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的寿命与健康

2013-08-05 13页 doc 60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67434

暂无简介

举报
人的寿命与健康 人的寿命与健康 人的寿命与健康 关键词: 人的寿命与健康 一、人的正常寿命 1、 什么叫寿命   简而言之,寿命是指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时间,也就是说,寿命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于自然界全过程的时间概念。生物遵循出生、生长、发育直至衰老、死亡这一生命周期的必然规律,人类也不例外。实际上,人的寿命即是指人活了多少年。 2、人的正常寿命该是多少 人的寿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
人的寿命与健康
人的寿命与健康 人的寿命与健康 关键词: 人的寿命与健康 一、人的正常寿命 1、 什么叫寿命   简而言之,寿命是指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时间,也就是说,寿命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存在于自然界全过程的时间概念。生物遵循出生、生长、发育直至衰老、死亡这一生命周期的必然规律,人类也不例外。实际上,人的寿命即是指人活了多少年。 2、人的正常寿命该是多少 人的寿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清朝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期只不过35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达75岁。那么,人的寿命究竟该有多长呢?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 科学家研究哺乳动物时发现,其最高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7倍。例如,狗的生长期为2年,寿命约为10~14年;马的生长期为5年,其寿命为30~40年。人也是哺乳动物,生长期为20~25年,自然寿命则应为100~175岁。另外研究还发现,细胞分裂的次数、周期,与寿命是相关的,可用细胞分裂次数乘以分裂周期,求得每种动物的寿命。如小白鼠的细胞约分裂12次,分裂周期为0.25年,其寿命为3年。而组成人体的细胞大约分裂50次,每次分裂周期为2.4年,故人的寿命约为120岁。 不管按哪种观点推测,人的寿限都应在百岁之上。事实上,人类的人均寿命远未达到此。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类活不到自然寿命呢?一般认为是: 1. 人从直立行走后,以胸式呼吸为主,不仅限制了肺活量,还影响到消化系统功能。 2. 缩小了全身运动幅度,脊椎负荷加重,头高位运动易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双手作用不均匀,导致大脑缺乏逆相调节,心脏负荷加 3. 运动不足,减少了心血管的锻炼。 4. 消化功能的萎缩,咀嚼力下降,胃肠道细胞构成改变。 5.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消极情绪的产生与发展,减少了自然寿命。即中医所言“七情”损伤机体,“识神”侵害“元神”,而致减寿。 3、现代人的平均寿命 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因其时代不同、地区不一样,因而差别很大,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口平均寿命也是不断增长的。大量的统计资料证明,现代人的人口平均寿命已大大超过古代人。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在两千年以前,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20岁;18世纪增长到 30岁左右;19世纪末期,也还仅仅平均为40岁上下;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1岁,发达国家为72岁,发展中国家为57岁:1985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到62岁,发达国家为73岁,发展中国家为58岁。冰岛及日本为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均为77岁。科学家预言,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将攻破癌症难关,那时候,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将再次飞跃,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将超过80岁。全球最长寿的前10名国家依次为: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西班牙、新加坡、希腊、以色列、意大利和瑞典,这些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都超过了78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69.98岁。全球人均寿命最短的国家是非洲地区的塞拉利昂,1997年的平均寿命仅为36.62岁,比全球最长寿的日本人整整少40岁。 目前,60%的60岁以上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25年后此数字将超过75%。因此,可能出现以下现象,即发达国家人民在衰老之前变富,而在发展中国家在变富前衰老。对发展中国家的预测认为,到2020年75%的死因与年龄有关。 二、老年年龄新概念 什么是老年人?国内外老年学家对老年人的定义有十几种观点。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规定,我国 60岁以上为老年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同是花甲之人,差距相差悬殊:有的身体健康,有的疾病缠身;有的暮气沉沉;有的老当益壮,有的未老先衰;有的壮心不已,有的万念俱灰。显然简单的从年龄或表面现象来划分老年人是很不科学的。究竟老年人的概念是什么?的确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回答的问题。