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2013-07-05 6页 pdf 655KB 1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6846

暂无简介

举报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乌蒙论坛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顾 霞 (云南民族大学 图书馆,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土司是一种官职,是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册封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为世袭地方官,通过他们对当地各 族人民进行管理,以达到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学术界对云南的土司研究已取得较大成就,一大批学术论 文和专著的问世,为历史时期云南土司的设立、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云南; 土司; 研究 中图分类号:K297.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322(2012)04-0026-06 收稿日期:2012-05-3...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乌蒙论坛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顾 霞 (云南民族大学 图馆,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土司是一种官职,是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册封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为世袭地方官,通过他们对当地各 族人民进行管理,以达到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学术界对云南的土司研究已取得较大成就,一大批学术论 文和专著的问世,为历史时期云南土司的设立、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云南; 土司; 研究 中图分类号:K297.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322(2012)04-0026-06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顾霞(1974— ),女,云南曲靖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西南民族史研究。   土司是一种官职,是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册封 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为世袭地方官,通过他们对 当地各族人民进行管理,以达到加强对少数民族 地区统治。对于云南土司的研究,是研究云南少 数民族史和地方史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中国 边疆史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资料搜集及专著 魏治臻编《彝族史料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9年)收录整理了有关彝族的土司制度的史 料;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编《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 司档案史科校编》(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及何 耀华《武定凤氏本末笺证》(1986年)两部资料 集,为学者研究者彝族土司提供了方便;政协德宏 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德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德宏土司专辑)》; 宋子皋著,刀永明、薛贤译注《勐勐土司世系》(汉 文、傣文对照)(《云南民族》1990年);刀述仁等译 刀永明集解《车里宣慰使世系集解》(汉文、西双版 纳文对照,《云南民族》1989年版)等收集了大量 傣族土司资料;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办公室主编《景谷土司世系》(《云南民族》1990 年);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办的《孟连宣抚司法规》 (1986年),《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初稿)》(云南人 民出版社1977年)整理收录了明清正史、实录、云 南方志及其它史籍中的有关土司制度的史料。陈 子丹对丽江木氏土司的碑碣、摩崖、谱牒、图、传 记、文书、亲供册等资料的载体形式、内容构成、史 料价值和某些学术观点作了评述,为研究木氏土 司的历史提供珍贵的档案文献。[1] 江应樑先生以经过考查和较为完全的整理, 统计出明代云南境内各类土官、千户、百户、通事、 把事、同知、土目、土舍等共300余家[2]。20世纪 40年代后期的《摆夷的生活文化》,对云南摆夷地 区的土司制度、经济状况、生活习俗、家庭与家族 等有较为翔实的记述。[3] 方国瑜梳理了明代云南土官有150多家,对 这些土官的族别做了考证,其中白族20多家、彝 族30多家、纳西族6家、傣族10家,以及蒙古族、 傈僳族等,只有苗瑶族没有土官。并对明清云南 的土司制度相关的规定做了论述[4]。尤中认为明 代云南土司制度与汉代郡县与元代相比,从形式 上把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主政权组织直接纳入了国 家政权组织系统,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制度, 清代对内地与边疆地方区的土司、设置、改流 做了简要论述。改土归流的目的是对少数民族进 行直接的经济剥削和政治上的统治,过程先内而 外,从滇东北、滇南开始。意义在于经济制度、政 治制度的变革,加强了封建中央的集权统治[5]。 龚荫梳理了明清云南土司有587家,分别对其做 了族属、传袭世次、事迹及地域作了考订;对明清 云南土司制度的几个问题作了解释,并土官、土司 ·62· 第34卷 第4期 Vol.34No.4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2012年8月 Aug.2012 的名称作为考辨[6]。还利用地方志书对明史云南 土司作笺注,弥补《明史·云南土司传》中的不足, 并对各家土司机构建立与土司授职的时间问题、 传袭世次、重要的事迹、治所境域等做了笺注。[7] 二、土司制度 杜玉亭提出云南的土司制度在元代已经形 成。