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鲁忠义 教育学

鲁忠义 教育学

2013-07-10 7页 doc 83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7011

暂无简介

举报
鲁忠义 教育学2011级对外汉语 左海云版 名词解释 第一章 认识教育 1、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 3、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专门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5、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 6、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两个活动主体...
鲁忠义 教育学
2011级对外汉语 左海云版 名词解释 第一章 认识教育 1、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提供教育影响的人 3、教师:是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具有一定资格的、受一定社会委托,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专门的教育者 4、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5、学生:是受教育者中的特殊群体,是指取得学籍或获得入学资格,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专门的受教育者 6、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并运用的对象,是两个活动主体之间交流的信息 7、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介质 8、终身教育: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教育。终身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打通了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阻隔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教育系统内部表现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社会系统中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是它们的共同质量 2、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教育基本政策的总的概括,具有方向性、实践性、时代性、法令性的特点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 教师 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第五章 学生 1、特殊群体:是指由于生理、经济或其他客观因素,导致在享有和行使受教育权利时处于不利境地、需要特殊保护的学生。一般包括三种情况:残疾人、女童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第六章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人际关系,包括双方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把矛盾对立控制在合适的程度,彼此能够协调配合的状态 第七章 课程 1、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 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全部经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3、显性课程:又称“显在课程”或“正规课程”,是指国家以课程计划的形式明确规定的、学校有计划地列入课程表内的所有正规的学术课程和计划内的课外活动。 4、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主要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形式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5、校本课程:又称教学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的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6、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构成 7、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九章 教学设计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按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规划教学全过程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合理组合,确定实施教学目标的方法、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订实施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第十章 教学实施 1、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班,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与任务多少划分的课的种类 3、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填空选择 绪论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中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解密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3、教育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4、教育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5、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它比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还早300多年。 6、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它标志着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 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的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学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主张: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教学;在师生关系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强调教育外部灌输的作用;方法上重视严格的管理和训练。他的理论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派” 8、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德】梅伊曼、拉伊 观点:(1)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2)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智力发展的水平,用实验的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9、文化教育学 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观点:(1)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和文化科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完整人格,其途径是“陶冶”和“唤醒” 10、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观点:(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的生长; (3)教育即社会; (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1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观点:(1)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及其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改变; (2)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12、批判教育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代表人物:【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 主要观点:(1)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物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是要采取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第一章 认识教育 1、受教育者运用自身的本质力量,能动地作用于教育者提供的教育影响,表现出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为我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看,教育功能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和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来看,教育功能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教育的隐性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应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2、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社会性,归结为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 3、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构成的 第四章 教师 1、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教育与心理辅导能力、交往与调控能力、信息能力、反思与研究能力 3、教学能力包括: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有效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 4、美国学者司德菲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 5、“校本”意指三个方面,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第五章 学生 1、我国对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包括国家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第六章 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有:社会性、教育性、时代性、不对等性 第七章 课程 1、根据课程材料的基本来源,即主要来自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即课程内容的涵盖范围,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可将学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类;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层次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 2、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订 第八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科学人文性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2、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是最具有创新性的,它非常强调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因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设计者 第九章 教学设计 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 2、教学设计的特点:系统性、创造性和最优化等 3、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现状 4、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行为目标A:audience学习者B: behavior行为C:conditions条件D: degree程度 第十章 教学实施 1、课堂教学是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板书的类型:提纲式、词语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式、总-分式 3、偶发事件的特点:随机性、多元性 4、偶发事件的处理类型:冷处理;温处理;热处理。 简答题 第一章 认识教育 1、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承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2、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者的要求、影响能否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要求就是一个关键环节; (2)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是通过受教育者理解教育者提供的教育影响实现的,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与教育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教育影响的性质和方向; (3)教育活动是有规律性的; (4)教育者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者主导作用的正确认识 (1)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责任确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否认教育者主导作用的是指是把教育活动等同于学习活动; (2)不能把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理解为教育者的纯粹自我规定,视受教育者为教育者任意加工、改造、塑造的对象,其实质是对受教育者这一教育要素主体性的否定; (3)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发挥其主导作用需要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在教育活动中的主观努力。