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蕅溢大师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蕅溢大师

2013-06-27 45页 doc 101KB 1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269

暂无简介

举报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蕅溢大师占察經玄義/義疏→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疏   (丙)二示進趣義二。初問。二答。(丁)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上來已為末世鈍根。巧設除疑轉障之法。然而障轉疑除之後。正可進趣大乘。欲趣大乘。必假方便。故今特問之也。   (丁)二答為二。初略示。二詳明。(戊)今初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蕅溢大师
占察經玄義/義疏→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占察善惡業報經疏卷下 隋外國沙門菩提登譯 古吳蕅益沙門智旭疏   (丙)二示進趣義二。初問。二答。(丁)今初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上來已為末世鈍根。巧設除疑轉障之法。然而障轉疑除之後。正可進趣大乘。欲趣大乘。必假方便。故今特問之也。   (丁)二答為二。初略示。二詳明。(戊)今初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 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卽大佛頂經所謂最初方便也。一實境界。謂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惟一實相。更無他物。卽大佛頂經所謂陰入處界七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依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故能速入菩薩種性。   (戊)二詳明三。初示一實境界以開圓解。二示二種觀道以顯圓行。三示三忍四佛以彰圓位。(己)初中三。初標起。二廣釋。三總結。(庚)今初 所言一實境界者。   (庚)二廣釋三。初明體。二明相。三明藏。卽體相用三大意也。體卽法身。正因佛性。相卽般若。了因佛性。藏卽解脫。緣因佛性。體亦卽空假中。不可思議。相亦卽空假中。不可思議。藏亦卽空假中。不可思議。故云舉一卽三。言三卽一。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是為一實境界也。又初明體。卽同起信心真如門。二明相。三明藏。卽同起信心生滅門。(辛)初明體二。初顯真。二會妄。真外無妄。故須顯真。妄外無真。故須會妄。真妄不二。乃為一實境界。(壬)初顯真又三。初顯性體。二顯性量。三顯性具。體卽體大。量卽相大。具卽用大。卽一而三。卽三而一。此之謂也。(癸)初顯性體 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 眾生。指十法界一切有情也。十界眾生。同一心體。迷之而為蜎飛蠕動。心體無減。悟之而為諸佛菩薩。心體無增。以一切十界。從來無有二心。惟是一心真體。又一一含生。卽具心之全體。非是心之少分。良由心體絕待。不可割裂。無有方隅。不思議故。譬如日光。徧照一切隙中。一一隙中。皆見日之全體大用。非是日之少分。又一剎那中所見日光。卽是亘古亘今日光。除此現前日光之外。更無過去末來日光。可別貯積何處。夫日光僅是色法。尚爾不可思議。況一心靈妙而不爾耶。又如人世歲朝。則普天下人同增一歲。秖一歲朝。人人各得其全。不可分此一歲以為多分。使天下人各得少分。又不可謂天下之人各增一歲。遂使共成多多歲朝。夫歲時僅是假法。尚爾不可思議。況一心實體而不爾耶。是故不論昬迷倒惑蠢動含靈。現前一念心體。無不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故非待成佛之後。方證不生不滅乃至離分別也。從本不生不滅者。譬如瞖目見空中華。華卽是空。故有瞖時。華本不生。縱瞖盡時華本不滅。以無實華可滅故也。眾生于無生滅中。妄見生滅。生實不生。滅實不滅也。從本自性清淨者。譬如煙霧騰于虛空。虛空之性原無垢染。眾生于清淨中。妄見垢染。垢染自性恒清淨也。從本無障無礙者。譬如方圓器妄現方圓空。空體原無方圓。眾生于無障礙體中。妄見障礙。障礙卽無障礙也。猶如虛空離分別故者。譬如虛空。離四句。絕百非。不可謂有。不可謂無。無分際。無動搖。無形質。無方隅。無彼此。無內外。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在無不在。離諸戲論。不可分別。一切眾生現前一念心性。亦如是也。此是直指現前一念昬迷倒惑心體本來如此。故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又云。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也。如此方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若離現前一念。別談真心。何異離波覓水耶。  (癸)二顯性量 平等普徧。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此直指眾生現前一念心體。從來豎窮橫徧。不可區局也。現前一念。雖復覓之了不可得。而徧知一切根身器界。無有遺餘。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故云。平等普徧無所不至圓滿十方也。又知色之時。知非是色。知聲之時。知非是聲。知香之時。知非是香。知味之時。知非是味。知觸之時。知非是觸。知法之時。知非是法。故云究竟一相也。又色聲香味觸法。無是知者。無非知者。不可。不可指陳。故云無二無別也。又髮白麵皺。知體無皺。六塵遷滅。知體無遷。故云不遷不異也。又徧緣法界。知體不舒。清心戶堂。知體不縮。故云無增無減也。   (癸)三顯性具 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 此直指現前一念心體。法爾具足十法界也。一切眾生。卽六凡法界。并聲聞。辟支。菩薩。諸佛。如此十界。皆同現前一念不生不滅無染無淨真如相故。除此現前一念心體之外。更無十法界心可得。是故若約諸佛。則餘九界。