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戏剧

2013-05-04 50页 ppt 3M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6573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戏剧null第三节 莎士比亚第三节 莎士比亚一、莎士比亚(1564-1616)(一)地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是英国迄今为止最杰出的戏剧天才。他的作品不仅是英国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null二.生平:莎士比亚生平事迹中三个普遍争议的问题: 1.“失去的年代”: 2.“一张二等床”: 3.“莎士比亚问题”: 竖立在斯特拉福德镇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像(1888)莎士比亚出生地1.“失去的年代”:1.“失去的年代”: 即指1885至1892年的七年间...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戏剧
null第三节 莎士比亚第三节 莎士比亚一、莎士比亚(1564-1616)(一)地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是英国迄今为止最杰出的戏剧天才。他的作品不仅是英国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null二.生平:莎士比亚生平事迹中三个普遍争议的问: 1.“失去的年代”: 2.“一张二等床”: 3.“莎士比亚问题”: 竖立在斯特拉福德镇的莎士比亚纪念碑像(1888)莎士比亚出生地1.“失去的年代”:1.“失去的年代”: 即指1885至1892年的七年间,这期间莎 士比亚为什么离开家乡只身去伦敦?他的经 历如何?他究竟干过什么工作?因无任何资 料记载,这一系列问题至今都无法确定。因 此,莎学家们称之为“失去的年代”。 2.“一张二等床”: 2.“一张二等床”: 即“第二好的床问题”。莎士比亚在遗 嘱中,指定其大女儿为遗产主要继承人,给 年迈体衰的妻子安妮的财产在遗嘱中写明的 只有“一张二等床”。由此在有关莎士比亚 的爱情和婚姻问题的传闻中,又多了一条莎 士比亚根本不爱妻子的证据。事实究竟怎样 呢? 3.“莎士比亚问题”: 3.“莎士比亚问题”: 即一些学者认为:象莎士比亚这样一个未 曾受过正规高深教育的人是写不出归在他名下 的那些出色剧本的,这样的佳作只能出自某个 受过高深教育的(如剑桥或牛津大学)出身高 贵者之手。关于这个问题,最早盛行的说法是 “培根写剧说”,后来又有“大学才子”马洛 写剧说,更有甚者认为莎剧是出自女王伊丽莎 白之手,等等。二.创作活动二.创作活动(一)诗歌创作 ◇莎士比亚的诗歌作品大多创作在1593年至1598年前后 ◇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 ◇《十四行诗集》154首,是莎士比亚最优秀的诗歌作品(二)戏剧创作: 莎士比亚一生至少写作了37个剧本,其中历史剧10部,喜剧13部,悲剧10部,传奇剧4部。(二)戏剧创作: 莎士比亚一生至少写作了37个剧本,其中历史剧10部,喜剧13部,悲剧10部,传奇剧4部。 朱生豪 (1912-1944)null1.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590—1600):历史剧9部,喜剧10部,悲剧3部 。 ◇时代特征——伊丽莎白朝统治的“盛世时期”,民族统一,中央集权巩固,王室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三者之间实现了暂时联盟,人们对女王、对国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创作主题——历史剧反映英国历史通过曲折道路走向民族统一、走向中央集权的必然趋势,谴责昏君,塑造明主,用以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开明君主制的向往;喜剧讴歌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传统势力的束缚,追求欢乐生活,反对禁欲主义,为争取幸福婚姻而进行的勇敢斗争。 ◇艺术风格——乐观、激越、明朗喜 剧①《错误的喜剧》(1592) 中译本全集2卷 ②《驯悍记》(1593) 中译本全集3卷 ③《维洛那二绅士》(1594) 中译本全集1卷 ④《爱的徒劳》(1595) 中译本全集2卷 ⑤《仲夏夜之梦》(1596) 中译本全集2卷 ⑥《威尼斯商人》(1596) 中译本全集3卷 ⑦《无事生非》(1578) 中译本全集2卷 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 中译本全集1卷 ⑨《皆大欢喜》(1599) 中译本全集3卷 ⑩《第十二夜》(1600) 中译本全集4卷喜 剧◇主要成就:null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成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威尼斯商人》作为讽刺喜剧与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堪称代表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三部欢快喜剧,标志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高峰期的到来。 