个体系所包含的两种主要因素:体系因素和个体因素 ③设定所研究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体系理论来说,体系特征是发生作用的因素,单位特征是受这种作用影响的因素,体系的变化导致单位的变化 ◆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理论都遵循了这些理论原则,所以都是体系理论 注:体系理论的原则:1.体系理论需要确定体系中最具实质意义的特征,2.需要确定体系单位最具现实意义的特征,3.提出一个体系理论的基本陈述,即体系特征和单位特征的关系陈述。 2、国际体系特征 (1)结构现实主义设立的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体系结构。沃尔兹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 ①秩序原则:国际秩序的无政府性 (不变单位) ②单位特征:国家——同类、功能相近的单位 (不变单位) ③权力分配:大国之间的物质权力分配 (可变因素,决定以上两个因素) (2)新自由制度主义设立的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制度 新自由制度主义没有否认沃尔兹的结构,基欧汉认为:国际体系层次上的人类活动同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国际体系的进程,指出进程和结构同样是国际体系的特征。 ◇影响国际进程的体系因素有两个: 体系结构:变化相当缓慢(假定为常数) 国际制度:成为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征(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惯例) (3)温和建构主义设立的国际体系特征是国际文化 国际体系文化就是国际社会中这些共有观念的分配,或者说是国际体系中的观念结构。 构建主义在本体论上认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内容是观念,是非物质性的,这种观念结构是体系中的行为者之间的互主性实践活动建构的。 ◆温特明确指出,无政府性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成员——国家,造就的,且国际体系文化有着多种形式: ①霍布斯文化:杀戮与被杀,用物质力量来消灭对方和保护自己,是典型的安全困境 ②洛克文化:介于中间 ③康德文化:友谊,同样的物质力量则可能是保护大家的 根据温特的理论,文化才是国际体系结构的根本特征 进程:就是国际体系中单位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影响国际进程的体系因素有两个:体系结构和国际制度。 国际制度:连贯一致并相互关联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成套规则,这些规则规定行为角色,限定行为活动、并影响期望形成,具体可指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惯例等。 3、国际体系单位 三种理论所设定的体系单位都是国家 (1)沃尔兹将国家变成一个国际政治理论的抽象和简约的概念: 首先,以非历史的方法把国家界定为一个相对稳定行为体 其次,排除了国家本身与国际政治无密切相关关系的因素 第三,国家作为同类单位,面临相同的任务,不同之处只有一个,即国家实力的大小 因此,沃尔兹的体系特征和体系单位这两个因素具有高度简约的特征和可操作化特征 (2)新自由制度主义继承了沃尔兹的国家观 基欧汉早年研究当中强调过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但后来认识到非国家行为体仍从属于国家 (3)温特也选用国家作为他的国际体系的基本单位: 他支持新现实主义“国家是单一行为体的假设”,但他的理论中国家具有了更多的“人性”,且具有了意义重大的能动作用,同时他也认为对国家本身不能进一步分解。 4、体系特征和体系单位的关系 体系特征和体系单位的关系是体系特征对体系单位产生作用: S→U (S表示体系特征,U表示单位特征) (1)结构主义的研究重点是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影响,沃尔兹理论有三个特点: 第一,两个主要的变量是体系结构和体系单位行为 第二,结构特征与行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第三,体系结构被定义为主要国家之间的物质权力分配,国家行为则主要指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是“结构选择”,指国际体系结构导致国家的冲突或合作行为: Sp→Ub Sp代表国际体系结构 Ub代表国家行为 (2)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逻辑推理和理论思维方面与结构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但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沃尔兹的既过于狭隘,又过于有很强的静态性质,所以国际进程才是体系的重要特征。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是“制度选择”,即在国际体系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仍会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和行为取向,导致这些不同行为和不同行为取向的是国际体系的制度化程度: Si→Ub Si为国际制度 Ub 为国家行为 (3)温特理论的核心是“文化选择”,即国际体系中共有知识和观念的分配,这种分配的作用对象是作为国际体系单位的国家, 关于温特设定的国际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三点需要说明: 首先,国际体系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建构关系。建构关系表现结构属性怎样构成了单位属性(身份、利益等),即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成为国家,怎样产生了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建构”关系。 其次,国家因素首先使国家的身份和利益,而不是国家行为,有别于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给定的国家利益就已经确定,其变量应该是国家在无政府环境的刺激下采取什么样的不同行为来实现既定利益。而建构主义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国际体系文化怎样使国家产生某种身份和利益。他认为国家的行为使由国家身份和利益决定的。 第三,其早期更强调能动者和结构的相互建构,即早期的表达式为: So=Ui→Ub So为体系文化 Ui为国家身份和利益 Ub为国家行为 但后期重点转移到建构作用上来,强调体系层次的建构主义研究设计中,成为如下式: Sc→Ui→Ub 即强调体系文化与国家身份的双向构建转向体系文化对国家身份的单向建构 5、体系理论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体系理论的认识论基础是科学实在论,研究方法也主要是经验研究 体系理论的科学性: 一是共时性特征。研究对象被假定为相对超时空的系统,而不是经过时间演变而来的历史产物 二是客观性特征。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是作为研究对象的事物是客观实在的 三是简约性特征。体系理论最容易提供简约的理论体系 体系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使人们认为体系理论对共时性的强调抹杀了国际政治的历史渊源和进化发展 其次,强调体系的客观性势必忽视结构——能动者互构问题 第三,体系理论的简约性往往使复杂的国际政治简单化 ◆体系理论的一个两难境地: 国内政治和社会进程对国家身份的界定,对国家利益的形成,对国家对外行为的表现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如果考虑国内因素,则无法确定一个可以类比的体系单位,体系理论的做法是将国内因素完全排除,这虽然帮体系理论实现了其科学简约的目的,但是却把大量问题和现象置于解释范畴之外。 