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

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

2013-07-11 8页 doc 39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2145

暂无简介

举报
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 何自然 摘 要:语用学和修辞学是相互有密切联系但又相互不同的两个学科,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许多方面语用学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反过来,语用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理论的一些新发展,对丰富修辞学理论和实践又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修辞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本文从介绍语用学开始,看看这门学科是否会对修辞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一点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 语用学、修辞学、关联理论、会话含意、顺应理论、 一、语用和修辞在当代,语用学与修辞学是相互有密切联系、但又相互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它们有着相同的、源远...
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
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 何自然 摘 要:语用学和修辞学是相互有密切联系但又相互不同的两个学科,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许多方面语用学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反过来,语用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理论的一些新发展,对丰富修辞学理论和实践又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修辞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本文从介绍语用学开始,看看这门学科是否会对修辞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一点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 语用学、修辞学、关联理论、会话含意、顺应理论、 一、语用和修辞在当代,语用学与修辞学是相互有密切联系、但又相互不尽相同的两个学科。它们有着相同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语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才确立的,但它所涉及的 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受到学者们注意了。在那时的学术著作中,语用学的有关课题在雄辩 术的名义下得到了论述。因此可以说,人们很早就讲语用,在日常思辨和交往中常常用到语用学。 修辞学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 综观这门学科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西方古典修辞学的内容也 在古希腊时期就得到应用。它用于法令和决策的实施、法庭对遗嘱的检定;也用于教育和公共事务 、用于解决民事争端。修辞学的内容同语用学一样,也用在雄辩术中。作为一种演说的艺术,修辞 学的实践足以保证各种演说的成功。西方古典修辞学理论的形成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对修辞学的影 响,内容有法学演说、议政演说和宣德演说的技巧;有听众心理与道德的分析。在演说技巧中,古 典修辞理论具体研究如何觅材、取材;如何布局谋篇;讲究文体风格等等。亚里士多德后的修辞学 家只是对他原来的理论进行加工提炼。 直到20世纪,西方出现了新修辞学,在修辞学中引进了心 理学、学和研究动机的行为主义科学。修辞学的模式和范围因而在不断地扩大,在分析哲学中出现了修辞哲学(thephilosophy of rhetoric),在语言学中出现了有别于文学修辞的实践修辞(practical rhetoric),前者着重研究文学篇章的风格与文体,后者则研究口、笔语言中同义结构的具 体运用和选择,以及不同形式的结构所具有的不同的细微意义和色彩。至于我国的修辞学的发展, 也有悠远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修辞学萌芽起,经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代 、宋、金、元时代、明清时代、以及“五四”……,修辞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一个崭新的阶段 ,成为一门既科学又系统的学问。关于这方面,在座诸位都是专家,门外汉是懂得不多的;但对刚 走过来的20世纪末的当代汉语修辞学,学术气氛活跃,著作成批涌现,学科范围也得到扩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一点无论是专门家或者是门外汉却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的。语用学和修 辞学发展到今天,成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自已的研究对象。