喜剧的中心主题是友谊与爱情,喜剧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模式,表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胜利。反映了这时期莎士比亚对实现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乐观态度。◇主要成就:历史剧①《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②《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③《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中译本全集6卷 ④《理查三世》(1592) 中译本全集6卷 ⑤《理查二世》(1595) 中译本全集4卷 ⑥《约翰王》(1596) 中译本全集4卷 ⑦《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⑧《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⑨《亨利五世》(1598) 中译本全集5卷历史剧◇主要成就:null 《亨利六世》上、中、下三部和《理查三世》一起构成了以红白玫瑰战争全过程为背景的第一个四部曲,剧中极为生动逼真地展示了红白玫瑰战争中两大帝王家族的内部大拼杀,其主要人物形象亨利六世被描写成一个懦弱无能、优柔寡断但宽厚仁义的君主。 ◇主要成就:null 《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构成以英法“百年战争”为背景的第二个四部曲,其中《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代表作,主要写亨利四世篡位后,引起各封建主的不满,纷纷作乱。国王率领他的两个儿子平乱。它的主题是反对封建割据,尊重统一王权。这是该剧的历史价值。 ◇主要成就:null 《亨利四世》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塑造了福斯塔夫形象。他与堂吉诃德并列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喜剧形象。福斯塔夫是一个反面喜剧人物,五毒俱全。是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流氓、雇佣兵和冒险家形象。他道德败坏,好色淫荡,贪食酗酒,胆小怯懦,招摇撞骗,偷盗抢劫,厚颜无耻,吹牛撒谎等,各种恶习,应有尽有。他的优点是具有社会底层人物的乐观粗犷,机智幽默。福斯塔夫出入宫廷,混迹市井酒肆,是联结贵族和平民的纽带人物。他的活动为读者提供了贵族和平民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图景。悲 剧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 中译本全集8卷 ②《裘力斯·凯撒》(1599) 中译本全集8卷 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中译本全集7卷悲 剧◇主要成就:null 《罗密欧与朱丽叶》关键元素是爱情、死亡、暴力。表现了文学艺术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引人深思。暴力是从古至今的一个社会问题,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需要思考的是:人类为何爱好暴力? ◇主要成就:2.悲剧时期(1601——1607):悲剧8部,喜剧3部。 2.悲剧时期(1601——1607):悲剧8部,喜剧3部。 ◇时代特征——王权由盛至衰。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 “暂时联盟”破裂,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创作主题——表现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理想在冲突中的幻灭,批判力量加强。 ◇艺术风格——沉郁、悲怆、愤激。悲 剧①《哈姆雷特》(1601) 中译本全集9卷 ②《奥瑟罗》(1604) 中译本全集9卷 ③《李尔王》(1605) 中译本全集9卷 ④《麦克白》(1606) 中译本全集8卷 ⑤《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中译本全集10卷 ⑥《科利奥兰纳斯》(1607) 中译本全集7卷 ⑦《雅典的泰门》(1608) 中译本全集8卷 ⑧《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1608)中译本全集10卷悲 剧◇主要成就:喜 剧喜 剧①《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 中译本全集7卷 ②《终成眷属》(1602) 中译本全集3卷 ③《一报还一报》(1604) 中译本全集1卷 ◇主要成就:《奥瑟罗》《奥瑟罗》 题材来自意大利作家钦齐奥的短篇《威 尼斯的摩尔人》。莎士比亚在继承中多有 创新与突破。奥赛罗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富有冒险精神。 