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9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CT

09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CT

2013-04-04 50页 ppt 10M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9323

暂无简介

举报
09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CTnull中枢神经系统(三)中枢神经系统(三)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概述: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和烟雾病等。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脑中风。 CT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很大,但对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诊断不如脑血管造影。 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多由于脑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所致,以大脑中动脉闭...
09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CT
null中枢神经系统(三)中枢神经系统(三)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概述:脑血管疾病概述: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瘘和烟雾病等。主要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脑中风。 CT对脑出血和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很大,但对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烟雾病等的诊断不如脑血管造影。 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急性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坏死,多由于脑血栓形成和栓子脱落所致,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 分类 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生理脑梗死病生理正常脑血流量(CBF) 灰质80~100ml/100g/min 白质20~25ml/100g/min 电衰竭 诱发电位消失,神经元传导功能丧失 <30% CBF,15~20ml/100g/min 膜衰竭 细胞膜完整性破坏,不可逆损伤 15~20% CBF,10~12ml/100g/min 脑缺血半暗带(penumbra) null(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栓塞(血栓、脂肪、空气) 血管炎 低血压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分期超急性期(<6小时) 急性期(< 3天) 亚急性期(3~10天) 早期慢性期(11 ~ 30天) 晚期慢性期(>30天)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分期null病理 细胞毒性水肿 血管源性水肿 脑组织缺血坏死 临床 突然发病 感觉和/或运动障碍nullnull 急性脑梗塞:发病后12—24小时内,CT可无阳性发现。发病2天后,CT有典型改变。 第1周:梗塞区呈低密度、底边向外的三角形或扇形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 第2周:病灶密度变均匀,边界清楚。 null第2—3周:梗塞区脑水肿消退,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及吞噬细胞浸润,其密度相对增高,平扫时为等密度,称为模糊效应。 第4周—2个月:梗塞的密度继续降低,直至脑积液密度。 占位效应:第1—2周显著,从第3周逐渐消退,CT表现为脑室受压变形,轻度向对侧移位。 增强扫描:病变区增强在2—3周内发生率90%,其特征性表现是脑回样强化。null1小时nullnullnull4小时null 大脑中动脉梗塞早期征象: 致密动脉征: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或其他大动脉密度增高,CT值77~89Hu( 42~53Hu ) 岛带征:岛带(岛叶皮质、最外囊、屏状核) 灰白质界面消失 豆状核轮廓模糊或密度减低(基底节回避现象) 脑梗塞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重要提示!!!nullCT灌注成像观察病变微血管变化的功能成像 急性脑缺血的血流灌注改变早于组织学改变 CT灌注成像可早期发现缺血灶,判断损伤程度 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不能反映血流灌注状态,到 组织学发生变化才能显示,已难以恢复nullCT灌注成像参数脑血流量(CBF): 单位时间内流经一定量脑组织的血液量(ml/100g.min) 脑血容量(CBV): 一定量脑组织的血液容量(ml/100g.min) 平均通过时间(MTT): 