下面介绍当前一些专家的四种观点:  (一)根据年代年龄确定 所谓年代年龄,也就是出生年龄,是指个体离开母体后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西方国家把45—64岁称为初老期,65—89岁称为老年期,90岁以上称为老寿期。发展中国家规定男子55岁,女子50岁为老年期限。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规定45—59岁为初老期,60—79岁为老年期限,80岁以上为长寿期。 (二)根据生理年龄确定 所谓生理年龄就是指以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状态、生理功能以及反应这些状态和功能的生理指标确定的个体年龄。 生理年龄的划分可分为四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所以,生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但生理年龄和年代年龄的含义是不同的,往往也是不同步的。生理年龄的测定主要采用血压、呼吸量、视觉、听觉、血液、握力、皮肤弹性等多项生理指标来决定。 (三)根据心理年龄确定 所谓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学活动的程度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心理年龄是以意识和个性为其主要测量内容。心理年龄分为3个时期:出生至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心理年龄60岁以上的人被认为是老年人。心理年龄和年代年龄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同步的。如年代年龄60岁的人,他的心理年龄可能只有四、五十岁。综上所述,个体年龄属于哪一阶段,要科学地综合分析判断。    三、人生的高危期:46~55岁   46~5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处在这个时期的人大都年富力强,事业有成,各方面都比较成熟。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个阶段也是生命的高危期,许多疾病就是在这一时期暴发或显现。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人的生命周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0~35岁,为人生的最活跃期,身体的组织器官从开始发育至完善,其各方面功能总的趋势是积极上升的,所以称健康期。36~45岁,人的生理功能从峰顶开始下滑,部分器官开始衰退,比如动脉硬化开始形成,糖尿病症状开始显现等,所以有人称这一时期为疾病的形成期。46~55岁为生命的高危期,大多数疾病在此阶段暴发,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在此期高发。一些英年早逝的悲剧,大多发生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故有专家称之为人生旅途中的“沼泽地”。56~65岁为安全过渡期。65岁以后如果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反倒是相对安全期。     46~55岁是人一生中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是工作担子重,事业上不甘落后;二是家庭负担重,上有老下有少,子女升学就业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大。于是,很多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健康处于长期透支的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况。这个时期人际关系交往频繁,社会应酬多,烟薰酒熬,膏粱厚味,体内环境渐被“污染”,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硬化等许多“富贵病”也接踵而致。很多人自恃年富力强,忽视了自我保健,也未能及时做健康检查,所以有些疾病一经查出已到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善待46~55岁这一生命的高危期,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二是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愉悦;三是加强体育锻炼;四是定期做体格检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一些器质性疾病。   四、人体老化的辨证关系与十大改变 大多数学者认为,衰老是极其复杂的整体性退化过程,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受人们重视的有遗传因素及人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生物种族的本来特性,人的遗传因素对人体的衰老进展有着重大影响,不论在人体的基本体质或心理素质的形成上,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就成为衰老的内因。在长寿人口的调查中,遗传与优生对长寿的影响更为明显,百岁老人有长岁家族史者比较多。广义的环境因素是指外因对人体衰老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如社会、福利待遇、科学技术水平等;还有老年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疾病等,凡对健康有影响的外在因素,均是与衰老有关的。 人体衰老时,细胞、组织或器官的退行性改变是难以用肉眼观察到的,人们所能感觉到的机体外部形态和机体功能的减退,往往视作衰老的表现。因此,有人将它看成是衰老的早期信号。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那时,只能从人体的牙齿、头发、面容、妇女月经、男子生殖、人体活动等外表特点来推测人的衰老,其实,这些只能是表面现象,不能凭“头发白了,牙齿掉了,面容憔悴了,月经停止了......”,轻易地断定人的衰老。我们见过20岁的年轻人白发苍苍,但是,身体十分健壮;患有牙病的人可能较早地脱齿,面容的改变,月经的变化,仅仅是人体的个别组织器官的改变,还不足以表明整个人体的衰老。人体的衰老是全身综合性的衰退。现在,人们更重视人体适应外界的能力及心理活动的状况在衰老进程中的地位,一个衰老进程缓慢的人,往往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的能力,并且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故老年人切莫以人体的个别组织、器官的衰老现象来判定“自我衰老”;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抓住组织、器官的一些衰老的早期信号,唤起人们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预防或纠正人体组织、器官的早期衰老,无疑对人的延年益寿是有好处的。 