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_王伟波

2013-04-24 5页 pdf 264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534

暂无简介

举报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_王伟波 外国城市 〔文章编号〕 1002 - 2031(2012)06 - 0087 - 05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王伟波 向 明 范红忠 〔摘 要〕 德国的城市化采用了以大城市为核心、建立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的模式。在城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均衡发 展,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主体。德国的这种城市化模式保证了低房价,减少了居民上下班通勤时间和成本,完善了中小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保持和发展了各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了多样化的旅 游业。 〔关键词〕 城市化模式;德国;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_王伟波
外国城市 〔文章编号〕 1002 - 2031(2012)06 - 0087 - 05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王伟波 向 明 范红忠 〔摘 要〕 德国的城市化采用了以大城市为核心、建立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的模式。在城市圈内,大中小城市均衡发 展,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主体。德国的这种城市化模式保证了低房价,减少了居民上下班通勤时间和成本,完善了中小 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保持和发展了各城市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了多样化的旅 游业。 〔关键词〕 城市化模式;德国;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 51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伟波(1982—) ,男,山东烟台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向 明 (1970—) ,男,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范红忠(1967—) ,男,湖北汉川人,华中科 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790026)。 〔收稿日期〕 2012 - 01 - 09 〔修回日期〕 2012 - 03 - 20 一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拥有约 8200 万人口、35. 7 万平方公里国土的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密集的国家之一。虽然德国的城 市化率超过了 90%,但却很少受到诸如交通拥堵、 高房价、垃圾围城等“城市病”的困扰。 1.中小城市:城市体系中的主体 德国大城市少,以中小城市居多,且分布比较均 匀。据统计,截至 2010 年底,德国共有大中小城市 2065 座。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柏林、汉 堡、慕尼黑,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也不过 80 个。而 人口在 2000 至 10 万人之间的中小城镇却密布全 国,这些城镇承载着 4970 万人(约占德国人口的 60%)。即便是德国人口最多的柏林,也不过 370 万 人[1]。 2.由大中小城市组成的区域城市群分布均匀 自上世纪 60 年代起,德国开始规划与建设互补 共生的区域城市圈,城市圈内部以大城市为龙头,以 中小城市为主体。目前,德国全境共形成了莱茵— 鲁尔区、柏林—勃兰登堡区、莱茵—美茵区、斯图加 特区、慕尼黑区、大汉堡区、纽伦堡区、法兰克福区、 不莱梅—奥登堡区、莱茵—内卡区、汉诺威—布伦瑞 克—哥廷根—沃尔斯堡区和德国中部城市圈等 11 个城市圈。如表 1 所示,这 11 个城市圈均匀分布于 德国各个地区,涵盖了国内所有的商业、文化和政治 中心,聚集了德国 70%的人口,并解决了国内 70% 的就业。 ·78· 总第 203 期 城市问题 2012 年第 6 期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外国城市 表 1 德国各城市圈人口、面积及圈内主要城市 城市圈 2008 年人口 (百万) 面积 (km2) 人口密度 (人 /km2) 圈内主要城市 2008 年就业 人数(千人) 位置 莱茵—鲁尔 11. 69 7110 1644 科隆、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杜 伊斯堡,波鸿 5691 德国中西部 柏林—勃兰登堡 5. 95 30370 196 柏林,波茨坦,科特布斯,法兰克福 2686 德国东北部 莱茵—美茵 5. 52 14800 373 法兰克福(美因河畔) ,威斯巴登 2873 德国中西部 斯图加特 5. 29 15400 343 斯图加特,海尔布隆,罗伊特林根,埃斯 林根内卡,蒂宾根,路德维希堡 2755 德国西南部 ,巴 登—符滕堡州 慕尼黑 5. 60 27700 202 慕尼黑,奥格斯堡,因戈尔施塔特,罗森 海姆 3064 德国南部 ,巴伐 利亚州 德国中部 6. 90 12000 575 莱比锡,德累斯顿,开姆尼茨,哈勒,马 格德堡,爱尔福特 3193 德国中东部 汉堡 4. 29 19800 216 汉堡,吕内堡 2125 德国北部 汉诺威—布伦瑞 克—哥廷根—沃 尔斯堡 3. 88 18901 205 汉诺威 ,不伦瑞克,哥廷根,沃尔夫斯 堡,萨尔茨吉特,希尔德斯海姆,塞尔 1861 德国北部 ,下萨 克森州 纽伦堡 3. 60 20544 175 纽伦堡,菲尔特,埃尔兰根,拜罗伊特, 班贝格,霍夫 1902 德国东南部 ,巴 伐利亚州 不莱梅—奥登堡 2. 73 13749 199 不来梅,奥尔登堡,不来梅港,威廉 1294 德国西北部 莱茵—内卡 2. 36 5638 419 曼海姆,路德维希港,海德堡 1152 德国西南部 德国 82. 