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香谱》简介

《香谱》简介

2013-05-04 19页 doc 233KB 1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9913

暂无简介

举报
《香谱》简介香谱 目录 宋·洪刍及其《香谱》研究 佛教中的香谱 编辑本段宋·洪刍及其《香谱》研究 摘 要 洪刍《香谱》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首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香谱》的作者,虽从宋以来多视此谱为洪刍所作,但《郡斋读书志》提出与所传洪刍《香谱》内容略异的疑点、明陶宗仪《说郛》提出为唐人所撰,以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似非洪刍所撰等,对于作者的问题仍须厘清;此外各...
《香谱》简介
香谱 目录 宋·洪刍及其《香谱》研究 佛教中的香谱 编辑本段宋·洪刍及其《香谱》研究 摘 要 洪刍《香谱》为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对于历代用香史料、用香方法、以及各种合香配方,均广而收罗之;并首创用香事项之分类模式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四大类别,为其后各家香谱所依循。 《香谱》的作者,虽从宋以来多视此谱为洪刍所作,但《郡斋读志》提出与所传洪刍《香谱》略异的疑点、明陶宗仪《说郛》提出为唐人所撰,以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似非洪刍所撰等,对于作者的问仍须厘清;此外各传本流传的卷次与内容差异,仍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究。 本文先从《香谱》众多作者中,如:唐人所撰、可能为侯氏《萱堂香谱》等说法,考订为洪刍所撰写,并从洪刍生平事迹之研究,兼论洪刍撰写此谱的可能性。其次,针对《香谱》的流传及其版本问题探讨,如:《百川学海》本、《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说郛》本《学津讨源》本与《名人小说》本等比较,并论述体例与内容特色。 《香谱》所属谱录类书籍,系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虽乏文学创作之艺术性,但具有保存文献、整理编纂之功。作为观看宋代社会文化之现象而言,《香谱》的出现反映宋代香事高度发展的真实现况与价值取向;而洪刍的《香谱》正是此一系列发展的奠基者。 关键词:香谱、洪刍、版本、谱录、香文化 壹、《香谱》作者考辨 宋代香事发达,文人从事撰写整理「香谱」之类书籍众多,宋元之际陈敬编纂《新纂香谱》所引用的各家谱录便有:「沈立之香谱、洪驹父香谱、武冈公库香谱、张子敬续香谱、潜斋香谱拾遗、颜持约香史、叶庭珪香录、局方第十卷、是斋售用录、温氏杂记、事林广记」等。 涵括公家与私人编辑「香谱」、文人笔记、医书局方、农书、民间类书等等各式书籍,显见当时社会各阶层对于用香事宜的重视与时代所崇尚的香事风潮。 其次,由于香谱内容多属汇集抄录性质,后出转精收录资料更为周全、丰富,故前谱多为人遗忘而散佚;加上对于「香谱」之命名方式,概以某氏或某堂香谱,往往遗漏作者名字,流传日久,混淆亦增。南宋时期陈振孙(1183-1249/1261)撰《直斋书录解题》谓: 《香谱》一卷,不知名氏。 《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香严三昧》(按文献通考作十卷),不知名氏。 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谱录类》也著录「香谱」书籍四种皆未注名作者及卷次。 洪氏《香谱》、沈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本文所探讨《香谱》最早著录为成书于宋高宗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6667.htm"绍兴廿一年(1151)晁公武之《郡斋读书志?目录》「类书类」记: 《香谱》一卷宋洪刍撰。 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百川学海》收入《香谱》二卷,题为宋洪刍撰。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纪录:「洪刍《香谱》五卷」。 对于香谱的作者问题,晁公武已经提出疑问,谓: 《香谱》一卷,右皇朝洪刍驹父撰,集古今香法,有:郑康成汉宫香、南方小宗香、真诰婴香、戚夫人迎驾香、唐员半千香,所记甚该博,然《通典》所载历代祀天用沈水香独遗之,何哉?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香谱》的作者提出:「此本(内府藏本香谱二卷)有水沈香一条,而所称郑康成诸条乃俱不载,卷数比通考所载刍谱亦多一卷,似非刍作。沈立谱久无传本。书录解题有侯氏《萱堂香谱》二卷,不知何代人,或即此书耶?」 参、《香谱》版本考述 一、《香谱》流传与知见版本 洪刍《香谱》的流传,从周紫芝(1082-1155)《太仓稊米集》与《郡斋读书志》所记载推论,约绍兴二十一年之时,洪谱应已流传。 周紫芝于绍兴壬申年(即绍兴二十二年)看过洪刍《老圃集》,《太仓稊米集》有〈书老圃集后〉谓:「绍兴壬申春滑台刘德秀借本于妙香寮乃书以还之」等语。同书次卷则有〈书洪驹父香谱后〉一文,云:「余在富川作妙香寮,永兴郭元寿赋长篇,其后贵池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910603.htm"刘君颍与余凡五赓其韵往返十篇,所用香事颇多,犹有一二事驹父谱中不录者,乃之世间书岂一耳目所能尽知。…」 从「富川妙香寮」等语,显见周紫芝所见洪谱,也约在绍兴二十二年前后。 