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_李鸿章全集_的史料价值

2013-07-31 6页 pdf 264KB 4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4083

暂无简介

举报
_李鸿章全集_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 童本道 (1938 - ) , 男 , 安徽合肥人 , 安徽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 编审 , 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全集 》的史料价值 童本道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 : 新编 《李鸿章全集 》全书 39卷 , 2800余万字 , 大大超出了吴汝纶编 《李文忠公全书 》的规模。 它不仅包括已刊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和吴汝纶为准备编纂 《李文忠公全书 》而收集整理的大量未刊文 稿 , 而且还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_李鸿章全集_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 童本道 (1938 - ) , 男 , 安徽合肥人 , 安徽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 编审 , 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全集 》的史料价值 童本道 (安徽教育出版社 , 安徽 合肥 230061)   摘要 : 新编 《李鸿章全集 》全书 39卷 , 2800余万字 , 大大超出了吴汝纶编 《李文忠公全书 》的规模。 它不仅包括已刊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和吴汝纶为准备编纂 《李文忠公全书 》而收集整理的大量未刊文 稿 , 而且还包括中国第一历史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安徽省图 书馆等单位所收藏的大量未刊李氏文稿 , 以及于式枚编 《李文忠公尺牍 》、江世荣编 《捻军史料丛刊 》 (第 一、二集 ) 等已刊李氏文稿。新编 《李鸿章全集 》为晚清历史研究、为全面公允地评价李鸿章一生功过打 下了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关键词 : 《李鸿章全集 》; 晚清史 中图分类号 : K250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257 - 0246 (2008) 03 - 0140 - 06 李鸿章字渐甫 , 号少荃 (亦作少泉 ) , 晚年自号仪叟。生于清道光三年 (1823) 正月初五日 , 卒 于光绪二十七年 (1901) 九月二十七日。自同治元年起至光绪二十七年止 , 四十年间 , 李鸿章平粤 捻 , 办洋务 , 亲自参与、策划 , 甚至主持或主导了晚清四十年间的一系列国家内外重大方略的制定和 执行。正由于李鸿章是晚清四十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决策者 , 所以 , 如果不了解这个期 间李鸿章的思想和言行 , 就无法了解晚清的这段历史。 我以为 , 材料的缺失 , 正是李鸿章研究中其自身许多矛盾长期无法厘清的一个重要原因。系统 地、全面地研究李鸿章的全部文稿 , 是史学研究的需要 , 是全面和科学评价李鸿章一生功过的需要 , 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认识晚清历史的需要。 一   李鸿章一生写了大量奏折和公私函电 , 这是研究李鸿章一生功过最基本 , 也是最主要的材料。 截至新编 《李鸿章全集 》出版之前 , 反映李鸿章一生事迹的主要著作是桐城吴汝纶先生主持编 纂的 《李文忠公全书 》 (亦称 《李文忠公全集 》) , 全书 165卷 , 号称 700万字 , 实则仅 600余万字。 一百余年来 , 人们研究和评价李鸿章 , 主要即是根据这本 《全书 》所载的各种文稿。 