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得以发生的条件,又是衡量教育发展过程的重要的“测量器”的具体表现 (1)教育手段是教育者与教育内容、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 (2)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文字的出现和发展是学校教育产生的重要条件 (3)教育手段影响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程度和水平 (4)教育手段影响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5、现代教育的特点 (1)普及义务教育并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教育与生产劳动越来越趋向于结合 (3)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4)建立了完备的教育制度 (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全民化与终身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个性化 (4)教育的信息化 (5)教育的国际化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①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②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③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①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②促进个体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发展 ③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1)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①通过提高劳动者得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②可以促进社会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③教育是科学技术在生产的重要手段 ④教育是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2)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 ①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作用 (3)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①保存与传递文化的功能 ②传播与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筛选与净化文化的功能 ④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1、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科学人性观是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观依据 (2)社会发展及其要求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儿童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一般来说,从儿童本性自然出发与从儿童生活需要出发的目的管是一致的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调和”论 3、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可以引导教育及其对象的发展方向 (2)教育目的能制约和影响教育活动的过程 (3)教育目的是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 4、新中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原则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章 教师 1、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正确认识 (1)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但并不能就此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上; (2)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并不排除教师与学生双方具有平等的独立人格,教师不能因为社会赋予的权利而忽视学生的人格及个性差异 第五章 学生 1、学生的基本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和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的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生的基本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 第六章 师生关系 1、正确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依然存在矛盾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师生双赢的合作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不断发展的 2、教师权威被削弱的原因 (1)教师从教能力相对低下 (2)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的不良事件降低了教师的权威 (3)学生及家长对教师权威的漠视和挑战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议 (1)提高从教能力,挽救教师权威 (2)改善教师发挥权威作用的方式 (3)洞悉人情,关爱学生;讲究技巧,减少伤害 (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5)依法执教,量力而行 第七章 课程 1、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结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课外课程的整合 2、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2)课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课程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4)课程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 (5)课程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动的选择 第八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表现出的特点 (1)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3)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4)着眼于未来、注重培养能力 (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2、我国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 (2)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性 (3)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 (4)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5)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功能 (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第九章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2)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2、教学过程的设计策略 (1)教学内容设计 (2)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 ①教学方法的选用 ②教学媒体的选用 (3)教学检测的设计 (4)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 第十章 教学实施 1、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知识 (4)巩固新知识 (5)布置课外作业 2、如何克制紧张情绪 (1)心理稳定法 (2)呼吸调整法 (3)自我暗示法 (4)精力集中法 (5)默想脱敏训练法 3、课的过程开展与组织 (1)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2)创设质疑激思的问题情境 (3)探索多元化的教与学方式 (4)创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5)给学生具体、及时的评价 4、结课的方式 (1)归纳全篇,揭示要点 (2)巧布悬念,再激新疑 (3)激励反馈法 (4)比较法 (5)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 (1)以“需”引趣 ①讲好绪言课 ②注意联系实际 (2)以 “得”引趣 ①了解学生 ②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反馈 (3)以 “疑”引趣 (4)以 “新”引趣 ①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丰富 ②教学方法新颖多样 ③注意语言和非语言辅助手段的运用 (5)以“难”引趣 ①不断向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②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6)以“创”引趣 ①展示教师的思路 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6、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1)板书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2)内容上,板书用词准确,体现科学性 (3)层次上,板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4)方式上,书写规范、准确、有示范性 (5)形式上,板书表现方式多样、有趣味性 7、非语言辅助手段运用的技巧 (1)表情语 (2)目光语 (3)头部动作语 (4)身姿语 (5)手势语 8、提问的技巧 (1)提问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引入阶段 ②称述阶段 ③介入阶段 ④评价阶段 (2)提问的形式 ①回忆式提问 ②理解式提问 ③运用式提问 ④分析式提问 ⑤综合式提问 ⑥评价式提问 (3)提问设计的基本要求 ①提问要由浅入深 ②问题要有启发性 ③提问的语速与方式 ④区别指导 ⑤深入探询 9、偶发事件处理的具体形式(结合案例)(1)化奇为平 (2)化恶为善 (3)化问为启 (4)化错为探 (5)化丑为美 10、有效调控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举例)(1)做好预防 (2)利用暗示进行调控 (3)适时制止不良行为 论述题 第四章 教师 1、教师的权利(P74) (1)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教育教学权) (2)教师享有“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队,在学术团体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科学研究权) (3)教师享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指导学生学习发展权) (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劳动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带薪休假”的权利(获取工作报酬) (5)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民主管理权) (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培训”的权利(培训进修权) 2、教师的教育理念(P79)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2)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3)创新教育理念 (4)依法执教教育理念 (5)主体性教育理念 3、教师的知识结构(P80) (1)普通文化知识 (2)学科专业知识 (3)教育专业知识 ①教育基础知识 ②学科教育教学知识 ③教师专业知识 4、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P89) (1)校长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开展校本培训 (3)创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 (4)教育要进行教学反思与教育研究 (5)教师自身应当树立专业发展的意识 第八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69)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总和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第九章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P192) (1)教学目标设计理念的更新:从知识本位到注重发展 (2)教学过程设计理念的更新:从以教为本到主体参与 (3)教学方式设计理念的更新:从单向灌输到情景构建 ①设计问题情境 ②设计写协作情境 (4)设计观的更新:从静态预设到动态生成 ①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②教学内容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③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有灵活性 PAGE 6 整理:曹少丹
/
本文档为【鲁忠义 教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