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心不在焉_式的版图扩张_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_张本英

_心不在焉_式的版图扩张_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_张本英

2013-05-29 7页 pdf 645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0471

暂无简介

举报
_心不在焉_式的版图扩张_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_张本英 JO U R 刊 A L O F NA N J IN G U N 】V E R S ll、 · 英帝国与英联邦研究 · “心 不 在 焉 ” 式 的 版 图 扩 张 ? ‘ —19 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 张本英 (安徽 大学 历史系 , 合肥 2 300 3 9 ) 摘 要 : “心 不在焉说 ”在一 百 多年来的英帝国史著述中流传甚广 , 但它其实是 一个似是而 非 的观点 ‘ 19 世纪 的英国政府的确不愿在海外承担更多的责任 , 但倘若动用武力的结果是带来新的 广阔币 场 , 倘若已占领的属地对于贸...
_心不在焉_式的版图扩张_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_张本英
JO U R 刊 A L O F NA N J IN G U N 】V E R S ll、 · 英帝国与英联邦研究 · “心 不 在 焉 ” 式 的 版 图 扩 张 ? ‘ —19 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 张本英 (安徽 大学 历史系 , 合肥 2 300 3 9 ) 摘 要 : “心 不在焉说 ”在一 百 多年来的英帝国史著述中流传甚广 , 但它其实是 一个似是而 非 的观点 ‘ 19 世纪 的英国政府的确不愿在海外承担更多的责任 , 但倘若动用武力的结果是带来新的 广阔币 场 , 倘若已占领的属地对于贸易的扩展与安全至关重要 , 政治 家 们从来就 不会犹豫 因为 , 获得商业 贸易特权与确保贸易通道安 全 , 已成为自由贸易时代帝国扩张的根本原则与动为 、 关键词 : 英帝国 ; 19 世纪 ; 海外扩张 中图分类号 : K5 6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 7 一 72 78 《2 以” )06 一 01 27 一。 自“心不在焉说 ”在 19 世纪末期被提出之后 , 关于英帝国是在政治家们不经意间逐步建立起 来的说法 ,便演变成帝国传统史学中一个十分流行的观点。 按照这一观点 , 英帝国的扩张似乎成 了一个带有很大偶然性的历史过程 , 这自然难以令人信服 。 然而 , “心不在焉说 ”又并非完全是无 稽之谈 , 19 世纪英帝国的扩张就呈现出一幅令人费解的画面 : 一方面 , 政治家们并未现出对海 外领土扩张的强烈兴趣 , 而另一方面 ,英帝国的版图却一直在不断扩大 。 如何看待这一英帝国扩 张史上的J悖论 ? 怎样解释 19 世纪英国海外扩张的方式与动因 ? 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 。 一 、约翰 · 西利引出的历史课题 约翰 · 西利爵士是英国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教授 , 18 8 3 年 , 他将 自己的讲稿汇集成册 , 以 《英格兰的扩张》为名正式出版 , 立即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 其时 , 大英帝国正如日中天 , 雄踞世界一流强国宝座 ,还未真正感受到来自老对手和后起强国咄咄逼人的威胁。 而在英国国 内 ,强大的不列颠与遍及全球的帝国属地所带来的自豪感 , 与英吉利民族固有的优越感相互交 织 ,使英国社会到处洋溢着乐观与自信的情绪 。 西利的思想及著作既是英国人普遍心态的反映 , 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分子对大英帝国扩张的思考 。 西利认为 : “ 17 世纪的英国革命已使英国 人得到了自由 , 之后的英国实际土是在为争取民主而斗争 然而英国向外扩张的历史 , 不仅要比 英国争取民主的历史更加伟大 , 而且也更为显著 。 ” ’〕(’〕 ” 对于盎格鲁 · 撒克逊人的移民繁衍和 英国版图的全球性扩张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 : “我们似乎是在一阵心不在焉中征服和殖民 了半个世界 。” 一 ’ ‘” 8 〕约翰 · 西利是第一个把英国的对外扩张放到近代国际关系大背景下进行考 察的历史学家 , 在他之前 , 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专门探索 。 