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走进梵高的世界

走进梵高的世界

2013-04-25 4页 doc 40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608590

暂无简介

举报
走进梵高的世界 走进梵高的世界 —由《向日葵》浅析梵高 摘要: 《向日葵》是梵高的成名作,也是造就梵高悲剧一生的开端。梵高画下第八幅《向日葵》后,在与高更的一次争吵中割下自己的耳朵,而被认为是疯子。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自杀了。从《向日葵》可以看出梵高是孤独的,他渴望被认知,渴望创造出一片新的艺术领域,但在他有生之年,这些都没有实现,他只有寂寥地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本文将从《向日葵》的创作背景,创作内容等方面分析,走进他的艺术世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梵高 创作激情 孤独的创作 梵高绘画的独一无二,在于他不可能被别人学习...
走进梵高的世界
走进梵高的世界 —由《向日葵》浅析梵高 摘要: 《向日葵》是梵高的成名作,也是造就梵高悲剧一生的开端。梵高画下第八幅《向日葵》后,在与高更的一次争吵中割下自己的耳朵,而被认为是疯子。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自杀了。从《向日葵》可以看出梵高是孤独的,他渴望被认知,渴望创造出一片新的艺术领域,但在他有生之年,这些都没有实现,他只有寂寥地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本文将从《向日葵》的创作背景,创作内容等方面分析,走进他的艺术世界,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梵高 创作激情 孤独的创作 梵高绘画的独一无二,在于他不可能被别人学习。他是一个特例,如果谈论过多,可能对他的判断失真。“疯狂”与生俱来,与疾病一样不可模仿。梵高的绘画哲学仅仅属于梵高,与别人并无大的关联。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创作,其中《向日葵》是他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研究这一作品,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梵高,走进他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一《向日葵》的创作背景 梵高出生于荷兰的北部拉班特省,是提奥多鲁斯和安娜的存活下来的六个孩子中的长子。梵高年轻时在一家画店里当店员,这才算是他接受的最早的“艺术教育”。1886年,32岁的梵高从荷兰搬到巴黎,希望能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他的弟弟席奥·梵高是个颇有影响力的画商。梵高搬进弟弟位于蒙马特区勒比克街54 号的家。当时的巴黎是印象派画家的大本营,也是世界艺术的中心。他接触了日本版画并观赏了印象主义的作品。这些来自异国的绘画犹如黑暗中的闪电,对梵高的启发和震动都是极大的,印象主义作品对他的影响尤甚。第一次看到莫奈、德加、毕沙罗和马奈的画,梵高感觉自己置身于疯人院。因为自12岁以来,他一直习惯于看色彩不鲜明的图画,在那些图画中,笔触是看不见的,每一个细部,正确而完整,平涂的颜色相互慢慢地融和。而这些印象派的画,与他从前所看到的或梦想过的迥然不同:没有平、薄的面,没有感情的节制,没有几世纪来欧洲画所有的那种棕色肉汁,每一笔均显而易见,每一笔均符合大自然的节奏。而莫奈用的最暗的颜色,要比荷兰全部的博物馆中所能看到的最亮的颜色还要亮上十几倍。这儿图画上的阳光使人眼花缭乱,满溢出光、空气和蓬勃的生机。莫奈、德加、马奈等人的作品颠覆了梵高的思想,让他瞠目结舌,让他觉得己浪费了之前长长的6年时光。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梵高埋首作画,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蒙马特花园中,照惯例满是即将凋谢的向日葵。梵高采了些向日葵回家画了最早的四幅向日葵习作。向日葵的形状、色彩以及种子都让他着迷。他贪婪地吸收一切有关艺术的事物,如莫奈、高更、毕沙罗的风格等。他像吸尘器一样,吸收着别人的精华。但梵高拒绝全然沉浸在那个世界里,因为他担心他的作品流于教条式或沦为装饰艺术。他宁愿描绘人们的双眼也不想画大教堂。这四幅向日葵习作,得到了当时极富盛名的高更的欣赏,高更很喜欢这四幅向日葵画作。它为梵高带来了一段最重要的友谊,这段友谊先是产生了他 的旷世巨作,又导致了一代巨星的陨落。 1888年,梵高从巴黎来到法国南部阿尔,阿尔是罗纳河畔的一个风景优美的 农业小镇,离地中海大约55英里,位处地中海地区中心。那里,大自然各种折磨人的色调飞扬跋扈:天空的蔚蓝—一种如此严酷、无情、深沉的蓝色,简直完全不是蓝的了,而是毫无颜色;展开的无垠田野的绿色;是绿色的真髓,绿得发狂;太阳的炙人的柠檬黄;土壤的血红;蒙马特尔上空孤云的雪白;果园里年年复生的玫瑰花……这些颜色都令梵高吃惊,并且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在阿尔租了一间黄色的房子,作为他的画室,并极力邀请高更和他一起创作。