吴编 《全书 》虽然过于简略 , 且因急于为集主辩诬止谤 , 删削之中 , 不免失之真实和公允 , 但 由于编者系集主学生和亲信幕僚 , 于集主的许多事迹 , 大多亲见亲闻 , 因此于文稿内容和时间的考订 十分精详 , 于文稿的拟亦十分精当 , 在新编 《李鸿章全集 》出版之前 , 仍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里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 , 吴汝纶在整理出版李氏文集的时候 , 曾进行过一次较大范围的材料征集工作 , 从 现存底稿看 , 除因政治和时代限制 , 当时编者客观上无法收集的部分奏折外 , 佚失的数量并不多 , 全 041 部征集起来的文稿达 1700—1800万字之多 , 编者都一一做了考订和梳理工作。甲午以后 , 李氏失势 , 及其死后 , 文幕星散 , 若非吴汝纶的征集和整理 , 人们今天恐很难再得见到李氏文稿的全貌了。 但是 ,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又是一个具有明显不足的本子 , 其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11失收 新编 《李鸿章全集 》总计约 2800余万字 (目录除外 ) , 而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不足 700万字 , 即以其收集整理成篇的底稿而言 , 亦仅 1700—1800万字 , 与前者相差近 1000万字。这近 1000万字 文稿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部分论及国家军政大计且时效性较强的奏、电稿 , 当时不宜或不便 公开发表。二是李氏亲自嘱稿的各种密札 , 这类密札大多存于军机 , 外间无从得知。三是皇上、皇太 后对李氏各种奏、电的谕旨。按清朝档案管理办法 , 这类上谕事后必须缴回 , 而李氏幕僚当时没有抄 留底稿 , 以致吴氏纂修全集时 , 无法补录。吴氏曾批评幕僚不懂公事 , 以致只有奏折 , 没有上谕 , 即 指此。四是李鸿章督直期间留下的大量题本。题本也是一种奏折 , 由李鸿章署名 , 其所反映的大多为 督直期间有关刑名、钱粮、治水、救荒等情况。就形式上看是一种政府公文 , 但就内容看 , 它反映了 李鸿章任期内的许多重大活动以及他对这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 应是研究李鸿章生平的一种重要资 料。五是于式枚送缴的大量李氏信函。① 过去有一种说法 , 似乎在李幕中 , 于式枚专司应酬性书札 , 此说其实并不尽然。从现存于编 《李文忠公尺牍 》看 , 其中不乏论及当时军国大计的一些重要信函。 以上几种失收的文稿 , 有客观原因所致 , 有些则不能不说是编者和文幕的一种疏失。 21删削 对比上海图书馆馆藏李鸿章文稿底稿 ,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实难辞删削过当之评。底稿 1700—1800万字 , 而刊行的 《李文忠公全书 》不足 700万字 , 删去的文稿几乎占全部文稿的三分之 二 ! 甲午战争以后 , 李鸿章战败议和 , 引起国人一片唾骂 , 此时吴汝纶锐身自任 , 决心为李氏编定全 集 , 以便向国人昭示李鸿章多年来支持危局、力求富强的苦心和窘困。他在给潘藜阁的信中说 : “自 倭事起至今 , 傅相为中国士大夫所唾骂 , 此由政府扬其焰 , 而后进之士闻声和之。弟以傅相经营远略 三十年 , 前十年事具在奏稿 ; 中十年则奏稿尚或假手幕僚 , 至总署信函则全系亲笔 ; 后十年则机要事 件皆在电报 , 亦不肯请人代办 , 必出亲裁。现拟将此三者辑录成书 , 则历年支持危局、力求富强之苦 心 , 具在简册 , 亦止谤之一道也。”② 编纂全集 , 以此见功止谤 , 这就是吴汝纶编纂 《李文忠公全 书 》的目的 , 因此 , 编纂中凡符合这个目的的文稿即收入 , 凡不符合这个目的要求的文稿即删除 , 这样一来 , 就必然会使大量虽不符合见功止谤这个目的 , 但却反映了李氏真实思想和当时客观事实的 文稿被删除了。这些被阉割的文稿掩盖了李鸿章的许多真实思想和客观事实 , 当然不利于对李鸿章的 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与认识。 31改定 在编纂李氏文稿时 , 吴汝纶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删削 , 但在对比李氏底稿和刊行 《李文忠公全书 》 时 , 我们会发现 , 吴氏间或也会做一些改定 , 以致形成活人改死人文章这种极不合理的现象。这种改 动几有篡改历史之嫌。 