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学巨匠】狄更斯

2013-05-04 12页 doc 27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6573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学巨匠】狄更斯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社会做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代表了当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欧洲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曾称赞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等人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一)狄更斯的生平概况 1.出身下层: 狄更斯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市外的海港波特西镇,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一个小职员。狄更斯10岁时,由于父亲调任,全家迁往伦敦,从此,狄更斯就与伦敦有了斩不断的关系。 2.童工经历,创伤性体...
【文学巨匠】狄更斯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英国社会做了广泛而深刻的揭露,代表了当时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在欧洲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曾称赞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等人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 (一)狄更斯的生平概况 1.出身下层: 狄更斯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市外的海港波特西镇,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一个小职员。狄更斯10岁时,由于父亲调任,全家迁往伦敦,从此,狄更斯就与伦敦有了斩不断的关系。 2.童工经历,创伤性体验: 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无力还债而被捕,关入债务人监狱。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生产鞋油的作坊去当童工,给黑鞋油瓶子盖封口,贴商标。他每天在潮湿、污秽的地下室工作,环境十分恶劣。由于他工作熟练,老板把他在沿街的玻璃橱窗里做活广告,为过往行人做表演。附近的孩子们纷纷跑来,一边吃着果酱面包,一边把他们的鼻子紧贴在玻璃上,看狄更斯干活。家庭破产,父亲入狱,他做童工,使他感到屈辱,认为是他不应遭受的有失体面的沉重打击,是他一生中的奇耻大辱。狄更斯到晚年还对自己做童工耿耿于怀,偶尔对人谈起此事时,仍充满五内俱焚的痛苦。他说:“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我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了那一段岁月里去了。” 3.英国绅士风度: 狄更斯具有典型的英国绅士爱体面的性格,爱虚荣,讲面子,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人生的奇耻大辱,终生耿耿于怀。这一点和美国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美国人乐观粗犷,开朗豪爽,对自己经历的苦难十分坦然,并以此自豪,没有耻辱感。这是不同的民族特性的反应。 4.熟悉伦敦,描写伦敦: 伦敦带给狄更斯痛苦,也使他的生活有了转机。他的父亲从一个亲戚那里继承到一小笔遗产而获释,狄更斯没有再当童工,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后来到律师事务所当办事员,为事务所跑腿送信。这差事使他跑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以后他学会了速记,当上了记者,专门到法院、议会中去采访新闻。这使他进一步熟悉了伦敦中下层人物的生活,有机会了解了政治黑幕与上层社会的罪恶。狄更斯从21岁开始发表特写,进而写作小说。他在许多小说中都有着力描写伦敦,描写空气中弥漫的朦胧的烟雾与灰尘,描写贫民窟的生活,这些都是他生活过的环境。他的经历使他对伦敦产生了既爱又恨的感情。他自己称这是一种“令人厌恶但又不得不被它所吸引的诱惑。”狄更斯的创作与伦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最好的小说都与伦敦有关。如《大卫•科波菲尔》、《奥列佛•退斯特》、《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双城记》、《小杜丽》、《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他在这些书中经常描写大雾、垃圾堆、泰晤士河、监狱、高等法院等,用以象征贫困与罪恶的伦敦。创作时,他常常晚上到伦敦街道上夜游,这是童年时养成的习惯,总能激发他的灵感,使他的写作得心应手。狄更斯后来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但他的创作仍需要伦敦来激发灵感。每当写了几个章节后,他会突然搁笔前往英国。他的创作离不开城市,特别是伦敦,伦敦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5.子女与父亲: 1858年,狄更斯结婚22年后与妻子分居。他们共同生了10个孩子,分居后,长子随母亲同住,其余9个子女与狄更斯一起生活。