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_李泽生

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_李泽生

2013-07-22 3页 pdf 103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0869

暂无简介

举报
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_李泽生 2012· 06(上) 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 李泽生 摘 要 在进入 21世纪不到几年,温特就用一篇《为什么世界国家不可避免?》,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本 文将其所设想的“世界国家”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比较,一探“世界国家”结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世界国家 温特 共产主义社会 作者简介:李泽生,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2009级 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
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_李泽生
2012· 06(上) 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 李泽生 摘 要 在进入 21世纪不到几年,温特就用一篇《为什么世界国家不可避免?》,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本 文将其所设想的“世界国家”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比较,一探“世界国家”结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 世界国家 温特 共产主义社会 作者简介:李泽生,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2009级 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141-03 如果人类历史是条长河,那么它流向和处?最终,历史的“大 海”将是怎么样的?见人见智。但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历史走向 灾难论,历史循环论,和历史进步论。前者是一种较为悲观的认 识,在一些宗教思想或部落传说中尤为明显和顽固;历史循环论 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线形的,而是反复的,这在现实主义者中间 得到广泛的支持;而历史进步论则认为纵然历史在短暂时期内会 进退反复,但是最中的走向是进步的,是越来越好。工业革命以 来,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的加深,和利用自然力量服务人 类社会的能力的提高,持有后一种历史观的人的越来越多。现 在具体的时代认知心理上就是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多于或替代 了对过去生活状态(包括传说中的)的怀恋和向往。但是这些认 识中能够系统地提供一个最终的宏伟蓝图的不多。国内最熟悉 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对国际关系的理论流派划分方面,马丁·怀特把马克思主 义归于康德传统之下,与霍布斯传统和格劳修斯传统并列为三大 传统。霍布斯传统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社会由于缺少一个国家 之上的最高权威,而国家又是自助性的单位,因此追求权力和安 全的最大化成了国家的主要目标。在该传统看来,历史的进程倾 向于反复:占主导地位(或霸权国家)的国家可能变了,但是国际 关系的主调仍然是为了权力的斗争。格劳修斯传统(理性主义传 统)则虽然大致认可霍布斯传统关于无政府状态的假定,但却认 为为了权力的斗争不是国际关系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这 种传统更关注在等的作用下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和 非国家或非政府的因素在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等方面的作用。理 性主义的认识较现实主义更积极,因此其历史观也更乐观。但是 这两种传统都主要着眼于现实,没有顾忌去思考历史走向的终极 状态问题。 康德传统则对现实持批判态度,并努力寻求用更合理的社会 安排取而代之。构想一个历史终极状态也成为该传统不少思想 家的努力。康德本人就提出了共和国联邦的设想,以最终实现永 久的和平。马克思更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认为人类历史 总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高级,并相信最终会到达几乎完美的共产 主义社会。这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走向最乐观的认识和科学 预测。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性是建立在历史唯 物主义的逻辑之上的,而 2003年以唯心主义立名,强调观念的建 构主义大师温特也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国家。 世界国家的提出显然不是温特一时兴起之举。我们可以在其以 前的论文和专著中看出作者对这方面的思考已由来已久。同时 世界国家的最终提出也是建立在较严密的推理之上的。该文将 对这两种终极的历史状态的特点和实现过程的推导进行比较,并 进一步追问世界国家是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终极状态。 完美的社会和最理想的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高度发达 的生产力,劳动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在是生活的手 段和保障,也不再关乎个人尊严,而是成了人心理上的一种需求。 在这样的社会关系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水平的,而不是垂直的:没 有现在意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雇主和雇员,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同时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也已完成了自己的历 史使命,不复存在,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成为了主旋律。当然到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已变得 相当的纯粹和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成为了自我(self)与 自我的关系。 这样完美的社会是建立在两个假定的基础上的。首先人类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会带来高度发达 的生产力。马克思亲自见证了自英国兴起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各 国的工业革命给欧洲大陆,特别是德意志境内带来的巨大变化, 并敏锐的预见到这样的变化将通过提高生产力,大大推动和加速 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到 来时,人们可以各取所需,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因此有了质 的变化。