[8]认为元代,朝廷对云南各少数民族首领加以 分化、招抚,并设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 路总管府等各级土官,土官受朝廷封号,佩有朝廷 颁赐的符印,并向朝廷进贡,缴纳赋税;元代云南 设置的土官制度已相当完备。[9] 江应樑对土司制的沿革、现状、利弊进行分 析,认为元明创立土司制度意在羁縻边民,清雍正 四年开始改土归流之后仍存在一些土司,直到 1956年。土司弊端是破坏行政统一,阻碍经济生 产、摧残思想意识,加重人民负担[10]。提出土司 制度前期,朝廷采取的移民、屯田、修道路、设儒学 等,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地方经济文化向进步 方向发展;但后期的强迫改流,导致大量人员伤 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民族关系恶化[11]。对云 南西部腾越龙陵边区紧邻缅甸一带的十个土司的 制度沿革、行政组织、土司及职官、土司的承袭等 进行了系统研究。[12] 龚荫对明清时期云南设置的土司、改土归流 等问题做了实证研究[13]。林荃认为云南元代始 建立土司制度为早期,明代进一步完善,延续至清 朝为中期,残存于民国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后,于1956年最终废除土司制度为晚期[14]。 曹相认为云南土司制度渊源于秦,设官置吏;汉承 秦制,置四郡,派汉族官吏到郡县据点作令守,封 当地土酋以官爵;蜀汉时分置七郡,统于庲降都 督;唐代在大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州县,分属戎州 都督府、姚州都督府、安南都督府统属;宋沿唐羁 縻州县制;元代始置土官,初步制定对土官的制 度;明代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土司的法规条 例[15]。杨炳堃分析了云南从洪武二十年对剑川 土知州杨奴的处决开始了改流历程,之后封建王 朝不断的调整改流的政策,到民国时通过建立设 治局把剩余的土司全部改流[16]。古永继对云南 土官朝贡的类型、朝贡者身份和人数、朝贡时间等 问题做了探讨,认为土官朝贡加强了云南与中央 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联系[17]。刘艺兵从法制的 角度加以认识云南的土司制度,认为土司制度是 适用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封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 土司对土民的习惯法得到中央王朝的确认,具有 国家法的性质,使云南古代地方法制有了自己独 特的特点。[18] 闫超杰认为独具特色的滇西土司制度对该地 区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深刻影响[19]。胡淑认为 明清时期封建中央王朝针对滇东南少数民族地区 的实际情况,在滇东南设置土职、任用世袭土司对 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政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选择[20]。陈本明认为滇东北土官制度源于秦汉, 元代初具规模,明代趋于完备。土官的存在,任意 残害人民,破坏生产力,阻碍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 展[21]。郑伟林分析了滇南哈尼族地区自元代至 民国初期一直实行,其原因在于土司制度存在的 合理性,在这一地区充满了效率[22]。邹建达分析 了清廷在云南临边一带设置边外土司,对此后中 缅关系以及清王朝治滇治策,均产生重大影 响[23]。朱进彬、刘义马从明、清开始至民国政府 潞江安抚司一直面临被废除的危险,滇西抗战的 爆发,怒江天险的形成,使潞江安抚司得以在风雨 飘摇的政治环境中幸存下来,并发展和延续。[24] 吴云认为傣族土司制度是傣族政治、法律制 度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在傣族土司制度的历史 变迁进程中,经济、政治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25]。洪涵分析了德宏傣族土司制度与汉族地 方国家政权建设方式的异同[26]。陆泓等对孟连 土司在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土司的承袭、与中央 王朝的关系、设置机构、对所辖民族的治理等做了 全面的论述[27]。晓根从拉祜族地区土司制度的 基本特点阐述改土归流对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变 化,认为改土归流是一种历史进步[28]。叶桐认为 大理地区土司制度从元代开始建立,土司世袭其 职,世守其土,世长其民的政经合一形式,在深化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及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 一定作用[29]。伊利贵认为高氏土司从设立至清 朝未年被彻底改流,统治永胜时间长达800余 年。[30] 三、改土归流 曹相从经济的角度对云南实行改土归流作了 ·72· 顾霞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第4期 一个全面的论述[31]。周琼对高其倬在云南的改 土归流使用和平的方式进行肯定,为雍正朝在西 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铺平了道路,对改流 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2]。沈 海梅认为明清两代在云南土司地区设立各种学 校,推行教化和汉文化,改变了云南落后的文化状 况,为在云南改土归流具备了文化条件[33]。王文 成论述了近代云南改土归流的指导思想、方式方 法及其结果上与前代相比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具 有近代历史的时代特色[34]。刘亚朝认为民国时 期云南地方政府对滇西土司区的治理可划分三个 阶段:自民国建立至抗战开始,实行“缓进”的改土 归流政策;抗战时期团结土司参加抗战,保卫边 疆;抗战胜利后,“改流”和反“改流”的矛盾斗争加 剧,民国政府始终未能在滇西边区彻底废除土司 制度[35]。 曹相通对滇西南思茅、普洱地区改土归流的 历史条件、简要经过、历史作用和局限性进行全面 研究和探讨[36]。余海波对丽江木氏土司改流的 过程、特点和影响进行了评述[37]。王瑞平认为改 土归流促进了纳西族地区政治上的发展和进步,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传播与纳西族的自然观 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儒家文化最终占据了统治地 位[38]。闫超杰民国时期滇西的改土归流没有从 根本上废除土司制度,只是为解放初期改土归流 的彻底完成准备了条件。[39] 四、封建王朝与土司的关系 李世愉认为清前期中央王朝对土司采取宽容 政策进行管理,改流后采取控制边防要地,选择良 吏,控制土人使其知国法等措施达到有效的管 理[40]。王文成认为土流并治形式在云南边疆的 全面确立,是土流关系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发 生转变的结果,是土流矛盾斗争的产物,是改土归 流从“外延式”转变为“内涵式”的产物,其实质不 外是土流两个集团的联合统治而已[41]。