他们无人管教,缺乏教养,没有一个能继承他的事业。他把自己童年经历和儿女们的生活作为社会问题,写入小说,即青少年走入邪路、犯罪。为此,他的小说有很多孤儿形象,这些孤儿常与犯罪连在一起。 同时,他把自己的父亲也写入小说,作为被嘲弄的人物。如《大卫•科波菲尔》的密考伯,《老古玩店》和《董贝父子》都有他既可怜又痛恨的父亲身影。据说他的父亲在他成名后仍旧习难改,负债挥霍,加重了狄更斯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二、狄更斯的创作道路: 狄更斯的创作继承了18世纪作家菲尔丁的现实主义传统,始终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揭露和讽刺。创作题材广泛,描写出广阔的社会图景,深刻地揭露了英国社会的教育、法律、道德、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弊端。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和漫画夸张式的手法,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他描写了大量的“小人物”形象,“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构成了他小说的重要内容。 狄更斯的小说创作在内容上的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情怀,对民众悲惨生活的描写和同情;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宣扬“仁爱、宽恕”等“爱的哲学”等等; ◆狄更斯强调道德感化和良心发现,强调用爱对抗恶、战胜恶,强调社会改良、反对一切暴力革命; (一)初期创作(30-40年代初): 狄更斯早期创作接触了社会问题。 他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描写了“小人物”的悲惨生存境遇,暴露了社会黑暗现象。这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同时也表现出狄更斯创作的思想局限性,即:用抽象的善恶观点去认识社会问题,把罪责归于个别坏人或某些法律条文;对社会的讽刺是温和的,充满道德说教,以道德感化和惩恶劝善来解决社会矛盾,寄希望于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感情色彩很浓;人物的变化和情节的发展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小人物”往往得到完满的结局。 在艺术方面,狄更斯早期创作受流浪汉小说和情节剧的影响较大,一般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或流浪生活来展现广阔的社会画面。多以夸张手法来描写人物性格,并重复性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习惯用语,使人物形象突出。语言表现出明显的幽默风格。 1、1936年出版了《博慈杂记》。 2、1836-1837年,发表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这是一部《堂吉诃德》式的小说。匹克威克是一个善良的绅士,带着自己组织的俱乐部成员外出旅行。由于他对社会罪恶一无所知,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 3、1836-1838年创作第一部社会小说《奥列佛•退斯特》:一幅伦敦底层和贼窟的悲惨的现实生活的真实图画。 4、1838-1839年,狄更斯创作了《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把笔锋泼辣地指向了英国教育的缺陷。狄更斯不无忧虑地写道:这些孤儿“心里的伟大善良和温柔的感情被连根拔除了,他们心里所有幼嫩的美丽的东西,在萌芽时便被摧折了。他们心里除了灼热的仇恨以外,什么也容纳不下了。”他惊呼:“天呀!这样的开端预示着将来是怎样的一种地狱呢!” 6、1840-1841年,狄更斯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古玩店》。作品充满温情地描写了小女孩耐儿道德上的高尚和纯洁。耐尔是个孤儿。他的外祖父屈兰特在伦敦开了一个古玩店,营业不佳,幻想通过赌博来恢复家业,结果被高利贷者奎尔普夺去了店铺。祖孙二人为逃避奎尔谱的迫害,一直在外地流浪。最后,耐儿不幸病死。狄更斯的作品一般都有完满的结局,但这部小说的结局却是悲惨的。 (二)中期(40年代)创作: 这一时期的创作,反映出狄更斯思想的变化:早期“仁爱”的资产者形象消失了,光明被阴影遮住,乐观幻想基本破灭。但他仍然认为人道主义可以改造资产阶级,改造社会。 艺术上,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基本上抛弃了流浪汉小说的形式,注意集中描写一对或几对矛盾的发展,善于通过辛辣讽刺和夸张手法揭示人物本质和时代特征。 1、1841年,狄更斯发表了描写英国历史上戈登暴动的历史小说《巴纳比•拉奇》,表现出对“暴民”运动的反感,强调了这样一种思想:“群众之所以可怕,因为他们的天性具有破坏一切的自发势力的愚蠢行为。” 2、1842年,狄更斯应邀访美。感到“大失所望”。回国后,他发表了特写集《游美杂记》(1842)和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1843-1844),对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假民主、奴隶制度、投机事业,以及监狱、新闻界的丑陋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揭露。《马丁•瞿述伟》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自私和伪善。内中的培克斯尼夫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伪君子典型。他表里不一,把自私、丑恶的动机都用宗教的、道德的词汇装饰起来,甚至给两个女儿起名为“慈悲”和“仁爱”。