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三节

第三节

2014-03-11 50页 ppt 751KB 19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7600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节null语言教师的语言观 与 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师的语言观 与 第二语言习得贵州师范大学 晏懋思一、语言定义种种一、语言定义种种定义的方法 逻辑方法----属+种差 类属的归纳:功能,材料,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条: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对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语言 和语言研究”条:《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语言 ...
第三节
null语言教师的语言观 与 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师的语言观 与 第二语言习得贵州师范大学 晏懋思一、语言定义种种一、语言定义种种定义的方法 逻辑方法----属+种差 类属的归纳:功能,材料,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条: 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达意思、交流思想对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语言 和语言研究”条:《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语言 和语言研究”条:语言是人类的创造 , 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许多动物也能够发出声音来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体中传递信息,但是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不能随机变化。只 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作者:吕叔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语言”条:《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语言”条: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 人的语言有4个特点:① 可分离性,② 可组织性,③ 理智性,④ 可继承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可分离性和理智性。没有可分离体,就没有可能按规则组成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没有人的理智,就不可能既有应用规则,又有选择符号的自由,使语言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能表示各种思想感情的符号系统。(作者:许国璋)《大英百科全书》2007版“语言”条: 《大英百科全书》2007版“语言”条: Language a system of conventional spoken or written symbols by means of which human beings, as members of a social group and participants in its culture, communicate. 《韦伯斯特词典》:《韦伯斯特词典》:Language the words,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the methods of combining them used and understood by a community《圣经》中关于语言起源的说法《圣经》中关于语言起源的说法耶 和 华 神 用 土 所 造 成 的 野 地 各 样 走 兽 和 空 中 各 样 飞 鸟 都 带 到 那 人 面 前 , 看 他 叫 什 么 。 那 人 怎 样 叫 各 样 的 活 物 , 那 就 是 它 的 名 字 。     [kjv] And out of the ground the LORD God formed every beast of the field, and every fowl of the air; and brought them unto Adam to see what he would call them: and whatsoever Adam called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at was the name thereof.   关于语言定义的讨论关于语言定义的讨论“特殊的社会现象” 没有为语言本质的说明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 无法说明语言是如何创造的 whatever the man called every living creature, that was its name 这是“约定俗成”说的肇端语言教师最需要关心的问题语言教师最需要关心的问题个体语言的发展 个体语言发展的基础: 语言的生物机制 个体语言发展的条件: 语言数据的输入语言的生物基础语言的生物基础大脑中的语言机制 大脑功能的分区 (放短片) APHASIA Aphasia is an acquired communication disorder that impairs a person's ability to process language, but does not affect intelligence. Aphasia impairs the ability to speak and understand others, and most people with aphasia experience difficulty reading and writing. nullBroca's aphasia results from damage to the front portion of the language dominant side of the brain. Wernicke's aphasia results from damage to the back portion of the language dominant side of the brain. null法国神经解剖学家Paul Broca通过对15例大脑病变患者的检查发现, 大脑左半球额叶损伤是言语丧失的原因。其所著的《我们用大脑左半球说话》一书中成为大脑皮层的定位学说的宣言。自此,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被定名为具有言语运动功能的Broca区。     对Broca区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控制语言表达的大脑皮层区比Broca本人所界定的区域更大一些,当位于额叶中后回的大脑左半球的头、眼和手运动的投射 区皮质受损后,患者无法协调头、眼移动和手的活动,因此失写。该区域被从Broca 区分离出来,称为Exner 区, 即书写中枢。 null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Carl Wernicke通过病体解剖发现,大脑左半球颞上回病变患者有严重的理解障碍,既无法理解别人的话,也听不懂自己说的,其语言表现为语量大、流利但 不能达意。