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智模式

2013-08-04 50页 doc 332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83322

暂无简介

举报
心智模式在 2012年01月12日 那天写的 1. 心智模式:什么是心智模式? 2. 心智模式:一些科学的概念 3. 心智模式:如何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 4.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成熟的标志 5. 心智模式:认识你自己 6. 心智模式:如何面对逆境? 7. 心智模式:如何看待成败? 8. 心智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更多资料 心智模式:什么是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 你能读懂这段文字么? Aoccdrnig to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心智模式
在 2012年01月12日 那天写的 1. 心智模式:什么是心智模式? 2. 心智模式:一些科学的概念 3. 心智模式:如何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 4.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成熟的标志 5. 心智模式:认识你自己 6. 心智模式:如何面对逆境? 7. 心智模式:如何看待成败? 8. 心智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更多资料 心智模式:什么是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 你能读懂这段文字么? Aoccdrnig to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ha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ord are, olny tha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res are at the rghit pcleas.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till raed it wouthit a porbelm. This is bcuseae we do notraed ervey lteter by ilstef. But thf word as a whohe. 这段英文翻译是:英格兰一所大学的研究表明,重要的并不在于一个词中字母的顺序,而在于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要在正确的位置。剩下的字母完全可以处于混乱的排列状态,但你依然可容易地读出每个词。这是由于我们不会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读,而是把每个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 有没有发现,你只需要看到字母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字母,你就会自动的通过记忆补上剩下的部分: R d 结合上下文,你的大脑自动填空为: Read 你有没有发现,虽然我们的眼睛持续地在阅读,但是我们的大脑并没有加工所有的字母,我们只提取了前后两个字母,然后自己填补了其余部分,这就足以让我们顺利的阅读。这也是为什么你背单词的时候,你很容易就可以认出一个单词,但是却不一定能够写下来。 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沃尔特·弗里曼(Walter Freeman)发现,由感觉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消失了。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从外界接受信息,然后又抛弃掉它们中的大部分,只使用其中一小部分来建立一个内心世界来代表外界的世界。这样,我们好像戴着一副看不见的镜片在看世界,镜片过滤掉大部分的东西信息,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来填充这个世界,就好象你填充字母一样。 《周易·系辞上》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简单的说,你永远只能看到真实世界中,你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 如果我们只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又是如何处理这部分的呢?听听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一条狭窄山路上,一个货车司机正在爬坡,已经开了三个小时,他有点昏昏欲睡。就要到坡顶的时候,迎面来了一辆车,车上的司机伸出头来,伸手指了一指,对他大喊了一声:“猪!”呜的一声,两车擦肩而过。他的瞌睡一下子醒了,他马上伸出头,冲着车的背影大声骂道:你他妈的才是猪!你们全家才是猪!,他得意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下坡路,天啊,一群猪!他刹车不及掉沟里去了。 对面的司机并只是告诉他前面有猪,但是固定思维的趋势的司机以为这是一句侮辱。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台电脑的话,这个司机脑子里运转着自己内心的程序,所以当他接受到“猪”这个信息的时候,这个程序迅速的构建出来一个“对面司机骂我猪”的世界,于是司机迅速反应“你他妈的才是猪!”。这让他失去了躲开危机的机会 其实别人的意思是“小心前面的猪!”。 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因为这个司机有过被骂的经验,又或者是在他的词汇库中,“猪”就是和骂人联系在一起。总之,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经验和记忆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你有这样的体验吗?你有没有看到一件事情,然后马上反应说“哦,那一定是 ”,事后才发现那是一个错误的看法,而你其实失去很多机会?那就是因为你的大脑构造了一个错误的世界模型。 我们用一个固定程序来处理进入大脑的信息,然后根据经验和记忆构建出一个我们假设的世界模型,再对这个假设世界做出反应。简单的说,我们给自己创造一个世界模型!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来的世界生活。这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原理。在很多时候,我们能用这个方式来快速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围棋高手根据经验和棋路(他自己构建的围棋模型)来处理能与计算机抗衡的计算;但是有些时候,这个模型也会让我们犯一些明显的错误,比如说司机撞猪。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上一个班的学生却收获完全不同?为什么同看一本书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同样是一个机会有人视而不见有人马上行动?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原因很简单,虽然他们同在一个世界,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使生活在一模一样的外界世界中,我们也会感到完全不同的世界。