权力政治与结构选择 ——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评析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被视为权力政治的名著和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马基雅维利的利益观,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尼布尔的原罪思想都对现实主义产生重大影响。 一、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 卡尔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摩根索建构了现实主义的理论大厦,沃尔兹完善了现实主义的科学体系。 1.卡尔与政治现实主义思潮的兴起 现实主义是在理想主义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 一战后,理想主义盛行,其思潮和活动掩盖了国际关系的实质,将“应然”误认为“实然”,将思想中的世界当作现实的世界。卡尔将这种错误称为乌托邦主义,也就是不顾国际政治的现实的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主义。 ▲ 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批判: 首先,在一种近于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很难界定普世的道德,国家只能在道德和权力之间寻求平衡;也很难依赖国际舆论,因为没有统一一致的国际舆论,而只有国家舆论。 其次,权力仍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国家权力的基础,国际组织只能是软弱无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理想主义盛行的时期,将权力视为政治的实质,是卡尔批判乌托邦主义最有力的武器。 第三,国际利益的和谐是虚幻而不是事实。国家间利益冲突是现实存在的。利益冲突不是国家间互相不理解互补沟通造成的,而是国际政治的实质所在。 ▲ 道德的虚幻、权力的重要以及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这三个基本命题形成了卡尔国际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 爱德华·哈莱特·卡尔 :(1892—1982)是一位蜚声世界的英国学者。一生著作等身, 主要从事国际关系、苏联史与历史哲学的研究。尤其是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 卡尔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从他开始, 国际关系的研究重点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卡尔通过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勾勒出现实主义的主要思想,为现实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也标志着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学派的兴起。卡尔在国际关系方面的著述颇丰,其代表作是《二十年危机(1919—1939): 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该书被公认是卡尔国际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十年危机》: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的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在书中,爱德华•卡尔基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的国际危机,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国联的困境和最终失败、国际安全等机,分别从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角度尝试提供解释。该书出版之际正值两次大战之间, 当时欧美政治精英沉溺于理想主义( 卡尔称为乌托邦主义), 然而希特勒德国兴起和二战爆发, 粉碎了人们的和平幻想,它也表明国际关系的研究走入了误区, 出现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思想危机。卡尔在书中对乌托邦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道德的虚幻、权力的重要以及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的基本命题,奠定了国际关系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引发了第一次国际关系理论大辩论。 2.摩根索与现实主义理论大厦的建立 摩根索的代表作《国家间政治》,其中提出了现实主义六原则,形成了现实主义思想大厦的基本框架 (1)政治受到客观法则的支配,客观法则植根于人性(人性观) (2)以权力定义利益(利益观) (3)以权力定义的利益是普通适用的客观原则(利益观) (4)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道德观) (5)国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道德观) (6)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 注: 其中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围绕权力贯穿于其中。 首先是人性观。人性利己,人性追逐权力和利益最大化,这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一切行为基于人性,人有生性追逐权力和利益,这是不可更改的基本社会事实,因此也是社会中的基本法则。 其次是利益观。国家利益是以权力定义的。国家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考虑,国家之间必然存在利益的冲突,利益冲突只能以权力较量的方式来解决。所以,争夺权力的斗争成为不可更改的国际关系的基本事实。利益以权力定义之后,权力就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手段,而且也是国家行为的目的。 第三是道德观。争取国家的利益就是国家的道德,普世道德虽然存在,但不适用于国家。抽象的绝对的道德观念在国际关系中是没有意义的,国际利益就是国家道德的标尺。因此,国家决策者不能以所谓的普世道德指导自己的行为。 人性观、利益观、道德观是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贯穿这三个环节的是他的核心概念:权力。派摩根索将国家的所有行为动机归结为一点: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 ▲ 现实主义得思想大厦的框架: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得竞争为基本互动方式。其次摩根索没有否认道德,更是强调了外交对于国家之间得权力竞争博弈与国际和平得意义。 汉斯·摩根索(1904—1980年),犹太人,生于德国,美国政治学家,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国际法学中“权力政治学派”缔造者,在美国长期担任大学教授,从事于学术研究,希望创立国际政治的科学,揭示国际政治的客观现象。平生所著甚多,但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则是《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书中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六原则,形成了现实主义思想大厦的基本构架。