历来评论家认为奥赛罗的忌妒是因爱而忌妒。这种爱是男人爱自己私有财产的爱,因爱而生忌妒的根源是奥赛罗的男权思想,掌控妻子的生杀大权。奥赛罗杀妻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夫权思想和男女之间还没有真正的平等。 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可以保持延续,也能中断消失。它是有一定范围的。人有爱的权利,却没有以爱为理由剥夺他人生命的权利。奥赛罗发现自己错杀了妻子,他对妻子的爱又恢复了,并以自杀表达悔意。但他至死也不明白他没有权利杀妻子。即使妻子不忠,他也没有这个权利。爱是忌妒的借口,成为杀妻的正当理由。◇主要成就:《李尔王》 《李尔王》 李尔既是一个封建国王,具有封建君主的王权意识,又是一个宗法制父亲,具有封建家长的父权意识。他以为凭借自己的王权与父权,天下人,包括自己的女儿也是只能绝对服从的。 《李尔王》通过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命运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虚伪的人伦关系,肯定小女儿代表的传统美德孝顺博爱的人伦道德。对父母不孝顺的人,难以对他人有仁爱,对社会有责任。同时,这部悲剧通过父女相逼,手足相残的故事,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即权力和财富的利欲高于一切。◇主要成就:《麦克白》《麦克白》 这是一部暴露和鞭挞权欲野心的悲剧。 人性的弱点之一是野心。雄心与野心只差一步。 权力的诱惑使麦克白放弃善良的天性,越过雄心发展野心,由一个万人敬仰、品性卓著和有着巨人般性格的英雄人物,沦为弑君篡位的暴君。 麦克白夫人对麦克白的野心起了推波助澜的怂恿、煽动作用,坚定了麦克白在动摇着的意志。她的怂恿煽动并非是隔岸观火的教唆,而是要假麦克白的手,实现她的野心。因此她是麦克白的同谋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狠毒。 麦克白经受不住权欲和野心的诱惑,以血腥手段谋杀君王,暗害忠良,改变了自己生活的正途。这不仅给家庭、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也彻底毁灭了自己本可宝贵的一生。 ◇主要成就:激情悲剧激情悲剧 莎士比亚的悲剧描写人类七情六欲中的各种欲望。悲剧主人公都带有某种偏执狂式的激情,这种激情的燃烧,最终导致主人公的失败与毁灭。 奥赛罗的忌妒、麦克白的野心、李尔王的父爱、哈姆莱特的复仇,在内心与外力的矛盾冲突中,情感的表现激烈、深刻、震撼人心,反映了人类共有的某些心理特质,引起不同时代的人的共鸣,显示出悲剧的力量。◇悲剧小结:3.传奇剧时期(1608——1612):传奇剧3部, 历史剧1部。 3.传奇剧时期(1608——1612):传奇剧3部, 历史剧1部。 ◇时代特征——詹姆斯一世强化王权的专制统治,对戏剧的政策法规也更加严格。一些宫廷宠儿为了迎合王室趣味,回避社会矛盾,创作上缺乏严肃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贵族化倾向的戏剧潮流。 ◇创作主题——把人文主义的理想寄托在幻想中的乌托邦世界中,渗透了宽恕和解的主题,回响着善恶轮回、因果报应的调子。 ◇艺术风格——朦胧奇谲,罩上了一层宗教神秘启示的面纱,呈现出高妙远逸、圣洁至纯的意味。传奇剧①《辛白林》(1609) 中译本全集10卷 ②《冬天的故事》(1610) 中译本全集4卷 ③《暴风雨》(1612) 中译本全集1卷 历史剧:1部 《亨利八世》(1612) 中译本全集7卷传奇剧(也有观点认为是4部传奇剧《泰尔亲王佩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主要成就:《暴风雨》《暴风雨》 剧情发生在一个远离现实社会的海上理想世界孤岛上:普洛斯彼罗是意大利米兰公国的公爵,他的公国和爵位都被弟弟安东尼奥夺去,安东尼奥将普洛斯彼罗及其三岁的小女儿米兰达押上无帆篷的破船,让他们在狂涛怒浪中随风漂泊。所幸破船被风浪打到了海中的一个孤岛上,一个正直的老臣救了他们父女俩。父女俩在该岛生活了十二年,并降服了女巫的丑怪儿子,即邪恶的代表卡列班。后来,普洛斯彼罗施展魔法,掀起雷电风暴急雨,打碎了帮助其弟篡位的那不勒斯国王及其王子和侍臣们乘坐的大船,并在精灵爱丽儿的帮助下,教训了众仇人,仇人们在普洛斯彼罗面前悔过受训,答应把公国归还给他。最后,普洛斯彼罗宽恕了所有仇人,自己也放弃了魔法,与众人一同乘船返回那不勒斯,因为他的女儿米兰达与那不勒斯王子在岛上一见钟情,他与众人一起回去举行王子与米兰达的婚礼。 这里,莎士比亚宣扬了人性善良,改恶从善的思想。所以,这部作品被人们称为“诗的遗嘱”。 ◇主要成就:三.《哈姆莱特》三.《哈姆莱特》分析(一)戏剧情节(影视欣赏) R.沃克在对比哈姆莱特与麦克白时曾说:“如果说《哈姆莱特》一剧是研究一个道德的人在一个不道德的社会的情形,那么《麦克白》就是展示一个不道德的人在一个道德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二)人物形象分析(二)人物形象分析(二)人物形象分析 1.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哈姆莱特在剧中的身份是十二世纪丹麦的王子,实质上,他是一个以人文主义为崇高理想的青年。 2.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巨人”的特征:能文善武、热情洋溢、理想高尚。 3.