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GBT 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2013-07-10 13页 pdf 3M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6683

暂无简介

举报
GBT 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书书书 犐犆犛43.080.01 犜4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犜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犈犾犲犮狋狉犻犮犿狅狋狅狉犮狔犮犾犲狊犪狀犱犲犾犲犮狋狉犻犮犿狅狆犲犱狊— 犘狅狑犲狉狆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犜犲狊狋犿犲狋犺狅犱狊 20090625发布 201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书书书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
GBT 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书书书 犐犆犛43.080.01 犜4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犌犅/犜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犈犾犲犮狋狉犻犮犿狅狋狅狉犮狔犮犾犲狊犪狀犱犲犾犲犮狋狉犻犮犿狅狆犲犱狊— 犘狅狑犲狉狆犲狉犳狅狉犿犪狀犮犲—犜犲狊狋犿犲狋犺狅犱狊 20090625发布 201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发 布 书书书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轻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群升 集团浙江千禧工贸有限公司、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浙江星月神电动车有限公司、浙江钱 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上海安乃达驱动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静炜、许立宇、何云堂、王业明、黄晓东、姚湘江、黄金权、王 强、叶建军、 赵春明、贾爱萍等。 Ⅰ 犌犅/犜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包括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能 力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储能蓄电池为唯一动力来源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定义见 GB/T24158,除特殊说明外,以下简称电动摩托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359.1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车辆类型(GB/T5359.1—1996,neqISO3833:1977) GB/T5378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道路试验总则 GB/T18385—2005 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ISO8715:2001,MOD) GB/T19596 电动汽车术语(GB/T19596—2004,ISO8713:2002,NEQ) GB/T24158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5359.1和GB/T19596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 试验通则 4.1 试验车辆准备 4.1.1 试验车辆应按照使用维护说明书及有关技术文件,在进行试验前走合100km。 