古典主义达到了高峰。至摩根索,古典现实主义达到了高峰。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古典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的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书中提出的现实主义六原则形成了现实主义思想大厦的基本构架。这六条原则是:(1)政治受到客观法则支配,客观法则根植于人性;(2)以权力定义利益(3)以权力定义的利益是普遍使用的客观原则(4)普世道德不能用来指导国家行为(5)国家道德不等同于普世道德(6)政治现实主义是独立的理论学。派摩根索在书中将国家的所有行为动机归结为一点:获得、维持和增加权力。正因为如此,现实主义的思想框架显现出来:以权力政治为核心、以人性观、利益观和道德观为支柱、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国家之间的竞争为基本互动的方式。 3、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科学化 沃尔兹对摩根索得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重大得修改: 第一,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人性为第一推动的观点被删除 第二,无政府条件下的国家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以无政府状态为基本标志的国际体系是自助体系(国家得目的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防御性现实主义) 第三,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获得权力是为了国家生存 ▲ 沃尔兹提出的自己得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其三个假设: (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的基本行为单位 (3)对体系的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体系结构 ▲ 沃尔兹将结构定义为“国家之间实力得分配”,主要是大国之间的实力分布,这是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最核心的自变量,而国家行为则被设定为国家政治理论中最核心的因变量:国际体系决定国家的国际行为。 沃尔兹不仅完善了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其体系结构思维,理性主义分析和科学主义方法一直影响着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发展 肯尼思·沃尔兹(1924— )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1971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同时兼任美国对外政策委员会委员、全美政治学学会理事、会长,《世界政治》编委等职务。沃尔兹被视为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其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对外政策和民主政治》、《国际政治的冲突》、《国际政治理论》等。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是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提出了国际关系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沃尔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区别在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提出了体系结构的新概念,将国际政治视为一个定义精确的结构体系,进一步发展了现实主义的权力论。 《国际政治理论》作者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肯尼思·沃尔兹,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国际政治理论》以自然科学理论标准衡量, 此书至今仍是国际关系理论界最严谨、最简约的著作。它以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为基本前提, 将以主要国家实力分配为基本内容的体系结构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变量, 形成了以国际体系结构解释国家行为的严谨理论体系, 简称“ 结构选择” 。以方法论的标准衡量, 它具有高度的理论简约性和可证伪性,比较容易地演化出理论假设, 通过理论、假设、数据、验证的步骤, 得出分析结果。《国际政治理论》是国际关系学引用率最高的书,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和学科趋于成熟的标志 二、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的实质和国际行为体的意义——古典现实主义 影响国际行为体行为的主要因素——新现实主义 以上三方面内容构成了现实主义大厦得重要支柱 1、国际关系得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 国家的主权原则和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也就成了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无政府性决定国际体系只能是自助性体系,自助体系要求体系中每个成员要在冲突四起得环境中保护自己的生存,在这种国家竞相增强国力得自助体系中,安全困境是正常的状态,只有强者才是安全的。 2、国际关系得行为体:民族国家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认为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导行为体,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民族国家和非民族行为体 国际关系指所有国际行为体的跨国界交往国际关系:指所有国际行为体的跨国界交往。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乃至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间关系;第三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它国家或组织制定或实施的政策。三者构成同心圆:国际关系范围最大。国际政治次之,对外政策的范围最小。 国际政治只涉及国际行为体的跨国界权威性活动。(国家间活动) ▲ 现实主义关于国家得三个假说: 第一个假说是国家中心说: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主权国家为中心,以主权国家之间的交往为主要内容,主权国家不可替代 第二个假说是单一国家说:认为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能够独立地确定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得对外政策 第三个假说是理性国家说:认为国家行为体在某一个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的可行性和可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 意义:国家中心说确立了国际关系得基本研究单位 单一国家说指明了国家利益在特定时空断面上的单一性和相对稳定性 理性国家说强调了国家行为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因素。 ▲ 古典现实主义将国家利益当作国家国际行为的主要动机;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层次的因素决定了国家的国际行为 沃尔兹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理论: ① 还原理论:将个人或单位层次的因素视为行为原因得理论 ② 体系理论:将国际体系层次因素视为行为原因得理论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第一个论点就是:国际体系结构自在性和独立性。(引入经济学中的市场为例)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论点是: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构,而是原因。 沃尔兹的这种“结构选择”就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体系结构约束国家的行为并决定国家行为的结果。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的两个论点: 第一个论点就是国家体系结构的自在性和独立性。政治学中的国际体系如同经济学中的市场,一旦建立起来,它便不受国家的限制,就向市场一样成为自在饿独立的、超越国家并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东西 第二个基本论点是:体系结构是体系层面最重要的特征。体系结构不是结果,而是原因。也就是说,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国家的国际行为,顺应国际体系规律的国家会生存并发展,逆国际体系规律而动的国家就会衰退并死亡。沃尔兹称这种现象为“结构选择”即,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体系结构约束国家的行为并决定国家行为的结果 ▲ 国际体系的结构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亦即体系单位(国家)依其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所以说国际体系结构的基本是国家实力。即,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体系的结构 ①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 ②奥根斯基的权力过度论 (两个都认为单极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 ③均势理论家认为多极结构是稳定结构 ④沃尔兹和米尔斯海默的两极稳定论认为多极的灵活性减少了国家对外政策的灵活性,加大了国际事务的不确定性 ▲上述观点的出发点都是国际体系的结构:国际体系是自在的,独立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国际体系的结构是自变量,是原因,国家行为是因变量,是结果。即国家的战争行为主要是由国际系统的结构决定,这正是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对新现实主义得批判 ▲现实主义能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一是现实主义的理论论述比较适应冷战时期的战略需要 二是现实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提炼,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是现实主义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使这一理论更加适应国际关系学朝着科学化发展的需要,提供了理论基础,便利了方法的应用 沃尔兹的理论能成为现实主义发展得重大里程碑,根本原因之一是它借鉴了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建设方法,力图使现实抽象化,使之成为只包括基本体系和基本体系单位的简单模式。 ▲ 现实主义存在重大的缺陷,主要问题是解释能力不足,以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为甚,批判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对国家中心说的批判 (1)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认为新现实主义完全抽象化的国家失去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其他相关属于,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原则。(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独立的,自在的,国家有不同于任何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利益) (2)比较政治学派批判:现实主义把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完全分割开来,而实际上,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是密切相关的。比较政治学派指出,国家的政治行为往往受到国际体系和国内体系这两个层面上因素得制约。 2、对“结构选择”说的批判(主要来自新自由主义学派) 新自由主义认为,新现实主义强调了国际体系结构,但忽视了国际体系中的进程: (1)约瑟夫-奈指出,国际体系应该有两个并存的方面,一是体系中的结构,二是体系中的进程。(△进程指体系单位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单位在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相互交往中遵循的规则)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国际体系的进程,这种进程又反过来影响单位的行为。所以,国际进程可以在国际体系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影响国家的国际行为。在特定的国际结构中,国际规则可能约束甚至改变国家行为,调节国家之间的交往 (2)△基欧汉提出国际制度选择国家行为,与“结构选择”针锋相对,他认为体系进程中最具意义的是国际制度,而国际机制的建立和维护主要依靠霸权国的权力,霸权国国力越强盛,国际机制的力量就越大,国际秩序就越趋于稳,合作可能也越大。(这一解释称为机制供应说:即霸权国为国际社会供应了国际机制,一旦霸权国不复存在,国际机制也就失去存在的基本条件,国际合作就会失去保障,国际秩序也会出现混乱)注:机制供应说(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 △基欧汉针对国际机制的供应说提出了自己的国际机制需求说:在国际机制建立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功能,正是由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国家才更需要国际机制保障其合租。这一需求又决定了国际机制的自在性(这种对自在性的认识,与沃尔兹对体系结构的自在性论述十分相似),他认为国际机制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国家行为:一是奖励合作行为,二是惩罚不合作行为,他进而认为:国际机制的根本功能是控制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消息,从而可以解决国际合作中的市场失灵问题。 ▲从国际机制供应说到需求说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机制的性质(P46) 3、对国际体系无政府逻辑的批判(主要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换言之,无政府状态不是国际体系固有的东西,而是行为者在互动的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状态。