“忧郁”性格的成因:他所面临的现实充满着悲哀、堕落、罪恶和阴谋——他贤明的父王突然暴死且死因不明;他敬爱的母后新寡连着新嫁;他的奸诈的叔父篡位娶嫂;他昔日的朋友同学堕为密探,周围的老臣新贵趋炎附势,社会动荡不安。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构成了哈姆莱特忧郁的内容。4.人物形象的悲剧魅力:4.人物形象的悲剧魅力:◇感性上哈姆莱特急欲复仇,完成父亲的幽灵交给他的任务,理性上他又把杀人偿命的复仇升华为时代历史赋予他的重任,具有“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他轻易不肯用暴力、流血、谋杀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家庭仇杀、宫廷谋杀,是中世纪封建专制野蛮恶习的遗留物,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哈姆莱特在寻找更正当、更合理、更光明正大的手段。这正是一个人文主义理想者伟大崇高、光明磊落的地方,正是复仇剧不再成其为复仇剧的地方。 ◇哈姆莱特最终在克劳迪斯阴谋败露、血债累累的现场,举起了正义之剑,以生命的代价惩罚了邪恶、挽救了危局,完成了复仇的大任。 ◇目标的远大和手段的纯正本是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注定是会胜利的。但坚持人文主义理想的哈姆莱特,得到的却是悲剧结局,这更显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刻意义。5.哈姆莱特形象的悲剧意义5.哈姆莱特形象的悲剧意义◇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在青年时代所特有的热情和锐气; ◇展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反抗与奋斗; ◇展现了人文主义者的人生理想和理想失落时的精神痛苦与不懈追求; ◇敢于抗争黑暗现实承担起历史重任的魄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悲剧英雄“不仅追求目标的崇高伟大,而且追求手段的纯洁正义”的品格,给后人一种震撼之后的清醒和安慰。(三)关于《哈姆莱特》评论的主要论点介绍(三)关于《哈姆莱特》评论的主要论点介绍1.18世纪莎评大家约翰逊博士的观点。约翰逊用启蒙理性的尺度来衡量哈姆莱特的复杂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他认为这位文人气质的王子“在剧中自始至终都是事件发展的被动工具,而不是主动的行为者”。 2.19世纪浪漫主义诗论家柯勒律治从个人心理构成来解释哈姆莱特的心智和性格之迷。他认为:哈姆莱特沉湎思想,疏于行动是由他本人的思想意识构成决定的。 3.20世纪初莎评大家布拉德雷主张把哈姆莱特作为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社会人来加以细致的剖析。实质上。布拉德雷综合了约翰逊的外力论和柯勒律治的内因论,他认为:哈姆莱特的哲人心智和外部的突发事件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悲剧。“他的道德感悟力和智能天才反倒成了他的大敌”。null4.20世纪意象象征派莎评家奈特认为,哈姆莱特是因外界事件的刺激变得疯狂变态的。在他颇具影响的《烈火的车轮》一书中,他集中地讨论了哈姆莱特“极端的忧郁病态和迷狂的厌世主义”。奈特认为,哈姆莱特被“心理和精神死亡”的病魔附身,他“就象一剂毒药,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威胁着丹麦王国的健康和幸福”。 5.弗洛伊德及其门徒厄内斯特·琼斯以精神分析论对哈姆莱特的心理意识和性格延宕作了解说。他们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深陷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而不能自拔的狂想症患者,这样他与叔父克劳迪斯国王的关系自然就成了变态的情敌关系。(四)难点与重点探讨(四)难点与重点探讨 第三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大段独白,是《哈姆莱特》剧中最著名的一段独白。它本身不仅是一首极富哲理性和抒情色彩的好诗,而且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把钥匙。 null“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是更勇敢的?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 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null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唉, 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 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 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 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 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null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在烦劳的生命的迫压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理智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 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 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P275-276,朱生豪译)null1.