此后 , 有关英国海外扩张动力 、原因 、方 式等问题 , 便开始引起学者们的极大兴趣 与关注 , 《英格兰的扩张》一书被不断再版 , 西利的 “心 带 收稿日期 : 2侧” 一 09 一 15 作者简介 :张本英‘四54 一 ) , 女 , 安徽合肥人 , 安徽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 历史学博士 不在焉说 ”也广为流传 ,成为英帝国史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 我们在许多有关英帝国的著 作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 的确 ,英帝国的扩张历史似乎有不少这种心不在焉的例子 , 尤其是 19 世纪初期到中期 。 大 量档案文献证明 , 当时的英国官方并不希望在海外承担更多的责任 ,政治家们不仅从未表现出继 续扩大帝国版图的强烈愿望 , 相反倒是经常避免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 184 8 一 1860 年间担任殖 民部常务次官的赫尔曼 · 梅里维尔曾这样评述帝国在殖民上的变化 : “随着殖民地贸易的开 放和殖民化的终结 , 很显然 , 吸引我们的祖先去发现和维持一个殖民帝国的主要动机已经不再存 在了 〕” ; ’ “ , ’4) 此外 , 英国政府还一直坚持 ,帝国的扩张应当由国内的私人或已建立的海外殖民地 负责组织 ,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 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这样一种情形 :在帝国扩张中走在最前列的 , 不是英国的外交 、海军 、陆军与殖民大臣 , 而是那些雄心勃勃的商人 、船主 、殖民地官吏 、冒险家和 军队军官 。 然而 , 就在政治家们对占领新的海外领土反应冷淡的同时 ,英帝国史展现出的却是另外一幅 图景—整个 19 世纪初期和中期 , 英国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版图扩张。 在南亚 , 东印度公司不断征服和兼并印度土邦王公的领地 , 到 18 57 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前 , 已陆续将仍保留独立地位的 信德 、奥德 、旁遮普吞并 , 从而控制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 在中亚和东南亚 , 英国几次发动对缅甸 、 阿富汗的战争 ,并不断在印度洋 、南太平洋占领和夺取重要岛屿及交通要地 。 按照保罗 · 肯尼迪 的估算 , 18巧 年以后的半个世纪里 ,帝国领土扩张的速度大约是平均每年 10 万平方英里 。 {’只p 四’ 由此 ,关于 19 世纪初到 70 年代之前英帝国的海外扩张 , 便引出了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第 一 , 英国政府官方为什么通常不愿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领土扩张政策 ? 第二 , 英国的商人和殖民 地当局官员为什么往往充当了帝国扩张的急先锋? 第三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政府并不努力但帝 国版图却在持续扩大的矛盾现象? 毫无疑问 ,有一种东西在帝国的扩张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 它推动着帝国版图不断增 加 。 正如帝国史学家 T · 劳埃德所指出的 : “滑铁卢战役之后 30 一 40 年间里 , 帝国的扩张并不努 力 , 但帝国的成长却如此迅速 , 看上去似乎存在着某种强大的力量 , 一旦被发动 , 就会带着帝国的 疆界一路向前 , 直到被高山或海洋所阻 。 ” 〔‘」‘PI M’因此 , 我们要追寻的就是 :这个决定性的东西 , 即促使英帝国扩张的动力和原则到底是什么 ? 二 、在历史的表象后面 如果我们细读《英格兰的扩张》全书 ,就会发现 :约翰 · 西利在书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 , 是突 出强调英国与其他西欧国家斗争的性质—争夺海外殖民地 , 以及英国不断获得胜利并实现“更大不列颠 ”的原因 。 因此 , “心不在焉 ”只是他对英国海外扩张历史进程的一种现象描述 , 而非关 于帝国扩张动因与方式的基本结论 。 但在西利之后 , 不少学者沿袭了他的这一说法 , 并加以进一 步论证 , 突出强调帝国扩张的无计划性 , 红’〕‘’卜 ’3 , ’以及那些身处海外的各类英国人的进取心与主动 性 ,从而使这一观点广为流传 。 