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2014-01-17 3页 doc 20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7103

暂无简介

举报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首先,个人认为,现有的自私定义太片面了。 手底下没有词典,只有在网上搜一下。发现在百度百科上其定义如下:1、如果一个人损人利己,才叫做自私。2、自私,指(1)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2)归个人私有,(3)偏私(见《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字串1 。3、自私自利是个人主义的道德境界,是私有制的产物,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的人极端的自私自利,公开露骨的损人利己;也有一些人设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自己的私利,又能照顾别人利益的处世哲学,宣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 首先,个人认为,现有的自私定义太片面了。 手底下没有词典,只有在网上搜一下。发现在百度百科上其定义如下:1、如果一个人损人利己,才叫做自私。2、自私,指(1)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2)归个人私有,(3)偏私(见《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字串1 。3、自私自利是个人主义的道德境界,是私有制的产物,有各种不同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的人极端的自私自利,公开露骨的损人利己;也有一些人设法寻找一种既能满足自己的私利,又能照顾别人利益的处世哲学,宣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但就其实质来说,利己是核心,是根本基础,是推动他们活动的根本动力。(见《伦理学名词解释》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9页) 我将自私划分为物质的自私和精神的自私,物质的自私就是重视物质,极端的接近第一个和第二个解释,精神上的自私就是注意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未必有意识的考虑自己,和第三个解释有些接近,但是不一样。自私还可以划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都符合上一段的自私解释,无我之境是相对于有我之境的,但是因为没有刻意考虑他人,故而也归到自私里面(这样做也许有些牵强)。作为心理倾向,我不想反驳环境影响论,但是有些情况,比如无我之境,很可能是先天决定的。 自私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定义有些极端,偏极端的物质自私大家都了解,见到的也最多。然而,作为物质的自私本身,却是获取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这点大家无法否认,没有足够的金钱和物质,生存只是空谈。当然大家都不觉得这是自私,是正常选择,一个人饿肚子,当然不可能帮别人,但是这是因为小自私的自以为是,理由下一段解释。当然,物质的自私终究是物质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困在物质里,重视物质金钱,重视物质享受,无论精神的光芒怎么在其眼前闪烁都视而不见,还美其名曰“人不利己,天诛地灭”,本来该做茧是为了成蝶的,奈何最终作茧自缚;更极端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论是地沟油,还是人造鸡蛋,都是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行径。这个境界我称之为“物境”。 精神的自私,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灰姑娘》里的残酷狠心的继母,如果抛弃道德约束,一个很好的例子。她为什么那么做?为了她的女儿。是的,母爱,很典型的代表,父母可以忍饥挨饿,但是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相同的罪。这就是精神的自私,这个例子也是无我之境的。在大部分人的观念里,这是一种伟大的无私。是的,这样做对他们自己没有物质的好处,但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做?很少有人考虑这个问题,在生物学上,这是很多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反应在心理上,是因为他们这样做让他们感觉良好,当然他们不是为了感觉良好才这样做的,这是一种本能。孩子们毕竟是自己生的,如果某个母亲将其他人的孩子“视如己出”,那她肯定是个伟大的母亲。在很多人眼里,母爱是无法分享的,但是他们错了,你见过真正无私的人天天喊着无私?精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物质存在,也就是说,精神的自私可以几乎独立于物质基础而存在,正如很多父母的行为一样,自己可以忍饥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穿暖。精神上的自私,我称之为“心境”。然而,即便是心境,心中关注的人的数目也从一到万不等,就如本段开头的那个继母,关心的只是她的女儿,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当然也有关注很多人的。 大部分人拥有同情心,面对一个陌生人遭受痛苦或遇到困难,我们总会施以援助,当然,大部分人觉得是个本能,确实是本能,互相帮助能让我们的种族更可能的撑下去,这就是物种层面上的自私——生存,当然也是一种权力。但是站在极端的物质的自私层面上,这样显然得不偿失,哪怕是为了将来的利益,但是谁又知道将来会遇到这个人呢,因此,对于吝啬鬼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一毛不拔,哪怕那“一毛”对他是如此的微乎其微,但是毕竟是他自己的,然而,那些帮人之后获得的心灵的坦然和快乐,不是那些两眼只能看到金色的人所能体验到的。这个境界我称之为“人境”。 无论是母爱的伟大还是亲戚邻里的和睦相助,以及面对需要帮助人的一臂之力,这些情感还是人们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部分人,就是我们所谓的博爱之人,他们将所有的人都看成亲人。他们宁可让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别人过得更好一些,让这个世界变的更好一些,无论是屈原的“九死其犹未悔”,还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丛飞的演唱捐助,还是白芳礼的蹬车助学,还是阿里木的卖羊肉串的捐赠。在一些人看来这很难接受,这不是自己找罪受吗,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但是他们有收获,精神上的。