对比剂通过脑组织的路径不同,通过时间也不相同,因此用平均通过时间表示 峰值时间(TTP): 从对比剂开始出现到其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 脑缺血的CT灌注表现:脑缺血的CT灌注表现:梗死组织:CBV ↓ CBF ↓ MTT ↑ TTP↑ 血流灌注已有明显改变,其位置、面积均与CT平扫所见低密度区相一致null3小时null3小时BF BV MTT TTPnull脑梗死起病4小时nullBF BV MTT TTP4小时 null5小时nullCBF CBV MTT TP5小时null功能性MR成像(functional MRI)T2WI仅在发病12~24h后发现缺血 fMRI可早期诊断、确定缺血半暗带,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MR弥散成像(DWI) MR灌注成像(PWI) MR波谱(MRS) 脑功能定位成像(BOLD-fMRI)null右侧大脑半球梗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null发病24小时发病后1年陈旧性脑梗塞 陈旧性脑梗塞 梗塞区脑水肿和占位效应消失,仅留1个低密度囊腔,边缘清楚,锐利,其内为液化或瘢痕组织,并同时有局限性脑萎缩。在增强扫描时,无强化效应。nullnull(二)、腔隙性脑梗死 系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的缺血性小梗塞,为大脑动脉深穿支闭塞所致,微梗塞所致腔隙性脑梗塞常为脑积液密度,边缘光滑、清楚,平均0.5—1.5cm大小。好发于豆状核、桥脑、丘脑、尾状核、内囊及其它部位,常常为多发。 null右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nullnullnullnullnull(三)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梗塞在急性脑梗塞病人经治疗后 1周或数周后发生,一般为血栓和栓子崩解或治疗后发生碎裂,而向闭塞血管的远端移位,从而使血液重新进入再通部分的血管及分支中。由于该部血管易发生坏死,张力很低,导致出血发生。 CT表现: 在扇形或三角形低密度梗塞内,出现斑片状及点状高密度出血灶,与高血压性出血灶相比,出血密度减低,边界不清楚,而且占为效应明显。 增强扫描:在梗塞区低密度中可显示有脑回状部、斑片状增强。 nullnullnull二、颅内出血 可由脑动脉瘤、血管畸形、肿瘤和炎症等引起,中老年人以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为常见。出血部位以内囊-基底节和丘脑区常见,其次为小脑和脑干。病理:脑内小动脉壁薄弱,中层发育差,特别是豆纹动脉走行过急加之硬化,在高血压的作用下,易产生玻璃样变性及纤维素性坏死,进而形成粟粒样动脉瘤,破溃后出血。 脑出血病理演变脑出血病理演变超急性期(4~6小时) 完整红细胞(双凹,纺锤形,70-90%), OxyHb,凝血(血清挤出) 急性期(7-72小时) 红细胞脱水收缩变形但仍完整 OxyHb→DeoxyHb 周围水肿明显null亚急性期(3天~2周) 早期(3~6天) DeoxyHb →MetHb (Fe3+),周边→中心 晚期(1~2周) 红细胞溶解,细胞外MetHb 水肿消退 血肿周围出现炎性反应和巨噬细胞 null慢性期(>2周) 早期(1~数月) 血肿体积缩小 细胞外游离稀释MetHb 巨噬细胞吞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成血肿壁 晚期(数月~ 数年) 血管化的纤维基质,吞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null(一)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 微小动脉瘤、玻璃样变性 80%发生在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丘脑 最常见;20%在小脑、脑干和脑叶nullnull脑出血CT表现血肿演变:均匀高密度影(50~80Hu);3~7天,血肿边缘模糊、密度减低(1.5Hu/天)、向心性缩小(融冰征);1月,等或低密度灶;2个月,脑脊液样囊腔 破入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1~3周吸收 水肿和占位:2周最明显,持续1月,2月消失 增强:2周~2月最明显,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影,相当于原血肿的大小和形状。血脑屏障破坏、血液过度充盈、肉芽组织形成null右侧丘脑区血肿破入脑室系统 2周后血肿吸收null出血量( ml ) ﹦π/6×长×宽×高 出血量的计算方法:多以田氏方程计算:null左侧豆状核血肿2周后吸收null右侧基底节区血肿破入脑室系统null右侧外囊区血肿软化灶形成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周边有低信号环绕右侧外囊区血肿软化灶形成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周边有低信号环绕null(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null直接征象: 脑池、脑沟密度增高,出血量大时呈铸型 部位:提示出血动脉 间接征象 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 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脑疝CT表现null大脑前动脉——视交叉池、侧裂池前部 大脑中动脉——一侧的侧裂池附近 颈 内 动 脉——以大脑外侧裂池为多 椎基底动脉——脚间池、环池 nullnullnull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null病因 