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

2014-02-25 44页 pdf 1M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9139

暂无简介

举报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 吉首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 姓名:刘金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吕华明 20091201 摘 要 第 i 页 摘 要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音乐的感悟与升华,其本意是用可以 描述的音乐语言来表述无法直接描述的天道。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主要 的美学意义并不是源于其天体的论说,而是老子对音乐的感知和感知的升华。老 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意蕴实际上就是老子哲学美和艺术美的融合。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
吉首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 姓名:刘金平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吕华明 20091201 摘 要 第 i 页 摘 要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对音乐的感悟与升华,其本意是用可以 描述的音乐语言来表述无法直接描述的天道。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主要 的美学意义并不是源于其天体的论说,而是老子对音乐的感知和感知的升华。老 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意蕴实际上就是老子哲学美和艺术美的融合。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学对汉赋创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作品构思、发挥 想象、描写对象、夸张排比的铺陈和华丽的风格五个方面。老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美学对玄言诗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本之玄。盛唐山水田园诗受老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学理论自然而然的影响,创作出具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的诗歌。宋代“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一类的理趣诗,使道与物达到 水乳交融的境界,这一类的理趣诗在内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都受到老子规律论哲 学思想和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宋代文赋中深刻的自然 哲理和人生哲理的描写,也明显受到老子哲学和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学 理论的影响。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赏析法则是以其“无为”思想为基 础的。老子的这一赏析法则造成读者在作品赏析中的理解与作者本义完全背离的 现象。这种相当于西方文论误读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音韵理解错误产生 的赏析;由于对作者创作背景理解不足产生的赏析。 主题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创作,赏析,影响 ABSTRACT 第 ii 页 ABSTRACT Lao Tzu said ‘Da Yin Xi Sheng, Da Xiang Wu Xing’, and in the music, he described the motion law of the Universe, which can not be directly expressed in the language. About the content and form, the writ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re objectively affected by it. Its aesthetic impact on the Han Fu focuses on conceive, imagining, description, hyperbole and style. Its aesthetic of the impact of Metaphysical Poetry is mainly manifests mysterious idea. By the aesthe tic impact of Lao Tzu’s Aesthetic, Pastoral Poems of Tang are t o create musical and painting beauty. Song’s poetry reveals the law on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society. In this case, Song’s poetry accepts the impact of Lao Tzu’s aesthetic ideas. Wen Fu, in natural philosophy and profound descrip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life, was clearly influenced by the philosophy of Lao Tzu and its aesthetic theory. The ‘Da Yin Xi Sheng, Da Xiang Wu Xing’ which rule of thumb is the appreciation for its inaction ideology-based. It causes readers appreciating the works. When it comes to literatures, readers’ thought is entirely contrary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writers. This is equivalent to the phenomenon of Western Literary misreading. It has two aspects: phonology generates appreciation misunderstoo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an author has a creative background of appreciation. Key Words:Da Yin Xi Sheng, Da Xiang Wu Xing, Writing, Appreciation, Impact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引言 第 1 页 引言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老子是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优秀哲学家。