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外国古代建筑史

外国古代建筑史

2013-07-04 46页 doc 192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9198

暂无简介

举报
外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促进了生产与社会的发展,同时创造了原始人的建筑。 原始人最初或栖居于树上,如巢居,或住在天然的洞穴里。不断的斗争使劳动工具进化了,原始人的文化也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期;在建筑中逐渐出现了人工的竖穴居与地面的居所,如蜂巢形石屋、圆形树枝棚、帐篷以及长方形的房屋。随着原始人的定居,开始有了村落的雏形。它们的布局常呈环形。在湖沼地区并出现了水上村落,湖居。据考察,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的梁柱结构与造桥技术。...
外国古代建筑史
外国古代建筑史 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原始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与自然界作斗争,在斗争过程中,促进了生产与社会的发展,同时创造了原始人的建筑。 原始人最初或栖居于树上,如巢居,或住在天然的洞穴里。不断的斗争使劳动工具进化了,原始人的文化也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期;在建筑中逐渐出现了人工的竖穴居与地面的居所,如蜂巢形石屋、圆形树枝棚、帐篷以及长方形的房屋。随着原始人的定居,开始有了村落的雏形。它们的布局常呈环形。在湖沼地区并出现了水上村落,湖居。据考察,当时已有相当水平的梁柱结构与造桥技术。 这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宗教性与纪念性的巨石建筑,如崇拜太阳的整石柱(Monolith,列石(Alignment)、石环(Stonehenge,或译石栏、石阵,)以及埋葬死者的石台(Doknen)。某些地区已有了椭圆形平面的庙宇。 建筑从诞生之日就孕育着艺术装饰的萌芽。在原始人居住过的山洞中发现有涂抹了鲜艳色彩的壁画.有些地方还有雕刻。 马来亚半岛的巢居 法国封德哥姆洞 法国阿尔塞斯竖穴 圆形树枝棚 新石器时代蜂巢形石屋 美洲印地安人的帐棚 建在木桩上的湖居 湖居复原图(新石器时代 基辅特里波里 新石器时代村落复原图 法国布列塔尼的原始整石柱,其中最大者直径4.28米,高19.2米,重约260吨 西德汉诺威 石台 瑞典石台 石环。图为英国索尔兹伯里(Salisbury)的石环。上为复原图。布局直径约32米,石杆高5米余,当中有五座门状的石塔。据测,石杆与石门 的排列及间别具匠心同每年主要节令日中太阳与月亮起落时所投的阴影有关。 西德安格尔恩在台上堆上了土的坟墓 马尔他岛上原始庙宇的遗迹 两河流域:公元前4000年 埃及:公元前3200年 印度:公元前3200年 中国:公元前2000年 爱琴:公元前2000年 古代埃及的建筑 (约公元前3200年----前30年) 公元前4000年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爱琴海沿岸和美洲中部的国家。古代埃及是其中最早之一,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它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形成了上、下埃及王国,公元前3200年前后初步统一,建立了古代埃及王国,并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国王法老掌握军政大权。 尼罗河两岸树木稀少,气候炎热,北部(下游)是沙漠,南部(上游)是山岩。早期的建筑材料是土坯与芦苇,以后重要的建筑常用感到石料。为了防热,墙和屋顶做得很厚,窗洞小而少。 古埃及建筑的发展可按其国家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古王国时期(第一至十王朝,约公元前3200-前2130年)以北部尼罗河三角洲为主。首者孟斐斯。这时期至今尚存的建筑以陵墓(“玛斯塔巴”、金字塔)为主。古埃及人迷信人死后会复活并从此得永生,故法老与贵族均千方百计地建造能保存自己躯体的陵墓。 中王国时期(第十一至十七王朝,约公元前2130-前1580年)的国土扩展到南部山区。主要的建筑活动集中在首都底比斯周围。现存的建筑以庙宇为主,有些规模很大并巧妙地与地形结合。 新王国时期(第十八至三十王朝,约公元前1582-前332年)仍以底比斯为首都。现存的建筑有庙宇、石窟庙、石窟墓与住宅等。 晚期(托勒密王朝时期,公元前332至前30年)当时北部屡受亚述、波斯、希腊等国的侵略,最后为古罗马所并吞。这时的建筑规模不大,但与施工技巧却较前为精致,并表现出来自希腊与罗马的影响。 罗马帝国入主古埃及后,埃及不仅在政治、经济与宗教上失去了自主,建筑也受到了影响。从此古埃及地区的建筑随着统治者的更迭而变化。其中,阿拉伯帝国(640-1517年)和奥斯曼帝国的影响(1517-1798年),使埃及成为伊斯兰建筑体系的中坚。 “玛斯塔巴”(Mastaba)孟菲斯一带的早期帝王陵墓。其形式可能源于对当时贵族的长方形平台式砖石住宅的模仿。内有厅堂,墓室 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后来的金字塔是从此发展起来的。其过渡的示意例子是昭赛尔金字塔,麦登金字塔和达舒尔金字塔。 萨卡拉 昭赛尔金字塔(Pyramid of Zoser,建于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778年)古埃及现存的金字塔式陵墓中最早者。全部用石建成。塔身呈阶梯形,塔底边东西125米,南北109米,高约60米,周围有庙宇建筑群占地约547*278米。 吉萨 金字塔群(Great Pyramids. Giza.建于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723-前2563年)在今开罗近效,主要由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斯芬克斯(Great Sphinx)组成。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希腊人称之齐奥斯金字塔(Cheops),是其中最大者。形体呈正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重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ˊ,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入口在北面离地17米高处,通过长通道与上、中、下三墓室相连。处于皇后与法老墓室之间的甬道高8.5米、宽2.1米。