从这角度上来说,你正在阅读世界上唯一的一本书,因为是我和你共同创造了这本书。这本书对于你的意义是淡淡一笑还是改变你的生命,也很大程度由你决定。 我们戴着不同的镜片过滤世界的大部分信息,我们还用我们的不同的经验和记忆来解释这些信息,搭建起我们内心的世界,并且以为那就是世界的真实状况。难怪佛教禅宗会有“色既是空,空即是色”(色指有形的事物。)的说法,这句话翻译成心智模式的说法就是,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你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 我们往往把这个称为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定势”。这个看不见的“镜片”加上一套固定的“思维程序”所搭建的内在世界模型,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le)。 心智模式:一些科学的概念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也通常指人们一种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认知。 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心智模式的特点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 1. 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 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 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 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 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 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 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心智模式的形成 心智模式形成的前因后果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信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信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心智模式的特性 Norman(1983)观察许多人从事不同作业时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归纳出六个关于心智模式的特质,这六个特质并非相互独立的: 1. 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们对于现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 局限性(Limited):人们执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 不稳定(Unstable):人们经常会忘记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细节,尤其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使用它们。 4. 没有明确的边界(Boundaries):类似的机制经常会相互混淆。 5. 不科学(Unscientific):人们常采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们知道这些模式并非必要的。 6. 简约(Parsimonious):人们会多做一些可以透过心智规划而省去的行动。 心智模式的功能 心智模式是一种机制,在其中人们能够以一种概论来描述系统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释系统的功能和观察系统的状态、以及预测未来的系统状态。人们改善自己心智模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反思自己的心智模式,通过反思与学习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二是探询他人的心智模式,从自己与别人的心智模式的比较中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可以影响我们如何看待事物,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方法。良好的心智模式、积极的人生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自卑和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使我们工作得更有成效。 换句话说,即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方式是透过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这样有什么目的呢?这个东西是如何运作?它会造成什么后果?将这些问题简化成下列的架构图: 心智模式的功能 剖析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在不同的个人、人群、团体及组织中有不同的特点。 就管理者来说,管理者个体的心智模式,由于个人的文化层次、认知水平、个性心理及社会经历的不同,具有复杂的特性,但也有共同的方面。而管理层团体的心智模式,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主要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差异。管理者不断浮现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良心智模式,是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前提。 管理者个体的不良心智模式常见的有 1. 管即官,我说了他就应该听,最起码不应当面顶撞。 2. 这事有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稳定平安最要紧。 3. 有才难用不如不用。 4. 你好我好大家好,争来争去伤和气。 5. 年轻人懂得什么,纸上谈兵。 管理者团体不良心智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 管理群体把他们所作出的假设合理化,当遇到与他们已有的假设冲突的意见时,他们总是要维护这种假设。 2. 对独出心裁或怀疑群体观点的人,群体往往在心理上排斥并对他施加压力。 3. 由于管理团体过去形成的某种氛围,那些持有怀疑或不同看法的人,为了尽力避免与群体观点的不一致,往往保持沉默,或者有意减少自己与群体观点的分歧。 4. 好象存在一种无疑义错觉,如果某个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认为他表示赞同,缺席者也就被看成是赞成的。 心智模式:如何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改变我们的命运 心智模式的束缚是组织变革中领导者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无法改变人们既有的心智模式,就无法实现深层次的学习、创新和持续的系统性变革。那么,什么是心智模式呢?它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诀窍又有哪些呢? 