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春秋霸事笔记》齐册(一)

《春秋霸事笔记》齐册(一)

2013-07-04 14页 doc 91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1023

暂无简介

举报
《春秋霸事笔记》齐册(一) 春秋霸事笔记 第1章 小贩和逃兵(1) 窘困的少年 所有的传奇只是最后才被知晓,被崇拜。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是稀松平常的存在,泯然众人而已。等到这些貌似平凡的人做出非凡成就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惊讶和赞叹,开始觉得神奇和不可思议。 历史并不是玄幻,它的所有“天命”归根结底都是“人为”,如何看穿这些表象?寻觅最开始的足迹,才会真正明了其中的奥秘。 所以,我们的传奇,要从传奇诞生之前讲起。 反正挥写春秋第一个霸业的伟大人物,一开始只是一个很穷困的年轻人,...
《春秋霸事笔记》齐册(一)
春秋霸事笔记 第1章 小贩和逃兵(1) 窘困的少年 所有的传奇只是最后才被知晓,被崇拜。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往往只是稀松平常的存在,泯然众人而已。等到这些貌似平凡的人做出非凡成就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惊讶和赞叹,开始觉得神奇和不可思议。 历史并不是玄幻,它的所有“天命”归根结底都是“人为”,如何看穿这些表象?寻觅最开始的足迹,才会真正明了其中的奥秘。 所以,我们的传奇,要从传奇诞生之前讲起。 反正挥写春秋第一个霸业的伟大人物,一开始只是一个很穷困的年轻人,而且到了三十岁依然没有什么成就,他的出生根本没有任何真实的历史记录,据后来的史料猜测,他的出生时间大致是公元前725年,那是春秋乱世的早期。 一直稳固地统治着天下三百多年的周王室,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之后,彻底地崩溃,渐渐走向了衰亡,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东周。 东周时期,天下处于群龙无首的地步,周王室封的二百多个诸侯国逐渐开始发动战争,掠夺土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天下的每一个区域逐渐突现出实力最强的诸侯,它们分别是:齐国(山东东部)、鲁国(山东西部)、宋国(河南东南部)、郑国(河南西部)、楚国(湖南湖北)、晋(山西)、秦(陕西中部)、吴国(江苏南部)、越国(浙江)。 整个天下出现诸侯各据一方的局面,各方的巨龙相互联合、争斗、撕杀,几十年来硝烟弥漫,始终也没有分出胜负,这场群龙之间的撕杀越演越烈。 在硝烟弥漫之中,没有人察觉到这样一个平常的年轻人已经出世,在史书上有记载关于这个人的痕迹的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并且仍在遭受着人生的惨淡。他的名字叫管仲,字仲,名夷吾。《史记》中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其他史料上面仍没有详细的出生说明,颍上在现在的安徽省。(管仲是齐国的宰相,是春秋以来的第一位社会改革家,) 据说,管仲的父亲壮年时从颍上到齐国国都做了大夫,管仲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来到了齐国,可惜,父亲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去世了,这对于管仲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接着,年少的他就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饥饿。 如果在太平盛世,做到知府这么大的官就能留下些家业,但是,在周王朝衰落的乱世,他的父亲没有给他留下他和母亲今后足以糊口的财产。 在《礼记*王制》中记载:“下大夫食72人。”也就是说一个官职为下大夫的人一个月拿的工资相当于72个人一个月花在吃饭上的钱的总和。这表明,即使在和平年代,管仲的父亲能拿到的工资,也是十分少的。后来管仲自己回忆起父亲死后的那些年,他几乎每年都要去做一些生意来维持母亲和他的温饱生计,可想他的父亲根本就没有留给他们多少遗产。 饥饿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然后才是如何在坎坷的人生中稳固自己的地位,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他的抱负是中国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业,在没有任何范例的情况下,面对着春秋各国混战的试卷,他足足经过了70年的经营才挥写下这张为后人景仰和模仿的历史答卷。 平庸小贩 管仲的人生简历分成了四段,我们就从公元前725年到公元前698年这一页开始解读,看看埋藏在史料中关于他的那段早期模糊不清的历史之谜。 管仲年少的时候就满腹经纶,发表过一番旷世奇谈,但他的那些治国的理念对于当时喜欢用战争来说话的齐国国君齐僖公来说,只是一个穷书生在吹牛皮,根本是纸上谈兵。在那个年代,这样的说客相对于后期的战国也已经不少了,在各国诸侯眼里都是些想靠吹牛做大官的人,很少有诸侯或者政府高官会认同他们,于是,管仲也被一竿打倒,和他们归为一类。 无奈之下,管仲只好另谋出路,这位后来的“春秋第一相”便有了他最早的职业:逃兵和小贩。 或许在他逝世的时候,有的老人还记得他曾经只是一个小贩——碌碌无为、被人看不起的商人。 为了维持生计,照顾老母亲,管仲只好和他最好的朋友鲍叔牙合伙做些生意,一个旷世的奇才做了最卑贱的小贩,忙碌地穿梭在街巷。而在当时商人的眼里,管仲只是个很差劲的小贩,不会逃税,不会缺斤短两的手段,不会掺假,还满口仁义廉耻,连同行的小贩们都耻笑他。 在《史记》中,管仲曾经这样回忆他那段辛酸的往事:“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大意是说:我一开始很穷苦潦倒,曾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成的时候,我经常拿得多,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心,知道我是因为太穷才那样。