哈姆莱特痛苦地、审慎地面对着生与死的问题,他想到了在每个人面前都摆着的两条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生死命运,只不过在充满了种种苦难和不平的罪恶现实中,生和死的抉择不同,其命运就完全不同罢了。 2.在历数了人世的种种不平、苦难和罪恶——“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等等之后,哈姆莱特同时又想到了一种逃避之路——“用一柄小小的刀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结束了一切苦难。死亡可以结束一切尘世间的痛苦,何乐而不为? 3.但是,死亡毕竟是个谜(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在那样一个虚无的世界里,灵魂也许得不到安宁——如同睡眠中有恶梦一样。对“神秘之国”的疑虑,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莫名恐惧,“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null4.这种种疑虑(原文中朱生豪译为“理智”笔者以校对本为据改为“疑虑”)反映了悲剧主人公忧郁与悲哀、愤懑与激越、苦闷与彷徨,甚至恐惧与悲观的矛盾心态,是主人公自己灵魂深处不同生死观念的内在搏斗与冲突,透露出了复杂深邃的哲理思辩意味。 5.由生与死的抉择问题,他又联想到了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此他发现了这样一种危险:自己过多的思虑会“使我们全变成懦夫”,“审慎的思维的灰色”会盖上“决心的赤热的光彩”,会让“伟大的事业”“失去了行动的意义”。确实,思想是指导行动的,但是想得太多,却会使人踌躇不前,误了大事。这是哈姆莱特思虑中的蓦然醒悟。null6.这段独白,并非哈姆莱特是想借自杀来逃避为父复仇的责任。他想到过死是一条出路,但是他并未下决心选择自杀;他认识到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平与罪恶;为理想的失落而感到迷惘、痛苦,为是否反抗罪恶的世界而矛盾、迟疑、顾虑重重,甚至惶惶不安地恐惧过。但是,他同时也对自己的多思多虑的危害性发出了警告,认识到了“思想多于行动”的危险。 7.最终,从这段独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思想必须付诸行动的哲理启示,我们看到的是将要成为行动家的哈姆莱特。所以,剧终时他临死前的一拼——“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在奋斗中结束了一切”,是勇敢的、可钦佩的。他刺死了社会罪恶的代表克劳迪斯,他的奋斗昭示了历史前进的方向,鼓舞了后继者的斗争。四.莎士比亚创作特色四.莎士比亚创作特色1.创作原则:戏剧是反映人生的镜子 莎氏在《哈姆莱特》中提出了“镜子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变化发展的模型。” 这是对古希腊罗马理论家西赛罗和贺拉斯的“喜剧就是人类关系的镜子”的继承和发展。莎氏按照这一现实主义原则来写剧本,反映英国16世纪的社会生活。它的传奇剧虽然带有浪漫色彩,但它的出发点还是基于现实。这一创作原则也成为后代现实主义作家广泛遵循的原则。null2.表演理论:表演要真实 莎氏主张演员按角色表演。他在《哈姆莱特》中指出:“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指导,把动作和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愿意相反的。” “还有你们那些扮演小丑的,除了剧本上未为他们写下的台词以外,不要让他们临时编造一些话加上去。往往有许多小丑爱用自己的笑声,引起台下一些无知的观众的哄笑,虽然那时观众的注意力应当集中在其他更重要的问题上;这种行为是不可饶恕的,它表示出那丑角的可鄙的野心。”(三幕2场)莎氏的表演观源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一个“真”,表演的美统一在生活的再现中。艺术的生命在于真,表演亦如此,忌假忌过火。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西方戏剧两大表演体系 西方戏剧有两大表演体系: 一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演员生活于角色之中,体验角色的感情。 二是布莱希特体系,主张演员和角色保持一段距离,要有“间离效果” ,使观众意识到这是在演戏,引起观众的理智思考和冷静的判断。 莎氏的表演理论对斯坦尼体系有影响,是斯坦尼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一。 