00 357021 229 40279 数据来源:http:/ /de. wikipedia. org /wiki /Metropolregion(维基百科德文网) ;就业数据引自 Deutschland DuKzdEMi (2010)[2]。 3.城市圈具有与其他国家大城市相匹敌的竞争 力 以莱茵—鲁尔城市圈为例,该城市圈是以莱茵 河和鲁尔为中心的城市聚集区域,这个地区从南部 的波恩延伸到东北部的哈姆并且包括科隆和杜塞尔 多夫,面积达 1. 15 万平方公里。该城市圈内拥有 5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5 个,即科隆、埃森、多特蒙 德、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2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 1 0个(表2);1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有30个;此 表 2 莱茵 -鲁尔区人口最多的 10 个城市 居民人数(万人) 在德国城市中的排名 1.科隆 96. 57 4 2.埃森 61. 49 6 3.多特蒙德 59. 88 7 4.杜塞尔多夫 57. 10 9 5.杜伊斯堡 53. 53 11 6.波鸿 40. 04 16 7.乌帕塔尔 38. 19 17 8.波恩 29. 14 20 9.盖尔森基兴 29. 12 21 10.慕逊加柏 26. 67 26 资料来源:数据引自 Blotevogel(1998)[4]。 外,该城市圈内还有一批拥有 2. 5 万人口以上的小 城镇。这些城市星罗棋布,彼此距离几公里至几十 公里,形成了东西向转南北向的弓状城市群[3]。 尽管莱茵—鲁尔城市群没有人口超过 100 万的 特大城市,但是由于中小城市密集,使得莱茵—鲁尔 城市群聚集了 1170 万人口,与伦敦大都市区和巴黎 大都市区的人口旗鼓相当。 二 德国城市化模式的优势 1.地区和城乡差距小 在城市圈或者大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的辐射 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整体发展。各区域城市群及 其内部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均衡 发展,避免了区域差距过大和类似日、韩、巴西等国 城市化进程中生产和人口在大城市的过度集中问题 (表 3)[5]。这对德国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防止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以及缩小贫富差距均 具有重要的作用[6]。 ·88·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6 期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外国城市 表 3 德国各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圈 2008 年 GDP (百万欧元) 2007 年人均可 支配收入(欧元) 柏林 -勃兰登堡 142952 15421 不莱梅 -奥登堡 77795 18459 莱茵 -美茵 205523 19303 汉堡 147749 20510 汉诺威 -布伦瑞克 - 哥廷根 -沃尔斯堡 112405 17925 德国中部 159602 15101 慕尼黑 224271 20767 纽伦堡 117290 18967 莱茵 -内卡 74856 18709 莱茵 -鲁尔 372700 19338 斯图加特 182088 20778 德国 2495800 18421 数据来源:引自 Deutschland DuKzdEMi (2010)[2],以上数据为 2010 年 7 月 1 日统计。 在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且城乡差 距不明显。小城镇除了规模、作用和影响不及大城 市,在基础设施方面并无很大差异。虽然城镇规模 不大,但水、电等基础设施均与大城市无异;街道整 洁干净,各类商店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 俱全”。例如,施瓦堡市只是一个拥有 15000 人口的 小城市,但其却拥有 1. 2 公顷的森林、7 所学校(包 括中小学和幼儿园)、一条商业街和一个火车站,银 行、游泳馆、图书馆等也是一应俱全。施瓦堡市的商 业服务十分完善,在这里可以找到大城市里几乎所 有的一线品牌和全国性连锁超市,从苹果电子产品 到耐克鞋均应有尽有。 2.房价和房价收入比低 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使得大多数德国居民 分散在众多中小城市之中,避免了大城市和特大城 市的高房价问题。1977 年至今,德国的平均房价仅 上涨了 60%,而同期德国居民的个人收入却增长了 3 倍。在过去的 10 年中,德国的物价年均上涨 2%, 房价年均上涨 1%。以 2009 年为例,德国人均月收 入在 2400 - 3000 欧元之间,普通住宅均价是 1000 - 2000 欧元 /平方米。两口之家平均需要 2 年半的 家庭收入即能购买一套 100 平方米的普通住宅,房 价收入比之低,似无出其右者。 3.通勤成本低廉 由于人口少、城市规模小且规划合理,德国的城 市因而成功地避免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大大降 低了人们工作、学习、购物的通勤成本。此外,通畅 的交通也使得骑车上班成为可能,德国联邦统计局 的数据表明,在德国每 1000 名居民中就有 814 辆自 行车,其中骑车上班者占上班族的 38%。 在经济关联高度紧密的城市群内,人们跨城市 居住、工作、学习、购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德国高度 融合的城市公共交通和城市群公共交通保持着低廉 的通勤成本。以莱茵—鲁尔区为例,城市公共交通 已由市区范围扩展至城市圈范围,整体覆盖面积由 4500 平方公里拓展为 7300 平方公里,覆盖城市由 14 个增加到 19 个,覆盖人口由 500 万人增加为 800 万人,囊括了工业区周边的区域范围。目前,莱茵— 鲁尔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城际快速铁路、市郊铁路和 城市地铁为骨干、以地区普通铁路、有轨电车和公交 汽车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城市群城市快速铁 路一般每 20 分钟一班,高峰期每 10 分钟一班;城市 地铁班次更为紧密,一般的发车间隔为 2 - 4 分 钟[7]。 4.各城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促进和壮大了多 样化的旅游业 城市特色文化可以增加居民的自豪感、凝聚力 和城市环境的舒适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 城市的竞争力。