我以前给鲍叔牙做事情,常常赔钱坏事,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我是没有等到时机。 第2章 小贩和逃兵(2) 做生意并没有使他成为当地的有钱人,只是刚刚够他和母亲生活花费,勉强维持着温饱。但这段艰难的行商贸易的经历却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商业理论知识和经验,为后来他在齐国进行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这段不利的困顿也强烈地磨练着他的意志,有句很俗的话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管仲当然不甘心就这么过着小贩的生涯,即便是发了财,做了首富,在当时那样的乱世,钱保不了性命,所以也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一个人最好的出路就是为官,辅助国君治理国家,这才是一单最大的生意,政治的大生意——权力。后来像张仪、吕不韦,也都是做这种生意的政治商人。 可耻逃兵 在通过正规渠道的游说没有得到任何效果之后,管仲又试图通过当兵来寻求或者说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在史料某些字眼里,我们得知管仲在从商的前后,参与过一些战役,临时带领过少量兵马。当时打仗的兵有一部分是从百姓中临时征调入伍的,打完仗后再重新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兵役”,相当于义务。 管仲的父亲曾经是齐国的大臣,管姓族人里仍有许多人在齐国政府里做官,管至父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管仲的父辈,在齐僖公手下做将军。管至父见管仲文官的路子走不通,就让他临时带领征调上来的小队兵马,参加了公元前699年“宋庄公贪赂构兵”事件中的一场大战。 在那场战役中管仲看出齐军将败,提前带人撤退,成了跑得最快的“逃兵”,被人耻笑为胆小怕死,排在队伍后面,跑得比谁都快。后来,管仲被处罚,从而也没有在武官的道路上爬上政治舞台,而不得不继续行商来维持生计。 周而复始的失败,苦难的人生又要从头开始,尽管如此,管仲仍然坚定着心中的远大抱负。 前方是临淄 一年后的某一天,公元前698年春,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管仲穿上破旧的衣服,又要重复往日的贸易路途,为了今后的度日糊口。 在许多人看来他或许将一辈子这样过下去了,官做不了,兵也当不好,还能有什么出息?平庸的人们就是这样谈论这个时常从他们身边默不作声经过的年轻人。在他们看来,从小一起玩耍的三个小孩里面只有他仍没有什么作为,鲍叔牙已经在政府部门做了小官,召忽都做了齐僖公儿子的老师,就他没有出息,想来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管仲没有辩解什么,或许他们说的对,历史就将这样埋葬他的一生,他只是姜太公封地里的一个普通的百姓,或许后世的史学家们会在趣谈里讥笑这样一个人“三仕三见逐于君”,“三战三走”。 管仲把老马套上,牵出来,叹息了一口气,转身道别了年迈的母亲,作别鲍叔牙,去长途贸易,谁也没有预料到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行商,日日夜夜不断重复的命运即将结束。 什么样的历史在等待着他呢?没有人知道,但他一直领悟着这么一句话:“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身之与车”。大致意思是说:“做事情有可能成功,有可能不成功,如果没有成功,可能是因为机会运气不佳,但如果你不去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历史是不会等待你的,任何成功都要自己去不断努力,或许暂时失败,但只要没有放弃努力,总有一天会成功,管仲在此刻仍没有放弃努力。 在这次长途贸易中,他在春天丛林茂密的山间迷了路,疲惫和饥饿使他想起自己的不遇,仰天长叹:“天妒我管仲,非我不广。”管仲以为命运之神安排他死在这荒郊野外,尸骨无存,感叹并非自己没有努力。 但是历史不会让一个一直努力的人就这样的死掉,管仲昏沉地趴在马背上,晕晕忽忽地走了很久。这趟出门已经有七八天,他闻到绿草夹杂着尘埃的气息,迷糊地抬起头,望见前方居然就是临淄,齐国的国都。 第3章 从小贩到公子老师的转变(1) 机会来临 这是公元前698年,很平常的一天,临淄百姓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趴在马背上,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脸色惨白,这个人显然已经迷路了几天几夜,十分饥饿。 有句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管仲是不信这个的,他觉得现在最好的“福”就是有一顿美味的饭菜。人要是饥饿到喘气都艰难的份上,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奢望。 大家试想一下当时的场面,管仲回到了他经常贸易要经过的那条街,有认识他的人在一旁小声地议论:“管夷吾怎么弄成这样?”(夷吾是管仲的名,仲是他的字。) “哎!”又有人叹气。 管仲知道那是人们在感叹他的不遇人生,他没有理睬,向四周扫了一眼,找了一个小饭店坐下,吩咐服务生给他的老马喂最好的食料,自己却要了一些价格便宜的食物,猛吃起来。 边吃着,边听旁边的人们谈论各国的战争叛乱,有人感叹:“这个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安定些!”另一边的饭桌上,几个人在谈论稻田干旱的事情,其中有人唉声叹气:“老天,怎么还没有下雨啊!求求你!老天爷赶紧下场雨吧!否则,田里的苗要枯死了,到时候,我们可吃什么啊!” 管仲内心一震,不由感慨:“在这么一个战乱的年代,人们希望和平犹如百姓渴望甘霖,就好像他饿了好几天,想要吃一顿饱饭,谁要是给他吃一顿饱饭,就是他的恩人。” 一个平庸的小贩在饭店里得到了最原始的感悟。 管仲的恩人是他的母亲,老母此刻还在家中担心他,想到这里,他狼吞虎咽了几口,结账的时候,他吃的饭钱还没有喂给马的料钱多。 