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寸关尺

寸关尺

2013-07-07 10页 doc 225KB 6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8778

暂无简介

举报
寸关尺 [附录] 寸关尺     脉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机按。难经曰尺寸。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一难言。寸口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尺阴寸阳。人之一...
寸关尺
[附录] 寸关尺     脉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     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机按。难经曰尺寸。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内。阳之所治也。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始终。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矣。一难言。寸口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尺阴寸阳。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说古法寸部占九分。关尺部各占一寸。     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根据此法。则头指诊在关部。次指诊在尺部。第三指诊在闲处。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为准。揣得高骨。压中指于高骨。以定关位。然后下前后两指以取尺寸。     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说也。) [附录] 五脏六腑脉所出     (以轻重分脏腑)左寸。心小肠脉所出。     重按至血脉。浮大而散者。心脉也。属脏。或谓浮涩而短。轻按至皮毛。浮滑而长者。小肠脉也。     属腑。     左关。肝、胆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弦紧而浮长者。胆脉也。属腑。     左尺。肾、膀胱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迟者。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膀胱脉也。属腑。     右寸。肺、大肠脉所出。     微重按于皮肉。浮短而涩者。肺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肠脉也。属腑。     右关。脾、胃脉所出。     重按至肌肉。缓而迟者。脾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微缓而稍疾者。胃脉也。属腑。     右尺。命门、三焦脉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实而疾者。命门脉也。属脏。轻按至皮毛。沉实而稍疾者。三焦也。属腑。     机按。命门三焦。配合右尺。刊误辩之详矣。兹不复赘。但此与刊误。并以轻重而分诊脏腑之脉。不知何所据也。意者脏属阴主沉。腑属阳主浮。故以义取轻重为诊式耶。他本又谓内以候脏。     外以候腑。其义亦犹此也。然考之脉经。及素难诸。只论五脏之脉。于六腑之脉。虽言之而不详。六腑病脉。     虽间或言之。诊法轻重亦未之及。盖谓脏脉可以兼腑欤。抑谓能知脏脉。而腑脉无劳诊欤。或病在六腑为轻。而脉无要紧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论五脏脉状。及六腑脉状。与下编大不相侔。亦不知其何所本也。故着之以俟明者。      [附录] 五脏平脉     心脉。浮大而散。     心合血脉。故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     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余仿此。机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脉。浮涩而短。     肺合皮毛。故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脉。弦而长。     肝合筋。故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脉道与筝弦相似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脉。缓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柳梢之状。     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脉。沉而软滑。     肾合骨。故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按之。脉道无力为软。     举指来疾。脉道流利者为滑。凡此五脏平脉。须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     经曰。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      [附录] 六腑平脉     (出诊脉须知。)左寸。手太阳小肠脉。洪大而紧。(一云洪大而长。为受盛之官。名受盛之府。)左关。足少阳胆脉。弦大而浮。(一云大而浮。一云乍数乍疏。乍短乍长。一云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与祟脉无异。何以区别。然两手三部皆然。方为祟脉。今独左手关部如此。则谓之胆脉。可也。     胆为中正之官。名清净之府。相火胆与风肝合。脉急则为惊。)左尺。足太阳膀胱脉。洪滑而长。(膀胱为州都之官。名津液之府。寒水膀胱。与君火肾合。脉急则为瘕。或曰心脉居午。谓之君火宜也。