皆是佛心中之九界。九界無非佛心所具。若約地獄。則餘九界。亦皆地獄心中九界。九界無非地獄心中所具。中間八界。並可例知。譬如一室而有十燈。隨一燈光。必能徧攝餘九燈光同為一光。互在互融也。又一界既具九界。則彼九界。法爾亦必還各互具。便是百界。每界各論十如。便是千如。約五陰實法。亦具千如。約眾生假名。亦具千如。約依報國土。亦具千如。便是三千性相。總不離現前一念心體也。譬如一隙中之日光。頓攝日輪全體。則必徧攝百千隙中日輪全體同歸此一隙中。亦必將彼一一隙中日輪所有徧照百千隙之功能。同歸此一隙中。又必將彼過去未來一一剎那所有徧照徧在全體功能。並同歸此一隙一剎那中。斷斷不可分剖。無有分劑故也。初顯真竟。   (壬)二會妄三。初會妄卽空。二會妄卽假。三會妄卽中。空則無非性量。假則無非性具。中則無非性體。前顯真時。則真該妄末。今會妄時。則妄徹真源。真該妄末。故一實無非境界。妄徹真源。故境界無非一實也。(癸)初會妄卽空又二。初明覺知空。二明境界空。卽五蘊本空也。(子)今初 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真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法。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于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暗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需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 識。卽八識心王。受想。卽徧行五數之二。行。卽指餘四十九心數法。此等心心數法。雖有憶念緣慮覺知。而非顯色。故非青黃赤白雜色。亦非形色。故無長短方圓大小。亦非內外中間諸處。故無形狀區分可得。是則但有覺知之名。實無覺知之相。畢竟無體。覓之了不可得。如波以水為體。別無自體也。大佛頂經七處徵心。正欲顯此妄心無體。若達無體。必不悞認所推影子以為能推矣。   (子)二明境界空 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前云熏習因緣。現妄境界。是由心生故。種種法生也。又云令生念著。是由法生故。種種心生也。然境界猶似可以指陳。妄心畢竟覓不可得。是奪心不奪境也。今明由分別故。妄見境界差別。既無覺知能分別者。那有境界為所分別。如無眼見。那得有色。如無耳聞。那得有聲。則是心境俱奪。五蘊皆空。非待滅而後空也。初會妄卽空竟。   (癸)二會妄卽假又三。初依心故境假。二依境故心假。三重顯唯心。(子)今初 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 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者。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也。依此無內之內。虛妄分別無外之外。而生有無彼此是非好惡種種情謂。如是諸法。非實有生。但從妄想生耳。妄想尚不可得。況有所生法耶。但有假名境界而已。   (子)二依境故心假 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此卽所謂心本無生因境有也。然雖說名為心。究竟覓之了不可得。以非顯色形色。亦非內外中間故也。但有假名心心數法而已。   (子)三重顯唯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源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無明。以一切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前明境界依妄心有。則是心生法生。可名唯心。次明妄心依境界有。則是法生心生。似非唯心之義。今故合明雖俱相依。仍以心為主也。當知境界依妄心有。是自證分為增上緣。轉成相分。妄心依境界有。是由相分為所緣緣。顯示見分。見相二分。起必同時。故無先後。而此妄心。總攝見分及內二分。同名為心。但指相分以為境界。見相俱依自證而起。是故離心無別境界。但說諸法皆依心也。問。既但唯心。何故台宗復云唯色唯香等耶。答。正以六塵相分。依自證起。體卽是心。故唯色唯香。仍卽唯心。不相違也。倘計色香別有自體。如何能使一切法趣。今依一心而有相見。種種相見。全體是心。故可互攝互入互徧互融耳。二會妄卽假竟。   (癸)三會妄卽中又二。初就義體會。二就緣起會。(子)今初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義不異者。同是因緣生法。同皆卽空卽假卽中也。體不異者。同以三德秘藏為體也。為心所攝者。見相二分。皆依自證分起攝末歸本。總名唯識。唯識卽唯心也。   (子)二就緣起會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 從心所起。卽依自證分而起相分也。與心作相。卽與見分為親所緣緣也。和合而有。謂不可分別心境之際畔也。共生共滅。謂剎那無前後也。同無有住。謂心境無不初生卽滅。終不遷至第二念也。第二念之心境。但與前念相似相續。所以似常似一。昧者不知。妄計為常一耳。初明體竟。   (辛)二明相三。初標名。二別釋。三會釋。(壬)今初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上明眾生心體。體無分別。量周橫豎。具同十界。全妄卽空假中。不可思議。那得論相。然以無相。無所不相。故得有二種相。當知二相卽皆無相。所以名為相大也。心內相者。實非在內。但以自證分及證自證分。微妙幽密。不可見故。故名心之內相。心外相者。寶非在外。但以相分及與見分。作用顯然。世共許故。故名心之外相。內相外相。同名為心。則心外更無他物也。又于內相分真妄者。真卽諸心心數四分所依理體。亦名實相。此真雖徧內外二相。以微密故。且名為內。妄卽諸心心數各內二分。迷真而起。卽以真如為體。無別自體。故名為妄。此妄亦無方隅分劑。以不可見。且名為內也。   (壬)二別釋三。初釋真。二釋妄。三釋外相。(癸)今初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徧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上明體中。則攝一切生滅同歸真如。以真如外無生滅故。今明相中。則攝一切真如同歸生滅。以生滅外無真如故。所言真者。猶起信論所言覺義也。心體本相者。卽所謂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故云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等也。