又据周紫芝所写〈汉宫春〉云:「别乘赵李成以山谷道人反魂梅香材见遗。明日剂成,下帏一炷,恍然如身在孤山,雪后园林、水边篱落,使人神气俱清。又明日,乃作此词歌于妙香寮中,亦仆西来一可喜事也」 等语,显示妙香寮为其出知兴国军后所居之处,而紫芝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润五月知兴国军,秩满后隐庐山以终。可以推测出妙香寮的时间在绍兴二十一年润五月之后。 又见成书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的晁公武(约1105-1180)《郡斋读书志》便已著录:「《香谱》一卷洪刍撰」。 这是今所见最早洪刍香谱的著录。 直至南宋左圭于咸淳九年(1273) 辑《百川学海》收录洪刍《香谱》二卷。 相距一百二十余年,在卷次上却出现一卷与二卷之别。 再查宋人著录洪谱记录尚有: 宋尤袤(1127-1194)《遂初堂书目》分别列入「沈氏香谱、洪氏香谱、天香传、萱堂香谱」 ,洪氏《香谱》即为洪刍《香谱》。可惜尤目所载诸书不言卷数且常遗撰者名氏。 宋陈振孙 (约1183-1249/1261)《直斋书录解题》:「《香谱》一卷,不知名氏。《萱堂香谱》一卷,称侯氏萱堂而不著名,…。」 其后,元之马端临(1254-1323)依据晁公武与陈振孙之著录,在《文献通考?经籍考》谓:「《香谱》一卷,…洪刍」。 《宋史艺文志》卷二百五农书类则著录洪刍《香谱》五卷, 由于传世《香谱》版本与内容有一卷与二卷之别,《宋史》纪录应为误。 洪刍《香谱》的传本则见于清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卷九:「《香谱》二卷,不着撰人,百川本。格致本。《艺圃搜奇》本。《唐宋丛书》本。学津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则新增:「明刊本」与《续录》之「说郛本」。 今昌彼得先生作《说郛考》对于洪刍《香谱》各传本之卷次提出: 是书今传有百川学海、格致丛书、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卷九八、唐宋丛书、学津讨原诸本,除百川学海、重编说郛、唐宋丛书诸本作一卷本外,余分二卷。均题宋洪刍撰。 不过,仅从目录文献所纪录卷次与实际内容之间仍有差异。仔细查阅《香谱》各传本之卷次与内容进行比对,发现书目所记录的一卷本与二卷本之间颇有出入。 第一,明确注明作者洪刍与卷次的二卷本有:民国十六年武进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影印之《百川学海》、清张海鹏《学津讨源》、洪汝奎《晦木斋丛书》、胡文焕《格致丛书》等。 第二,一卷本洪谱则收于《说郛》、明末重编《百川学海》等丛书中,与二卷本相较,其内容多删削而成。 第三,有些注明为一卷本者,实际内容与二卷本无异,如《名人小说》即是。 第四,有目录未注明卷次者,内容则为二卷本,如《唐宋丛书》。 今将所见洪刍香谱各传本整理叙述如下: (一)《百川学海》本之《香谱》 今传洪刍《香谱》于丛书之中,最早当为宋人左圭所编之《百川学海》。该丛书成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取自汉扬雄法言行篇「百川学海而至于海」句,意为由众说之学派,而溯学海之渊源。全书以天干编次,分甲至癸十集,宋刻本每集收书十种,明刻及其后的重辑本,每集则收书不等。 流传百川本之《香谱》主要有:摹刻、新刊、重刻、影印等性质。 摹刻为根据宋本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2078.htm"翻摹,在版式、行格、内容同原本,字体相仿,又称:景刊、覆刻,明代与民国都有景刊或覆宋本出现。今流传最广为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之《香谱》即据此本影印,此本宋刻影刊最近左圭原辑,故最为通行。此外,明代弘治十四年华埕本《香谱》亦属摹刻本。 新刊,明代有重新编排之百川,内容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如明嘉靖十五年郑氏宗文堂百川本《香谱》属之。 重刻,明代出现重新刊刻,不仅版式、行格、字体,连内容子目也重新编辑,对原书面目重新刊刻,故内容有所删节。明末陈太史重编百川本之《香谱》,以及明末叶坊刊本《香谱》皆是。 百川本《香谱》今流传最广,并有二卷本与一卷本之别,以下分别就百川本《香谱》各传本之性质与内容分析其异同。 1.左圭《百川学海》宋刻本与覆宋本 《百川学海》宋刻原本罕见,清代藏书家偶获残卷零本之宋刊本。现存宋版百川,存子目九十一种,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九种,后入藏北京图书馆,即是民国十九年陶湘据宋咸淳本景刊本。 陶湘序文言宋本发现经过与景刊事宜,张鸿卿于民国九年获流传宋本,并赠与陶湘。陶湘与傅增湘商榷景印,但缺左圭序、标目及内容子目十种。所缺序、目由傅增湘游日本时由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版原书序目补入;所阙书十种明华埕本内容仿宋刻字体补足。 此本今以民国五十四年台北艺文印书馆之《百部丛书集成》流传最广,其收录覆宋本《香谱》题宋洪刍,二卷。 台北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咸淳九年刊本十种、十八卷、六册即《菦圃善本书目》所载清代钱曾、季沧苇旧藏,但此本缺《香谱》。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卷五丛书纪录宋刻本一部,共百种、一百七十九卷、六十册,其中所缺之序、目、子目九种,以陶湘景宋本配补。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有百川学海三十一册。据该馆善本书目记载,此即《经籍访古志》所录宋本。 2.明弘治十四年(1501)无锡华埕刊本 华埕(1438-1514)字汝德,号梦萱,后改尚古生,为常熟无锡人。其室名尚古斋,善于鉴别古奇器及法书名画,又多聚书,所制活版甚精密。