4.1.2 试验车辆的机械运动部件,应按照制造厂的规定涂抹润滑油。 4.1.3 试验车辆轮胎气压及机械运动部件用润滑油黏度应符合制造厂的规定。 4.1.4 试验车辆试验时的加载质量(无特殊规定的)按照GB/T5378的规定。 4.1.5 试验车辆用动力蓄电池为出厂一年内,充、放电次数在50次以内的完全充电电池;使用全新动 力蓄电池时,按照制造厂提供的充电程序进行完全充电。如果制造厂未规定充电程序,则按 GB/T18385—2005中5.1的规定进行。 4.1.6 除必需的设备和车辆日常操纵部件外,试验车辆的照明及信号装置及辅助装置应关闭。 4.1.7 试验开始前电池在(25±5)℃的温度下静置8h。 4.1.8 若试验车辆上安装测试仪器,应尽量减少对各轮载荷分布的影响,并应尽量减小风阻影响。 4.2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的要求符合GB/T5378的规定。 4.3 试验场所 4.3.1 整车性能试验,按照各试验项目的需求,可在道路上或底盘测功机上进行。 4.3.2 试验道路应为沥青或混凝土的直线道路,路面应平坦、干燥、整洁,试验时不致引起轮胎打滑。 1 犌犅/犜24156—2009 4.3.3 除特殊规定外,试验路段应尽量水平,其中纵向坡度不允许超过1%,且任意两点之间的高度差 不超过1m,横向坡度不超过3%。 4.4 驾驶员 驾驶员的要求应符合GB/T5378的规定。整个试验过程中,驾驶员骑姿应尽可能保持不变。 4.5 试验要求 4.5.1 试验时,室内温度应在(25±5)℃以内,室外温度应在(25±10)℃以内,平均风速在3m/s以下, 室外试验不能在雨天或雾天进行。 4.5.2 本试验中所提及的设备、质量、胎压及其他数据如未注明其测量误差的,其误差值均为 ±5%以内。 4.5.3 为减少试验误差,进行道路试验时,应进行往、返两个方向。如果道路试验与底盘测功机试验结 果有差异的,以道路试验数据为准。 4.5.4 无特殊说明的,下列各项试验方法的试验条件按照本章的规定执行。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程序 如果各项试验连续进行,按下列顺序安排试验: ———试验车辆准备(见4.1); ———最高车速试验(见5.2); ———加速性能试验(见5.3); ———爬坡能力试验(见5.4)。 以上每项试验开始时,动力蓄电池的充电状态是前一个试验后的状态(更换试验场地过程中,避免 消耗动力蓄电池电量),最高车速试验开始时动力蓄电池处于完全充电状态。 如果各项试验都分别单独进行,各项试验的试验条件按照第4章的规定,并按5.2.2.3的规定对车 辆进行预热。各项试验开始时,动力蓄电池处于完全充电状态。 5.2 最高车速试验 5.2.1 试验条件 5.2.1.1 需符合第4章试验通则的相关要求。 5.2.1.2 在试验道路上设置测试区,测试区的长度至少为200m,在此测试区的两端应有足够长的助 行区域和保证安全停车的辅助区域,并能够双向行驶。 5.2.2 试验方法 5.2.2.1 本试验可以在道路上也可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 5.2.2.2 按照4.1.4的规定对试验车辆加载。 5.2.2.3 以30km/h(最高车速达不到30km/h,则以最高车速进行)的车速首先行驶6km后进行 试验。 5.2.2.4 道路试验 5.2.2.4.1 试验时,试验车辆在助行区域加速行驶,在到达测试区前保持最高车速,保持最高车速通过 测试区,测量通过测试区的时间狋1。 5.2.2.4.2 随即在同路段进行反方向试验狋2,测定次数往返为一次,试验应至少连续进行三次。 5.2.2.4.3 每次试验取往返行程车速的算术平均值,按式(1)计算每次试验结果: 犞 =3.6犔/狋 …………………………(1)   式中: 犞———平均车速,精确到一位小数,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犔———测试区长度,单位为米(m); 2 犌犅/犜24156—2009 狋———往返试验所测时间的算术平均值(狋1+狋2)/2,单位为秒(s)。 5.2.2.4.4 每次试验所测得的平均车速的最低值和最高值之差不得大于最低值的3%,否则应追加测 试次数,舍去偏散较远的值。 5.2.2.4.5 试验最终核定的最高车速为各次试验测得的平均车速的算术平均值,数值精确到一位 小数。 