秖此覺義。則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故云建立生長一切法也。又如如不異。卽性體。圓滿難見。卽性量。建立生長。卽性具。   (癸)二釋妄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所言妄者。猶起信論所言不覺義也。起念卽是業相。不覺心動。說名為業。卽諸心心數。各有內二分也。分別覺知緣慮憶想。卽能見相。諸心心數各有見分是也。所生一切境界。卽境界相。諸心心數各有相分是也。而內虛偽無有真實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念無自相。不離本覺。若離覺性。則無不覺。故此不覺。別無真實自體可得見也。   (癸)三釋外相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 隨有所念境界現前。卽依自證分起相分也。故知有內心及內心差別。卽由所緣相分。顯示有能緣見分也。相分如鏡像。見分如鏡光。故名心之外相。非謂在心外也。自證分如鏡面。證自證分如鏡背。故名心之內相。非謂在心內也。譬如鏡面鏡背。以銅為體。別無自體。故名為妄。本覺真如。譬如鏡銅。故名為真。以真收妄。則若背若面若光若像。無非是銅。卽生滅門是真如門。依真起妄。則秖此一銅。為背為面為光為像。卽真如門是生滅門。約相分別。則銅及背面皆屬于體。故名內相。光之與像皆屬于用。故名外相也。二別釋竟。   (壬)三會釋二。初直會外歸內。二就外相會理。(癸)今初 如是當知內妄相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因果體用。統惟一心。心外無法。卽顯此心無外之相。名為相大也。   (癸)二就外相會理又三。初會性體。二會性量。三會性具。(子)今初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是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于境界。境界亦不來至于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 一切眾生。恒迷外相。不達惟心。所以更須會歸一理也。如夢所見下。是立喻。一切境界下。是法合。復次應知下。重明境界實不生滅。心生故種種法生。則但是心生。非別有法而得生也。心滅故種種法滅。則但是心滅。非別有法而可滅也。故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如鏡中像。體秖是銅。生何曾生。滅何曾滅耶。   (子)二會性量 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 假如眼所見之一色。鼻所嗅之一香。此色此香。實不生滅。既不生滅。則無差別。卽是寂靜一味。卽是真如第一義諦。卽自湛然圓滿。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也。中道體無分劑。擴同太空。故名性量。色香既爾。法法皆然。   (子)三會性具 無分別相者。于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假如一色一香。擴同太空。無分別相。則必無所不在。普能依持建立一切諸法。故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過。一切法趣香。是趣不過也。依持建立。故名性具。色香既爾。法法亦然。夫一切法實不生滅。則因緣卽中。一切法無分別相。則因緣卽空。一切法皆能依持建立一切諸法。則因緣卽假。相分尚爾。況見分耶。況自證分證自證分耶。諸心心數四分之相。同是一實境界之相明矣。二明相竟。   (辛)三明藏三。初就佛界明妙用。二就佛界明具九。三就迷悟明十界。(壬)今初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徧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卽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卽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故。 彼心。正指眾生現前一念心也。眾生現前一念心體。具足無漏功德之業。卽是平等無二如來之藏。諸佛證此以為法身。不過全證眾生理本。此理從無始來。相本無障無礙。體本自在不滅。用本一切現化。非俟成佛。然後有也。但諸眾生。雖卽同共依此法性。由妄分別。妄念彼此。故于一體橫計別異。諸佛已破我法二執。斷無明源。證此一性。故徧一切十方三世。所示作業。種種化益。亦皆共一也。   (壬)二就佛界明具九又三。初直明體徧。二立喻。三法合。(癸)今初 如是諸佛法身。徧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恒為作依。 眾生心體。既卽諸佛法身。法身徧滿不動。當知卽是眾生心體徧滿不動也。但眾生在迷不覺。故約諸佛所證以顯法身。秖此法身流轉六道。名曰眾生。設無諸佛法身以為所依。何處得有眾生死此生彼。   (癸)二立喻 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此借虛空以喻諸佛法身。借彼色像形類以喻眾生果報煩惱也。   (癸)三法合 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處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 此以諸佛法身。合虛空喻。以眾生果報。合彼色像形類喻也。依法身而建立生長。故名卽假。為法身處所攝。故名卽空。以法身為體。故名卽中。眾生身中法身不可毀滅。故原無減。煩惱斷時還歸法身。故亦無增也。由煩惱故。妄于法身之中。見有種種果報。果報似動。而法身不動。果報似變。而法身不變。譬如瞖目。見空中華。華相飛舞似動。而空本不動。華相生滅似變。而空本不變也。問曰。喻中既云色像壞時。還歸虛空。今法合應云果報壞時。還歸法身。胡乃云煩惱斷壞耶。答曰。果報無體。全以法身為體。由煩惱故。不見果報體卽法身。若斷煩惱究竟盡時。便見身諸毛孔。量同虛空。徧含塵剎。不可思議。豈更有果報可壞。令其擴同頑空耶。問曰。設云果報壞時還歸法身。亦有何過。答曰。有過。若煩惱未斷。則果報壞時。復生異熟。何能證會法身。若煩惱斷時。則幻化空身。本卽法身。何俟更壞果報。問曰。此則法喻有不齊過。答曰。凡言喻者。秖是少分相似。如雪山喻象。豈可責其尾牙。滿月喻面。豈可求其眉目。今以虛空而喻法身。豈可責其靈知寂照。當知眾生現前一念心體。卽是諸佛所證究竟法身。絕待真常。不可為喻。但由煩惱自覆。