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 心智模式(Mental Model)是苏格兰心理学家肯尼思·克雷克(Kenneth Craik)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彼得·圣吉将其定义为:根深蒂固存在于人们心中,影响人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他人、组织和整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诸多假设、成见、逻辑、规则,甚至图像、印象等。 从本质上看,心智模式是人们在大脑中构建起来的认知外部现实世界的“模型”,它会影响人们的观察、思考以及行动。在我看来,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包括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上部显示的是个体学习的OADI循环(Kofman,1992),下部则显示了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按照考夫曼的说法,个体的学习过程可描述为“见-解-思-行”的循环(简称OADI循环): · 所谓“见(Observe)”,指的是从特定经历中取得素材,不仅指观察,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感觉、知觉等; · “解(Assess)”是对得到的素材进行解释、评估,加以理解; · “思(Design)”是对解释、评估以后的信息加以,形成抽象的概念、理论或模式; · 而“行(Implement)”则是将概念、理论付诸实践,以检验概念或理论的真伪。 与此相对应,心智模式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三种,即心智模式通过三种途径影响个体的观察、思考和行动,具体包括:  1. 认知框架 心智模式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同一个“滤镜”,会影响人们所“看见”的事物。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或得出迥然不同的结论。2005年,联想集团拟并购IBM PC业务时,众说纷纭,不同的人选取了不同资料,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即使对同一个资料,看法也不尽相同,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心智模式作用的体现。  2. 思想路线 认知心理学家瓦瑞拉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地反映客观事实的过程,而是我们经验世界创造的主动过程。基于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我们对其进行解读,做出合理的假设、想像,并按照特定规则或逻辑进行推论,从而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方面,每个人其实都有很多切实的感受。例如,在午夜,你走在空旷的街道上,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画面,包括潜在的危险等,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阿吉里斯等学者基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推论的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对心智模式如何影响人们形成结论和信念的形象说明。  3. 行动导向 彼得·圣吉指出,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因为在人们在成长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中,会逐渐总结规律、发现模式,形成一些对世界的概括性的看法,即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行为。例如,相信“X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懒惰的、千方百计谋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司利益的,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而相信Y理论的管理者会将员工视为积极的、能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因此更倾向于采取授权、激励等管理措施。 总之,我认为,心智模式是一种客观的心理存在,它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决策和行动。心智模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经历形成的,如果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现有的心智模式将使个人和组织高效运作、得心应手,强化既有的成功;另一方面,如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原有的心智模式去观察、思考和行动,就会处处碰壁。因此,人们需要定期检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否与环境相匹配,并在必要的时候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如何改善心智模式? 由于心智模式隐而不见,而且具有自我增强的特性,它常常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改变。那么,如何改善心智模式呢? 彼得·圣吉指出,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从本质上是把镜子转向自己,试着看清楚自己的思考与行为如何形成,并尝试以“新眼睛”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对其进行解读、思考和决策。这从本质上看是一个自省、学习、创新和变革的过程,包括如下四个步骤(如图2所示):   1. 觉察——开放的头脑 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因此,让人们产生觉察,把隐藏于个人内心深处隐而不见的假设、规则、成见等“浮现”出来,才能更加主动地对心智模式进行检验和改善。在麻省理工大学资深讲师奥托 · 夏默看来,这是一个“打开心门”、让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头脑(open mind)”的过程。觉察可以源自内省,也离不开外界条件的触发。  2. 检验——开放的心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看来,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在“心门”打开之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新的资料,或以新的视角去审视原有的资料。  3. 改善——开放的心灵 在接纳了新的资料之后,人们需要用新的规则或逻辑对其进行解读,以便检验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及其适用范围。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这一过程和检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是奥托 · 夏默所称的“开放的心灵(open heart)”。  4. 植入——开放的意志 由上文可知,心智模式不是存在于理性思维的层面,而是隐藏于思维的背后,是在潜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发挥作用的心理存在。