人体,像万物一样,有发生、发展、衰亡的必然过程。老年人身体上和精神上出现一系列的衰退性变化。一般来说,人体老化有十大改变:   ■体表外形的变化,头发花白,颜面及全身皮肤松弛,暴露部分出现“老年斑”,牙松脱落,步履缓慢,脊柱弯曲,身高有所减低,体重相应减轻。   ■器官萎缩,据估计,70岁老人的脑、肾、肺、肌肉等脏器组织的细胞数目相当于年轻发育最旺盛时期的60%左右,脾脏和淋巴的重量只及中年人的一半。   ■骨骼脆、肌肉弱、关节僵硬。6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100%有骨质增生现象。   ■血管硬化,影响较显著的是心脏的冠状血管、脑血管和肾血管。   ■呼吸功能降低,80岁老人的肺活量约下降25%。   ■消化能力差,50岁以后,胃肠功能逐渐减弱,消化能力可下降1/3左右。   ■脑细胞的减缩。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动作协调性差。   ■感觉机能明显减退。出现眼花、耳聋,嗅觉、味觉、冷热觉、关节位置觉、震动觉都有不同程度的减低。   ■内分泌和代谢功能下降。性腺、甲状腺、肾上腺、胰岛、脑下垂体等内分泌腺普遍出现衰老性变化。   ■免疫功能减弱。   了解上述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就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    五、老年期的心理特征   人的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和过程,要研究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出现的心理变化,首先应了解什么是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统称,那么,要研究老年期的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状况,就要分别从老年人的心理过程和老年人的个性心理等角度来着手,研究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情感、性格、需要、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 (一)老年人感知觉的变化 人的心理活动是外界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的结果,没有感知觉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心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感知觉是论述所有心理活动的出发点,老年期的心理变化也是从感知觉的渐变开始的。老年期感知觉变化的一般特征是:各感觉系统出现普遍的退行性变化,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的敏锐度下降,感知时间延长。在第二节中,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老年人的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的生理变化,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只举些例子来说明。 1、视觉 老年人的视力水平,在60岁以后急剧衰退,据统计,70岁健康老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其中近距离视力比远距离视力减退得更为明显,出现所谓的“老花眼”,老人们读书看报时常常要将书报拿得远远的,或者需佩带老花镜(凸透镜)来纠正。 2、听觉 听力上,老年人的高音听力比低音听力衰退得更显著,这就是为什么老人更喜欢听中音和低音音乐的原因所在;而且,老人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也在减弱,特别是在不良听觉条件下或有噪音背景的情况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发现,与家人一起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旁边有人闲谈时,老人对电视情节的理解能力往往会下降。 3、味觉 我们常听到老人抱怨现在的食品食之无味,事实上,食品的味道并没有变差,而是老人对甜、酸、苦、辣、咸五种味觉要素的敏感程度减退了,因此,老人往往错误地认为过去那些美味的食品现在都变得乏味了。老人对食物的抱怨还有一个可理解的原因就是嗅觉功能的衰退,老人对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的感受性变差了。 4、皮肤感觉老年人的皮肤感觉也逐渐老化。比如触觉,老年人的眼角膜与鼻部的触觉降低得较为明显,所以,他们对流眼泪或流鼻涕常常毫无知觉,需要别人加以提醒。在温度觉方面,老人对低温的感觉变得迟钝,因此有些老人在室温降低时也往往不觉得冷。 (二)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记忆是指人们将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操作过的事物的印象保持在头脑中,以后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以再认、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回忆起来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的研究认定了记忆和年龄之间存在这样的一种关系:假定18-35岁的人的记忆成绩为100,那么,35-60岁的人的记忆成绩就为80-85,60-85岁的人则为65。可见,人的记忆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下降。 老年人的记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记忆过程来看瞬时记忆(即保持1-2秒的记忆)随年老而减退,短时记忆(即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变化较小,老年人的记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即所记内容在头脑中保持超过1分钟直至终生的记忆)。