动脉瘤破裂(51%) 高血压(15%) 血管畸形(6%) 外伤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 null三、脑血管畸形为血管形态学异常,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内出血的原因之一 分为:动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扩张症四型,以动静脉畸形最常见null(一)动静脉畸形 年龄:72%在40岁前起病 部位:85%幕上,15%幕下 98%单发,多发者见于Wyburn-Mason (脑-视网膜动静脉瘤综合征)和 Rendu-Osler-Weber综合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null临床与病理由一条或多条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组成,引流至静脉或静脉窦,有时可见动静脉直接交通 畸形血管团内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管壁发育不良易出血,血栓及管壁可钙化 周围脑组织常萎缩和胶质增生,脑水肿、钙化、出血、梗塞nullCT平扫: 边界不清混杂密度病灶 周围无水肿和占位表现常有萎缩改变 邻近脑室的动静脉畸形可突入脑室,类似占位病变 破裂形成血肿多位置表浅,形状不规则,也可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nullCT增强: 病变区呈点、线状明显强化血管影,可见血管团及引流血管 少数病例平扫仅显示低密度,增强后才显示血管团和引流血管nullnullnullnullnullnull左额叶AVMnullnull(二)海绵状血管瘤占脑内血管畸形7% 80%位于幕上 (髓质、皮髓质交界、基底节),也可见于小脑、脑干、脊髓null病理: 扩张、衬有内皮的窦样间隙构成, 其间无脑组织 瘤内出血 100% 50%多发 临床:无症状或癫痫null平扫: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均一或不均,常钙化;出血时出现水肿和占位表现 增强:轻度~明显强化,与钙化和血栓形成有关 CT表现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多发海绵状血管瘤null因反复多次出血而呈混杂信号,可见含铁血 黄素黑环,呈“爆米花”状,为其特征性表现 梯度回波序列最敏感,病灶呈低信号MRI表现:nullnull(三)静脉畸形静脉性血管瘤(venous angioma) 大脑大静脉畸形(malformation of Galen vein)null静脉性血管瘤病理: 多条细小扩张的髓静脉和一条或多条引流静脉组成,其 间有正常脑组织,少有出血,约1/3合并海绵状血管瘤 部位: 邻近脑室的深部白质,以侧脑室额角周围和小脑半球最 常见 症状:多无症状,偶然发现nullCT表现平扫无异常发现或仅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局限性略高密度区 增强后可见点、线状强化的血管影引流至皮层或室管膜下,为扩张的髓静脉和/或引流静脉null扩张的髓静脉和引流静脉呈流空信号(海蛇头样表现),少数引流静脉T2WI呈高信号与慢血流有关 ,增强可提高病变显示率MRI表现:null左侧小脑半球静脉性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瘤 合并海绵状血管瘤 静脉性血管瘤 合并海绵状血管瘤 null四、动脉瘤颅内动脉局灶性异常扩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龄: 约1/3在20~40岁发病,1/2在40岁以后发病 男:女= 2:3null分类:粟粒状、囊状、梭形、假性、夹层动脉瘤 部位:前循环约占颅内动脉瘤90%,椎基底动脉 占10% 20%多发,女性多见 临床:不破裂多无症状;破裂后出血、SAH 临床与病理null CT表现(未破裂动脉瘤) 薄壁无血栓动脉瘤:边缘较清楚的圆形稍高密度 影,有明显均一强化 部分血栓动脉瘤:等或高密度,增强后中层血栓 无强化,中心瘤腔和瘤壁明显强化,呈靶征 完全血栓化动脉瘤:等密度病灶,无中心强化, 有或无壁环状强化 各型均无周围水肿,可有点或弧线状钙化null左大脑中动脉动脉瘤nullnullnullCT表现(破裂的动脉瘤) CT上多不能显示瘤体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脑积水、脑水肿 脑梗死、脑疝nullnull破裂动脉瘤SAHnullMRI表现 无血栓动脉瘤呈流空信号 血流速度较慢时,T1高或等,T2高信号 瘤腔内血栓,高低等或混杂信号 钙化,低信号 MRA价值与DSA近似null五、脑白质疏松症脑白质疏松症是一个影像学概念,主要是一种弥漫性脑缺血所致的神经传导纤维脱髓鞘疾病;可由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多种疾病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痴呆,思维加工速度减慢,认知功能下降null(1)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白质斑片状或弥漫性互相融合的低 密度灶,边缘模糊,呈月晕状。CT值较正常值低5~ 10HU,增强扫描不强化,常两侧对称,以脑室周围明显 (2)早期病灶限于额叶白质,以后向侧脑室周围、枕叶和 中央半卵圆中心发展 (3)严重者两侧侧脑室扩大或有脑萎缩 (4)脑干尤其是脑桥中上部、中央部易受累,较少累及弓 状纤维、胼胝体、延髓、中脑和小脑CT表现:nullnull
/
本文档为【09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C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