所以,要想让其发挥作用,必须经由持续的练习,让其成为下意识的习惯,让一些价值观、规则、逻辑等成为牢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层面,才能较稳定、持久地发挥作用。对此,夏默称之为“开放的意志(open will)”。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过程的四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改善心智模式的过程也不是单向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非常微妙、复杂、困难的。甚至当你或他人认为你已经发生改变时,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或习惯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左右着你。  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 对于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一些管理学者曾进行过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阿吉里斯等开发了“左手栏”、“推论的阶梯”、“实践反思探询”等实用方法和工具;彼得·圣吉等整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改善心智模式的若干方法,包括“深度会谈”、“系统思考”等;奥托 · 夏默提出的“U型理论”,其核心也涉及心智模式改善。 基于实用的角度,根据上述改善心智模式的循环,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改善心智模式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图3所示)。 在此,笔者提出改善心智模式的八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 自省与反思 自省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通过自省,我们得以发现自己内心世界深处隐藏的成见、假设、逻辑、规则,使这些图象浮现出来,藉此可以对其有效性加以检视。此外,自省也可以让我们以开放的心灵接纳不同的意见。在这方面,联想集团前任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就向曾国藩学习,养成了自省的习惯,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联想特色的“复盘”方法论。  2. 学习 通过获取新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可以拓宽“观察框架”;通过了解新的思考逻辑,掌握更多的规则,可以更新“思考路线”;通过借鉴新的观念,形成新的习惯,可以修正自己的“价值导向”。总之,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合时宜的心智模式,使行动更有效。 对此,需要破除对学习的认识误区,不仅通过阅读、听讲,获取新的知识或信息,也要扩大人际交流,向他人学习,尤其是接纳和欣赏差异性,积极向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学习。同时,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从工作中学习,把自己的经历当作最主要的学习途径或方式。  3. 碰壁 在当今信息泛滥、浮躁的时代,主动地自省和“学而知之”显得难能可贵,更常见的情形似乎是“困而知之”:因为老办法行不通了,按照原有的规则得出的看法显得不伦不类,据此做出的对策和行动碰壁了,会促发人们产生觉察和内省。因此,不回避、隐藏问题,而是积极地面对问题、困难与挑战,积极地分析原因,尤其是反思自己内心的心智模式,是个人学习、提升的重要契机。  4.更换新的环境 心智模式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就是说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不同,心智模式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埃德尔曼所说,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由于各自的经历和目的不同,我们对某一特定事件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在这方面,“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环境对心智模式的影响作用。对此,换一个新环境,有助于个体心智模式的改善。正如清华大学陈国权教授所指出的,改善心智模式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新颖、鲜活和丰富多样的体验不断冲刷、冲击、甚至冲破我们可能落后和固化的心智模式。如果人们长期在一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也许很难产生新的灵感,却很容易固化思维。人们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自己有在各种环境下工作、生活或旅行的经历,体会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获得新的知识。  5. 换位思考 《列子》中有一个“疑邻偷斧”的小故事,形象生动地说明:当我们心里有了某种想法之后,通过心智模式“选择性观察”的机理,就会让我们发现更多能印证这种想法的事例,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判断。这是心智模式的自我增强特性。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当有了新的资料之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推论,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如果能不断发现新的资料或能用新的视角去解读现有的各种资料,就可以持续优化自己的心智模式。  6. 情景规划 在商业应用中,壳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通过“学习如何浮现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而加速组织学习的大公司。它之所以能成功地度过20世纪70~80年代两次世界石油危机的巨大冲击,主要归功于运用“情景规划法”(Scenario Planning)来改善集体心智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战略规划或预测方法,情景规划法质疑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基本假设,例如十几年来,世界石油的需求量一直保持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所以石油的价格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有大幅波动,开发一系列新的情景,帮助管理者以新的视角或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规划法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能促进管理者心智模式的改善。  7. 深度会谈 相对于个人学习,与他人的交流,更可能让自己“豁然开朗”,正如人们常讲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方面,彼得·圣吉推崇的“深度会谈”(Dialogue)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流技巧。