它不再是一种手段,本身成了目的。人们与劳动的关系 从被动变成了主动。人们劳动不是因为劳动是生存的必须,而是 因为劳动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一种渴望。 但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仅仅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不 够。想一想现实主义的老祖宗马基雅维利对人性的观察:“人的 贪欲是没完没了的,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不渴望,这是自然使 然。”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是建立在人性可以完善的认识 ◆政法论坛 2012· 06(上) 基础上的。受到基督教,特别是奥古斯丁原罪宗教哲学的影响,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主流思想对人性和人生活的此在持否 定态度,现实主义理论继承了这样的一种人性观,认为人类只有 两种:“坏蛋和蠢者,前者则利用后者。”自由主义者则坚持人性是 一种矛盾体:人固然是罪恶,好战和非理性的动物,但人也有理性 的一面。而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革命主义传统则在人性的认 识上倾向于乐观和完美主义。因此当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把人从 生存的必须和生活的压力之下解放出来后,人们之间冲突的根源 也就随之消失。世界一片和谐。作为曾经的暴力机器的合法拥 有者和基本秩序的维护者,国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也就此消失。 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样的社会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和完 美状态。 而在温特的世界国家里,基于国家间已有的集体身份认同, 原有的国家主权转移和集中到全球层面。普通的国家还存在,但 个人的身份认同已不在受国家边界的限制。国家和个人一样没 有了单方面实施暴力的的自由。也就是说世界国家是一般的国 家之上的利维坦,消除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性,结束了“国际 关系”。 但是世界国家并不意味整个世界千篇一律。集中实施有组 织的暴力权并不意味着集中所有的文化、经济、和地方政治。相 反世界国家的稳定是建立在尊重个性,承认地方差异,甚至民族 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世界国家也不一定是永远地一片风平浪静, 也会有短暂的起伏和波折。但是这些都不再是战争和国际政治, 而是只能算当前意义上的犯罪。 强调认同是温特(和建构主义)带给国际关系理论的一大贡 献,世界国家在这里的意义就像功能主义解释下的欧洲一体化一 样有很强的目的性。只是功能主义解释下的一体化是要解决国 家主权管辖的区域有限性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扩张性之间的矛盾, 而世界国家则解决了传统的国家已无法满足新的认同需求的问 题。作为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温特没有对人性作静态 的规定,而是从“建构”的角度去把握。没有了人性能完美这样一 种信念,当然历史就蕴含了许多的不确定性。纵然是到了世界国 家的层次,历史也有可能又退回到之前的任何一个阶段。只是久 而久之,在其内在的逻辑的作用下,国际关系又会发展到世界国 家的阶段。 世界国家的终极性就在于其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可能到达的 最理想的状态:历史没有超越世界国家的可能,也没有超越的必 要。但是历史的矛盾并没有终结。虽然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无 政府状态和与之相伴的不稳定性(包括战争)已走到了历史的尽 头,但是世界上还有其它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自然的,也会有 社会的,但是这些都不会对世界国家的合理性带来挑战。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和目的论逻辑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预言 能集完美与可信性于一身,这要感谢其所依仗的推导逻辑。辨证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 于物质。反映在人类社会上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能反作用于生产力和 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 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通过统治 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被 统治阶级的抗争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旧有矛盾 的解决和新的矛盾的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看似不同和偶然的世界各地的历史都是这一矛盾的表现和具体 发生作用的结果。马克思坚持强调生产关系是区别时代的重要 标志,后来斯大林还“把马克思的史观公式化为前后相续的五个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每一种社会都会有不同的阶段。我们这里不讨论 这样的公式化在多大程度上误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史观,和这些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基于欧洲历史的归纳在多 大程度上能适用于其它地区的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时代划分。重 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和到 达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所要作的历史的准备。 共产主义社会和之前的社会都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种历 史的归宿,是人类谋求自身发展即“人的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 人类谋求生产力发展即“物的发展”的最终归宿,同时还是人类谋 求文明发展的最终归宿。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 达到完美的统一,因此历史不会再超越共产主义社会,也不需要 超越共产主义社会。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已是要有多完美就有多 完美。 温特则在《为什么世界国家不可避免》一文中借用目的论逻 得出世界国家最终会实现的结论。但是目的论在这里不是简单 地指未来引起现在,而是指世界国家作为终极状态是个引力的放 出者(attractor)。 那么是什么使世界国家作为终极状态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呢?温特认为是现实国际体系的不稳定性。现实国际体系的不 稳定的根源除了为了物质利益的竞争和现实主义所强调的国家 在寻求安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外,温特认为还有对承认的需求。 安全和承认之间没有主次先后之分。承认可分为强弱两种,如果 主体是个独立的个体,主体就实现了弱承认。强承认则要求尊重 主体的个性和不同。承认的强弱和承认是否对称会影响主体间 关系的稳定性。如果主体间的承认是对称的,那么就会带来稳 定,而不对称的承认则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实现 对称的承认,确保国家关系的稳定呢?