在他心中高更不仅是他的良师亦是他的益友。此时的他,非常崇拜高更,想和他一同创作,成为艺术创作上的伙伴。满心期待与高更合作的梵高文思泉涌,在接下来的五个月中每天都会完成一幅画作,并在这里完成了现今馆藏在伦敦国家艺廊的那幅巨作。他总是天不亮就起身去作画直到傍晚才回来。他在太阳下暴晒,从来不戴帽子,任由烈日炙烤他的头顶,他的一切。夏日,阿尔的一切都燃烧起来,凡是阳光中的一切事物,都呈现出一种类似硫黄般的黄色。作画时,梵高注意到阳光会从淡淡的硫黄的黄色渐渐变成淡淡的金黄色。他的图画被阳光泡浸,被阳光燃烧,这使他的画面上到处是一堆堆闪亮的、燃烧的黄颜色。他竭尽全力创作,只为画出一幅更好的作品,希望能得到高更更高的评价。他在孤独中创作,他画了十二朵向日葵,并打算买十二把椅子放在他的黄色小屋里。黄色小屋在梵高心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画室,而是个修道院。虽然,它对所有艺术家开放,但很明显是为了排遣他长期以来的孤独,苦恼,贫穷和不为人道的痛苦。梵高期待着院长的来临。终于,高更来了。可他们在阿尔的相处,并不如人意。他们存在很多分歧。最终他们不欢而散,并导致了绘画史上一大悲剧的发生。 妄自尊大的高更以其强烈的装饰性、象征性的追求与梵高的超现实、细腻的、刻画精神状态的主题表现手法发生了冲撞,视艺术为生命的梵高竟在惨重的艺术精神打击下割掉了耳朵。 梵高是孤独的,是艺术追求的偏执者。他热爱绘画,热爱大自然,信仰上帝。他希望自己在艺术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他渴望友谊,渴望得到认同。在艺术的世界,他不被认同,他是寂寥的。虽是如此,他还是用自己的创作激情来绘出一幅又一幅的向日葵,希望在这些作品中得以宣泄他的情感。他相信这个世界,相信自己,对美好的生活给予期望,并抱着善良和友爱追求生命的阳光。 二《向日葵》的创作内容 梵高共画了11幅向日葵。现存于伦敦国家艺廊45号展厅中的一幅是第8幅,并且也是最重要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幅。每个去国家艺廊中的人或许都会驻足在这幅向日葵前,会对这不一般的花卉静物创作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说,它是明亮愉快的,经常被挂在房间里,照亮整个屋子;它是充满感情的,让人回忆起夏日的时光;它不只是一幅花卉静物图,有些花已经垂下头来,奄奄一息,看它们垂头丧气的样子,你会想再加点水到花瓶里;它比其他的静物图,更具有侵略性…… 那激烈的笔触,有着强烈对比的绚烂色彩,充分展现了梵高放荡不羁的个性,几乎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也是一幅最不安、躁动的静物画。对其看得越久,越觉得它奇怪,它似乎散发着一股超自然的光芒,没有一丝阴影,但仍然神秘,几乎同时吸收及散发出光线。这不过是一瓶平凡无奇的花,为什么会显得如此超凡脱俗?再说说花朵本身:它们的风格强烈而又超现实,但同时也是自然生命周期的被害者。画中的花没有一朵是完美的,全部都是凌乱而死气沉沉,但画作的整体却流露出令人震撼的对称感。这幅作品近看,会觉得像一尊雕像,某些地方的颜料,厚重到呈现立体状态;有些地方又稀薄,露出下方的画布。但从来没有人觉得,这幅画的完成度不够。连画家的签名都非常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穿越画布,而非藏在角落中。如此鲜明的署名,已成为画作的特色之一,简直像花瓶瓶身上的装饰。画家为何把名字签在这么抢眼的地方?这幅画并不是绝无仅有。梵高共画了11幅类似的画作,前7幅是练习作,后三幅是对这一幅的复制,因此说这幅画是最重要的一幅。这11幅向日葵从未同时展出过,但若放在一起研究,它们就开始吐露它们的秘密。对梵高来说,向日葵是生命周期的呈现,他笔下的向日葵有的只是花苞,有的即将绽放,有的刚刚怒放过,有的则开始凋零。他在阿尔作的《向日葵》被赋予了明亮甚至是绝望的黄色—这是他欲望与激情的表现,这也是阿尔的太阳带给梵高的礼物。通过向日葵,梵高将他对阿尔太阳的激情表现到了极致。在到阿尔之前,梵高一直都对向日葵情有独钟,但当他把他最爱的向日葵带到阿尔后,他发现这种植物所象征的太阳之光与阿尔的太阳简直是浑然天成的一体。这让他笔下的向日葵变成了阿尔的太阳;而阿尔的太阳则是他笔下的向日葵。他吸收阿尔太阳的能量,沉醉于明亮的天空、黄色的火球、绿色的田野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借此,他释放着他的欲望、他的激情和他的色彩。向日葵鲜亮的铭黄色彩以及用色一样明亮的背景,在当时简直惊世骇俗,但没想到效果居然很好。庞大色块间的互动,更凸显了灿烂怒放的向日葵。《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是梵高同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它有着单纯的色面和明确的造型,以黄色调为主,加上一点青色和绿色,像奏响了一支黄与绿的交响曲。这些向日葵都是在描绘强烈阳光的照射,有时走笔粗野,却强烈地抒发了梵高的感情,抒发了他对艺术强烈的献身精神。 向日葵了梵高这名画家从学徒到大师的崛起之路。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的他,家庭环境并没有给他在艺术道路上有过多的帮助。