法老墓室有二条通向塔外的管道(3203*152毫米),室内置放着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处。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蓝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千百万奴隶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的劳动与智慧结晶。 德·埃·巴哈利建筑群(Temples at Del-el-Bahari,由两座陵墓兼神庙组成,即曼特赫特普庙(Mentuhotep,王名,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2065年)和哈特什普苏庙(Hatshepsut,王名,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20年)。前者把传统的金字塔与底比斯的石窟墓(又称崖墓)结合了起来;后者巧妙地利用了地形。两座庙的主体建筑同建在一片从断崖伸展出的大平台上,其敞廊同山岩结合和谐。 德·埃·巴哈利 哈特什普苏庙中的安比斯小庙(SmallTemple of Anbis,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480年)位于中部大院北角。入口门廊中有柱子12根。柱子呈近追认圆形的多边形,比例匀称,略有收分,上有方形垫板,檐上有仿木结构的痕迹,反映了古埃及与古爱琴很早就在文化上有交流。 阿布辛贝勒 阿蒙神大石窟庙(Great Temple,Abu Simbel,新王国时期第十九王朝,约公元前1301年)古埃及石窟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全部凿岩而成。 前面有一平整的入口大平台,正面在悬崖壁上凿出像牌楼门的样子,宽约36米,高约32米。门前有四尊国王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大雕像,像高20米。内部有前后两个柱厅,末端是神堂。前柱厅的八根柱子是神像柱,周围墙上布满壁面。1966年尼罗河水因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而涨高,此庙势将被淹没,现已迁至比原址后退180米、高64米的山上。 神庙在古埃及是仅次于陵墓的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其布局轴线对称,沿着纵深方向顺序布置着牌楼门、内院、层层次次的神殿及僧侣用房。围墙高而且厚,庙前常有两旁排着斯芬克斯(常为羊首狮身者)的神道。神殿内部石柱粗大密集,天棚越往里间越低,地面却越往里越升高,光线昏暗,气氛神秘。 方法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五十余米,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 棕榈式 纸草花式 纸草束茎式 纸草盛放式 古代西亚洲的建筑 (约公元前3500年-后7世纪) 古代西亚洲建筑包括公元前3500年-前539年两河流域的建筑,公元前550年-后637年的波斯建筑和公元前1100-前500年叙利亚地区的建筑。 公元前4000年,苏马连人在最早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下游建起许多奴隶国家,并建设了以宫殿、观象台、庙宇为中心的城市。历史上称之为苏马连文化(Sumerian)。 公元前1758年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巴比仑王国(Babylonian),国都巴比仑化城是当时的商业与文化中心,其建筑念今已无存。公元前900年左右,上游的亚述王国建立了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的军事专制的亚述帝国(Assyrian)并开始兴建规模宏大的城市与宫殿。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仑王国(New Babylonian)。巴比仑城重新繁荣,成为东方的贸易与文化中心,到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 古波斯是伊朗高原的一部分。波斯人自公元前550年起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波斯帝国(Persian)。约于公元前500年它在新都波斯波利斯建的王宫和公元后3-7世纪萨桑王朝(Sassanian)建的王宫规模均很大。 叙利亚地区主要有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腓尼基人(Phoenician)的建筑留存至今的只有一些规模不大的纪念性建筑。据说希伯来人(Hebrew)的建筑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所罗门王时期是非常雄伟的。 乌尔  观象台(约公元前2125年)观象台(Ziggurat)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常建于一大平台上,外形呈阶梯形,四角正对方位,内为实心土坯,高有达数十米者。顶上有庙或祭坛,由单坡道或双坡道通达。坡道或与台侧垂直,或绕台侧盘旋而上。乌尔观象台建于苏马连文化时期,底边62*43米,高度约21米,土坯墙外贴有一层烧砖面饰。 观象台 宫墙满贴彩色琉璃面砖,上部有雉堞,下部有高3米余的石板贴面。其上雕刻着从正、侧面看起来形象完整,具有五条腿的人首翼牛像。大门处的一对高约3.8米,它们象征智慧和力量,守护着宫殿。 伊拉克 拉赛,意巴巴庙,公元前1761年,献给太阳神,长277米 卡发德庙,巴哥达东16公里,2700-2500BC,外墙尺寸约103*74米,内院尺寸约74*59米 乌鲁克白庙 3000BC,建立在砖的地台上,庙深22*17米 皇家大门 伯格祖依,1400-1300BC 依沙卡庙,巴哥达以东,19世纪后半叶,平面尺寸100*67米,砖砌 古西亚的建筑成就在于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两河流域无石又缺木,它从夯土墙开始以至土坯砖(又称日晒砖)和烧砖,并用沥青作为粘结材料,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随后又创造了可用来保护与装饰墙面的面砖与彩色琉璃砖。这些使材料、结构、构造与建筑造型艺术有面结合的成就,不仅影响东方并西传到小亚细亚、欧洲与北非。对后来的拜占廷建筑与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 萨尔贡王宫(Palace of Sargon, Chorsabad,公元前722-前705年)亚述皇帝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建于两河流域上游都尔沙鲁金城(今赫沙巴德)西北面。