在圣吉看来,“深度会谈”是深入地、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其目的不是探究真相,而是建立“共同的意义”。它要求自由地发掘微妙的话题,摒弃自己的成见,悉心倾听,并通过深入的理性思考,对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一些经验、工作程序、方法或假设提出质疑,借以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真正规律。因此,深度会谈是改善心智模式的核心方法之一,也是激发集体智慧的重要手段。  8. 持续“修炼” 改善心智模式归根结底只能靠自我的持续“修炼”,他人无法替代,外界的条件也只是一些促进或激发因素。持续“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不二法门。 在这八种方法中,前四种方法是让人们产生觉察,而觉察是改变的前提。其中前三种大致对应于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第五、六、七种方法是让人们通过新的视角去获得和解读新的资料,而新的资料是生成新的心智模式的必备原材料。当然,改善心智模式的各种方法从本质上讲都是自我持续“修炼”的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而且学习也贯穿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全过程之中。 虽然心智模式的话题看似微妙,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心智模式,每时每刻都受心智模式的影响。如果不能驾驭心智模式,我们就会成为“心智的囚徒”;善于驾驭并改善心智模式,我们才能成就“全新的自我”。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成熟的标志心智模式改变我们的命运 通过前面的专题博文,我们了解到心智模式是如此的重要,甚至能够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前面也探讨了如何去完善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那么怎样的心智模式才算成熟呢?下面是一些自己琢磨的东西,不是权威,似乎也蛮全面。一个人心智模式的成熟有十个特征: 1.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一切 积极乐观是生活的基本态度,凡事都看积极面,往好处想。 2. 对未来有美好的预期为之奋斗 对未来有积极美好的预期,并持续为之奋斗,把所有的挫折和困难都看成暂时的。 3. 能坦诚与人沟通,相互理解 坦诚非常重要,能够直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维持自己的一致性,分享自己观点背后的假设,争取被人理解并积极理解他人。 4. 能积极地影响他人,获取支持 积极影响他人,善于找到与他人的结合点,获取必要支持。 5. 自行负责 为自己负责,做一个控制点在内的人,不轻易改变。 6. 能听进去不同的声音 善于倾听,能换位思考,在不同的声音中找到其差异化价值。 7. 有自己不变的原则 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越出底线。 8. 凡事注重策略,而不仅仅坚持真理 做事的策略有时比事情本身更重要,对目的更加执着。 9. 包容他人 有容乃大,大器物能包容更多更大的东西。 10.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自己,不断更新心智模式,追求人生的意义。 心智模式:认识你自己心智模式扫盲介绍 “个人成长”是我的博客比较关注的话题,而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认识自我”(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古希腊的著名格言吧)。所以,今俺想从心智模式这个角度,来聊聊如何认识自我。 什么是心智模式? 最早是从《第五项修炼》这本好书里面,接触到这个名堂。书中提到的5种修炼大法,其中之一就是:改善心智模式。那“心智模式”到底是嘛玩意儿?说实在的,网上找来的定义,稍嫌啰嗦晦涩。而俺的水平有限,只能先给一个模糊的说明,让大伙儿有个肤浅的认识。首先,心智模式包含了你对自己及周围世界的一些看法、观念、定义;然后,在这些看法、观念、定义的基础上,会形成你自己的一些观察的套路、思维的套路、反馈的套路。 先来举个例子。《红楼梦》想必大伙儿都听说过吧,此书的奇特之处在于: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原话)。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看完之后也是感悟迥异(当然,也不排除某些人看完就忘了)。 为啥会这样捏?通俗地说就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因此性格、观念也不同;而这些就会造成了不同的心智模式,从而在看书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体验。 这么说太过简单,为了让大伙儿的理解更深刻一些,下面再来描述一下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心智模式如何起作用? 《第五项修炼》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还决定我们采取何种行动”。这么说有点简单,怕有人看不明白。那咱再来打个比方:把我们的大脑类比作计算机。 不懂电脑的同学想必也知道它一般都有输入(键盘、鼠标)、处理(CPU)、存储(硬盘)、输出(屏幕、打印机)这几部分。如果两台电脑的硬件一模一样,但是装了不同的软件,那它俩的输入、处理、存储、输出也可能截然不同。(这不是废话!因为装了不同的软件嘛) 那其实人也是一个道理。人通过观察获取信息,就好比电脑的输入;人根据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好比电脑的CPU处理数据;人把处理的信息记忆下来,好比电脑在储存数据;最后人根据思考而采取某种行动,好比电脑的输出。 再回到最初的例子。为啥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下来的差别会这么大捏?有些人视而不见,在输入阶段,就把信息丢弃了;有些人虽然把信息接收了,但并没有进行分析处理,仅仅是简单存储下来;还有些人,不光存储下来,还和自己原有的信息进行整合。而造成上述差异的根源,就是心智模式。它就像那电脑软件,决定了信息获得的多寡(观察)、如何处理信息(思考)、如何保存信息(记忆)、如何做出反馈(行动)。 心智模式的重要性 对于俺上面的比喻,可能有网友会跳出来质疑:凭啥说差异是软件造成的,而不是硬件造成的? 对于这种观点,俺可以再继续探讨一下。其实电脑的硬件,有如人的生理因素(或者叫天赋)。有些神童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还有些从小就能心算多位数乘除法甚至开根号(据传说,计算机它爹冯·诺依曼就有此能耐)。 但是天赋的差异也是符合二八原理的。特别牛的人毕竟是少数,特别菜的恐怕也不多见。大多数人都在中等层次。(为了形象点,贴图如下)因此,对于大伙儿来讲,导致普遍的个体差异,其主要原因,不是硬件(生理因素、智力因素),而是软件(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的变化 前面提到,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看《红楼梦》,可能会有不同的领悟。为啥捏?因为某些人的心智模式会动态发生变化。类似的例子还能举很多,比如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很多是冲劲十足,满怀抱负;工作若干年之后,则变得谨小慎微,圆滑世故。这种现象就是心智模式发生了变化。 下面来看两张图(悄悄说一声,这图是从维基百科上剽窃来滴): 这头一张图,描述的是静态的心智模式。