在他们眼里,他们确实是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是在为自己努力奋斗。对他们而言,陌生人和亲人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或许没有认识到自己只是整个种族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确实这么做了。虽然他们的精神是好的,但是我不完全赞成,尤其是丛飞的做法,尤其在这个末法时代里,如果有更多亚雷锋级别的出现,丛飞就不会死,丛飞是个悲剧,毕竟,“圣人出,有大伪;忠良出,国将亡”,吴菊萍的做法就比较值得赞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活下去,才有可能帮助更多的人。那些一毛不拔的人,同情心已死的人,还有那些行尸走肉得过且过的人,他们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死亡而感动,而变得慷慨,他们只庆幸自己活着。这个境界我称之为“族境”。 还有一种人,关注的超越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将天地万物都当成亲人。这些人,是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看亲人和陌生人也没什么差别,看人和动植物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这些人基本上是真正的无我之境。为了生存,必要的杀戮饮食是必须的,但是不会滥杀;他们不仅知道适可而止,更是领悟了未雨绸缪;甚至因为认识到死是必然规律,所以将生死也看得自然。他们是真正的豁达,因为看到了规律,所以能看到将来,所以他们不会逆天而行,而是顺应所谓的“大化”。最佳的例子该是佛祖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形形色色的万事万物终归于空,也就是死亡;根据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对楚王“楚人失之,楚人得之”的简化——“失之,得之”,老子至少也达到了这种境界。从理论上现实中也应该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出现的概率和极端物质自私或极端精神自私的概率相同,但是现实中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也许是因为太自然了,太低调了。在表面上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有点类似于无情,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他们又怪异的多情。如果理解了大刘的《死神永生》中章北海临死之前说的“都一样”,差不多就能理解这个层次了。这个境界我称之为“天境”。 一般来说,境界的划分不是非常明确的,有些人可以占据几个境界;但是境界的层次往往是很稳定的,甚至有可能一成不变的。就所有境界而言,单纯的物质和单纯的心境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大部分人(也就是正常人)都是二者兼而有之,只是比重大小的问题,他们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处理对象或心情向着某个方向移动。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往往是更常见的是状态,即有我之态和无我之态。无我之态的最佳例子,就是,一个小孩儿跌倒了,你过去把他扶起来。人们常说人是自私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不知道相信这句话的人在随手帮助一个人的时候有没有反问过自己的动机?你是期待这个孩子帮你吗?如果你看到一个小狗狗要饿死了你给了它点食物呢?你难道也指望它的回报?在这两个情况下,很不幸,你找不到自己……相信人性自私的人往往为了自己的行动找各种借口,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忽略了常见的现象;相信人性无私的人往往很难找例子,当然他们要批评很多东西。 有无之态和无我之态在常人身上往往是此起彼伏,但是往往有我之态占主导,生存吗,无可厚非,这才是人性自私的本质。有我之态占主导的我称之为有我之境,无我之态占主导的称之为无我之境。当然在这个貌似吃不饱就不能有爱心的世界上,我们常见的是有我之境的人,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无我之境的人,人们往往赞美他们,只是在语言上。 就所有境界而言,物境是最痛苦的,即便是能生存下去,困在物质层的人,也难免面对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痛心疾首,想方设法把这些东西弄成自己的,不断地去争取更多的物质,更多的装潢,而不是去追求更多的充实。然而,如果他真有长远的眼光,准备为他的将来以及子孙后代铺一条路的话,那他就应该学会分享与帮助,这就是未来投资。毕竟人们喜欢帮助帮助过自己的人,远亲不如近邻吗。这种目的性极强的投资,是合乎第三个解释的,然而这种投资因为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在物质的桎梏中挣扎的人往往会患得患失,即便是有这种举动也不会感觉快乐,因为他们更在乎物质的收益。如果他们想舒服一些,他们应该看到心灵的收获。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要比物质上的简单的多,但是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物质。当然境界越高,关心的人越多,或者生命越多,那他精神的收获就越多,甚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一个有眼光的有我之境的自私者和无我之境的都在行善,都在帮助人,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有差别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无论做任何事都考虑投资与产出,也就是说期待回报,而后者不然。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应该突破物质的外壳,过渡到人境,甚至一路往上到族境(现在的社会到族境就可以了,官员们,至少应该到这个层次)。但是现实中则不然,看看现实中很多人开宝马带名表穿名装,出入各种酒会和所谓高档场所,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一旦停下忙碌的脚步,内心的那种犹如万蛇噬心的孤寂只能催促他不断的以移动的方式来排挤和麻痹。 在很大程度上,人是活在自己的心里的,心境自不用说,物镜的人,所做的所有的事,也无非是让自己大脑里的某些激素分泌多一些,让自己感觉舒服些。仅考虑那些为钱殚精竭虑的人,挣得一大把钱,活的花天酒地,也无非是让自己感觉好些。只是,这种感觉不只是可以通过物质获得,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获得。 所以,一个人越是自私,眼光越是长远,越是想快乐,他却越倾向于精神的满足,而且是无我之境,恰恰是常人称赞的无私。是物极必反,还是对那些在物质漩涡苦苦挣扎的人的嘲讽?
/
本文档为【自私三重境——自私悖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