二   从 1992年开始 , 历时 14年 , 在顾廷龙先生和戴逸先生的领导下 , 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历届领导的 大力支持下 , 集中京、沪、冀、鲁、皖、深等地 30余位作者 , 精心编纂 , 终成一部全新的 《李鸿章 141《李鸿章全集 》的史料价值 ① ② 该批信函号称 200万字 , 实则约 140余万字。 参见 《吴汝纶尺牍》, 合肥 : 黄山书社 , 1990年 , 第 91页。 全集 》。新编 《李鸿章全集 》在前人耕作的基础上 , 吸收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 重新确定编纂目的和 编纂体例 , 力求全面、系统和完整地发掘整理李氏的大量文稿 , 为晚清历史研究 , 为全面公允地评价 李鸿章一生功过打下坚实可靠的史料基础 , 推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 新编 《李鸿章全集 》全书 39卷 , 2800余万字 , 大大超出了吴汝纶编 《李文忠公全书 》的规模 , 它不仅包括已刊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和吴汝纶为准备编纂 《李文忠公全书 》而收集整理的大量未 刊文稿 , 而且还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等单位所收藏的大量未刊李氏文稿 , 以及于式枚编 《李文忠公尺牍 》、江世荣编 《捻军 史料丛刊 》 (第一、二集 ) 等已刊李氏文稿。该书杀青前 , 编者又进行了一些比较全面的辑佚工作 , 至此 , 一部完整的新编 《李鸿章全集 》即将呈现在读者面前。 11奏折 对比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 吴汝纶为整理李氏文稿收集整理的大量底稿 , ① 和中国第一历史档 案馆馆藏军机档案 (军机录副 ) , 可以看出 , 有许多事关当时军国大计的奏折 , 在上图馆藏底本和军 机录副中都有 , 而不见于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 可见是因事关军国机要而被有意删除的。这类奏折 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中俄伊犁条约、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等重大事件中均可见到。如中法战争 期间 , 李鸿章先后有光绪九年四月初一日的 《豫筹越南事宜折 》、光绪九年四月初七日的 《暂不宜越 片 》、光绪九年五月十二日 《密陈法越交涉遵旨统筹全局片 》等折片上奏 ; 中日甲午战争中则有战前 和战中的 《酌度俄韩情势豫筹办法折 》 (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七 )、《复陈陆海兵数请为倭事筹备饷 折》 (光绪二十年六月初二日 ) , 战败后的李鸿章与伊藤五次会谈的谈话节略、《中日会议和约已成 折 》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 等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 李鸿章奉旨北上 , 其间又有 《遵旨力 求补救折 》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 )、《时局变迁急筹补救痛哭沥陈折 》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一 日 )、《款局急宜挽救不可再失事机折 》 (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九日 )、《请明降谕旨剿办奉匪片 》 (光 绪二十六年八月初九日 ) 等折片 , 以及这期间连续上呈的几个请求剿办拳匪的折片。所有这些折片 对研究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期间李鸿章对有关问题态度和清朝政策的前后变化等问题 都十分重要 , 但以事关军国大计 , 其中有许多策略性的言论 , 均不宜公开 , 吴氏在编纂 《李文忠公 全书 》时 , 都从原稿中删去了。新编 《李鸿章全集 》中收录的五个中日会谈节略 , 辑自 《清季外交 史料 》等书 , 虽非从上图底稿中删去的文稿 , 但失收却是事实。 除有意删除以外 ,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的奏稿部分失收大量密折。