他总是教训别人,而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狄更斯说:他是“一根路标,永远指点人们应该朝哪里前进,而他却永远原地不动。” 3、1843-1848年间,狄更斯创作了《圣诞故事集》,包括《圣诞颂歌》、《教堂钟声》、《炉边蟋蟀》、《人生的战斗》和《着魔的人》等中篇小说。这些作品被看成“喜气洋洋的作品”,贯穿着宽恕仁慈、克己助人、弃恶从善等人道主义思想。 4. 1848年,狄更斯完成了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董贝父子》。小说通过董贝的家庭生活,他同儿子、女儿、前妻与后妻、亲属、仆人之间的关系,写出了董贝性格的转化过程,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 (三)后期(50-60年代)创作: 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狄更斯仍然坚持人道主义,作品的题材范围广,批判性强、忧愤情绪浓,早期那种乐观幽默情调明显减弱,而且作品的艺术技巧更为成熟,手法也较前丰富。 1、1850年发表了自传体长篇小说《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是遗腹子,从小受到继父摩德斯通和寄宿学校的虐待,母亲性格软弱,只有保姆辟果提一家关怀照顾他。摩德斯通为霸占家财,把大卫母亲折磨死后,辞退辟果提,又把大卫送进工厂当童工。大卫忍受不了当童工的生活,逃到贝西姨婆家里。贝西收养了他,送他去学法律。毕业后,为进入博士院,大卫便在斯本罗的律师事务所里见习。他与斯本罗的女儿朵拉相爱。这时,贝西因威克菲尔律师的秘书尤利亚侵吞了她托管的公债而破产。为摆脱困境,大卫开始工作,同时学会速记,练习写作。后来,尤利亚的罪行被揭发,贝西的财产失而复得,大卫和朵拉结了婚。但两人志趣不同,婚姻并不美满。不久,朵拉病故,大卫出国旅行。他在国外埋头写作,成为著名的作家。回国后,他和威克菲尔的女儿艾妮斯结婚,过上了幸福生活。 狄更斯笔下的大卫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个人奋斗者。小说通过大卫的经历,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但是,狄更斯把社会问题看成道德问题。他认为生活中有恶也有善,相信善必然战胜恶。大卫在受到坏人虐待和伤害时,总会得到善良仁慈的人(如辟果提、贝西等)的关怀、爱护和帮助。大卫的个人奋斗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有这些好人的存在。大卫的成功还取决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和道德力量。他为人正直,品德高尚,肯接受正确的劝导,而且始终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向上,所以才没有被社会所腐蚀毁灭,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幸福。狄更斯通过大卫的经历告诉读者,要摆脱困境,获得成功,必须要艰苦奋斗,而道德上的正直高尚则是做人的根本。 2、1853年,狄更斯创作了《荒凉山庄》。这是一部讽刺古老的讼诉制度,讽刺大法官法庭的罪恶拖沓作风的作品。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伦敦的泥泞和浓雾,以此象征英国社会的污浊昏暗。情节在此背景下展开。这部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是针对个别坏人,而是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与司法系统进行了总的揭露。 3、1854年创作的《艰难时世》,是狄更斯唯一描写劳资矛盾的小说。焦煤镇工人不堪忍受非人待遇,在工会活动家斯拉克布瑞其鼓动下,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他主张以仁爱精神来对抗资产阶级的贪欲和冷酷,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可见,贯穿这部作品中的还是人道主义思想。 4、1857年发表《小杜丽》新主题是对无能的官僚主义机构的抨击。作品以伦敦的债务监狱为背景。监狱的阴影笼罩着穷苦人民的生活。小杜丽的父亲因负债而被“繁文缛节局”(一译“兜三绕四部”)控告,关进了监狱。小杜丽在狱中出生、成长。小说围绕她一家的故事,主要揭露了英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机构,其象征就是“繁文缛节局”。这个局的原则是:不管任何事情。 5、1859年,狄更斯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后面集中介绍] 6、1861年发表《远大前程》(《伟大的期望》)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是狄更斯仅有的几部开掘人物心理矛盾发展的小说之一。同时,作品表现了人的性格是如何被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过程。人物因而不再像早期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单纯、平面化。 7、1864-1865年间,狄更斯又创作了《我们共同的朋友》。这是狄更斯最后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着垃圾承包商的儿子约翰•哈蒙回国继承遗产的故事,描写了凶杀犯罪行为、金钱关系以及严重的阶级对立,揭露了英国社会肮脏的本质。小说中描写的巨大的垃圾堆和漂浮着尸体的泰晤士河的景象,正是英国社会的象征。 (三)《双城记》简析 1.写作目的 反映法国大革命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集中反映了狄更斯的思想特点和创作成就。 19世纪50年代,英国社会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同时,贫富对立更加严重。