此后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影响言语感觉/理解功能的区域包括大脑半球后部的颞叶、顶叶比较广的区域,该区域被定名为Wernicke 区。     位于顶叶,在Wernicke 区后方,与Broca 区 和Wernicke 区并列的言语中枢是角回区,它负责听觉语音信息与视觉文字信息之间的转化。使人可以写下听到的内容,朗读看到的文字。 角回区受损,患者丧失语音听觉感知与文字视觉感知间的联系,不能将书面语转化为可用于理解的语音形式,无法理解书面语的含义。因此,该区又被称作为“阅读 中枢”。怎样研究语言机制怎样研究语言机制假设与验证 爱因斯坦、英费尔德《物理学的进化》:假如有人推着一辆小车在平路上行走,然后突然停止推那辆小车,小车不会立刻静止,它还会继续运动一段很短的距离。我们问:怎样才能增加这段距离呢?这有许多办法,例如在车轮上涂油,把路修得很平滑等。车轮转动得愈容易、路愈平滑,车便可以继续运动得愈远。但是在车轮上涂油和把路修平有什么作用呢?只有一种作用:外部的影响减小了。即车轮里以及车轮与路之间的那种所谓摩擦力的影响减小了。这已经是对观察得到的现象的一种理论解释,实际上,这个解释还是武断的。 null再往前检查一下,我们便将得到正确的线索。假想路是绝对平滑的,而车轮也毫无摩擦,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阻止小车,而它就会永远运动下去。这个结论是从一个理想实验中得来的,而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不可能把所有的外界影响都消除掉。这个理想实验指出了真正建立运动的力学基础的线索。    比较一下对待这个问题的两种方法,我们可以说,根据直觉的观念是这样的:作用愈大,速度便愈大。因此速度本身表明着有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之上。伽利略所发现的新线索是:一个物体,假如既没有人去推它、拉它,也没有人用旁的方法去作用于它,或者简单些说,假如没有外力作用于它,此物体将均匀地运动,即沿一直线永远以同样速度运动下去。因此,速度本身并不表明有没有外力作用于物体上。伽利略这个正确的结论隔了一代以后由牛顿把它写成惯性定律。这个定律,通常是我们在学校里开始学习物理学时牢记在心的第一条定律,我们有许多人还能记得它:null任何物体,只要没有外力改变它的状态,便会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惯性定律不能直接从实验得出,它只能根据思索和观察得出。理想实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不能实现的,但它使我们对实际的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有没有人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语言? Noam Chomsky)1957《句法结构》Noam Chomsky)1957《句法结构》设想我们有一台机器,里头包含着一系列有限数的状态,而机器可以表现出这些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状态。同时我们还设想这台机器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这就产生一个信号(譬如说,一个英语词)。这些状态之一是开始态,另一个是结尾态。我们还设想这台机器从开始态起头,经过一系列状态(每一次过渡产生一个词),而在结尾态终止。产生出来的这个词的序列,我们称为‘句子’。从而每一台这样的机器就确定一种语言,也就是说,确定可以用这种方法生成的那整套句子。用这种机器产生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我们都称它为‘有限状态语言’,我们把这种机器称为‘有限状态语法’ 。null有限状态语法可以用‘状态图’的形式来表示。例如,只能生成 the man comes 和 the men come 这两句话的语法可以用下列状态图表示: null我们可以给这部语法增加若干封闭圈加以扩展,就可以生成无限数的句子。这样,除上列句子外,还包含 the old man comes, the old old man comes, ..., the old men come, the old old men come,...,的局部的英语有限状态语法,可以用下列状态图表示: nullNormal speech consists, in large part, of fragments, false starts, blends and other distortions of the underlying idealized forms. Nevertheless... what the child learns is the underlying [idealized form]. This is a remarkable fact. We must also bear in mind that the child constructs this [idealized form] without explicit instruction, that he acquires this knowledge at a time when he is not capable of complex intellectual achievements in many other domains, and that this achievement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intelligence.... Noam Chomsky, 1969 null1. 操作(Operating Principles) “操作原则”是Dan Slobin 1973年提出的儿童习得语言机制的模型。他认为儿童是靠“操作”习得语法的。有“形素操作原则”,孩童会很自然地“关注词尾的变化”这就确保他们会注意到那些因其词义变化的“形素(morpheme)”,例如表示名词复数的形素“s”。又有“关系解码操作原则”,孩童知道当两个独立的词连在一起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跟外界发生关系,它们相互间也发生了某种关系。当这两条重要的操作原则都起作用时,就会帮助孩童将听到的词语链及其隐含的意义加以解码。从而习得他听到的语言。 null操作原则在心理学的传统上继承了皮亚杰的学说。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知识的形成是从操作开始的。幼儿初生,万物混沌,孩童甚至分不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这表现在他无论抓到什么东西都不放手,当他放手时他才明白物我有间的意义。 意义产生于操作null竞争模式(competition model) 由Brian MacWhinney(1984)提出的一种认知与功能主义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是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学习过程。 这种模式认为,学习者所谓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capability)没有什么不同。 按照理论,语言习得过程就是语言信息加工的过程。而不是受特定的“语言习得机制”制约和支配。竞争模式例子竞争模式例子语义关系的认知 苹果我喜欢吃 张三说李四以为自己了不起 张三以为李四很崇拜自己 语言缺陷的处理 我欺(吃)了三个苹果。 