管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知恩、孝顺。其实,我们都没有彻底理解他后来说的那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鲍叔牙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知己,他把他放在了第二位,第一位也就是最重要的是什么人呢?父母!在管仲看来,父母重于身边任何一个人。 管仲牵着老马,出了饭店,心里思索着刚才的那个感悟,正往家里赶的时候,遇见了自己的好朋友召忽。 召忽和管仲、鲍叔牙三个人是从小认识的好朋友,史书上大多只渲染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因为鲍叔牙在关键的时候举荐了管仲,但当时管仲和召忽的情义也同样深厚,他们俩也有共同的特点:素有大志。 召忽看见管仲牵着驮货的老马走在大街上,立刻叫住了他,说正在找他呢。 找我?管仲本来想躲开的,自己这副狼狈样怎么好去见自己的朋友?况且召忽的身份不一样,是国君的公子的老师(那时候凡是国君的儿子都称公子),这样打招呼很没有礼貌。但对方直接叫住了他,还急匆匆地说是找他,而且找了半天。 管仲问:“什么事情啊?我这些天在外面跑货。” “国君找你去做公子纠的老师,马上跟我走吧。”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僖公,纠是齐僖公的第二个儿子,召忽就是他的老师。在这种战乱的年代,特别是到了要更替国君的时候,各种势力就开始拉拢人才,管仲被召忽推荐给了公子纠和齐僖公。 “好的,等我回家见过了母亲,交了货,再跟你去。”管仲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只是微微一笑,继续往前走,但他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对于他来说,机会来临了,如果做了国君儿子的老师,那么他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 第4章 从小贩到公子老师的转变(2) 做公子的老师 管仲交了货,拜别了母亲,迎面吹来暖风,树上已经有些知了在叫唤。他先去见了齐僖公,其实,他们以前见过几次面,管仲曾经跑去向齐僖公推荐他自己的那套理论,但都被赶了出来。 此时的齐僖公,受到去年“七国大战”败绩的影响,脸色苍白,他没精打采地看看管仲说:“你就是前几次老拿些理论来烦我的那个管夷吾?” “是的。”管仲在下面心想:上次大败之后,齐僖公应该有些后悔常年对外用兵,或许现在,这位征战多年的国君能耐下心来听他的那些策略。 “哦,你毕竟是有些学问的,寡人虽然厌恶你这样的人,但还是喜欢有学问的人才,寡人命你去辅佐公子纠,愿意吗?” 没等管仲说愿意,齐僖公就睡着了。当年豪情壮志的英雄,史书上称为小霸主的齐僖公如今累成这副样子,说着说着就会睡着。管仲内心感慨,退了出去,接着,去见公子纠。这是规矩,先面见国君,再去见公子。 公子纠见到自己老师召忽引见的这个人,十分高兴。管仲不仅满腹经纶,而且相貌俊朗、身材魁梧。一般人的第一感觉都是丑的人让人厌恶,英俊的人让人喜欢。公子纠充其量也就是这么一个很俗的人,他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管仲的才华,或许他也根本看不到。他从小在“母亲做主”的恶劣条件下长大,凡事都不用他思考,母亲会他的一切,所以,没有多少聪明劲。虽然他不是长子,但有一点是管仲看重的,就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娘家做后盾,他的母亲是鲁国先君的女儿,这个身份对于做国君还是有点希望的。 齐僖公一共有三个儿子,最长的叫诸儿,其次就是纠,最小的是小白。最让齐僖公担心的是小白,这个孩子从小没有母亲,很顽皮。这年齐僖公的内心依然抹不掉上次“七国大战”的耻辱,没能攻打下纪国的遗憾,又感觉自己不久于人世,人一到了死亡的边缘,就会想到身后的事情。大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二儿子不怎么聪明好学,目前已经有两个博学的老师教导,现在,只有小儿子很顽皮,也很机灵,需要一个人来管束,找谁呢? 想了几天,齐僖公想到了鲍叔牙。因为这个人很温顺,很贤德,还因为他的贤德有些愚笨的成分,齐僖公经常批评他做事太讲究礼节不果断,这样的人或许去管教顽皮机灵的人很有效,能像化学反应一样中和。齐僖公就派人去找鲍叔牙。 听到这个消息,鲍叔牙很郁闷。他早就听说公子小白是那种调皮捣蛋的人,很难管教,又比较顽固,只和国老高僖谈得来。让他去教这样的人还不如打他一顿,可是不接受任命的话就是违抗君命,小则撤职,大则杀头,那怎么办? 鲍叔牙想到一个通用的办法:装病。生病了就不用去了吧,这种伎俩沿用至今,屡试不爽。鲍叔牙如果不去做公子小白的老师,那么历史将重演,因为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也就是说,后世那段鲍叔牙举荐管仲的千古美谈就不可能发生,相应的也没有齐桓公和管仲创下的一代霸业。 那么是谁使得这段称霸的历史继续上演?这时候,有两个人听到鲍叔牙不去接受任命的消息,跑去揭穿他的伎俩,劝他去做公子小白的老师。 这两个人是谁呢? 第5章 完美企划案 三足鼎立的梦想 没有读过《管子》的人万万想不到,后来的那段鲍叔牙举荐管仲,管仲因此为齐国创下霸业的美谈正是出自管仲自己的手笔。这里独家揭秘,暂时没有一本书会讲到这个秘密。 《管子》中的记载解答了这段藏在背后的历史之谜:跑去劝鲍叔牙接受齐僖公任命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召忽,另一个正是管仲。 两个人去看望鲍叔牙,鲍叔牙躺在床上,发着微弱的声音说:“两位仁兄!我病了,不能起来给你们行礼。” “别他妈装了,起来!” 鲍叔牙一乐,从床上就蹦起来了,笑着问:“来做什么啊?” “劝你啊!” 大约就是这么个情节。 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要去劝谏鲍叔牙呢? 召忽其实并没有劝谏鲍叔牙的意思,只是被管仲拉去,因为这样的事情,管仲觉得他一个人去劝,鲍叔牙未必肯听,两个好朋友一起劝,把握就大一些。 那么,管仲的目的是什么呢? 鲍叔牙这次很不理解,以前那些事情他还能明白,他在历史中号称管仲的知己,管仲曾经分东西都是自己给自己分得多,是因为他太穷,打仗逃得最快,是因为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仁孝嘛!这些都可以理解。现在我鲍叔牙做不做公子小白的老师怎么会影响他? 