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师资格证资料(教育心理学B)_章节重点总结2012

教师资格证资料(教育心理学B)_章节重点总结2012

2013-05-28 49页 doc 337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4414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资料(教育心理学B)_章节重点总结2012 四川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内部资料 ( B 类 ) 学校: 姓名: 学号: 2012年3月 前 言 教师资格证考试属于国家统一考试,其特点是知识专业性、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考点灵活多变,一般情况下考试无规律可循,如未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很难一次性通过。为了帮助学员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中心特别组织了数位长期从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培训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研究的专家编写了这套内部复习资...
教师资格证资料(教育心理学B)_章节重点总结2012
四川省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内部资料 ( B 类 ) 学校: 姓名: 学号: 2012年3月 前 言 教师资格证考试属于国家统一考试,其特点是知识专业性、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考点灵活多变,一般情况下考试无规律可循,如未接受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很难一次性通过。为了帮助学员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中心特别组织了数位长期从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培训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研究的专家编写了这套内部复习资料。 中心资深教育专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对近几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本次考试的重点、考点做出了科学而有价值的预测和判断。 复习资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以教材内容编排为序的各章节知识要点和考点的提炼和总结,一部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题。前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大家系统掌握考试内容,全面梳理考试要点,后一部分就是模拟实战,增强对考试的理解,提高应考能力。对于罗列的知识要点和考点,要求大家做到全部理解和识记;对于全真模拟题,教师将在培训后期进行讲解,要求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为了帮助学员轻松识记考试内容,准确把握各知识点的考试方式,我们特别对考点进行了符号标注,“ ”代表填空或选择,“ ”代表简答或论述,“ ”表名词解释,“★”代表该题历届考试次数。 复习资料提升本次教师资格证培训效果的配套资料,是教师上课的补充和完善,切记不能仅仅依靠本复习资料,本资料不是确保考试成功的保障。将复习资料的使用与教师上课所讲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上课请认真听讲,及时领会和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在理解中识记,才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由于编写时间较为仓促,资料中难免有失误和考虑不周的地方,敬请各位学员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坚持就是胜利”,祝愿您考试成功! 2012年3月 目 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28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29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30 第四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31 第五章 认知派学习理论……………………………………………………34 第六章 其他派别的学习理论………………………………………………37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38 第八章 学习策略及其培养…………………………………………………40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获得……………………………………………………41 第十章 学习的迁移…………………………………………………………43 第十一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45 第十二章 品德的形成………………………………………………………46 第十三章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8 第十四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49 第十五章 人格因素与学习…………………………………………………50 第十六章 学校群体因素与学习……………………………………………51 第十七章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习………………………………………51 第十八章 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52 第十九章 教师心理…………………………………………………………53 第二部分 模拟题 教育学模拟题1 ………………………………………………………………55 教育学模拟题2 ………………………………………………………………61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1 …………………………………………………………66 教育心理学模拟题2 …………………………………………………………70 第1章 绪 论 本章考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内容、性质与意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古今中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及历史发展过程。 第1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①从学习和教学的相互关系看,学与教是对同一过程不同角度的理解 ②教育过程包括师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在于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③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包括:认知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第2节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 ②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意义:a.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b.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辨证唯物主义(PD★)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进行研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虑课题实际上的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好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整个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也要考虑对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响。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教育心理实验、观察法、调查法 4、观察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观察法包括实验观察法和自然观察法。 5、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与教学经验总结法。 6、问卷法的定义: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所提出的问题,已获得被试心理和行为表现的资料的方法。 7、运用问卷法进行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P12 ①问卷指导语要简洁诚恳,清晰明了; ②问卷内容应生动有趣,回答方式简单扼要; ③问卷题目用语应避免表露研究者期待的答案; ④问卷不宜长,排列要合理有序; ⑤问卷材料的选择要严格和,一般要通过预测进行性度和效度的检验。 8、教育心理实验的优点和缺陷有哪些: (1)优点:研究比较生动自然、研究结果切合实际、富有真实性、容易将结果付诸实践、可以扩大被试的数量、在统计上可以获得可靠结论 (2)缺点:不能很好控制条件、进行因果分析不太容易。 9、教育心理的观察研究要注意的问题:①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②要详细、准确;③对一类行为做多次重复观察;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学著作★: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2、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桑代克,1903年所著成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专著。 