城市平面为方形,每边长约2公里。城墙厚约50米,高约20米,上有可供四马战车奔驰的大坡道,还有碉堡和各种防御性门楼。宫殿与观象台同建在一高18米,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从地面通过宽阔的坡道和台阶可达宫门。宫殿由30多个内院组成,功能分区明确,有房间200余。平台的下面砌有拱券沟渠。王宫正面的一对塔楼突出了中央的券形入口。 新巴比仑城(New Babylon,公元前7-前6世纪)亲马比仑王国首都。由原巴比仑城扩建而成。据文字记载,该城横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平面近似方形,边长约1300米。城内道路相互垂直,城外有护城濠,城墙上有250个塔楼,100道铜门。南北向的中央干道串连着宫殿、庙宇、城门和郊外园地。大道中段西侧为七层高的观象台(或称巴比仑塔)和马都克神庙北端西侧是宫殿建筑群。 马都克神庙和巴比仑塔 伊什达门(Lshtar)是城的正门,上有用彩色琉璃砖砌成的动物形象,并有华丽的边饰。城门西侧是有名的宽中花园,约275*183米。 大流士石窟墓(Tomb of Darius,公元前485年) 建于波斯波利斯以北12公里的山岩峭壁中。其正面呈士字形,宽约13.3米,刻有大大流士宫装门面缩影。中部四根兽头式柱子,门楣为埃及式,上面为一用人像支承的国王宝座。它是当地几座与此相仿的波斯王墓之一。 泰西封宫(Palace at Ctesiphon,公元后4世纪)波斯帝国后期萨桑王朝的宫殿。它是亚述和拜占廷建筑的结合。宫殿为彩色砖砌成,今仅存中央大拱厅残迹。拱顶呈椭圆形,度25.3米,顶高36.7米。承受拱顶横推力的墙厚达7.3米,拱厅两翼墙高34.4米。其立面用层叠壁柱与盲券作装饰,此手法可能来自拜占廷,这种当中是拱门两旁是墙的形式影响了伊斯兰建筑。 建筑群倚山建于一高15米,面积460*275米的大平台上。入口处是一壮观的石砌大台阶,宽6.7米,台阶两侧赢得有朝贡行列的浮雕,前有门楼。中央 为接待厅和百柱厅,东南面为宫殿和内宫,周围是绿化和凉亭等。布局整齐但无轴线关系。 波斯波利斯宫(Palaces of Persepolis,公元前518-前460年)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和泽尔士(Xerxes)在波斯波利斯的宫殿。 伊朗高原盛产硬质彩色石灰岩,气候干燥炎热,故宫中建筑多为石梁柱结构,外有敞廊。百柱厅平面为68.6米见方,内有柱子100根,柱高11.3米。接待厅平面为62.5米见方,内有柱子36根,高18.6米,直径约为柱高的1/12。 入口处的石砌大台阶,宽6.7米,台阶两侧刻有朝贡行列的浮雕。 正对台阶的门楼 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公元前3000年—前1400年) 古代爱琴海地区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地区。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希腊半岛上的迈西尼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王国。由于手工业和海上贸易的发达,以及克里特岛同隔海的古埃及在文化上的交流,先后出现了以克里特和迈西尼为中心的古爱琴文明,史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它是古希腊以前的文化,曾繁荣了好几百年。公元前15世纪左右,由于外族入侵,克里特—迈西尼文化受到破坏和湮没。它和后来的古希腊文化除了口头上的传说之外,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对于它的存在,人们是通过19世纪末的考古发掘才知道的。 从克里特—迈西尼发掘出来的遗址中有城市、宫殿、住宅、陵墓和城堡等。如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和迈西尼城的狮子门是甚为杰出的实例。它们的石砌技术、上大小下的柱式以及壁画、金属构件、制陶等均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水平。 克诺索斯 米诺斯王宫(Palace of Minos,Knossos,始建于约公元前1600—前1500年)克里特岛上的克诺索斯国王王宫,依山而建,规模很大。中央是一东西27.4米、南北51.8米的长方形院子,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院子东南侧是国王起居部分,有正殿(也叫“双斧殿”,双斧是米诺斯王的象征“、王后寝室、卧室、浴室、库房与大小天井等;西面有一狭长的仓库;北面有露天剧场;东南角有阶梯,直抵山下。王宫内部空间高低错落,楼梯走道曲折离奇。 克里特岛气候温和,故宫内厅堂柱廊布局开敞。柱子上粗下细,比例匀称,挺拔俊秀。壁画风格写实,色彩丰富。墙脚用大石块砌筑。该宫在约公元前1400年一次突遭袭击中被破坏后随即湮没,直到19世纪末才被发掘。 迈西尼城的狮子门(Lion Gate, Mycenae,约公元前1250年)迈西尼卫城的主要入口。门两侧城墙突出,形成一狭长的过道,加强了防御性。门宽3.2公尺,上有一长4.9米、厚2.4米、中高1.06米的石梁,梁上是一三角形的叠涩券,券的空洞处镶一块三角形的石板,上面刻着一对雄狮护柱的浮雕。这种门的形式在迈西尼相当普遍。附近围墙都用大石块砌成,大的石块重达5-6吨。 迈西尼 阿脱雷斯宝库(Rreasury of Atreus,约建于公元前1325年)据说是迈西尼国王阿伽门农(Agamemnon)之墓。墓前长通道内有两个墓室。大墓室平面圆形,直径14.6米,上有叠涩穹窿,高13.4米。 梯林斯卫城(Tiryns,约公元前1300年)位于一山岗顶上,用大石块砌成,厚约7.3米。其南部是一宫殿建筑群,从城外到宫殿只有一条崎岖小道。宫前是一个三面围有柱廊的内院,中间是正厅(即美加仑室,Megaron),宽约9.7米,厅前有双柱敞廊,厅内有柱4根,中央是祈神用的炉子。 古代结构体系(公元前1000年) 1.悬挂结构:用柱、绳索和钉(或桩)。这种结构直到后来出现钢索和钢链时才得以充分发展。2.梁柱结构:A,石材,B.木材。古埃及和古希腊建筑的基本结构形式,在此以后很少变化。直到现代,采取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后,潜力才得以发挥。预应力的应用更使其跨度大大增加. 3.券洞:在岩石或坚实土质上挖孔洞。 4,放射形券:由楔形石块砌成。由于克服了两侧横推力而坚固稳定。5.出挑:用石或木悬臂挑出,尺寸因材料性能而受限制。现代采用钢、钢筋混凝土及桁架后大大增加了其出挑的可能性。 6.叠涩券(又称挑石券):只有垂直支承而无横推力。后来伊斯兰建筑以此同放射形券结合,形成尖券。 7.叠涩穹窿:主要发源于西亚洲。后来拜占廷与伊斯兰建筑用小料厚缝的方法,使穹窿形式多样化! 8.用土或天然混凝土构成的穹窿或内部有骨架、骨架外铺草涂泥而成的穹窿,主要用于民间建筑!9.藤条券:产藤地区的一种结构。后来印度以砖石叠涩拱券结构仿此形式。称为弓形券。 在希腊半岛发现的古代的巨石建筑。