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西方哲学智慧06信仰的时代

西方哲学智慧06信仰的时代

2013-08-24 50页 ppt 1M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7153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哲学智慧06信仰的时代nullnull第六讲 信仰的时代 张志伟 2008年3月null 一、基督教精神 二、教父哲学 三、经院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亚学派 怀疑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 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 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 一、准则学 一、准则学 准则学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
西方哲学智慧06信仰的时代
nullnull第六讲 信仰的时代 张志伟 2008年3月null 一、基督教精神 二、教父哲学 三、经院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亚学派 怀疑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 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 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 一、准则学 一、准则学 准则学研究的是真理的标准以及获得认识的途径。伊壁鸠鲁认为,判定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和情感。其中,感觉是绝对真实的、可靠的。 伊壁鸠鲁的准则学是感觉主义的,对理性的贬低和对感觉、情感的抬高必然导致众说纷纭的多准则或无准则。这种观点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古典时期精神哲学贬低感觉的思辨倾向的一种反动,另一方面亦是对现实社会人们对超感觉之物的迷信的一种打击。 二、物理学 二、物理学 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不足的三点重要的修正和发展: 第一,原子形状有限。 第二,原子有重量。 第三,原子有偏斜运动 三、伦理学三、伦理学(1)快乐主义伦理观:“我们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我们认为它是最高的和天生的善。我们从它出发开始有各种抉择和避免,我们的目的是要获得它。” (2)社会契约论的思想:国家、法律、公正等,都不是外力强加的,也不是绝对永恒的,而是人们相互约定的。“没有绝对的公正、就其自身的公正,公正是人们相互交往中防止互相伤害的约定。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要人们相约以防互相伤害,公正就成立了。” 四、卢克莱修 四、卢克莱修 卢克莱修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有三点: 其一,他以大量的日常论据和经验事实,通过论证原子论的基本观点,丰富了伊壁鸠鲁的物理学。 其二,他以原子论为思想武器,较为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宗教迷信。 其三,他为反对神创论,阐述了生物进化和文明起源的思想。第二节斯多亚学派 第二节斯多亚学派 斯多亚学派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它起源于东方希腊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基本上不是出生于希腊本土; 二是与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关系密切,曾经成为晚期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官方哲学; 三是晚期希腊哲学中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个派别。 一、早期斯多亚学派 一、早期斯多亚学派 (一)逻辑学 斯多亚学派在逻辑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首先,他们发展出了与亚里士多德主谓逻辑系统明显不同的命题逻辑。。 其次,他们在范畴理论方面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修正,重点探讨了范畴之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并将亚氏的十范畴归结为四个,即实体、性质、方式和关系,更强调存在的动态性。 (二)物理学 (二)物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包括宇宙论和神学两个部分,其总的特征是对自然的神化和精神化解释,或反过来说,是对神的世俗化和自然化的解释。 (三)伦理学 (三)伦理学 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核心的问题是德性,他们认为: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自然而生活,由于“自然”即“本性”(phusis),因而德性就是合乎或顺从本性而生活,如果一个人使自己的本性与宇宙本性和谐一致,遵从宇宙本性行事,那么他就具有了德性。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宿命论观点。 二、中期斯多亚学派 二、中期斯多亚学派 (一)巴内修斯 1,在自然哲学方面,他放弃了世界轮回的大焚烧说,接受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永恒说。 2,在伦理学方面,否认哲人之德,提倡中庸之道等。 3,在宗教神学方面,他把神学分为三种: 诗人的神学是拟人的和虚妄的,毫无价值; 哲学家的神学是合理而真实的,但不适宜于流行; 政治家的神学坚持传统崇拜,对公众进行教化,是必需的。 (二)波塞多纽 (二)波塞多纽 1,在哲学上,他把宇宙分成不灭的天上世界和可灭的地上世界两个部分,认为人是两个世界之间的结合物,因为人有肉体与灵魂两方面,处于可灭与不可灭之间。万物和人都由神创造,宇宙受理性和天命支配,所以整个宇宙是统一有序的,一切部分都彼此相互交感。宇宙经历一定周期便焚毁重生。 2,在伦理、政治方面,他认为政治和伦理是一回事,任何形式的道德伦理和政治活动都是宗教上的责任。