5.2.2.4.6 在进行5.2.2.4.1,5.2.2.4.2时,可以采用测速仪直接测量通过测试区的最高车速,然后 按照5.2.2.4.4~5.2.2.4.5的规定计算最高车速。 5.2.3 底盘测功机试验 5.2.3.1 按照附录A设定底盘测功机,并将试验车辆置于在底盘测功机上。 5.2.3.2 试验车辆在底盘测功机上以最高车速运转,直接读取车速。连续试验三次,最高车速为三次 试验测得车速的平均值。三次测量的车速值需满足5.2.2.4.4的规定。 5.2.4 试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在表B.1。 5.3 加速性能试验 5.3.1 试验条件 5.3.1.1 需符合第4章试验通则规定的相关要求。 5.3.1.2 在试验道路上设置测试区,在此测试区的两端应有足够长的辅助行驶区,测试区的长度按 表1规定,并在测试区标明测试点,标示点设为距始点30m、100m、200m、400m处,或其他点设立测试 标点。 表1 加速性能试验测试区的长度 单位为米      车型 试验项目     电动轻便摩托车 电动摩托车 二轮 三轮 二轮 三轮 起步加速性能 100 200 200 400 5.3.2 试验方法 5.3.2.1 本试验可以在道路上也可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 5.3.2.2 按照4.1.4的规定对试验车辆加载。 5.3.2.3 道路试验 5.3.2.3.1 试验时,试验车辆停于加速测试区始点外0.5m处(以前轮压线为准)。试验开始时,以最 低挡(速)起步,进行急加速,迅速通过试验区,用自动计时装置或秒表测定试验车辆从始点到终点所用 的时间。每次试验应往返进行,连续试验两次(测定次数往返为一次),求出两次往返测定时间的平 均值。 5.3.2.3.2 根据5.3.2.3.1求出的测定时间的平均值,用式(2)求出始点到各标点的加速度,数值精确 到一位小数。 犪=2犛狋2 …………………………(2)   式中: 犪———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 犛———起点至各标点的距离,单位为米(m); 狋———起点至各标点的时间,单位为秒(s)。 5.3.2.3.3 试验数据及结果记录到表B.2。 5.3.2.4 底盘测功机试验 5.3.2.4.1 按照附录A设定底盘测功机,并按照要求将试验车辆置于在底盘测功机上。 5.3.2.4.2 试验车由静止状态,进行急加速,直接读取到达30m、100m、200m、400m的时间。连续 3 犌犅/犜24156—2009 试验三次。 5.3.2.4.3 按照5.3.2.3.2计算加速度,并按5.3.2.3.3的要求进行记录。 5.4 爬坡能力试验 本项目主要规定了最大爬坡度试验方法。同时也提供了定速爬坡、定坡度爬坡的试验方法。 a) 最大爬坡度试验:可以决定车辆最大的爬坡坡度。 b) 定速爬坡试验:可以决定车辆在一定速度下,最大的爬坡坡度。 c) 定坡度爬坡试验:可以决定车辆在定坡度爬坡时的稳定车速。 5.4.1 试验条件 5.4.1.1 满足第4章试验通则的相关要求。 5.4.1.2 按照4.1.4的规定对试验车辆加载。 5.4.1.3 试验场所 5.4.1.3.1 最大爬坡度试验,应有人工防滑的陡峭斜坡或是自然的坚硬泥土、草地斜坡路面,其坡度最 好能与制造厂预估的车辆最大爬坡角度相近,而所使用的测量区域,为10m长的均匀斜坡,且在测量 区域的前端应设置起动车道。 5.4.1.3.2 定速爬坡试验、定坡度爬坡试验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 5.4.2 试验方法 5.4.2.1 最大爬坡度试验 5.4.2.1.1 试验车辆的起始挡位为车辆前进挡的最低挡位。 5.4.2.1.2 试验车辆置于试验区内,车辆的加速器,需位于最大开度位置,也就是在最大驱动力的 状态。 5.4.2.1.3 试验时,车辆应以低于5km/h的速度,从起动车道向测量区域前进,车辆能于8s(或更 短)时间内,通过测量区域,则此测量区域的坡度,即为车辆的最大爬坡角度。 5.4.2.1.4 如果没有适当的试验坡度,则试验车辆可以在不同的负载下进行(或增或减),获得其最大 驱动力,则最大的爬坡角度可以下式表示: 犉max=犕0×犵×sinθ0 =犕×犵×sinθmax …………………………(3) tanθmax=tansin-1 犕0 犕sinθ( ){ }0 …………………………(4)   式中: 犉max———最大驱动力,单位为牛顿(N); 犕0———试验车辆的实际质量,单位为千克(kg); 犵———重力加速度,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s2); θ0———试验时斜坡角度,(°); 犕———试验车辆的试验质量,单位为千克(kg); θmax———最大爬坡角度,(°)。 