气公不在焉说 ”的各种论据有一个鲜明特点 , 即听上去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 但仔细分析就 会发现存在明显缺陷。 这些论据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类 :其一 ,在英国的扩张史上 , 没有任何政治 家为帝国的创建设计过蓝图 , 因此帝国并不是被人为组建起来的。 其二 , 各种英国人出于各种动 因起到了扩张先锋的作用 , 因此帝国版图的不断增加往往是英国政府被动接受的结果 。 第一类论据其实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 大英帝国是从英格兰与西班牙 、荷兰 、法国等不同时代 欧洲强国的长期争斗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其间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 , 争斗的方式既有早期海 盗式的拦截掠夺 , 也有正规战场的胜利所得 ;扩张的动因更是复杂多样 , 既有民族国家利益的诉 求 ,也有新教徒对宗教自由的向往 ;既有攫取海外财富的贪婪 , 也有移民垦殖开辟新生活的渴望。 南京大学学报ƒ哲学·人文科学·社科会学„二00四年第六期 令张英本一心不在焉”式的版图扩张,一个民族在几百年间不断向海外扩张的漫长历史过程 , 一个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段才显现出来的 历史事件 ,怎么可能由政治家事先构想并加以实施呢? 第二类论据的确能找到许多 19 世纪的历 史事实加以佐证 。 但问题在于 ,这样的事例只能说明局部 , 并不能代表整体 。 更重要的是 , 它们 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表象 ,而不是事物的本质。 19 世纪英国官方对海外领土扩张的立场 , 完全 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 首先 , 由民间和私人机构从事海外贸易以及殖 民垦殖活动 , 并非是一种新政策 , 而是从英格 兰海外殖民扩张的早期就已形成的传统 。 《英帝国的观念与理想》一书作者巴克尔指出 : “是英 国的社会—自发的社会—而不是国家 ,通过移民建立了我们早期的殖民地 ,从而开始形成我们今天 的帝 国 。 移民殖 民地并不 是 由国家创建的 , 尽 管它们可 能得 到 国家的认 可或批 准。 ” “J戈卜 5, ’英国帝国史学家 R · 达特则将 16 世纪后半期直到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海外扩张史 , 归 纳为“商人冒险家 、海盗式掠夺 、奴隶贸易 、建立贸易据点 、贸易公司垄断权 、征服新发现海外土 地 、灭绝土著居民 、建立移民殖民地的历史” 。 2 ‘’归 ’一 7 2 ) 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从 l以x ) 年成立一直维 持到 18 5 8 年 , 即是这一传统的最好证明。 其次 , 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 ,英格兰的生存环境已今非昔比 ,不仅海外领土已足够大 , 英 国还掌握了对大西洋 、地中海以及印度洋的控制权 , 夺取海外属地 的意义 自然大为下降。 事实 上 ,七年战争之后英国人就已经开始守成 , 只不过由于法国的重新挑战 , 帝国海上通道受到威胁 , 才表现出新的领土扩张势头。 但英国的目标主要在于保证东方贸易通道的安全 , 而非无止境地 增加海外属地 。 即便是贸易通道 _l二的据点 , 如果被认为价值不大 , 也会选择放弃 , 好望角的例子 就很能说明问题 。 好望角是西方从海路到东方的重要中转站 ,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 因此英国于 17 95 年从荷兰手中夺取 了开普。 拿破仑向埃及的冒险进军 , 一下子将英国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 东地中海 , 占领开普得不偿失的舆沦开始占上风 , 以至于英国在与拿破仑谈判《亚眠和约》时 , 宁 愿放弃开普而选择保留锡兰 。 待到 18 03 年战争再起 , 政治家们才迅速转向 , 1806 年英国再占开 普 ,从此将其“作为一个与帝国在东方的安全紧密相连的阵地 ” 。 「’· ( p ’88 , 同年 , 陆军与殖民大臣卡 斯尔累在给印度总督康沃利斯勋爵的信中 ,重新阐述了帝国政府的新立场 : “开普对大不列颠的 真正价值 ,在于它在任何时候 ,都被当作保护我们印度属地安全的重要前哨阵地 。 ” ”}“动 , 第三 , 随着 18 世纪末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问世与传播 ,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人们的观 念已经发生改变。 