但也许是同源的关系,我们感到两个学科需要有不断的交流:语用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有很多地方得益于修辞学的进步(如实践修辞的内容正是当代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反过来,语用学的发展,特别是语用学理论的一些新发展,对丰 富修辞学理论和实践又有一定的意义,有助于修辞研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本文拟从介绍语用学开始,看看这门学科是否会对修辞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一点启示的作用。 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语用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语言学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 所谓语用学(pragmatics),指语言实用学,英语中它同哲学上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或 pragmaticism)这个术语有相同的拉丁词根pragma-,示“行动、做”这个意思。语用学最早的定义要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莫里斯 (Morris, 1946)的符号学 (semeotics)理论。莫里斯说,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语形学(即句法学)、语义学和语 用学;语形学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的关系”,而语用学则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后来,罗斯(Ross, 1970)、莱昂斯(Lyons, 1977)等人从意义理论的观点出发,认为语义学和语用学都是研究意义的学问,主张语用学在语 义学的统称下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到了80年代,语用学的地位又有了变化,它作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从语义学中分了出来,并且出现两种见解,形成两种学派。其中之一是英美学派,主张语用学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即与语义学处于同等地位,但各自有明确的分工,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相研究。里奇(Leech, 1983)就认为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 (dyadic relation),即“x的意思是y”;而语用学揭示的意义却是三元关系 (triadic relation),即“S通过说x来表示z”。因此,语义学研究的是词语在语句中的意义 (sentence meaning),而语用学研究的却是通过语句中词语的意义来表达的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意义,简称说话人意义 (speaker meaning)。 语用学的另一学派是欧陆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凡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有关的都 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学科分相之一的 分相论,一直是语用学界普遍接受的看法。它以指示语、前提、会话含意、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 作为语用学的基本分析单元,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言语构成成分进行动态研究。近年来国内外 出版的部分语用学专著表明,语用学研究大多数还是以分相论为其指导思想而展开的。与分相论相 比,将语用学看成是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的综观论还没有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特别是在我国国内, 刻意从综观的广角进行语用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综观论认为语用学渗透在语言运用的所有层次, 而不是把语用学仅仅看作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就我所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国外语 言学研讨会”上,我国学者就对语用学到底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只作为“表现在语言各个 层面上的语用因素”这样的问题展开过讨论。由此可见,语用学分相论和综观论的分歧在我国学者 中早已存在了。 语用学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其结果影响到人们对语用学下不同的定义:1)从说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意义的学问(Yule, 1996:3),研究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 (Kempson, 1975:84);2)从听话人的角度研究语用学:认为语用学研究人们“明白在交际中要说的”比“听到表面上说的”到底多了些什么(Yule, 1996:3); 研究如何理解人们刻意表达的言语行为(Green, 1996:2)。3)从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学: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 (Yule, 1996:3),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 (Leech, 1983:13),研究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断出意义(fasold, 1993:119)。