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2013-07-04 5页 pdf 2M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936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 �陈红等 � 《不同年龄段女性负面身体自我状况及相关因素》�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八期� �� �一��� �� 卢莉等 � 《情绪反应 、 个性特征与月经失调的关系》 �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 三期� ��吞 ��� �� 黄乔蓉等 �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 , 第 巧 卷 , 第三期� � � � � �� �� 周忠琴、 姜潮�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中国健康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 �陈红等 � 《不同年龄段女性负面身体自我状况及相关因素》�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八期� �� �一��� �� 卢莉等 � 《情绪反应 、 个性特征与月经失调的关系》 �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 三期� ��吞 ��� �� 黄乔蓉等 �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 , 第 巧 卷 , 第三期� � � � � �� �� 周忠琴、 姜潮�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 � , 第 �� 卷 , 第五期� ��� � ��� � �宫艳芬� 《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影响》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 �� , 第 �� 卷 , 第 二期� ��� 一 �� �� �高健等� 《大学生自信程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 � , 第 �� 卷 , 第九期� �� � 一��� �� �姜荣环等 �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七期� �叭卜� � ��� 邓世英等� 《父母冲突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概况 �综述�》 �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九期� ��� 一��� �� �王倩倩、 李焰�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和预防策略》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 � , 第 巧 卷 , 第十二期� ��� � 。 �� �� ��� 唐记华等� 《抑郁障碍青少年自伤行为 、 自杀念头相关因素剖析》� 中国卫生心理杂志 �� �� � , 第 �� 卷 , 第八期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李燕 许艳丽 天津外国语学院教育技术系 ��� �� � 摘要 �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 由于性别角色期待不同 , 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着差 异 。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形成原因 , 并提出增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对策 。 人既是一个生物的实体 , 又是一个社会的实体 。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个体的生物性与社会性 的双重制约 , 还受到主体的自我意识的支配 。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 ,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中期 ��� �� 岁� 生理已发育成熟 , 心理正趋于成熟 � 从宏观上看 ,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 � 从微观上看 , 大学生处于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期” , 经历由依赖向 独立自主全面过渡的发展阶段 。 因此 , 相对于身体健康而言 , 心理健康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 。 一 、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观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 �� 世纪 �� 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 , 它不仅是理论概念的标记 , 也是一种观察社会的视角 。 社会性别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 , 是一种社会标签 , 用来说 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 川社会学家在性别 ��� �� 和社会 性别 �� �� �� � � 之间做出了区分 , 性别指男女身体之间的生理差异 , 而社会性别则指男女之间的心 理 、 社会和文化的差异 。 社会性别认同 ���� � �� ���� �� �� � 是指由个人认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别而形成 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 社会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 , 产生刻板印象 ���� �� �� �� � , 又称定刑观念 , 起着一种特别的框架和 的作用 。 