例如 , 在 19 世纪英国政治家中 , 帕麦斯顿的国家利益意识是最强的 ,他曾在各 种场合宣布 : “对每一个英国大臣来说 ,英格兰的利益应当成为他政策的 口令。 ” ”j“诩 ’然而他却 拒绝在阿比西尼亚建立英国殖民地 , 他指出 : “我们所要的是贸易 , 土地对于贸易并不是必须的 , 在属于其他人民的土地 上我们能很好地开展商业 。 ” ’“j‘p ’08 、他也不赞同拿破仑三世瓜分埃及的 建议 , 明确表示 : “我们并不想要埃及 , 就像一个脑子正常的人 , 虽然在英国北部有座庄园又在南 部有处住宅 , 但却并不希望拥有沿途客栈一样。 他所要的只不过是这些客栈对他开放 , 当他来到 时 ,客栈会向他提供羊排晚餐和骚马等等 , 如此而已 。 ” 川 〔’健 73 ’“我们想要与埃及的贸易 , 想要能 穿越埃及的通道 ,但我们不想要统治埃及的责任与负担 。 让我们用商业的影响来改进所有这些 国家 , 让我们避免一次十字军征服 。 ” ‘, 飞‘p ’08 ’显然 ,在工业革命和 自由贸易时代 , 用商品和资本打 开落后国家的市场 , 才更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 最后 ,英吉利民族素以理性 、务实而闻名 ,对收益与成本的冷静权衡 , 既是学者也是政治家的 所长 , 甚至已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思维习惯 。 英国在 19 世纪不愿承担过多海外责任的态度 , 正 是这种务实思维的结果 。 因为军事行动与占领意味着额外的开支 , 责任越多 , 开支也就越大〔、 前 述英国国内反对占有开普的舆论中 , “代价昂贵”是主要的考虑 , 连纳尔逊勋爵也在上院 】801 年 的辩论中说 : “现在开普只不过是旅途上一个舒适的酒馆 , 经常延搁行程 。 更糟的是 , 当荷兰人占 据它时 ,一棵卷心菜只要两便士 ,而在英国人占领后 , 却涨到了一先令 ” 。 8 子(尸9 ’著名帝国史学家 P · 马歇尔曾就英国人对殖民或侵略战争的反对情绪 ,做过细致中肯的分析 : “征服战争和新行政 管理班子建立带来的费用 , 如果要落到英国纳税人身上 , 对英国财政部和下院来说是不受欢迎的 ⋯⋯有些人基于人道主义和基督教教义 , 抱怨并抗议对外侵略和在不正义战争中丧失生命⋯ ⋯ 政府通常没有太多困难就能从这种批评中脱身 。 但是如果一场海外战争似乎是不正义的 , 同时 又代价高昂并没能立即获胜 , 那么这种尴尬则是政府希望能避免的” 。 !” 」 ‘”划 综上所述 , 19 世纪英国的主流政界人物 , 有足够的理由对获取新属地不抱兴趣 。 事实上政 治家的态度并不是孤立的 , 它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 ,也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自由帝国新 理念 。 然而 ,尽管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强有力支持 ,帝国海外领土的扩张却从未间 断 ,而且基本上是从容不迫 , 没有遇到过像样的抵抗 。 T · 劳埃德认为 :这首先是因为英国拥有无 可挑战的海权 , 其次是欧洲自 18 巧 年之后长期处于和平 , “在这种条件下 , 私人进行的海外扩张 要 比 18 世纪时容易得多川 4 1(p ” , ) 。 三 、对贸易特权与商业利益的追求 那么 ,最终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帝国的扩张在不断进行呢? 美国历史学家戴维 · 罗伯茨提出 : “帝国的扩大 , 反映 一了帝国内部支持扩张的力量 , 要比伦敦怀疑帝国思想方面的力量大得多。 这 许多力量 , 加上英国的海军势力 、工业强盛和世界性联系 , 就使得这个前所未有的 、最大最富有 的 、人 「J众多的帝国 , 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 , 构成 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英和平圈 。” 〔’J‘p 29) 这一 解释无疑是切中要害的 , 因为正是有了这股强大的支持 、推动力量的存在 , 才使帝国得以实现持 续的扩张 。 至于这种力量是什么 , 罗伯茨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 , 但他显然是指各种各样的利益 集团 。 P · 马歇尔也将帝国的扩张与英国的各个社会阶层相联系 ,认为 “扩张反映了英国社会许 多阶层 寻求贸易 、掠夺 、土地 、官职 、知识等机会的愿望 , 简言之 , 就是来 自世界 的所有好 处 ” 。 ”〕‘p ”’的确 ,对相当多的英国人来说 , 帝国以及帝国的扩张确实与他们个人的命运息息相 关 :商人需要扩展贸易 , 工厂主需要开拓市场 , 银行家需要投资场所 , 移民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 , 传教士期待传播福音的天堂 ,殖民地官员希冀建功立业 , 贵族子弟期盼提升军职⋯⋯但是 , 所有 这些只能解释为什么许多英国人和殖民地人表现出强烈扩张欲望 , 而不能说明为什么英国官方 并不积极介人海外的扩张 , 却从不拒绝接受既成的事实 。 