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2013-06-29 36页 ppt 317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9892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null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朱启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药物性肝病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有精确数字; 相当一部分临床无症状,只有肝生化异常,被忽略; 每种药物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为1/1万~10万;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丹麦报道住院黄疸中2%与 药物有关; 80年代以来国外多处肝病中心报告: ...
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
null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朱启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药物性肝病 (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药物性肝病确切的发病率很难有精确数字; 相当一部分临床无症状,只有肝生化异常,被忽略; 每种药物造成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为1/1万~10万;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丹麦报道住院黄疸中2%与 药物有关; 80年代以来国外多处肝病中心: 拟诊肝炎中药物性肝病占10%~40% 急性肝衰中由药物引起占15%~40%儿科医院近3年拟诊肝病中检出 病毒性肝炎病例情况儿科医院近3年拟诊肝病中检出 病毒性肝炎病例情况高度重视小儿药物性肝损害高度重视小儿药物性肝损害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药物性肝损害不断增加; 症状性药物肝损如厌食、乏力、黄疸、肝区隐痛和肝 大等; 亚临床型药物性肝病发生率远比有症状和黄疸者高; 临床滥用药物,尤其抗生素、激素; 要高度警惕药物性肝损小儿肝脏的代谢和生理特点小儿肝脏的代谢和生理特点正常成人肝脏约占体重的1/40~1/50, 胎儿新生儿肝脏体积相对较大,达体重1/20; 儿童期肝脏绝对重量和体积不断增大, 但其相对体积和重量却不断减少; 肝脏是体内代谢最主要的器官,有多种多样代谢功能。null肝脏有双重血供(肝A、V)接受:氧、营养物和初代谢物; 从消化道吸收物质→门静脉→肝脏 代谢作用 转化解毒 肝脏胆道系统小肠沟通(起消化及排泄作用) 肝脏代谢产物、助消化物质随胆汁分泌排入肠道 肝脏的酶类有约数百种,在各种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使其在糖、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类的代谢 肝脏的功能:合成、分泌、生物转化、排泄营养物质有毒物质null十二指肠乳头胰腺胆囊十二指肠水平部十二指肠头部胆总管胆囊管十二指肠末端左肝管右肝管左肝右肝肝总管胰腺管nullnullnull儿童期,有些肝脏生物转化酶活力有年龄段差别 新生儿肝脏对外来物质代谢能力较弱 药物类代谢随年龄增长而渐转成熟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口服药必须是脂溶性或具有一定程度亲脂性 药物才能通过肠道细胞膜进入体内 否则不被吸收以原形肠道排出 静脉、肌注药物同样必须具有脂溶性或亲脂性 才能与血浆蛋白结合,否则很快经肾脏从尿排出 唯独肝脏是代谢亲脂性药物的场所代谢途径代谢途径药物 → 药物蛋白结合物 → 肝血窦 → 狄氏间隙 → 肝细胞 → 进入肝细胞生物转化 → 具备药效作用 → 入血循环 → 达到血药浓度 → 半衰期 → 再被肝细胞(生物转化) → 水溶性代谢物 → 血循环(溶入血浆)→ 肾脏 → 尿排出 →肝细胞→有毒药物或有毒代谢物 → 肝脏解毒→ 血循环→ 肾→ 尿 肝脏生物转化→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 →进入肠道 →肝细胞 → 生物转化 → 呈肝脏有毒性化合物 → 发生药物性肝病药物在肝脏代谢分三个阶段(相)药物在肝脏代谢分三个阶段(相)第一阶段:生物激活(氧化、还原、水解)反应→改变 药物结构→从脂溶性改为水溶性化合物 第二阶段:使第一阶段形成代谢产物与极性配体共价结 