性别定刑观念是关于男女应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所从事活动的相对固定的看法 。 定刑观 念包括 � � �� 外貌形象 , 例如女性娇小美丽 , 男性高人威武 � ��� 人格特性 ���� �� , 女性顺从 、 善 解人意 , 男性白信、 勇敢 � ��� 角色行为 , 女性照顾孩子和家庭 , 男性 ��作养家 � �� � 职业 , 女性 从事护十 、 教师等职业 , 男性作医生 、 教授等 。 社会性别既被用来指称男女之间的差别 , 也指被认 为是决定了这些差别的文化方面的种种刻板印象和观念 。 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 , 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 , 男性化 、 女性化是维度的两级 , 个体的 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 , 拥有男性特质的男性与拥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具有最健康的心理 。 女性主义学者贝姆 ��� �� �� � � � �指出许多女性和男性具有一样均衡的男性和女性特征 , 即“双性化” ���� �� �� � �。 双性化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想模式 。 二 、 男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群体 , 这决定着男女性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 他们的心理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 , 又有差异的一面 � � 、 男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 情绪调节不良 男性气质要求男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刚硬 , 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强者的形象 。 “男儿有 泪不轻弹” , 他们痛苦的时候不像女人那样大哭一场 。 哭是女人的专利 , 女人痛苦难过时都可以大哭 一场 , 用眼泪来释放感情 , 可是男人这么做就不会得到理解 。 在遭遇心理压力 , 女生较男生有更多 的宣泄方式 , 可以向他人述说 , 寻求帮助 。 而由于传统观念及社会角色的影响 , 大多数男生则默默 地承受一切 , 埋在内心中或通过学习来摆脱烦恼 。 不良情绪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宣泄出来 , 压抑久了 爆发出来的破坏力更强 。 例如 , 小强的奶奶不幸过世 , 他虽然内心非常痛苦 , 但依旧随同寝室的同 学一起为室友庆祝生日 , 结果饮酒过量与邻座发生口角 , 产生争斗 。 �� � 严重的心理失调引起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能指向社会 , 即反社会行为方面 � 也可指向于自己 , 即为自杀行为。 在反社会行 为方面 , 男大学生要多于女大学生 , 特别是狂暴犯罪 , 男女比例相差很悬殊 。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 击性 , 并且男性倾向于直接的身体攻击 , 女性更倾向于言语攻击 。 例如 , � ��� 大学生马晓明因功课 不好被学校“劝其退学” 自感无法向家里交代 , 将 自己的爸爸和奶奶杀死 � ��� � 年即将毕业的浙江大 学学生周一超 , 参加公务员应聘 , 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录取资格后 , 用尖刀行刺嘉兴市劳动人事部 门的工作人员 , 造成一死一伤 � � �� � 年云南大学马加爵因打牌时与同学发生争执 , 竟用铁锤将自 己的四名同学杀死 。 而在自杀行为方面 , 女性试图或尝试自杀的 , 大约比男性多四倍 。 据认为 , 女 性尝试自杀的多 , 在于女性有更多的不幸而又无力反抗 , 所以常以毁灭自己为武器 , 而男性死于自 杀的多 , 在于男性使用致命的自杀手段 。 �� ��� 性心理变态 性心理变态是指在寻求性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上与正常人不同 , 其性欲满足的行为违反社会 习俗 。 性变态的初发年龄多在青春期 , 恋物癖 、 露阴癖 、 窥阴癖 , 男性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 。 恋物癖者通过接触异性穿戴或佩戴的物品 , 到达性的兴奋和满足 , 此类患者多见于男性 。 他们 收藏女性的内衣 、 内裤 、 胸罩 、 丝袜等 , 常常采取偷窃手段来获得 。 但他们的行为和偷窃犯罪不能 等同。 患者发作前有明显的紧张 、 焦虑 , 事后有强烈的自责、 悔恨以及改过的心理 。 露阴癖者常常 出没于昏暗的街道 、 校园的僻静处 , 当遇到女性时解衣暴露生殖器 , 或当着异性面前手淫 , 从女性 的恐慌或尖叫的反应中获得性欲的满足 , 他们一般不会对女性造成人身伤害 。 窥阴癖是指以窥视异 性的裸体或性生活获得性欲满足的行为 , 常见于男性 。 他们常常在夜晚从窗外偷看女性 , 或窥视女 厕所 。 发生时一般头脑理智 , 但很难 自控 。 � 、 女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 消极身体印象 传媒引导和营造着女性审美文化的走向 , 在崇尚苗条 、 美貌的文化压力下 , 与男性相比女大学 生有更消极的身体印象 。 以瘦为美的观念影响女性对苗条体形的偏好 , 引发对节食及减肥的过度关 注 , 许多休重正常的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身材也不满意 。 这种消极的身休印象导致她们长期节食 , 而 长期的节食或减肥会导致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 。 前者以严重的体重减轻和对休重增加的恐惧感为特征 , 后者以大吃大喝后又清除的周期行为为特征 。 据统计 , 厌食症患者中有 �住一� ��是女性 , 贪食症也是如此 。 ·位女大学生写道 � “我每天都照镜子 , 我的第 一 个念头是我能 再疫一点就好 。 