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伦敦规划

2013-03-25 2页 doc 30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7814

暂无简介

举报
大伦敦规划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1944年),该规划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 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计划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该规划包括了这样一些主题: 延续控制伦敦市区内工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
大伦敦规划
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1944年),该规划的范围覆盖6735km2,涉及到134个地方政府,当时人口1250多万。 因此该规划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伦敦市区的总体规划,而是整个大都市地区的规划。正如塔夫里等人评价的, 该规划使“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既考虑到了城市建成区本身的延续性和进行全面改造的困难,同时也兼顾了城市向外扩散的需要采用了降低已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在城市的建成区之外有建设新城的方式来整合整个区域,使城市及其周边均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之中”。 该规划包括了这样一些主: 延续控制伦敦市区内工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思想,限制城区的工业扩建;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相分离;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停止人口地迁入,使整体德人口密度能够下降,同时将市区的人口向郊区迁移;完善伦敦港的功能;给予城市规划新的权力,以控制土地的价格,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等在具体的布局内容上,通过对区域现实状况的详细审查,规划将整个规划地区划分为4个同心圆地区。 核心内容:——同心圆布局模式 (1)城市内环。包括伦敦郡和部分邻近地区该地区现状特点是密度过大,规划建议要从这里疏散出40-50万人口,也迁出相应数量的工作岗位,进行全面地城市更新,是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降至每公顷190至250人。 (2)郊区环。这里现状存有相当数量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设的住房,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不是很高,规划建议今后不再在这里增加人口,但需要对该地区进行重新组织,应提供合适的舒适环境。居住用地的人口净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25人。 (3)绿带环。这里是由国家1938年《绿带法》所规定的绿带用地,规划建议将围绕原有城市的绿带进一步拓宽,在整个建成区外围将绿带环扩展至16km宽,规划设置森林公园、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场地,以阻止伦敦扩展到1939年达到的边界以外去,同时为整个地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 (4)乡村环。这个地区要接受伦敦内环疏散出来的大部分人口。规划建议在这个地区内开发新的中心,但开发的方式不应采用郊区似的居住区方式,而是要有计划地集中建设一系列的卫星城。规划设置8个卫星城,可以安置迁入50万人口。每个卫星城人口规模应在6-8万,使每个卫星城均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容纳伦敦前来的人口。 整个城市的结构以新的快速道路网为基础,这些向外辐射的道路网覆盖了整个地区,为整个地区提供了较好的通达条件。同时,这些放射路汇集在由内环和外环所形成的环形地带内,处在绿带和乡村环之间,从而避免了外来交通流向城市中心地区的集聚。在城市内部的交通组织中,运用了特里普的研究成果,按道路功能对道路网进行划区,使不同等级的道路自成体系。 该项规划把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城市交通的分区和社区的划分而重组内部空间结构,对到此为止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全面地总结与运用,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成熟,同时也为战后城市规划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基本模式。 贡献: ①阿伯克隆比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将霍华德、格迪斯和恩温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半径50公里左右,覆盖一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地区发展图景,以及格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概念,采纳了恩温的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的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 ②该规划体现了《巴罗报告》中提出的分散工业与人口的中心思想,建议要从伦敦密集地区迁出工业,同时也迁出100万人口。通过规划在距伦敦中心城区48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划分四个圈层并配合放射状的道路系统,对于每个圈层实现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特别是控制并降低中心内圈层的密度,通过绿地圈层实行强制隔离以阻止建成区连片蔓延的局面。因此可以说,在这个规划中最早地明确体现了“分区管制”的思想。 大伦敦规划总体上是成功的,在于相关法规的共同作用下,它有效地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的势头。从今天的现实发展情况看,伦敦由1951年德820万人口减少到目前的660万人口,这其中固然有产业转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郊区化过程推进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大伦敦规划的思想及其提出的措施,是使其成为成功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最典型案例之一。
/
本文档为【大伦敦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