华埕在弘治年间即购得宋版百川一部,但于弘治十二年退食后才着手编印,弘治十四年(1501)刻印左圭《百川学海》一百种,分十集,一百七十九卷。覆宋活字刻本,半叶十二行、行20字。 华埕本之版式、子目内容虽依仿宋刻,但在卷第上重新编次,明钱福〈重刊百川学海序〉云:「左录每书各厘为册,凡百。每聚数种一帙,以十干第之,甚妙。但其所分帙未能合予意,乃敢仍其旧帙,而妄改之,皆以类属,而先后亦有说焉。」因此,其收录洪刍《香谱》二卷,由左圭宋本之丁集改为壬集。 华埕本《百川学海》于弘治十四年排印完成后,印出不少复本。但今传本多有补版、递修之痕迹。如:《汇刻书目》第四册著录百川一部,题为「明正德间无锡华埕重刊本,有钱福序。」可能为旧版递修重印。 华埕刊本流传颇广,民国十年影印本流传,上海博古斋之《百川学海》,即据明弘治华埕刻本影印。 3.明嘉靖十五年(1536) 郑氏宗文堂刊本 《百川学海》于明代之新刊本,全十集,一百种,框为18.8×12.8公分,半叶十四行,行二十八字,单栏、版心白口。署款「嘉靖十五年(蒲)阳壶云道人书林郑氏谨依宋本绣梓刊行」 ,亦称「蒲阳书林郑氏刊本」。 郑氏宗文堂为元至顺间建阳人郑天泽、郑希善的书坊,自元至明万历,延续将近三百年,刻书甚多。《书林清话》卷四载:明嘉靖十五年刻印宋左圭《百川学海》二十卷。 其内容依宋本百川原书之旧,但版式、行格、字体异于宋本。郑氏宗文堂刊本不分十集以卷次分,其卷十八收录《香谱》二卷。 4.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与明末叶坊刊本 明末重编《百川学海》,题为「陈太史复位」,无序跋,文献亦未见记载。此本分十集,一百四十四卷。 明末叶坊刊本,共分十集,一百二十卷。据研究,明末重编《说郛》辑成后,坊间书贾又自该版,重辑一部《百川学海》,其版式与重编《说郛》相同,在每种子目首叶撰人名下有「撰」字与校阅人姓名、内容圈点皆剜去。 此特点与叶坊百川刊本相同。 比较重编百川《香谱》与叶坊刊本《香谱》, 两者关系密切,都是一卷本,无目录,均以范烨「香序」为起始,后接子目。版式皆为左右双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版心为单鱼尾,上刻书名,下记叶码,字体为明末横轻竖重匠体字。唯两者之差异为:明末重编《百川学海》之《香谱》有「香谱宋洪刍撰武林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095.htm"张懿校阅」等字。叶坊刊本则剜去「撰武林张懿校阅」等字仅余「宋洪刍」三字,其余版式、行格、字体版式相同。可知叶坊本《香谱》为依据重编百川本《香谱》旧版剜除刊印。 (二)《说郛》本之《香谱》 洪刍《香谱》亦收入于《说郛》中。今所见《说郛》传本,有一百卷本与一百二十卷本之别。《说郛》百卷本之《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一百二十卷本著录洪刍《香谱》,但两者之体例与内容差异颇大。故从《说郛》今之传本与《香谱》之关系说明之。 1.《说郛》百卷与百二十卷传本 《说郛》一百卷,其卷六十五收入《香谱》一卷,原题唐无名氏,如国家图书馆藏明蓝格旧抄本即是。涵芬楼排印本于唐无名氏之下注洪刍,今通行有民国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即是据涵芬楼本排印。 《说郛》百二十卷,于卷九十八著录《香谱》,作者题为洪刍。今通行为清顺治丁亥年(四年)两浙督学李际期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5495579.htm"宛委山堂刊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收入。 《说郛》为浙江台州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33026.htm"黄岩人陶宗仪取经史传记、诸子、杂说之书,凡一千余家,纂辑而成百卷。宗仪生于元延佑三年前后(1316),卒于明永乐元年(1403)。 从《说郛》原序之杨维祯序、收录元代著作者称为皇元、孙作罗列陶九成著作,以《说郛》居先,元至正二十六年《辍耕录》次之,显见《说郛》成书于元代。据叶盛《水东日记》卷六陶九成《说郛》条云:「近闻说郛百卷尚存其家,有九成涂改去取处,不知如何。其亦未成之书欤。」 《水东日记》成书约在明天顺成化之间,彼时《说郛》百卷尚存。 惟《说郛》之流传,从明代以来,经郁文博、陶珽等人之校正重编、明末删改重印等,残佚甚多。明景泰四年进士(1453)郁文博校订《说郛》作序便说明当时《说郛》经涂改之情形与校对经过,云: 说郛一百卷…成化辛丑,余罢官归乡,于士人龚某家得借录之…然字多讹缺兼有重出与当并者,未瑕校正。继而屡为司牧部使者借去分命人录,而所录之人不谨,遇有字误,虑对出被责,辄将予旧本字涂改相同以掩其过,而字之讹缺者加多。予愤其人而无可奈何。尔年以来,借录者颇简,遂欲校正。复遍阅之,见其编入百川学海中六十三事,学海近在锡山华会通先生家翻刊。铜板活字盛行于世,不宜存此,徒烦人录。于是以其编入并重出者,尽删去之。当并者并之,字之讹缺者亦取诸载籍逐一比对。讹者正之,缺者补之,无载籍者以义厘正之,终岁手录,乃编为一百卷,犹恐有未尽善,留俟后之君子重校而刊行焉。 弘治九年(1496 )郁文博补订《说郛》百卷,邵懿辰《四库标注》谓:「原本一百卷,后佚去三十卷,弘治中郁文博仍补为一百卷。」关于郁文博校正之《说郛》刊刻,虽《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明人刊本有一百卷校刊本不同,藏嘉定吴氏,又一部藏常熟陈子正家」。由于刊本流传甚罕,万历以来的藏书家,如:毛晋汲古阁、钱谦益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1044.htm"绛云楼、钱曾述古堂等藏书目录著录《说郛》皆为抄本,因而也有学者主张郁文博校本不传。 民国八年(1920)冬海宁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54003.htm"张宗祥主持京师图书馆,取该馆所藏《说郛》明抄残本、并借得涵芬楼万历抄本、江安傅沅叔所藏明残抄四种,以及书估求售之明抄本共六种,其中以洪武抄本最旧。