这种粗糙的、未经加工的巨石建筑不用灰泥,干砌而成,是最初来自亚洲的殖民者所建的。 古代爱琴建筑的巨石砌筑:上:大石砌法 多边形石砌法下:整石砌法 倚石券 阿脱雷斯宝库的叠涩穹窿结构 古希腊柱式源于木结构。柱子顶部有柱顶板,用以传递荷载和保护柱子。 图2·4·18的柱顶板呈方形,后发展成为多立安柱式;图2·4·19的柱顶板呈托架形(用以缩短梁的跨度). 古代希腊的建筑 公元前11世纪一前1世纪 古代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上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古代希腊的奴隶与自由民在此创造了光辉的文化。它和后来古罗马盛期的文化,历史上同称之为欧洲的古典文化。 公元前11世纪,继爱琴海文明被湮没了三、四百年后,在希腊半岛上出现了许多氏族国家。它们相互并吞,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形成了卅余个城邦式的奴隶制王国。其中最繁荣的有雅典(Athens)、斯巴达(Sparta)、米利都(Miletus)、科林斯(Corinth)等。这些国家从未统一,发展也不平衡,但因手工业、航海业与海上贸易发达。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且曾受古埃及与西亚文化影响,乃渐形成了自称为“希腊”(Helles)的统一的民族与民族文化。 古希腊建筑可按其文化历史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称为荷马文化时期,其建筑今已无存。公元前8-前5世纪称为古风文化时期。其建筑遗迹以石砌神庙为主。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城联合各城邦战胜了波斯的入侵,建立起雅典霸权后中社会经济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从此一百余年,史称古典文化时期。其建筑也被称为古典建筑。雅典当时实行的是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希腊半岛气候温和,适宜于户外活动:建筑类型除了神庙外,还有大量抉玫隶主与自由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如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Agora)和敞廊(Stoa)等。当时的建筑风格开敞明朗讲究艺术效果。希腊盛产色美质坚的云石,也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4世纪后期,城邦制没落,北方的马其顿(Macedonia在今南斯拉夫)发展成为军事强国,统一希腊,并建立起包括埃及、小亚细亚和波斯等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帝国。希腊的古典文化也就随着马其顿的远征而传到了北非与西亚。史称希腊化时期。所谓希腊化建筑即希腊古典建筑风格同当地传统的结合。与此同时,希腊本土的建筑则因经济衰退,其规模与创造性已大不如前。公元前146年希腊为古罗马所灭。 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对后来的古罗马建筑与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潮都有很大影响 古希腊神庙 神庙是古希腊建筑中最重要的类型,也是古希腊留给后世的重要文化遗产。人们可以从希腊神庙中发掘与研究历史、考察与认识古代世界光辉灿烂的文化以及希腊人在创造这些文化中的努力与匠心。古希腊信奉的是以多神灵作为自然现象象征的多神教。这些神灵象人一样有尊卑、有专长、有个性、有情感。他们据说是住在北部的奥林匹斯山顶上,但由于各民族、各城市、甚至各家庭与各人均有他的守护神,故神庙普立。此外还有祭祀帝王、祖先与英雄人物的庙宇。 。 神庙被认为是神灵在当地的居所,每庙奉献给一或二神。它以内部的正殿(Naos)为主体,殿内立有该神灵的雕像。古希腊神庙一般不大,东向,膜拜仪式在庙外举行。清晨,当庙门开启时,沐浴在金光灿烂阳光中的神像,经常使膜拜者为之神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希腊人对神庙的外型与装饰均十分重视 最初希腊神庙为只有一间正殿的土坯砖房屋,其型制类似古爱琴时期王官中的称为美加仑室的正厅。以后为了防雨湿墙,在外添建木棚。随着神庙以砖木结构转向石结构,外面的棚也就固定!下来了,至公元前6世纪定型为围廊式。以后人们对神庙造型不断关心并认识到柱子在此造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便逐渐产生了讲究柱子和与它联接的各部份的形式与比例的柱式 帕斯顿姆的波赛顿神庙(Temple of Poseidon,Paestum,海神神庙,公元前460年)。这是一古风时期的多立克柱式的神庙。如把它同帕提农神庙比较,可以看到多立克柱式在几十年中的变化。 雅典卫城(Acropolis,Athens)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卫城,原意是奴隶主统治者的驻地。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雅典卫城遂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自雅典联合各城邦战胜波斯入侵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每逢宗教节日或国家庆典,公民列队上山进行祭神活动。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岗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上一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 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铜像,主要建筑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以及卫城山门。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帕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它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卫城南坡是平民的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和敞廊。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神庙高11米,身披戎装,手执长予,护着城邦,是雕刻家菲狄亚斯(公元前448-前422年)的作品。在卫城中起着统一周围建筑的作用。 