3、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的趋势:内容趋于集中、各派的分析日趋缩小、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二章 教育与心理发展 本章考点 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的实质、心理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影响心理发展的各个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发生认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如何看待遗传、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皮亚杰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定义: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广义的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热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如何理解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P22 4、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P22 5、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①教育必须以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②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节 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影响心理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遗传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高尔顿,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PD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华生★) 遗传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强调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先前遗传素质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 3、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 (白板说)★。 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 生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机械地强调教育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影响,否认遗传和主观能动性。 5、二因素论 (1)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 斯腾 (2)观点:心理发展单纯地是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并非单纯地受外界的影响,而是个体内在的素质和外在的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6、辨证唯物主义如何看待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简述皮亚杰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15) 2、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 3、发生认识论★: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就是在主客体和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构建心理结构,从而在心里上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4、埃里克森★★: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5、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的内容: ①乳儿期(0-1.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婴儿期(1.5-3)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怯感和疑虑 ③学前期(3-6)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 ④学龄期(6-12)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⑤青少年期(12-18)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 ⑥成年早期(18-25)基本的亲密感对基本的孤独感 ⑦成年中期(25-60)基本的繁殖感对基本的停滞感 ⑧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基本的自我完善感对基本绝望感 6、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7、最近发展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能够运用已有的只是经验独立地完成任务,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即可达到的水平,另外一种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是最近发展区。 8、维果茨基心理机能发展的四种表现: ①心理活动主动性、随意性不断发展;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性的提高; ③间接、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 本章考点 广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的概念,一般学习、元学习的含义,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学习概述 1、广义的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2、狭义(人)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 4、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有哪些?(从内容、方式和性质上分析P35) 5、学生学习与人类学习相比有何自身的特点? ①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进行; ③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6、学习的类别划分有两个维度:按内容分;按学习活动的性质或机制分 7、学习按照内容来分,一般有四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以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8、苏联心理学家皮得洛夫斯基将学习分为反射学习与认知学习两种类型。 9、奥苏贝尔按照学习的实现方式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四类★: ①机械的接受学习;②机械的发现学习③有意义的发现学习④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二节 学习理论概观 1、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①理论意义:对学习理论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心理发展的研究,因为学习过程就是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②应用意义:有助于人们掌握学习的实质及其规律,改进自身的学习,有效地认识世界。 2、元学习:是指个体获得学习机制的学习 3、一般学习:是指个体获得经验的学习 第三节 学习机能获得的学习理论基本派别(暂未列入考试内容) 第四节 学习理论基本派别(暂未列入考试内容) 第四章 联结派学习理论 本章考点 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学习规律,联结、准备率、操作性条件反射、负强化、程序教学、观察学习、自我效能高的概念。 联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代表人物 理论名称 主要观点 学习规律 桑代克 试误—联结 试误—联结学说,认为心理和学习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效果律 准备律 练习律 巴甫洛夫与华生 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替代—联结”学说,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 消退律 泛化与分化律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强化—联结”学说,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运用于程序教学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联结学说,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和思想、情感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更多地受通过观察进行的间接学习即观察学习的影响,人类的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 三元交互作用 第一节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也是联结派理论的鼻祖) ①试误—联结学说,认为心理和学习是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学习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不是通过推理而顿悟的过程; ②该理论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中的一种联结趋向,并使之加强; ③桑代克通过动物的实验,提出了著名的学习联结理论,对学习进行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学习的规律,即效果律、准备律以及练习律,其理论体系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对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堪称教育心理学的鼻祖; ④局限性:桑代克把人类复杂的学习过程等同于动物的学习,简化了学习过程的性质,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认知学习,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2、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者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 联结:是指情境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3、准备律:是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 4、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P65 第二节 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创立者:巴甫洛夫与华生★) ①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的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 ②意义:把精确而有客观的方法引入对动物学习的研究,把生理与心理统一起来,对高级心理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学说揭示了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和生理机制,对科学、唯物地说明心理活动和学习是有功绩的。 ③局限性:只可以解释部分较为简单、低级的学习,不能解释复杂的、更为高级的认知学习过程。 ④该理论混淆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杀了人类思维的特点。 2、巴甫洛夫进行的实验为:狗分泌唾液实验★ 铃声为条件刺激 食物为无条件刺激 3、华生:恐惧形成实验★ 4、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反射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5、泛化: 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6、分化:分别向有机体呈现条件刺激和与之相似的无关刺激,对条件刺激给予强化,对无关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可以使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产生分化,只对前者进行反应。 7、华生对学习律的研究:反对桑代克的效果律,主张用频因律和近因律来解释学习。 频因律:在其他条件想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快,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因律:指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也就是说有效的反应总是最后一个反应。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如何评价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P85 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该理论是根据他用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所做的经典实验所提出的。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加强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3、斯金纳认为所有行为可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引起。--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行为,后来这些行为得到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有目的的操作,有机体通过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4、斯金纳把条件发射分为两类:应答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发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的联结,反应由刺激引起;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强化的过程,重要的是操作后的强化。 5、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P76 6、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包括两部分:(1)学习的实质(2)学习的规律 7、学习的实质:“强化—联结”学说,认为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作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 8、学习的规律:(1)连续接近技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渐形成这种技术。(2)强化强化原理技术。强化的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 9、强化类型与惩罚 反应概率 刺激增强 刺激消除 反应增加 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 负强化(消除不愉快刺激) 反应降低 惩罚(呈现不愉快刺激) 惩罚(消除愉快或强化刺激) 10、强化的安排:连续强化(及时强化)、间歇强化(延缓强化) 11、程序教学:指各门学科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掌握所学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精心知识项目序列和强化序列是程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JD程序教学的概念和原则★) (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最先是直线式程序。 (2)程序教学遵循的原则:①小的步子②积极反应③及时反馈④低错误率⑤自定步调 (3)程序教学的依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原理。 (4)程序教学可以通过教学机器来进行。教学机器优点: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会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等而造成的恐惧、反感心理。②强化及时,反馈及时,不像传统教学中反馈和强化太少,耽搁时间长,降低了强化的效果。③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④使教师能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教学。⑤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 第四节 观察学习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认为人后天学习有两类: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观察学习) 2、观察学习:个体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在某些情境下,只根据观察别人的直接经验的后果,就可以在间接中学到某种行为。也称为“替代学习”。 3、学习情境中的刺激:名义刺激和功能刺激。 4、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影响因素的基本观点: 5、交互作用:(1)第一种交互作用“单向的相互作用论”(2)第二种交互作用“双向的相互作用论”(3)第三种交互作用“三元交互作用”,认为个体、环境与行为因素是交互决定的,三因素彼此交互影响。个体的学习因素是前因决定因素与后果决定因素的函数。前因决定因素既包括个体因素,也包括某些环境因素;后果决定因素主要指行为的结果,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来自内部,由自我引发。 6、模仿的四种方式:(1)直接模仿(2)综合模仿(3)象征模仿(4)抽象模仿 7、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强化功能。 8、强化:除了传统的外部强化,还包括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1)替代强化:指人们人们通过他人行为受到奖惩的观察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2)自我强化: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行为,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自我强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3)班杜拉认为:强化不是提高行为出现概率的直接原因,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取有关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是人在认知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后所产生的对下步强化的期待。他把期待区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9、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1)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途径: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语言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①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②影响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③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行为的表现;④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10、示范教学:“示范”是观察所学习的对象。包括:真实的示范、象征性示范、创造性示范。 (1)示范过程:①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②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③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再造过程。 (2)观察学习的教学步骤:①分析拟示范的行为②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③发展教学序列④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 11、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P95 第五章 认知学习理论 本章考点 完形的含义、顿悟的概念、格式塔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认知结构的概念、发现学习的概念、类目化活动的概念、布鲁纳对学习过程的观点、发现法的教学特点、新知识的几个环节、促进学习的条件;奥苏贝尔理论体系的核心、有意义接受学习、同化、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类型和各类型的含义、命题学习的类型及含义、先行组织者、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 第一节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2、 格式塔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 (1)从学习结果看:学习是形成了新的完形:指反映外界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并赋予其意义的一种模式这个完形是与新的情境相对应的,反映了情境中各事物的联系与关系。 (2)从学习过程看: ①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这种组织的方式遵循者知觉的规律。②学习过程中知觉的组织是突然的顿悟:指学习者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它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顿悟学习理论是格式塔学派对心理学的最大的贡献。 (3)学习的实质是组织或完形的作用。 3、 苛勒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4、 对格式塔关于学习理论的评价:P99 第2节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1、托尔曼1932年首次使用了中介变量的概念,将S-R公式中加入中介变量,改为S-O-R★。托尔曼的学习理论曾被称为“符号-格式塔学说”或“期待说”,现一般称为“符号学习理论”或“信号学习理论”,改理论注重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属于学习的认知派,托尔曼被称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2、托尔曼最著名的研究是针对联结派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联结的观点而设计的位置学习实验和针对联结派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必须强化才能学习而设计的潜伏学习实验。 3、托尔曼关于学习问题的观点:(1)学习在有机体没有受到强化的情况下也发生了,真正的学习结果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2)三种对学习是需要的:能力律、刺激律、涉及材料呈现方式的定律。 4、托尔曼的最大贡献:富有创造地设计了各种严密的实验,用实验的方式对联结派学习理论进行批评,并引申出对学习的认知解释。这种研究范式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先行作用。 第三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认知结构: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 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并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类目化活动: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称为类目化活动。 3、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主动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学习过程主要是类目化的过程,通过类目化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 4、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法的特点:发生较早、发现的内容是尚无定论的实际材料、学习的过程较复杂。 5、发现法的优点:(1)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技巧(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6、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知识的获得过程、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的评价过程。 7、促进学习的条件:(1)知识的呈现方式,指提供知识的技术或方法。布鲁纳认为人类有三种成功地理解知识的手段:动作再现表象、图像再现表象、符号再现表象★(2)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倾向于内部动机的激发和维持。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体现在他必须主动地让新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发生关系,对新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 8、结构教学理论:(1)结果教学观。布鲁纳认为机械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学习的结果是为了形成认知结构,因此强调在学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学科的知识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部规律。布鲁纳认为理解学科的结构有如下好处:①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具体内容②有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2)发现法教学模式: ①特点:教学是围绕一个问题情境展开;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其最大优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②教师的任务★★:a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b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c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d训练学生运用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e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9对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P115 第3节 奥苏贝尔的接受-同化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1、奥苏贝尔整个理论的核心是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奥苏贝尔认为,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接受学习:学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习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将新的知识结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3、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的缺点★: (1)发现学习可能浪费太多的时间,不适合作为获得大量信息的主要方式。 (2)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来获得,在一些情境中,学生必须用语言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 (3)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通过发现学习来获得知识,当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得到满足时,接受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获得新知识。 4、同化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进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知识结构方式改变,增加了新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 5、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的学习心向;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概念。 6、有意义的学习心向:指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在新知识与已有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 7、认知结构对有意义学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新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8、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成有层次组织的类型:(1)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包括: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2)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1)代表性学习:最低层次。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说学习他们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其具体形式有: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3)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学习的命题与已有概念或命题的关系,分为三类:①下位学习:新学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已有的概念或命题是上位的。②上位学习:新学知识是上位的,包摄性更广泛,概括性更高,可以将一系列已有的相应概念或命题总括其下③并列结合学习:新命题与旧命题之间是并列关系。 9、先行组织者策略:此策略是奥苏贝尔对知识教学的独特贡献。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就叫做“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有两类:说明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10、对奥苏贝尔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P124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 暂未列入考试内容 第六节 学习理论新进展:暂未列入考试内容 1、莫雷提出学习双机制理论★ 第六章 其他派别的学习理论 本章考点 加涅的学习分类、加涅的学习八阶段、学生学习的五种结果、学习应该有的三种态度、人本主义的学习目的和结果、人本主义对学习的分类、人本主义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自由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做法、对人本主义学习教学理论的评价 第一节 加涅的积累学习理论 1、 加涅1969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教学心理学”概念。 2、 加涅对学习的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语言的联合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3、 加涅学习的八阶段:①动机阶段②领会阶段③习得阶段④保持阶段⑤回忆阶段⑥概括阶段⑦操作阶段⑧反馈阶段。 