从根本上说 ,既然帝国意味着来自世界 的所有好处 ,那么形形色色英国人的帝国意识与需 求 , 就是推动帝国不断扩张的强大动力 。 然而 , 真正能够在不同时代(尤其是工业革命时代)代表 英吉利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动因 ,应该只有一个 , 那就是英国的商业利益与特权 。 只要有利于 商业的扩展 , 只要是贸易安全的需要 , 即便是私人或垄断公司自行采取了某种措施 , 占领了新的 海外领土 ,政府大臣们也会欣然认可 。 换句话说 , 19 世纪的英国政府的确没有用武力夺取新属 地的计划或打算 , 但倘若动用武力的结果是带来新的广阔市场 , 倘若已占领的属地对于贸易的安 全至关重要 ,那么政府是不会犹豫的。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结果 ,正好说明了这一被历届英国政 府所自觉遵循的原则—获得贸易特权和贸易据点 ,将英国廉价的商品销往世界每个角落 , 远比直接占领领土更加经济 。 因此 , 保卫和促进英国的商业贸易 ,几 乎成了英国政治家的一种本能。 然而 , 由于战争既增 加军费开支 ,又直接影响商业贸易 , 英国人通常更倾向于使用武力威慑或外交欺诈甚至金钱购买 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 而不是直接发动战争 , 即便是帕麦斯顿那样具有强硬帝国立场的人也是如 此 。 例如 , 18 39 年在议会辩论土耳其问题时 , 帕麦斯顿宣布自己的信念就是 : “通过维持和平来 从物质上支持大不列颠的商业 , 没有和平 , 希望有繁荣的商业就是徒劳的。 不仅为了英格兰 ,也 为了其他国家 , 我们都需要维持和平 。川 8 」‘p ” , ’这番话虽然多少有些作秀的意味 , 但不可否认的 是 , 和平与安全确实是英国国家利益的保证 。 南京大学报学ƒ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00四年第六期 令张本英一心不在焉”式版的图扩张?英国政府与本国商业贸易的关系 , 更集中地体现在对开拓海外新市场的自觉支持上。 19 世 纪 _ L叶英国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顺利扩张 , 说明 了政府与东印度公司以及公司殖民官员之间 存在着某种默契和根本上的一致 。 其中占领新加坡的例子无疑最为典型 。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 最南端 ,是马六甲海峡的“瓶颈” , 而马六甲海峡则是欧 、亚 、非及大洋洲之间的重要通道 。 马来半 岛及印尼群岛的贸易一直为荷兰人所垄断 , 这是英国人不能容忍的。 拿破仑战争中 , “荷兰的海 外领地成为英国的上等猎物 ” ” ‘” 8 2 ) , 英国迅速占领爪哇和马六甲 , 但 18 16 年又还了回去 , 荷兰 人得以继续控制东印度 。 18 18 年 12 月 , 对荷狡人抱有强烈憎恶感的英属明古连副总督斯坦福 · 莱佛士 , 在印度总督弗朗西斯 · 黑斯廷斯勋爵支持下 ,率领一支远征军从加尔各答出发 , 于次年 1 月在新加坡升起东印度公司的旗帜。 岛上当时一片荒凉 ,居民大约不到 巧O 人 , 但莱佛士确信占 领该岛在商业上意义无比重大 ,他向公司报告说 : “荷兰人的时代已经打破 ,一个飘扬着我们旗帜 的独立口岸将自动重建 ,它足以阻止荷兰人曾经在这些海域实行的垄断 。 ” 厂 ’4 j〔P 7 , ’ 从莱佛士的个人经历来看 , 他对荷兰人积习已久的憎恨 , 主要来 自荷兰对东印度贸易的独 占 , 这无疑同他长期处在与荷兰势力对峙的前沿阵地有关 。 作为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官员 , 他显然 要比伦敦的公司董事会更能感受到荷兰人对英国人的排斥与敌意。 此外 , 这或许还解释了地方 殖民官员往往表现出扩张的积极主动性 , 而帝国政策决定者的反应则通常要滞后的原因 。 莱佛 士曾宣称 : “马耳他在西方的地位 , 可能就是新加坡在东方的地位” , 瓢’‘一 (间, ’历史证实 了他的预 言。 直到今天 ,英国历史学家仍将大英帝国在东方的扩张 , 归功于 “皇家海军的舰队和莱佛士的 进取精神” 。 ) ‘, 了‘p 绷 ’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 , 尽管印度总督支持莱佛士在海峡建立基地的计划 ,但 他的指令是“在马六甲以东地区建立商站 , 以控制海峡的南端 ” , 目标 “纯粹是商业性质的 , 与政 治势力或领土扩张的想法毫无关联 ” ’“」 ( ” ’62 ’ , 因此要避免与荷兰人的任何交涉与冲突 。 