从山门处看雅典娜女神铜像、帕提农神庙和伊瑞克先神庙。 型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最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级台基上(30.9*69.5米),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的三面回廊,它加强了置放着神像的窨的中央轴线感。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内有四根爱奥尼克式柱子。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视差校正手法以加强效果。材料除屋顶用木外,全部为白色云石,还用了大量镀金饰件。云石局部施以鲜艳色彩,具有节日气氛 雅典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公元前447-前432年)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设计人为伊克梯诺和卡里克拉特。 雅典 卫城山门(公元前437-前432年)位于卫城西端陡坡上,卫城的入口,为因地制宜,做成不对称形式。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中跨特别大,净宽3.85米,突出了大门。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为两段处理,以使前后两个装门面造型一致。内部采用爱奥尼克柱式,装饰华丽。外观简洁朴素、庄重。北翼是展览室,南翼是敞廊。两侧体量较小,使山门更显壮观。从山门口就可看到雅典娜女神铜像 雅典 胜利神庙(Temple of Nike Apteros,公元前427年)建于雅典与斯巴达争雄时期,用以激励斗志,祈求胜利。神庙位于卫城山门左翼,庙很小(8.2*5.4米)。其型制属前后廊端柱式。在其前与后的门廊上各有四根爱奥尼克柱子,高4米,底直径533毫米。它的体量与形象同峭壁、山门组成为一个统一均衡的构图 雅典 伊瑞克先神庙(Erechtheion,公元前421-前405年)位于帕提农神庙之北,根据地形高差起伏和功能需要,运用不对称构图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庙一贯对称的格式,成为一特例。它由三个小神殿、两个门廊和一个女像柱廊组成。 东面门廊爱奥尼克柱式柱高6.5米,底直径686,风格轻快。 南面的女像柱廊为白色大理石墙所衬托,并同帕提农神庙隔路相望。 伊瑞克先神庙以小巧、精致、生动的造型,与帕提农神庙的庞大、粗壮、有力的体量形成对比。它不仅衬托了帕提农神庙的庄重雄伟,也表现了神庙本身的精巧秀丽。整座建筑用白色云石建成,其比例和谐得体、构图生动独特,柱头、花饰、线脚雕饰精细,表现了古代希腊建筑高超的艺术。 埃比道拉斯剧场(Theatre,Epidauros,公元前350年)古典晚期最著名的露天剧场之一。其中心是圆形表演区,叫歌坛,直径约20.4米。歌坛前面是建在自然山坡上的扇形看台,直径约为118米,有34排座位,以过道相联,后面是看台 雅典 列雪格拉德音乐纪念亭(Choragic Monument of Lysicrates,公元前335-前334)希腊本土后期的作品,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圆亭立于一2.9米见方的基座上,顶上为得奖奖杯。从杯底至地面为10米多,造型秀丽,装饰自下而止渐丰富。 希腊文化的传播 公元前4世纪末-前1世纪马其顿统治时期,地中海东部的埃及、小亚细亚、叙利亚等地区在文化上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强烈影响,这些希腊化国家同时又保留着相当多的东方文化传统,因而出现了风格不一、丰富多样的文化。这时比较突出的是在城市建筑方面,在建筑类型方面也有些新发展。 阿索斯广场(Agora,Assos,在今土耳其,约公元前3世纪)是一梯形广场,两边有敞廊,窨较封闭,在较宽的一端有庙宇,它只在面对广场的装门面上才有柱廊。广场布局反映了希腊化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经济文化特点,对后来的罗马广场有一定的影响。 米利都城(Miletus,公元前5世纪后)希腊化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这时期最典型的小亚细亚城市之一。是所谓希波丹姆斯式的城市,因采用了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米利都人希波丹姆斯所提倡与系统化了的形街道网的布局。广场在此取代了卫城而成为城市的中心,周围有神庙、议事厅、商店、体育馆、竞技场和剧场等。 米利都 元老院议事厅(约公元前170年) ,长方形大厅,内有逐排升起的半圆形座位,可容1200座。外形二层,内部其实是一个有夹层的大空间。厅前有迴廊内院。 雅典风塔(约公元前48年)希腊本土在希腊化时期的实例。建在雅典中心广场上,是一观测气象的建筑物。顶上有风标,平面八边形,檐壁刻有风神、日晷。由于墙面石块雕刻过大,使建筑尺度比例失调。 帕加蒙 宙斯神坛(Altar of Zeus,Pergamon,公元前197-前159年)神坛在此是一独立的建筑物。平观凹形,主体为一圈高3米余的爱奥尼克式柱廊,祭坛在中央。柱廊下的基座高5.34米,上刻有一圈精致的长达120米的人物雕刻 古希腊柱式是决定希腊建筑形式的柱子格式(Ordine,意即规程)。主要为多立克柱式(Ordine Dorico)、爱奥尼克柱式(Ordine Ionico)与科林斯柱式(Ordine Corintio),还有人像柱式。柱式通常由柱子(柱础、柱身、柱头)和檐部(额枋、檐壁、檐口)两大部分组成。也有把房屋的台基列入考虑范围。各部分之间和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希腊柱式后来为罗马所与发展。所谓古典柱式包括古希腊的三柱式和后来古罗马的五柱式。 视差校正法: 1、未经视差校正时的效果; 2、经校正后的效果; 3、视差校正法。 4、由明暗而引起的效果:左边的柱子比右边的感觉粗壮,檐部也较有力; 5、帕提农神庙的角柱有侧脚、檐部略向内倾,以校正视差; 6、柱子有卷杀,避免中部显细的错觉。 古代罗马的建筑 (公元前8世纪-后4世纪) 古代罗马包括今意大利半岛、西西利岛、小亚细亚、非洲北部、西亚洲的西部和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地区。其文化是在伊特鲁里亚文化(最早定居于意大利的部族)和希腊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对后来欧洲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很大。 罗马原是意大利半岛南部一个拉丁族的奴隶制王国。自公元前500年左右起它进行了长达二百余年的统一意大利半岛的战争,并改为共和制。