由于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德国 没有文化荒漠地区,各地的城市和边远的小镇均具 有各自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不同的城市文化催生了多样化的旅游产业, “音乐之旅”、“歌德之路”、“童话之路”等线路游, 各有自己的不同的艺术特色;“丰收节”、“洋葱节”、 “玫瑰节”、“南瓜节”、“土豆节”、“狂欢节”等则结 合了各地的民俗节庆文化。由于德国各城市都有自 己的特色文化以及多样的旅游产业,因此,德国的地 域性文化差异特别大,在德国各地旅游有亲临多个 国家的感觉。 三 德国城市化模式的促成因素 德国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的模式主要由政府政 策和自然、历史等原因促成。 1.大中小城市均具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和投资 决策权 历史上,德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9 世纪中叶之前,德国还是邦国林立、藩镇割据之地, 各个邦国各自为政,多形成了各自的经济中心。通 过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德国实现了统 一,统一后的德国开始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进 程。在这一进程中,德国逐渐形成了以原邦国首府 为中心的多城市圈格局,并且城市圈内大中小城市 ·98·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6 期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外国城市 各自均具有独立的财政预算权和投资决策权。 有研究认为,一国中央政府对个别城市(通常 是首都)采取优惠政策,就会使得城市之间缺少了 公平竞争的舞台,进而导致过度集中问题的出 现[8 - 10]。德国大中小城市财政上的分权使得各城 市政府可以独立地做出公共投资决策,自主发展公 共服务(如教育、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设施 等),进而促进了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与中央 集权式经济体相比,财政上的分权式经济体减少了 中央集权制国家由于实行倾斜性投资政策而造成的 地区经济差异。德国的这种财政上的分权避免了资 本和人口在大城市的过度集中,进而避免了大城市 的过度膨胀。 2.交通设施水准高且布局均衡 自工业革命始,德国就十分重视区域间交通基 础设施的建设。国土面积仅为 35 万平方公里的德 国拥有 3. 5 万公里铁路和 23 万公里公路(包括 1. 2 万公里高速公路),城市间四通八达的电气化高速 列车平均几分钟一班。这使得州与州、城市与城市 间的交通十分便利,为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奠定 了基础。 3.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首先,各城市的教育并架齐驱,且均重视高科技 发展、产学研结合。在德国,每个大中城市都有自己 的大学、科研与机构,这促进了大中小城市的并 行发展。例如,莱茵—鲁尔区内的科隆、波恩、杜塞尔 多夫和杜伊斯堡都是北威州大学分布的主要城市。 教育的分散布局,使各地区的有效劳动生产率趋向一 致,同时,也减少了因求学而致的人口聚集压力。 其次,各城市均努力优化环境。各城市政府均 认识到,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舒适度是一个城市吸 引人口与资本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舒适的城市生活 环境是城市全体居民和投资者共同的财富。在城市 环境的建设中,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表 4 所列即 科隆、杜塞尔多夫、波恩和杜伊斯堡在提高各自城市 环境舒适度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德国的大中小城 市,不仅绿化面积比率高,而且文化、娱乐、体育场所 数量多,分布亦均匀合理。 表 4 四城市的绿化、公共文化、娱乐及体育设施情况 人口(万) 森林面积(km2) 公园,动物园及 植物园等(个) 博物馆(个) 剧院(个) 体育协会或 体育团体(个) 科隆 96. 6 35. 5 约 10 约 30 约 30 775 波恩 29 39. 5 25 39 26 387 杜塞尔多夫 57 约 21. 8 30 约 20 约 16 127 杜伊斯堡 53 25 15 17 11 500 注:数据来自各城市官方网站。 4.产业和机构布局均匀 波恩是政治中心和各国使馆所在地,森林、绿地 覆盖率超过 75%,工业部门很少;科隆为全国保险 业的集中地;杜塞尔多夫为全国垄断资本管理机构 和批发商集中地之一;法兰克福为银行及航空中心, 大银行总部所在地;汉堡为全国重要的出版、文化、 教育中心,同时也是区域金融中心。产业分散政策 的结果是各城市群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表 5),避免了各地区产业的雷同、重复建设和地区间 的恶性竞争,促进了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城市圈的均衡发展。 表 5 德国各城市圈的主要功能 城市圈 主导产业 城市圈 主导产业 莱茵—鲁尔 矿产业和行政管理 莱茵—莱卡 汽车与化学工业 莱茵—美茵 银行、金融和化学工业 不莱梅—欧登堡 港口业 慕尼黑 科学研发与高技术部门 汉诺威—不伦瑞克—哥廷根—沃尔斯堡 科学与研发 柏林—勃兰登堡 行政、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 纽伦堡 电子和机械工业 汉堡 媒体与港口业 德国中部 机械制造和交通业 斯图加特 汽车制造业、电子和精密仪器 数据来源:BMVBS,BBR. In itiat ivk reisE uropaeischeM etropo lregion in Deu tschland. Bonn:Bundesamt fir Bauw esen und Raum ordnung, 2007:31 - 45。 ·09·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6 期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外国城市 在德国,不仅各区域城市圈具有特色主导产业, 在各城市圈内部不同的城市之间也具有各自的特色 主导产业。例如,在莱茵—鲁尔合成一个大都市区 时,各城市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特 色主导产业,注意专业化和分工协作,达到城市功能 互补,从而实现了大都市区整体的最优化。