以此六种明抄本相互参校,订其讹缺,民国十六年由上海涵芬楼排印成。 据昌彼得先生研究,张宗祥跋中提及洪武本「实系弘治乙丑(十八年)抄本,云洪武者殆初审定之误。由此可以推知近世所传之百卷说郛,实出同源,皆出弘治初郁文博编校之本。」 加之流传之郁文博校本疑点甚多,故张宗祥集校《说郛》百卷被视为今较佳传本之一。 此外,今通行一百二十卷本之《说郛》为明末编刻,俗称重编《说郛》。《千倾堂书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各家藏书目题为陶珽重编。陶珽为云南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705.htm"姚安人,明万历三十八进士(1610)。清代李际期任浙江提学道,整理旧版,于顺治四年(1647)复位印行,即清印本。四库全书即据此本编印,谓:「此本百二十卷为国朝顺治丁亥姚安陶珽所编,又非文博之旧矣」。 对于重编《说郛》编印过程,昌彼得先生认为:「今考传之重编说郛各本,…皆非原编初印,乃掇拾残余版片并补刻重印者。…其原版式尚可于今传之明末广汉丛书、百川学海、吴永续百川学海、逢可宾广百川学海、艺游备览、熙朝乐事等丛书见之。此等丛书皆就说郛一部分原版或渗刻数种而编印者式悉同…。今传之重编说郛多就此版剜去撰人之『撰』字、校阅者姓名、及书中圈点而重印者。」 由是对《说郛》的评价,谓:「重编《说郛》在编辑体例上既变乱旧章,内容方面赋予《说郛》大部迥异。但因袭说郛之名,及『五经,众说郛也』之义,与郁文博或陶宗仪原本之《说郛》之关系,仅此而已。」 是故今存百卷本《说郛》虽是陶宗仪编辑《说郛》之节录,但仍保留较多陶宗仪与明代刊本的原貌。以下续就《说郛》各传本著录《香谱》之体例与内容逐一比较。 2.今《说郛》传本之洪谱体例与内容比较 以今通行之四库《说郛》本之《香谱》(一百二十卷,以下简称四库本《香谱》),与涵芬楼排印本《说郛》香谱(一百卷,以下简称涵芬楼本《香谱》)等两种传本著录体例与内容比较之。 第一,分品类用词不同 涵芬楼本《香谱》品类分为:香品一、异香二、香事三、香法四。 四库本《香谱》分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法、香之事。此分品类方式与《百川学海》、《唐宋丛书》、《名人小说》、《学津讨源》等丛书之《香谱》相同。 第二,子目条例数量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收入条子目计:香品一26条、异香二15条、香事三19条、香法四7条,共65条。 四库本《香谱》为:香之品43条,香之异38条,香之事35条,香之法22条,共计138条。 第三,子目内容的差异 涵芬楼本《香谱》,子目之下多直接抄录内容而无引书书目。 四库本《香谱》,子目之下注明引书之书名并抄录内容。涵芬楼排印本《香谱》删节引书书目以香品诸条目最为明显,如「龙脑香」条径为「出波律国树高…」,四库本为「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 其次,引用书目内容详尽有别,试以「沉水香」条比较如下。 涵芬楼本《香谱》香品「沉水香」条云: 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馢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丁相天香传曰:香之类四者,曰沉、曰笺、曰生结,曰黄熟。其为类者也十有二,沉香得其八焉,曰:乌文格,土人以木为格,谓如文木也,曰:黄腊、曰牛眼、曰牛角、曰牛蹄、曰鸡头、曰鸡腿、曰鸡骨、皆为沉香也。 四库本《说郛》洪谱香之品「沉水香」条云: 唐《本草注》云: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馢香同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雕,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色紫似葚而味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树皮青色,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是。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又不沉者,谓之生结。 比较两谱香品之沉水香条内容差别,可以明显看出涵芬楼本《香谱》直接引用北宋宰相丁谓〈天香传〉一文,四库本《香谱》则全未见丁谓〈天香传〉之文。故有主张四库本《香谱》取自《百川学海》本,谓:「今传此书率自左圭百川学海出」。 实非全是,《百川学海》之明末叶坊刊本所录《香谱》如此;但若以比较明弘治十四年无锡华埕《百川学海》本《香谱》校之其「沉水香」条多增:「又《拾遗解纷》云:其树如椿,常以水试乃知,余见下卷天香传中。」卷下香事「天香传」条则有「见事晋公本集」。 又涵芬楼本《香谱》往往子目重叠,如「芳草」条,见于四库本《香谱》分为「芳香」与「蘹香」条。见涵芬楼本「芳草」条云: 即白芷也,道家用此以欲去尸虫,又用合马蹄香,即杜衡也,形如马蹄,惟道家多用服之,令人身及衣皆香。 四库本《香谱》「芳香」条云: 《本草》云:即白芷也,一名茞、又名?、又曰萖、又曰符离、又名泽芬、生下湿地,河东川谷尤佳,近道亦有,道家以此香浴去尸虫。 四库本《香谱》「蘹香」条云: 《本草》云:即杜衡也,叶似葵形如马蹄,俗呼为马蹄香。药中少用,惟道家服令人身香。 涵芬楼《说郛》本《香谱》虽有编次错落、删节引书书目之缺,以及残佚甚多之憾,然而却保留较多元代陶宗仪编辑时期的原貌。作为比对其它丛书收入之《香谱》而言,是极佳的范例。 (三)《格致丛书》之《香谱》 明代胡文焕(fl.1593)所辑《格致丛书》,收入《新刻香谱》二卷,未注明作者。据《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索引题为宋洪刍撰,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钱塘胡氏刊本。