梵高年轻时在一家画店里当店员,这才算是他接受的最早的“艺术教育”。在巴黎,他才算是正式从事绘画。他的成功从向日葵快开始。在《向日葵》中,他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手法。比如说向日葵的种子用的是精细的点彩画法,呈现花瓣时,用的则是厚重的颜料,干硬的花梗用的笔法又不一样,背景则是鲜艳华美,令人啧啧称奇。在梵高之前,从未有人对向日葵有如此强烈的热情,也从未有人愿意耗费几年的精力去描绘同一种植物,从它的各种形态及角度去诠释它。梵高的《向日葵》好像在向人们发散出它本身不具有但是梵高赋予它的光亮和热,加上梵高的油画技法,厚重而鲜艳的色彩,笔触饱满有力,使其成为一朵真正的充满热情生命力的太阳之花。梵高如此嗜画向日葵,是因为向日葵也是追光拜日的农民之花,画向日葵就如画太阳,同时也是画自我。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一起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 梵高疯狂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高贵向日葵及炙热夺目的阳光,并用尽全身的力气及情绪去描绘它。他自嘲道:“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三结语 梵高的上帝不是哲学家的上帝,他是一个理性又非理性的存在。他曾心甘情愿地说:“我越思我越不在。”他对于凡高来说,他的一生是疯狂和痛苦的集合体。他让我们体验到他与上帝之间主观与超现实之间的这种亲切对话,他让我们体验到苦闷的诞生。“凡高视绘画为天职,但绘画却不能补偿他作为人的起码的欲求,绘画是发泄自己主张最理想的天地,但他却从未在画面上流露出生活所给予他的苦楚。他通过绘画手段、绘画的美感,使他的欲念得到净化,使自己变得高尚。他把对一切的爱,个人的孤独感,都融合在与自然共存的生命之中”无数世人对他表示同情,同时也在为自己类似的或者自以为是类似的景遇表示感慨。现代美术史上,没有一位画家能够像他这么充分地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契机。这应该说是凡高艺术最具感染力的地方。 有人说梵高是天才,也有人说他是疯子。当他陷入癫狂时亲手割下自己的耳朵,这是一位艺术家在他充斥着对生活对艺术无望的激烈情绪时才会有的疯狂表现。但是他偶尔清醒时,也冷静得让人生畏。《向日葵》用色的大胆,强烈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时间将带走向日葵那如火般热情的颜色,而使它们变得黯淡,甚至衰败。但是在梵高的《向日葵》里,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它们似金黄的烈火。历经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百年前的向日葵岂不是更加的炫目!梵高一生中认为最重要的朋友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梵高的《向日葵》代表作中有一些是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可以称是精神梵高的化身。梵高集中一切精力去创作《向日葵》组图时,正是他艺术相对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非常喜欢夺目的黄色,这跟他当时的情绪也很有关系。梵高的画作得到了一些朋友的肯定,于是他卖力地创作,希望得到更多瞩目的目光,但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孤独的。在梵高疯狂地描绘向日葵时,他35岁,而距他艺术生命结束只有29个月。向日葵的花期不长,也只是在夏季的几个月,而梵高就像向日葵一样,结束了自己短暂孤独的一生。他总是想用尽一切鲜艳夺目的色彩去留住向日葵的那炙热的美,但岁月不饶人,更何况单薄的植物生命。梵高于1890 年在圣雷米之精神病院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梵高来说,绘画是他的全部。这种强烈的追逐,最终导致他为艺术而献身。他对艺术的这种认真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但我们又不能如他那般近乎痴狂。在向日葵中,我们读到了他的孤独,他的苦恼,他不被人理解的寂寥。与此同时,也有他无限的创作激情与对生活的强烈热爱。缺乏理解,缺乏爱的梵高,也曾渴望得到家人的爱以及朋友间的情谊,可他最终得到的只有弟弟对他仅有的理解以及高更的远离。他的一生是悲惨的,值得同情的。但我们能给予他的也只有深深的怀念而已。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吸取点什么。即使不被理解,也不可以放弃,因为生活是如此美好,我们要更好地前行。 参考文献: 《以生命实现的飞跃———论梵高后期作品色彩偏向热烈的原因》 陈丽金,张 荍 湛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谈梵高》 吴冠中  
/
本文档为【走进梵高的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