如果你的心智模式按照这样来运作,那你的心智模式会保持稳定不变。 后面一张图,则表示动态的心智模式。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反馈会与心智模式交互,并导致心智模式发生变化。如果你的心智模式更多地属于这种运作模式,有可能会利于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结尾 好了,关于心智模式的扫盲介绍,暂且先说到这。今后,想结合自个儿的观察和,分析几种常见的心智模式及其利弊。希望给列位看官提供小小的参考,那我也就没白费力气了。万一能引发某些同学更深入的思考,那就更好了。 心智模式:如何面对逆境?兼谈“斯托克代尔悖论” 斯托克代尔的故事 先来说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话说斯托克代尔是美国海军上将,他因为参加越战而被俘,在战俘营关了八年,期间遭受越共的种种虐待。作为战俘营中军衔最高的军官,他带领同伴跟越共做各种斗争,以提高美军战俘的待遇并增加获释的机会。获释之后,斯托克代尔的事迹被广为宣传,成为美国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慕名找他做了一次访谈。 柯林斯好奇地问:“你为啥能熬过那8年悲惨的战俘生活,坚持到最后获释的?” 斯托克代尔给出的回答是:“因为我从不失去信心。我坚信自己一定能活着出来。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这个回答貌似挺普通的) 柯林斯又问:“哪些人没能活着出来?” 斯托克代尔说:“这个简单,当然是那些乐观主义者啦。” (这下柯林斯被彻底搞糊涂了。俺第一次读这个故事,也被搞糊涂了) 斯托克代尔察觉到柯林斯的困惑,继续补充道:“那帮乐观主义者会说:‘圣诞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圣诞节会来临,然后过了。他们又说:‘复活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复活节来了,又过了。然后是感恩节,再然后是下一个圣诞节......如此往复。最终,那些乐观主义者在郁闷中死去。” 最后,斯托克代尔总结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你不能把信念和原则搞混。 信念是:你一定能获得成功——这个信念千万不可失去。 原则是:你一定要面对最残忍的现实——无论它们是什么。 这段对话给柯林斯留下很深的印象,柯林斯把海军上将的故事写入《从优秀到卓越》一书,并称之为“斯托克代尔悖论”(洋文叫"Stockdale Paradox")。随着《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走红,“斯托克代尔悖论”也广为人知。 我的解读 俺大约是在10多年前第一次看《从优秀到卓越》(那会儿俺刚工作没多久,开始对管理学感兴趣)。从那以后,每当遇到困境和逆境,俺总会想起斯托克代尔的故事。 “斯托克代尔悖论”是一种面对困境和逆境时,很有效的心智模式。具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更加有可能(或者说,有更大的概率)战胜困境并坚持到最后。当然啦,“斯托克代尔悖论”并不是万能的——假如说当年的越共执意要把斯托克代尔处决,那他纵然有再好的心态也无法活着出来。 对于“斯托克代尔悖论”,俺归纳为一句话:战略上乐观,战术上悲观。也就是说,你既不能是纯粹的乐观主义者,也不能是纯粹的悲观主义者。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战略好比掌舵,战术犹如划桨。战略上乐观意味着掌舵者不迷失方向;战术上悲观意味着划桨者不松懈。 举例说明 解读完之后,为了给大伙儿加深印象,俺再举个例子。 大部分刚毕业或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面对逆境时)也可以分化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那些容易悲观的人,往往也过于自卑。一旦碰到困境,首先选择逃避。他们通常没有太大的追求,更愿意维持现状。这类人在工作中多半是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而那些乐观主义者捏,通常过于自信。其特点之一就是:刚踏入社会就立下豪言壮语,妄图瞬间成名,快速致富。由于对现实的残酷缺乏认识,这类人往往在几次碰壁之后,梦想被粉碎,然后转变为悲观主义者。 还有一种乐观主义者,之所以还保持乐观,是因为人生道路比较顺,一直没有碰到大的挫折。这类人的乐观和自信是建立在虚无之上,没经受过考验,很脆弱。 上述这几类人都不太可能有大的成就。能成大事者,往往是那些历经重大挫折而依然斗志昂扬之人——比如大伙儿很熟悉的乔布斯同学。 心智模式:如何看待成败?兼谈有效归因理论 前面的博文提到了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不过那个帖子比较务虚。所以今天俺想找个具体的话题来聊聊——分析一下周围的人在是如何看待成功/失败的? 先来看几个例子 俺一直在软件开发这个行当里混。所以先说说程序员的例子。干咱们这行的,常碰到软件开发的延期问题。每当项目进度delay,俺如果问相关的当事人为啥会delay,大都会得到如下的回答: 1. 搞需求的家伙太土鳖了,需求一直都没整明白,老是变来变去的! 2. 搞设计的家伙太傻B了,这种设计根本没法实现嘛! 3. 团队里的其他人太弱了,我被这帮菜鸟拖了后腿! 4. 某某工具/某某语言/某某数据库/某某操作系统太难用了,耽误了不少时间! 5. 测试那帮家伙太没用了,好几个Bug到快发布了才发现,我哪来得及改啊! 6. ...... 从上面这些抱怨,不知大伙儿是否看出一个共同点——都把问题的原因定位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中。俺观察了好几年,很少听到哪个开发人员会主动承认delay是因为其自身的原因。 除了开发延期,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随手都能举出来。 · 比如,每当我问某个开发人员,为什么这几年技术没长进,经常听到的回答是“太忙,没有时间学习”。 · 比如,解放战争片的那句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无能,实在是共军太狡猾”。 · 比如,项羽临死前的那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为啥人们总是归罪于外部因素? 为啥在出问题时,人们总是怪罪外部环境因素捏?俺分析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种可能。 1. 和心理上的感受有关。如果归罪于自己,会产生一种负疚感,心情肯定会不太爽;而归罪于外部因素,则可以逃避这种负疚感,自我感觉会好一些。 2. 和幼年时期的教育有关。比如俺经常注意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学步的小孩,如果不慎撞到了椅子并号啕大哭,他/她的父母经常会一边装作打着椅子,一边哄小孩:“宝宝不哭,是椅子不好,我打它”。如果在童年经常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大之后,容易有“归罪于外”的倾向。 什么是归因理论? 那么,“归因于外”和“归因于内”,哪一种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来说一下心理学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洋文叫“Attribution Theory”。通俗地说,就是当人们碰到成功或失败的时候,总是会企图去寻求一个原因,以此来解释成功/失败的根源。 通常,人们会找到如下一些原因: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程度、事情的难易程度、运气的好坏、其他人的帮助/妨碍、其它事情的帮助/妨碍。 对于上述的每一个原因,又分别包含三种属性:来源、稳定性(也叫易变性)、可控性。俺大致解释一下。 · 来源。来源分为外因和内因。