有而不知。故不得已。須設眾喻。欲明舉體隨緣。則喻以如金鑄十界像。仍恐迷者謂有造作。謂有分劑。欲明對至卽現。則喻以如鏡寫妍醜容。仍恐迷者謂有彼此。謂有內外。欲明迷悟無性。則喻以空華起滅。冰水互成。仍恐迷者謂迷能生悟。悟亦生迷。欲明智斷不壞。則喻以如金出鑛。如木成灰。仍恐迷者謂一分是常。一分無常。所以一切言詮。皆不能及。譬如盲人欲辨乳色。聞鶴謂動。聞雪謂冷。聞粖為軟。聞貝謂堅。種種憶想。終不能見乳之真色。圓覺經云。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未證無為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卽同流轉。此之謂也。今不得已。更助觀心一釋。令有智者。直下薦取。現前一念心體。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現前一念心體而有建立生長。住于現前一念心體之中。為現前一念心體所攝。以現前一念心體為體。無有能出現前一念心體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現前一念心體。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證現前一念心體。而現前一念心體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思之思之。問。若果報卽是法身。不須滅者。則煩惱卽是般若。亦何須斷。答。若知煩惱卽是般若。般若現前。無復煩惱。名煩惱滅。乃是非滅非不滅而論滅耳。豈真有煩惱實體而可滅耶。又問。若煩惱非滅非不滅而得論滅。則果報亦非滅非不滅。何不論滅。答。煩惱如形。果報如影。煩惱如聲。果報如響。煩惱如目瞖。果報如空華。故但論煩惱滅。不須更論果報滅也。問。以虛空喻諸佛法身。幾義相似。幾不相似。答。一無始終。二不生滅。三無處不徧。四包容無外。五無障無礙。六不可撮摩。此是似義。一虛空頑然。法身真覺。二虛空但名。法身有體。三虛空凝然不變。法身舉體隨緣。四虛空蕩無一物。法身具無邊德。五虛空與色為二。法身眾生不二。六虛空但是心心數之相分。法身總攝心心數之四分。四分無非法身體故。此卽不相似也。若能了達四分無非法身。則此虛空相分。亦卽法身全體。非是法身少分。所以芥子中空。便同十方太空。便同十界眾色。此豈煩惱情謂所計對色之空也哉。二就佛界明具九竟。   (壬)三就迷悟明十界又二。初明迷悟差別。二明究竟平等。(癸)初又二。初約無明熏習有六凡。二約法身薰習有四聖。(子)今初 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 無明心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卽根本住地無明。所謂界外同體惑也。由此根本無明癡心所故。令法身體。舉體而為業相。卽成諸心心數自證分及證自證分之內體也。癡暗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者。卽無明熏真如體。令彼心心數體。幻成見相二分也。依妄境界熏習因緣。乃至計我我所者。從根木無明法執。而起枝末無明我我所執。所謂界內見思惑也。造集諸業者。無明緣行。造于有漏善惡不動三種業也。受生死苦者。三界分段生死。樂是壞苦。苦是苦苦。不樂不苦是行苦也。卽是法身流轉六道。故名眾生。設無法身。卽無眾生之名可得矣。   (子)二約法身熏習有四聖 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 法身熏習者。卽以本覺之性而為法身。由眾生無不具此本覺性故。得受有漏聞思修等熏習。由熏習力為增上緣。資本覺性。令起無漏出世間智。更不資熏煩惱種子。故得煩惱漸薄。由煩惱薄。故能厭離世間虛偽果報。厭離雖同。發心有異。若其無始法執重者。則先求涅槃道。若其無始法執輕者。則能信歸一實。若約發心差別。則求涅槃者。名為二乘。信一實者。乃名菩薩。若約究竟所行。則一是漸悟。一是頓悟。同名菩薩也。究竟離無明睡。卽轉名佛。設無眾生。亦無菩薩佛可得矣。初明迷悟差別竟。   (癸)二明究竟平等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而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法身喻如濕性。眾生如冰。佛如純水。二乘菩薩。如冰漸泮而未盡也。冰之濕性無減。水之濕性無增。故云畢竟平等。可謂但轉其名無實性矣。二廣釋竟。   (庚)三總結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合前心體心相及如來藏三義。乃可略顯一實境界。以為進趣最初方便也。初示一實境界以開圓解竟。   (巳)二示二種觀道以顯圓行二。初正明二觀。卽圓正行。二曲為障緣。卽圓方便助行。(庚)初中三。初總標。二別釋。三料簡。(辛)今初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辛)二別釋二。初釋唯心識觀。二釋真如實觀。(壬)初中三。初正示觀門。二觀成勝進。三結觀功能。(癸)初又三。初觀境唯心。二善知心相。三觀門成就。(子)初又三。初示所觀境。二示能觀觀。三勸修簡過。(丑)今初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于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 一切時。謂行住坐臥等時。一切處。謂見色聞聲等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謂做作語言攀緣等業。以要言之。不出六行六境。一一無非所觀境也。六行者。一行。二住。三坐。四臥。五語言。六做作。六境者。一見色。二聞聲。三嗅香。四受味。五覺觸。六知法。于此十二事中。並須修學唯心識觀。   (丑)二示能觀觀 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于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已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卽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此唯心識觀。乃是破法執之利刀。燒煩惱之猛燄。證涅槃之要津。成菩提之秘訣。至簡至易。至妙至玄。子科有五。初云悉當觀察知唯是心者。總示唯心止觀門也。次云乃至一切訖不自覺知。示分別性觀門也。心若住念于一切境。則成徧計所執。名分別性。今卽察如。勿令無記攀緣不覺。故名為觀此言無記。與三性中無記不同。三性中無記性者。于善不善不可記別。故名無記。今以唯心識觀守記內心。