资产阶级利用各种法律制度和手段来加强剥削,巩固本阶级的统治,劳动人民陷于贫穷和饥饿之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革命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革命”这个使资产阶级胆战心惊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着。因此他决定写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小说,以法国革命的教训来警告英国资产阶级,应对人民实行人道主义,进行社会改革,避免灾难的重演。为了写这部小说,狄更斯阅读了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卡莱尔认为革命是报复,是统治阶级的罪恶造成的不幸结果。狄更斯赞同这种观点。 2.情节梗概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除了写巴黎人民攻打巴士底狱这一历史事件外,没有涉及其他历史事件,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小说以梅尼特医生的经历和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作恶、杀害农民的情节为双重线索交织着发展。 3.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梅尼特医生为人正直,克尽治病救人的天职,因告发侯爵兄弟的罪行而遭到封建暴力的残酷迫害,但他不念旧仇,宽恕了仇人的后代代尔那,允许他与自己的爱女结成婚姻,而且还为营救代尔那而多方奔走,这体现出宽恕仁慈的精神。 2)代尔那是贵族后裔,但他接受了民主思想,同情人民,反对贵族的罪恶行径,自动放弃爵位与财产,革命后又不顾自身的危险,回国救人,这则是弃恶从善的明智之举。 3)路茜是爱的化身,她的爱像一条“金线”,把两个有仇恨的家庭连结在一起。小说通路茜的情节,说明只有爱才能使人精神复活,给人带来安宁和睦的幸福生活。 4)卡尔登则是人道主义理想的最高体现者,这种理想的基本内涵就是无私的爱,就是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狄更斯满怀热情描写了卡尔登携着素不相识的少女,走向断头台时的英勇和安详。他用无辜少女之死和卡尔登脸上的那种“伟大的先知的东西”,以及舍己忘身的行为,表现出一种基督精神——不以暴力抗恶。这当然显示了狄更斯思想的脆弱和天真。 4.“革命”主题 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来理解和反映革命斗争,把法国革命前后紧张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人物命运纠结在一起,通过前述众多人物的描写,来说明法国革命的前因后果。 1)作品所呈现的革命主题:封建压迫造成的人民的普遍饥饿、贫困和大量死亡,是爆发革命的社会根源。狄更斯用形象的故事,说明人民革命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正义对非正义的斗争。小说认为:“这种反抗贵族阶级的革命烈火,是一切被压迫者在封建统治下多少世纪积蓄起来的”,是正义的革命行动。 2)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革命是可怕的灾祸,革命是残酷性和不人道的。当狄更斯从描写旧制度的罪恶转而写到革命的报复时,人道主义者的思想局限就暴露了出来。他把革命看作可怕的灾祸:它破坏了梅尼特一家的静谧生活,破坏了美丽的路茜和善良的代尔那的幸福,导致了崇高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卡尔登的死亡。对旧制度充满愤怒和仇恨的狄更斯,并不赞成暴力和流血。在狄更斯塑造的革命者形象的性格中,强调指出了革命的残酷性和不人道。 5.艺术特色 第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结构严密: 《双城记》主要写了两条情节线索:梅尼特医生的经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作恶、杀害农民的行为。两条线索有着复杂的联系,其他人物、故事都与它们相关。故事发生在伦敦和巴黎两座城市。 第二,大量运用对比、象征、夸张手法: 对比、象征、夸张等是狄更斯后期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双城记》在环境设置、人物描写和思想表达上都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如贵族的穷奢极侈和人民的贫穷饥饿,梅尼特医生在伦敦的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和法国苦难混乱的社会状况,梅尼特的宽恕仁慈和得伐石太太的斩尽杀绝,人道主义理想与暴力行为的对立,等等。这些对比,都起了鲜明的突出作品主题思想的作用。小说中运用的象征手法也很突出。如第一章以农民、伐木者的脚步声象征人民的革命行动,全书中脚步声、足音多次出现,最后一章叫“足音永绝”,表明作者敌视革命的态度。又如以杜佛公路的寒雾弥漫,象征英国社会的冷酷、黑暗。再如第一部第五章,描写圣安东尼街上酒桶打碎了,红色的酒流满街心,象征贫穷和流血的时代,等等。夸张手法。作者抓住人物外表的某种特征来夸张,如写侯爵,多次重复他的“精致假面具”,以表现他虚伪冷酷的性格特征。 第三,语言生动、风趣。《双城记》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如把密探比喻为“苍蝇”,把陪审官比喻为“猎狗”,把为他人效力的卡尔登比喻为“胡狼”等,都显得生动、风趣。 思考题: 1.狄更斯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特征。 2.结合狄更斯的创作,分析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
本文档为【【文学巨匠】狄更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