人能够使自己自由并获得有关精神天赋的知识,从而在死后享有最高形式的存在。(三)西塞罗 (三)西塞罗 他是第一个把大量希腊语的哲学概念译成拉丁语的人。 在哲学上,他是典型的折衷主义者(有的学者因此而不把他归为中期斯多亚学派),主要把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观点揉合在一起,反对伊壁鸠鲁主义的原子唯物论,宣扬灵魂不死学说。 三、晚期斯多亚学派 三、晚期斯多亚学派 (一)塞涅卡 塞涅卡宣扬摒弃物欲、抑制激情的塞涅卡,自己却聚财敛物、穷奢极欲。他这样狡辩:“哲学家所谈的并不是他自己怎样生活,而是应当怎样生活。我是讲美德,而不是讲我自己;……要知道,如果我的生活完全符合我的学说,谁还会比我更幸福呢?” (二)爱比克泰德(二)爱比克泰德 爱比克泰德指出:一切东西都是神创造的,人是神灵本质的一个特殊部分,并且在人自己身上包含着神的某一部分。神即是善,神的本质在哪里,善的本质也就在哪里。神的本质不是肉体、土地和名誉,而是智慧、知识和健全的理性。所以,人应当克制欲望,保持理性,实现道德的善。 爱比克泰德的信条就是:服从神意、忍受命运、克制欲望。 (三)马可·奥勒留 (三)马可·奥勒留 奥勒留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由神决定其内在次序的整体,所以有两个原则必须确定。首先,“我是自然所统治的整体的一部分;其次,我是在一种方式下和与我自己同种的其他部分密切关联着”。有了这两条基本原则,结论就显而易见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都将满意;我不会做不合乎人群的事情,而会把全副精力放到共同利益上面。 第三节怀疑主义 第三节怀疑主义 一、早期皮浪主义 皮浪并不否认感觉现象的存在,因为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认的,但他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和我们关于现象所作出的判断。他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因而否认事物有美或丑、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质,认为只是风俗和习惯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为了避免独断,他不作判断,因为任何命题都有一个对等的反命题与它对立,二者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效力。我们无权作出关于现象的判断,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二、晚期罗马怀疑主义 二、晚期罗马怀疑主义 (一)爱那西德穆的十种论证 第一,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或反应不同。 第二,相同种类事物中的不同个体也有特质差异。 第三,同一个体的不同感官有构造差异,对同一对象有不同印象。 第四,同一个体的身体内部因状态不同而产生的差异。null第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俗、法律、观念不同。 第六,事物都是互相混合的,一经混合就发生变化。 第七,同一事物因距离、位置等的不同而显得不同。 第八,事物具有相对性。如适量饮酒可增强体质,而饮酒过度则会伤害身体。 第九,由于事物的罕见或常见,也同样改变对事物的判断。 第十,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相对而言的。null(二)阿格里帕的五种论证 第一,观点分歧。 第二,无穷倒退。 第三,相对性。 第四,假设武断。 第五,循环论证。 null(三)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首先,原因不存在。 其次,三段论是循环论证。 再次,道德领域无知识和信念。 怀疑主义的重要意义怀疑主义的重要意义 怀疑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可感现象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指出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暴露了独断论哲学在建构体系时的缺陷,发现了认识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从而有利于破除人们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求知的盲目自信,迫使哲学进行自我反省,促进理论思维的提高和哲学思考的深入。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 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来源 一是传统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斯多亚学派。 二是以斐洛(Philo,约公元前25-公元45年)为代表的犹太神哲学。 三是以阿波罗尼(Apollonios,公元一世纪)为代表的毕达戈拉斯学派。 四是以普鲁塔克(Ploutarkos,约公元55-125年)和纽曼洛斯(Numenios,约150-200)等人为代表的折衷性柏拉图主义者。 二、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 二、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 (一)普罗提诺 他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改造: 将理念等级变成三大本体; 将两个世界变成四个层次; 将分有、摹仿变成流溢; 将灵魂回忆变成灵魂观照。null流溢说: (1)“流溢说” 表达了“一”生万物的方式。“一”由于自身充盈,故而自然要溢出。 “一”首先流溢出“理智”(nous,或译心灵、努斯等)。 “理智” 流出的影像是“灵魂”。灵魂是能动的、不朽的,它可以轮回,也可以流溢。灵魂的流溢物是可感世界。灵魂进入人的肉体后,就因为受到污染而堕落了。人的使命就是改造自己 ,使自己和他人的灵魂,经由理智达到与“一”结合。这个过程就是灵魂的回归或上升之路。 “一”向下的流溢过程和灵魂向上的回归过程,构成了普罗提诺哲学的完整框架。 null(二)波斐利 最大的哲学贡献 他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 (1)共相是独存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中? (2)如若是实体,有形还是无形? (3)如若无形,与可感物分离还是在可感物之中? 