合[如葡萄糖醛酸、硫酸盐、谷胱甘肽(GSH) 和氨基酸等] → 增加药物或代谢产物的水溶性 → 体内发挥药效→经半衰期→分子量≤300D → 肾脏排出 第三阶段:分子量>400D代谢物→肝细胞转运代谢 → 胆汁排出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病因 乱用药物 中药、西药、草药和补药都是药,吃得不当都可吃出问题, 尤其草药及补药缺乏警觉性,“补肝”拼命吃药成DILD 95~97年一项调查 中草药占药肝的20~30% 寻求偏方 慢性病求偏方盼治愈,可能会伤害肝脏 至少600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在成人爆发性肝衰中占10~20%, 成人慢肝中的1/4~2/3属药肝(尤其老年) 个体的遗传因素nullADR发生因素 药物因素:药理作用、药物杂质、药物生物利用度改变; 机体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病理情况、遗传因素; 给药:途径、用药间隔、给药剂量、连续用药时间、 速度; 药物相互作用:配伍、吸收过程、竞争血浆蛋白、代谢 和排泄过程的相互作用null机制: 非免疫学机制:药物及代谢产物直接对肝细胞作用 肝细胞内:光面内质网上一组混合功能氧化酶(P450)系 肝细胞质:丰富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GSTs) 药物代谢物 + 结合 解毒 排泄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 坏死 解毒、排泄机制低下或缺陷 → 活性代谢物>阈值→肝细胞 凋亡 免疫学机制:药物及代谢产物“过敏”或启动T细胞抗原识别 反应危害危害DILD按轻重程度: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 肝硬化,最严重为爆发性肝炎; (起病1~2周内死亡) 肝脏既是药物代谢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靶器官 某类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个体特异病人导 致肝损; 原有肝功能不全:药损加重肝损机率更大、产生 危害更大。临床表现临床表现DILD 1~数周潜伏,大都没有症状,继续服用中拖成大病; 早期可有发热,随后消化道症状、黄疸、皮肤骚痒、皮 疹等,ALT、AST及AKP升高为特征。 四种临床常见型 肝炎型:恶心、呕吐、乏力、轻微或无黄疸、肝肿大、转氨酶高; 脂肪肝型:症状同上,病理肝细胞内大量脂肪沉积; 肝内胆汁淤积型:黄疸,无发热、皮疹,转氨酶不高; 胆汁淤积伴炎症型:发热、恶心、呕吐、乏力、黄疸等,转氨 酶中度; ADR 潜伏期5’~30’,21%;30’~≤24h 34%;>24h~7d 39%;7~14d,6%;常见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常见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注意点 某药物在正常剂量时不会引起肝损,超剂量时发生; 某药单用正常量不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合用即发生, 甚至后果严重; 一般认为中草药比较安全,近年中草药或中成药引起 不少,甚至造成死亡。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一)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一)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二)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二)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三)儿科几类药物引起DILD举例(三)中草药引起肝损中草药引起肝损药名 川栋子、雷公藤、黄药子、贯众、 肝细胞(或/和) 冬青叶、苍耳子、细辛 淤胆,严重致重肝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ADR (Shanghai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SADRM)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ADR (Shanghai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SADRM)2003年7月报告 2002.10.17~3003.7.4 共计1423起 奥美拉唑(洛赛克) 口服 2例 肝损害 环磷酰胺注射剂 静脉 1例 肝损害 板兰根冲剂 