鲍叔牙虽然不解,但既然好朋友相劝,自然是好意,暂且听听吧。 《管子》中有当时谈话的详细过程,这里把它剖析一下。 解读其一:管仲提出自己心里的一个长远打算,他觉得齐国目前的形势,是齐僖公老了,将来即位的是他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般是长子。 如果是长子诸儿,他觉得这个人做不长,性格暴烈,淫乱无度,名声也不好。 诸儿一旦倒台,那么有希望继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公子纠,另一个就是公子小白。按长幼的顺序,当然是公子纠,但是现在的世道如此混乱,有能力者居之,谁都说不准最后赢的到底是谁。 万一是公子小白呢,如果到那个时候,鲍叔牙是他的老师,那么我们就可以明哲保身。如果是公子纠继任,我们也可以明哲保身,引见鲍叔牙过来共事,两全之计。 这就是管仲的“成名”策略,一个完美的“企划案”,“吾与尔各辅一人,若嗣立之日,互相推举”,一个如意的算盘。谁辅佐的公子做了国君,要举荐对方,这是管仲和鲍叔牙当初的约定,后来,鲍叔牙是信守了约定,举荐了管仲,而这个约定是管仲自己的谋划。 解读其二:在这里,还出现了另一个潜藏的历史预兆,预兆着这三个人的归宿。 召忽本来是管仲拉来劝人的,听管仲这么一说,反过来劝鲍叔牙推辞掉这份工作。他认为齐国最后继任的只能是公子纠,让鲍叔牙也去做公子纠的老师,并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意识是说我们三个人就好像鼎的三只脚,有我们三只脚,鼎就可以支起来,暗示得天下。 这跟《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的说法类似,可刘备两个都得到了,却只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召忽这个想法是很大众化的,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大家一起干嘛,团结合作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不错啊! “不行。” 恩?管仲不赞成三个人同时辅助公子纠,甚至说公子纠即使继任了,也不会有什么建树。此时,管仲和召忽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和冲突,话题从三个人是否一起辅佐公子纠变成了公子纠做不做得上国君。 召忽认为如果公子纠做不了国君,“虽得天下吾不生也”,表达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召忽表明自己的志向)。 管仲认为自己的存在并不是为了公子纠做不做国君,“岂死一纠哉”?而是为了齐国的社稷,自己的死是因为国破家亡而死,除此之外,自己就好好活着,为齐国作出贡献,自己活下来,是对齐国有利,没有利就去死(管仲表明自己的志向)。 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未来的猜测的争论,更是两个人在表达自己对“义”的理解。“义”是什么?管仲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是为国家之“大义”,召忽是为忠诚之“小义”,两个人都没有错,这就是“义”的两种表达。 这一番话也成为后来他们各自结局的预兆,一个为齐国社稷做了“生臣”,一个为君臣忠孝做了“死臣”。 对于鲍叔牙,可以看出他在“义”上偏重于管仲理解的“大义”,他是一个以国家社稷为重的人,所以,他后来会举荐管仲,“鲍叔即进管仲,以身下之”,可以看出来他的内心世界俱有纯洁的“大义”,产生共鸣。 解读其三:由此,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在“志”与“道”上的区别。 管仲和召忽是志同,道不合。 管仲和鲍叔牙是志不同,道合。 鲍叔牙和召忽是志不同,道也不合。 所以,最后产生的结果是鲍叔牙接受了管仲的意见,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他们是“道合”。 未曾谋面的“君臣” 鲍叔牙虽然接受了任命,但是,担心教导不了公子小白这个顽皮的孩子,于是,经常去请教管仲。 《管子》中也有一段管仲指教鲍叔牙的话:“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事君者无二心”。就是说作为人臣要鞠躬尽瘁,不鞠躬尽瘁的话,君主就不信任你,不信任你就不听从你的建议,不听从你的建议,那么,事业就难以成就。总而一句话,就是尽忠竭力,这话后来造成了两个人狭路相逢时的较量,各为其主。 但是,公子小白并不是传言中的那么顽皮,他对鲍叔牙很尊敬,很礼貌,许多事情都去请教鲍叔牙,这就是自古明君的一个特点,尊重贤者。鲍叔牙不明白的时候,又会去请教管仲,管仲告诉鲍叔牙,鲍叔牙再教给公子小白,这其实是潜藏在这段神秘历史中微妙的联系,管仲和公子小白注定是有缘分的。 在此之前,管仲和公子小白几乎没有见过面。曾几何时,或许公子小白和老臣高僖在谈经论道的时候,曾经听到过府门外管仲的叫卖声,可能坐车经过管仲的摊位前,也可能在管仲被齐僖公骂吹牛赶出宫时擦肩而过。 公子小白真正注意到管仲的时候,是管仲出任他哥哥的老师,也就是鲍叔牙做他的老师的那段时间。他远远地看见公子纠车上多了一个人,相貌魁梧英俊,随口就问身边的鲍叔牙:“那个人是谁?我怎么从来没见过。” 鲍叔牙回答:“他是我的朋友,叫管仲,现在做公子纠的老师。” 既然是自己老师的朋友,公子小白也就不好问东问西,这是礼貌,直到管仲后来射了他一箭,他才开始在意这个似乎一直和他有着某种联系的人,但这都是后话。 第6章 治国策略推销的失败 管仲虽然提出了长远的推测:非纠即白,但那是以后的谋划,目前齐僖公还没有死,他的第一个目标还是要投向这位好武力的国君。既然齐僖公给了他一个做公子纠老师的机会,也同样给了他一个接触国君的机会。他现在的任务就是要把他的策略推销给这个国君,灌输给这个国君,让对方信服,用他的治国理论治理齐国,使齐国强大。 所以,他一开始其实就是个推销员,是在春秋逐渐兴起的策略推销团体中普通的一员,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推销自己,当然他没有那些厉害的“说客”般的口才,只有坚韧不拔的勇气,每一次都厚着脸皮去敲开那些元首的大门。 每天,他找寻着机会向齐僖公说他那番已更加完善的治国策略,有时候他就在宫门口等,有时候托太监传报,都没有结果——大部分时间,齐僖公什么人都不见。 