李鸿章自同治元年获授江 苏巡抚以后 , 即可直接上书言事 , 其后数十年间 , 他上奏了数以千百件的密折 , 其中除部分军国机要 外 , 大多都与参保人员有关 ,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李氏是如何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和与各种政敌之间的 关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甲午战争期间 , 因战局不利 , 朝中有人借攻击张佩纶和丁汝昌 , 以攻击李鸿 章。张佩纶是李的女婿 , 丁汝昌则是他的爱将 , 李在 《复陈张佩纶在署中绝不干预公事折 》 (光绪二 十年八月二十九日 ) 中 , 百般为其辩护 , 谓其受人攻击 , 实因 “崖岸过峻 ⋯⋯招人怨谤 ”, 并直白地 指出 , “该已革学士以局外闲人无故被劾 , 实系受匡之累 ”。至于丁汝昌 , 李鸿章在 《复奏海军统将 折 》 (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九日 ) 中指出 , 丁汝昌实非巧滑避敌 , 而系力有未逮。我海军 “近年部议 停购船械 , 自光绪十四年后 , 我军未增一船 ”, 敌海军军力实强于我 , 因此不得不 “兢兢焉以保船制 敌为要 , 不敢轻于一掷 ”。因此力保丁汝昌继续统领全军。我们从这些奏折中不仅可以看到李鸿章不 避猜嫌 , 为自己同党辩护的真实情况 , 也可由此循迹豹窥清朝政争的一些端倪。 密折大部留中不发 , 吴汝纶编纂 《李文忠公全书 》时 , 自无法将这部分密折收入全集 , 但就全 集本身来说 , 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新编 《李鸿章全集 》从军机录副中辑入大量密折 , 收入全集 , 补足了这个缺憾 , 对深入研究李鸿章来说 , 意义至大。 241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 3期 ·清史纂修研究 ① 现藏上海图书馆 , 以下简称上图馆藏底本。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奏稿部分只收奏折 , 而未收谕旨 , 吴汝纶说这是幕僚不懂公事造成的失 误。谕旨亦藏于军机 , 这次编纂 《李鸿章全集 》过程中 , 我们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军机录副 中查出大量谕旨 , 将其附在相关折片之后 , 使读者不仅可见折片内容 , 而且可见清朝政府对这些折片 所述内容的回复。现在全书所收的折片中仍有一部分没有谕旨 , 或虽有谕旨 , 但仅 “另有旨 ”三字 , 最后我们根据台湾所出 《清实录 》尽量作了补充 , 目前大多数折片都已附有谕旨 , 使读者对于折片 所述问题的前因后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21电报 电报只是表达工具 , 就其内容看 , 一部分是给朝廷的奏折、 , 一部分则是公私函件。吴汝纶 说 , 后十年尽在电报云云虽不尽然 , 但以电报文约意丰 , 传达迅速 , 后十年的奏折和公私信函确系采 用电报形式。 在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中 , 各次战争中的大量战况、战报均被删去 , 而这些战况、战报对于 了解战争的实际进程却至关重要。这类删削无论在中法战争 , 还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 , 都随处可以见 到 , 读者只要比对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和新编 《李鸿章全集 》, 即可了然。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 , 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 一些反映清政府和李鸿章对战和态度的电 报也被删除了 , 新编 《李鸿章全集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录副和上海图书馆馆藏李氏 文稿底稿 , 一并整理入集。 李鸿章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 , 基本态度是主和 , 即使是在朝中主战呼声较急的时期 , 他的这种态 度也未曾发生大的变化 , 只是形式可能婉转一些。