4、 加涅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类:①言语信息②智力技能③认知策略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5、 学习条件学习是加涅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 6、 不同类型学习的条件:P152 7、 学习的层次理论:加涅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类型,链锁学习→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 8、学习的过程与条件:★(1)动机阶段的学习(2)领会阶段条件(3)习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作业阶段(8)反馈阶段 9、获得不同学习结果所要具备的条件:P155 10、对加涅学习理论的评价:(1)学习基本观点的折中性(2)学习条件学说的开拓性(3)学习理论研究的独特性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潜能的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生中心地位的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主张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教育的目标:以学习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即要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3、学习的类型: (1)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个人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知识的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 (2)意义学习: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人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4、意义学习的特点:(1)学习涉及了个人,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推动力来自外界,但是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内部(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使学生的行为、态度都发生变化(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自己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弄清楚他想要知道的东西。 5、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一个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保持或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而这种相关性将直接影响到学习的速度和效果(3)让学生身处在一个和谐、融合、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 6、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科恩(1969年创建)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罗杰斯①学生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授课方式②学生选择信息源③师生共同制定契约④课堂结构安排的变通性⑤由学生进行学习的评定。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韦伯★ P161(1971年提出) 7、对人本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的评价:P163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本章考点 知识的概念、知识的分类、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学习内容的直观分类、类化、直观教学的意义、奥苏贝尔对概念的定义、概念的要素、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形成和同化、概念的运用水平、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过程的特征、问题解决的心理成分、问题情景、定势、功能固着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1、学校智育的核心任务:掌握知识。 2、知识:狭义的知识仅指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广义的知识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3、知识的分类:(1)潘菽:感性知识的学习和理性知识的学习。(2)奥苏贝尔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3)加涅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4)安德森★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5)梅耶 言语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4、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 (1)知识的理解:指了解传递知识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 1)知识理解的水平:史密斯阅读理解的四种水平:①字面的理解②解释水平的理解③批判性阅读④创造性阅读。 2)知识理解的过程: ①感性知识的形成:是在学习内容的直观中完成。学习内容的直观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实物直观: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包括:实物观察、搜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 模象直观:是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如:模型、图片、幻灯、电影等。 言语直观: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 ②理性知识的形成: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并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知识的巩固:是指将所理解的知识长久的记忆。从记忆的过程来看,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两个环节来实现。 (3)知识的运用: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主要经历四个环节: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 第二节 知识分类与学习的传统观点 1、概念的分类:(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维果茨基.日常概念:指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奥苏贝尔(3)具体概念与下定义概念—加涅(4)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赫尔斯 2、概念的功能:①称谓功能②简化认识功能③系统化功能④概念是抽象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没有概念就无法判断,进行逻辑推理。 3、概念的获得:(1)概念的形成: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2)概念的同化★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法。 4、概念的运用水平:知觉水平的运用、思维水平的运用 5、概念的教学方法:例证法、规例法 6、、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在教学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2)突出关键特征,控制好无关特征的数量和强度。(3)适当运用例证和比较(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7、原理: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说明。 8、原理学习的过程:(1)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学习(2)理解原理所描述的概念间的意义关系(3)将原理内化为控制自己的行为反应的内在依据,在原理表述的基础上形成运用原理的智慧技能,甚至是相关的认知策略。 9、原理学习的方式:发现式原理学习的方式、接受式原理学习的方式 10、影响原理学习的方式的因素: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组织。 11、问题解决: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过去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当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当当前的情境时,问题解决就发生了。在问题解决中,需要把简单原理重新组合,以适用于当前情境。 12、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1)促使学生形成逻辑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2)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上的知识的实践价值;(3)通过问题解决而亲自独立地发现的新知识、新规则记忆得更牢固,检索得更方便;(4)在紧张的智慧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满意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5)能使学生形成探索性的研究问题的心向,并获得一定的探索经验;(6)能促进学生发展对一般学习和某一学科的良好态度和兴趣。 13、问题解决的过程:(1)杜威的五步模式:①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②识别问题③搜集材料并对之整理,提出假设④接受和拒绝假设⑤形成和评价结论(2)华莱士①准备②沉思③灵感或启迪④验证 (3)一般过程:①理解并表征问题②寻求解答的阶段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的阶段④评价结果阶段 1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功能固着、知识经验。 问题情境: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性。 