语用学研究由社会语境确定的人类使用语言的条件(Mey, 1993:42)。4)从社会动态交际的角度研究语用学:认为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者在适当的语境下灵活地遣词造句的能力 (Levinson, 1983:24)。语用学研究人们相互交谈中的意义(Thomas, 1995:24),研究人们表达交往亲密程度的方式(Yule, 1996:3)。5) 从综观语言功能来研究语用学:认为语用学是语言各个方面的功能总览,即研究人类生活中语言的认知、社会和文化的功能 (Verschueren, 1995:13-14)。 三、语用学新说述评语用学处于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阶段时 ,人们关心的是如何使用语言,并不过多讲究如何理解语言。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格赖斯(Grice, 1989)提出的会话含意新说。格氏认为,人们说话不总是表达字面的意思的,他们意图表达的意 思往往是字面意义看不到的含意。为了解释含意,格赖斯提出会话中应遵守的合作原则,指出说话 人有时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四准则(即质准则或真实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形成表 面不合作的的现象,但这种表面的不合作暗示了说话人想让听话人越过他表面表达的意义,明白他 意欲表达的含义。这一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就从单纯的语言使用扩展到顾及语言的认知和理解 。 例如,有这么一个对话: (1)甲:我的鱼在哪儿了?      乙:你看那猫可高兴哩! 根据格赖斯的设想,如果乙直接说鱼给猫吃了,那是他遵守了格氏的合作原则,甲因而可以直接从语言解码中得知 乙要表达的意义。但现在乙的回答是答非所问,违反了格氏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这明显是乙故 意在表面上不合作,目的是要让甲从他回答的字面信息中进行推理,从而明白他想传达的含意:你 的鱼可能被猫吃了。格氏的语用学说引进了推理和认知,是语用学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在语用学 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然而,格氏学说也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在言语交际中 一定要遵守合作原则?而且只能遵守格氏提出的准则?既提出要遵守准则,那么为什么又要故意违 反这些准则才能推断话语的含意?语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推断话语含意的根据又是些什么呢? 我们知道,语境形成的假设如果不同,含意是不同的。例如: (2)甲:要去超市买点什么吃的吗 ?      乙:咱们整个周末都不在家。 这又是一个答非所问,乙同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甲 从乙回答的字面信息中能准确推断出乙的话语的含意吗?到底乙要甲推断出什么意思呢?其实,乙 的答话的含意可能不止一个: (3)咱们整个周末都不在家,不用买吃的了。 (4)咱们整个周末 都不在家,周末不可能去超市了。 (5)咱们整个周末都不在家,下星期回来可什么都没吃的了。 只有(3)的含意表示不必到超市,(4)和(5)却都可能表示在周末之前得跑一趟超市。格氏语用学说之后,语用学界越发不满足语用学只限于研究话语产出的策略和技巧,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 & Wilson, 1986/1995) 更是针对格氏理论之不足而进一步提出关联理论,把重点放在交际和认知,放在正确理解话语上面。 关联理论认为,要理解话语,即取得认知效果,人们就要付出努力去推理,即寻找话语与语境信息 之间的关联。当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联越大,人们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对话语有所理解;相反, 当话语和语境之间不易找到关联,要达到理解就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理解话语时人们付出的努力是受着两种因素的影响:话语提供的信息的表达形式和对语境理解的难度.例如,张三要坐飞机去北京,但他赶不_L3点25分那班飞机 了.子是他问李四下一班机什么时候起飞.李四作出以下之一的回答: (G)下一班去北京的飞机5点半起飞. (7)下一班去北京的飞机4点后起飞. (8)下一班去北京的飞机在3点25分之后再过7500秒钟起飞. 这三个回答中要N(6)与语境最具关联性,因为它比(7)说得9楚,实际上已暗含了(7)的意思,因此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此外,与(8)相比,同样是(6)更具关联性,因为尽管从认知效果方面看(8)中的"3点25分之后再过7500秒"实际上也是(6)说的'`5点半"两者的认知效果相同,但理解(6)比理解(8)直接,其关联性也就较大,从而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取得与(8)相同的效果.理解话语就是求得认知效果,为此就要找出话语与语境的关联.同一个话语中如语境不同,为寻找恰当的关联,求得认知效果,人们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不样.例如甲说"今天真热!",他期待乙听了这句话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就要看当时的语境:如说话当时在室内,甲的t.思可能是叫乙开窗,或者叫乙关窗开空调;如果说话当时在室外,比如在白云山上,那么甲的意思就不可能是开窗或关窗开空调,而是要乙为它找个有遮荫的地方,或者表示希 望N室内去. 