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2013-06-09 11页 pdf 1M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1237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21 【摘要】基于上海市2000年“五普”和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揭示外来人口的空间 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并结合社区案例的实证调查 分析,从就业机会、住所选择、开发建设、政策 管理四个方面剖析了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关键词】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影响机制;上海市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SM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GENG Huizhi; SHEN Danfeng ABSTRACT: Using the dat...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21 【摘要】基于上海市2000年“五普”和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揭示外来人口的空间 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并结合社区案例的实证调查 ,从就业机会、住所选择、开发建设、政策 管理四个方面剖析了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关键词】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影响机制;上海市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SM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GENG Huizhi; SHEN Danfeng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the 5th census in 2000 and the 1% population sample survey in 200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migrant population from 2000 to 2005.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it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job opportunities, residence option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mig ran t population ; spat ial distribution; mechanism; Shanghai   作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具实力的特大城 市,上海市以其特有的吸引力成为外来人口迁移 的主要目的地。1993年上海市外来人口138.50 万,2000年上海市“五普”外来人口305.74万, 2007年上海市外来人口499.22万。以2000年为 界,前7年外来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3.89万人,后 7年外来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7.64万人。总体来 看,上海市外来人口增加迅速,且2000年后的增 长有所加快。200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总量为 1858.08万人,外来人口已经占到常住人口的 26.87%,平均每4个常住人口中便有1个外来人口①。 显然,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结构 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上海的城市空 间结构必须对外来人口进行充分的解读。外来人 口在城市空间中是如何分布的,外来人口的空间 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因素对外来人口的 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问正 是本文所要探求的。本文以上海市2000年“五普” 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研 究2000-2005年间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 特征,并基于社区调研成果,解析外来人口的空 间影响机制。 1 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 分布及其演变特征 1.1 外来人口的数量分布 2000-2005年上海市市域分区的外来人口分 布变化见表1。全市外来人口增加132.26万人,远 郊区与近郊区外来人口的增加更加显著,明显高 于中心区。 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分布见图1。外 来人口的分布基本上是从内环线向外绵延扩散, 较远的外围地域的外来人口由内向外蔓延扩散的 趋势逐渐减弱。外环线向外10km左右范围内是外 来人口最集中分布的地域,内环线以内的城市核 心地域以及城市最外围地域外来人口数量较少。 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增减变化 见图2。内环线以内及外环线以外的大部分街道 (乡镇)的外来人口均有所增加,外环线以外西侧 及东侧的街道(乡镇)外来人口显著增加,并有 向外围地域扩散的趋势。内外环线间以及崇明县 外来人口普遍减少,其中,杨浦区、宝山区的大 部分街道、浦东新区的个别街道(乡镇)外来人 口显著减少。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 耿慧志 沈丹凤 【作者简介】 耿慧志(1970-),男,同济 大学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博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会员。 沈丹凤(1983-),女,同济 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研究 生。 【收稿日期】2009-02-22 【文章编号】1002-1329 (2009)12-0021-1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 号:50508023)。 