尤其是对我那漂亮的同桌 , 我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妒意 �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异性关 注我 � ”女性的自信取决于对身体和外貌的满意度。 �� � 成功恐俱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认为在成就与失败归因方面存在着重要的性别差异 � 男性往往把自己的成功 归结为内在的原因 , 尤其是能力 , 而把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 �如不走运 � � 女性则相反 , 通常把自己 的成功归于外部原因 , 尤其是运气 , 而把失败归于内在原因 �如能力差 �� 女生的这种归因特点明显 地反映了其自信心的缺乏 。 例如 , 女生普遍对理科的学习缺乏自信。 如果考试成绩好 , 男生认为是 自己能力强 , 而女生则归于教师教得好或考题容易 � 若成绩差 , 男生往往认为是由于教师教得不好 , 而女生则断定是自己学的不够好 � 在学校 , 对成功的不同归因使得男女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表现 不同 , 女生不如男生自信 , 常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 她们在尝试之前就自我退却 , 失去了成功的机 会。 另外由于传统的性别偏见 , 部分女生把学业 、 事业的成功与女性化气质对立起来 , 认为成功的 事业要以丧失女性化气质为代价 , 因此担心自强自立 、 事业有成将丧失女性的温柔和魅力 , 得不到 男友、 家人乃至周围女性的理解等 � 正是这种消极的思想抑制了女大学生对成功的追求 , 使她们在 将来的社会角色中有意地压抑自己的成就表现 , 对成功产生恐俱 。 女性要想在传统上是男性的专业 领域里有所成就 , 成功恐惧就更大 。 �� � 就业焦虑 近年来 ,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 , 毕业生数量也不断递增 , 加上“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 就业政策 , 就业市场上高学历的劳动力供给充足 , 于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 这是由于 双向选择虽增加了就业选择机会 , 但是这种机会对女性往往是不平等的 � 在用人单位普遍不要 女生的情况下 , 双向选择把性别歧视进一步应合理化 。 一位招聘经验丰富的人事经理诉说 � “女生嘛 , 读个大学出来就二十二 、 三岁 , 进单位不到一两年 , 可能就急着嫁人了 , 再过一年 , 接着生小孩休 假 � 你算一算 , 单单是婚假和产假就要放假多久 � 这中间工作归谁管� ”面对现实 , 部分女生只能屈 就低职 , 从而造成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自我评价的矛盾 。 一方面她们因自己所受的高等教育而充 满自信 , 另一方面又在求职过程中因频频被“拒”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 女大学生在个人与社会 的矛盾之间不断寻求应变策略 , 出现就业焦虑 。 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误将挫折完全等同于性别歧视 , 不能正确面对 , 对求职和就业采取逃避的消极态度 � 三 、 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社会性别分析 �、 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时代带来人际竞争 , 社会对男性竞争能力的预期高于对女性的预期 , 环境对男女性角 色的不同预期 , 造成男性 , 特别是男性大不满足 自己的现状 ,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距离较女生大 , 故他们对 自己不甚满意 , 连带着对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也比女生低 。 在人们的观念中 , 男子的社会化 定向依然是在社会上谋取成功和地位 , 而女子的社会化定向是在家庭中充当贤妻良母 。 男性面临的 角色冲突与女性完全不同 , 既要充当工作中的强者 , 又要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 。 所以就业好坏 , 对 男大学生异常重要 。 当女性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 , 收入和男性大体接近时 , 男性仍背负着“挣钱养家” 的角色期待 , 事业 、 金钱 、 权力、 地位 、 男人味等 , 成为压得男性喘不过气来的沉重包袱 。 能挣到 足够多的钱养家的男人 , 在家庭才会有地位 。 男性职业角色的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家庭角色的失败 , 职业角色失败的男性比家庭角色失败的女性承受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嘲笑 。 不少女性择偶时 , 首先 花费大量的心书�考察估价男性的社会地位 、 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 , 以便确定男方是否担当得起 “顶 梁柱”的作用 。 这种性别期待造成男大学生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 。 随着就业政策的改革和供需比例的失衡 , 劳动力市场成为买方市场 ,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在用 人决策中发挥作用 , 女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因性别弱势而被淘汰 ,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市场歧视 。 女 大学生就业难是市场经济和传统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 。 传统文化 , �, “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对女性就 业的制约 ,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 , 只允许女性 在出色完成家庭职责的基础上去追求职业和社会目标 , 其结果导致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持续存在 。 