他著述 的《老子》(《道德经》)不仅为我国历代学者奉为多学科研究的依据,同时还 被译成十六种语言,共有翻译版本二百二十多种,对世界许多国家各个时期的哲 学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论不仅代表了那个时 代的辉煌,同时也一直延续影响到今天。其实,老子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哲学上, 他的真正价值是后人把它的理论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并在各个领域里都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 老子的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和赏析,人们从长期的 创作和赏析实践中归结出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老子美学体系。所谓我国古文 论的老子美学就是以其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为理论核心,以诗词文赋创作为基本形式,以各个时代作家的认知为内容主体的 独立创作体系和欣赏体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古文论老子美学的核心,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核心的实质和其对我国古典文学创作及赏析的影响,本文将 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我国古 典文学创作的影响,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我国古典文学赏析的影响三 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探论。 1 《老子》第十四章。本文所引用的《老子》,除有特殊说明的,一例采用陈鼓应先生《老子注译及评介》 中的《老子》校订文。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2 页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本章主要内容:《老子》的研究现状;《老子》不同版本第四十一章的文字 歧误;历代对《老子》第四十一章内容的不同理解;我们对老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本义的理解与阐释。 第一节 《老子》的研究现状 现当代老子研究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的历 史问题,二是《老子》的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 一、《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的历史问题 我们要研究老子,首先就要搞清楚《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这个问题在民 国时期的大讨论中集中体现为汉人伪托说和老子自著说。汉人伪托说主要代表人 物是孙次舟先生。孙次舟先生在《跋第四册并论老子之有无》说: 就前所论,老子不见称于《论语》《墨子》《孟子》,至荀卿韩非始言 老子。《庄子•内篇》言老聃不言老子,至《外篇》《杂篇》始以老子为一学 派,复多引老子语。因断老子并无其人,乃庄周后学所捏造。《老子》书,亦 出于庄周后学之手,似无可疑。① 孙次舟先生认为老子其人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採秦汉间人传说”的载述, 不是真的史实。老子其人尚且存疑,《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就更值得商榷 了。孙次舟先生认为《老子》一书不是老子所著,而是汉人的伪托。 高亨先生在《<史记•老子传>笺证》则认为这些都是属实的。其理由如下:一、 司马迁老子传叙事甚简,措辞犹豫,是因为当时资料短缺,传述纷杂,无法质定, 故而司马迁采取谨慎的态度,以疑传疑。二、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 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三、秦汉时期的《战国策》《庄子》《荀子》《吕氏春秋》 与《淮南子》这些文献在引用《老子》中的话时,都是冠在老子或老聃的名下, 《韩非子》中有《喻老篇》和《解老篇》。②高亨先生通过以上材料证明《老子》 确为老子所著。 《老子》是否为老子所著这一问题,涉及到老子与《老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是相互相成的。1973 年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了《老子》甲、乙两种帛 书。考古学家认为:甲本《老子》抄写年代至少在汉高帝刘邦时期;帛书乙本的 抄写年代约在汉惠帝和吕后执政时期。考古学家认定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 ① 罗根泽.古史辨•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03.100 ② 顾颉刚.古史辨•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03.351—472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3 页 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抄写的时间都在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之前,也就是说在司 马迁之前就有了《老子》一书的存在,因此,孙次舟先生认为老子其人是司马迁 在《史记》中“採秦汉间人传说”的载述,不是真的史实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继 1973 年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之后,1993 年 我国又出土了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中人们发现了 71 枚竹简《老子》。考 古学家认为: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 71 枚竹简《老子》抄录时间当在距离 老子死后不到一百年的战国中期。考古学家对这些新近出土《老子》抄录时间的 认定,更进一步证实了《老子》确为老子所著。 二、《老子》的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研究 《老子》哲学及其美学思想是老子研究最重要的内容。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界受西方哲学观念的影响,以此为标准来阐释老子的哲 学思想,他们认为老子的“道”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实体,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性 质是属于“唯物说”还是“唯心说”各持己见。“唯物说”认为,老子的“道” 是物质性的实体,“道”的规律就是自然规律,“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根据 《老子》对道的界说,“道”的涵义是对物质的规定。