实证研究发现,老人对年轻时发生的事往往记忆犹新,对中年之事的回忆能力也较好,而仅对进入老年后发生的事遗忘较快,经常记忆事实混乱,情节支离破碎,甚至张冠李戴。 2、从记忆内容来看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即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保持较好,而机械识记(即靠死记硬背的记忆)减退较快。例如,老人对于地名、人名、数字等属于机械识记的内容的记忆效果就不佳。 3、从再认活动来看老年人的再认活动(即当所记对象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的记忆)保持较好,而再现活动(即让所记对象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记忆)则明显减退。 由此可见,老年人的记忆衰退并不是全面的,而是部分衰退,主要是长时记忆、机械记忆和再现记忆衰退得较快。以美国前总统里根为例,他在晚年时患有严重的老人痴呆症,记忆力急剧下降。当里根的养子去探望他时,里根常想不起养子的名字,只当他知道他是谁时,才紧紧地拥抱他。里根对他的护士说,他觉得前来探望他的前国务卿舒尔茨好像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但又记不起他叫什么名字。里根的这一系列表现说明,老年人记忆力的减退主要是信息提取过程和再现能力的减弱,而识记的信息事实上仍然可以很好地保持或储存在大脑中。根据以上生理规律,如果能够经常提醒老人回忆往事,是有助于减缓记忆力的衰退速度的。 当然,记忆力的下降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例如,有的时候眼镜明明架在鼻梁上却到处找眼镜,出门经常忘带钥匙,烧开水不记得关火,饭煮熟了却忘了关煤气,记忆不好在无形中甚至增加老人的危险。 (三)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智力是大脑的功能,是由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主要包括注意、观察、想象、思维、实际操作和适应等能力,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保证了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智力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点,它是在人们具体的行为活动中显示出来的。 老年人的智力是否衰退,这是老年人十分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发现,人出生时的大脑细胞有140亿个左右,随年龄增长,人的脑细胞不断死亡。进入老年期后,脑功能逐渐衰退,但由于生存着的其它脑细胞的代偿作用,大脑的活动功能仍能维持,保持正常的智力。 老年人的智力并非人们所以为的那样会全面退化,只是在某些方面有所衰减。有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可以分为“晶态智力”和“液态智力”两种。晶态智力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它与知识、文化、积累和领悟能力有关。例如知识、理解力等,由于老年人阅历广,经验多,这种智力易保持(甚至会增长),只在80岁以后才有明显减退;液态智力主要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和运动器官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有关。例如记忆、注意、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等,这种智力减退得较早,也较快,一般在5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60岁以后减退明显。以上两种智力的变化并不是平行的,也就不能笼统地说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减退。 老年人的智力是部分衰退而非全面衰退,还体现在老人的动作性智力下降得较为显著,60岁就开始衰退,而语言性智力则保持得较好,80岁以后才有明显地下降。例如,在舞台上看到许多老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到年迈时仍然“宝刀未老、威力不减”,但动作表演能力就难免有些“力不从心”了。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事实上,我们不能否认,老年人一生阅历广博,经验累积,具有丰富的智慧。老年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精细程度,对复杂事物的高度洞察力,与中、青年人的智力水平相比并不逊色。许多事例证实,很多人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古稀之年创立了“新人口论”,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在81岁时获得了他的第1033项发明专利,世界著名画家毕加索90岁时还在绘画雕刻,孙思邈在百岁高龄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等等,不胜枚举。 有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名人进行过年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60岁以后出成果的人数比例从高至低依此为:哲学、医学、美术、文学、自然科学等。可见,凡与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即晶态智力)关系密切的领域较多出现大器晚成的学者和科学家。换句话说,老年人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和提升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是可以增进老人的智力水平的。通过持之不懈的学习、锻炼和积累,往往可以使老年人的智力水平发挥得更好、更充分。 (四)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变化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与现实事物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对现实事物也会产生一定的态度,这些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喜、怒、哀、乐、惧、爱、恨等,情绪、情感指的就是这种内心的主观体验。 