后来,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一个好心的太监看这个青年人几乎每天都来,就在合适的时间帮他传报,齐僖公才让他进去,并表示会耐心地听他说一说他的治国策略。 “主公欲霸天下否?”管仲直截了当地问的第一句话。 齐僖公点点头,示意他往下说。 “当今天下周王室……”管仲停下了,为什么停下了呢?因为齐僖公睡着了,好像他的大论是催眠曲。他惨淡一笑,悄悄站起来,退了出去。 没有多久,这位以武力有所建树的小霸主齐僖公就这样睡去了,再也没有醒来,好像冬眠了一样,沉静在一个梦里。 管仲的第一个希望破灭了。 《左传》桓公十四年经(《左传》为鲁国史官所著,因此书中所有时间线索均以鲁国历史为纲,全书又分“经”、“传”两部分。):“冬,十有二月丁巳,齐侯禄父卒”。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给这个没有报成“世仇”任务的伟大领袖祈祷,希望那些在他发动的战争下死去的人们宽恕他。 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葬下了这位只听了管仲一句半大论的国君,或许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是最认真听的一位。 有人说:“齐僖公死了,可以再跟下一任国君去说嘛!” 你知道下一任国君是谁吗?是那个有点才能却荒淫无度的齐襄公,传言他和自己的妹妹有染,并且性情暴躁。即使是这样,管仲也没有放弃,虽然他知道结果会是失败,但还是去试了试。 “什么事情啊?”齐襄公从外面进来的时候,看见自己弟弟的老师管仲站在门口等他,于是问道。 管仲跟进宫门去,还是那句开场白:“主公欲霸天下否?” 嗯?齐襄公接下去连半个字都不想听,一脚就把管仲踹了出去。就像推销员上门推销别人不感兴趣的产品,被凶狠的主人赶了出来。 管仲被踢了一脚,感到很疼,疼的是心,是内心的理想。吃了闭门羹,让人很难受,同时,内心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矛盾——我的这套治国策略到底有没有用,为什么没有人接受呢?就好像作者写出一部作品,被遇到的几个出版社拒绝,于是,作者就会想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人喜欢看呢。 其实,细细想想,管仲的确是要挨那么一脚,打个比方,就好像老师跑去跟街上的流氓说:“你想考博士吗?”流氓不打你一顿才怪呢,齐襄公就是这样的流氓。 那么,齐僖公呢?他为什么听了一句半呢?因为齐僖公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对于“称霸”这两个字是感兴趣的,所以,能够听管仲讲下去,只是他和管仲对于称霸的方式理解不同,他的思想里靠的是武力,管仲的理论里靠的是以“仁义”服天下。他才会听到下面半句就不愿意听了,不合他的口味,也可以说“作品不适合读者的口味”。 而对于齐襄公,他根本连称霸天下的野心都没有,所以,他听不下去,只听到管仲开口问的第一句“主公欲霸天下否?”就把他踹出去。对于烂泥,用再好的水泥也未必能扶起来。 至于齐桓公,他是后来第一个听完管仲长篇大论的人。他为什么能听完呢?因为他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却找不到称霸天下的方式,有心无策略。所以,他遇见了管仲,供求相需,交易就成功了。 以上就是父子三人对管仲的创始称霸理论的态度。 而现在,命运之神再次离管仲而去,就像清早起床好好的晴天,正在沐浴阳光,一片乌云飘来,下起连绵淫雨。他感觉到沮丧,似乎是上天故意在捉弄他一样。他仰头看看那片乌云,心里又忽然生了那么一个念头:“雨总有下完的一天,晴天总会来临。” 淡淡一笑,转身过到屋里,拿起《六韬》来看,看到其中布阵观察敌情的妙计,不禁惊叹感慨,妙!又感慨自己没能和太公生在同一个时代,那么他将受益非浅! 第7章 心中的指明灯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一个偶像或者说标榜,它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像组合玩具一样拼凑起来的一个自我模型。它的作用就好像海面上的照明塔,告诉你往哪个方向前行,否则,你在茫茫人海很容易迷失,丢失坚定的信心。 管仲在这种硝烟弥漫的乱世和不遇的人生中,是怎么坚持地走下来的?他失败过许多次,被许多人看不起,那么,是什么样的指明灯使他继续航行? 当然这样的事情不会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后人写的《管子》和他所做的事情上去解读:管仲内心深处的心灵密码。 管仲清晰地记得,那是父亲健在的日子,而且刚刚来到齐国,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离开故乡颍上,来到齐国国都。有一天,父亲就给他讲述了齐国祖先姜太公的故事: 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号飞熊。 他当时生活的那个年代也是个乱世,是商王朝走向灭亡的时期。那个时候,他勤学苦读,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曾经尝试去挽救衰败的商王朝,拯救天下万民于水火,可是,姜子牙每每进言,都惨遭失败。 于是,他弃官离开了朝廷,前往现在的燕国(辽宁)一带隐居。不过,他没有放弃,依旧在潜心苦读。隐居的时候,他大约三十岁左右,一直攻读了四十年,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商王朝还没有到灭亡之颠,所以,整整等了四十年。 四十年之后,他七十多岁,听说周伯姬昌施行仁政大得人心,有兴周灭商之雄才大略。于是,他不辞辛苦前往渭水之滨,在那里垂钓,等待机会。当时,他直钩垂钓被人讥笑,可他没有辩解,一钓就是三年。 当他八十岁的时候,周文王姬昌因为一个梦,来到渭水河边遇到了他,任命他为攻打商朝的最高统帅。在此之前,他足足等待了五十年。后来,经过无数挫折,终于打下了商王朝,建立了今天的周王朝,创造了一番伟业。 “所以,人即使怀才不遇,也不要气馁,要不断地努力和等待。明白了吗?孩子。”父亲这样总结道。 “嗯,明白!”当时年幼的他这样回道。那时候的小管仲未必听懂了这个故事,却在隐约间明白了父亲想做姜太公那样的人。 从那个时候起,管仲的心里就有了那盏指明灯,那盏灯照耀着他日夜刻苦攻读。后来,父亲去世了,父亲没能完成的抱负成了管仲一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忍辱负重,百折不挠。 