“唯心说”认为,老子的 “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老子的“道”应是由天道观念转化而来的最高原理, 是一种观念性的绝对,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论(观念论)的一种特殊形态。 1981 年 5 月 8 日在东京东方文学会第二十六届国际会议上蒋孔阳先生发表了 《评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论文,由此引发了我国老子美学研究 的热潮。 蒋孔阳先生的老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评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周“至 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论文中。 蒋孔阳先生在《评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周“至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① 说: “道”是天地万物的总原理,总规律。……这一理论,运用到音乐美学 中,就成了:大音希声。(第四十一章)那就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作为 “道”的音乐,是音乐的本身。这种音乐,我们是听不到的。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 连“身”他都觉得多余了,他还要什么音乐艺术和文化呢?因此老子的音乐 学思想,归根到底是取消音乐艺术。 蒋孔阳先生将“大音希声”视为《道德经》思想体系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核心 理论,并且认为《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最终是要消灭音乐艺术。 ① 蒋孔阳.评老子“大音希声”和庄周“至乐无乐”的音乐美学思想[A].见:蒋孔阳.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77--79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4 页 与蒋孔阳先生观点相反的是蔡仲德先生。蔡仲德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① 中说: “大音希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就“道”本身而言,指出“道” 的一个特性——听之不闻而蕴涵至和;一方面是就合乎“道”之特性的音乐, 即理想音乐而言前者是《老子》的本意,后者则是其蕴而未出的思想,而所 谓理想的音乐,从全章、全书看,又有两层意义。一是此乐无声,无为而自 然,朴素而虚静,至美至善,不会由美变丑,是永恒的音乐美,绝对的音乐 美,故曰“大音”。由此可以说, “大音希声”即至乐无声。二是“道生万 物”,“有生于无”,无声之至乐“善始且善成”,是一切有声之乐的本源。 蔡仲德先生以《道德经》全书的整体思想作为参照和前提,提出了肯定老子 音乐美学思想积极意义的观点。蔡先生认为,老子用“大音希声”的本意在于指 出“道”的一个特性——听之不闻而蕴涵至和,由此引申的意义则是指合乎“道” 这一特性的音乐,它作为有声之乐本源的无声之乐,即至善至美的音乐精神。 蒋、蔡两位先生有关老子音乐美学思想彼此相对立的观点,正好代表了研究 老子美学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老子否定美,一是认为老子赞同美。以蒋孔 阳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大都依据“五音令人耳聋,无色令人目盲”,认为老子对 艺术包括文学是持否定的态度。以蔡仲德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老子把美放 在“道”的高度上进行考察,追求合“道”的美。 由蒋孔阳先生和蔡仲德先生老子音乐美学的争议引发了老子美学的全面讨 论。这期间主要代表人物有敏泽先生、李泽厚先生、刘纲纪先生、叶朗先生。 敏泽先生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采取了类似于哲学的研究方法,阐述 了老子美学的“阴柔”、“浑沦”、“恍惚”等特征;②李泽厚、刘纲纪两位先生 合著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从哲学的角度对老子美学加以论证,分析了老子美 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对老子美学的个别范畴如“美”、“丑”、“善”、“恶” 等进行了解释和论说;③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也是在哲学方法的基础上 对老子美学思想给以阐释,他对“道”、“气”、“象”、“有”、“无”、“虚”、 “实”、“美”、“妙”、“味”等范畴和“涤除玄览”等命题给予了独到的解 释,论证了老子美学思想的价值及其意义,并对老子美学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 ④从这几位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美学研究在具体内容及方法方面明 显地都受到老子哲学研究思路的影响,注重老子美学范畴的探讨。 从 1981 年到 2008 年 6 月为止,全国各类期刊共发表关于老子美学的论文就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关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43 ②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一卷•第八章[M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04.134—142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篇•第六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05.152—160 ④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一篇•第一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2.19—40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5 页 有 220 多篇。这些论文对老子美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音乐、哲学、文学许多 方面的美学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二节 《老子》不同版本第四十一章的文字歧误 《老子》一书版本众多,1965 年严灵峰先生《无求备斋老子集成》收录《老 子》的各种版本就有 365 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在《老子》中的第四十 一章(帛书本为第四十章),《老子》第四十一章在各种版本的文本中存在着明 显的文字歧误,这些歧误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字文义的解说和理解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 《老子》版本种类众多,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的版本主要有: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老子》; 河上公《老子章句》本和曹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1993 年 10 月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 71 枚竹简《老子》,其抄录时代当在战国中期。