(无政府性是文化,是观念的结构,是人为的现象,不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两种意义: 首先,无政府性是可变的 其次,无政府性是国家造就的,其状态不仅只有霍布斯的一种 ①霍布斯文化,国际关系是敌对关系 ②洛克文化,国际关系是竞争关系 ③康德文化,国际关系是友谊关系 动摇了现实主义本体论 四、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 表现为两条不同的轨迹:最大现实主义(米尔斯海默)和最小现实主义(沃尔特,格里科) 1、最大现实主义,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致,其典型代表是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大国政治的悲剧》,主张更加张扬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更加突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更加强调暴力冲突的不可避免性,进攻现实主义借鉴并结合了摩根索的权力论和沃尔兹的结构论,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第一,权力是大国的根本,大国为权力而相互竞争;第二,国际体系得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鼓励国家追逐霸权。 米尔斯海默还提出五个基本假设: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其他国家得意图(进攻性) (4)生存是国家得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 约翰·米尔斯海默: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代表作<大国政治的悲剧》,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大国政治的悲剧》(2008名词解释):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虽然该书理论化程度不高,但现实主义意识却超过了以往的现实主义。 2、最小现实主义:可分三类 第一类,仍然是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但放弃了体系结构作为解释国家行为的唯一重要变量,更多包含自由主义的变量。代表人物是格里科 第二类,是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即所谓的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家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亦即“倒置的第二意象“理论。它一方面坚持权力政治这一现实主义的核心命题,另一方面考虑将国家理论扩展到国际国内两个相互关联的局面。 第三类,则更多是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沃尔兹关于结盟的论述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关键的原因变量是国家意图及其对意图的认知。注:提出了“威胁均衡“理论——罗伯特-杰维斯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来源 引: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权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构成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源泉。 古代自由思想的人物有:荷马、柏拉图、波利比奥斯、斯多葛学派、西塞罗、奥雷里奥斯、托马斯-阿圭纳。 斯多葛学派(2008名词解释):古希腊的一个学派,该学派对个人的重视、对平等的关注、对理性的信心、对人类大社区和自然法的强调,对后来的自由主义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托马斯·阿奎那(2010名词解释):中世纪罗马思想家,表现出强烈的博爱思想和乐观意识,对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 :荷兰著名政治家和法学家。格劳秀斯一生中做过史官、外交官,同时也是诗人和政治评论家。但他最卓越的贡献是在国际法领域。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法学著作《战争与和平法》。这是第一部系统讨论国际法的专门著作,它详细地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几乎概括了国际法的全部范畴,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确立了国际法的准则,对当时和后来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格劳秀斯也被誉为“国际法之父”。 《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格劳秀斯发表了里程碑式的法学著作《战争与和平法》。这是第一部系统讨论国际法的专门著作,它详细地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几乎概括了国际法的全部范畴,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确立了国际法的准则,对当时和后来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时代背景: 一是欧洲经受长期的战争,二是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 2、格劳秀斯发展了罗马自然法则思想,使之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在此基础上著作了《战争与和平法》,系统讨论了国际法,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确定了国际法准则,被誉为“国际法之父”,他的观点兼有政治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双重性。 3、格劳秀斯对国关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首先,提出了国际社会说(国家组成的社会) 其次,强调了国际法在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作用 第三,认为国家行为具有可约束性,合作是可能的 再次,影响着国际机制理论和后来发展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两大贡献: 关于国际社会的思想和对于国际法在国家间关系的论述 国际机制理论和后发展起来的新自由制度主义 二、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 洛克(2009名词解释):启蒙时期英国政治思想家、哲学家。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代代表人物,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开拓和政治理论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对个人自由和有限政府权力的论述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上、下篇)、《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 《政府论》:洛克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分上下篇,《政府论》上篇驳斥了君权神授的观点,而下篇则解释了政府和权力的真正基础。洛克的思想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提供了理论基础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政府论》,主要贡献是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开拓和政治理论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对个人自由和有限政府权力的论述。 