15、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3)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 第三节 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分类与学习的观点 1、 知识的表征:知识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 2、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 知识,或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时间、态度等。它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3、 从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心理过程来看,新知识的学习要经历的环节:联结、精加工、组织。 4、 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一般条件: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对相关旧命题主动的、有效的提取、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充分的精加工、必要的复习、及时组织和系统化。 5、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P201:(1)动机性策略(2)复述策略(3)组织者策略(4)多通道策略(5)多表征策略(6)复习策略(7)系统化策略 6、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纤维化操作步骤的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对陈述性规则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除了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条件外,还需要:例证、练习和反馈。 8、促进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策略:(1)展开性策略(2)变式策略(3)比较策略(4)辅助辨别策略(5)练习和反馈策略(6)条件化策略(7)分解性策略 第八章 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本章考点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分类、儿童学习策略发展的三阶段、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四种元认知策略及其各自的定义、认知策略的概念、对陈述性知识的三种认知策略、思维策略的概念、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策略训练的三种方法、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a) 学习策略概述 1、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56布鲁纳★★等人的工作。 2、学习策略:(1)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2)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3)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 3、学习策略的分类: (1)尼斯比特和舒克史密:质疑、计划、调控、审核; (2)麦卡夫(1990):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丹瑟斯(1985):主策略、辅策略。 4、儿童学习策略发展的三阶段:(1)儿童不仅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而且即使别人教给他们某种策略,他们也不能有效地运用(2)虽然儿童不能自发地产生某种策略,但却可以在他人的指导下,学会某种策略,从而提高认知活动的反应水平(3)儿童可以自发地产生并使用策略。 第二节 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 1、 元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就包含元认知的思想。 2、 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识:它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它是伴随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既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也可复杂。 元认知监控: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制定计划、实行计划、检验结果、采取补救措施。 3、元认知策略: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有四种:①计划监控②领会监控③策略监控④注意监控。 4、国外元认知培养的主要方式:自由放任式、直接传授式、元记忆获得程序模式、波利亚的启发式自我提问法。 5、元认知训练的主要内容: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材料的特点、学习任务与要求,灵活地制定相应的计划,采取适当的有效策略,并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进行监控、反馈、调节,及时地修正策略和过程,以便尽快和有效地达到目标。实质上也就是设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第三节 一般学习策略及培养 1、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认知策略分为: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 (1)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未来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②精加工策略: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记住所学东西而对学习材料做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生发。 陈述性知识精加工策略的作用:促进了新知识在长期记忆中的保持,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原有知识的容量;提高了知识的可利用性。 ③组织策略:是一种编码策略。它主要由叙事策略、网联策略、聚类策略和概括策略组成。 (2)思维与解决问题策略:包括:表征问题、解答问题、思路总结三个阶段。 ①表征问题的思维策略:主要问题是清楚、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题意。如拟草图来表达题目的整体性。 ②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善于进行双向推理、进行扩散思维、选择最优思路进行集中思维。 ③思路总结阶段的思维策略:思考自己是否把握与题有关的知识结构;回忆自己的解题思路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思路和更佳的解决办法。 2、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 (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 ①要能识别重要的谢谢策略并能够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②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③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教学 ④注重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使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灵活。 布朗的三种训练方法:盲目训练法、感受训练法、感受自控训练法。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获得 本章考点 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的成分、动作技能的分类、动作技能形成要经历的阶段、动作技能迁移的定义、动作技能形成各阶段的表现、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练习和联系曲线的概念、练习的一般趋势、高原现象、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条件、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1节 动作技能的概述 1、动作技能的构成:动作或动作组、体能、认知能力。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和力度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在本质上体现为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成套实际动作,是动作的连锁化,即动作一旦形成,只要动作刺激出现,就能自动地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反应过程,表现出迅速、准确、协调、流畅、娴熟的特点。 2、动作技能的分类:(1)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根据主体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2)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连续性动作技能★--根据主体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3)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根据所涉及的骨骼、肌肉以及动作幅度的大小(4)工具性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根据完成活动时是否需要凭借一定的工具。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形成 1、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费茨和波斯纳 (1)认知阶段: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他人示范的动作模式,或自己按照操作说明或使用手册的要求,试图对所学技能的任务、性质、要点进行分析、了解和领会。 (2)联系形成阶段:这是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从认知方面转向动作方面,最后形成一个连贯的初步联系起来。 (3)自动化阶段:这是动作的协调和技能的完善阶段,是动作技能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资料(教育心理学B)_章节重点总结201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