光绪十年六月二十日申刻 , 他在寄给译署的一封电 报中 , 转述罗丰禄意见 : “为今之计 , 不如款以保和 , 一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 , 法始必负 , 继必 胜 , 终必款 , 盍先之可省。”李鸿章在电文最后说 : “言之尚正理 , 转陈备裁。”实际上表明 , 李是完 全同意这个意见的 , 只是在主战声中 , 不便直说罢了。这样一封重要电报 ,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 却删去了 , 这次我们恢复原稿 , 以飨读者。 新编 《李鸿章全集 》根据上图底本和一档录副 , 收入了大量甲午战争期间反映军事调度和前线 战况的电文 , 这些电文对研究战争的发展进程十分重要。李鸿章和清政府在战前和战争进行的很长一 段时间 , 对日军的战争意图等根本性问题判断不清 , 这是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 但有关这类 问题的电报 , 在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中大多被删去 , 以掩盖其对战争缺乏正确战略估量 , 以致处 处盲目被动这一重大失误。我们从上图底本和一档录副中补入上述各种电文 , 使人们对战争过程中各 方的态度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由于对战争形势和发展趋势的误判 , 清政府和李鸿章一直未作认真的战争准备 , 以至战争爆发 后 , 无论是兵力布置和调动 , 还是军火的调拨供应 , 无不处处捉襟见肘、窘状万分 , 后来甚至到了无 力筹饷、无钱募兵 , 因之无兵可调 , “枪已发尽 ”, 无枪可发的地步。战争中后期 , 清政府勉力向外 洋搜购船舰枪炮 , 以应急需。此时 , 西方列强竟联手对中国进行打压和封锁 , 中国政府求购武器 , 所 应者不仅质次价高 , 而且处处卡压 , 处处勒索 , 处处欺骗和耍弄于我 , 这些电文 , 即使今天读来仍然 令人血脉贲张 , 气愤不已 , 可惜在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时全被删去了。与此同时 , 一些反映李氏 姻亲故旧贪污军费的电文也被删除 , 在中央一再追查时 , 李鸿章还百般为其辩护和掩饰 , 如光绪二十 年八月初十日戌刻到的 《译署来电 》指斥 “军械局总办张士珩向来置买军械 , 即与验收者通同一气 , 器多窳败 , 又复偷盗、抵换 , 不堪应用者多 ⋯⋯该大臣系该员至戚 , 倘有此等情形 , 尤当速为参 撤 ”。而李鸿章却说 “该员于西洋精械探讨最久 , 精细慎重 , 水陆将领有求必应 , 众论翕然 , 实无偷 盗、抵换、用销款不符、窳败不堪应用等弊 ”。有一些淮军将领 , 战争中贪污军饷、抢掠民众 , 遇敌 即溃 , 到了众口交矢的地步 , 李不得不加呵斥 , 但这类电文在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中 , 也作了许 多删改。有些电文 , 我们比对上图底本和一档录副 , 两者是相同的 , 但在吴刻本中却做了删改。如光 绪二十年九月初七日辰 《寄九连城速送沙河卫镇 》一电 , 原文作 “汝材庸性贪 , 不自度量 , 仍欲独 341《李鸿章全集 》的史料价值 统大军 , 坏我声名 , 良心何在 ”, 吴刻本中删去了 “材庸性贪 ”、“良心何在 ”八字。又如光绪二十年 九月二十三日未刻 《寄九连城送盛军吕统领 》一电 , 上图底本作 “卫镇声名狼藉 , 台谏交章参奏 , 举朝共怒 ⋯⋯前饬卫裁并几营 , 乃电复暂照八成领饷 , 意欲含混侵蚀 , 毫无天良 ”。吴刻本删去 “声 名狼藉 ”、“意欲含混侵蚀 , 毫无天良 ”十四字。在吴刻本中 , 此类以活人改死人文章的事还有许多 , 我们这次新编 《李鸿章全集 》时 , 一律据一档录副和上图底本加以改正补定。 在整个战争期间 , 清政府始终缺少抗战的决心 , 一有风吹草动 , 一有些许机会 , 便即示意停战议 和。如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七日 《恭邸等密函 》 (电函 ) 指示李鸿章 , “刻下战守均不可恃 ⋯⋯巴参赞 如能早日到津 , 望阁下即与密议 , 如何妥筹善策 , 总以无伤国体 , 暂止兵争 , 及此敌未入境之先 , 速 筹停战之法 , 以后如何办理 , 再行商议 ”。又 , 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五日 《恭邸等密函 》 (电函 ) 又说 : “事势至此 , 凡可上纾宵旰之忧勤者 , 皆当力挽回 , 以图补救。本日已奏奉谕旨 , 饬将此事妥为筹 办 , 并特派樵野侍郎与景道驰赴尊处 , 面商一是。阁下数月以来独任其难 , 九重业已深悉。