洛克的影响表现在: (1)他的个人主义政治观(人权高于主权:这是洛克自然状态和霍布斯自然状态的区别) (2)他的自然状态说(和霍布斯的区别之处)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洛克的继承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对国家作用的认识。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在当今世界上,国家的作用远远不如过去,国家主权必然受到侵蚀,绝对的国家主权已经不复存在。这些弱化国家作用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表达了洛克思想中个人权利大于国家权利和政府权利有限的观点。 第二个方面是对主权和人权的认识,这一点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洛克的民权至上思想。由于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是第一位的,是目的的,国家是第二位的,是手段,所以,个人权利先与国家的权利。 三、亚当-斯密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亚当·斯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道哲学家。主要著述有《道德情操论》、《国富论》,这两部著作建构了亚当·斯密的政治、哲学、道德和经济体系。但是亚当·斯密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自由资本主义学说。他在以上两部著作里对资本主义原理做出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为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他被称为“资本主义之父”。 1、思想体系上:→(影响)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2、方法论上:→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 亚当-斯密最重要的贡献是自由资本主义学说 关于重商主义理论:重商主义:核心是把金银货币等同于社会财富,认为国家财富的多寡取决于金、银等贵重的存储量。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是获得贵重金属的重要条件,所以主张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削弱其他国家的国力。对于国际贸易,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必须在国际贸易中保持顺差。重商主义有几个相互关联的理论假定。首先,政治是第一位的,经济是第二位的,经济必须为政治服务;其次,国家的财富和国力之间有着直接的、可以相互转换的关系;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秩序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必然导致冲突。 亚当-斯密的理论: 首先,提出并论证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概念 其次,强调自由资本是最好的经济政策 再次,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双赢的游戏 最后,整个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中,个人是最重要的行为体 亚当·斯密在全面批判了重商主义的理论体系,并在这种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自由资本主义学说: 首先,亚达·斯密提出并论证了“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概念。认为这只无形的手可以掌握人们的自私和理性,使每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变为促成集体利益现实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主观上利己的个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控制,实际上必须从事利己也理他的事情。 其次,亚当·斯密强调自由资本主义是最好的经济政策。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达到和谐的自然调和 再次,斯密把对国家经济的研究延伸至国际经济领域,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国家福祉的重要手段。 最后,斯密的整个自由资本主义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行为是个人。 四、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批判理论) 康德★★:启蒙时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1781年开始。相继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这三部著作奠定了康德作为哲学大师的批判理论体系。 康德:主要贡献是在哲学理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这三部著作奠定了康德作为哲学大师的批判理论体系,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理性的局限。他对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持乐观态度,认为历史发展,人类进步,世界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被认为是共和自由主义或民主和平理论的先驱 △康德的政治哲学观点包括: 一、人性观,康德同意人的自然状态是无政府状态,但又指出与人性中的兽性成分共存的是人的理性成分,即人性中存在理性和兽性两种成分,其所占成分的大小决定人与人是冲突的战争还是共存与合作。 二、历史观,他的人类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其历史哲学的主题,认为道德必须服从于道德的规约,善良最终必将战胜邪恶。 三、道德观,构成了他的政治哲学观的核心成分,首先,从人性的双重出发,发现政治与道德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道德占主导地位,权力是从属地位,其次,道德的内容就是承认和尊重人的权利 四,国家观,国家是人在法律之下的统一,是人们从自然状态进入法治状态的产物。康德坚决发对家长式的专制主义国家,防止专制主义产生的方法是建立共和制国家。(康德的共和政体:道德原则、个人主义、社会秩序三者的融合统一体) △多伊尔认为康德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遗产是: 和平联盟说:自由民主国家之间协商解决利益冲突的状况和维持和平的存在 国际冲突说:和平仅存在于自由民主国家之间 △康德关于永久和平的论述:《论永久和平》 1、六个先决条款:(1)不秘密保存未来战争的物资(2)不兼并独立国家(3)以民兵代替常规军(4)不举债发动战争(5)不干预他国事物(6)不采取妨碍未来和平的敌对行为 1、其对永久和平最重要的论述是提出三个决定性条件: 第一,每个国家必须是共和政体(民主特征)。康德认为民主体制是战争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二,国际法的基础是自由国家之间的联盟(自由国家联盟) (1)自由国家联盟是民主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国际和平共同体,是国内共和体制的自然延伸。