“能力”和“努力程度”属于内因,其它属外因。 · 稳定性。稳定性表示这些因素是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 可控性。可控性表示这些因素是否能被自我所控制、影响。 至于哪些因素是稳定和可控的,哪些是不稳定/不可控的,就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智模式了。比如大部分人会把“能力”看成是稳定的;把“努力程度”看成是可控的;把“运气”看成是不可控的。 不好的归因方式 前面啰嗦了一大堆,现在要进入正题了。先来批判几种俺觉得不合适的归因方式。 · 失败时,归因于外部(运气、其他人、其它事),且认为外因是不可控的。这种心态很普遍。当你具有这种心态时,不会反省自身的不足。每次失败后都是怨天尤人。因此,即使经历很多次失败,你的能力也始终得不到改进。 · 失败时,归因于能力,且认为能力是稳定的。通常,比较自卑的人容易有这种心态。虽然在每次失败后,都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但由于这种心态把自己的能力看成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所以就容易导致破罐子破摔。心想,反正我不行,再努力也没用,不如随便应付了事。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 · 成功时,归因于能力。比较自信的人,容易有这种心态。每次成功了,都觉得自己特牛。从来不思考自己的成功是否得益于客观条件,是否得益于别人的帮助。结果捏,容易骄傲、盲目自大。而且这种人,也不太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 · 无论成败,皆归因于外部因素,且认为外部因素不可控。具有这种心态的人,会认为自己对环境完全没有办法掌控,只能随波逐流。长此以往,人会变得消极,凡事都无所谓。 好的归因方式 说完了坏的归因方式,最后来说一下,俺认为比较好的归因方式。 · 失败时,归因于能力,且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控的。前面说了,失败时归因于自己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由于这种心态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可控的,因此在负疚感的刺激下,会产生提高自身能力的动机。所以,这种人就会通过失败来获得能力的提高(俗话说,失败是成功它妈,就是这个道理)。 · 成功时,归因于努力,且认为努力是不稳定的、可控的。如果你具有这种心态,当你成功时,归因于自身的努力,会在内心产生自豪感。下次再做类似的事情,由于有之前成功的记忆,会刺激自己更加努力地完成任务。当你付出的努力更多,则成功的概率会加大,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结 在归因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归因会对个体以后的成就和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导致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所以,咱们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看待成败的观点,以利于个人(在心智层面)更好地成长。 心智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也见淫 心理咨询师常用一种墨迹实验来判断来询者的内心世界,这些图纸是把墨水甩在纸上,然后对折而成,挑选出来的 换而言之,没有任何意义。心理咨询师会把这些图片展示给来询者,然后请他们回答说看到了些什么?根据他们的回答,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焦虑。比如有人看到的都是动物的尸体、死蝙蝠、撕开的熊皮、骷髅,这样的来询者很有可能有自杀倾向等等。好的,笑话开始了,准备笑。 一个心理学家给来询者看墨迹实验,问他看到了些什么?来询者看完第一张,说:“性。”,第二张,他说“性。”;看完第三张,他说“还是性。”接下来的十多张图片,他全部都回答:“性,性,性。”做完墨迹实验,心理学家很严肃地对他的来询者说:“很抱歉,我恐怕你在性方面有一些问题。你太过于关注性了。”这个来询者很惊奇:“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刚才是你拿着一叠色情图片来给我看的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也见淫。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不管什么东西都能讲成黄色笑话,什么都觉得暧昧的朋友,他的脑子里面就安装了一个“淫者见淫”的心智模式。 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更加好玩的是,这个自建的“真实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根据以上的结论,那句《周易》的老话可以升级一下:仁者见仁而得仁,智者见智而得智。我们认为葡萄是酸的,葡萄果然就是酸的;父母觉得孩子实在不怎么样,孩子果然坏的超乎你想象;你觉得“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那么你就能遇到一系列的流着坏水的男人。 这就像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女人觉得丈夫有外遇(构建了一个老公出轨的世界模型),于是越看就越像,天天的一跟二查三套话。(仁者见仁)半年下来,她的丈夫终于想通了:原来出不出轨,成本是一样的!反正家也不家了,还不如找一个!(得仁)于是预言果然灵验了。 这也许会让你想起“吸引力法则”或者“梦想成真”的心理法则类似的说法,的确,心智模式是关于这类说法至今最好的心理学解释。 我们是怎么样玩死自己的?我们又是怎么样让自己慢慢靠近理想的? 我们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世界,然后又给自己反复强化,最终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构建的那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给自己搭建一个幻想世界,然后在现实中让这个幻想慢慢实现。 你每天在给自己许下什么预言? 你脑子里面世界是怎么样子的? 那些比你更加幸福快乐的人,他们脑子里面又安装着什么样的模式? 如果有一个机会,你可以跳出这个模式,安装上更好的心智模式,你会看到怎么样的一个世界? 心智模式:心智模式的更多资料心智模式资料 Mental models represent explicitly what is true, but not what is false. 不同的模型意味着不同的可能性,从这个前提上来说。没有错误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不会错的,只有对的心智模式,没有错误的心智模式。 The greater the number of models that a task elicits, and the greater the complexity of individual models, the poorer performance is. Resoners focus on a subset of the possible models of multiple-model problems – often just a single model – and are led to erroneous conclusions and irrational decisions. 在同一个任务中间,模型越复杂,参与的模型越多,表现就越差。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很多事情,往往在商业上面获胜的人,不是满腹经纶系统化思考的人,而是把简单事情重复做到极致的人。