到今天,他依旧没有成功,但他强烈地感觉到,总有那么一天,他也会像姜太公那样,遇到一位明主,实现他的抱负。 管仲合上那本兵法书,脸上浮现出寂寥的微笑,那是公元前695年,他已经等了三年。其实,从公元前698年到公元前685年,在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他已经品尝过无数次闭门羹,经历过漫长而绝望的等待,仍然没有看到命运的转机。即使这样,管仲仍然坚定着最初的信念:一直向前,直到天明。 而这一年也算是其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因为随后发生了一系列跌宕起伏的事件。 (第8章 政治事件) 乱伦恋引发的血案 头一年发生了一个天文现象:日食。据《左传》记载,那天鲁国的史官在屋里睡觉,也可能在茅坑里蹲得太久了站不起来,昏了头,就只在上面记载:“冬,十月朔,日有食之”。没有写下具体日期,比如丙丑之类的,后来,左丘明先生就严肃批评了这个已经死了好些年不知道姓名的史官,说他没有尽职。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94年,管仲还在猜测这个日食可能预示着什么的时候,齐都城内一阵喧哗,整个事件的发端就好像春天的阵雨,原本外面阴沉的天很平静,忽然“哗”的一声,大滴的雨点跟泼水一样下来。此刻的临淄城就是这样,莫名其妙的喧哗,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政治家的耳朵、眼睛和鼻子都是很警觉的,发生的这件事情首先轰动了整个齐国,接着震动了各国。对于齐国的百姓来说,这是一种气愤和不安的话题,很有可能会立刻带来他们讨厌的战争,影响他们安定的生活;但对于齐国政界的一些人士来说,这简直就是带来巨大契机的政治风波。许多野心家在蠢蠢欲动,管仲或许也是其中一员,此时越乱的局面越能带给他希望,但也有可能就此被骚乱埋没。 史料上对这件事情有特别详细的描写,其实,有些记录历史的史官也是狗仔队,只不过是历史的狗仔队,对某些事情也是特别关注。 这一年,鲁桓公决定出访齐国,具体什么事情呢?已经无从考证。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听说鲁桓公要访问齐国,自己就提出来要跟着去,因为她的娘家就的齐国,她的哥哥就是现在的齐国国君齐襄公,最重要的一点她和她哥哥有一段割舍不了的恋情,俗称乱伦。 有大臣就反对了,不能去,按规矩,探亲有探亲的时间,国君这是国事访问,夫人一起去不合规矩。 我们自家的事情,你别管!鲁桓公没有听这个多嘴的忠臣。 于是,鲁桓公和夫人就一起去齐国访问,齐襄公老远就跑过迎接,特别听说自己的妹妹也一起来了,很幸福,多年前的那段恋情有可以重见光明了。文姜是在齐僖公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嫁给鲁桓公做夫人,所以,时间很长,但是,两个人的感情还是念念不忘。 这次文姜和鲁桓公一起访问齐国,急不可耐,又跑去和齐襄公通奸。结果,鲁桓公发现了这个事情(自己戴了绿帽子),十分恼火地斥责了夫人文姜,文姜就告诉了齐襄公。 怎么办呢?丑闻败露了。齐襄公决定宴请鲁桓公,把他干掉,不能放虎归山,鲁桓公回到鲁国肯定要攻打齐国,报“绿帽子”的仇。 宴会上,齐襄公不断地给鲁桓公敬酒,鲁桓公发现了自己老婆给自己戴了绿帽子,正郁闷呢,也没法说,就一个劲地喝酒解愁。 来!我敬你。 齐襄公使劲地敬酒,心里有个潜台词,我很尊敬你这样的绿甲鱼,还憋得住。 人烦恼的时候最容易醉了,特别像鲁桓公这样憋气,酒气也上不来,就彻底醉了。 然后,齐襄公一使颜色,一位满身肌肉的手下就过来了,把鲁桓公扶起来,送他回馆舍,就在送鲁桓公回馆舍的途中,这位肌肉男叫彭生,很厉害的人物,在车上,就那么一拉鲁桓公,鲁桓公同志就恩了一下,见上帝去了,鲁桓公被抬出车时已死掉了。,验尸结果是骨头拉断,内脏破裂。 这是一件事关礼义廉耻的重大政治事件,轰动了整个天下。在鲁桓公访问齐国期间,齐襄公和已经嫁给鲁桓公的妹妹文姜通奸,被鲁桓公本人察觉,鲁桓公遭杀人灭口。《史记》中描述残忍的死亡原因是齐襄公派手下彭生抱着已经醉了的鲁桓公上车时,在途中将其“拉杀”,也就是活活地被折断肋骨而死,死因令人胆寒,就像电影里那种外表看不出太大疑点的死亡。 事件的预测 这件事情并不是秘密进行的,当时有许多随行人员,事后也没有进行杀人灭口的措施,所以,即刻之间在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管仲跑到大街上观察该事件在百姓心中产生的影响,回来跟公子纠说机会随时可能来临,静观其变,一旦发生叛乱,就奋勇而起,主持政局。 当时预测该事件可能导致重大的政治变化,这个政治变化有三点: 首先,是鲁国方面会立刻发动战争,为被齐襄公杀害的国君报仇。儿子为父亲报仇是理所当然的,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直到其中一方彻底的胜利。 其次,在鲁国向齐国发动战争期间,齐国国内的一些势力会开始窜动,借机推翻不得人心的齐襄公政府。 这些势力里面除了公子纠最有希望做上国君,还有先君齐僖公的另一个儿子姜小白。小白是公子纠同父异母的弟弟,上文说到过,鲍叔牙做了他的老师。这个人从小没有母亲,在当时乱世的一个衣食饱暖的宫廷里长大,孤独的时候思索的就是政治,而政治使他逐渐稳重起来。管仲当时对此人的评价是:“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这是因为他失去母亲后独立思考产生的,和公子纠正好相反。《史记》上又记载:“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僖”,好交一些朋友,高僖是当时齐国的老臣,世代是周王任命的监国大臣,权力和威望都很高。而齐襄公即位后,很不喜欢这个顽皮和多管闲事的弟弟;公子小白处境变得比较糟糕,其必然也会造反。 第三,也就是最终的结果,齐襄公政府倒台,公子纠将会和公子小白争夺国君的宝座,“非纠即白”。 在公元前693年,齐襄公的政府已经因为此事人心离散,许多大臣不满国君的做法,有些人已经意识到齐襄公即将倒台,就逐渐向有望成为下一任国君的势力靠拢,以防政府的倒台使他们的前程和官位不保,也有些投机分子想乘机发展自己的事业。 多变的局势 但是,政治局势千变万化,“鲁桓公被弑”事件没有像一些人期盼的那样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也没有引发国内过大的骚乱,其中值得深究的有三个原因: 首先,鲁国方面的软弱。