上 海 市 外 来 人 口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影 响 机 制 耿 慧 志 沈 丹 凤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V O L.33 N O .12 D E C .2009 22 2009年 第 33 卷 第 12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1.2 外来人口的居住时间分布 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居住时间构成变化 见表2。居住时间为0.5~1年的人口比例大幅下降,而 居住时间为5年以上的人口比例则大幅提高,1~3年、 3~5年的人口比例变化不大。总体而言,外来人口在 上海市长期居留的倾向趋于强化。 2000-2005年上海市居住5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比例 变化见图3。居住五年以上的外来人口比例变化幅度 总体上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少的趋势。外环线 以内的中心城区及邻近地区,其比例有不同程度的提 高,增幅最显著的街道呈散点状分布。同时,城市远 郊区的部分街道(乡镇),特别是杭州湾沿岸的街道 (乡镇),比例反而有所下降。 1.3 外来人口的学历水平分布 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学历水平的构成变 化见表3。外来人口的学历水平以高中学历以下为主, 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外来人口不超过10%,但其所占 比例增加明显,增加了一倍以上,高中以下学历的外 来人口所占比例相应有所减少。 2000-2005年上海市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外来人口 比例变化见图4。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比例显著提 高,特别是浦东新区、杨浦区、闸北区和徐汇区增幅 较大,部分街道增幅达到20%以上;外环线以外地区 低幅度提高单元与低幅度减少单元间隔出现,近郊区 的一些街道以及远郊区的大部分街道的外来人口学历 水平反而有所下降。 1.4 外来人口的年龄构成分布 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年龄构成变化见表4。 总体上,外来人口的年龄构成较为稳定,变化不大。 20~39岁年龄段的人口仍是外来人口的主体人群,其 比例高达60%以上。0~19岁的人口比例略有下降, 40~59岁的人口比例略有上升。 1.5 外来人口的迁移原因 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构成变化 见表5。总体上,外来人口的迁移原因构成无显著变 化。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口仍占绝大多少,其比例达到 70%以上。 2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2.1 上海市外来人口典型社区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能够基 本掌握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演变特征,但无法更全 面地揭示导致这种外来人口空间布局状况的原因所在, 即到底哪些因素影响外来人口的空间选择?为此,本 注:本表2005年外来人口数为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 反推值(上海市实际抽样的样本数为3 %)。中心区、近郊区和 远郊区的划分如下:中心区包括黄浦区、卢湾区、徐汇区、长 宁区、静安区、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近郊区包 括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远郊区包括金山区、 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奉贤区、崇明县。 图 1 2 0 0 5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2005 注:图 1~图 2中的黑色环线分别为内环线 和外环线,外环线以内为上海市中心城区的 主要建成区。 图 2 2 0 0 0-2 0 0 5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变化 Fig.2 Change of migrant population number, 2000-2005 23 上 海 市 外 来 人 口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影 响 机 制 耿 慧 志 沈 丹 凤 表 2 2 0 0 0 -2 0 0 5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居住时间构成变化 Tab.2 Change of time that migrant population stay in Shanghai, 2000-2005 图 3 2 0 0 0 -2 0 0 5 年上海市居住 5 年以上外来人口 比例变化 Fig.3 Change of percentage of migrant population stay- ing for more than 5 years in Shanghai, 2000-2005 表 3 2 0 0 0 - 2 0 0 5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学历水平的构成变化 Tab.3 Educational degree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2000-2005 图 4 2 0 0 0 -2 0 0 5 年上海市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外来 人口比例变化 Fig.4 Change of percentage of migrant population with college diploma and above in Shanghai, 2000-2005 表 4 2 0 0 0 -2 0 0 5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年龄构成变化 Tab.4 Age constitu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2000-2005 表 5 2 0 0 0 -2 0 0 5 年上海市外来人口迁移原因构成变化 Tab.5 Migration reasons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Shanghai, 2000-2005 研究于2005、2006和2007年对上海市外来人口 的典型社区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重点在于了 解外来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区调查首先面临的是社区单元如何确定的 问题,基于上海市“五普”GIS数据库,2005年社 区调查确定3个筛选条件:第一,外来人口集聚度 高,外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比值较高的社区单 元②;第二,尽可能分布在城区的各个方位,空间 分布有代表性;第三,最远的空间距离限定在外 环线两侧,以方便到达;2005年选定的单元数量 为66个。2006年对社区单元进行再次筛选,避免 影响因素相近的社区单元过于集中和重复,并缩 减单元数以利于深入调查,确定社区单元29个。 