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3.塑造丰富的艺术典型 莎氏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在他们身上,莎氏揭示了广泛繁复的社会关系,这些形象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特定阶层以及人类的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群像。 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1859/4/19)提出“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个“莎士比亚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塑造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 性格复杂的喜剧典型: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福斯塔夫(《亨利四世》)。 性格复杂的悲剧典型: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4.性格化语言4.性格化语言 莎剧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不同的性格化语言。每个人物说的话都与他的性格一致,本性一致。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 万,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5.戏剧独白5.戏剧独白 戏剧独白就是剧中角色独自一人所说的台词。西方戏剧中,从古希腊罗马戏剧到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戏剧,都采用戏剧独白。19世纪后期挪威的易卜生废除了独白,成为他对欧洲戏剧的一个贡献。 莎氏的独白是当时伸出式舞台的产物,便于演员和观众交流,引起观众共鸣。这些独白语言精美,是莎氏戏剧艺术的一大特色。 null莎氏的独白有四种作用: 1.叙述剧中人物自己的意愿。 2.剧中人物通过独白说出自己的所作所为。 3.抒情独白 。 4.哲理性独白通过独白,表现人物的性格、动机和思想感情。 哈姆莱特关于:“活下去还是不活?”的独白是这种哲理性独白的名篇。 6.丰富的情节线6.丰富的情节线 莎氏的情节常常是几条平行的线索交织在一起,由此显出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比如《威尼斯商人》有三条情节线索,《哈姆莱特》也有三条复仇线索。哈姆莱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均有父亲被杀的仇恨。《仲夏夜之梦》的情节线索多达四条。 莎氏在一出戏剧结构里安排几条平行交错的情节线索,悲剧中插入了喜剧的因素,喜剧中包含有悲剧因素,打破了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壁垒分明的界限。这些平行的线索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帝王将相、王孙贵族和下层人民同台出现,突破了贵族与平民不可同台演出的限制。 7.激烈的戏剧冲突7.激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特性,已成为戏剧创作的原则。戏剧冲突是通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所以,究其实质,戏剧冲突是性格冲突。 莎剧的戏剧冲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二是人物的内心冲突。这种内外冲突交织在一起,就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戏剧冲突。五.学习参考书目五.学习参考书目1.《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朱生豪译,新世纪出版社,1997年6月版。 2.《外国文学阅读与欣赏》,杨慧林等编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王佐良、何其莘著,外研社,1995年版。 4.《外国文学论述文集》,李赋宁著,外研社,1997年1月版。 5.《蜜与蜡:西方文学阅读心得》,李赋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外国文学史》(上卷),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新编外国文学教程》(上卷),李公昭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月版。★思考题★思考题1.简述文艺复兴文学发展概况。 2.试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 3.你怎样理解哈姆莱特形象?再见再见谢 谢 同 学 们
/
本文档为【【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戏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