根据竹简的长度、形状、编线槽 数、编线间距等,考古学家把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组。郭店楚墓竹简 是摘抄本,甲组有 1000 余字,乙组有 380 字,丙组有 260 字左右,全部文字相当 于世传通行本《老子》字数的五分之二,其中甲组与丙组重抄《老子》第六十章 下半段。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抄本,但它是不完整的摘抄本, 而且排列顺序与世传通行本和帛书本完全不同。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老子》。1973 年 12 月,湖南长沙马王 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种帛书《老子》抄本。一种写本的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称 甲本,为刘邦称帝以前的抄本。另一写本用隶书抄写,称乙本,是刘邦称帝以后, 惠帝刘盈称帝以前的抄本。甲、乙本都分两篇,它们都是《德》经在《道》经之 前,都不分章次,这些都是与世传通行本《老子》不同的地方。帛书《老子》乙 本篇末标出《德》3041 字,《道》2426 字,合计 5467 字。 汉代流行的河上公《老子章句》本,分 81 章,上篇道经 37 章,下篇德经 44 章,每章章次之首有“章题”二字。河上本的文本字数有 5355 字和 5590 字两种。 道教中的 “五千文”《老子》是以河上本为底本。 曹魏王弼《老子注》本,只分 81 章,无章题名称。王弼注本的文本字数有 5683 字和 5610 字两种,现在的王弼本只有 5283 字。 我们从《老子》的这四种版本的传抄字体与具体字数的不同,可以发现《老 子》文本中文字歧误是很明显的。在《老子》这四种版本中,《老子》第四十一 章的文字有着较大的出入。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6 页 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①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同异”第四十一与王弼注本相同。此章的文字, 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本都比较完整,有 95 个字。 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第四十章: 上[士聞]道,堇(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 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昧),進道如 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質[真如渝]。大方无禺(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大)象无刑(形), 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②(中括号与小括号中的字,都是高明 先生校补上去的。) 帛书本《老子》与世传通行本《老子》不同的一个方面,就是帛书本将此章 排在第四十章。帛书甲本此章全部残损,乙本也有所残损,只有 88 个字。帛书乙 本的别字很多,如“堇”、“費”、“浴”、“禺”、“天”、“刑”,或仅取 原字的声符,或假借,或误写。第十九句,郭店楚墓竹简本为“大器曼(慢)成”, 其它版本的文本都作“大器晚成”,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最后一句,世传 通行本《老子》作“道隱无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帛书乙本作“道襃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李零先生校读的郭店楚墓竹简乙组简 1:1: 上士聞道,僅能行於其中。中士昏(聞)道,若聞若無。下士聞道,大 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爲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類,進] 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若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 方無隅,大器(曼)慢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始無名,善始且成。] ③(中括号与小括号中的字,都是李零先生校补上去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此章的内容有所残损,只有 84 个 字。郭店楚墓竹简本《老子》此章的第二句为“僅能行於其中”,不同于帛书乙 本的“堇能行之”和王弼本、河上公本的“勤而行之”。 从上面对《老子》第四十一章的查考中,我们发现这一章的文字确实存在着 一些歧误,这些歧误对整体理解和把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字文义有着 特别重要的意义。 ①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11—113 ②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466 ③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M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8.59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7 页 第三节 历代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不同理解 从古到今,《老子》解说者的不下千家,其中东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和曹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我国比较有影响的两家注本,他们对《老子》第四十 一章的解释影响了后人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理解。 河上公《老子章句》中《老子》第四十一章的解释: 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而行之。中士闻道,治身以长存,治国以太平, 欣然而存之,退见财色荣誉,惑于情欲,而复亡之也。下士贪狠多欲,见道 柔弱,谓之恐惧,见道质朴,谓之鄙陋,故大笑之。不为下士所笑,不足以 名为道。建,设也。设言以有道,当如下句。明道之人,若暗昧无所见。进 取道者,若退不及。夷,平也。大道之人不自别殊,若多比类也。上德之人 若深谷,不耻垢浊也。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德行广大之人,若愚 顽不足也。建设道德之人,若可偷引使空虚也。质朴之人,若五色有渝浅不 明也。大方正之人,无委屈廉隅。大器之人,若九鼎瑚琏,不可卒成也。大 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也。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道潜隐, 使人无能指名也。