十行,行二十字。左右双栏,版心白口,双鱼尾。 胡文焕字德甫,一作德父,号全庵,别署抱琴居士、西湖醉翁。浙江钱塘人,擅长诗文,兼通古器物鉴赏和医术,是杭州有名的藏书家,也从事编辑羣书和刻印套书,于万历、天启年间设置文会堂藏书。所编辑之《格致丛书》以考证为主,范围涵括名物、训诂、文字、艺术等领域书籍二百零六种,今尚存一百六十八种。 清人对胡文焕所辑是书评论不高,据顾修《汇刻书目》谓:「是编杂采诸书,更易名目,古书一经其点窜,使人厌观,且所刊诸书亦无定数,随印数十种即随刻一目录,意在变幻,以新耳目。…」 从《格致丛书》收入之《香谱》观之,确如其言,如另更易名目为:《新刻香谱》且未注明作者; 而体例之目录、卷次、分篇方式与内容等与《百川学海》明华埕本无异。 (四)《唐宋丛书》本之《香谱》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明末刊本《唐宋丛书》一百三十卷,题宋洪刍《香谱》,未注明卷次, 国家图书馆藏书目旧题一卷,九行,行二十字,左右双栏,版心白口,单鱼尾。 今通行《百部丛书集成》中之《唐宋丛书》十七卷与明刊本《唐宋丛书》存一百卷,均未见《香谱》一书。 此本《香谱》体例:无目录、卷次。旧题为一卷,但从内容观之,应属二卷本。 (五)《学津讨源》本之《香谱》 《香谱》二卷,清嘉庆十年(1805)虞山张氏照旷阁刊本,收录于《学津讨源》丛书中。《学津讨源》二十集,收书一七三种,是常熟藏书家张海鹏增删毛晋《津逮秘书》重新编定而成,所辑涵括经史百家、朝掌典故,与部分书画谱录等。 照旷阁刊本,每册书的版心上均有「照旷阁」三字牌记,卷后有张海鹏自题跋文。今有《丛书集成新编》与上海涵芬楼《香谱》皆影印自《学津讨源》。 《学津讨源》之《香谱》内容多采百川本,并补入所缺,据张海鹏跋云: 谱中香异第三条辟邪香目讹为辟寒,而辟寒香又缺载,今另为一条补于后。香事诸条,为天香传存而不载,今亦为补入,较左氏刻差为完善云。 (六)洪氏《晦木斋丛书》之《香谱》 清代洪汝奎(1824-1886)所辑《晦木斋丛书》,收入洪刍《香谱》二卷,牌记题:「光绪元年泾县朱氏惜分阴斋校刊」。知此谱为光绪元年(1875)刊刻,附: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张海鹏跋,无目录,分卷上、下共二卷。 (七)《名人小说》本之《香谱》 据北京国家图书馆藏《名人小说》本,一百四十六种。收入洪谱,书目抄配为一卷。此本为清佚名辑之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钤「高阳齐氏」印,本衙藏板。 经比对其内容,此本虽书目抄配一卷,就其内容观之,实为二卷本,如覆宋本《百川学海》。 (八)《艺圃搜奇》本之《香谱》 据清莫友芝(1811-1871)《郘亭知见传本书目》记录收录《香谱》者,尚有徐一夔编,元至正戊申自序之《艺圃搜奇》,收录不着撰人香谱二卷。 惟清人对《艺圃搜奇》丛书之评价不高,谓:「艺圃搜奇一百五十四种。旧题徐一夔编。有元至正戊申自序,而所载多明人之作,盖近时所赝托也。…」 今见国家图书馆藏册封面题:《艺圃搜奇》一至六。一至二册为《香谱》,实属《百川学海》本十四卷、六册之残本。 二、《香谱》一卷本与二卷本之差异 今传二卷本《香谱》主要有覆宋本、华埕本之《百川学海》一系,以及《唐宋丛书》本、《格致丛书》本、《名人小说》本、《学津讨源》本、《晦木斋丛书》本等。 一卷本有重编《百川学海》、《说郛》百卷本与百二十卷本等。 以百卷本《说郛》《香谱》一卷与覆宋本《百川学海》通行二卷本为例比较之。 第一,内容之分项编排,一卷本分项为:香品一、异香二、香事三、香法四;二卷本为: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四项分属二卷。 第二,在条目数量方面,一卷本香品,条列26种香品,二卷本有42条,较一卷本多了18种。在记录香品次序上相同,仅有青桂香与鸡骨香的次序有别,一卷本先鸡骨香后青桂香,二卷本则反之。其次是一卷本为「芳草」、二卷本为「芳香」,在内容上都是指白芷。此「香之品」一项内容都是指各式香品,名称为某某香,故应为「芳香」较为正确。 一卷本异香,条列15种异香,较二卷本少了23种异香。 一卷本香事,条列19种香事,较二卷本少了25件香事。 一卷本香法,条列7种香法,较二卷本少了13种香法。 第三,从内容观之,两本互校,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同条目之内容,《说郛》本文字简洁、多删去引书书目。以〈香之品〉「龙脑香」条为例: 二卷本: 龙脑香,《酉阳杂俎》云:出波律国,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其树有肥瘦,形似松脂,作杉木气,干脂谓之龙脑香,清脂谓之波律膏。子似豆蔲,皮有甲错。《海药本草》云:味苦辛微温无毒,主内外障眼三虫,疗五痔,明目镇心秘精。 又有苍龙脑,主风疹,?入膏煎良,不可点眼,明净如雪花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麦麸者不佳,云:合黑豆糯米相思子贮之不耗。今复有生熟之异,称生龙脑,即上之所载是也。其绝妙者,目曰梅花龙脑,有经火飞结成块者,谓之熟龙脑,气味差薄焉。 一卷本: 龙脑香,出波律国,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其树有肥瘦,形似松柏,作杉木气,干脂谓之龙脑香,清脂谓之波律膏。子似豆蔲。明净如雪花者善,如麦麸者不佳。合糯米相思子贮之则不耗。仍分生熟之异,称生龙脑则上之所载是也。其绝妙者,谓之梅花脑子,有以火飞结成块者,谓之熟龙脑,气味差薄焉。(波律一作被律) 《说郛》一卷本无引书出处之《酉阳杂殂》,以及纪录药物疗效之《海药本草》等语。 由于二卷本〈香之品〉条目内容为叙述香品的形状、疗效、储藏方式等,引文来源是本草之类医书、医家说法或纪录海内外草木之杂纂记录。一卷本皆无引用书目,以及叙述香药功效之部分。 又以〈香之异〉项中之「茵墀香」条为例,二卷本: 《拾遗记》:灵帝初平三年西域献,煑汤辟疠,宫人以沐头。 一卷本: 灵帝初平三年西域献,煑汤为宫人沐浴,经月不散。 