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百听不厌

2013-08-09 9页 doc 44KB 8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0169

暂无简介

举报
百听不厌百听不厌《忠保国》,情有独钟《二进宫》 细品《二进宫》的文本艺术-----之历史典故的运用     应该说,这出戏的编排水平是相当高超的。尽管从文字和修辞的角度来考察,这出戏的很多戏词太水,个别地方也难以文从字顺。但是,从整个剧本的编排设置和艺术构思上来看,那些无名的编剧们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它对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明察秋毫,把古代宫廷政治斗争刻画得入木三分。     先抛开这出戏声腔艺术地上的卓越成就不谈,这里主要探讨一下这出戏能够够引人百看不厌,令人浮想翩翩的一个贯穿全剧内容的核心关键词语:历史典故。 〈二进宫〉大段大段...
百听不厌
百听不厌《忠保国》,情有独钟《二进宫》 细品《二进宫》的文本艺术-----之历史典故的运用     应该说,这出戏的编排水平是相当高超的。尽管从文字和修辞的角度来考察,这出戏的很多戏词太水,个别地方也难以文从字顺。但是,从整个剧本的编排设置和艺术构思上来看,那些无名的编剧们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它对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明察秋毫,把古代宫廷政治斗争刻画得入木三分。     先抛开这出戏声腔艺术地上的卓越成就不谈,这里主要探讨一下这出戏能够够引人百看不厌,令人浮想翩翩的一个贯穿全剧内容的核心关键词语:历史典故。 〈二进宫〉大段大段地拿历史来作比喻,旁敲侧击,让我们知道政治斗争其实和市场上卖菜讨价还价没什么区别,但是言语简洁,韵律优美,就远远不是历史和小说所能比美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并非每个人都能读到书,也熟悉历史的,可是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能够看上几折戏或几本戏的,尤其是在电视电影还没有普及之前。从戏曲中获得大量的历史知识,是人们乐意接受的,也是人们喜欢接受的一种途径。所以有历史典故的戏是吃香的,也是最喜欢的,〈二进宫〉就属于这种情况。     中国人向来是最爱引经据典的,从孔老夫子到我们民间大众,都以能够引用一些典故而为荣的,君不见,我们演讲,我们作文章,我们聊天,甚至我们吃饭,上茅坑都能够用得上典故。     中国人为何爱戏说历史,引用历史典故?在中国,这还有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凡是与历史相关的东西永远不愁没有观众群。就拿文学作品来说,先是早年间的高阳、二月河的作品,去年畅销的《历史的坏脾气》、《帝国政界往事》依然在拿历史说事儿。即使黄仁宇那样的准学术作者都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金庸的小说如果不跟历史傍上,想必也不会那么招人喜欢。而在国外,畅销书总是小说。美国的《迷魂谷》号称卖到3000万本,村上春树的小说在日本那样巴掌大的地方也能卖出几百万本。     中国人的戏说,好像是要把真的说成假的。外国人的小说,则是要把假的说成真的。据研究,西方文学是小说,是因为他们的文学发端于史诗,到了市民社会形成时,迎合资产阶级需要,就有了虚构的浪漫故事,以后再发展成为小说。而中国在古时候就少有史诗,一上来就是正经八百的史书,史书里面写的事情已经太多,不需要再编虚构的事情,因此中国的戏曲艺术多为历史材的发挥。这大概也可以被看作是“戏说历史”的理论根源吧。     中国的历史戏说,已经说了几千年,到了今天,恐怕还要说下去。戏说是中国人的爱好、习惯乃至一种生活方式。    〈二进宫〉从徐杨一出场,历史典故就派上用场了, 徐:请—— 徐;五更时三点月昏黄, 杨:明星朗朗出东方。 徐:架上雄鸡连声唱, 杨:待漏朝臣五更忙。 徐:祖先的铜锤怀内抱, 杨:象牙笏板压胸膛       关于“待漏朝臣五更忙”,唐诗有“铁甲将军夜度关,朝臣待漏五更寒。 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这样的诗句。京剧〈杨家将〉里也有“朝臣待漏五更冷”这样的唱词。不过唱“大明朝臣五更忙”也大有人在,但本文不做讨论。     下面这一段的唱词典故就很多了,几乎每个典故都能够编排一出戏, 杨:哎,千岁呀! 千岁进宫休要忙, 听为臣与你讲比方。 西汉驾前几员将, 英布彭越汉张良。 那张良背剑把信访, 访来了韩信扶高皇。 他都于高祖爷把业创, 在九里山前排战场。 大战场,小战场, 九人九马九根枪。 立逼的霸王乌江丧, 才扶刘邦坐咸阳。 南门外筑台曾拜将, 把将军官封三齐王。 他朝里有个萧何丞相, 后宫有个吕娘娘。 萧何相,吕娘娘, 二人定计害忠良。 天上使的漫天网, 地下芦席铺几张。 他朝里无有斩信将, 后宫转来女陈仓。 九月十三韩信丧, 天降鹅毛下浓霜。 长安城百姓都乱嚷, 为国忠良无下场。 老千岁你去臣不往, 臣恐怕学了三齐王,(千岁)臣我无有下场。       “西汉驾前几员将,英布彭越汉张良。那张良背剑把信访,访来了韩信扶高皇”,也有唱“萧何背剑把信访”的,不过我本人更喜欢前者,说的是汉初三杰的英布,彭越,韩信。     对于韩信来说,他当然是刘邦手下功劳最大的将军了。而且整个刘邦的军队中还找不出一个能与之抗衡的人。韩信死于公元前196年。他是汉初三杰之一,在中国军事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还定三秦、平定代国、赵国、燕国、齐国,最终与诸侯在垓下会合,十面埋伏,围击项羽。最终迫使项羽乌江自杀。后又为汉朝制定了军事。是汉朝功高至伟的功臣。但后来同样逃不了“兔死狗烹”的历史定律。他的封国被削,贬为侯爵,后又被以谋反罪被叛死刑,诛三族。     而彭越是一个没有明确政治目标与军事目标的人。他在秦末民变时曾落草为寇。刘邦从砀北进击昌邑时,彭越曾率队前去援助。昌邑没攻下,沛公便带兵西进,彭越也率领他的部队留在巨野泽中。项羽进入关中,封立诸侯,却对彭越视而不见。当时彭越部队因收编魏散卒已发展到一万余人。彭越的部队无所归属。     汉元年秋田荣反楚时,曾联合彭越一起进攻,彭越开始走上了反楚的道路,后来投靠了刘邦。常常在魏地以游击战的方式拖住项羽,使得项羽受到了极大的牵制。“论军事才能,他不如韩信,论功绩,他也不如二人。但彭越却是中国战争史上游击战的始祖,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楚汉战争正是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后方游击战的基础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但很不幸的是,在公元前196年,他被以谋反罪叛死刑。全族被杀。他的封国也随即被取消。不过对于一个没有人生追求的历史人物,注定从人们的记忆中遗忘掉。所以,他的名气当然是比不上韩信了。     英布死于公元195年。他曾是番君的女婿,后被他的内侄骗到越国后被刺杀。他是六国人,传说他曾经是古时候楚国境内英国的王族。但后来成为平民。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他是项羽手下的一个得力助手。曾跟随项羽建立了许多功勋。可以说是项羽手下第一大将。其勇猛也仅次于项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灭掉秦朝后,项羽封他为九江王,深得项羽器重。但是后来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他最初中立,后来为刘邦使臣随何说动,投奔了刘邦。成为楚汉战争中汉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刘邦的手下,因为有韩信在,他只能做第二了。其实在项羽手下,他做得很好了。应该是仅次于项羽的一员虎将吧?在项羽手下,他与司马龙且是最勇猛的人,也是整个楚汉时期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但没想到他一时的意志脆弱与随何的不烂之舌改变了他的命运。很多人认为他的不幸来源于他对妻子和朋友的误会和他手下的险恶用心,其实不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终究是逃不过的。     能做第一,决不做第二。从楚营到汉营,就是他最大的错误。当然,他不可能像韩信一样中立。他只能在楚汉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但显然,他的选择是非常错误的     张良是一位有个性的人,他辅佐刘邦取天下,所谓“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就是刘邦对他的赞语,他为创立西汉王朝立了大功。在司马迁《史记》里,他的位置,仅次于肖、曹。《年表》记载张良在高祖六年正月被封为文成侯,而《留侯世家》里称他为留侯,说他死后“谥为文成侯”,《资治通鉴》干脆并记为“留文成侯”。史载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有留城。刘邦要封张良,张良请求封于留,因为他初见刘邦是在留地。司马迁本以为张良魁梧奇伟,见到画象,方知其“状貌如妇人好女”,司马迁所见画象当然是可靠的。     张良自从跟随刘邦从洛阳迁都长安(陕西省西安市)之后,就沉迷在玄虚的巫术里,每天静坐,使全身气息运转,不再吃饭,而只吃一种据说可以延年益寿的药物。司马光曰:“有生就有死,犹如有白天就有黑夜。从古到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例外,以张良的真知灼见,足可以了解神仙之事,不过虚话。然而他仍宣称要追随赤松子,一定有他的原因,他具备高度智慧。功名——功勋和名位,是人生最难处理的关节。诚如刘邦所称道的,这说明了张良晚年的怪诞行为,是为了掩人耳目,是自己逃避祸事的一种策略,以张良的聪明智慧,当然了解神仙并不存在。只不过为了保命,不得不言不由衷,信口开河的。     “九里山前排战场。大战场小战场,九人九马九杆枪”,讲的是韩信带兵是多多益善,也是韩信的十面埋伏。     紧接着就是霸王别姬了,“立逼的霸王乌江丧,才扶刘邦坐咸阳。”