名之為記。若復忘失唯心識觀。妄想攀緣計有外境。名為無記也。三云于念念間訖令心自知。示分別性止門也。悉應觀察。謂當觀察知唯是心。正大乘止觀所明強觀諸法唯是心相。虛狀無實也。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者。正大乘止觀所謂次第以後念破前念令知無實念也。然亦不可妄計前念為所觀。後念為能觀。以後念起時。前念已滅。不得成所觀境。但借前念之非實。以知後念之本虛。仍是當念為能觀。後念為所觀。由此能觀。令于所觀不起實執耳。四云知已內心訖起于分別。示依他性中觀門也。內心自生想念。謂長謂短。謂好謂惡。謂是謂非。謂得謂失。謂衰謂利。謂有謂無。于依他起而成徧計。而諸境界。本無有念。亦無分別。不過皆是自心之相分耳。五云當知一切已下。示依他性中止門也。一切諸法。既唯自心相分。則有卽非有。無生無滅。并不執此虛相矣。言一切境界卽自非長非短等者。且如有境于此。短者視之。則以為長。境非長也。長者視之。則以為短。境非短也。喜者視之。則以為好。境非好也。厭者視之。則以為惡。境非惡也。同想視之。則以為是。境無是也。異想視之。則以為非。境無非也。虛妄攝受。則以為得。境非得也。虛妄分離。則以為失。境非失也。違其妄情。則以為衰。境非衰也。順其妄情。則以為利。境非利也。計彼是實。則以為有。境非有也。計彼是虛。則以為無。境非無也。譬如同在一處。天見瑠璃。魚見窟宅。人見清水。鬼見膿血炭火。離彼四類有情心想。何嘗別有法相可得。又如同一美女。有欲男子視之。以為妙好。等輩妬婦視之。以為怨家。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不淨觀人視之。以為行廁。出世聖人視之。知其本空。入假菩薩視之。知其能為十界染淨緣起。佛眼視之。知卽法界實相。舉此一法。總不出于十界各自心量心外無境。一切諸法。例皆可知。攝法歸心。則心外無法。因緣卽空也。心生想念。則法隨心現。無量差別。因緣卽假也。法唯心生。以心為體。非有非無。離一切相。本無差別。不生不滅。因緣卽中也。若能念念如此觀察。則何執不破。何惑不消。執破惑消。朗然大覺。方知諸法本來寂滅。不復更滅矣。   (丑)三勸修簡過又二。初勸修。二簡過。(寅)今初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守者。不令馳散。卽是定也。記者。恒令分明。卽是慧也。內心者。不念前境。了知心外無法。故名為內。非枯守一腔之謂。不可不知。   (寅)二簡過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卽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設有外境當情。卽是慧心失照。不可不覺察也。初觀境唯心竟。   (子)二善知心相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 眾生無始以來。由于自心所現境界不了知故。但能內外妄生分別。不能反觀內自心相。今由善修唯心識觀。知境唯心。心不外馳。故想起卽知。不隨想而漂墮也。貪瞋邪見。根本三毒。一起便知。知便不令相續。阿含經中所以貴知惡也。與信慚等善法相應。名之為善。與無慚等惡法相應。名為不善。俱不相應。名為無記。知此三性差別。則必能斷不善無記。令其恒善。知心勞慮種種諸苦。則必能息虛妄塵勞。令證寂滅一心法界矣。   (子)三觀門成就 若于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前論修觀。通一切時及一切處。今約入定。則四威儀中。坐為最勝也。知惟心生。則色本無生。知唯心滅。則色本無滅。故得色寂三昧。又心生滅相。譬如水流燈燄無暫時住。則剎那才生。無間卽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既無動轉。心相本寂。心既本寂。色豈不然。觀色唯心而悟本寂。故名色寂三昧。非謂色寂而心不寂也。得此三昧。是圓五品觀行卽佛。初正示觀門竟。   (癸)二觀成勝進又三。初總示應修。二別示二觀。三結示利益。 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毘婆舍那觀心。 從事入理。名奢摩他。卽一心三止也。從體起用。名毘婆舍那。卽一心三觀也。二皆名觀心者。皆有智慧照了故也。皆言信者。指圓十信位中不二妙止觀也。前于名字位中。修行唯心識觀。而登五品色寂三昧。非無一心不二止觀但以定慧未深。未得名信。今既得此色寂三昧。觀行位極。故應學習信二觀心。念念冥理。念念起用。令其平等正直。速登佛慧也。   (子)二別示二觀又二。初奢摩他。二毘婆舍那。(丑)今初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不滅。離分別故。 修行唯心識觀。已能了達實無外境。唯有內心。今卽思惟此內心相。覓之了不可得。故不可見。是卽空也橫徧十方。故圓滿不動。豎窮三際。故無來無去。是卽假也。體卽法身。法界常住。故本性不生不滅。離于分別。是卽中也。一念內心。本是因緣生法。觀其卽空假中。無一事而非理。故名奢摩他觀。此觀徧能止息三惑。徧能停止三境。徧不分別止與不止。是故亦名一心妙止。   (丑)二毘婆舍那 習信毘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先知境界唯心。又知此心卽空假中。則無事而非理矣。事既卽理。理能成事。故設欲想見內色生。則內色便隨心生。設欲想見內色滅。則內色便隨心滅。設欲想見外色生滅。亦復如是。具如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所明也。所執受色。名為內色。不執受色。名為外色。背捨勝處及一切處。小乘修之。止名不壞法觀。今以圓解修之。便成圓行也。乃至習想見佛色身者。觀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事。中間超略餘九法界。及與佛界依報眷屬等想。故云乃至也。如此若自若他十界色像。無不隨心而生。隨心而滅。從體起用。轉變自在。一一皆如幻化水月鏡像。非有似有。有而非有也。巧術力故。種種變現。名之為幻。心是能幻。十法界色皆所幻也。神通力故。無而示有。名之為化。心是能化。十法界色皆所化也。此心如水。十界月影恒于中現。而非外來。此心如鏡。十界形像對至卽現。而無出入。心本無色。故十界色一一非心。由心有色。故十界色皆不離心。心外無色。故十界色皆悉非來。心生色生。故十界色皆非不來。色秖是心。故十界色皆悉非去。心滅色滅。故十界色皆非不去。有而不有。故十界色皆卽非生。不有而有。故十界色皆非不生。緣起無性。故十界色皆卽非作。無性緣起。故十界色皆非不作。卽中之空假。名為非不來非不去非不生非不作。是心作十界色也。卽空假之中。名為非來非去非生非作。是心是十界色也。隨于背捨勝處及一切處乃至佛身觀中。一一了達一心三觀。故名毘婆舍那。