继任的鲁国新国君鲁庄公年纪很小,且又是文姜的儿子,比较仁孝,导致他忍气吞声,不敢轻举妄动,从而减轻了齐国外部的军事压力。 第二,齐襄公找了一个替死鬼,就是那个“拉杀”鲁桓公的直接凶手彭生。把彭生一杀,推脱自己的责任,死无对证,减轻了部分的罪责。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齐襄公很聪明,他感觉到朝政动荡不安的时候,就想到利用军事上的成就来安抚百姓,把百姓的焦点移开,缓解民众不信任政府的危机。就在这一策略下,齐襄公完成了父亲齐僖公终身没有完成的事业,攻打下了世代的仇人纪国,雪洗了埋藏在齐国百姓心里的一个耻辱,《史记》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纪国国君在周王那里诬陷齐国国君哀公,齐哀公最后被施以残忍的刑法:烹。这是很早以前的仇恨,胜利的战争暂时缓解了一段时期百姓的怨言(但后来,齐襄公又去相会妹妹文姜,又发动了一次战争)。管仲发现即使是小的胜利,也会让百姓高兴,自豪,特别是“正义”的战争。 第四,百姓虽然口中有怨言,可还是希望过安定的日子,这是历代人民的特性,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造反的。 (第9章 公子小白流亡的前因后果) 撞枪口的小白 虽然没有发生大的动乱,但是,齐国朝野上下仍关注着该事件两个主角齐襄公和其妹鲁夫人文姜的动静,这对乱伦的兄妹当时被大多数国人唾弃,有人作诗《载驱》来讽刺此事,被收录在《诗经*齐风》中。 这个事件远远没有平息,鲁夫人文姜留宿在齐国和鲁国之间一个叫做“禚”的地方,一是暂时没有脸回去,二是还想念着齐襄公,兄妹的奸情没有因此告一段落,反而从隐蔽转向光明正大。在国内民怨逐渐消散的第二个年头,齐襄公不堪相思之苦,准备去禚见文姜。朝野又再次起了骚动,但无人敢言,对于这个荒唐的国君,他们或许已经失去信心,习惯了。 管仲听到这个消息,却没有太多的兴奋,因为他感觉到了这对男女爱情的力量,隐隐有些凄凉:如果自己是一个读者,面对的是一本书里的故事,或许他会为他们生在同一个家庭而感到可悲,这种爱情假如没有兄妹的身份夹杂在里面,将多么伟大!可自己是一个政治家,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 齐襄公也觉得自己要去面对残酷的现实,此刻正抱着一种谁来劝我我杀谁的决心,要去和文姜相会,爱情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包括舍弃江山。 这个时候,管仲那边没有动静,他是聪明人,他建议公子纠静观其变。可是,刚直的鲍叔牙不一样,他的内心世界特别重视国家社稷,他建议公子小白去劝谏齐襄公:“君以淫闻,为国人笑,及今止之,犹可掩饰,更相往来,如水决堤,将成泛滥,自必进谏。”别人巴不得决堤泛滥,可鲍叔牙不行,他就是那种性格,后来,管仲临终前说他太刚直,不适合做相国,的确是这样。 公子小白听从鲍叔牙的建议,真的要去撞那个枪口,他也觉得保住国家社稷最重要,一旦发生叛乱,社稷可能就不存,姜氏几百年的基业就可能毁灭。他决定去见齐襄公,劝阻那头充满欲望的发情野兽。 管仲听到鲍叔牙告诉他公子小白已经进宫去劝谏齐襄公,惊讶地说:“你疯了。”然后,叹息地说:“如果能活着回来,就赶快跑吧。”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正式对立,因为当时共同的对手是齐襄公。 鲍叔牙问:“为什么?” 管仲真想打他一顿,但他也知道鲍叔牙的性格就那样,摇头道:“得罪了一头发情的野兽,它随时会胡乱发动攻击的。” “是啊!”鲍叔牙站了起来。 管仲的这番话表面是出自对事情的分析和劝告,但还有另一个企图,就是想乘机支开这个可能会与他们争夺位子的对手,目前看,齐襄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去和文姜私会,国内局势紧张,随时有可能发生动乱,不管是成是败,天下就都属于他们的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只能远远地看着。 鲍叔牙急匆匆地从管仲那里出来,赶往宫中,心里企求公子小白安然无事。 公子小白流亡 听了外面那些风言风语,在宫中憋着一肚子气的齐襄公此刻正没地方发泄,终于碰到一个人要来阻止他,而且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弟弟,他顿时大怒,公子小白一开口,他就拿脚上穿着的木屐砸过去,喊着要杀公子小白——要是别人还就真杀了,好歹顾及是自己兄弟没有下手。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公子小白的流亡是自身导致的,还是管仲的手笔,其实有很大的悬疑点: 其一,在那么严峻的政局下,明明齐襄公是个暴脾气,对来劝阻的人会开杀戒,公子小白那样聪明的一个人,为什么要犯傻去撞枪口呢?必然是有人在怂恿。谁的怂恿公子小白会听呢?当然是鲍叔牙,但是,鲍叔牙如果要劝阻,为什么不自己去呢?他不至于笨到让公子小白去冒生命危险,必然是有谁“启发”“指导”了他,这个人可能就是管仲。 其二,公子小白去劝阻齐襄公,如果被齐襄公杀死,对谁有利呢?当然是公子纠,因为接下去,如果发生国内叛乱,齐襄公一死,那么,公子纠的竞争对手就是公子小白,到时候必然是一番争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是,在没有发生叛乱之前,就把这个竞争对手提早解决掉,那公子纠做齐国国君的胜算就很大。根据后来鲁庄公送公子纠回国的时候、管仲刻意要先除掉公子小白可以看出,管仲早就想除掉此人了。 其三,齐襄公既然当时没有杀公子小白,说明公子小白的性命还是没有危险的,那他就没有必要立刻逃跑,而拱手把机会让给别人。 后来,管仲听说鲍叔牙真的带着公子小白跑了,去了附近的一个叫莒的小国,就对公子纠说:“我们也随时准备吧。” “准备什么啊?”公子纠不解地问。 “逃亡或即位。”管仲的两个猜测,他的话里把逃亡放在了前面,说明概率要比即位高一些。 公子纠还是不懂,看看身边另一个老师召忽,召忽心里明白管仲的推断。齐襄公既然没有把来进谏的公子小白怎么样,说明这个淫乱的国君目前还顾及兄弟情意,没有彻底发狂,一旦他六亲不认的时候,那就要赶快逃亡。 如果说齐襄公被哪个愤慨的义士给谋杀了,或者发生叛乱,公子纠就有很大机会做国君,但这个前提发生的概念并不高,管仲这边得做好两手准备。 (第10章 齐国的叛乱) 齐襄公之死 管仲整整等了七年,终于等到了那场暴乱,齐襄公倒台,并且遇害。 首先解读一下引起“齐襄公之死”的根源。