2007年进一步缩减了社区单元数量,重点是对信 息尚不充分的社区单元进行核实和补充,社区单 元数为19个。社区调查对影响因素的信息获取主 要是通过面对面的访谈进行的,访谈对象包括居 委会和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以及本地居民和外来 居住者等。 经过筛选和整理,对较有代表意义的25个外 来人口典型社区进行分析,这些社区的空间分布 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社区分布在外环 线周边,少量社区分布在内环线以内及其周边, 这与外来人口的总体空间分布是较为一致的。 从这些社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外来人口空间 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一些带有普 遍意义的动因,也有一些十分个性化的缘由,并 且这些影响因素还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对这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V O L.33 N O .12 D E C .2009 24 2009年 第 33 卷 第 12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下文结合上海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对这4个方面 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展开分析。 2.2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出现和迅速增加,本质上 是一个人口迁移的过程,由于户籍政策限制等多 重因素,这些外地迁入的人口还不具有上海市本 地户籍,从而成为居住在上海市的外来人口。关 于人口迁移的动因,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如人口 迁移的推拉力理论、经济效益最大化理论等,也 有很多精辟的论述,例如,区域经济差距及比较 利益差别导致外来人口向流动收益大于流动成本 的区域迁移(俞宪忠,2005);农村经济改革、农 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社会经济宏观环境促进 了外来人口的形成(彭希哲,2001);城乡差异是 促使外来人口向上海流动的巨大推力、上海庞大 的劳动力市场构成了强烈拉力(徐玮、宁越敏, 2005);一些外来人口是通过一定的血缘、地缘、 亲缘和情缘等移民网络关系而进入迁入地(郭开 怡,2005);等等。 这些理论和论述集中探讨的是迁移行为为什 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本文则更加关注迁移 行为发生后,即迁移者到达迁移目的地后,是怎 样进行空间选择的,是如何发生空间转移的,这 对于研究上海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2.2.1 就业机会因素 就业机会是外来人口在大城市立足的基础, 无论外来人口出于何种目的定居或暂居,都必须 在经济上有保障以维持生存,而最安全的保障就 是就业。就业机会和由之产生的经济改善预期对 外来人口的迁移有决定性的影响,即“大多数人 希望在物质方面得到改善的欲望”③,大量外来人 口涌入上海市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能够提供的就业 机会。就业机会,这一吸引外来人口迁移的主要 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影响其在城市中聚居 分布的主要因素。 (1)产业布局调整对外来人口就业机会的影 响。 从上海市城市总体空间结构来看,外来人口 的空间分布与上海市产业布局调整有十分紧密的 联系。上海市产业布局的大规模调整始于1990年 代,中心区产业实行“退二进三”,大批工业企业 外迁,近郊区作为第二产业的吸纳地,产生了大 量的就业岗位,此后的“1+3+9”工业园区④ 的建设等,继续强化了这种趋向。2001年2月,上 海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东南西北”四大产业 基地的战略决策。包括:西部的上海国际汽车城 图 5 上海市外来人口调查社区分布 Fig.5 Distribution of surveyed migrant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表 6 上海市 2 5 个外来人口典型社区的空间选择影响因素汇总 Tab.6 Influential factor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5 typical migrant communi- ties in Shanghai 些外来人口典型社区进行系统的梳理,将外来人 口的空间选择影响因素概括为如下4个方面:就 业机会、住所选择、开发建设、政策管理(表6), 25 上 海 市 外 来 人 口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影 响 机 制 耿 慧 志 沈 丹 凤 表 7 1 9 9 9 - 2 0 0 4 年上海市各区县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 Tab.7 Change of enterprise and employee number in districts of Shanghai, 1999-2004 注:数据来源于2000年、2005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统计网http:/ /www.stats-sh.gov.cn/。2005年工业企业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2005 年之前统计口径为全市所有工业企业,2 0 0 5年则为国有企业及销售 收入在5 0 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2 0 0 5年与之前年份的统计数据 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本表选取1999年和2004年的数据进行比较。 (嘉定)、东部的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浦东张 江)、南部的世界级石化基地(金山杭州湾附近)、 北部的国家级精品钢铁基地(宝山北部地区),进 一步促进了近郊区与郊区产业的发展。与此同 时,2000年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实施功能再造,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主要包括:呼应黄浦江两 岸综合开发,推动商务区、商业区、旅游休闲带 的产业功能提升;顺应大型绿地、城市广场、换 乘枢纽、文化设施等加快建设的格局,调整商业、 房地产业等的布局,优化服务业业态等等。从这 一系列的举措中可以大致看出上海市产业布局的 发展脉络,即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建设 中央商务区,城市郊区重点发展制造业、建设加 工贸易区。