这三个问题,他虽然没有给出答案,却启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关于共相问题的长期争论。 三、叙利亚学派 三、叙利亚学派 叙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波斐利的学生扬布利柯(Jamblikhos,约250-325)。他的目的是致力于建立溶哲学、神学、宗教为一体的体系,为多神崇拜作理论上的辩护,容纳希腊和近东的种种传统信仰,把各民族的神灵接纳进万神殿,让它们各得其所。 四、雅典学派四、雅典学派雅典学派的主要代表普罗克洛的哲学著作主要是对柏拉图作品的注释,尤以对《蒂迈欧》篇的注释最为著名,留传至今的著作是《神学要旨》和《柏拉图神学》。 《神学要旨》模仿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本》写作而成,它以三重发展律为演绎原则,以“一”为起点。首先是自身同一的统一体,其次是由于统一体的活动而产生的生成体,最后是生成体在回归统一体的活动中形成的复生体。 null 毫无疑问,希腊哲学从根本上塑造了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有教养的欧洲人,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就会产生一种家园感”。然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并不是西方哲学的唯一来源。实际上对于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来说,基督教神学自始至终是其最基本的“底色”,以至于日耳曼民族被称作“基督教民族”。哲学与宗教都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只不过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罢了。哲学诉诸于理性,而宗教则诉诸于信仰。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 希腊文明与希伯莱-基督教文明 “雅典”与“耶路撒冷”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 罗马帝国 基督教 日耳曼人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二 罗马帝国的旗帜由独首鹰改为双头鹰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二 罗马帝国的旗帜由独首鹰改为双头鹰 俄罗斯 一战德军勋章 奥匈帝国公元117年的罗马帝国与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帝国公元117年的罗马帝国与公元一世纪的西汉帝国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堕落的罗马人堕落的罗马人尼西亚信经(325年)尼西亚信经(325年)我们信独一的神,全能的父, 是天地和一切可见和不可见的事物的创造者。 我们信独一的主,耶稣基督是神的独生子, 在永久之前,为父所生,是从神的神,从光的光,从真神的真神, 不是受造的,是与父神为一,万物都是籍他造的。 又为我们,为了救我们他从天降下, 籍着圣灵的力量,从童真女玛利亚取肉身成为世人。 为我们的缘故在本丢彼拉多手下被钉十字架受死,埋葬, 根据《圣经》上的话,第三天复活升天并坐在天父的右边; 他将来必从荣耀里再来,审判活人和死人,他的国就没有穷尽。 我们信圣灵是主,是赐生命的,是从圣父和圣子出来的。 与圣父和圣子一同受敬拜和荣耀, 他曾通过先知们讲话。 我们信神圣的使徒的教会。 我们接受赦罪的洗礼。 我们期望死人的复活和来世的永生。阿门。 基督教的哲学化基督教的哲学化 在与其他宗教以及希腊哲学竞争信众的过程中,原本属于下层劳苦大众的基督教开始了理论化的过程。例如《新约·约翰福音》已经开始利用“逻各斯”(logos)这个希腊哲学概念了。此后,种种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促使基督教最终采取了理论的形式,造就出基督教哲学这种独特的理论形态。 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所教父哲学乃至经院哲学的核心问题。 null 日耳曼人由若干部落组成,其中主要有法兰克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东哥特人和西哥特人等。进入西欧的时候,他们正处在氏族公社解体的军事民主制时期。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以后,这种社会逐渐转化为庄园农奴制,史称“封建制度”。 “我的仆人的仆人,不是我的仆人” 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基督教对哲学的贡献 1、超验性。虽然希腊思想中也不乏超验的思想(柏拉图),但是从主导方面看是现实主义的,而基督教哲学却以弃绝尘世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无限的超感性的世界,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开拓并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null 2、内在性。基督教使无限的精神(实体)具体化在个人的心灵之中,与希腊哲学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它诉诸于个人的内心信仰,主张灵魂的得救要求每个人的灵魂在场。null 3、自由的问题。自由在希腊人那里是不成问题的,而且占主导地位的是必然性的观念。基督教就不同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意志问题始终是基督教思想中的难题。 null 4、超自然的观念。在希腊人那里,自然是活生生的神圣的存在,而在基督教思想中自然不但没有神性,而且是上帝为人类所创造的可供其任意利用的死东西。基督教贬斥自然的观念固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然而却从另一方面为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开辟了道路。null 中世纪哲学的主题:理性与信仰教父哲学教父哲学 从公元2世纪到公元6世纪,基督教会中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在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第一次有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义,由于他们对教会的贡献,被教会尊为“教父”,即教会的父亲。