其实,主要就是他“忠贞”的乱伦之恋与当时严格的礼义观念相违背,即便在现代开放的社会来看,这种兄妹的乱伦行为也是受人唾弃和咒骂的,更何况在当时封建的伦理下。周礼中:女人不能嫁给同姓,更别说是兄妹,如果他在“案发”之后马上收手,或许还不会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然而齐襄公一意孤行。 《左传》庄公二年经记载:“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政治事件的两个主角破除一切障碍再次相会,齐国国内人心惶惶。 管仲在自己治国策略的第一条明确说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也”。就是说礼义廉耻混乱的国家,早晚要灭亡,正是有礼义、廉耻的引导,人们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能维持安定而平和的生活秩序。 接着,《左传》庄公四年经记载:“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这对男女又相聚,无人敢管。后来,又在齐国和鲁国之间防这样的地方多次相会,而且据说一起看流星雨,“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对男女越来越肆无忌惮,浪漫无比。 虽然齐襄公利用战争等手段缓解了国内外的压力,但矛盾没有解决,越积越多,终于在公元前685年,得到了爆炸性的释放,齐襄公在这场叛乱中遇害。《左传》庄公八年传中记载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叛乱前的天气: 上文说到过流星雨,“秋,大水。无麦、苗”,济水涨了潮,淹没了齐国、鲁国一带的禾苗。有时候自然现象引发的事件就是某一种预兆,往往它们的根源来自人的行为反应。河道不治理,自然就涨水;常年不修水库,就会干旱——这也反应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情况。 导火线: 因为当初打仗的时候,齐襄公派两个将领驻守在一个疾苦的地方,答应他们等到瓜成熟的时候就派人来轮换他们,结果,这两个将领请示了好几次,齐襄公屡次推脱,言而无信,这两个将领不堪驻守在疾苦之地,恨齐襄公无信义,决定谋反。 暴动经过: 十二月左右,齐襄公出去游玩,到比较远的狩猎场打猎,住在行宫里。白天打猎的时候, 遇到一头大猪,横冲直撞地出现在齐襄公的车子面前,旁边有臣子说:“这是彭生啊。”就是那个做了齐襄公的替死鬼的大力士彭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大概是心有怨言,替彭生报不平,或许真的是彭生显灵。 齐襄公听到这话就大怒,拔箭就射去,那头大猪不怕,站立起来大吼,吓得齐襄公从车上摔了下来,弄伤了脚,一只鞋子也不见了。遇上倒霉的事情,齐襄公很恼火,把那个没有找到鞋的随从打了一顿,用鞭子抽了三百。 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造反的两个将领连称、管至父知道齐襄公出来打猎,准备在晚上袭击齐襄公的住处,正带领人马来偷袭行宫,恰巧遇见了那个挨了三百鞭子的随从由行宫出来,这个随从便跟他们说:“先不要进去以免惊动宫中,惊动宫中后就不易再攻进去了,我进去做内应。” 叛军将领不信他,那个随从就让他们看看自己身上被齐襄公刚刚打的伤痕,这才相信。他们等在宫外,让那个随从先进去打探虚实。 那个随从进去之后,马上奔齐襄公卧室,把谋反的事情告诉齐襄公,让齐襄公藏在屋门后,让一个小侍卫躺在床上冒充齐襄公。 过了一会,外面的叛军感觉到不对,就攻打进宫去。齐襄公带的那点兵马随从全被杀死,叛军冲进齐襄公的卧室,漆黑之下,把床上的人给杀了,但是,他们留了一个心眼,拿来等一看,不是齐襄公,于是,就四处找寻。 在屋门下发现露出的一只脚,开门一看,门后正是齐襄公,就把他给宰了。 叛乱的结果:异姓人做了国君,此人叫公孙无知。《左传》中记录了他的身份,齐襄公老爸齐僖公的母亲的弟弟叫夷仲年,他的儿子叫公孙无知,当初齐僖公因为公孙无知是舅舅的儿子,十分宠爱,给予的待遇很高,到了齐襄公做国君,就把公孙无知的待遇都减掉了。公孙无知是齐襄公奶奶的弟弟的儿子,辈分稍微比齐襄公高一点,因为齐襄公对他很刻薄,所以,就联合他人趁机谋反,杀掉齐襄公,自己做上了齐国国君。 管仲的流亡 期盼已久的暴乱发生了,有人欢喜,有人忧愁。在别人看来,管仲其实应该是欢喜的那一类人,因为其中一位叛军将领管至父就是他同族的父辈亲戚。 在迅速控制住朝野的情况下,管至父来找管仲出任政府要职。此前,管仲曾在他的帮助下,入伍参加过几次战役。 此前这位父辈亲戚的举荐都没有使他做成官,现在管至父亲自来找他,跟他说:“机会来了。”管至父从小看着管仲长大,知道他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所以,直接要让他主持新政府的工作。但是,管仲没有答应,只是说考虑一下,等管至父带着兵马一走(那时候局势还很混乱,需要带些兵马保护自己),他立刻跑到公子纠那里,叫他们收拾行囊,必须马上就逃。 为什么呢?叛军杀掉的是正统姜氏的国君,立的是异姓的公孙无知,公孙无知是个无能的人,自然听任叛军将领连称和管至父两个人的主张,目前的局面,他们肯定是杀一儆佰,铲除异己。姓姜“皇家血统”的人留在齐国势必要受到牵连,留在齐国等死,还不如逃到国外,寻找时机再回来。 那么,逃往哪里呢?管仲认为鲁国是最好的选择,公孙无知做国君肯定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到时候,一旦下台,名正言顺的就是公子纠,再借助鲁国这个“娘家”的帮助,继位的把握就很大。 “是啊!仲所言是对的,现在乘叛军没有回过神来,赶紧跑,不能坐以待毙。”召忽也劝公子纠。 虽然公子纠有点“妇人之仁”的犹豫,最后,还是点点头,放声痛哭。一个普通人要离开自己出生的家去逃亡,自然是很悲切的,这也感染到了管仲。 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叛乱发生后,他们被迫立刻收拾了行囊,趁着夜色,溜出了城门。 管仲在月光下回望齐都的城墙,眼角湿润了,事情并没有按他希望的那样发生,公子纠没有做上国君,反而要流亡,前路茫茫,不禁再次悲叹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前方等待的仍是重重磨难。 “仲!我们走吧!”召忽打断了他的深思,在夜色里,三个身影消失在远方。
/
本文档为【《春秋霸事笔记》齐册(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