表7揭示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就业机会 的空间变动,中心区的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大幅减 少,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增加显 著。 与产业布局调整相对应,劳动力结构也发生 了大规模的空间转移,并随之引起了城市就业岗 位大幅度的空间变动,这不仅改变了新的外来人 口迁入的流量和流向,也加速了已有外来人口的 空间转移。外来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特征,具体 表现为从就业机会相对较弱的地区,流向就业机 会更好的地区,这些更好的地区在空间上多为商 业中心或者工业集聚地区。从事不同产业类型的 外来人口的空间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城市中心 区从事第三产业的外来人口有所增加,而在城市 外围从事第二产业的外来人口则显著增加。一方 面,近郊区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接纳地,远郊区 对外来人口的吸纳能力也在逐渐增强,且城市内 外环线间的外来人口正在逐渐向外迁移。2000年 至2005年间,内外环线间的外来人口普遍减少, 近远郊区的外来人口显著增加,特别是外环线以 外的西侧及东侧的外来人口增加更为显著。另一 方面,外来人口的组成结构也显示出明显的空间 分化。大多数的外来人口学历不高,主要从事第 二产业及低端服务性行业,收入较低,集中居住 在近郊区和远郊区;少部分的外来人口拥有高学 历,主要在商务办公区、技术知识园区就职,收 入较高,主要居住在中心城区。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近郊区的外来人口有90%以上为高中以 下的中低学历人口,远郊区的外来人口有97%以 上为高中以下的中低学历人口,而中心区接近 20%的外来人口为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高学历人 口,大学专科学历以上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内环 线两侧,浦东新区、杨浦区和普陀区成为主要的 集聚点,受到如杨浦区高教园区、浦东新区小陆 家嘴商务区以及静安区、徐汇区的商务区吸引而 产生相对集聚。 (2)外来人口就业机会的自身特点。 从更加微观的视角来看,就业机会本身的特 质、就业机会的内涵变化、就业机会的信息获取 等方面也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 响。 有专家指出,外来人口与上海市户籍的劳动 力的职业具有一定的分层(高慧、周海旺,2007), 上海的建筑施工、专业市场和菜场、餐饮业、家 政服务、修理、保洁和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的从 业人员还是以外来人口为主,对这些大量低级的 劳动力市场而言,本地户籍的劳动力不愿进入, 或是由于工资太低,或是由于工作太辛苦,也可 能是碍于“面子”,等等。总之,一些就业岗位被 贴上了外来人口的标签,并且这些就业岗位更多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V O L.33 N O .12 D E C .2009 26 2009年 第 33 卷 第 12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以浙江省和江苏省最多。 2.2.2 住所选择因素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否有 可供居留的住所是外来人口进入某一地区的前提 条件。相关研究表明,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居住状 况呈现出与本地居民完全不同的特征。第一,外 来人口以租住房屋为主,浦东新区和闵行区的调 查数据显示,外来人口租房比例高达65%以上, 购买商品房比例不到6%,还有很大比例寄住宿 舍和工棚(康雯琴,等,2005;郭永昌,等,2006); 第二,外来人口的居住地更换频繁,且以近距离 更换为主,闵行区的调查表明,2004年1月至2005 年7月期间,外来人口更换居住地的比例高达 35.4%,其中在本街道(乡镇)的近距离转移占 到60%以上,多为更换工作地点和节省房租(郭 永昌,等,2006);第三,外来人口的住所拥挤、设 施条件差,浦东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外来人口一 般一户只住一间房,住所无厨房、无厕所、无洗澡 设备的比例分别高达48.5%、88.4%和88.5(康 雯琴等,2005)。闵行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外来 人口的住房67%没有厨房、71%没有抽水马桶、 83.4%没有热水器(孟庆洁,2007)。 (1)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制约。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居住状况实际上揭示了一 个本质性的问题,即外来人口能够承受的居住支 出是非常低的,闵行区2005年7月的调查数据显 示,“月租金为300元的累积百分比达到62.4%” (孟庆洁,2007)。对大多数的较低收入的外来人 口而言,居住成本的权衡是居住空间选择的重要 因素。外来人口更多集聚于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 地带,因为那里有低租金的农民住房或者搭建的 棚户,外来人口也更多租住于城区外缘的拆迁安 置区,因为那里的租赁价格在可承受的范围之 内。而近些年来的房产价格的逐步攀升,住房租 赁价格不断走高,逐渐超出外来人口的承受范 围,迫使外来人口迁出原来居住的社区。表现在 城市空间上,2000-2005年间,外来人口集中居 住地区表现出继续向外围扩散的趋势,原有居住 在城乡结合部、近郊区的外来人口进一步向远郊 区扩散。如社区案例5(普陀区真如镇的曹阳新 苑),该社区公交线路多、靠近上海西站、交通便 利,对外来人口有吸引力,但由于设施配套日益 完善,住房租售价格不断上涨,两房住宅的租赁 价格已上升至3000~3400元/月,导致外来人口 数量急剧下降,从2000年的1512人减至2006年 的400多人。 (2)拆迁安置小区的“推迟报到”现象及投 资性购房的影响。 具有非正规就业的性质,不仅报酬偏低,而且往 往缺乏稳定性。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这样 的非正规就业岗位的存在,本地正规就业人口能 够以很低的价格获取相应的服务,外地人口的劳 动实事上形成了对本地人口一种现金补贴,这或 许点出了这类就业岗位存在的经济学意义。不管 怎样,大量低级劳动力市场确实具有外来人口专 属就业机会的特质,这样的低级劳动力市场集中 地区必然是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区,其空间变迁 也将伴随着外来人口的空间转移。如社区案例6 (普陀区真如镇的新桥头居委会),该社区周边有 铜川路水产市场、果品市场、建材市场、物流基 地等大型专业市场,吸引了来自安徽、江苏等省 的外来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机会的内涵会发生改 变,原来适合外来人口的就业机会将变得不再适 合。大量的低学历外来人口往往集中于劳动密集 型产业部门,因为不需要太复杂的脑力和技术基 础。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 产业工艺不断出现,城市产业的升级势在必行。 上海市近几年来也强调从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促进产业发展。