成,就也。言道善禀贷人精气,且成就之也。①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老子》第四十一章的解释: 有志也。建犹立也。光而不耀。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颣,[土 内]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执平以割物。其平不见。乃更反若颣[土内] 也。不徳其徳。无所怀也。知其白守其黑。大自然后乃得。广徳不盈。廓然 无形。不可满也。伦匹也。建徳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伦匹。质眞 者不矜其眞故[若]沦。方而不割故无隅也。大器成天下不持然别。故必晩 成也。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 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也。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 [凉]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凡此诸善皆此道之所成也。在象则为 大象而大象无形。在音则为大音而大音希声。物以之成。而不见其(成)形。 故隐而无名也。贷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贷之则足以永终其徳。故曰善贷也。 成之不如机匠之裁。无物而不济其形。故曰善成。② 河上公和王弼两位先贤的解释都把握了老子哲学的辩证思维色彩,但是,由 于各自对老子的“道”理解的不同,他们的观点仍有很大的区别。 从思想内容上看,这两个注本则绝然不同:河上公注本坚持了用朴素的 唯物主义元气说来解释老子的思想;而王弼注本则发挥了老子的唯心主义虚 无哲学,用“本无末无”的宇宙本体论解释《老子》;两者之间存在着两条 ①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及研究•附录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03.289 ②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9.12.111—113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8 页 根本对立的哲学路线。① 由于受时代学术思想的影响,河上公和王弼对《老子》“道”的理解立场是 相对立的:河上公认为老子的“道”是具有物质形态的“元气”,突出了老子朴 素唯物主义思想;王弼认为老子的“道”是非物质形态的“无”,把老子有无合 一的宇宙本体“道”只解释为“无”,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色彩。 河上公受先秦黄老学派和当代道教养生术、长生术思想的影响,认为老子的 “道”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元气”。因此,河上公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解释为:“大音犹雷霆待时而动,喻当爱气希言也。大法象之人,质朴无形容。” 河上公主要是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来解释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王弼是 魏晋玄学思想的开创者,把老子的“道”阐释为玄虚的“无”,强调“有生于无” 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大音]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 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也。有形则有分。有分者不温则(炎)[凉] 不炎则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按照王弼的解释,“大音”即是无声,“大象” 即是无形,宫商角徵羽是从无声的“大音”中产生的,有形状的东西是从虚无的 “道”中分派出来的。 河上公和王弼两位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解释影响了后人对此的理解。 “我能虚极静笃,则无音而大音出矣,无象而大象形矣!” 这是清黄元洁对“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解释,他这个解释明显地受到河上公修身养性思想的影响。 而王弼的解释则对我国近代以来老子研究的学者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宏亮之声反而听不清,至大之象反而无形。② 这是陈鼓应先生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翻译。陈鼓应先生的翻译明显受到王 弼宇宙本体论的思想的影响,当然,陈鼓应先生纠正了王弼对老子哲学范畴“道” “本无有末”的误读,其翻译强调了老子的“道”是有无合一,有无相生的本意。 历来解老者因对老子的“道”理解不同的原因,因此,对《老子》第四十一 章的内容及其内涵的理解分歧也就很大,而且偏离了老子在此章的真正用意,并 且由此引发了对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理解的歧误。 第四节 我们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本义的理解与阐释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命题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老子的哲 学思想又是以“道”为其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必须先了解老 子的“道”。我们在考察老子“道”哲学思想后,就对整章的文字内容进行梳理, 这样,就会探究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①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及研究•附录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03.216 ②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05..458—459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9 页 一、老子的“道” “道”是万物生成的规律本体,是不可认知的。 “道”是《老子》文本中最核心的一个哲学范畴,是从“天道”转化来的。 《老子》第七十七章载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以形而上的思辨认识到了对称平衡的“天之道”的自然界运 动规律。老子的“道”虽脱胎于他体悟到的“天之道”,但他又把这个“天之道” 又往上提了一层。 “道”超越一切相对性的绝对,可称之为超越性的绝对。① “道”是“先天地生”的,但在天地生成之后并不消失,而是作为万物 的内在依据永远存在着。② 然而,绝对在这个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相对性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属性,那么 绝对只能是那个非客观世界的属性。何为非客观世界?即是人类有意识、有知识 以来的头脑中的东西。如此,绝对是人脑中的东西,是一假设。