此觀徧能觀穿三惑。徧能觀達三諦。徧不分別觀與不觀。是故亦名一心妙觀。二別示二觀竟。   (子)三結示利益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二觀成勝進竟。   (癸)三結觀功能 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了知心外無法。而修一心圓頓止觀。從五品位。增長信解而登六根淨位。則得疾入第一義空。不墮凡夫及二乘地。任運三心圓發。入圓初住。名為無上大菩提心也。初釋唯心識觀竟。   (壬)二釋真如實觀三。初正示觀門。二觀成勝進。三結觀功能。(癸)初中三。初明觀法。二明所超。三明觀成。(子)今初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 前依他性止門。已知一切法唯心想生。唯心生滅。無暫時住。今卽因此而入真實性中觀門。故云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也。何者。不了法界。似有心生。生時覓之了不可得。則性卽無生。既無有生。云何有滅。滅則無心。而心性非無。故無滅也。次入真實性中止門。故云不住見聞覺知。何者。心性雖無生滅。本非色聲香味觸法。如何可得見聞覺知。設有可見可聞可覺可知。便非心性。以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故。又復不得別認不可見聞覺知境界以為心性。故云永離一切分別之想。何者。心性雖復不可見聞覺知。而見聞覺知。體卽是心。不可別喚不見不聞不覺不知境界以為心也。   (子)二明所超 漸漸能過空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觀行位中習此真如實觀。直觀心性。永離分別。則雖不學次第禪門。自漸能超四空定境。以彼四空定境。皆不能離分別想故。且如入空處定者。必先厭患色籠。修觀破色。緣無邊空而入于定。定心與彼空處相應。住此覺知。是分別想。非無分別也。次入識處定者。必先厭患虛空。捨空緣識而入于定。定心與彼識處相應。住此覺知。亦是分別。非無分別也。次入無少處定者。亦名無所有處。必先厭患于識。捨識緣無所有而入于定。定心與彼無所有處相應。住此覺知。亦是分別。非無分別也。次入非想非非想處定者。必先厭患無所有處。捨無所有想。緣非想非非想而入于定。定心與彼非想非非想處相應。住此微細覺知。猶復是分別想。非無分別。所以報盡還墮。不證真常也。今修真如實觀。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所以觀行位中。卽已善超三有。而得相似空三昧門。   (子)三明觀成 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既登觀行一品。卽能圓伏五住煩惱。故心心數粗分別相不現在前。十方諸佛菩薩真善知識。同皆守護。令得長養。乃至能入心寂三昧。由觀心性無生無滅而入三昧。故名心寂。心寂則色亦寂矣。初正示觀門竟。   (癸)二觀成勝進又二。初證入。二離過。(子)今初 得是三昧已。卽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于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心寂色寂。是五品之終。一行三昧。是十信之始。觀行位極。相似解發。故云卽復能入也。言一行者。圓信圓解。一行卽一切行。一切行卽一行。所謂繫緣法界。一念法界。法界無外。更無餘行。以卽空故。名圓聖行。以卽假故。名圓梵行及嬰病行。以卽中故。名圓天行。又事卽理故。一心圓具聖梵天行。體卽用故。一心圓興嬰兒病行。又入一行三昧。卽前所明信奢摩他觀心。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卽前所明信毘婆舍那觀心。由此一心圓頓止觀。住六根淨堅信位中。此但名為決定信解。決定能向一乘大菩提心。登圓住也。圓住以上。乃名真實奢摩他毘婆舍那道故。   (子)二離過 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乃至徧修。 切善根菩提分法。于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圓教堅信位人。仍有二種。一者直修頓觀。中中流入。二者或修漸及不定兩觀。雙照二邊。雖照二邊。恒契中道。故學世間禪三昧時。不同凡夫之著有。修出世間菩提分時。不同二乘之樂空也。二觀成勝進竟。   (癸)三結觀功能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明此真如實觀。乃是能向奢摩他毘婆舍那二觀心之最妙巧便。依此得成一心三智。故是眾智所依。從此發生五行萬行。故是行之根本也。二別釋二觀竟。   (辛)三料簡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卽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雖依一實境界以修信解。並屬圓教名字位人。而此圓人。仍有利鈍。若久熏圓解。知境唯心。五濁習輕者。則陰蓋輕微。散亂亦少。所以卽可體達識心本寂。了知三千宛然卽空假中。名為學習真如實觀也。若初獲圓聞。染情尚厚。五濁習重者。則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所以必須照于起心變造十界。知其無不卽空假中。名為先學唯心識觀也。然鈍根之人。不可卽修真如實觀。而利根之人。不妨亦修唯心識觀。但以理攝事。則名真如實觀。從事入理。則各唯心識觀耳。設欲捨事觀理。則既非唯心識觀。又非真如實觀。所以大乘止觀。深誡初心之人。不可越前二性。徑依第三性修。但可念念之中三番並學。資成第三番也。准此。則名字位中。止可先習唯心識觀。以其未能不起九界心故。觀行初品。便可隨意修此二觀。若起九界心時。則觀唯識。若不起九界心時。則觀真如。觀唯識。則色寂而心亦寂。觀真如。則心寂而色亦寂也。初正明二觀竟。   (庚)二曲為障緣三。初現離障緣。二求生淨土。三結歎方便。(辛)初中三。初明障緣。二示方便。三明得離。(壬)今初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行難可成就。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 雖學如是信解。謂依一實境界而學信解。亦卽名字初心人也。淨熏習淺。故善根業薄。染熏習厚。故煩惱不伏。此須四句料簡。自有善根厚而煩惱薄者。如前卽應學習真如實觀者是也。自有善根厚而煩惱厚者。如前應當先學唯心識觀者是也。若善根雖薄。煩惱亦薄者。事可兩向。以煩惱薄故。可習真如實觀。以善根薄故。或先學唯心識觀也。今為善根薄而煩惱厚者。多疑多障。