特定产 业的技术升级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低技术员工需求 的岗位减少,与之对应的是低学历外来人口就业 岗位的流失,从而引发该类型外来人口的空间分 布变动,其中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地区更易于受到 产业技术升级的影响。如社区案例3(宝山区杨行 镇的陈港村),便是由于大型钢铁企业的技术升 级导致外来人口的就业岗位减少,造成外来人口 迁出。 对就业机会的信息获取是外来人口做出迁移 或转移决定的根本前提,在网络、通讯等信息技 术极为发达的今天,外来人口对就业机会的信息 获取仍然主要靠人脉和社会关系。社区调查结果 显示,经过同乡或熟人介绍而迁入的外来人口比 例高达60%以上⑤。外来人口的迁移不是没有任 何成本的,经常会面临因等待工作而没有收入的 情况,因此需要对就业机会信息进行仔细评估, 外来人口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确定性高的目的地, 同乡、亲戚或朋友等人脉和社会关系在很大程度 上影响着外来人口在某地暂居或定居意愿。首 先,同乡、亲戚或朋友可提供当地就业机会的可 靠信息,加之自身强有力的示范效应,能够鼓励 潜在外来人口的迁入。其次,在目的地有同乡、亲 戚或朋友的潜在外来人口,往往能够获得居住方 面的可能帮助,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担忧和顾虑。 如社区案例15(闵行区七宝镇的九星村),外来 人口大多数经过同乡或熟人的介绍而来,来源地 27 上海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如下两个现象 也在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 色,一个是拆迁安置小区本地居民的“推迟报到” 现象,一个是为数不少的投资性购房现象,两者 共同的特征是产生了可供租住的空置房源。 1991-2000年期间,上海市的拆迁安置主要 以实物安置补偿为主,在城市边缘地带建设了大 量的动拆迁安置小区。建设完成初期,这些小区 大多设施配套不足、交通不便,本地安置人口并 没有全部入住,一些人仍然选择在原居住地附近 租房居住,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空置房源,由于这 些房源在城市边缘地带,租金较低,很适合外来 人口居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区周边建 设逐渐完善,交通条件和配套设施得到很大程度 的改善,居住环境和品质得以提升,原先未入住 的本地拆迁安置人口逐渐迁入,一些租赁房屋逐 渐转为自用。这种拆迁安置人口的“推迟报到”现 象,后期又导致可供出租房源减少,在此租住的 外来人口也随之迁出。如社区案例13(闵行区航 华街道的航华一村三居委),该社区为拆迁安置 房,附近有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 术开发区等多个经济开发区,就业岗位多。初期 本地居民入住率低,且因靠近公路的噪音影响, 租金相对较低。之后周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吴 中路航中路交界处已设轨道交通10号线站点,地 块北部华漕镇内将设京沪高速铁路总站,本地居 民不断迁入,外来人口逐渐减少,由2000年的594 人减少至2006年的350人左右。 2000年以后上海市住宅价格的持续攀升,使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住宅作为投资品的潜在价 值,催生了为数不少的投资性购房行为,由此也 产生了空置的房源。由于投资者的预期主要在于 住宅升值所得,相对拉低了租赁的价格,加之很 多外来人口选择合租,个体的租房支出进一步摊 薄,投资性购房产生的空置房源因而也成为外来 人口的居住选择。表现在空间特征上,随着上海 市地铁建设以及已有线路的延伸,外环线附近的 边缘区域与市中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各项设施 配套逐渐完善,区域的投资价值日益显现,不少 投资人因看中地段的升值潜力而购房,但并不选 择在此居住,直接导致了大量空闲房屋的存在。 与之相对应的是,2000-2005年,上海市外来人 口在宝山区、松江区、普陀区及闵行区的增加十 分显著。社区调查发现,投资性购房表现显著的 社区,其外来人口数量往往也较多。如社区案例 14(闵行区航华街道的航华一村四居委),该社区 全部为商品房,包括丹桂南苑和丹桂北苑,由于 良好的住宅品质以及日益提升的配套设施与交通 条件,投资潜力日益明显。据调查,丹桂南苑的 户籍人口平均住房占有率为1.6套/人,从而产 生了可供出租的房源,而出租的对象主要是外来 人口,直接导致了外来人口的增长,由2000年的 347人增加至2006年的近700人。 2.2.3 开发建设因素 上海市城市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显 著地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也不可避免地 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大 多数外来人口聚居的城市边缘地带往往是开发建 设活跃的地区,外来人口更容易受到开发建设活 动的直接影响,大型开发建设和拆迁改造常 常使外来人口面临强制性的移居选择。同时,开 发建设因素是与就业机会因素、住所选择因素紧 密联系起来的,一方面,新的就业空间和居住空 间是通过开发建设实现的,另一方面,开发建设 本身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加速推进。 2010年世博会的促进效应正在逐步显现,近 些年上海市城市中心区旧区改造深入推进,旧房 拆迁、道路拓宽和市政动迁等项目不断增加,加 之大量用地的“退二进三”和公共绿地的建设,中 心区可供改造的居住用地越来越少,居住成本也 越来越高,大量居住在中心区的外来人口也随之 向外围迁移。与此同时,近郊区和中心区的边缘 区域则在加速建设新的住宅小区,交通及各项配 套设施也逐渐趋于完善,吸引了一部分外来人 口,特别是收入较高的、有能力在上海市购房的 外来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这部分外来人口 往往选择近郊区和中心区边缘区域的大规模新建 居住小区,如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和松江 区。同时,城市边缘地带的旧区改造往往造成外 来人口的迁移,以及邻近社区外来人口的增加。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边缘地带可供低 价出租的旧公房、村民自建住宅、棚户区逐渐被 拆除,居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口也被迫迁移,一部 分外来人口转入邻近但尚未改造的居住社区,由 此导致邻近社区外来人口的增加。如社区案例3 (宝山区杨行镇的陈港村),外环绿带的建设将陈 港村划为拆迁区域,加之工业用地的不断扩张, 原有村民住宅逐渐被拆迁,可出租的住房减少, 也导致外来人口随之减少,从2000年的3308人 减至2005年的2400人左右。 (2)郊区新城和交通设施的快速发展。 