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3-06-25 15页 doc 48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4416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 时间:2013-05-19 11:5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2.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3.(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3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及答案 时间:2013-05-19 11:5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i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2.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型 B.发散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3.( )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尝试—错误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近景性内部动机 B.近景性外部动机 C.远景性内部动机 D.远景性外部动机 5.(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贾德 D.格式塔心理学 6.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7.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阶段中,( )阶段的任务是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A.认知 B.联结 C.自动化 D.内化 8.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元认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认知策略 9.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漫无目的地幻想 B.走路 C.联想 D.发明创造 10.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11.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12.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13.群体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14.( )是衡量一个测验正确性的重要指标,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5.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 )。 A.专业知识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相关学科知识 16.下列关于智力测验错误的是( )。 A.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代表了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能力 B.智力测验的操作必须规范 C.现行智力测验的结果能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美满 D.智力测验的结果解释必须慎重 17.按照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不属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是( )。 A.记忆能力 B.语言能力 C.思维能力 D.行走能力 18.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19.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20.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是__________。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3.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个阶段。 4.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是奥苏贝尔的__________和布鲁纳的__________。这二者都重视所学内容的结构的重要性。 5.现代迁移理论中,以__________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6.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变式 2.关键词法 3.问题解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 2.人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有哪些。 3.简述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4.简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10分,第2小题14分,共24分) 1.论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2.分析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2.D 【解析】深思熟虑、错误少,是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 3.A 【解析】略。 4.C 【解析】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成,近景、远景是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来划分的。 5.C 【解析】贾德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 6.B 【解析】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为倒摄抑制;旧信息对已有新信息的抑制作用为前摄抑制。 7.B 【解析】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阶段即联结阶段是程序化的过程。 8.D 【解析】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9.D 【解析】问题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符合这三个特点的就是问题解决。 10.D 【解析】根据认同的概念,选D。 11.C 【解析】在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方面,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12.A 【解析】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速度最快。 13.A 【解析】群体规范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有极大的影响。 14.B 【解析】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15.A 【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16.C 【解析】现行的智力测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还主要是传统的智力因素理论,它偏重于个体的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和空间关系等方面,其结果一般反映的是人的分析能力,或者说只是一种和学业成就有关的智力,与未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美满没有必然的联系。 17.D 【解析】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18.C 【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19.D 【解析】略。 20.A 【解析】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二、填空题 1.勒温 2.师范教育、实践训练与继续教育 3.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4.有意接受学习论、发现学习论 5.安德森 6.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三、名词解释 1.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关键词法: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3.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四、简答题 1.(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2.(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4.(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2.【答案要点】 (1)环境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习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2)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④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3)个性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制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时间:2013-05-19 11:1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i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  )的观点。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 A.六艺 B.八股文 C.自然科学 D.四书、五经 3.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4.我国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 A.1957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90年 5.“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6.教学的中心问题是(  )。 A.开设哪些科目 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 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 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 7.“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 A.赞可夫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9.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评价模式 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成果评价模式 10.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11.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A.组织教学 B.讲授新教材 C.巩固新教材 D.检查复习 12.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 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班级制度与规范 D.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14.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 15.(  )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 B.课时计划 C.教学方法 D.课题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写在相应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孔子的教育主张包括(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E.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3.关于综合课程,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知识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B.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 C.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D.它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E.可以取代学科课程 4.运用奖励和处分应注意的要求是(  )。 A.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B.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C.发扬民主 D.注重宣传和教育 E.坚持严格要求 5.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其策略有(  )。 A.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B.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E.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_________社会活动。 2.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系统的形成。 3.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壬寅学制”及“_________”。 4.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_________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_________。 6._________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7.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___。 8.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研究的核心。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条途径,即_________和问题化策略。 9.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_________,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0.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狭义)教育 2.教育理念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4.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六、论述题(共13分)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对教育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2.B 【解析】由教育发展史可知,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3.C 【解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是内发论的观点。 4.C 【解析】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正式颁布《义务教育法》。 5.B 【解析】“为人师表”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 6.A 【解析】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其中心问题就是开设哪些科目。 7.B 【解析】维果茨基提出的。 8.A 【解析】“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特点。 9.B 【解析】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0.D 【解析】理解效度的概念,关键在于理解“效”,指的是能测出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 11.B 【解析】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是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12.D 【解析】德育个体发展功能应注意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13.D 【解析】班级文化是集体问题,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包含在内。 14.A 【解析】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了解研究学生是他工作的中心环节。 15.B 【解析】由课时计划的作用而知。 二、多项选择题 1.BCE 【解析】“兼爱”是墨家思想,“教学相长”是《学记》提出的。 2.CD 【解析】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过程。体现在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3.ABCD 【解析】综合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由各门课程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 4.ACD 【解析】BE分别是陶冶法、锻炼法的要求。 5.BCDE 【解析】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填空题 1.培养人 2.学校教育 3.癸卯学制 4.斯宾塞 5.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6.语言 7.认识过程 8.结构化策略 9.导生制 10.主题班会 四、名词解释 1.(狭义)教育: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所谓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移动。 2.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3.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答案要点】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4.【答案要点】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表等。 (2)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