并不能卽修唯心識觀。須為別示善巧方便也。   (壬)二示方便又三。初稱名字。二觀法身。三修厭離。稱名字者。卽附淨分分別依他二性止觀以助唯心識觀。對治不常值佛菩薩聽法之畏。觀法身者。卽附淨分真實性之止觀以助真如實觀。對治菩提行難可成就之畏修厭離者。正破染分分別依他二性。成就唯心識觀。漸伏煩惱。對治三惡八難之畏也。(癸)今初 應于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 諸佛菩薩真實功德。通別名號。並由證真實性。稱性所成緣起作用。能與眾生作增上緣。眾生不了。計有心外佛菩薩名。卽為淨分分別性攝。若知名號。是我自心所現相分。卽為淨分依他性攝。能于一切時處常勤誦念。勿令間斷。則心不散亂。名為妙止。名號歷然。名為妙觀。便可助顯唯心識觀。兼有滅障勝功能矣。   (癸)二觀法身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若得一心善根增長者。由前一切時處勤念稱名。 伏除昬散也。昬散既除。意卽猛利。堪依一實境界以修信解。觀察地藏大士。及一切諸佛。同皆證此現前一念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以為法身。我身亦復全攬自性清淨心如來之藏以為其體。迷悟雖殊。性恒平等。生佛唯此一心。故無二。不因迷悟而有隔異。故無別。無始成就。故不生。永永常住。故不滅。無對待。故常。無所受。故樂。無戲論。故我。無所離。故淨。性具不可思議無漏清淨之業究竟顯發。故功德圓滿。是則歸依大士及佛。全卽歸依自心。故云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也。除自法外。更于何處別有三寶可歸依耶。一切歸依三寶。無論達與不達。尅實論之。皆是自歸依耳。   (癸)三修厭離 又復觀察己身心相。無常。苦。無我。不淨。如幻如化。是可厭離。 現前一念心性。本與大士諸佛體同。而由無始迷惑。妄認四大為己身相。妄認六塵緣影為己心相。譬如棄海認漚。安得不于常住之中妄見無常。樂中受苦。自在性中。不得自在。清淨性中妄成雜染。而此無常苦無我不淨之妄身妄心。仍依現前一念心性而起。但如幻化。非別有實。何乃被此虛誑不實身心所惑。而起諸惡煩惱耶。修此厭離。對治分別染著。則能成就二種觀道也。二示方便竟。   (壬)三明得離 若能修學如是觀者。速得增長淨信之心。所有諸障。慚漸損減。何以故。此人名為學習聞我名者。亦能學習聞十方諸佛名者。名為學至心禮拜供養我者。亦能學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者。名為學聞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者。名為學受持讀誦大乘深經者。名為學遠離邪見。于深正義中不墮謗者。名為于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學信解者。名為能除諸罪障者。名為當得無量功德聚者。此人捨身。終不墮惡道八難之處。還聞正法。習信修行。亦能隨願往生他方淨佛國土。 學如是觀。雙指法身及厭離觀也。現前一念之心。卽是依他起性。今觀法身。則能顯出依他性中圓成實性。復修厭離。則能除滅依他性中徧計執性。由顯圓成。則淨信增長。由除徧計。則諸障損減也。何以故下。歎其善學。蓋我及十方諸佛。不過轉滅依他中之徧計。令其淨盡。轉顯依他中之圓成。令其滿足。秖此所顯圓成實性。名為一體三寶。亦名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何者。如如之理。名為法寶。如如之智。名為佛寶。理智不二。名為僧寶。滿證一體三寶者。名為十方諸佛。分證一體三寶者。名為諸大菩薩。詮顯一體三寶者。名為大乘深經。聞此一體三寶而不疑惑。名為聞慧。觀察一體三寶而無滯礙。名為思慧。念念覺此一體三寶而無間斷。名為修慧。今此行人。既能一心稱名。觀察法身。厭離妄執。則聞地藏洪名。卽為徧聞十方佛名。禮拜供養地藏。卽為徧禮徧供十方諸佛。可謂佛不說法。恒聞梵音。口無言聲。徧誦眾典。手不執卷。常演是經。心不思惟。普照法界矣。有何罪障而不除。有何功德而不滿。有何惡趣門而不閉。有何淨佛土而不生耶。初現離障緣竟。   (辛)二求生淨土 復次若人欲生他方現在淨國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意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定得生彼佛淨國。善根增長。速獲不退。 上文既明求離障緣者。修三方便。不惟現離諸障。兼能隨願往生。今更特明求生淨土者。若能修三方便。不惟決生淨土。亦能現獲不退也。專意誦念彼佛名字。令離昬散。卽名一心不亂。卽是稱名方便也。如上觀察。卽觀法身又修厭離二方便也。具三方便。則捨身定生彼國。現在善根增長。速獲不退。故知持名有大功德。不可視作淺近法門。   (辛)三結歎方便二。初歎一心業勝。二簡雜亂益微。(壬)初又二。初正歎。二結釋。(癸)今初 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所謂勤修習者。漸漸能向一行三昧。若到一行三昧者。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 依于一實境界以開圓解。知十方佛我及眾生。同一淨心為體。是名一心。常勤稱念佛之名字。是為繫念。觀于諸佛法身與己平等。是為思惟諸佛平等法身。此于一切善根。則為最勝。故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卽得往生。由此執持名號。卽是多善根福德因緣故也。上明修二觀者。須得色寂心寂三昧。方能入于一行三昧。今卽以繫念名字而當唯心識觀。思惟法身而當真如實觀。故卽能向一行三昧也。了達一心而持名號。其功若此。奈何弗信。 以能得聞我名字故。亦能得聞十方佛名字故。以能至心禮拜供養我故。亦能至心禮拜供養十方諸佛故。以能得聞大乘深經故。能執持書寫供養恭敬大乘深經故。能受持讀誦大乘深經故。能于究竟甚深第一實義中不生怖畏。遠離誹謗。得正見心。能信解故。決定除滅諸罪障故。現證無量功德聚故。 謂由圓聞圓思圓修。所以能到一行三昧也。聞我名。聞十方佛名。聞大乘深經。卽名字位中聞慧也。至心禮拜供養我及諸佛。執持讀誦大乘深經。不生怖畏。得正見心。卽觀行位中思慧也。決定除滅罪障。現證無量功德。卽相似位中修慧也。   (癸)二結 所以者何。謂無分別菩提心。寂靜智現。起發方便業種種願行故。能聞我名者。謂得決定信利益行故。乃至一切所能者。皆得不退一乘因故。 無分別菩提心。卽信解一實境界之心也。寂靜智現。卽習信奢摩他觀也。是發方便業種種願行。卽習信毘婆舍那觀也。由得決定信利益行。方為能聞我名。由得不退一乘因。方為能至心禮拜等一切所能。初歎一心業勝竟。   (壬)二簡雜亂益微又二。初聞猶不聞。