进入老年期后,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老化和健康状况的衰退,离退休后脱离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家中子女又逐渐独立并成家立业,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老年人的情绪和情感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其一,老年人关切自身健康状况的情绪活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老年人变得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于疾病较为重视。尤其是老年女性,怀疑自己患病和有失眠现象的显著多于男性。 其二,老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表现和情感流露更倾向于控制。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如遇喜事,他们不再欢呼雀跃,如遇悲事,也不易痛苦流涕。 其三,消极悲观的负性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例如,提及社会中的腐败和不道德现象,老人就常抱怨世风日下,今不如昔;谈到舒适享受,老人往往只感叹“只是近黄昏”。一项调查显示,在描述自己情感的用词中,老年人用以表达喜悦情绪的用词明显少于中青年人。 一般来说,老年人比较多地表现出下列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1、失落感失落感即心理上若有所失、遭受冷漠的感觉。离退休后,老年人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从工作单位转向家庭,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较之以前显得陌生,加上子女“离巢”,过去那种热情、热闹的氛围一去不复返,对新的生活规律往往又不能很快适应,一种被冷落的心理感受便会油然而生。 2、孤独感从客观上讲,由于子女逐渐独立,老年人又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曾对13693名城市老年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 3、疑虑感尽管年岁日增,但老年人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无从发挥,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于是空虚、寂寞、受冷落之感袭上心头,往往误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感一旦形成,老年人就会经常对自己产生怀疑,忧心忡忡,表现出过分的焦虑。 4、抑郁感以上失落、孤独、自卑、疑虑的情绪情感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容易遭受挫折,不顺心、不如意之事时有发生,例如,遇到家庭内部出现矛盾和纠纷,子女在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有困难,自己的身体又日趋衰落,疾病缠身,许多老人就会变得长吁短叹、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者郁郁寡欢,这些都是抑郁的表现。 5、恐惧感随着身体的老化,老年人变得越发害怕生病,一方面是担心生病后自己生活难以自理,给家人和晚辈带来麻烦,变成家庭的累赘,另一方面,一旦生病,特别是重病,老年人似乎就感觉离死神不远了,因此,老年人对疾病和死亡通常会产生恐惧感。 (五)老年人需要的变化 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生物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两种,一般来说,进入老年期以后,人的生物性需要降低,表现在老年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缩减,性欲也有所减弱,但在社会性需要或心理需要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们把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老有所养 《论语》有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即让老人过上安定的生活,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指人年老后丧失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和经济来源时有子女等后代赡养和照顾。具体来说就是无衣食之忧,无住行之虑,生活上有人给予照顾和扶助。老有所养是老年人最基本、最低层的心理需求。 2、后继有人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儿孙满堂被认为是老人幸福的标志之一,即所谓“多子多福”,相反,“无后为大”,无后为不孝之最。在当代老人中,仍有不少人希望家庭人丁兴旺、枝繁叶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接近生命历程的尾声,这种愿望就越强烈。这种愿望常常反映在许多民俗之中,例如,在儿孙结婚时必备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早生贵子”的谐音。自从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已在逐渐改变,许多老人更注重于后代的素质,而不再是数量的多少。因此,不少老人在退休后甘为照顾下一代而充当家庭教师和保姆的角色,虽操劳辛苦,但乐在其中,他们希望能给儿孙以最好的照顾和教育,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有出息,以实现其后继有人的心愿。 3、老有所归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有归属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时,家庭完整,父母在世,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而进入老年期后,子女纷纷“离巢”,家庭的完整性被分割,老人的孤独感油然而起,这时的老人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以排解孤独。