《说郛》一卷本也有过于简略者,如:二卷本「沉光香」条云: 《洞冥记》:涂魂国贡,门中烧之有光而坚实难碎,太医以铁杵舂如粉而烧之。 一卷本「沉光香」条云: 门中烧之有光。 (二)、同条目之内容,详略互异。从两谱互校,内容有差异性大者。如「青桂香」条,二卷本为: 《本草拾遗》曰:即沉香同树细枝,紧实未烂者。 一卷本为: 即沉水香黑班者也。 又如「鸡骨香」条,二卷本云: 《本草拾遗》记曰:亦馢香中形似鸡骨者。」 一卷本: 亦沉水香同树,以其枯燥轻浮故名之也。 再如「降真香」条,二卷本为: 《南州记》曰:生南海诸山,又云生大秦国。 《海药本草》曰: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恠异并烧之有验。仙传云: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甚为第一。小儿带之能辟邪气,其香如苏方木,然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 一卷本为: 出交广舶上,其香如苏枋木,燃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美。 此外,两谱互勘,二卷本香谱也非全秩,如「甲香」条,一卷本多:「出南海」等语。二卷本「沉水香」条有:「余见下卷天香传中。」下卷〈香之事〉「天香传」条则云:「见丁晋公文集」;一卷本则直接引用:「丁相天香传曰香之类者四…」等共75字。 (三)、《说郛》一卷本较覆宋本《百川学海》二卷本少了79种条目,而从缺少的条目可以发现是出自有意识与目的性的删除。例如: 〈香之异〉一项,收录文献记载之各式传说、神异故事、佛典用香等,而一卷本〈香异〉此项,全然未见佛典之用香。如二卷本引用《三洞珠囊》之「五香」、「千和香」、「飞气香」、《楞严经》之「兜娄婆香」,《释氏会要》之「多伽罗香」、「大象藏香」,《法华经》之「薝卜花香」,《华严经》之「牛头旃檀香」、《西域记》之「羯布罗香」等,一卷本皆阙。 〈香之事〉一项记录历史与香有关事迹、诗歌等。一卷本〈香事〉此项未见:「古诗咏香炉」、「齐刘绘咏博山香炉诗」、「汉刘向熏炉铭」、「梁孝元帝香炉铭」、「古诗」等条。 (四)、一卷本有「熏衣香」、「清神香」两种香方,而二卷本未见。 〈香之法〉一项,纪录各种和香配法。二卷本有22种香法,一卷本仅条列7种香法,较二卷本少了「唐化度寺牙香法」、「雍文彻郎中牙香法」、「供佛湿香法」、「牙香法」四方、「印香法」二方、「傅身香粉法」、「衣香法」、「窨酒龙脑丸法」、「球子香法」、「窨香法」、「熏香法」、「造香饼子法」等15种香方。 因此,从内容条目观之,《说郛》本一卷本《香谱》是经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删销,应是《香谱》的删节本。但从今所见覆宋本《百川学海》二卷本所缺二种香方,以及内容详略互异情形,《百川学海》本《香谱》也非全秩。通过两者校勘,应可以提供比较完整的洪刍《香谱》原貌。 肆、结语 从《香谱》作者考辨,可知洪刍撰写《香谱》几是定论。次从梳理洪刍生平事迹来探讨洪刍撰写《香谱》的时空背景。随着对江西诗派各家的研究,论定洪刍生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卒年则皆以高宗建炎二年流放沙门岛时终。本文试从沙门岛生存环境与洪炎〈座上呈师川有怀驹父〉诗系年绍兴二年(1132),推论洪刍卒于高宗建炎二年九月后,绍兴二年正月之前。 《香谱》在南宋高宗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6667.htm"绍兴二十一、二年已广为流传,从洪刍为官生涯与游历区域推论,汇编《香谱》极有可能的时间在徽宗宣和年间。 宣和年间,洪刍任祠官、信州通判军州事,其活动领域以江西一地为主。而有地缘直接关系者,为终老于江西庐山的周紫芝,在绍兴二十一、二年间看过洪刍《老圃集》与《香谱》。而江西正是洪刍最后活跃的区域,同时洪刍也是江西人,当地尚留存洪刍的诗词文集,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郡太守程叔达仍为洪刍《豫章职方后乘》作序。 靖康失节使得洪刍为文人所不耻,所撰众多著作也多佚失,仅《老圃集》部份留存于《永乐大典》中。至于《香谱》因搜罗完整,能提供社会对于香药相关知识的需求,故因左圭辑《百川学海》收录而保存下来。 洪刍撰写《香谱》还有一个极强的理由,必与其舅黄庭坚有关连,黄庭坚好香,作诗自称「如我有香癖」,且屡见以香馈赠往返之诗文。不知何故,洪刍除编纂《香谱》外,却未见与香相关之诗文,虽有可能是鲁班门前不敢弄刀斧,但因可资左证资料缺乏,是此研究之憾。或从江西诗派「以才学入诗」化用典故、成语之诗风来考虑,尤其是《香谱》所辑「香之异」、「香之事」诸篇收录历朝用香史实、传说故事,可资写作时援引参考之用。洪刍撰写《香谱》,正是实践黄庭坚写给他书信〈答洪驹父书〉中提出的诗文主张:「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其次,洪刍曾担任祠官,掌管祭祀及祠庙事务,从宋代朝廷大量用香史料,说明祠官祭祀,必需接触香药。真宗时期的丁谓任天书扶持使一职等背景因素,撰写〈天香传〉便是一例。故洪刍于宣和年间汇集香药知识,编辑《香谱》可能性极大。 最后从《香谱》版本方面来探讨,由于《香谱》广为各丛书所收录,今流传的洪刍《香谱》版本,搜罗所得善本至少有十三种之多。从卷次而言,有一卷本、二卷本之别,两者内容差异亦大,经由比对校勘其间的差异,得知百卷本《说郛》与覆宋本《百川学海》之《香谱》,内容差异最多,分属一卷与二卷本两种不同系统,传本流通也广,文字错误情形亦少,可作为宋元其它各家《香谱》的后续研究基础。 《香谱》所属谱录类书籍,为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虽乏文学创作之艺术性,但具有保存文献、整理编纂之功,作为观看宋代社会文化之现象而言,《香谱》的出现反映宋代香事高度发展的真实现况与价值取向;而洪刍的《香谱》正是此一系列发展的奠基者。