今肾脉居子。亦谓之君火何义。又命门脉为心主。     居亥。谓之相火宜也。今胆脉居寅。亦谓之相火。又何邪。内经天元纪论。鬼臾区曰。子午之岁。     上见少阴。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     热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而释者谓午亥之岁为正化。子巳之岁为对化。由此言之。则心肾皆可言君火。以其热气主之也。厥阴既主风气。而手厥阴命门不当以相火言。少阳既主其相火。     则胆与三焦为相火明矣。)右寸。手阳明大肠脉。浮短而滑。(一云短而涩。为传道之官。名传道之府。)右关。足阳明胃脉。浮长而滑。(一云浮大而短。为仓廪之官。名水谷之府。燥金胃与湿土脾合。)右尺。手少阳三焦脉。洪散而急。(为决渎之官。名外府。机按。以上但言六腑脉状。而诊法轻重内外。俱未及论。学人宜更考之。) [附录] 四时平脉     凡诊脉须先要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脏腑平脉已见前章。     凡人脏腑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又曰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     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     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脉见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     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以次推之。) [附录] 三部所主     (附九候)诊脉之时。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寸为阳。为上部。(主头项以下至心胸之分。)关为阴阳之中。为中部。     (主脐腹胁之分)尺为阴。为下部。(主腰足胫股之分)凡此三部之中。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为九候也。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取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所谓浮按消息是也。重手取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肾肝之应也。所谓沉按消息是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所谓中按消息是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所谓推而内之是也。三部皆然。一说左寸。浮。候左头角。中。候左胁。沉。候少阴心。左关浮。候小肠胆。中。候左胁。沉。候厥阴肝。左尺。浮。候膀胱。中。候左腰。沉。候肾。右寸。浮。候右头角。中。候两耳目。沉。候肺。右关。浮。候胃。中。候胸中。沉。候脾。右尺。浮。候三焦。中。候右腰。沉。候命门。)诊候推移指法。(推而外之。消息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消息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     消息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消息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两尺。外以候肾。里以候腹中。是以有推而内。推而外。消息之法也。一说左寸。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头项痛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胸胁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心腹积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眼目昏也。左关。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肠胃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筋骨痛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主身有热也。左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     小肠痛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足胫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小便浊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腰足痛也。右寸。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气喘急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胸中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咽喉痛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背脊痛也。右关。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吐逆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主下血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腹有虫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肌肉痛也。右尺。推而上之。上而不下。小腹胀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足胫痛也。推而内之。内而不外。疝瘕也。推而外之。外而不内。小便秘也。