既是假设,则老 子的“道”就是他想象为万物本体的东西,但他同时又赋予“道”具有客观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老 子》二十二章)老子认为“道”不是纯精神性的,亦不是纯物质性的,而是物质 与精神两者之间的平衡,是这个世界的客观事实。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 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④ 有无相生⑤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⑥(从陈鼓应先生的观点)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的生成原因非天地本身,而是天地之前的东西, 但是这个东西非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老子把这个非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东西假 设为“道”,并进而推之为一切万物的生成原因。有无是“道”的一体两面。在 老子看来,“道”是万物生成的原因,但他不是从万物本源论的角度,而是从万 ①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M].开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180 ②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M].开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2.272—273 ③ 《老子》第二十五章 ④ 《老子》第一章 ⑤ 《老子》第二章 ⑥ 《老子》第四十章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10 页 物规律论的角度来论述“道”。有无相生相成构成“道”生万物的特征,即万物 的孳生规律和循环规律。 从汉魏以来,我们的许多学者的注释把老子的“道”看成万物的本源,认为 《老子》中的“道”就是在探讨宇宙的本源,从而形成了老子哲学上研究的歧误。 后来的气体说,火源说以及太极说都是在老子研究中的万物本源论这一歧误上派 生的。老子哲学研究中的这一歧误,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各学科产生了极大的理论 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老子哲学研究的这一歧误,表现最 为明显的是以当代西方哲学解老。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界都以西方的哲学观念为 标准,从本源论的角度来阐释老子的哲学思想,认为老子的“道”是西方哲学意 义上的实体,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属于“唯物说”还是“唯心说”各持己见。 “唯物说”认为,老子的“道”是物质性的实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根据《老 子》对道的界说,“道”的涵义是对物质的规定。“唯心说”认为,老子的“道” 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老子的“道”应是由天道观念转化而来的最高原理,是一种 观念性的绝对,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论(观念论)的一种特殊形态。这两种相对 立的观点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认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从本源论的 角度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 蒙培元先生认为: 在老子哲学中,“道”可说是实存或实在而非实体,就是说,“道”是 真实存在的,但不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绝对单纯者或不变者,也 不是构成万物的最后基质。① “道”就是老子用形而上的思辨假定的万物生成依据的规律本体,而非物质性的 实体,亦非精神性的实体。 老子的“道”本是不得已而称之,现代学者想以一哲学术语或一词加以替代 的话,就会大悖老子的本意。“道”的实质就是指宇宙万物的孳生规律和循环规 律,是老子用形而上的思辨假定的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规律本体。老子说“强字 之曰道” ,是因为“道”“不可名” 、“常无名朴” ,“道”超越了人类认知 能力范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常道”是不可知的。 “道”是万物生成依据的规律本体,是不可知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老子》第四十一章的文字考订及内容分析 现在,《老子》元文本,我们仍然还不能见到,只能以抄写时间较早的郭店 楚墓竹简本《老子》和长沙马王堆帛书乙本《老子》为依据,但也不能完全以它 们为准,须根据老子的本意和上下文进行分析。 现在所行的王弼本主要是明张子象本,书中第四十一章的文字讹误较明显, 如“大器晚成”当是“大器免成”的误抄。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第四十章: ① 蒙培元.“道”的境界——老子哲学的深层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1996,(1):115—124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11 页 楼宇烈云:“愚谓经文‘大器晚成’疑已误。本章言‘大方无隅’、‘大 音希声’、‘大象无形’,二十八章言‘大制无割’等,一加‘大’字则其 义相反。‘方’为有隅,‘大方’则‘无隅’;‘音’为有声,‘大音’则 ‘无声’;‘象’为有形,‘大象’则无形;‘制’为有割,‘大制’则‘无 割’。唯此‘大器’则言‘晚成’,非‘器’之反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帛书《老子》经文,此句甲本残缺,乙本作‘大器免成’。‘免’或为‘晚’ 之借字。然据以上分析,又似非‘晚’之借字,而当以‘免’本字解为是。 二十九章经文‘天下神器’,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 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器’既为合成者,则‘大器’当为免成者,亦即 所谓‘无形以合’而使之成者。如此,则与‘大方无隅’、‘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等文义一致。”楼说甚是。陈柱《老子韩氏说》即曾指出:“‘晚’ 犹‘免’也,‘免成’犹‘无成’也。”今帛书乙本则为陈说得一确证。① 高明先生引用楼宇烈先生的考证,证明了“大器晚成”当是帛书乙本的“大 器免成”。 竹简本的“僅能行於其中”较帛书乙的“堇能行之”和王弼注本的“勤而行 之”,于文义来看更好。竹简本《老子》此章最后一句只剩下一个“道”字,李 零先生补为“道始無名,善始且成”,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作“道隱无名。夫唯道, 善貸且成”,当从帛书乙本“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质真如 渝”当作“质德如渝”。“大白如辱”应当在“质德如渝”和“大方无隅”之间。 朱骏声《说文通训》: 日未出地平时,先露其光恒白,今苏俗语昧爽曰东方发白,是也。字当 日、丨,指事,训太阳之明也。