根据教父们活动的区域和使用的语言,后人把他们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亦称之为“东方教父”和“西方教父”。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的思想。 圣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 圣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 null 奥古斯丁说:“有些对象必须在相信上帝之前被理解;但是,对上帝的信仰帮助一个人理解得更多。……因为信仰来自聆听,聆听得自基督的布道,人们若不理解布道者的语言,何以能够相信他的信仰呢?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必须先被相信,然后才能理解,正如先知所说:‘除非你相信,否则你将不会理解’,因此,心灵由相信进而理解”。奥古斯丁在理性与信仰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虽然主张“信仰寻求理解”,倡导用理性解释信仰,但对他来说更为根本的却是“信仰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认识的先决条件、方法和途径。null三位一体 创世 原罪 道成肉身 自由意志 恶 救恩 ……神正论神正论 Theodicy:“神”(theo)和“正义”(dike),意即面临着恶的存在而显示出上帝的正义。它要解答的问题是:如何解释神之全知、全善和全能属性与此世存在的自然之恶和伦理之恶之间的矛盾。加洛林朝文化复兴 加洛林朝文化复兴 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经过几百年的征战,在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蛮族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又实现了相对的统一。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史称“查理曼大帝”。这位雄才大略的蛮族皇帝以及他的几位继承人深刻意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开始在全帝国境内鼓励教育、兴办学校、招聘学者、教授“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西欧的文化从此开始缓慢地复苏,后人把这段历史称之为“加洛林朝文化复兴”。由于基督教会在当时实际上扮演着文化延续者的角色,学校大都是在教堂附近或者修道院举办,教师也大多由教士充任,神哲学仍然是它们最感兴趣的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出了基督教的经院哲学。null大学的诞生大学的诞生 大学是中世纪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12世纪后期的城市繁荣,主教座堂和城市修道院的学校人数大大增加,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大学的组织。“大学”(universitas)的原义为“统一体”,本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业公会。教师按照授课专业分为不同的学院,一般分为艺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等四部分,院长由教师选举产生,学校由院长联席会议共同管理。大学的学制、学位制度为哲学思维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经院哲学经院哲学 所谓“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教父哲学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基本上属于旧文明,经院哲学才是真正属于新世界的日耳曼民族的哲学形态。随着大学的诞生,经院哲学进入了繁荣时期。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是圣托马斯·阿奎那。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Anselmus,1033-1109年) 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Anselmus,1033-1109年) 即使是不信上帝的“愚顽人”在心里也有一个“上帝”的观念,亦即一个“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这里所说的“可设想的”亦即在思想中的意思。既然如此,还有一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它不仅在心中存在,而且可以被设想为也在实际上存在,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与伦比。这就是说,如果这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仅仅是“可设想的”即在思想之中,那就不是“无与伦比”的了,因为不仅在思想中也在实际上存在比它更“无与伦比”也更伟大。所以,认为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仅仅存在于思想中,肯定是自相矛盾的。换言之,只要你心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即上帝的观念,那就证明他一定也在现实中存在。 null 1、思想中的上帝观念=无与伦比 2、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不可能仅仅存在于思想中而不存在于现实中,否则就不是无与伦比的。 3、因此,我们可以从上帝观念推论上帝的存在。 唯实论与唯名论 唯实论与唯名论 经院哲学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共相与殊相亦即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的学生波斐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一书中,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思想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存于人的思想之中?