杨筑慧 对明清两代云南改流土司的安置做了论述,明代 主要是安插在云南腹地,土司职衔保留仍可世袭; 清代朝廷主要是迁移安置在今江苏、江西一带地 区,政治上失去特权、经济生活上给予妥善安 排[42]。李正亭认为明清两朝为维护自身统治,对 云南土司采取“恩威兼济”的二重性控制手段,但 清代对云南土司的赏罚规定较明代有差异,而且 对土司作了诸多限制[43]。 伍莉、万永林认为木氏与明王朝之间良好的 君臣关系,反映了中央王朝对磨些强大的政治吸 引力和影响力,体现了磨些氏族对统一王朝的归 属认同感和向心力[44]。同时认为明清时期中央 王朝通过土司制度与峨昌(阿昌)民族上层建立的 政治隶属关系,在峨昌土司倾心归附方面发挥了 重要的凝聚作用[45]。顾霞认为元代,中央王朝对 滇东北彝族土官制定了一些管理措施,使奔走惟 命[46]。同时认为明代滇东北彝族土司与中央王 朝之间存着权力的博弈[47]。李和认为滇东南土 司与封建王朝之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48]。胡 绍华肯定了“土流并治”历史作用,认为土官与流 官共存对西双版纳地区政令的统一、地方的稳定、 维护边防的安全起过重要作用[49]。李永认为滇 西抗战使云南边疆民族关系发生了一些明显变 化,对滇西土司产生了重大的影响。[50] 五、土司时期的地方社会 潘先林、潘先银认为清朝对滇川黔交界彝族 地区进行的改土归流,引起了该地区彝族社会的 发展变化[51]。周琼对鄂尔泰在昭通改土归流造 成当地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破坏,清王朝派高其倬 至云南处理善后,分别在军事、行政、文化做一些 调整,为昭通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2]。潘先 林、潘先银认为滇川黔彝区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大 力发展教育,使该地区的社会性生活发生了改 变[53]。陇承弼对乌蒙和芒部土司的传袭及事迹 做了叙述,并对土司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在 近代昭通地区的风俗习惯中产生的影响做了研 究。[54] 余海波论述了丽江木氏土司在政治、经济、宗 教方面采用了明代的开放政策来治理所辖地区, 使滇西地区的多元文化得于发扬光大[55]。段红 云从丽江木氏土司改流后,其统治秩序被内地政 治、经济、文化制度所取代纳西社会经济全面发 展,多元化社会趋势进一步加强[56]。潘发生依据 《木氏宦谱》所载地名及位置为突破口,以藏汉文 历史文献及实地考察资料为佐证,对木氏土司向 西番扩充势力的始末作系统而概略地探讨。[57]赵 心愚认为和硕特部击败木氏土司对川滇边藏区产 ·82· 第34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总第143期) 生重大影响,大批被迫迁徙的纳西人回到丽江等 地,使该地区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出现重大变 化。[58]余嘉华认为明代木氏土司在民族文化及民 族心理上有很强的认同感,对信仰佛、道、东巴教 的人,采取不同措施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这样做有 利于社会安定及木氏政权的巩固[59]。文明元从 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 社会民俗民风等四个方面揭示《徐霞客游记》与丽 江纳西族文研究的联系[60]。周俊华认为木氏土 司时期,纳西族在所处社会政治生活和复杂的民 族关系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文化[61]。 同时,认为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 西族社会和纳西文明的进程起过非常重要的作 用,并对历史上滇西北区域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关 系的和谐做出了贡献[62]。赵心愚认为噶玛噶举 派在康区的长期经营和木氏土司崛起后向康南地 区的扩张,使双方建立起相互利用与相互依赖的 关系。[63] 赵金萍认为元代中期以后傣族土司占据统治 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所保留。由于长 期隶属于傣族土司的统治,导致德昂族语言、文化 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64]。萧霁虹从文化交往和 族群互动的角度,分析傣族土司在道教信仰和传 播方面均做出了贡献,由此反观和透视边疆民族 在身份认同与宗教传承上的多重关联[65]。胡绍 华对傣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在产生、发展、消亡诸方 面都形成自己许多独具的特点,对傣族社会产生 过较为深刻的影响[66]。召罕嫩对孟连宣抚司署 的议事庭、九根、十二召朗等政权做细致的论述, 说明了孟连宣抚司对属下实行有节制的自治[67]。 刘义马从设置沿革、袭位世系、抗日土司、疆域政 治、司署遗址和土司后裔等方面阐释潞江安抚司 的历史文化。[68] 陆云认为“山、土、流”混治的政治制度文化结 构,对近代景颇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69]。黄 彩文提出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是明王朝为了加强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统摄金沙江上游一 带的土司地界而设置在北胜州的军政合一的政府 机构,它客观上推动了永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展[70]。沈乾芳明清时期各彝族土司的联姻以及 伴随着明代以来社会变革而突破民族内婚和等级 内婚的界限,均对西南地区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71]。陈庆江认为改土归流后,一些土司区的治 所迁离原来的据点,一些土司区原无城池,改土归 流后建起城池,有利于封建政治统治的加强和新 城镇的发展[72]。 结语 综上所述,云南土司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研 究成果广泛,涉及到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各个方面,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 度治理边疆是中央王朝正确的施政方针,没有出 现过大的战争,偶有一部分土司反抗中央王朝的 命令,只是个别行为,大部分土司都能为中央王朝 奔走唯命,治理好当地;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各民 族土司的治理之策。但是云南土司研究还有很多 空间,要加大力度,拓展研究视野。