而莱佛 士的行动事实上没有得到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 据记载 ,黑斯廷斯总督向伦敦汇报后 , 公司董事会 立即发来训令 ,要他阻止莱佛士的冒险行动。 只是由于训令到达太晚 , 莱佛士的远征才得以成 功。 ! ” 里‘P· ’84 ’显然 ,莱佛士占领新加坡的行为 , 多少带有个人主张的色彩 。 但说到底 , 莱佛士的个 人野心与英国扩展东方贸易的 目标一致 , 与英格兰的国家利益相符 , 这才是事件的真正意义 所在。 不同时代的英帝国 , 其理念 、政策以及扩张的方式是不同的 。 进人 19 世纪后 , 独领风骚的海 军舰队 , 突飞猛进的工业革命 ,无可匹敌的经济实力 , 为英国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与发展空间 , 英国迫切需要的 , 不再是获取新的海外领土 , 而是最大限度地扩展贸易。 与此同时 , 不列颠虽然 已经没有敌手 ,但却需要花费巨大开支用于殖民地的防卫 ,政治家们自然本能地倾向于不愿承担 新的海外责任。 但是 , 贸易特权的获得与商业的扩张 ,几乎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各种形式的武力 威胁 、外交欺诈 、军事侵略 ,甚至领土的兼并 。 这就是英国并不热衷占有新领地 , 但帝国版图却同 时在迅速扩大的真正原因 。 183 0 年 ,英国《评论季刊》写道 : “ 我们在东方海域的势力应当维持 ;不能设想任何针对我们 伟大商业的致命打击 ,能比放弃这些有价值的属地更为有效 。 ” 8 “,42 ’30 年后 ,赫尔曼 · 梅里维尔 宣称 : “英国是每一片海洋的主人 , 殖民地人控制着每一块海岸 ,世界 _上几乎没有一个角落没有我 们的工业产品。 ” {” ‘耐47 ’由此 , 19 世纪的英帝国就在表现出令人费解的“心不在焉” 的同时 ,进人 了一个新的扩张时代 。 四 、建立全球战略防卫体系的需要 贸易与商业利益的追求 ,决定 了帝国政治家们必须同时将贸易安全作为一个基本原则。 而 要保证帝国海外贸易的安全 , 除了维持一支占压倒优势的海军舰队 ,在全世界各交通要道建立军 事要塞和海军基地 , 以形成一个全球战略防卫体系 , 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 几个世纪以来 ,帝国的贸易主要围绕北美 、西印度 、印度进行 , 因此 , 这些贸易通道上的要冲 及其周边地区 , 就成了英国着力去占领的地方 。 第一帝国时期 , 英国已经在大西洋和地中海西部 建立起许多重要的军事据点。 北美 13 个殖民地丧失后 ,英国开始将注意力逐渐转向印度洋和太 平洋 , 印度遂成为帝国新的中心 。 反法战争为英国在东方夺取战略要地提供了天赐良机 :好望 角 、锡兰 、马尔他岛 、爱奥尼亚群岛 、毛里求斯岛 、塞舌尔群岛 ,这些通往印度海上通道的重要岛屿 被英国人轻易地尽收囊中。 为了印度航线的安全 ,英国必须排除一切潜在和实际的威胁 , 以确保对印度洋的完全控制 。 为此 , 对于法国可能的卷土重来 , 英国始终保持高度的戒备 , 只要法国在地中海 、红海与印度洋附 近一有动作 ,英国就会立即警觉 。 19 世纪 20 一 30 年代法国在埃及影响的扩大以及埃及帕夏阿里 的扩张野心 ,极大地刺激着英国 。 在驻孟买总督格兰特眼里 , “世界上没有其他事情比法国的这 种势头更具威胁性了” 。 川 ‘”’39 ’18 3 8 年 , 他在给英国外交部的备忘录中写道 : “法国正经由埃及 逐渐向印度进逼 , 伴随着与此同时俄国途经波斯向印度的进逼 , 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 ” 。 犯吕〕‘p · ’4 , 外 交大臣帕麦斯顿更是清楚地看到法国外交目标与埃及扩张野心之间的关系 ,认为“穆罕默德 · 阿 里的计划是建立一个由叙利亚 、埃及和阿拉伯半岛组成的独立国家 , 而坚定地站在他背后的是法 国政府 ,一旦这一计划实现 , 突尼斯和的黎波里也将被挤压进这个体系 ,法国就会成为地中海事 实上的主人” 叫 ( p · 69 ) 。 因此他多次表示必须坚决遏制 : “我越思考这些事就越确信 , 如果不使穆罕 默德撤回他的埃及边界 , 就没有一个永久解决(土埃冲突)的可能性 。 ” 〔’〕(p· ’8 ’ 面对法国和埃及共同构成的威胁 , 英国迫切需要在红海与波斯湾地区占领据点 , 以保卫印 度 。 1839 年 l 月 ,英国从印度孟买派遣一支 7 00 人的舰队 , 以伤亡 巧 人的代价攻占亚丁 , 使其成 为英国的保护地 。 亚丁很快便成为英国到印度和澳大利亚蒸汽船的常规加煤站 。 而作为皇家海 军基地 ,亚丁的战略价值更为突出 ,扼红海人阿拉伯海咽喉的地理位置 , 使它成为近东的马耳他 , 一旦从红海到印度的交通线受到威胁 ,英国就可以在亚丁迅速进行大规模海军集结 。 除亚丁以外 ,英国还同时将势力打进 了波斯湾 , 18 61 年终于将巴林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 通 过亚丁和巴林这两块战略要地 ,英国牢牢控制了红海到印度 、波斯湾到印度的贸易交通线 。 