5.4.2.2 定速爬坡试验 5.4.2.2.1 将试验车辆置于底盘测功机上。 5.4.2.2.2 底盘测功机设定为定速控制模式,让底盘测功机反带试验车辆至设定车速。 5.4.2.2.3 车速达到设定速度稳定后,加速器全开,待试验车辆再度稳定后,记录试验车辆输出的功率 犘,由此输出功率,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出此车速下的最大爬坡角度。 犘1 =犆犞2 …………………………(5) 犘=犘1+犘2 …………………………(6) 犘2 =犕×sinθ×犞×9.8 …………………………(7) θ=sin-1 犘-犘19.8×犕×( )犞 …………………………(8) 4 犌犅/犜24156—2009   式中: 犘1———前进功率,单位为瓦(W); 犆———底盘测功机的模拟负载参数,单位为千克(kg); 犞———设定速度,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犘———加速器全开时试验车辆爬坡输出功率; 犘2———克服下滑功率; 犕———试验质量,单位为千克(kg); θ———爬坡角度,(°)。 5.4.2.3 定坡度爬坡试验 5.4.2.3.1 将试验车辆置于底盘测功机。 5.4.2.3.2 将底盘测功机依据爬坡的角度,设定爬坡负载系数。 5.4.2.3.3 试验车辆起步后,加速器全开,使试验车辆车速达到设定车速以上的稳定值。 5.4.2.3.4 若试验车辆起步后,在30s内无法上升至设定车速,则停机降低底盘测功机的爬坡负载系 数(即降低爬坡角度)再行试验。 5.4.2.3.5 设定车速指试验车辆所能稳定操纵的最低车速或试验者指定的试验车速。 5.4.2.4 试验数据及结果记录在表B.3。 5 犌犅/犜24156—2009 附 录 犃 (规范性附录) 底盘测功机的基本设定和当量惯量的设定 犃.1 底盘测功机的基本特性 底盘测功机的主要特性如下: 功率吸收曲线方程:从12km/h的初速度起,底盘测功机应以±15%的准确度再现电动摩托车在 水平道路上、风速尽可能接近0m/s行驶时电动机发出的功率。否则,功率吸收装置和测功机的内部摩 擦所吸收的功率(犘A)为: 当0<狏≤12km/h时: 0≤犘A <犓狏312+5%犓狏312+5%犘狏50   当狏>12km/h时: 犘A =犓狏3±5%犓狏3±5%犘狏50   不得为负值(校验方法见A.2)。 式中: 犓———底盘测功机特性值; 狏———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犘狏50———车速为50km/h时吸收的功率,单位为千瓦(kW)。 当量惯量:以10kg的整数倍取值,也可用等效的电模拟惯量代替; 转鼓直径应不小于400mm; 转鼓上应装有可回零的转数计以测量实际行驶的距离; 也可按滑行法等方法设定底盘测功机阻力曲线; 如果采用滑行法等其他方法设定底盘测功机阻力曲线,应在检验中予以说明。 犃.2 底盘测功机的校准 犃.2.1 原理 本方法通过测量转鼓的减速时间来计算吸收功率。系统的动能被功率吸收装置和测功机的摩擦所 消耗。本方法忽略了由电动摩托车质量而引起的转鼓内部摩擦的变化。 犃.2.2 底盘测功机的校准试验程序 犃.2.2.1 底盘测功机加上与试验电动摩托车质量相应的惯量模拟系统。 犃.2.2.2 根据本附件中A.3规定的方法调整功率吸收装置。 犃.2.2.3 使转鼓运转至狏+10km/h的速度。 犃.2.2.4 脱开转鼓驱动系统,使转鼓自由减速。 犃.2.2.5 记录转鼓从狏+0.1狏减速到狏-0.1狏所用的时间。 犃.2.2.6 用下式计算吸收功率: 犘A =0.2×犿狏 2 狋 ×10 -3   式中: 犘A———测功机吸收的功率,单位为千瓦(kW); 犿———当量惯量,单位为千克(kg); 狏———上述A.2.2.3规定的试验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 6 犌犅/犜24156—2009 狋———转鼓从狏+0.1狏减速到狏-0.1狏所用的时间,单位为秒(s)。 犃.2.2.7 在10km/h~50km/h的范围内,以10km/h为间隔,重复上述A.2.2.3~A.2.2.6所述的 过程。 犃.2.2.8 画出吸收功率与车速之间的关系曲线。 犃.2.2.9 检查该曲线是否在本附件中图A.1给出的偏差范围内。 