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不着撰者,《靖康要录》(王云五主编,《四库全书珍本二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尤 袤,《遂初堂书目》(《百部丛书集成》60,据海山仙馆丛书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年)。 王明清,《玉照新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永瑢、纪昀奉敕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 宇文懋昭、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朱 熹,《朱文公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四库全书珍本别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周辉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周嘉胄,《香乘》(《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8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姚广孝、解缙纂修,《永乐大典》(杨家骆主编,《中国学术名著》,台北:世界书局,1977年)。 洪 炎,《西渡集》(《四库全书珍本》二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洪 刍,《老圃集》(《四库全书珍本别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洪 刍,《洪驹父诗话》收录于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2年)。 洪 刍,《香谱》(《名人小说》,清佚名刻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7189)。 洪 刍,《香谱》(《百川学海》,民国十六年据武进陶氏覆宋咸淳左圭原刻本影印,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 洪 刍,《香谱》(《百川学海》,据明弘治十四年无锡华埕本,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15208)。 洪 刍,《香谱》(《百川学海》,据明嘉靖十五年郑氏宗文堂刊本,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03906)。 洪 刍,《香谱》(《唐宋丛书》,明末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15329)。 洪 刍,《香谱》(《格致丛书》,据明万历三十一年钱塘胡氏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15299)。 洪 刍,《香谱》(《晦木斋丛书》,据光绪元年(1875)刊刻,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10371)。 洪 刍,《香谱》(《说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洪 刍,《香谱》(《学津讨源》,据清嘉庆十年(1805)虞山张氏旷照阁本,1922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 洪 刍,《香谱》(《丛书集成新编》47册,据清嘉庆十年(1805)虞山张氏旷照阁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洪 刍,《香谱》(重编《百川学海》,明末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15219)。 洪 刍,《香谱》(重编《百川学海》,明末叶坊刊本,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15222)。 洪 刍,《新刻香谱》(《格致丛书》二百二十九卷,第二十六册,台北国家图书馆善本,15299)。 范涞修,《南昌府志》(据明万历十六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 英启、邓琛修纂,《黄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区第346号,据清光绪十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书局,1976年)。 徐一夔编,《艺圃搜奇》(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善本15216)。 徐松辑,《宋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书目续编》,据光绪十一年长沙王氏刊本影印,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 秦 观,《淮海集》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袁 褧,《枫窗小牍》(《百部丛书集成》18,据宝颜堂秘籍影印,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 马端临,《文献通考》(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四库全书珍本五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 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百部丛书集成》29,知不足斋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年)。 