在东 印度 , 占领新加坡之后 , 英国不顾 18 24 年“英荷伦敦条约 ”将婆罗洲划为荷兰势力范围的规定 , 开 始渴望在北婆罗洲建立海军基地 。 1846 年 ,通过积极支持詹姆斯 · 布鲁克向文莱的进攻 , 英国获 得了拉布安岛及其附近岛屿 。 由此 ,英国人便在从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贸易航道上有了一个重 要的立足点 。 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期 , 由于集中夺取 、占领和控制了一大批战略要地 , 英国建立 了皇 家海军的基地和给养供应站 , 并形成了战略上的防卫链条 , 直到 19 世纪末 , 帝国通往印度和中国 的海上通道始终保持通畅 ,从未受到过真正的海军袭击威胁 。 从地中海 、红海 、阿拉伯海到波斯 湾 ,从大西洋 、印度洋到太平洋 ,从开普到广州 ,从直布罗陀到孟买 , 帝国贸易通道上所有的战略 要地都有英国米字旗在飘扬 。 18 50 年 , 约翰 · 罗素宣称 : “每个人都将承认帝国渗透到全球每一 个角落的商业价值 ,许多殖民地为帝国贸易提供了港 口和安全 , 它们在和平时期是最有用的 , 而 在战时则是绝对必需的。 ” 二’8 了‘p ’4 ’这些遍布世界交通要道上的军事基地 , 为英帝国在全球范围内 快速调动和派遣海军 , 为英国“炮舰政策” 的实施 , 为英国商业 向全世界的扩张 , 提供了最好的 保障。 19 世纪的历史表明 , 对于夺取 、占领各主要交通线上的重要据点 , 政治家们从来都是不含糊 的 ,所谓的“心不在焉”或“漫不经心 ” ,并不表现在对贸易通道的控制上 。 相反 , 为了确保帝国贸 易通道的绝对安全 , 他们是积极主动 、全力以赴的 , 甚至可以说是弹精竭虑 。 因为 , 贸易从来就是 英国的立国之本 , 而走向自由贸易时代的英帝国 ,海外贸易更是上升到头等重要的位置 , 贸易的 交通线也就成了不列颠帝国的生命线 。 当帕麦斯顿回答 “使一个国家的利益成为这个国家的指 南大京学学报ƒ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二00四年第六期 维加班”麟 令张本英 心不在焉 导原则”就叫做“ 国家政策 ” . ” ‘p 珊’“任何一个英国政府都将在公众舆论支持下 , 以战争来抵御 ” 法国势力进人埃及并切断帝国通往印度道路的威胁时 , 「8 〔户 ’() ’他实际 _ L是把英国的国家利益与 帝国海外贸易交通线的安全画上了等号。 对世界市场的追求 , 对贸易通道安全的追求 , 成为 19 世纪英帝国扩张的基本原则与动力 ,它就像是一个永不休止的魔咒 , 驱使着 自由主义时代的英国 人在扩张的路上一路向前 。 式版的图 参考文献 : 「l」J. R . se eley. Th e E x z ,a n sio n of E咭la , ,浮事MJ. B ‘)sto n : n o be rt s Brt) *he rs , 一583 . 〔2了R . 几lm e D u tt . 跳 e 。‘、15 ‘了, 价iz a in a , ; d th e B r i, :、h e.l nl, : r e 〔M〕. 王。 , ld o : ; , l外3 . 〔3〕C . C . E I.l‘d g e . Bri z , 、h zn ll, e o a l, s n , i, ; , he 从 n e , 尸en , h Cen lu 秒 厂M垦. Ma o.m s]la n , 一984 . 14 」T . () . IJ。)y〔1. Th e B r乙zis h E哪 , r e l55 8 一 19 8 3 仁M ] . o xfo rd , 1 9料 . [ 5飞A . J. C hri、to p}l er . 7失e B r iti、人百n ll) ‘r e 。 t ‘t、几n itl, [ M飞. N e w Yo rk , 19 58 . [6 〕Ern e st B a rk e r . Th e Id e a 、 a ; : d Ide a l、 可 the B r izish E ml) ‘r e IM 〕. O x f( , r d , 194 1 . 〔7 ]K . 5 , ni llie C二a r B riz a in 5 1, , ee 16 88 : A 肠de r n H : sro 弓 琶M ] . C垦11〔·a g o U n iv e rsity p r e s s , 1 962 . 仁8 jCe r a ld 5 . G ra 蛋la . n . 7肠e Po litio s of 肠 , ·a l su i) r e m a 。, , 〔M履. 0 痴司 , 196 5 . 〔9 豆W . B a r in g Pe m 阮d o n . 肠rd Pa lm e rs z o n 〔M 二. 1、 n ‘Io n , 19 5 4 . 110 」A n d r e w Po rt e r . Th e (丈口乙r d H i、to 妙 of th e 刀r izi、h E ; nj , ir e V o l. lll ! M〕. ()xfo rd , 1 999 . 