近些年,上海市提出了重点推进郊区新城、 中心镇建设的城市发展策略,依托工业化推动郊 区城镇化,通过城镇现代化带动工业园区和产业 基地的功能完善,近郊区和远郊区的新城、中心 上 海 市 外 来 人 口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影 响 机 制 耿 慧 志 沈 丹 凤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V O L.33 N O .12 D E C .2009 28 2009年 第 33 卷 第 12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镇地区得以加速发展,从而对外来人口产生了强 大的吸引力,大量外来人口从非中心镇的地区流 入到中心镇地区。从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 2005年上海市外围地区出现了明显的跳跃分布的 外来人口集聚点,分别对应嘉定区、青浦区、松 江区和南汇区的中心城镇。同时,上海市城市轨 道交通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也对外来人口的空间 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的原因在于,便捷的 轨道交通可以增加工作出行的便捷性,同时交通 便捷的地区,尤其是对外交通可达性好的地区也 往往吸引众多工业企业集聚,能够产生更多的就 业机会。表现在空间上,浦东外环线附近的地区 在2000年之前,外来人口流入并不明显,但随交 通可达性的增加,到2005年,成为外来人口的流 入活跃地区。同样情况还表现在宝山区、普陀区、 松江九亭等地区,随上海市地铁建设以及已有线 路的延伸,外来人口集聚加剧。城市外围高速公 路的出入口节点位置,亦出现明显的外来人口集 聚现象,如松江区的新桥镇和车墩镇,地处沪杭 高速公路与嘉金高速公路的交汇处,外来人口数 量达50000人以上,再如沪宁高速公路沿线外人口 增幅最大的城镇为拥有高速公路下口的江桥镇⑥, 2000-2005年间外来人口增加了32141人,沪嘉 高速公路沿线外来人口增幅最大的为拥有高速公 路下口的马陆镇,2000-2005年间外来人口增加 了38669人。 (3)外来人口是开发建设活动的主力军。 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上海市外来人口 中,建筑施工人员55.53万人,占总外来人口的 19.53%。2003年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抽样调查 数据显示,从事建筑业的外来人口仍保持在1/5 的比例⑦。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上海市城市建设的 重要力量。外来人口建设大军往往是通过有组织 的方式进行空间流入和空间转移的,以居住在宿 舍、工棚的居多,开发建设项目的进行和竣工常 常导致外来人口暂时性突然增加和突然减少,成 为影响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短时间变化的一个重 要方面。表8为上海市各区新建建筑面积和外来 人口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外来人口往往集 中在大量城市建设活动发生的县区。2000-2005 年期间,近郊区及远郊区进行大量建设活动,浦 东新区、松江区及闵行区的建筑面积增量均在 5000万m2以上,与此相对应,其外来人口的增量 亦远高于其他区县。根据居住社区调查同样发 现,由于建设施工的需要,建设活动的周边社区 短时间内往往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集聚,并在工 程结束后大规模撤离。如社区案例19(浦东新区 东明路街道的安居苑),该社区所在区域多为居 住用地,据调查,2000年外来人口较多主要是因 为住宅装修等活动产生的外来人口暂时性增长, 至2007年,大部分居民已正常入住,住宅装修需 求急剧萎缩,导致外来人口大幅下降,从2000年 的594人减至2007年的近60人。又如社区案例25 (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的金星小区),该社区由 于周边房地产开发建设日益成熟,导致建筑业就 业机会减少,外来人口随之减少,从2000年的 3651人减至2006年的近300人。 2.2.4 政策管理因素 一项政策的出台和施行往往对其指向的对象 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上海市与外来人口户籍准入 相关的各项政策在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中扮演重 要的角色,针对外来人口的社区管理状况也对外 来人口的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1)外来人口的入籍政策。 之所以被称为“外来人口”,根本上在于他 注:区县新建建筑面积资料来源于2001年、2006年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统计网http://www.stats-sh.gov.cn/。 表 8 2 0 0 0-2 0 0 5 年上海市各区县新建建筑面积及外来人口数量变化 Tab.8 Change of new building area and migrant population in districts of Shanghai, 2000-2005 29 (她)们没有上海市本地户籍,尽管他(她)们已 经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市。外来人口通过怎样的途 径可以获得上海市户籍呢?这涉及外来人口的入 籍政策,概括而言,外来人口入籍上海市主要通 过人才引进途径。1998年,上海市发布并实施《上 海市外来人才工作寄住证实施办法》,规定“在同 一个用人单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该单 位要求引进的,可以按有关规定办理引进调沪手 续”(第八条)。1999年5月,上海市发布并实施 《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实施办法》, 该办法对优秀人才转入上海市户籍突破了需持寄 住证三年以上时间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可直接 办理调沪手续”(第五条)。2000年3月,上海市 发布并实施《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实施办法》 (1998年发布的《上海市外来人才工作寄住证实 施办法》同时废止),该办法规定,所谓外来人才, “是指被本市及在沪用人单位聘用到专业技术岗 位或管理岗位上工作、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或中 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无本市常住户 籍的外省市来沪人员”(第二条)。“在同一个用人 单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业绩突出、该 单位要求为其办理行政关系转移及户口迁移手续 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调动手续”(第六 条)。从上述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大专以下学历的 外来人口很难通过人才引进途径转入上海市户 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外来人口则相对容易一 些,尽管也经历了持证时间三年以上的“限制— 放松—限制”,但大专及以上学历外来人口的入 籍渠道始终是敞开的。