以后,不断地对外扩展,到公元前1世纪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 古罗马的建筑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1.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 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 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能力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了罗马。 古罗马的建筑按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3.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后476年) 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执政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廷(330年)和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395年,西罗马帝国定都拉文纳),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古罗马建筑在材料、结构、施工与空间的创造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成就。 在空间创造方面,重视空间的层次、形体与组合,并使之达到宏伟与富于纪念性的效果结构方面,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 在建筑材料上,除了砖、木、石外,还有运用地方特产火山灰制成的天然混凝土; 此外,罗马人还把古希腊柱式发展为五种古典柱式,即多立克柱式、塔司干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式,并创造了券柱式; 在理论方面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不仅理论卓越、资料丰富,并成为自文艺复兴以后三百余年建筑学上的基本教材。 罗马共和盛期与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和希腊盛期的建筑同称为古典建筑。 古罗马建筑发展了券拱技术,基本上有筒形拱,交叉拱,多拱组合几种主要的形式, 罗马券柱式 拱券是古罗马时期主要建筑特色之—,而古希腊时期的柱式,也因为占罗马时期混凝土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成为拱券的装饰部分。古罗马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以柱式为基础的建筑构图,并将它和券拱结合起来。 罗马券柱式是罗马建筑艺术与技术上一成就, 由券同柱式或券同柱式中之檐部与柱子组成。   古罗马建筑在古希腊建筑的基础上,发展出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罗马科林斯柱式和组合柱式五种基本的柱式形式。古罗马喜欢用巨柱式,就是一个柱式贯穿建筑的二层或三层。叠柱式,一般一层是多立克柱式或塔司干柱式,二层爱奥尼,三层科林斯柱式。 古典柱式是指古希腊3种柱式与古罗马的5种柱式。 佩鲁贾 奥古斯都拱门(Arch of Augustus,Perugia,公元前2世纪末) 檐壁以下的拱门部分是伊特鲁里亚时期的遗迹,城墙全部用石块干砌而成。 从维特鲁威的描述而臆想的一座伊特鲁里亚庙宇。形式类似希腊神庙,但比例不同,装饰为陶瓷制品 尼姆 加尔桥(Pont du Gard,公元14年)古罗马为供应城市生活用水而建的输水道(Aqueduct)。在罗马本土及其殖民地均有,凡逢山遇河时便筑水道桥。加尔桥在今法国尼姆,原长约40公里,现仅存横跨加尔河谷的一段,长268.83米,渡槽最高处离地约48米。 古罗马第一个皇帝奥古斯都在位时(公元前31-公元后14年)建于今法国南部圣夏马(St.Chamas)的一座罗马桥梁。 庞培城---街景 庞培城(Pompeii,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后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埋没) 古罗马的商业与休养城市。平面长约1200米,城内道路主次分明,主干道宽约7米,次要街道宽2.4-4.5米。城西南是市中心广场。 庞培 中心广场(Forum,Pompeii,公元前2世纪) 共和时期一规则形的市民广场。周围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反映了市民在此的政治、经济、宗教与日常生活。广场的三面围有一圈划一的柱廊,造型完整。 《建筑十书》 作者维特鲁威是公元1世纪初一位罗马师的姓氏,全名为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 维特鲁威出身富有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熟悉希腊语,能直接阅读有关文献。他的学识渊博,通晓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也钻研过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哲学、历史、美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他先后为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建筑师和工程师,因建筑著作而受到嘉奖。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主张一切建筑物都应当恰如其分地考虑“坚固、方便、美观”。他认为建筑构图原理主要是柱式及其组合法则(见古典柱式),建筑物“匀称”的关键在于它的局部、整体都以一个必要的构件作为度量单位.。 维特鲁威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建筑构图原理的论述总结古希腊建筑的经验,参照了希腊化时期小亚细亚建筑师的著作。因此,《建筑十书》也是了解希腊化时期建筑的重要史料。 