〔川 布莱恩 · 拉平 . 帝国斜阳仁M i 上海 : L海人民出版社 , 199 6. 〔12 〕R . H yam . B r : , a in 、In 孕e ri“ 1 Ce n ‘u 。 , : 序 S t。山 可, E呷 ; r e a , : d E x] , a n , io n 仁M」. Ma e n lillan , 1 99 3 . 〔13 」p . J M a rs}, 习l、 Th e Ca m b ,注心e Illo t r a t ed H is zo 妙 of B r i;15 }: E呷乙r 。 [M 〕. Ca m br id g e , 199 6 . 缸14 〕V . Ila rlo w . F . M add e :、 (ed s . ) . B ri, i、h Co lo n ia l从 ,: elol, m e n ‘、 , 庚lec zo d D o eu me n ts 髦M」. ()x-fI ,司 , 1953 . 题15 」J. R o、。 , A . Ne wt 〔, r. , E . B e n ia n s ( 曰 5 . ) Th 尸 L’a m br 2七。 H众2 0 仃 了 lho B r izish E 刀切ir o V o l. ll ! M ] . (二a n 卜 hrid g e , 194 0 . 〔16 」梁志明. 殖民主义史 · 东南亚卷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9 . 仁17 〕G . W illia m s , John R a o d e n . R u li铭 B r it a n ;‘ia : 魂巧11, ie a l H i、, o r, 可 B rita in 〔M〕. Io n脚 a n , 19 明〕· 仁18〕Be rn a r d PO rt e r . Th e Lio n 污Sh a re : A Sho r t Hi sro r} of B r iri、h l呷e r ia lism l8 50 一 1983 〔M〕. 助 n脚a n , 198 5 . 扩 张, A n A n a lysis o f th e M o tiv a tio n a n d M a n n e r o f th e B r iti sh E m Pir e亏O v e r s e a s E x Pa n sio n in 1g th C e n tu r y Z H A N G B e n 一 yin g D e z)a rt n , e川 of H臼; o 今 , A n h u i 肠‘i: 。。i勺, , 从少升1 2 30() 39 , Ch ina ) A bstr a et : Altho u gh th e n o tio n o f o v e rs e a s e x p a n sio n ” in a fi t o f a b s e n e e o f m in d ” ha s b e - e o m e v e叮 p o p u la r s in e e 18 8 3 , it i, re a lly a fa lla e y . B ri tis h g o v e r n m e n t w a s re lu e ta n t to a ss u m e m o re r e s p o n s ibiliti e s o v e r s e a s in 19 th e e n tu 卿 . H o w e v e r , if the a Pp e alin g to fo r e e s w o u ld bri n g m o r e e x te n s iv e m a r k e t s a n d if the o e e u p ie d te rr ito 叮 w a s s ig n ifi e a n t fo r e x p a n sio n a n d s e ( : u rity o f tra d e , th e p o litie ia n s w o u ld n e v e r he s ita te to do 5 0 . T a kin g the t ra d e p riv ile g e a n d s e e u rin g the tra d e r o u te b e e a m e a fu n d a m e n tal p rin e ip l e a n d m o tiv e o f e x p a n sio n d u ri n g the Pe ri o d o f fr e e tra d e m o v e m e n t . K e y w o r d s : B r itish E m p ire ; 19 th Ce n tu 汀 ; 0 、e rs e a s e X p a n s lo n (责任编辑 朱剑 )
/
本文档为【_心不在焉_式的版图扩张_19世纪英帝国海外扩张形式与动因浅析_张本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