当代语用学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话语的理解,而指导研究话语的产出方面,则右一个所谓语言顺应理论.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指导话语产出策略的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理论,简称顺应论,是欧陆学派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1-n. 1999)提出的.维氏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就是川语言作出种种顺应,如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自觉顺应.维氏认为,语境不是在交际发生之前给定了的,而是在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发生的,语境会随交际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和更新.我们举一个例子;媳妇想买一张折椅I 'V}劝阻,这时她可以权据自己同媳妇相处的融洽程度,顺应着说话场合,在遣词造句面作出选择: (9)不要买那东西! (10)我要是你呀就不买那玩意儿. (11l)找以前买过一张,可不到一星期就散了架了. 很明显,(9)是选择不客的说法,近乎命令,显示出当婆婆的权威;(10)是选择劝说,但通过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强加之意,显得尊重对方;;(11)是选择一种蝇烈的劝阻,通过说出自己的经历,带有带告的意味.例(9)表明谈话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但例(10) M 11)显然是说话人注意到以平等的地位同对方交谈. 上面的三选一表明了说话人选择的话是在语境关系,语言结构方面作出顺应的;它也表明说话人是根据说话对象而动S1地,灵活地作出顺应的;而且表明,说话人选择说法时是自觉地为顺应她与说话对象的关系而作出适当调整的.我们还可以举一个维氏自己亲身经历作为例子(Versnhueren, 1999; 158):事情发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维氏大妇在歌剧院的幕间休息时正用荷兰语交谈.邻座的一对夫妇,听到两人在操一种他们陌生的语言,因而判断维氏大妇准是不太恤英语的当地人.于是其中的女士打断了维氏夫妇的谈话,摆出手势向他们用生硬的英语说道..Pau*二,pause.(停 …停.广接着指着手表问: "Howlong (多长 )"维氏夫妇似乎明白对方的意思,也确信对方是不滴英语的匈牙利人.于是维氏慢慢地,一板一眼地用英语标准口形发出:'爪n mmuus{功分钟)"同时商举双千,伸出全部手指重复着数字:"'Fen.(十.)"当时那位女士看似听懂了并表现出十分满意她回过头对丈夫说她已经打听清楚幕间休息是10分钟,并继续同丈夫愉快地交谈起来.这时维氏觉察到这对夫妇交谈时用的是英语.而且是流利而标准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英do !他忍不住打断这对夫妇的谈话,也用流利的英语说"Oh, you'二n二二t(噢.原来你们是美国人1)"这是交际中谈话双方相互顺应的典型例子.双方都不懂匈牙利讲.并以为对方是匈牙利人,不太懂英语.于是为了交流,为了获知信息,他们都想着顺应对方各自千方百计试图用简单的芡语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其实,如果大家都知道双方都不是当地人,双方都能用英语交谈,就无须作出_L面的顺应了.这正好说 明语言选择就是为了作出顺应;顺应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四,语用学对修辞学的启示 我们上面对语用学作了一番介绍.从语用学的发展过程看这门学科有几个互要的特点.第.它址旱只是研究语言的使用,但发展到今夭,它不仅研究语言的使用,而且研究语言的理解,着来,"语用学,,三个字已不fig完个涵盖语用学的学科内容.第二,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时,很注重产出语言的策略和场合,要求要向对方作出顺应;而在研究语言的理解时,又十分注意交际和认知的关系.语用学认为,说话人说的话最终要听话人理解了才有意义.他的话要千方百计在听话人方面取得共鸣,这就是不仅明自他说的话的字而意思,而且明白他意图通过字面意思表达的意图.语用学新说中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耍听话人通过说话人话语的字面意思,结合汰知(语境)似设,努力寻找话语与当时处于动态的语境的关联,进行认知,推理,最终取得认知效果.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而交际又要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成功,并产生效果.第三,语用学与言语交际学不同,后者强调交际,把副语言(即手势等体态语,又称非语盲的符号束)交际也包括进来,研究这类符号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语用学一般是不研究自然语言以外的符号的,当语用学在指导语言理解时,也会提到非语言符号束.但那是作为语境的组成部分来研究的.此外,语用学有它的哲学基础,而且语用学本身就是从哲学上的意义理论中独立出来的,这与言语交际学更有本质上的区别. 言语交际学以交际为其终极目标,而语用学只着重解决在特定语境下自然语言产出与理解.围绕着修辞学,特别是当代汉语修辞学目前出现的一些具有争议的论翘我觉得.语用学.特别是语用学新说巾的某些观点和研究方法,也许对有关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1.修辞学中的效果论 在汉语修辞理论中,有讲究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的说法.语用学也讲究效果,在普通语用学中关子言浴行为的章节里我们常常谈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吉成事,其中的以言行事就是训:效果.当说话人遗词造句,说出"我明天要来",那是他以言指事;当他用这句话向听话人发出"允诺"的言语行为,那就是他以言行李.