由表 6 可 知,该区的城市一般不搞“小而全”的综合性职能,而 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展横向的经济协作[11]。 表 6 科隆等四个城市的主导产业 科隆 杜塞尔多夫 波恩 杜伊斯堡 面积(km2) 405. 16 217 141. 22 232. 82 人口(万人) 99. 54 58. 11 31. 64 49. 67 主导产业 食品业、汽车制造业、化 学工业和传媒为最主要 产业;科研、管理、博览 会、金融业、旅游业 金融业、广告业、电信业、 服装业 主要以行政管理和文化 事业为主,信息电信业、 旅游业也较发达、工业比 重不大 钢铁业、化学工业、造纸 业、设备机器船舶制造 业、精密仪器生产业、运 输业 四 结论 通过对德国城市化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是以大城市为核心来建 立互补共生的区域城市圈,推崇城市圈内的大中小 城市均衡发展,中小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的主体。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具有以下优势:有利于 缩小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差距,有利于保持低房价和 低房价收入比,有利于减少居民上下班的通勤时间 及通勤成本,有利于完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 公共服务的水平,有利于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持 和发展,有利于多样化的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德国的城市化模式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城 市化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at the urbanization models of Germany is a kind of large city cored one,established by a complement of regional city circle. And in the city circle, all the large,medium and small cities develop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main body of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This urbaniza- tion model in Germany can maintain low house prices and the low house - earnings ratio,reduce the time and costs of resi- dents’commuting,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 ices,and reduce the cost of urban resid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maintains and develops the unique urban culture and a variety of tourism. 【Key words】 urbanization models;Germany;coordina- ted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 韩墨. 德国如何医治“城市病”. 半月谈,2011(4) :86 - 88 [2] Deutschland DuKzdEMi. Regionales Monitoring,2010[R]:16 - 18 [3] Gans,P. . Urban Population Change in Large Cities in Germany, 1980 - 94[J]. Urban Studies,2000(9) :1497 - 1512 [4] Blotevogel,H. H. . The Rhine - Ruhr Metropolitan Region:Re- ality and Discours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4) : 396 - 398 [5] 范红忠,周阳. 日韩巴西等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过度集中问题 [J]. 城市问题,2010(8) :2 - 8 [6] 叶齐茂. 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J]. 城乡建设,2010 (7) :79 - 80 [7] 樊一江,任虹,杨杰. 德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J]. 海外视窗,2011:51 - 60 [8] Ades,A.,E. Glaeser. . 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ing urban gian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1995,110:195 - 227 [9] Davis,J. C.,Henderson,J. V. .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 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 ics,2003(53) :98 - 125 [10] Henderson,V. .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Spring,2002(17) :89 - 111 [11] Cohen Barney. Urban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Current Trends and a Caution Regarding Existing Forecasts [J]. World Development,2004(1) :23 - 51 (编辑:薛 剑;编辑:辛章平) ·19· 《城市问题》2012 年第 6 期 德国的城市化模式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Administrator 铅笔
/
本文档为【德国的城市化模式_王伟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