咱们不等了,开始吧,他bÌdÌng会来 咱们等一下吧,他bÌdÌng会来 歧义句的处理 我在火车上写字 我在黑板上写字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模型(UG,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模型(UG,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机制,这个语言机制叫UG,UG是一个结构化的系统,由一套原则与参数构成,原则是人类语言共有的那些特性,比如“结构依赖原则”,参数则是基于原则之上设定某种特定语言的因 素,比如“主语/主题优先参数”。人生而拥有带原则或知识结构的UG,通过输入某种特定语言的数据而设定参数,从而获得某种特定的语言。获得某种语言的过程是人类语言机制的成熟期,它跟人类青春期性成熟类似,是一个生理过程。人的身体的其他部分通过摄入养分而成长、成熟,人的语言机制通过摄入语言数据而成熟。 一、基本概念(1)一、基本概念(1)母语 Native language 本民族、本国的语言,通常是自幼习得的语言 外语 Foreign language 其他民族或外国的语言 划分标准:国家和民族 第一语言(L1) 人学会的第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L2) 在学会第一种语言之后学习或学会的任一语言 划分标准:学语言的时间基本概念(2)基本概念(2)习得 在非教学的、自然的状态下获得一种语言 学习 在正式教学的状态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获得的基本现象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获得的基本现象所有的第一语言学习都成功,第二语言学习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 Vivian Cook提出的一些现象 一个患失忆症的成年男子无法记忆任何新信息,却能很好地学会一种第二语言――法语,包括法语的词汇。 英国小学生每周学一小时意大利语,但他们阅读意大利语的能力超过阅读英语。 能说第二语言的人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灵活性超过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如爱因斯坦、纳博科夫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获得的基本现象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获得的基本现象一位操双语(法语和阿拉伯语)的摩罗哥妇女在一次车祸中受伤,十天苏醒后,她只说法语,不会阿拉伯语,第十一天,她只说阿拉伯语,不会法语,第十二天,她说流利的法语和很差的阿拉伯语,三个月以后,她恢复了原来双语的能力。 会说英语的法国人讲法语时,他们的浊音起始时间(VOT)与不会讲英语的法国人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很快学会适合其性别的发音,如男士说英语进行时态的-ing时倾向于发-in,女性倾向于发-ing。怎样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历史回顾)怎样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历史回顾)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四十年代—七十年代) Charles Fries,Robert Lado ,Stockwell, Bower, 和Martin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五十年代—八十年代) Uriel Weinreich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Lado语录 Lado语录「本书基本上认定:我们可以把学生要学的语言及其文化,和他们自己的母语及文化拿来作系统化的比较,就可以预测及描述出容易学习及不易学习的句型。 」 「学习外语到底容易或困难,其关键就在于母语与外语的比较。类似母语的部份就比较容易学,不同的部份就比较难学。 」 --摘自《跨文化语言学》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CAH)Moulton's 5 Audiolingual slogansMoulton's 5 Audiolingual slogans1. A language is speech, not writing. 2. A language is a set of habits. 3. Teach the language, not about the language. 4. A language is what native speakers say, not what someone says they ought to say. 5. Languages are different. 对比分析的理论背景(1)对比分析的理论背景(1)心理学:行为主义(behaviorism) 重复的刺激-反应行为,语言习得由习惯组成。(habit formation) SLA:克服母语的习惯,养成L2的新习惯。 研究焦点: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应上;知觉、直觉的概念被认为是属于心灵主义派的、不合理的探索领域。 如果错误是可以被预测的,那么便能避免坏习惯的养成。对比分析的理论背景(2)对比分析的理论背景(2)语言学:Structurism 只探究明显地可观察的数据。 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描述人类语言,同时指出这些语言的结构特征。 语言可以分解、拆散成小片段或单位。 这些已经分解的小单位可以用科学的方式来描写、对比、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说话者只是言语行为的发生体,并非原因。 ->1940~1950间:语言学家纷纷远赴全球各地,记录整理异国的文法规则。对比分析的目的对比分析的目的第二语言学习的唯一障碍是母语的干扰。 通过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结构分析,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区别程度的大小。 这些区别能使语言学家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困难。 对比分析的步骤对比分析的步骤描写。借助于形式语法,对所比较的两种语言进行详细的描写。 选择。由于不可能对有关的两种语言所有的方面都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要比较的某些语言形式做些选择。 对比。对两种语言所选择出来进行比较的语言形式加以印证,并详细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预测。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学习困难进行预测。 对比分析的成果对比分析的成果Robert P. Stockwell, J. Donald Bowen, and John W. Martin,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提出困难层级制(hierarchy of difficulty) 文法依据语音的标准,还加上了「结构对应」和「功能/语义对应 Clifford Prator(1967):将文法由简单到难分0-5级,nullnull对比分析的两种版本: 强势版本:用对照分析方式来预测困难等级的方法。 弱势版本:使用对照分析法来解释可以观察的到困难。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细微差异(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对照分析假说理论:“不管在单一或多种语言系统间,即使他们的差异极为渺小,终究还是会产生困惑。” 