添高危打网球的视频也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个老太太可以20分钟有很好的表现?就是因为她只采取了很简单的系统,很轻松的心智模式。 Mental models are strongly conservative: left unchallenged, they will cause us to see what we have always seen: the same needs, the same opportunities, the same results. And because we see what our mental models permit us to see, we do what our mental models permit us to do. 心智模式是非常保守的,完全没有任何挑战的,他让我们看到我们经常时常看到的、感到同样的需求、看到同样的机会、收获同样的结果。因为我只会看到我们的心智允许我们看到的,做我们的心智允许我们去做的。 Because mental models “limit us to familiar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因为心智模式把我们限制在熟悉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中。人们去做一个计划,却还是按照过去的心智模式,这让他们的计划看上去好像电影的剧本。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ental models, we are saving all perceived st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s to our memory in the form of abstract models , which are cognitive constructs formed by basic sensory information, and are combined with already saved information. Prof. Jay Wright Forrester defined a mental model as: ”The image of the world around us, which we carry in our head, is just a model. Nobody in his head imagines all the world, government or country. He has only selected concept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nd uses those to represent the real system. 根据心智模式的理论,我们保存素有的接收到的刺激与观察结果到我们的记忆中间,并且建立起来抽象的模式。我们通过最原始的感官刺激去认知上建构他们,同时还与已经存下来的信息混合在一起。PROF  这样定义心智模式:我们身边世界的图像,在我们脑子里面的,只是一个模型。没有人在脑子里面建构出所有的世界,政府或者国家。他只是选择他们之间的概念、关系,然后用这些去代表整个系统。 The term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originated by Kenneth Craik in his 1943 book 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 After the early death of Craik in a bicycle accident, the idea was not elaborated on until much later. Before Craik,Georges-Henri Luquet had already developed this idea to some extent: in his seminal book Le dessin enfantin(Children’s Drawings), published in 1927 by Alcan, Paris, he argued that children obviously construct internal models, a view that influenced, among others, Jean Piaget. Two books, both titled Mental Models, appeared in 1983 [7] One was by Philip Johnson-Laird, a professor atPrinceton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other was a collection of articles edited by Dedre Gentnerand Albert Stevens. The first line of this book helps explain the idea further: “One function of this chapter is to belabor the obvious; people’s views of the world, of themselves, of their own capabilities, and of the tasks that they are asked to perform, or topics they are asked to learn, depend heavily on the conceptualizations that they bring to the task.” See Mental Models (Gentner-Stevens book). 这个章节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讨论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对于他自己和他们自己的能力,还有对他们他们被要求去做的任务,他们被要求去学习的内容,深深的取决于他们进入这个任务中间的概念。  Since then there has been much discussion and use of the idea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usability by people such as Donald Norman and by Steve Krug in his book Don’t Make Me Think. Walter Kintsch and Teun A. van Dijk, using the term situation model (in their book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1983), showed the relevance of mental model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discourse. Each model represents a possibility. Its structure corresponds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but it has symbols for negation, probability, believability, and so on. Models that are kinematic or dynamic unfold in time to represent sequences of events. 每一个模式意味着一个可能性:模式的架构与世界的架构相呼应。但是他拥有关于否定、可能性、可信度等等一系列的标志。心智模型们是动态的或者动力的及时打开去代表一系列的事件。 Models are iconic insofar as possible, that is, their parts and
/
本文档为【心智模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