第一书 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1 建筑师的培养 2 建筑的构成 3 建筑学的部门 4 动物的身体和土地的健康性 5 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 6 城内建筑的划分和避免有害气流的布置方法 7 神庙的划分 第二书 建筑材料 1 房屋的起源及其发展 2 万物的要素 3 砖 4 掺在石灰中的砂 5 石灰 6 火山灰 7 石材 8 墙体的种类及构造 9 木材十 冷杉木 第三书 庙宇和柱式 1 神庙的均衡 2 神庙的种类 3 柱间 4 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 5 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 第四书 庙宇和柱式 1 科林新式神庙的均衡 2柱子上部的装饰 3 陶立克式神庙的均衡 4 神庙的平面布置 5 神庙的朝向 6 神庙的出入口 7 塔斯堪式神庙的均衡 8 圆形及其他形式的神庙 9 祭坛 第五书 其他公共建筑物 1 广场和大会堂 2 元老院 3 剧场的用地、朝向及音质 4和声学 5剧场的共鸣缸 6 罗马剧场的建造方法 7 希腊剧场的建造方法 8 场地的音质 9 剧场的柱廊 10 浴窒的建造方法 11 体育场的建造方法 12 筑港工程 第六书 住宅 1 气候 2 住宅的均衡 3 住宅的平面 4 各房间的朝向 5 住宅的适合 6 田园住宅的建造方法 7 希腊住宅 8 住宅的基础的建造方法 第七书 室内装修及壁画 1 铺筑地面的做法 2 消石灰 3 顶棚和墙壁的饰面抹灰 4 潮湿房间的墙壁抹灰、墙面装饰和餐厅局级地面做法 5 壁画 6 大理石粉 7 自然色料 8 水银 9 朱色 10 黑色 11 蓝色和暗红色 12 铅白和铜 13 紫 14 代用色料 第八书 供水工程 1 水脉探查法 2雨水 3 各种水的性质 4 水质检验法 5 水准测量 6 输入道 第九书 天文学,日晷和水钟 1 天空和行星 2 月 3 黄道十二星座 4 北天星座5 南天星座 6 星占学 7 阿那勒穆玛 8日规和水钟的制造方法 第十书 机械学和各种机械 1 机械和工具 2 牵引机的制造方法 3 运动的两个要素 4 扬水机的制造方法 5 水车 6 螺旋式扬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7 克西比斯的机械 8 水力共鸣器的制造方法 9 行程计的制造方法 10 轻弩炮的均衡 11 重弩炮的均衡 12 弩炮的调制 13 攻城机械 14 称做龟的机械的制造方法 15 赫革托耳的龟的制造方法 16 城市防御机械 建筑十书的成就 第一个成就: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第二个成就:它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第三个成就:维特鲁威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性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他对建筑美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等,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式的死守规则。 建筑十书的成就 成就1: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成就2:它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成就3:维特鲁威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 成就4:维特鲁威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性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维特鲁威对建筑美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条件以及实用,经济等等,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式的死守规则。 建筑十书的缺点  除了科学本身发展水平的历史局限之外,主要是:   1 为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古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贬低他们的质量。 2 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原则,做了过于苛细的量的规定。 3 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来有些人随意加以解释。 罗马市中心的广场群(BC2--AD2世纪) 罗马广场(Forum)在共和国时期与希腊广场(Agora)一样,是市民集会和交易的场所,也是城市的政治活动中心。其布局比较自由,内常有一或二座与市政或市民生活有关的庙宇,如罗马的罗曼努姆广场。帝国时期,广场成为帝王实行个人崇拜的场所。布局严谨对称,主题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图拉真广场最能反映当时帝王广场的设计意图。它不仅尺度很大,并与图拉真巴西利卡、图书馆以及图拉真神庙沿着一条中轴线组成为一个多层次的整体。广场平面呈矩形,长宽约90*120米,入口为一凯旋门,左右两端各有一半圆形的次广场,末端是图拉真巴西利卡。广场中央立着图拉真的骑马铜像;四周是柱廊,廊后为商店。突出主次和层层深入的空间使广场具有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广场的设计人是来自大马士革的叙利亚人阿波罗多拉斯。 罗马 大角斗场(Colosseum,Rome70-82年) 角斗表演是古罗马节日中不可缺少的节目。公元前80年左右,古罗马创建了用两个斗圆形剧场相对而合成的圆形剧场以供这种活动之用。位于罗马市中心东南。平面呈长圆形,长径189米,短径156.4米。内由三大部分组成:中央是表演区(Arena,也叫沙场),长径87.47米,短径54.86米;周围是观众席,共有座位60排,按观众等级分区,可坐5万人;底下是服务性的地下室,内的兽栏、角斗士预备室、排水管道等等。 结构为罗马建筑中常见的混凝土筒形拱与交叉拱,这对内部所需的上下纵横交错的交通系统是适宜的。场内设有80个出入口,以便疏散。立面高48米,分四层处理。底下三层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构图,由下而上依次为塔司干式、爱奥尼克式与科林斯式。第四层为实墙,外饰以科林斯式壁柱这样的装门面处理既和该建筑的面向周围四面八方一致,也使这么一个庞然大物显得开朗明快与富于节奏感。 尼姆 梅宋卡瑞神(Maison Carree,Nimes,公元前16年) 现存古罗马神庙中最完整者,在今法国。神庙建在一高台基上,系仿希腊的假列柱围廊式(Pseudo Peripteral),但只能从正面的大台阶上去。内部窨由于长宽比关系,使人感到较希腊神庙为宽阔。外形从整体到编辑部具有希腊建筑的简洁与雅致,这是奥古斯都时期建筑的特点,不象后来的神庙那么富丽堂皇与充满世俗气息。 罗马 维纳斯与罗马神庙(Temple of Venus & Rome,123-135年) 是一列柱围廊式神庙。内部由两个端柱式神庙背对背组成,分别供奉维纳斯与罗马二神。它说明了古罗马神庙布置灵活且没有一定的朝向。