因此,未来云 南土司研究主要为: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成果,拓 展研究平台,注重地方民间的文献资料、口述资料 与正史相结合,以跨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的研究 视野审视历史,侧重土司时期的社会史、经济史方 面的研究;挖掘土司文化及土司遗址发展当地的 旅游;通过区域社会生活的个案研究,探讨土司制 度下的土司与流官之间,以及他们与朝廷和土民 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人文关系,反映其独特的民族 文化以及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通过民间资料与 正史的相互引证,对正史所记载的历史进行尽可 能的修正,再现当时不同土司群体之间的多元层 次及冲突与交融的社会历史文化景象,展现中央 王朝与地方及民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边 疆民族地区如何进行社会调适,进而提出有效治 理地方基层的策略;构建土司学科研究理论等。 经过专家学者的执着研究,相信云南土司研究会 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子丹.丽江木氏土司档案文献评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6):25—28. [2]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 [3]江应樑.摆夷的经济文化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92· 顾霞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第4期 [4]方国瑜.云南地方史讲义[M].昆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1983(内部发行). [5]尤中.云南民族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6]龚荫.明清云南土司通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5. [7]龚荫.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8]杜玉亭.试论云南土司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1964,(1). [9]杜玉亭.元代云南的土官制度[J].学术研究,1963,(7). [10]江应樑.云南土司制度之利弊与存废[J].边政公论,第六卷(1). [11]江应樑.略论云南土司制度[J].学术研究,1963,(5). [12]江应樑.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J].益世报“史学周刊”,1938,(9、10). [13]龚荫.关于明清云南土司制度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3):24—32. [14]林荃.云南土司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分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45—49. [15]曹相.云南土司制度源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4):15—21. [16]杨炳堃.土司制度在云南的最后消亡[J].贵州民族研究,1994,(2):105—109. [17]古永继.明代云南土官朝贡评述[J].思想战线,1993,(2):43—48. [18]刘艺兵.论云南土司制度与古代地方法制[J].思想战线,1994,(6):70—75. [19]闫超杰.试析元至民国时期滇西土司制度的特点及影响[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4—51. [20]胡淑.明清时期滇东南壮族土司设置背景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2):207—210. [21]陈本明.明代川滇黔之交彝族土官制度窥影[G]//陈本明.朱提文化研究论丛.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2]郑伟林.滇南地区哈尼族土司制度述略[J].红河学院学报,2010,(6):1—4. [23]邹建达.乾隆年间“云南边外土司”建置研究[J].中国边疆史研究,2011,(2):81—92. [24]朱进彬,刘义马.滇西抗战与潞江安抚司土司制度的延续[J].保山师院学报,2010,(1):43—47. [25]吴云.元明清时期经济政治因素在傣族土司制度历史变迁中的重要作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99— 101. [26]洪涵.国家权力在民族地区的延伸———以云南德宏傣族土司制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2):115— 120. [27]陆泓,王筱春,朱彤.云南孟连土司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05,(1):19—25. [28]晓根.拉祜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4):19—23. [29]叶桐.大理地区土司制度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1993,(1):107—119. [30]伊利贵.永胜高氏土司与“改土归流”[J].学理论,2010,(4):129—134. [31]曹相.明朝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改土归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1):23—29. [32]周琼.从土官到缙绅:高其倬在云南的和平改土归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3):55—66. [33]沈海梅.明清云南改土归流的文化条件[J].思想战线,1997,(5):71—75. [34]王文成.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改土归流述论[J].民族研究,1993,(1):41—48. [35]刘亚朝.民国在滇西边区改土归流[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63—69. [36]曹相.清朝雍正年间滇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15—20. [37]余海波.木氏土司的改流及其影响[J].学术探索,2002,(5):114—118. [38]王瑞平.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对纳西族的影响[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4):77—79. [39]闫超杰.民国时期滇西土司制度变化探究———以南甸土司为例[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60— 63. [40]李世愉.清政府对云南的管理与控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4):22—29. [41]王文成.