温特认为答案是世界国 家:只有世界国家才能彻底消除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终结 对安全的担忧,同时确保承认的对称。 温特把国际体系的发展由高到低也分为五个阶段:国家体 ◆政法论坛 2012· 06(上) 系、国家社会、世界社会、集体安全和世界国家。前三个阶段来源 于英国学派的三个核心概念(国际体系,世界体系,和世界国家), 只是温特仍坚持用经过布尔等修正前的马丁·怀特的概念名称。 把集体安全至于世界社会之后则体现了温特对安全的重视和担 忧。 世界国家之后温特在以上提到的文章中再三地强调,世界国 家就是最终的状态。但是用他所依赖的目的论逻辑,完全也可以 推导出一个世界国家之后的,更趋近于共产主义的世界体系。温 特自己其实也注意到世界国家并没有完全解决无政府状态下追 求强承认的问题。他说追求强承认的斗争将继续,因为总会出现 新的方式构成“强承认”。 温特的推导到世界国家就戛然而止,这有四个主要方面的原 因:国家中心主义,对生产力的忽略,对人性不确定的认识,和对 多元主义的青睐。首先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大家,温特研究的是国 际关系问题,这妨碍了他对社会层面的关注。巴里·布赞就批判 他是陷入了国家中心主义的狭隘当中。因为温特所关心的是长 期困扰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问题,因此当世界国家能很好地 (他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后,他也就自信满满地推出了最后的结 论:世界国家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他的推导只是把霍布斯 的利维坦推广到国际层面上,没有重视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到一 定阶段才出现的事实,和国家的内涵和功能都随着历史的进步在 不停地变化的现实。因此在世界国家里,传统的国家仍然不可或 缺。于是在温特的未来世界里出现了两重国家,世界国家和传统 国家。也就是说世界国家只是分担了传统国家的有些功能。 强调国家也就会相对地忽视社会,当然也就看不到社会进步 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在文中温特提及了丹尼尔·德 德尼对军事科技进步会增加战争成本,从而会对战争有一定遏制 作用的论述,但认为这样的论述只会佐证和增强他的最终结论, 因此就没有去深究作为军事科技大进步背景的生产力的发展问 题。温特在这里意识到了物质的重要性,但是没重视物质生产的 使动性,因此一方面强调世界国家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对社会层 面的认识却倾向于静态,例如在世界国家里还会有贫困和犯罪。 这种对社会层面静态和较为悲观的认识反过来又使其的世界国 家变得不可或缺。 同时温特的国家中心主义还源于他对人性的一种不信任。 世界国家存在就是要在世界层面集中合法地拥有和使用国家暴 力机器以对付犯罪活动和其他意外事故。温特对人性的认识堪 比前面提到的现实主义较为悲观的人性观。他没有重视生产力 水平和人性的表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衣食足”和“礼”之间的联 系。 温特的世界国家的另一特点就是保留了社会上的多元性。 世界国家是国际体系层面单元的单一性和社会层面的多元性之 间的统一。他认为尊重个性、差异才会有真正的集体认同,而只 有拥有了集体认同才会出现世界国家。这种对多元主义的强调 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烙印,这和建构主义发展初期与后现代主 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背景是分不开的。强调多元主义固然 无可厚非,但是过分强调多元主义也使世界国家变得不可或缺, 因为只有国家的存在才能防止或及时纠正各种文化群体之间承 认的不对称性。 温特的着力点是国际体系的演变,他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消除 现有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他认为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世界 国家时,国际关系理论家们的众矢之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将会 消失,国际事务最终变成了国内事务。但是正如国家存在的时间 只是人类历史的一小段一样,国际关系的消失也并不意味着人类 历史已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当然,尽管引来不少争议,温特对世 界国家不可避免的论证是较有力的,但是其认为世界国家是历史 最终状态的认识却明显地些许固步自封,以至于论文的结尾变得 有些自圆其说。 总结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一方面工业革命和与之相伴的城 市化进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日益明显:社会贫富差距 加大,无所依靠,流离失所的人数骤增;另一方面自拿破仑战争后 迅速蔓延的民族主义的破坏性还没显现,充满血腥屠杀的两次世 界大战还不可想象,再加上有欧洲协调机制,对国家与国家之间 关系的认识还较为乐观。因此马克思和其很多同辈人更关注的 是社会问题。就是在关注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 发展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并由此科学地预言人类 社会的最终归宿是共产主义社会。 二十世纪经历了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各国(特别是大国) 对国际关系有了空前的重视,国际关系研究也成为了一门学科。 但是在二战后的冷战背景下,强调权力的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 论中占了统治地位。只是随着冷战关系的缓和和之后雅尔塔体 系的瓦解,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包括建构主义)才有了解 释力和接受群体。温特的世界国家正是在对国际关系较乐观的 认识传统下提出来的。作者认为世界国家会不可避免地实现,而 且世界国家也能有效的解决长期以来的国际无政府状态问题。 这当然较很多现实主义者的认识要乐观很多,但同时不难发现世 界国家作为历史的终极状态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比有不少“非终极性”,作者的推导到最后有些故步自封。 参考文献: [1] N.Machiavelli. The Discourses of Niccolo Machiavelli,2vols.London: Routledgeand Kegan Paul,1950. [2]Martin Wight.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New York: Holmes& Meier Publishers,Inc,1992. [3]秦宣,郭跃.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江西社会科学.2009 (1). [4]毕会成.国史分期的困惑与世界史.读.2010 (3). [5]周碧晴,夏靖.历史辩证法的历史洞察力和时代价值.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 (6). [6] Alexander Wendt.“Why a World State is Inevitabl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3,9 (4). [7] Barry Buzan. From International To World Socie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2004. ◆政法论坛
/
本文档为【共产主义社会与温特的世界国家_李泽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