而当听话人明自那句话是说话人给出的允诺时,说话人的以言行寥的效果就实现了.与此同时,听话人会为此"允诺"表示出高兴或满意,这就是听话人听到"允诺"之后在情感上产生的以言成事效果.以言行事效果和以言成事效果在语用学上统称为语用效果. 如果从修辞学的效果论着.说话人通过说"我明天要来"而作出"允诺",到底是说话人要实现的表达效果.还是听话人感到实现了的接受效果呢那是说不清的.语用学中的效果问题是接受话语一方取得的说话人使用语言时所希望达到而尚未达到的目的,尚不能称为效果.话是说话人说的,但该话是否产生效果,其判断者是听话人.听话人理解了说话人话语的用意〔不仅是字面的愈思,而且是说话人意图表达的悬图),那就说明说话人用语言表达的话语产生了效果,那是以言行事效果;同时听话人因明白了说话人的话而获得话语以外的(如情感上的)感受,这些感受语用学上也是效果,是前面提到的以言成事效 如果修辞学接受语用学对效果的着法,修辞实践追求的修辞效果是否可以将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统一起来,就像语用学的语用效果那样,讲究以言行效果和以言成事效果的统一呢 我们同意李军(19996:10)关于控效修辞的观点:"修辞19终追求的是一种存在于交际双方之间的人际互动效果.在讨论修辞学的效果论时,有两种意见似乎是要商榷的.一个是,有人提到修辞学要追求交际效果.其实,修辞学不是交际学(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将要谈及),交际效果不一定是语言交际效果,它还包括非语言交际取得的效果.因此修辞学只须讲表达和接受效果统一的修辞效果,就像语用学讲语用效果一样,无须另提交际效果了.另一个要商榷的愈见是有人强调修辞学只须讲表达效果的问题.如果认为修辞学只讲说话人遗词造句技巧的所谓表达效果,那么修辞学就成了"孤芳自赏"般的学问,就可能像"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位受骗的皇帝,别人明明见到他光着屁股,一丝不挂,而他自己却认为穿着一件刚织好的"漂亮的新衣"!'漂充的i#P言",不论其如何完美,如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就无效果可言;而语言虽简朴无华,但接受者认为其用得恰到好处,还领略到它的感染力,其效果自显. 2,修辞学与言语交际学 根据我们的认识,不但语用学不是言语交际学(关于这方面我们在上而已有沦及)而且修辞学也似乎不应等同于交际学或言语交际学.诚然,这几个学科的对象和方法都很接近,但它们有各自的目标,是不能混同的.日前我们汉语修辞学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言语交际学实际上是修辞学(宗廷虎,1997:407),这似平混淆了 修辞学和言语交际学这两个学科的界线了.首先,交际学(commanlcariun ),又称交流学,传播学,它研究的是意义,是符号信息的传播或代码信息的生成和交流.例如,我们可以向别人或从别人那里传播或交流某种思想,某个行动,某种物体的意义,或者从我们所处理的某项事情中获取意义.因此,交际学包括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和传播.至于言语交际学,它是用语言传递信息的交际学,也不完全等同于修辞学.言语交际学是为交际服务的,它讲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借用严复论翻译的"信,达,雅冲三字说,那是"信"和"达"的问题.修辞学恐怕不限于为交际服务的信息传递科学,它更多的讲究"雅".尽管言语交际学也要求说话有丰L,得体,但那是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和修辞学都要探讨的,只是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尽一致罢了. 3修辞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下面是语用学对修辞学在方法问题上的两点启示: A.控效研究和取效研究 传统的修辞研究恐怕太着巫语言的运用了,于是它强调的技巧和效果都是从表达的角度出发的.语用学在这方面所能给予的启示是,修辞效果不是话语表达者操控的而是话语接受者取得的.话语接受者通过语境,推理,最终才有可能成为效果的取得者.因此,为了理解话语的修辞效果,何不试一下既研究话语表达者的控效,又研究话语接受者的取效 何不试一下改变研究角度,从话语接受者的角度来研究修辞 B.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传统修辞学研究遣词造句时词语和句式的选择和锤炼,研究修辞格,修辞方式,这都是从语言使用者单方面着手的,这样的研究当然是静态的研究.如果修辞学能从语用学中受到一点启发的话,那就是除了研究角度上变说话人的控效为听话人的取效之外,还不妨在研究路子上改静态研究为动态研究.语用学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语言的选择过程.由于语境是动态的,话语的控效方式就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来,何不试一下在修辞学研究中动态地看待题旨和语境的修辞方式,运用语用学的顺应论,将修辞的目的放在多维的顺应上面:作出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自觉顺应 在当今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又发展的时期,修辞学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总伴随有一些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了修辞学科的发展,我们会将其他学科的某些观点和方法用于修辞学;而别的学科也会借用修辞学的发现和成就.学科的发展必然要容忍学科间的相r,:渗透和相互交又现象,这也许是语用学的发展对当代修 辞研究的又一个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炯修辞学要研究接受效果吗〔月.修辞学习,1997,(2). [2]Fasold R.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一《f rtl; Blackwefl,1993. [3]Fiske, J.