此时应如 何设法 , 以期了结之处 , 阁下受恩深重 , 义无旁贷 , 且系奉旨归我等数人办理 , 必可合力维持 , 望妥 速筹办。盼甚。未尽之言 , 并由樵野君面述。”此外 , 如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一日 《致日本内阁总理 大臣伊藤函 》 (电函 )、《照会日本国总理大臣伯爵伊藤文 》等重要电文均被删去。再如光绪二十一年 正月二十日的 《军机大臣密寄 》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日本议和 , 以及李鸿章的回复和对此项任命 的态度等电文 , 如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戌刻 《寄上海张使 》电中说 : “此行甚不如意 , 乞示其 详。各使怂恿兄去 , 致被新命 , 茫无所措 , 拟进京商办 , 望密授机宜。”此间 , 李鸿章延牵未去 , 于 让地一说反复磋商 , 初时 , 李鸿章和清政府均坚持不肯让地 , 以后形势表明不让地就无法了却此事 , 最后以 “军机处王大臣庆邸公奏 ”形式 (电达李处 ) 指出 , “诚恐倭人伺河冻一开 , 分兵冲突畿辅 , 则可忧者大矣 ⋯⋯以今日情势而论 , 宗社为重 , 边徼为轻 , 利害相悬 , 无烦数计 ⋯⋯旋奉传谕 , 命臣 等恭请谕旨遵办 ⋯⋯令臣等谕知李鸿章予商让土地之权 , 令其斟酌重轻 , 与倭磋磨定议 ” (光绪二十 一年二月初七日 )。此类关系至大的电文 , 在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中都已见不到 , 似在掩盖其屈辱 求和的丑恶嘴脸 , 新编 《李鸿章全集 》则将此类电文一起纳入集中 , 使后人可见其时的真实历史。 新编 《李鸿章全集 》共收入电报 14 000余件 , 超过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的 6000余件的一倍有 余 , 为研究李鸿章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得失成败 , 厘清清末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史 料。 31信函 相对于奏、电两部分 , 信函失收、删削情况更严重。新编 《李鸿章全集 》共收信函 9000余件 , 650余万字 , 大大超过了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的 1400余件 , 159万余字。失收的信函主要有三大 块 : 一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藏的未刊信函 , 约 80余万字 , 时间从同治九年到光绪四年 , 其中包括大 量剿回剿捻、海关、商务、外交、军事、练兵制器、河工、漕运、赈灾救荒、等重要信函 , 目前 虽尚未发现有特别重要的信函 , 但上述信函涉及面广 , 许多细节可补其文稿之不足。其次是李氏幕僚 于式枚经手的大量信函 , 号称 200万字 , 实则 140余万字。在李氏幕僚中 , 于式枚专司谢表尺牍 , 过 去有人认为此类函札多属应酬性往来 , 也可能即因此 ,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以呈送较迟为由 , 未 予收录。以后于式枚在李氏后人的支持下 , 于 1916年单独结集出版 , 题名 《李文忠公尺牍 》。书前 有周馥写的序 , 略谓 “文公既薨 , 编公文集者遗而未采 ”。“遗而未采 ”云云似略有微词。 于编 《李文忠公尺牍 》起于光绪十一年六月 , 迄于光绪二十五年。从所收内容来看 , 亦并非全 系应酬性信函 , 且虽有 1916年石印本 , 但时过九十余年 , 坊间已难觅到 , 不便读者 , 这次全部收入 新编 《李鸿章全集 》。 于编 《尺牍 》中 , 除大量应酬性军札外 , 其实也包含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军国大计和重大历史问 题的信函。如光绪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复广西提台勇 》谈及越南之形势 ; 光绪十三年九月初八日 《复徐州道段 》等论及黄河水害及治理方法 ; 光绪十四年三月、四月两次 《复出使美日秘国大臣张 》, 441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 3期 ·清史纂修研究 五月初五日、六月十二日两次 《复出使俄德和奥大臣洪 》等论及朝鲜及相关外交问题 ; 光绪十四年 十月初一日 《致两广制台张 》、《致两江制台曾 》、《致湖广制台裕 》、《致四川制台刘 》等 , 以及十二 月十二日 《复两江制台曾 》论及如何筹备万寿工程款问题 , 李鸿章从中斡旋 , 集有成数 , 遂于同年 十二月十四日 《复醇邸 》一函中报告说 “万寿山工程集款 , 前系函商两江、两广、湖广 ⋯⋯诸臣受 恩至深 , 益以钧函之重 , 必当尽力措置 , 不敢迁延。