土流并治在近代云南边疆的全面确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4):29—34. [42]杨筑慧.明清两朝异地安置云南土司述略[J].今日民族,1996,(12):41—44. [43]李正亭,孔令琼.试论明、清两代朝廷控制云南土司手段的二重性[J].学术探索,2003,(1):211—212. [44]伍莉,万永林.良性互动的君臣关系———明代丽江土官木氏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J].思想战线,2006,(2):117— 122. [45]伍莉.明清时期峨昌(阿昌)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民族关系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5,(4):162—170. ·03· 第34卷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总第143期) [46]顾霞.论元代对滇东北彝族土官的管理[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14—18. [47]顾霞.明代滇东北彝族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5. [48]李和.明清时期滇东南地区土司与封建王朝的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2010,(2):9—11. [49]胡绍华.土流并治的典范———清末民初西双版纳土流并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31—34. [50]李永.滇西抗战对滇西土司的影响[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6):61—63. [51]潘先林.“改土归流”以来滇川黔交界地区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J].中南民院学报,1997,(4):37—43. [52]周琼.改土归流后的昭通屯垦[J].民族研究,2001,(6):91—99. [53]潘先林.改土归流以来儒学在滇川黔彝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21—28. [54]陇承弼.昭通历史上的土司制和彝族习俗[G]//昭通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55]余海波.明代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发展策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3):42—46. [56]段红云.清代丽江木氏改土归流及行政管理变革[J].思想战线,2005,(2):36—41. [57]潘发生.丽江木氏土司向康藏扩充势力始末[J].西藏研究,1999,(2):44—52. [58]赵心愚.和硕特部南征康区及其对川滇边藏区的影响[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3):57—62. [59]余嘉华.明代木氏土司对东巴教的认同和影响[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5):36—40. [60]文明元.徐霞客笔下的丽江土司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14—118. [61]周俊华.木氏土司时期纳西族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历史作用[J].学术探索,2007,(1):119—124. [62]周俊华.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因素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2):95—98. [63]赵心愚.论丽江木氏土司与噶玛噶举派的关系[J].思想战线,2001,(6):77—80. [64]赵金萍.傣族土司制度对德昂族的影响———以陇川县户弄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53—55. [65]萧霁虹.文化身份与宗教信仰———从碑刻资料看傣族土司崇奉道教史迹[J].贵州社会科学,2010,(2):126—128. [66]胡绍华.傣族土司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傣族社会历史的影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7,(2):30—35. [67]召罕嫩.孟连宣抚司署政权网络之构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5—26. [68]刘义马.潞江安抚司通释[J].保山师专学报,2009,(1):39—44. [69]陆云.论近代景颇族政治制度文化的三元性质[J].思想战线,2004,(6):62—65. [70]黄彩文.澜沧卫的设置及其在永胜历史上的进步作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129—132. [71]沈乾芳.明清时期彝族土司联姻对西南地区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11,(1):104—108. [72]陈庆江.改土归流:明代云南治所城镇发展历程的重要转折[J].思想战线,2001,(1):122—125. Review on the study of Yunnan chieftain GU Xia (The Library,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China) Abstract:chieftain is an official position,is the Chief dynasty canonized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period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r hereditary local officials,through their management of local peoples to achieve the strengthening of minority rule.Academic study of Yunnan chieftain has been made more achievements,a large number of academic papers and books come out,a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Yunnan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eftain,had provided new per- spectives. Key words:Yunnan;chieftain;Review on the study ·13· 顾霞 云南土司研究综述 第4期
/
本文档为【云南土司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