对比分析的不足之处对比分析的不足之处对比分析理论对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往往是学习者困难所在和易犯错误的地方。 许多对比分析研究主要限于目的语和母语的音位系统和句法系统的表层结构特征的比较。 Chomsky:语言习得的过程不是只有习惯而还有创新的过程。 Long and Sato:致命缺失:只依靠语言产物的分析来解释心理语言学的过程 事实上,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汉语和母语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 从“偏误分析”到“中介语” 到“学习者语言从“偏误分析”到“中介语” 到“学习者语言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Rod Ellis(1994) A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偏误分析 1960-1980’s偏误分析 1960-1980’s偏误/错误 能够观察到的现象 错误Mistake: 由于疲劳、激动等原因导致的语言失误 学习者能够自己纠正这种失误 偏误Error:  学习者由于处在尚未掌握目的语规则的阶段而产生的对系统性的偏移。 偏误是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特定阶段所产生的语言偏移,学习者不能自己纠正这种语言偏移 现象背后的原因: 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偏误的种类 偏误的种类 语际偏误: 受学习者第一语言干涉产生的偏误 语内偏误: 无论学习者操何种语言,均会产生类似的偏误 偏误原因 语际偏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涉 Interference Is the book of my friend.  我学习中文在师大。 语内偏误:泛化 Overgeneralization  I wonder where are you going。这里都是内人。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 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 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 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 (1)语料收集的范围: 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2)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 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3)语料收集的方式: 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问题之一: “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题 鉴别困难的原因: 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 3.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 3.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 语言偏误的描写方法: 1. 根据目的语规则的分类进行描写; 2. “表层策略分类法” : “表层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改变语言表层结构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过程。 描写方法的局限性: 如果这些表层策略并没有反映学习者实际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些描写方法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过程。 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 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意义。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 1. 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 2.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 3. 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 对偏误分析的批评对偏误分析的批评研究者只集中分析偏误,忽略二语习得的全貌。 偏误的来源常常难以确定。 第二语言学习者会避免使用某些他们感到困难或容易出错的结构   Japanese and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made fewer errors with relative clauses than Arabic and Farsi learners of English, but they produced fewer.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Schachter, 1974)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Schachter, 1974)Number of relative clause errors L1 group Number Persian 43 Arabic 31 Chinese 9 Japanese 5 American 0Relative clause productionRelative clause productionL1 group Correct Error Total % Errors Persian 131 43 174 25 Arabic 123 31 154 20 Chinese 67 9 76 12 Japanese 58 5 63 8 American 173 0 173 -Contrastive Analysis Vs Error analysisContrastive Analysis Vs Error analysisMentalist TheoryMentalist TheoryLinguistic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deeper, abstract, univers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compare to behaviorist concern with observed input-output, and observ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Goal of linguistics: discover the underlying grammar that generates an infinite set of grammatical sentences How do we know meaningless sentences are grammatical?