(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 (2)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一致 (3)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对联盟成员国的约束(他认为法律是保证公民自由的基本条件) (4)联盟不是和平条件 (5)这种联盟可以逐步扩大,乃至遍及全球(这种联盟的实质是世界范围的共和体制) 第三、世界公民权利的条件是普遍的善意(世界公民权利) (1)在国际政治中言论自由和对他国政治生活发表评论的自由 (2)自由贸易的权利 △康德的另外一个遗产是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战争的论述(比较含糊) 第一,专制主义国家比共和国家更倾向于发动战争 第二,自由国家认为专制国家的政治和政治制度是不公正的 五、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的确立与发展 (1)自由主义自始至终强调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个人主义 (2)自由主义表现出明显的进化观点 (3)自由主义强调合作和合作的可能性 (4)自由主义还表现出突出的多元意识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冷战后的三十年,理想主义被挤至一隅,主要对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戴维-密特拉尼,欧内斯特-哈斯等提出了功能主义和新功能主义,使自由主义研究得到延续。 二十世纪70年代末,政治自由主义重新抬头,基欧汉和奈否定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假设,提出复合相互依存的理论模式。90年代冷战的结束为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新自由主义发展并确立。 首先是研究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国际机制开始的。从《权力与相互依赖》到《霸权之后》 其次,继《霸权之后》新自由制度主义者从学理上对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6年,奥伊主编的《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集中讨论了理性国际行为体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标志者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超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力图朝着全面国际关系理论的方向发展。 第三,基欧汉的《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提出了自由主义的三个主要理论分支:(1)自由贸易促进和平的商业自由主义;(2)民主体制促进和平的民主自由主义;(3)国际制度促进和平的制度自由主义。1989年,基欧汉的《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利》出版,指出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传统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既继承又有着根本不同的关系,标志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正名。 二、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 新自由制度主义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设,但是,却又从这些基本假说出发。否定了现实主义的重要结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根本问题:国际关系的实质(冲突和合作) △现实主义对于国际关系的三个基本命题 首先,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第二,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是民族国家 第三,国家是自私行为体,以国家利益为国家行为的最高准则 结论: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系统是自助系统,国家的利益不同,自然会在交往中产生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冲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冲突的解决往往取决于冲突国家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所以夺取权力就成为国际社会的实质问题 △新自由制度主义承认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命题,但所得出的结论却完全不一样 首先,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导致无秩序社会,(国际社会的概念) 其次,正是因为国家的单一性和理性,才需要国际秩序,才需要合理解决冲突,才能考虑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第三,自私行为体之间的交往不一定只是冲突(国家是自私的) 因此,国家需要合作,国际社会也存在合作的条件,这样,在无政府国际社会的有序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实质。 △基欧汉把国际交往的形成分为三类:和谐、合作、争端(这种定义承认国际合作的困难,也指出合作的可能) 和谐:指利益完全一致,是利己的个体行为同时自动符合其它行为体的利益 合作:行为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需要协调政策,只有在即有利益冲突又有利益趋同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国际合作的定义) 争端:既有利益冲突又有利益趋同,行为体拒绝政策协调 ▲用博弈法推理说明新自由制度主义提出的作为国家合作基础的两种情况:每种都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第一种是囚徒困境(P96)囚徒困境:博弈双方在没有其他因素干预的情况下, 只能达到次优结果。这种行为体独立决策导致帕累托次优均衡解, 同时行为体双方又共同希望达到帕累托最优解的情形实际上是一种寻求共同利益困境博弈。军备竞争常被认为是囚徒困境的典型实例 第二种是避免共同失利困境(其中“占有优势战略避免共同失利博弈)(P97)避免共同失利困境:即博弈双方希望避免一个双方均会失利的结果。避免的结果。所以, 如果博弈双方希望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则必须放弃单独决策, 进行协调与合作。可能导致贸易战的经济利益矛盾是这种博弈的实例。 注:利益趋同和利益并存是两种博弈的突出特点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合作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国际行为体在相互交往中欺骗行为及各方对于对方欺骗行为的担心(欺骗行为指的是行为体虽然表示愿意合作,但实际行为是不合作) 欺骗行为产生的原因:(P99) 首先是博弈的效用问题(人性是自私的,目的获得最大效用) 其次是未来影响效用不足(对未来重视程度越低,越倾向于欺骗,合作越小) 第三,在国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非互给的单位合作行为(所以国际关系的主流是非零和博弈,是行为体希望取得最优,但却又是非均衡解的博弈情形)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保证国际合作的有效机制是国际制度,因为国际制度可以通过加大或减少国际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调整博弈效用结构,加强互给行为,加强对未来的重视,使行为体相互期望值趋同,达到促成国际合作的目的。 