……《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崔注‘白 者日光所照也’《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释文》‘白驹,日也’…… ② “白”非诸家所注为“纯洁”之意,而是指阳光。此章思路鲜明,“建言”乃是 依次讲“道”、“德”、“大”的特点,“大白如辱”即是形容“大”的特点, 故而当与“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排在一起。 通过比较,我们初步将这章的内容考订为: 上士闻道,仅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大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昧,夷道如类,进道如退。上 德如谷,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德如渝。大白如辱,大方无隅,大器免 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襃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第四十一章整章共二十五句,可为三层:第一层“上士闻道”至“不 ①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24 ②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6.12.1019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12 页 足以为道”八句,言“道”非人类可以认识的;第二层从“是以建言有之”至“大 象无形”共十三句,言“道”非人类可以认识的原因,也即下士大笑的原因;第 三层最后三句,是此章的主旨,点出“道”是无名而实有的万物生成的形上本体。 “道”是超人类认知能力范围的,上士、中士和下士三者都是不能够认识“道” 的。老子在第四十章已明言:“反者道之动”。“道”与物相反,故用感知物的 认识方式是无法认识“道”的,即如上士闻“道”,虽坚信其有,但是不能用语 言说明,故只能遵循大道行事,中士闻“道”,时而信其有,时而忘其有,不能 如上士那般一如既往的循“道”行事,下士根本不信,故“大笑”。 案明德三句,言其体道也;上德五句,言其成德也;大方四句,又广喻 以赞之。①(应该是“上德四句”,“大白五句”,“大白如辱”应当与“大 方、大器、大音、大象”在一起。) 第二层例举上士体道、成德的表现,上士虽能体道、成德,但他也不能名“道”, 大白五句即是上士也不能名“道”的原因,老子在这里用天地及天地的现象比方 说明“道”不可名的情况。上士若名“道”,将“道”“德”告知中士、下士, 那么中士也就不会“闻道,若存若无”,下士也不至于“大笑之”了。第三层是 此章的主旨句,“道”盛大无名,能辅佐万物生成,揭示了“道”是万物生成的 本体。 老子在此章是为阐明万物生成的本体——“道”——无名实有的特性。 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及其美学阐释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 同,其歧义是对“大音希声”的看法存在着很多分歧。目前对“大音希声”的理 解,大致有四种解释:一: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 感之声的超越。二: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 认为“希声”即“无声”,“希声”与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同 义,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四: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希” 作“望”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 第一种解释以蒋永青先生为代表。蒋永青先生在《“大音希声”辨》中认为, “大音”即合道之音,“声”指音乐的情感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希声”则 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老子的“道”本是从天道转化过来的一个哲学概念, 因此说“大音”即合道之音,有其合理之处。“‘声’指音乐的情感以声音的形 式表达出来” ②,就未免牵强。 第二种解释以李槐子先生为代表。李槐子先生根据《道德经》中“希”的解 释为“稀”,又以《乐记》中“大乐必易”的解释(“易”—简易)为佐证,认 ① 清•魏源.老子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1979.9.35 ② 蒋永青.“大音希声”辨[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5,(1):50—55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13 页 为“大音希声”也可以相同性质理解,意为“与天地同和的音乐,是旋律简单的 音乐”。①这一解释有其合理之处,“大音希声”就是老子对天体运动的感悟。但 是,这里的“希”应当解释为“听之不闻名曰希”的“希”,不当解释为如“希 言自然”或“天下希能及之”中的“稀少”之义。 第三种解释以钱钟书先生为代表。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说: “大音希声”……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庶几乎。 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之作与止,交织辅佐,相宣互衬……寂 之与音,或为先声,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是以有绝响阒响之静, 亦有蕴响酝响之静,静故曰‘希声’,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 乐止响息之时太久,则静之与声若长别久暌,疏阔遗忘,不复相关交接。《琵 琶行》“此时”二字最宜着眼,上文亦曰“声暂歇”,正谓声与声之间隔必 暂而非永,方能蓄孕“大音”也。② 钱钟书先生释“大音希声”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确实非常精妙地阐释了老子 “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但是老子的“大音”显然不是指“声与声之间隔必暂 而非永”的某种艺术,而是老子以当时的音乐理论来描述天体运动的规律,并进 而描述“道”体。 第四种解释以周武彦先生为代表。周武彦先生在《揭开“大音希声”之谜》 中从“五声”、“十二律”均来自“天象”这一考释入手,提出“以日、月、星、 辰为音符,以天体的客观运行规律为调式功能,以四季轮回不息为曲式结构,从 而形成一部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交响’织体。然而,这部‘交响’织体却又是 ‘听之不闻’的‘无声’的仅有‘意象’的乐章”,认为“大音希声”指“仅有 意象的无声的天乐”。③周武彦先生的考释是正确的,但他把“希”解释成“望” 就讲不通,从训诂学的角度看是不对的,也不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 这四种解释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但都不完全符合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的本义。 