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mhra. 2nd ed[M]. London; Routledge,l996. [4]Green, G. Pragmatics and Natur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MI. Hillsdale, NJ; LEA Publishes,1996. 151Grice, P.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二6]何自然.语言学的语用学[A丁.姜治文外国语言文学研究[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仁7三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181Kempson R. M. Presupposition and the Iktimitation of Semantics[ M〕一.mbri峪: CUP, 19r75. [9]Leech, G. Principles ofPragmatics[M]. London: Longnan,1983 [10]Levinson, S. Prag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3. [Ii」李军.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习.修辞学习,1996,(4) [12〕李军.论修辞的本质[J]云梦学刊,1998,(2). [I3」李军.汉语使役性言语行为的取效研究I DI.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2000 1141 Lyons J. Semantics仁M]. Vol. I一2. Cambridge: CUP,1977. [15]MeyJ. Pragmatics: Anlntroduction[M〕二,,fond: Black-11,1993 1161 Moms C W- Signs, Language and Behavior[ MI. Nork York: Prentice Hall, Engtewvod CIiffs,1946. 117 ]Ross J R. On decla ative sentences[ M] . In Jacobs R A and P S Rosenbaum (eds. ), 1970. [IS]Readm6%in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 1Valtham. Mass.:Blaisdell. [ 19J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ril Cwrg ition[M]. Oxford: Blackwe11,1996/1995 [20]Thomas J. Mearu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nati改M]. London; Longman,1995. '43. [21 ]Venlerber R F. Communicate) 2nd ed[ M3,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22]Verschuemn J. 'llre pragmatic penpexavc[A〕一Handbook of Pmgnalics: Manual [C〕一Amsterdam: Benjarnim.1995 [2l]VerschuemnJ. UnderstandingPrngmatics[M]. London: Amold,1999. 【川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当版社,1987. [25]Yule C. Pnm6muties[M]. Ordord; Wool University Itcss.199G. [2s]赵毅IK分言语交际中的三种效果[J]. fan学习1996,(4). [27]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Enli沙tenment from Pragmatics on Rhetoric Studies 日住乙一ran (Faculty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ye, Guangdo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Guangahou 510420, Clurut) Abstract; Pragrnafics and rhetoric are two closely related but separate from each other subjects of study. However, pragmatics gains its benefit fonr the progress of rheturic,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with die development of its new finding, pragmatics makes certain contributions to die enrichment of rhetoric the- ory and practice, which helps to bring about even more fruitful results of rhetoric studies. The present pa- per, beginning from introducing pragmatics, shows us how pragnatics provides enli目rtenment on the fim- ther development of rhetoric studies. Key words; pragmatics; rhetoric;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levance theory; adaptation theory 8
/
本文档为【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