三,国际合作困境与国际制度 △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 (1)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和非政府组织(NGO),有明确规定的规章,章程 (2)国际机制: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IMF,WTO (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得非正式制度,例如:未明确本文规定的外交豁免权等。 △新自由制度主义定义国际制度的三个特征:(信息分配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得核心变量) 第一,权威性 第二,制约性 第三,关联性 第一是权威性。国际制度虽然是无政府国际社会中的制度, 是权力分散状态下的规则, 但却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 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国家是有效的。 第二是制约性, 指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制约作用, 目的是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但是, 由于国际社会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 国际制度制约作用和国家遵循国际制度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制度可以使理性自私的行为体较好地实现自我利益这种功能。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的自愿行为, 但一经建立, 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国家具有约束作用。 第三是关联性。随着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 国际行为体之间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 国际制度会不断扩展。国际制度的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 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 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他们认为国际制度的这些特征,使其能够解决合作困境的主要问题,因而成为国际合作的有效保证。 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和横向效应(P102)(改变囚徒困境博弈效用)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功能是惩罚和服务性 △国际体系中信息分配成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变量,市场失灵在国际合作领域导致政治质量的不确定现象。 △国际制度可提供可靠信息: 首先,国际制度本身要求参加国际制度行为体提供标准化信息 其次,国际制度提供行为准则的标准框架,促进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了解。 通过制裁对于故意不合作违规行为的惩罚和通过对于违心不合作行为的纠正是国际制度促成合作的主要手段,这就是“制度选择”。 四,新自由制度主义批判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理论缺陷: 首先,新自由制度主义得核心概念——国际制度,是为了维护和延续某种国际社会体系服务的(为给定的国际体系服务得) 其次,新自由制度主义淡化国家实力的概念,认为在相互依存条件下权利可转换性减弱,因而通过国家实力在许多问题领域中实现国家目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但事实上国家实力仍是国际关系很多情况下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三,即使各方面可以参与博弈,在无政府的国际环境中,合作的局限仍然相当大,其中妨碍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不是双方均有效益,而是各自收益得多寡(即相对收益问题) 注: 国际合作:指国际行为体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调整,使相互交往的国际行为体的实际和预期效用相吻合。 国际制度: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行为体活动,帮助行为体的期望值趋同。 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指在给定问题领域内违犯国际制度的行为不会被视为一个孤立行为,而是被看做同一个问题领域一系列国际行为中的一个。 国际制度的横向效应: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 ——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温特的建构主义采用了社会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也采用了理念主义的本体论,强调了观念文化、认同等因素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存在三种不同的无政府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国家利益和国际体系结构同等重要,但国家利益的基础是国家身份,国际体系结构的核心内容是观念分配(即体系文化)。建构主义是体系理论,体系文化是其主要构成性因素,体系文化构成了国家身份,国家身份构建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行为。 一.亚历山大-温特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背景(主观) 建构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90年代中后期成为强劲理论,温特的论文《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温特》(1987),《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成的》(1992),以及他的理论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1999),分别代表三个发展阶段: 1.《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提出了施动者和结构互相建构的基本论断,未从社会互动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做了铺垫,开始系统地提出国际政治社会特性的具体研究问题。 2.《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对“无政府状态”提出了质疑,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的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某种意义上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义宣言,认识到了符合互动理论对他自己理论体系的意义。 3.《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温特借鉴了哲学和社会理论,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构建理论。第一
/
本文档为【秦亚青《权利_制度_文化》理论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