机按。消息。谓详细审察也。推。谓以指挪移于部之上下而诊之。以脉有长短之类也。又以指挪移于部之内外而诊之。以脉有双弦单弦之类也。又以指推开其筋而诊之。以脉有沉伏止绝之类也。刊误谓内外以指按轻重言。推有数义。故特着之。非但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之类也。自一说以下。所论亦无所据。姑录之以备参考。)\r图\pt103a1.bmp\r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     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若短小而见于肌肉之间。阴乘阳也。洪大而见于肌肉之下。阳乘阴也。     寸尺皆然。)诊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胃腑及脏者。     皆属于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不能散越。饮食之伤。留于脏腑之间。     不能流通。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弱也。宝者邪气之实。由正气之本虚。     邪气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其正气。实者泻其邪气。经曰所谓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大法也。)脉者血气之先也。气血胜则脉胜。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     气血平则脉治。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肥人脉沉。瘦人脉浮。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左大顺男。     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脉贵有神。(东垣云。不病之脉。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则有神矣。为泻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则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将何所恃邪。苟不知此。而遽泻去之。神将何所根据而主邪。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者人之神。善夫。)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来不必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     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为阳。轻手得之,而芤。洪。大。散。长。濡。弦。皆轻手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得之。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而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二至。而缓。     结。微。弱者。皆迟之类也。数者一息脉六至。而疾。促。皆数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然脉虽似。而理则殊。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密。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也。机按。脉虽种种不同。而浮沉迟数四脉。可以统之。但识四脉则诸脉之象可以类推。难经于六难专言浮沉。九难专言迟数。既以四脉为重。近世陈无择诸人亦皆言浮沉迟数。可统诸脉。良有旨哉。浮之有力。为洪。为长。为革。浮之无力。为芤。为虚。为微。为濡。为散。     皆浮脉所统也。沉之有力为弦。为牢。为实。沉之无力为短。为细。为弱。沉极为伏。皆沉之所统也。迟之有力。为缓。     为结。迟之无力。为涩。为代。皆迟之所统也。数之有力。为滑。为动。为紧。数之无力。为促。皆数之所统也。)脉之提纲。不出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寒。实。迟为在脏。为寒。为冷。数为在腑,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     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审求之。则疾之在人者莫能逃焉。一说浮有力主风。无力主虚。沉有力主积。     无力主气。三因方为湿为实。沉有力主痛。无力主冷。数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为燥。) “寸、关、尺”,中医 HYPERLINK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4%88%E8%A8%BA&action=edit&redlink=1" \o "脉诊(页面不存在)" 脉诊的术语,是中医大夫把脉时按诊症者两手手腕寸口的位置。“关”为手腕桡骨突起的位置,“关”之前为“寸”,“关”之后则为“尺”。这个位置的脉动分别称为“寸脉”、“关脉”及“尺脉”。中医大夫以手通过触、摸、压等动作,直接感应这些位置所带出脉动,并配合四诊(望、闻、问、切)断症。 双手寸关尺三个位置分别用以诊断身体不同脏象的情况。现时临床上各位置分别诊断的脏腑如下: · 左手寸脉:心、心胞络 · 左手关脉:肝、胆 · 左手尺脉:肾、膀脘 · 右手寸脉:肺、胸中 · 右手关脉:脾、胃 · 右手尺脉:肾(一说为命门)、大肠 寸关尺脏腑部位 经.尺内两旁.则季胁也.