外围一圈附属建筑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神庙区。 巴勒贝克大神庙(Temple at Baalbek,2-3世纪) 在今黎巴嫩,为膜拜当地的主神,太阳神赫里奥(Helios,故Baalkek又称Heliopolis)而建。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主神庙(50*87米)属双重列柱围廊式。在它的前面沿着中轴线依序排列有方形大院(115.97米见方)、六角形前院、门廊及大台阶。层层次次、不同形体的空间成功地突出了主体建筑。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 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罗马 万神庙(Pantheon,音译潘提翁,圆形正殿部分地120-124年) 古罗马宗教膜拜诸神的庙宇。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以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大空间建筑。该庙最初为一建于公元前27-25年的乱世形神庙,后遭炎毁。120年哈德良皇帝在位时在庙前的水池上建了一个圆形神庙。202年卡瑞卡拉皇帝在位时重建了矩形神庙,使之成为圆形神庙的入口,于是形成了这座坐南朝北的,集罗马穹窿和希腊式门廊大全的万神庙。门廊正面有八棵科林斯式柱子,高14.15米、底直径1.51米,柱头为白色大理石,柱身红色花岗石,身上无槽。其山花与柱式比例属罗马式。圆形正殿部分是神庙的精华。其直径与高度均为43.43米,上覆穹窿。穹窿底部厚度与墙同,为6.2米,向上则渐 ,到中央处开设有一直径8.23米的圆洞,供采光之用。结构为混凝土浇筑,为了减轻自重,厚墙上开有壁龛,龛上有暗券承重,龛内置放神像。神庙外部造型简洁,内部空间在圆形洞口射入的光线映影之下宏伟壮观并带有神秘感,室内装饰华丽,堪称古罗马建筑的珍品。 罗马的公共浴场(Thermae) 浴场在古罗马并不单为沐浴之用,而是一种综合有社交、文娱和健身告示活动的场所。沐浴的习惯源于东方,到了罗马后成为上层社会必不可少的享受,单在古罗马城已发现11座。   戴克利先浴场(Thermae of Diocletion,302年)比卡瑞卡拉浴场还要大,内容与它相仿。 卡瑞卡拉浴场(Thermae of Caracalla,211-217年)是最大的两座之一。浴场总体为575*363米,中央是可拱1600人同时沐浴的主体建筑,周围是花园,最外一圈设置有商店,运动场、演讲厅以及与输水道相连的蓄水槽等。主体建筑为28*115.82米的对称建筑物,内设冷、温、热水浴三个部分,每个浴室周围都有更衣室等辅助性用房。结构是梁柱与拱券并用,并能按不同的要求选用不同的形式。 冷水浴(Frigidarium)是一露天浴池,四周墙上装有钩子,可能为拉张帐蓬之用。温水浴(Tepidarium)的中央大厅(55.77*24.08米,高32..92米)顶部是由三个士字拱(Cross Vault)横向相接而成的,上面的侧窗提供了充分的光线。热水浴(Calidarium)是一个上有穹窿的圆形大厅,穹窿直径35米,厅高49米,当中是浴池,墙内设有热气管道。室内装饰华丽,并设有许多凹室与壁龛。建筑功能、结构与造型在此是统一的,并创造了动人的空间序列。 凯旋门(Triumphal Arch) 古罗马纪念性建筑之一种,为炫耀对外的胜利而建。建于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券形门洞,上有大量雕刻装饰。 君士坦丁凯旋门,公元312年,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强敌马克森提,统一帝国而建。。这是一座三个拱门的凯旋门,高21米,面阔25.7米,进深7.4米。由于它调整了高与阔的比例,横跨在道路中央,显得形体巨大,里里外外充满了各种浮雕。 罗马 泰塔斯凯旋门(Arch of Titus,82年) 罗马皇帝泰塔斯为自己建造的凯旋门,位于从罗曼努姆广场到罗马大角斗场的路上,是单券洞凯旋门的典型。建筑体积不大,高14.4米,宽13.3米,外形略近方形,但尝试比较大,约6米,外加台基与女儿墙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之感。凯旋门为混凝土浇筑,外部用白色大理石贴面,檐壁上刻着凯旋门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装门面上使用的组合柱式是罗马现存的最早实例。 罗马 图拉真纪功柱(Trajan’s Column,113年) 位于图拉真图书馆的中央内院中。柱高29.77米,连同下面的基座共35.123米,直径0.71米。柱身满铺雕刻,内容是图拉真东征的故事。雕刻象一条长带一样,1.17米宽,绕柱23匝,总长244米,共有人物2500个。柱子中空,内有石梯可盘旋而上。柱顶原有图拉真的立像,1587年被换为圣彼得像。纪功柱所在的内院很小,长宽只有十余米,人们可以到两旁图书馆的楼上去观察柱身上的雕刻。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Basilica) 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Apse)。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当中部分宽而且高,称为中厅(Nave),两侧部分狭而且低,称为侧廊(Aisle),侧廊上面常有夹层。图拉真巴西利卡与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罗马巴西利卡的两个典型例子。 巴西利卡的型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学与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 图拉真巴西利卡(Basilica of Trajan,98.112年)拉于图拉真广场的北端,与广场、图书馆、纪功柱和神庙密切组合为一个整体。内有两个半圆形龛。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Basilica of Constantine,310-313年) 位于罗曼努姆广场旁。大厅平80.77米,顶高36.58米,由三个十字拱组成。南北侧廊覆以跨度23.16米的筒形拱。 罗马 哈德良墓 135-140年 位于城市西北台伯河西岸。直径73.2米、高45.7米的鼓形建筑,立在约90米见方、高22.9米的台基上。该墓在中世纪时被教皇用作为碉堡,称之为“圣使的宫殿”(Castle of S. Aangelo),现为博物馆 。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 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
/
本文档为【外国古代建筑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