我们在考察了老子哲学核心概念“道”和梳理《老子》第四十一章内容过后, 就能顺理成章地探究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老子》第四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道”本体无名实有的特性,其第二层 “大白若辱”五句就是老子依次用地、天下和天来比方说明“道”的这一特性。 最强烈的阳光照射刺激的人的眼睛好像被蒙上了一层污垢,迷迷蒙蒙,人的 视力是无法看清楚这种最强烈的阳光的,故老子言“大白若辱”,以状“道”非 人类视力所能感知的事实。“方”为天圆地方的方,这是我国古代时期的人对地 ① 李槐子.大音并非无声——也解“大音希声”[J].中国音乐,1992,(3):73—74 ② 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80—81 ③ 周武彦.揭开“大音希声”之谜[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1,(1—2):49—55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14 页 球的认知。大地本是方的,是方就有隅。地球大到非老子时期的人所能观察到的 范围,故老子言“大方无隅”,以状“道大”亦非人类所能观察的特性。“大器” 乃是天下神器,天下神器自然而然形成,故“大器免成”,以状“道”自然生成 万物的特性。“大白若辱,大方无隅”是以地譬喻“道”体,“大器免成”是以 天下譬喻“道”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是以天譬喻“道”体。“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中的“音”、“象”与天体运动规律是相关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老子本人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自己的解释。 老子在解释“大”的时候是把它同“道”的解释放在一起的。“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①,“大”是指广阔无边包罗万象。“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 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大” 与“小”相对而言,由此可知,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就是指宏 大的意思。 《老子》第十四章载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 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老子的这段话很有意思。“视之不见,名曰夷”。“大象无形”,“无形” 当然我们“视之不见”,但这种“视之不见”的“大象”却是客观的存在,老子 将其称为“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宏大的声音我们无法 听见,但这种声音也是客观的存在。“搏之不得,名曰微”。细小的东西我们想 去扑捉它,可是由于细小我们怎么也扑捉不到,虽然我们扑捉不到,但是这些东 西同样是客观的存在。老子的“夷”“希”“微”实际上就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 觉触觉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的意思是说 “夷”“希”“微”三者统一的无法具体区分的。音本有象,象本有音,大中有 小,以小积大。“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②老子把这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称为“惚恍”。 这种“惚恍”实际上就是人们潜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客观认知。老子这种潜意识的 客观认知构成了他的美学的认知基础。 老子美学是以自然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依据,以“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为理论核心的。人们对老子美学理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历来理解,基本 上都是从本源论的角度入手的。人们认为:宇宙运行的声音是宏大的,然而这种 宏大的声音我们却是听不见的;宇宙的形象是宏大的,然而这种宏大的形象我们 ① 《老子》第二十五章 ② 《老子》第十四章 第一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本义 第 15 页 却是看不清的。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客观的想一想就不难发现老子的这一美学理论 的发端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讲老子的哲学是自然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所谓自然不是指形而下的本体 自然科学,而是指形而上的抽象自然科学;所谓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指老子哲 学上的孳生规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老子的哲学实际就是建立在形而上的抽 象自然科学孳生规律和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上的。那么老子生活的时代抽象自然 科学到底是什么呢?老子生活的时代抽象自然科学实际上主要就是指音乐和天 体。 老子生活时代的音乐是由周太师主管的。音乐广泛地被应用于各方面的生活 当中。钟鸣鼎食,婚丧祭祀都离不开音乐。《乐》被列入先秦六经,直到汉武帝 设立乐府机构时它才从六经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其它五经并列的独立学科。孔子曾 向老子问礼,可见老子对礼是很有研究的。在先秦,礼和乐紧密相连。婚嫁丧葬, 宗庙祭祀,诸侯朝贡,军队战争凡有大礼必有相应之乐。因此,老子知礼必知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老子对音乐的感悟与升华。 古代的音乐分为阳六律和阴六律。阳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 无射;阴六律是指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阳六律以黄钟为代表, 阴六律以大吕为代表。①阴阳六律是与我国古代天文知识是息息相关的,“大音希 声,大象无形”是老子以音乐对天体运动规律的感悟。 人们认为“大音希声”为:“大音”指宇宙运行的宏大声音,“希声”指这 种宏大的声音我们无法听见。这种理解用于宇宙天体的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 用在老子这种认知产生的本源上就有些不确切了。 老子所言“大音”最初应当是指以黄钟为代表的阳六律。“希声”的意思是 说宏大的声音我们听不见,但是希声是有声音的。以黄钟为代表的阳六律演奏的 音乐宏大悠远,当演奏停止后我们虽然听不见声音了,但是这种声音却依然存在, 只是这种宏大悠远的声音已经变成悠长玄远罢了。老子把这种音乐潜意识的认知 从听觉的角度上升运用于天体研究,得出了“大音希声”的结论。 人们认为“大象无形”为:“大象”指宇宙宏大的形象,“无形”指这种宏
/
本文档为【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考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