(肋骨尽处名季胁)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越人谓之关)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越人谓之寸口)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膻中在两乳之间)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关以上)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关以下)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外浮也内沉也)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颈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有痹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阳三阴.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上焦.头及皮毛竟手.关主中焦.腹及腰.尺主下焦.少腹即足.经于寸关尺分部以候五脏.而六腑止及肾者.盖五脏先天之气.赖后天水谷之气以养之也.余腑不及者.统于脏也.盖肾开窍于二阴.小肠膀胱属前阴.大肠属后阴.则肾统乎大肠小肠膀胱也.胆附于肝.则肝统乎胆也.三焦不统于脏.故于寸内候胸中.关内候膈.尺内候腹.胸中上焦也.膈中焦也.腹下焦也.且五脏者.身之主也.外则耳目鼻口.四肢皮毛肌肉.内则筋骨脉络.气血精神魂魄.皆其所司也.故人之一身皆可病.而病入脏者死.见真脏脉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也.四时之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此所以经之论脉.而六腑止及胃也.经论脉.不以六腑配五脏.而王叔和脉经.以心与小肠.候在左寸.肺与大肠.候在右寸.肝胆候在左关.脾胃候在右关.肾与膀胱.候在左尺.又谓左尺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又谓肾与命门.俱出尺部.其书前后.多自相矛盾.疑不尽出于叔和.世但辟高阳生脉诀.而不知脉诀.亦实本于脉经也.至右尺主三焦命门之误.李濒湖辨之详矣.经论脉不及腑.腑病何以候之耶.曰.腑病辨之于症.而以脏脉.候内外之因.假如头角耳前后痛.往来寒热.此胆经之病症也.而肝脉浮紧.则胆经之风寒.肝脉弦数.则胆经之痰火也.假如胸中胀闷.上焦之病症也.而肺脉滑数.则上焦之痰火.肺脉沉迟.则上焦之寒气也.寸关尺.经有外候内候之说.王太仆曰.外谓外侧.内谓内侧.李士材曰.外谓前半部.内谓后半部.二说皆有可议者.试即尺论之.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假令肾病腹不痛.而其脉外侧见病脉.内侧见平脉乎.前半部见病脉.后半部见平脉乎.即使如此.而一指举按之间.所谓外侧内侧.前半后半之界.能划然清乎.今据经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外指浮.内指沉.沉而不浮.故有心腹积.浮而不沉.故身有热.由是观之.则所谓外候内候.指沉浮而言也明矣.盖五脏六腑之气.朝于脉口.而各有所辨于寸关尺之间.此天地生人神化莫测之妙.圣人知其故.而于寸关尺浮沉以候之.浮阳也.沉阴也.以脏腑论.则脏阴而腑阳.以脏腑之气论.则脏气清而腑气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脉之见于寸关尺者.五脏六腑之气.脏气清.故浮候之.腑气浊.故沉候之也.胃亦腑.何为又浮以候之乎.曰.五脏皆禀气于胃者也.五脏之脉.有胃气者则平.是五脏之清气.皆胃气之所散布也.脾受胃之清气.则胃为脾之主也.故浮候胃.而沉候脾也.赵继宗曰.心肺居上.为阳为浮.肝肾居下.为阴为沉.脾居中州.半阴半阳.半浮半沉.当以左寸为心.右寸为肺.左尺为肝.右尺为肾.两关为脾.按赵氏之说.可谓妄矣.夫寸关尺之部位.皆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圣人于此分候脏腑.此其故.惟圣人知之.而其所以然之故.圣人终不得明言之也.赵氏不自知其量.而创论欲异于圣人.抑何妄乎.至褚澄谓女人之脉.当以左寸为命门.左关为脾.左尺为肺.右寸为肾.右关为肝.右尺为心.则其妄更甚矣.脉经.心肺俱浮.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肝肾俱沉.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 .举指采实者肾也.脾者中洲.故其脉在中.按此.皆论心肺肝肾与脾之脉体.非论寸关尺.而凡浮者为心肺脉.沉者为肝肾脉也.王宗正不察.为之说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非也.按宗正.以叔和独守寸关尺为非.不知执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之说.亦非也.今即守寸关尺论之.假如气虚痰郁.而两寸俱沉之脉.岂以其沉.而遂谓肝肾之乘心肺乎.失血伤精.而关尺俱浮之脉.岂以其浮.而遂谓心肺之乘肝肾乎.若使不守寸关尺.将不论何部浮.而皆以为心肺病乎.不论何部沉.而皆以为肝肾病乎.况同一浮也.心病肺不病.不论部位.其何以辨乎.同一沉也.肝病肾不病.不论部位.其何以辨乎.且使心肺俱以浮候.肝肾俱以沉候.经何为又分心肺肝肾.与脾胃之部乎.夫脉以候病也.守寸关尺以候之.尚不能洞悉其精微.若不守寸关尺.则茫然而无据矣.经曰.脉者血气之先.血气者阴阳也.故脉有三部俱浮者.阳盛也.非三部之浮.皆心肺脉也.三部俱沉意.阴盛也.非三部之沉.皆肝肾脉也.当以部位辨之.又以脉之本体辨之.假如浮.必浮洪来盛去衰者.心也.假如沉.必沉而弦长者.肝也.经但言.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而叔和则以两尺兼候膀胱.吴写皋.李士材辈.则以左尺兼候小肠与膀胱.其意皆欲补经之所不及.不知经之论脉.惟详五脏者.盖以五脏能绕乎六腑也.即如伤寒.头痛腰痛项强.此膀胱经之病症也.而其脉不候于左尺.而候于左寸.愚故曰.腑病辨之以症.而以脏脉.辨内外之因也.由是观之.则以左尺候肾.兼小肠与膀胱.以为补经之所不及.可以不必矣.且一部候两脉.犹有浮沉阴阳之可辨.至一部.候肾与小肠阳膀胱至脉.试问何以确辨其为肾脉.为小肠脉.为膀胱脉乎. INCLUDEPICTURE "http://www.xinglinhui.com/images/XiangCeTu/ZhongYiRuMen/ZuoShouCunGuanChiTu2.jpg" \* MERGEFORMATINET
/
本文档为【寸关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