以愚见揣度 , 二百万之数 , 当可集成 ”云云 , 其他如如何策划、如何遮掩等亦多所论及 ; 光绪十五年六月初七日 《复钦差驻藏大臣升 》、初十日 《复四川藩台崧 》、六月三十日 《复钦差出使英法义比国大臣广东抚台刘 》论及中印边界等问题 ; 光 绪十七年七月十三日 《复两江制台刘 》、八月二十五日 《复皖抚沈 》之议芜湖教案处理办法 ; 光绪十 七年十一月初四日 《复热河都统德 》谈及热河教案等等 , 都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甲午战争爆发后 , 海陆各军连遭重创 , 以至朝野交哄 , 李鸿章受到极大压力 , 感到十分委屈 , 光 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 他在 《复工部正堂孙 》的信中说 : “东事愈棘 , 中外谤议丛积 , 然使数年 来 , 海军能逐年添购快船 , 水陆各军储有快枪快炮 , 何至于此。此中为难情形 , 唯深识者知之 , 固难 求谅于众人矣。”又 , 甲午战败后 , 不得不屈辱求和 , 光绪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 李在 《复新疆抚 台陶 》的信中说 : “十年以来 , 文娱武嬉 , 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 , 辄以铺张麋费为疑 , 至以购械 购船 , 悬为厉禁。一旦有事 , 明知兵力不敌 , 而淆于群哄 , 轻于一掷 , 遂至一发不可复收。战绌而言 和 , 且值都城危急 , 事机万紧 , 更非寻常交际可比。兵事甫解 , 谤书又腾 , 知我罪我 , 付之千载 , 固 非口舌所能矣。”这些信函对于李鸿章研究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光绪十四年至光绪二十五年间 , 于式枚似是李幕中起草信函的重要幕僚 , 故其间除少数家书和 收入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中的信函外 , 其余均为于氏嘱稿 , 李氏在信中常提及身边近事 , 对于研 究这个时期李氏活动情况十分重要。 三是新编 《李鸿章全集 》收入了李氏大量家书。过去人们很少见到李氏家书 , 这次我们从中国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等单位辑得数百封李氏家书 , 弥足珍贵。这些 家书主要是致李瀚章的、致李经方的和致女婿张佩纶的 , 均为未刊 , 十分重要。家书中虽不乏家常闲 话 , 但因受信者均系亲人 , 较少顾虑 , 可使人看到作者的一些真实态度。 41诗文 吴编 《李文忠公全书 》未收文稿 , 其后李氏后人纂修 《合肥李氏三世遗集 》, 所收诗文等亦仅 140余篇 , 约 9万字。这次我们对李氏遗文作了较大范围的辑佚工作 , 共收李氏诗文 230篇 , 20余万 字。其中如 《格致入门 ·序 》, 反映了李鸿章对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些看法 ,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鸿章 的思想。 51附录 新编 《李鸿章全集 》还收录了大量附录 , 首先是李鸿章督直期间的大量题本 , 总数达 320余万 字 , 数量很大 , 过去又从未面世 , 对于研究李鸿章在督直期间做了哪些事 , 他对这些事是何态度等等 都是第一手资料。其次是李氏的大量批札。批札可惜散失太多 , 所收不全 , 主要见于 《北洋纪事 》。 《北洋纪事》中的大量批札主要是有关北洋海军建设和工场、商务的批答 , 十分重要。 上图遗稿中收有一种题名 《过目不忘 》的材料 , 是李氏剿捻期间记录重要军事情况的备忘录 , 与此前 《捻军史料丛刊 》中刊发的 《军情 》、《军报 》十分类似 , 可见李氏这期间对某些问题的关 注 , 也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 : 尚永琪 541《李鸿章全集 》的史料价值
/
本文档为【_李鸿章全集_的史料价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