有些招聘单位把女生的价值定位在生理层面生 。 一位女生提到 � “我就读的是师范院校 , 当时有好多 学校来招聘时对女生的条件都是很苛刻的 , 招聘条件真是五花八门� 身高 ��� 公分以上 , 年龄 �� 岁 以下 , 相貌端庄等等 , 甚至还有一些条件是不能谈朋友 。 而且这些尤其在重点学校的招聘条件中出 现 。 当时我们常在私下笑称这些像是征婚启示 , 当然也因为这些所谓的条件被 ‘拒之门外’而伤心过 。 ” 外语系 �� � 届毕业生小李介绍 , 她和几个室友跑到中山东路上的一家婚纱馆 , 花 ��� 块钱拍了一组 “明星照” , “你看 , 我这张低胸的照片出现在‘自荐书’ , 定会让那些公司总裁们过目不忘呢 � ’,’’以貌 取人”往往是评价女性最重要的准则 , 这导致女性为了追求社会不断变化的对完美女性的要求而产生 对身体和外貌的过度关注 。 男性的体貌不太被人看重 , 是因为社会没有对男性身体提出过多的要求 , 他们的价值展现在身体以外的东西 � 地位 、 事业 、 金钱等等 。 � 、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 教材及读物中的人物形象在渗透性地宣传性别偏见 。 中小学课 文中的男女形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 男性被塑造为知识渊博、 独立自主 、 智勇兼备的科学家、 政治 家 、 医生等 � 而女性则被塑造为温柔 、 善良、 和蔼的护士 、 小学教师、 售货员等。 教材中所传达的 这种性别偏见对中小学生性别观念的形成 , 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 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根植于许 多人的深层意识中 , 教师与学生的言谈也在某种程度上传达着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 , 进一步强化了 大学生对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认同感 。 教育实践中用不同方式和态度对待男生和女生 。 例如 , 上课 让男生回答有难度的问题 , 让女生回答简单或记忆性的问题 � 在课堂上 , 女生和男生相比缺少发言 和锻炼的机会 , 教师常常不 自觉地给以男生更多的关注 。 � 、 家庭因素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 , 儿童一般更愿意模仿同性成年人 , 而男性成年人的攻击性较强 , 电影 、 电 视和报纸上的暴力行为的主角大多是男性 , 所以男孩很早就模仿攻击行为, 女孩则模仿较少攻击她 人的妇女 。 如果一个男孩打架或骂人 , 父母往往认为这不过是男孩的脾气特点 。 而女孩一旦打架骂 人 , 家长则给予重重的处罚 � 女孩的攻击性为社会环境所禁止 , 男孩的攻击性则不太容易受压抑 。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性别差异 。 首先 , 对女学生的教育相对于男生更趋于保守, 她们在交友 、 社会活动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更多的约束 , 这可能导致女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相对较少 , 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相对男生要弱一些 。 其次 , 家庭性教育历来重视对女孩的传统的性贞操观教育 , 女大学 生较男性更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 , 具有更多的性偏见 , 认为 “性是肮脏的 ” , 对一些正常的性生理 、 性心理反映产生错误的认识 。 相比之下 , 男大学生受到的性贞操的束缚要少的多 。 最后 , 父母 “望 子成龙” , 期待自己的儿子在学业 、 事业上有一番成就 。 女大学生的父母也 “望女成凤 ” , 但是 “成 凤 ” 的标志就是有一份 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一个爱她并为她所爱的丈夫以及家庭 。 因此大多数女生 渴望的是她们的父母所期待的那种 “ 女性化 ” 的成功 , 而恐惧的则是那种为社会所拒绝的 “ 男性化 ” 成功 。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不鼓励女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 这种价值观所产生的无形压力 , 使不少女 性学会如何避免成功 , 也使不少女性刻意否定自己的能力及成就 。 四、 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 � 年 , 桑德拉 ·贝姆以两性气质是两维结构的理论假设编制了 � � � 性别角色量表����� �, 从 而开始了“双性化” ���� ��� ��� �—同时具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心理特征—的实证研究 。 结果显示双性化个体具有与情景有关的行为灵活性 , 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许多女性和男性具有一样均 衡的男性和女性特征 , 双性化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理想模式。 对性别角色与有关变量的相关研究发现 , 双性化的个体有较高的自尊 , 较少的心理疾病 , 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 双性化的男人和女人在他们 的性别角色特征中具有灵活性 , 展示出的特征更接近他们的实际情况 。 具有性别刻板气质的人 , 在 需要做出定性行为的时候 , 表现很出色 , 但当情境要求跨越性别行为的时候 , 他们就无能为力了 。 因此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可能果断或温顺的 , 坚强或脆弱的 , 这取决十他们的生活环境。 山于双 性化者既具有男性化特征 , 又具有女性化特征 , 这些人格特点对促进创造力的发挥都是 一 �·分重要的 。 因此在自我调控时 , 一方面 , 改善不良女性化人格 , 树立自信心 、 培养独立性 。 另一方面 , 消除不 良男性化人格特征 , 提高自制力 � 有效控制情绪。 “双性化” 对消除男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自我歧视倾向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 有助于增强男女的自 我认识能力 , 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别觉悟 , 树立自主意识 � 有助于强化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竞争意 识 , 解构 “男主外 , 女主内” 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 � 有助于构建科学 、 合理的性别分工模式和性别 角色观念 , 使男性和女性都从传统的性别文化观念和不合理的社会分工模式下解放出来 � 有助于增 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社会性别的差异是可以改变的 , 这需要男女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仁�� � , �� , �� !� · ���� � �� 魏国英 , 女性学概论【�】,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刘翔平 、 葛鲁嘉 , 男女差异心理学脚�, 吉林 �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 , ��� � �� 姜秀花 , 对女性身体再造行为的文化评析闭 , 妇女研究论丛 , ��� � , ��� � � �� �� �� 张积家 、 张巧明 , 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明 , 青年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许艳丽 , 社会性别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研究�� , 教育与职业 , ��� � , ��� � �� 一�� 大学生自杀行为探析 董振宇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 �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 似有增多趋势 , 在某些地区和高校还比较严重 。 由于 大学生所处团体的特殊性和自杀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影响 , 以及对家庭 、 学校和个人带来的重大损失 等原因 , 这一现象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对 自杀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各高校及各思政部门 、 学 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 文章以杜尔凯姆的自杀理论为基础 , 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了理论探讨 , 进而对大学生自杀类 型进行了归纳 , 最后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的行为模式 。 文章认为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 四大类 � 生理危险因素 、 心理危险因素 、 认知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 。 各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一旦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付技能的极限 , 自杀意念就会有可能产生 。 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 , 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 , 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 , 最终导致自杀行为 的实现 � �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 似有增多趋势 , 在某些地区和高校还比较严重 。 � �� � 年月 10 日 , 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共同制 10 定为首次“世界预防自杀日” ,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 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曹连元介绍 , 在中国 , 据推算每年约有 28 .7 万人自杀死亡 、 2 00 万人自杀未遂 。 平均每两分钟就有 l人死于自杀 , 7 人自杀未遂 。 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 3.6 % , 是第五位最重 要的死亡原因 。 在 15 至 34 岁人群中 , 自杀是第一位死因 , 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 。 ’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各地的心理咨询报告和心理测量结果显示 , 有潜在自杀可能性的大学生还大 有人在 。 山于大学生所处团体的特殊性和自杀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影响 , 以及对家庭 、 学校和个人带 来的重大损失等原因 , 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对自杀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各高校及各 思政部门 、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 。 一 、 大学生 自杀的理论分析 法闲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在 《自杀论)) 一书中强调自杀行为与社会集团和个人之间 中国青年报 200 2一 1 2 。 11
/
本文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