二修猶不修(癸)今初 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而不名為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獲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不達心外無法。名之為雜。自心還取自心。名之為亂。妄起種種染著。名之為垢。所以雖復稱誦。不得為聞。以未聞地藏二字之實義故。地卽心地。藏卽性藏。心性無二。安得有雜。既本無雜。何由有亂。既已無亂。何得有垢。今彼不達無二心性。所以本無雜亂垢中。妄成雜亂垢障。不閒地藏之圓名也。若于名字位中。圓聞一實境界而生于慧。則心無雜。隨于觀行位中。圓思唯識真如而生于慧。則心無亂。次于相似位中。圓修一行三昧而生于慧。則心無垢乃成決定信解也。然雖雜亂垢心稱誦名字。亦獲世間種種善報。所謂現離衰惱。後生人天。漸漸熏習。終成佛道。但現前不能卽得廣大深妙利益耳。   (癸)二修猶不修 如是雜亂垢心。隨其所修一切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 意顯若開圓解。則隨所修善。皆得大益。所謂圓人受法。無法不圓也。二示二種觀道以顯圓行竟。   (己)三示三忍四佛以彰圓位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簡修。(庚)今初 善男子。當知如上勤心修學無相禪者。不久能獲深大利益。漸次作佛。 無相禪。卽指依于一實境界乃修唯識真如二種觀也。此二種觀。無生死相。無涅槃相。故名無相。而悉具足止觀定慧。故名為禪。梵語禪那。此翻靜慮。靜卽止定。慮卽觀慧。亦卽寂照之異名也。深大利益。意指功德莊嚴。漸次作佛。意指智慧莊嚴。又利益約忍。約無間道。作佛約智。約解脫道也。   (庚)二別釋二。初釋利益。二釋作佛。(辛)初又二。初明入位。二釋忍義。(壬)今初 深大利益者。所謂得入堅信法位。成就信忍故。入堅修位。成就順忍故。入正真位。成就無生忍故。 十發趣心。名堅信忍。十長養心。名堅法忍。十金剛心。名堅修忍。今但合稱為堅修位。體性十地。名無生忍。分證法身。名入菩薩正位也。然諸經明忍。開合多少不同。大小橫豎亦異。今須略辯。以示方隅。復須以義定名。令其不濫。共為三意。一列名。二解釋。三結屬。一列名者。或明二忍。謂一生忍。二法忍。或明三忍。如此文或明四忍。謂一伏忍。二順忍。三無生忍。四寂滅忍。或明五忍。謂加第二信忍。或明六忍。謂加第三和從忍。順為第四也。二解釋者。小乘以耐怨害為生忍。耐勤苦為法忍。非今所用。別教以地前名生忍則淺。地上名法忍則深。亦非所用。圓教明十界假名皆空故為生忍。十界實法皆空。故為法忍。圓觀二空。無次第無淺深也。三忍者。別教則十信為信忍。三十心為順忍。登地為無生忍。圓教則初後皆信實相。悉名信忍。初後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悉名順忍。初後皆不起二邊心。悉名為無生忍也。四忍者。別教則以十信為伏忍。順忍無生忍如前說。妙覺名寂滅忍。圓教則從初心至金剛頂。皆悉圓伏五住。皆名伏忍。初後皆悉休息眾行。通得名寂滅忍。順及無生。例如前說也。五忍者。別教以十信初心為伏。後心為信。順等如前。圓亦如前說也。六忍者。別教則分十住以為和從。十行十向為順。圓教則始終不乖實相。悉得名和從也。三結屬者。今經言局意圓。不論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但取觀行位中所有諸忍。束之以為信忍。相似位中所有諸忍。束之以為順忍。分證乃至極位所有諸忍。束為無生忍也。   (壬)二釋忍義 又成就信忍者。能作如來種性故。成就順忍者。能解如來行故。成就無生忍者得如來業故。 如來無漏智慧所依妙定。名之為忍。依于此忍。發一切智。作如來種。故名信忍。依于此忍。發道種智。解如來行。故名順忍。依于此忍而發一切種智。得如來業。名無生忍。非橫非豎。可橫可豎。豎約三位。橫約一心也。初釋利益竟。   (辛)二釋作佛 漸次作佛者。略說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信滿法故作佛。所謂依種性地。決定信諸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故。二者解滿法故作佛。所謂依解行地。深解法性。知如來業無造無作。于生死涅槃。不起二想。心無所怖故。三者證滿法故作佛。所謂依淨心地。以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自然之業。無求想故。四者一切功德行滿足故作佛。所謂依究竟菩薩地。能除一切諸障無明夢盡故。 滿法。謂一實境界圓滿無分別法也。信滿法故。觀行卽佛。解滿法故。相似卽佛。證滿法故。分證卽佛。功德行滿足故。究竟卽佛。性恒平等。故皆名佛。修分明昧。故說有四。圓家之漸。漸無不圓。天台六卽。蓋本諸此。除慢除怯。盡美盡善之法門也。二別釋竟。   (庚)三簡修二。初簡三種人。二示十種相。(辛)今初 復次當知。若修學世間有相禪者。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無方便信解力故。貪受諸禪三昧功德而生憍慢。為禪所縛。退求世間。二者無方便信解力故。依禪發起偏厭離行。佈怯生死。退墮二乘。三者有方便信解力。所謂依止一實境界。習近奢摩他毘婆舍那二種觀道故。能信解一切法唯心想生。如夢如幻等。雖獲世間諸禪功德。而不堅著。不復退求三有之果。又信知生死卽涅槃故。亦不怖怯。退求二乘。 上明修出世間無相禪者。速能成就三忍四佛。今簡修學世間有相禪者。則有三種差別。欲人先學大乘進趣方便。依于一實境界而修信解。庶不悞墮世間及二乘也。言有相者。卽是十二門禪。所謂四禪四等四無色定。皆有境相可攀緣也。貪受諸禪而生憍慢。名增上慢。甫伏欲界思惑。仍起上界思惑。暫離欲縛。仍被禪縛。故遂違遠菩提。退求世間色無色界果報樂也。依禪發起偏厭離行者。謂由證得初禪等故。定心觀察三界過患。見生死苦。斷煩惱集。欣涅槃滅。修永離道。不復發起大悲方便也。若依一實境界以為最初方便。習學奢摩他毘婆舍那不二止觀。則知一切諸法。唯心想生。皆如夢幻。當體不實。何容于此夢幻之法。而生堅著。生佈怯耶。是知無方便信解者。貪著諸禪。則成生死有相。依禪起厭。則成涅槃空相。若有方便信解者。遊戲諸禪。禪不能縛。卽生死之有。便是實相之有。深觀涅槃。亦不取證。卽涅槃之空。便是第一義空。實相之有。有無有相。第一義空。空無空相。一一皆成無相禪矣。   (辛)二示十種相 如是修學一切諸禪三昧法者。當知有十種次第相門。具足攝取禪定之業。能令學者成就相應。不錯不謬。何等為十。 此明不論修學無相有相諸禪
/
本文档为【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蕅溢大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