韩信的十面埋伏,虽然逼死了项羽,成就了刘邦,让其统一了大业,也为自己以后的功高震主,留下了祸患,这样一个军事人才,竟然被吕后和萧何算计,最终让其诱惑到长乐宫杀害,实是历史上的一件憾事,难怪人们都为韩信喊冤,也更不能怪人家杨波要唱“他朝中有个萧何丞相,后宫有个吕娘娘。萧何相吕娘娘,二人定计害忠良。天上施的漫天大网,地上芦席铺几张。他朝里无有斩信将,后宫转来女陈仓。九月十三韩信丧,天降鹅毛下凌霜。长安城百姓都乱嚷。卫国忠良无下场。叫千岁你去臣不往,臣恐怕学了三齐王臣无有下场。 ”了。     接下来的这段唱词同和它运用了历史典故一样经典。 徐:国太! 一见国太念老王, 臣有辈古人说心上。 刘秀十二走南阳, 大刀苏显赶驾慌, 马武姚期双救驾, 才扶光武坐洛阳。 昏王酒醉龙床上, 宠爱郭妃乱朝纲。 贬邓禹来斩姚将, 午门碰死马子章,     刘秀(公元前6~57)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澜于既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崩瓦解。王莽政权的丧钟,由此而敲响。光武以偏师徇河北,平王郎,降铜马,艰难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政治皆以清静俭约为原则,兴建太学,提倡儒术,尊崇节义,为一贤明的君王。在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庙号世祖。     马武,铫期,邓禹为汉光武帝刘秀重兴汉氏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传说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转世。邓禹的排名为第一,而马武和铫期的排名居中。民间传说中的马武和初唐名将尉迟敬德颇有几分相似。两人都是黑脸,都使金鞭,都被后人敬为门神,马武是和铫期一起当门神,而敬德是和秦琼一起当门神。最为相似的传说是二人都为了救好朋友到皇帝老儿那里大闹。     《马武捶金砖》是潮剧传统剧目,为花脸的唱工做工戏,剧情与京剧《打金砖》基本相同。东汉光武帝刘秀宠爱妃子,沉湎酒色,妃父太师穷凶极恶,被大臣铫期之子铫刚打死。妃谎奏自己被铫期调戏,刘秀不察,欲斩铫期。并以群臣不来保本为由,尽诛邓禹等功臣20余人;马武闯宫谏奏无效,自杀身亡。马武愤慨之余,携钢鞭闯宫评理。刘秀下旨紧闭宫门,马武抡鞭敲打宫门,鞭断,忆起师父嘱言:“鞭在人在,鞭断人亡。”一时百感交集,挖宫墙金砖击宫门,诉说昔日追随刘秀往事,后捶击自己脑部,痛斥刘秀身亡。马武至死犹手举金砖,怒目而立。刘秀见状既悔且惭,急赦铫期,哭拜马武。     再看下面李艳妃所引用的历史典故,让人久难忘怀。 妃:皇兄, 皇兄不必那样讲, 有一位古人听心上。 昔日里有个周幽王, 宠爱贾妃乱朝纲。 大娘击破温量盏, 他把娘娘绑法场。 朝有潘葛老丞相, 舍他的夫人救娘娘。 皇兄若肯把国保, 把你女儿封昭阳。 丹凤楼前描容像, 有本后早晚一炉香。       潘葛丞相——据传说周僖王(一说懿王)时,国舅梅伦争权,谋害苏皇后,丞相潘葛以自己妻子去替死。苏后安然 脱险,并在紫竹林生下太子。后苏后还朝,万分感谢潘葛。” 。此处关于潘葛丞相的故事,见于明传奇《鹦鹉记》。     川剧高腔的《白鹦鹉》一剧,是《鹦鹉记》的故事:周懿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遂立苏英为正宫,掌管三宝。懿王另一妃子梅妃嫉妒,同其兄梅伦定计,趁与苏英宴饮之际,故意损坏三宝,反诬苏妃失德,扭见懿王,苏妃被赐死。丞相潘葛知苏妃无辜蒙冤,乃以己妻李氏貌似苏妃而去替死。送苏妃至其侄苏敬处安身。苏妃在途中生下太子。梅妃占卜,知苏妃未死,命梅伦搜查潘府,无获。再遣人追杀,亦未果。苏妃将太子遗弃农家收养。十三年后,母子终于团聚,致书潘葛。潘正伤悼亡妻,惦念苏后,得书立即陈情懿王。王遂迎苏妃母子还朝,并传位太子,囚梅妃,斩梅伦。《〈二进宫〉本来就是戏说历史,它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更是戏说历史戏的集大成者,难怪其戏的历史戏无法与之抗衡,这也印证了一个观点,凡是经典的,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比如五十年代经典歌曲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歌曲.经典和精品是有区别的,精品只是指作品的质量,而并不需要有经典所据有的其它特性.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 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一张专辑一篇文章或一个理论,一段戏曲戏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 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     所以,〈二进宫〉从它运用大量的历史经典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她是经典的,不朽的,万世巨作,流传后世,永不退色。
/
本文档为【百听不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