2002年4月,上海市发布 《上海市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 规定》,该文件规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 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 的形式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的,可以依据本规定 申领《上海市居住证》”(第二条)。随后,同年8 月发布《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9月发布《〈上 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进一步扩大了 居住证的申领范围,包括“(一)具有本科以上学 历或者特殊才能,以不改变其户籍的形式来本市 工作或者投资、创业的境内引进人才,以及引进 人才的配偶和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二)在 本市有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的非本市户籍从业人 员;(三)投靠具有本市户籍的配偶、子女或者父 母的来沪人员;就读于本市大、中专院校,常住 户口未迁入本市的人员,以及来本市接受非学历 教育等需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员”(第二 条)。比较2002年之前和之后的政策文件,可以 发现,2002年之后的政策文件在外来人才的范围 界定上有所扩展,明确规定包括“特殊才能人 员”,但对学历要求有所提高,之前的“大专及以 上学历人员”调整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应该 看到,2002年的政策文件在很多方面赋予外来人 才接近于或等同于常住户籍人口的待遇,包括子 女就读、计划生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 公积金、资格评定等,“整体而言,持有居住证的 外来人才与户籍居民享有基本同等的“市民待 遇”,两者差别很小,且法定待遇项目大多能有效 落实。”⑧这体现了对外来人口给予市民服务的重 视,对外来人口从“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 并重”的政策转变,是外来人口政策上的一大进 步。但与此同时,政策转变也传达出十分明确的 信息,即外来人口转入上海市户籍的通道被大大 缩窄了,关于“转办常住户口”,《上海市居住证 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居住证》的持有人 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本市常住户口。 转办本市常住户口的具体条件,由市人民政府另 行规定。”但直到2009年6月,上海市才出台《居 住证》申请转办常住户口的实施细则。2002年之 前,本科以上学历的外来人口可以申请获得上海 市户籍,2002年之后大部分只能先申请居住证。 因此,上海市居住证制度的施行,实际上是“入 籍从严”的政策转变,不可避免地导致本科学历 以上外来人口的数量增长。正如前文分析所揭示 的,大学专科学历以上外来人口占全部外来人口 比重由2000年的4.34%提高到2005年的9.34%, 且在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增加更加显著,应该 讲,这种变化趋势跟上海市入籍政策的收紧有很 大关系。 (2)“蓝印户口”政策和“两地婚姻”政策。 对上海市特定的社区而言,曾经的“蓝印户 口”政策对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直接的影 响。1993年12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 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之后于1998年10月 对部分条文做了修正,该文件规定,“对在本市投 资、购买商品住宅或者被本市单位聘用的外省市 来沪人员,具备规定的条件,经公安机关批准登 记后加盖蓝色印章表示户籍关系的户口凭证” (第二条)“因投资或者购房取得蓝印户口3年以 上、或者因被本市单位聘用取得蓝印户口5年以 上,且在本市有固定合法住所的,可以按有关规 定向公安机关申请本市常住户口”(第十七条)。 自1994年2月到2001年底,上海市共办理蓝印户 口4. 2万人,其中购房类占88%,投资类占10%, 聘用类占2%⑨。可见,蓝印户口政策的主要贡献 在于活跃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在引进高素质人才 方面贡献不大,上海市政府从2002年4月1日起停 止受理申办“蓝印户口”。“蓝印户口”政策对特定 上 海 市 外 来 人 口 的 空 间 分 布 和 影 响 机 制 耿 慧 志 沈 丹 凤 规划研究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V O L.33 N O .12 D E C .2009 30 2009年 第 33 卷 第 12 期 城 市 规 划 C IT Y P L A N N IN G R E V IE W 社区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产生了影响,如社区案 例1(宝山区友谊路街道的宝山四村),该社区早 期有一些购房的外来人口取得了蓝印户口,持有 “蓝印户口”的外来人口在居住一定年限后申请并 转化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数量随之减少。 涉及“两地婚姻”的相关政策是影响外来人 口空间分布的重要方面。统计数据显示,“两地 婚姻”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991年“两地婚姻” 结婚登记数只有5211对,占全市婚姻登记总数 的 5.4%;2005年增加到35903对,占总数的 35.80%;1991-2005年,上海市结婚登记的“两 地婚姻”总数累计达到26.93万对。“两地婚姻” 中,1991-1995年,外来媳妇占91.6%,外来 女婿只占8.4%,尽管近年来外来女婿数量上 升很快,2004年结婚登记的外来女婿数量已达 20.6%,但总体而言,“两地婚姻”以外地媳妇 居多⑩。根据上海市户口迁移政策的有关精神,外 省市农民和上海市城镇居民结婚,婚后外省市一 方在上海市居住满15年以上,其本人可以申报上 海市常住户口 ,这项政策实际上给“两地婚姻” 的外来一方设置了很高的入籍门槛,客观上也导 致该类人口只能长期保持外来人口身份。表现在 空间特征上,2005年,因婚姻嫁娶产生的外来人 口主要集中在宝山区、崇明县、青浦区、金山区 以及普陀区和闸北区的西北部。主要原因在于, 宝山区、普陀区和闸北区的西北部属于中心城区 动迁后的人口导入区,市郊结合部城市化进程较 快,外来人口导入较多。同时,由于部分上海本 地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与外来人口通婚的较多, 因而远郊区的“两地婚姻”比例也较高。如社区 案例10(嘉定区真新街道的新郁社区),该社区 外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地配偶,这些外来 配偶短期内无法转入上海市本地户籍,据调查, 小区内已婚孕龄女性(21~40周岁)中有50%以 上户籍不在上海市。 (3)外来人口的社区管理状况。 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状况也影响到外来人口 的空间分布,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严格化往往成 为排斥外来人口的重要因素。