毕 沅,《续资治通鉴》(《续修四库全书》34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盛元纂,《南康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 盛元纂修,《南康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98号,据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书局,1970年)。 脱脱等撰,《新校本宋史并附编三种》(台北:鼎文书局,1979年)。 莫友芝,《邵亭知见传本书目》(《书目五编》,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陈师道,《后山先生集》(张钧衡辑,《适园丛书》二十四,台北:艺文印书馆,出版年不详)。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书目续编》,据清武英殿辑永乐大典本影印,台北:广文书局,1968年)。 陈 敬,《陈氏香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陈 敬,《新纂香谱》(清抄本国家图书馆藏钞本06853)。 陆心源,《元佑党人传》(《续修四库全书》第51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陆 游,《老学庵笔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章 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曾敏行,《独醒杂志》(《百部丛书集成》29,《知不足斋丛书》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68年)。 曾 慥,《类说》(《类书汇编》10,据明天启六年岳锺秀刻本影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年)。 无名氏,《香谱》(《说郛》明蓝格旧抄本,台北国家图书馆藏15223)。 无名氏,《香谱》(张宗祥集校,《说郛》,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缩印沈氏藏宋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65年)。 叶 盛,《水东日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廖文英等修,《南康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820号,据康熙十五年补刊本影印,台北:成文书局,1989年)。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百部丛书集成》29,知不足斋丛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年)。 邓 肃,《栟榈集》(《四库全书珍本四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卢浚等修《弘治黄州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谢旻等监修,《江西通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1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释觉范,《石门文字禅》(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年)。 顾 修,《汇刻书目》(据光绪十二年,上海福瀛书局据朱氏增订本重编影印,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二、专书 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42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昌彼得,《说郛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台北:华世出版社,1976年)。 韦海英,《江西诗派诸家考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4年)。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轶》(台北:文泉阁出版,1972年)。 黄文吉,《宋南渡词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刘琳、李勇先、王荣柜校点,《黄庭坚全集》1-4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栾贵明,《四库辑本刊集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三、期刊论文 郭宝林,〈北宋的州县学〉《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陈柏泉,〈从《宋洪氏墓记》谈诗人洪刍〉《文物》,1987年,11期。 编辑本段佛教中的香谱 是前代高僧大德、男女道德烧香断事中的香火、香烟变化应验事情未来发展而记载的图谱。分三柱香高低变化,香烟变化,颜色变化组成的香谱。五、七、九、十一柱变化应验天时、人事、社会变化组成的香谱。用正文香断事变化组成的图谱。 有多组香谱组成的组合断事理论称香理。
/
本文档为【《香谱》简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