正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许多老人在退休后都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安度晚年。这体现的就是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 4、老而有爱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老年人的一种精神追求。从夫妻关系来看,老年人对爱情的需求并不比年轻人少,只是他们用老年人特有的更深沉的依恋方式取代了年轻人那种轰轰烈烈的热恋。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对于老年人来说,爱情在老年夫妻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相敬如宾、相互扶持和照顾。当然,老年人不仅需要夫妻之爱,也需要子女的关爱。子女过于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小家庭,疏忽了老人,往往会使老人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拥有亲情的精神支持,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和欣慰。 5、老而受尊老年人都有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但与中青年人那种因能力、业绩、财富而受他人羡慕和认同的心理需要不同,老年人更需要的是别人能够听取他的意见、看重他的经验、肯定他的过去。实际上,这种尊重经常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礼仪中。例如,出门让老人先行,坐车为老人让坐,赴宴时让老人就上座等,对于这些照顾,老人其实可能并不真正在乎,重要的是从这些细节中老年人获得了一种受人尊重的心理满足。但是,老人也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尊重年轻人,不能倚老卖老。 (六)老年人兴趣的变化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特别是新事物表现出的热情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老年人兴趣方面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淡化、对事物的关注面趋于狭窄,对新事物缺少激情。由于老年人见多识广、经历复杂,加之高级神经活动反应的减慢,一般来说,老年人的兴趣范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好奇心逐渐减弱,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变得冷淡,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也逐渐下降,表现出心理上的“惰性”。 然而,兴趣是完全可以通过培养而产生的。老年人在离退休以后若能及时培养广泛的、适合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如钓鱼、养花、下棋、旅游、跳舞等,既有利于身体健康,也可以陶冶情操,排解孤独,对老年生活产生积极意义。 (七)老年人性格的变化 一般而言,性格是一种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一种比较稳定而持久的心理特征。但是人到老年,性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有些老人会变得固执、刻板、退缩、墨守成规,对人或事产生明显的偏见,也不听从任何劝说;有些老人会变得自私,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周围亲友很淡漠,不再体贴关心别人,甚至要求别人服从他,按他的需要行事;还有些老人变得好猜忌、多疑,总怕儿女算计自己,对周围人也不信任。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些老人年纪越大,脾气越怪,这实际上就是因年老而出现的性格老化现象。 (八)老年人自我意识的变化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它具体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等方面。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人生,如何正确对待即将走完的人生历程。李白有诗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体容貌的观察和对自己年迈日衰的忧愁情绪的体验,这就是自我意识。 关于老年人的自我意识,我们研究较多的是老年意识。老年意识指的是一个人自己感到自己的确老了的一种意识状态。当老年人上楼梯时气喘吁吁、穿针引线时找不见针孔,照镜子时发现皱纹爬满脸,他的意识反应就是感叹“我老了!”而回顾自己的一生,悲喜交织,有些老人非常自豪,有些老人却万分悔恨。一方面,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洗礼,老年人对社会、对人生和对自己的认识逐渐丰富和深刻,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入木三分,可以说,一个老人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但是,另一方面,老年人的自我意识中也有明显的丧失感,不管过去拥有过多少财富或荣耀,生命的老化却毫不留情,年轻与风光不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的就是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绪。 以上分别从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角度阐述了老年期的心理特征的变化情况,与生理老化现象相伴随的心理衰老过程,具体表现在老年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智力、情绪和情感、需要、兴趣、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变化。要了解老年人的心理衰老情况,我们还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编制的一些老年人心理测试量表来测查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和衰老程度。  
/
本文档为【人的寿命与健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