(2)如若共相是实体,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如若共相是无形的,它与可感物是分离的还是存在于可感物之中?正是三个问题启动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共相的长期争论。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当时的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一些哲学家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前者被称为“唯实论”(realism),后者被称为“唯名论”(nominalism)。 null 为什么共相与殊相成为经院哲学关注的哲学问题?null 1、经院哲学利用希腊哲学来进行哲学思考,因而也就继承了希腊哲学的问题,而共相与殊相或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正是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争亦源于此。 null 2、中世纪早期当日耳曼民族开始知识活动之时,他们不得不先来接受形式逻辑的训练,而这种逻辑的训练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其自身也构成了研究的对象。这是因为当希腊人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中世纪哲学就不同了。当他们思考这个问题时,恰恰缺少具体的内容。这就使他们陷入了空洞抽象的争论而不能自拔。 null 3、由于神学的限制,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了学者们有可能思考和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正是在这个狭小的领域里,哲学顽强地表现着它的存在和生命力。null 4、解决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是调和理性与信仰的根本途经,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上逻辑地思辨地证明上帝的存在。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1224/1225-1274年) 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1224/1225-1274年) 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1,事物的任何运动都是由在它之前的另一个运动引起的,推论下去,最后必然追溯到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 2,任何事物都以另一事物为动力因,因此,必然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 3,任何事物都是从其他事物获得其存在和必然性,由此推论下去,必定有一种东西,它自身就是必然的,同时又能赋予其他事物以必然性和存在的理由。 4,事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良好、真实、高贵等品性,其标准就在于它们与最好、最真实、最高贵的东西接近的程度,因此,世界上必然有一种东西,作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良好以及其他完美性的原因。 5,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和谐的,有秩序的,仿佛是有目的的安排。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受到某一个有知识和智慧的存在者的指挥。 唯名论的兴盛唯名论的兴盛 邓斯·司各脱(Johannes Duns Scotus,1270-1368)反对用理性来思维上帝,他认为上帝不是形而上学的主题。我们通过理性只能知道上帝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一切本质的本质,知道上帝是永恒的。至于上帝在时间中创造世界,上帝以其预知鉴临一切,三位一体等等只能是信条,只能根据圣经和教会的权威信仰它们。如果我们要用理性思考上帝,那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一个定理在哲学看来是真的,但在神学看来就可能是假的,反之亦然。但哲学和神学不应该存在对立。神学并不是一门思辨的科学,而是实践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人的灵魂。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上帝,但可以信仰上帝、爱上帝,信仰和爱高于认识。 null 威廉·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约1300-1349)批判了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出个体存在的思想方法。个体而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在上帝的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帝从无中创造了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共相也不能“在物之中”。因为倘若共相是现实地存在于个体之中,又不同于个体,那么共相本身就应当是单一的物。但一种单一的物又怎能同时存在于许多物之中呢?因此,共相并不是一种实在的东西,并不是既不存在于灵魂中,也不存在于事物中,而有其独立的客观存在的东西。共相在物之后,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现实中没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 “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它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认为像“实体形式”、“隐蔽的质”、“影象”之类都是多余的东西,都应当加以抛弃。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为“奥卡姆剃刀”。null 亚里士多德哲学=特洛伊木马
/
本文档为【西方哲学智慧06信仰的时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