2006年11月,上 海市颁布《关于加强居住房屋租赁管理的若干规 定(试行)》,规定“居住房屋应当以原规划 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分门进出的客厅、厨 房间、卫生间等均不得单独出租;一间房间只能 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出租给家庭的, 家庭人均承租的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 “居住房屋不得分割搭建若干小间,按间或按床 位出(转)租”,由此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群 租”治理行动,由此导致很多外来人口因“群租” 的治理转移到其他社区,或是其他社区管理相对 滞后,或是其他社区有更加合适的房源,根据访 谈,此种现象多存在于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区 域,如社区案例9(嘉定区真新街道的金沙小 区),外来人口出于成本的考虑,多人共同租房 居住,曾经群租现象显著,随着对外来人口的管 理日趋严格,外来人口的进入门槛提高,外来人 口数量逐渐减少,从2000年的992人减至2007 年的450多人。 2.2.5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上海市外来人口 的空间影响机制(图6),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租赁价位合适的房 源有利于外来人口集中就业的产业发展,就业机 会的增加也会反过来促进房屋租赁市场的调整和 扩张;开发建设活动十分显著地影响了房源的变 化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的水平,其本身也提供 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政策管理则根本性地改变外 来人口的入籍门槛和租房支出。 同时应该看到,外来人口表现为不同的类 型,既有大量的低收入人群,也有一定数量的高 收入人群;既有家庭主力人口,也有家庭眷属人 口(外来人口的父母和子女),还包括一定数量的 本地眷属人口(外地配偶,以外来媳妇居多)。这 些不同类型外来人口的空间选择是有差异的,同 样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外来人口产生的作用 也是不尽相同的,进一步的分类细化解析将是后 续的研究方向。 (感谢王岱霞、张锦荣、张晨杰、赵鹏程、邴 燕萍5位研究生对社区调查的组织和协调,感谢 2005、2006、2007年参与社区调查的本科同学) 图 6 外来人口的空间影响机制 Fig.6 Mechanism of migra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31 注释(Notes) ① 本文外来人口为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外来人 口。1993年外来人口数据源自参考文献[1], 2000年和2007年人口数据源自上海统计网 http://www.stats-sh.gov.cn/,2008年10月23 日查阅。 ② 大多数选定单元外来人口与常住户籍人口比 值大于 3,个别单元接近但不到 1。 ③ 引自参考文献[2]第139页。 ④ “1+3+9”工业园区中的“1”是指浦东新区; “3”是指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漕河泾 新兴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 海松江出口加工区;“9”是指九个市级工业 园区——莘庄工业区、康桥工业开发区、嘉 定工业区、上海市工业综合开发区、松江工 业区、青浦工业园区、金山嘴工业开发区、宝 山城市工业园区和崇明县工业园区。 ⑤ 对社区进行访谈的同时还进行了问卷调查, 该数字源自问卷调查。 ⑥ 江桥镇和马陆镇,在2000年与2005年行政边 界不同。2 0 0 1年,江桥镇与封浜镇合并为江 桥镇,马陆镇与戬浜镇合并为马陆镇。此处 的外来人口以2 0 0 5年行政边界为统计口径。 ⑦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抽样长表数据 统计显示:外来人口集中就业前四位的行业 分别是制造加工业(3 3 %)、商业餐饮服务 (20.50%)、建筑施工(19.53%)及居民生活 服务(6.9%)。依据参考文献[13],2003年上 海市外来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外来人口就业前 四位的行业分别是制造加工(3 4 %)、建筑施 工(20%)、商业服务(14%)和餐饮服务(8%)。 ⑧ 引自参考文献[3]。 ⑨ 数据源自参考文献[4]。 ⑩ 数据源自上海民政网http://www.shmzj.gov.cn/ gb/shmzj/node8/node15/node57/node170/ userobject1ai4647.html,以及东方网“上海三对 夫妻一对是两地婚姻 政协建言:关注外地配 偶生存” http://sh.eastday.com/eastday/node545/ node3098/userobject1ai46229.html,2008年11月 2日查阅。 源自参考文献[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詹永富.上海市流动人口增长原因综合分析 [J].南方人口,1998(3). 2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 M ].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玮,王琼,缪艳萍,等.大城市外来人口离 “市民待遇”还有多远?——以上海市居住证 制度为背景[J].人口与发展,2008(4). 4 杜立捷.浅析上海市近年来对外来流动人口的 政策变迁[J].南方人口,2004(4). 5 周海旺.上海市外来媳妇及其子女的户口政策 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1(3). 6 康雯琴,丁金宏.大城市开发区流动人口居住 特征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J].城市发 展研究,2005(6). 7 郭永昌,丁金宏,孟庆艳.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 形态与居住空间变动机理——以上海闵行区 为例[J].南方人口,2006(3). 8 孟庆洁.从社会地理学视角对上海市外来流动 人口的居住空间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6). 9 徐玮,宁越敏.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流动人口 动力机制新探[J].人口研究,2005(6). 10张玮.浅议上海市外来人口政策演变[J].南京 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11任远,姚慧.流动人口居留模式的变化和城市管 理——基于对上海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7(3). 12袁新敏
/
本文档为【上海市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和影响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