图犃.1 吸收功率与车速之间的关系曲线 犃.3 底盘测功机当量惯量的调整 按表A.1给出的限值调整飞轮,以得到代表电动摩托车基准质量对应的旋转质量的总惯量。 表犃.1 等效惯性质量 车辆基准质量犚/kg 当量惯量/kg 犚≤105 100 105<犚≤115 110 115<犚≤125 120 125<犚≤135 130 135<犚≤145 140 145<犚≤165 150 165<犚≤185 170 185<犚≤205 190 205<犚≤225 210 225<犚≤245 230 245<犚≤270 260 270<犚≤300 280 300<犚≤330 310 330<犚≤360 340 7 犌犅/犜24156—2009 表犃.1(续) 车辆基准质量犚/kg 当量惯量/kg 360<犚≤395 380 395<犚≤435 410 435<犚≤475 — 8 犌犅/犜24156—2009 附 录 犅 (资料性附录) 试验记录表 表犅.1 最高车速试验 试验方法:□ 道路试验 □ 底盘测功机 试验车辆制造厂 试验车型 整车整备质量 kg 试验日期 试验场地 天气 气压 kPa 风向 风速 m/s 气温 ℃ 跑道坡度 % 轮胎规格 轮胎气压:前 kPa 后 kPa 加载质量 动力蓄电池充电状态(开始) 动力蓄电池类型 动力蓄电池V,Ah/ h× 个 试验开始里程表读数 试验员 驾驶员 试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行驶方向 往 返 往 返 往 返 测试距离 m 所用时间 s 测量值 平均值 最高车速 km/h 表犅.2 加速性能试验 试验方法:□ 道路试验 □ 底盘测功机 试验车辆制造厂 试验车型 整车整备质量 kg 试验日期 试验场地 天气 气压 kPa 风向 风速 m/s 气温 ℃ 跑道坡度 % 轮胎规格 轮胎气压:前 kPa 后 kPa 加载质量 动力蓄电池充电状态(开始) 动力蓄电池类型 动力蓄电池V,Ah/ h× 个 试验开始里程表读数 试验员 驾驶员 试验 次数 行驶方向 30m区间 100m区间 200m区间 400m区间 所需时间 狋/s 实测值 平均值 加速度 犪/ (m/s2) 所需时间 狋/s 实测值 平均值 加速度 犪/ (m/s2) 所需时间 狋/s 实测值 平均值 加速度 犪/ (m/s2) 所需时间 狋/s 实测值 平均值 加速度 犪/ (m/s2) 第1次 往 返 第2次 往 返 9 犌犅/犜24156—2009 表犅.3 爬坡车速试验 试验方法:□ 道路试验 □ 底盘测功机 试验车辆制造厂 试验车型 整车整备质量 kg 试验日期 试验场地 天气 气压 kPa 风向 风速 m/s 气温 ℃ 跑道坡度 % 轮胎规格 轮胎气压:前 kPa 后 kPa 加载质量 动力蓄电池充电状态(开始) 动力蓄电池类型 动力蓄电池V,Ah/ h× 个 试验开始里程表读数 试验员 驾驶员 试验 次数 定速爬坡 定坡度爬坡 最大爬坡 模拟 负载 参数 犆/kg 输出 功率 犘/W 设定 车速 犞/ (km/h) 加载 质量 犕/kg 计算 θ/(°) 爬坡 负载 系数 设定 车速 犞/ (km/h) 厂定 最大 爬坡 角度 θ厂/(°) 加载 质量 犕/kg 试验 增减 质量 Δ犕 kg 斜坡 角度 θ0/(°) 坡度 距离/ m 爬坡 时间/ s 平均 速度/ (km/h) 计算 最大 爬坡 坡度 θmax/ (°) 01 犌犅/犜24156—2009 书书书 9002— 65142 犜/ 犅 犌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 GB/T24156—2009  中 国 标 准 出 版 社 出 版 发 行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北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45 网址 www.spc.net.cn 电话:68523946 68517548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 880×1230 1/16 印张 1 字数 18 千字 2009年11月第一版 2009年11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138984 定价 18.00 元 如有印装差错 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10)68533533
/
本文档为【GBT 24156-2009 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