口服 1例 肝功异常 庆大霉素缓释片 口服 1例 肝功异常 null2004年11月报告 2004.1.1~3004.8.24 共计1289起 阿莫西林 口服 2例 肝损害 利福平片 口服 1例 ALT 异烟肼片 口服 1例 ALT 吡嗪酰胺 口服 1例 ALT2005年5月报告 2004年各类抗生素引起的ADR 合计3075起2005年5月报告 2004年各类抗生素引起的ADR 合计3075起青霉素 667起 其他β-内酰胺类(泰能、美罗培南) 7起 头孢菌素类 1053起 氨基甙类 118起 大环脂类 165起 林可胺类(克林、林可) 282起 氯霉素类(氯、甲砜) 3起 四环素类(米诺环素) 3起 多肽类(磷、万古) 69起 磺胺类 15起 喹诺酮类 693起我国抗生素的滥用严重我国抗生素的滥用严重我国门诊 感冒患者 75%用抗生素 外科手术应用抗生素高达95% 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率为79% 英国22%,各国平均水平30% 2000年某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占80.2% 联合用2种以上 占58% 结果:细菌耐药问题突出,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04(5):7-92004年度上海市因各种中药从民族药 引起ADR共计451起,其中2004年度上海市因各种中药从民族药 引起ADR共计451起,其中穿心莲内酯注射液(莲必治) 静滴 29起 红花注射液 静滴 21起 清开灵(黄芩苷注射液) 静滴 43起 丹参注射液 静滴 34起 黄芪注射液 静滴 30起 严重者:高热、皮疹、过敏性休克、喉水肿、 急性肾衰和肝功能异常2004年度肝胆系统药物引起ADR共计88起2004年度肝胆系统药物引起ADR共计88起茵栀黄注射液 静滴 17例 苦黄注射液 静滴 4例 甘利欣(甘草酸二钠) 静滴 6例 肝炎灵注射液 肌注 7例 苦参素注射液 静滴 4例 胆维他片剂 口服 7例 阿拓莫兰(注射用谷胱甘肽) 静滴 4例 主要症状:发热、皮疹(荨麻疹)、瘙痒、哮喘样发作, 颜面水肿、心动过速、胸闷。诊 断诊 断一.ADR 8条评分评分标准:7~10分为肯定;4~6分很可能,1~3分可能, ≤0分为可疑二.DILD诊断依据二.DILD诊断依据ADR判断基础上 有以下三项可确诊: 1. 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 2. 有肝内胆汁淤积或/和肝细胞损害临床表现或病理 3. 药物敏感性试验(+),或激发试验(+)(即:相同药物 再次应用又可引起肝损害)预 防预 防重点在于预防,要注意以下情况: 1.药物治疗期间(尤其新药)监视各种不良反应: 定期测定:血象、尿液、肝生化(胆红素、转氨酶、AKP和胆汁酸); 2.对既往有药敏史或过敏体质,用药,尤其新药要特别注意; 3.对有肝、肾疾病者,新生儿和营养不良儿,药物使用和剂量应慎 重考虑; 4.治疗期出现不明原因黄疸或肝功异常,立即停药; 5.对有药物性肝损史患儿,应避免再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类似药物。治疗原则治疗原则1.立即停止有关或可疑药物的使用; 2.卧床休息,服用B 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E; 3.深度黄疸者应静滴10%葡萄糖、Vit C和维持电解质平衡; 4.根据药物性质给予相应的解毒剂 如乙酰氨基酚 L-乙酰半胱氨酸解毒 5.明显淤胆者可试用熊去氧胆酸口服3~10mg/kg.d(50mg/片) 6.还原型谷胱甘肽(泰能)可对一些DILD有效 0.6g/4ml 0.3~0.6g/d静滴或肌注(小儿)肝病时营养与饮食肝病时营养与饮食原则 1.脂肪不适过多,占总热能的25%,选不饱和脂肪酸的豆油,花生 油,菜油等植物油。 2.蛋白是细胞的再生原料,占总热能的15%,即高于健康人,选优质 蛋白,如牛奶,蛋,鱼,鸡,瘦肉,大豆及豆制品。 3.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65%-65%为宜,不宜过分高糖,高糖会影响 食欲引起胃腹胀气,体内脂肪积聚。 4.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β-胡罗卜素,Vit E,C,B2,烟酸及微 量元素硒,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多食新鲜蔬菜,水菜,菌类多 糖。 小 结 小 结重视小儿药物性肝损的发生。 合理应用各种药物,尤其抗生素,激素。 使用各类保肝药物,并非多多亦善。 重视中草药、几种成药同样可引起ADR和DILD。 密切监视用药期间(尤其新药)各种不良反应。 不能擅自提高剂量和延长药物疗程。null
/
本文档为【小儿药物的肝脏代谢和肝损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