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Colorless sleep ideas green furiously. nullHow can we disambiguate two meanings? Behaviorist investigation only concerned with actual output.  Need to look “deeper” into the structure Visiting relatives can be boring. “Relatives who visit can be boring.” “To visit relatives can be boring.” 鸡不吃了。 “鸡不吃食了。” “我不吃鸡了。”surface and abstract/underlying structures posited surface and abstract/underlying structures posited  Who do you want to see?  Who do you wanna see?  Who do you want to feed the dog? *Who do you wanna feed the dog? You want to see who? You want who to feed the dog? Whoi do you want to see ti? Whoi do you want ti to feed the dog? *李小姐还找不到一个肯嫁的男人. 李小姐还找不到一个肯娶的男人.null语言学研究的领域: 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 通过母语者的内省进行研究 任何语言运用的证据都是不相关的. 语言被视为大脑内置的一个组成部分 “黑箱”的概念。“黑箱”指大脑控制语言的区域,我们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心灵主义理论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心灵主义理论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观念的影响 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内在的大脑器官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共同使用 这个器官会从输入的语言数据中搜索出数据类型,并形成语法规则 导致第一语言习得中“主动建构语法”理论的产生。 儿童会搜索出数据类型“中介语”理论构想产生的缘起“中介语”理论构想产生的缘起70年代,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先后衰落,人们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心理语言学理论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习得过程。 但是,要建立这样一种理论,必须明确两个问题: (1)究竟哪些是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语言现象; (2)必须建立某种“理论模型”(theoretical construct)作为理论框架。 理论模型理论模型要在繁杂的语言现象中明确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必须建立某种“理论模型”(theoretical construct)作为理论框架。 只有建立这样一种框架,才能进一步澄清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的语言现象,才能建立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心理语言学理论。 所谓“理论模型”是指基于可观察的现象通过推论而获得的概念。这种构念有助于言语行为事件的观察和分析。 (3)“中介语”理论模型的提出(3)“中介语”理论模型的提出基于上述原因,Selinker根据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言语行为事件的观察,提出了“中介语”这一理论模型,并在1972发表的“中介语”这篇文章中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中介语这一理论构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根本改变。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由此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Selinker的中介语假设 Selinker的中介语假设 1、Selinker关于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言语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先驱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先驱“中介语”这个概念最初是Selinker1969年提出的,但是中介语理论并非Selinker一个人建立的。 在早期的中介语理论建设中,还应提及另两位先驱,即Corder和Nemser。 他们几乎是同时提出了与Selinker的理论相似的理论假设。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与Selinker有所不同。 学者们认为,“中介语”是一个中性概念,因而学界普遍使用这个概念。 Corder早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系统进行描述,这些描述反映了“目的语中心”(TL-centered)的观点。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述 Cord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述 (1)学习者的“过渡能力” Corder(1967,1971)最初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作一种“过渡能力” (transitional competence)的表现。 所谓“过渡”是指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不断地向目的语的方向发展。 Corder的观点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是一个由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向目的语系统过渡的过程。 简单代码的再建构过程简单代码的再建构过程按照这种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起点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最初阶段的“简单代码”(simple code)。 这种简单代码随着习得过程的发展逐渐复杂化。 这一过程是一种“再建构”(re-structure)过程。复杂的结构不断地替换简单的结构,并不断地进行整合,逐渐接近目的语规则。 简单代码的再结构过程图示简单代码的再结构过程图示简单代码 复杂结构母语 目的语Nems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Nemser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1.Nemser关于“近似系统”的定义 2.Nemser关于“近似系统”的基本观点 3.关于Nemser近似系统的评价Nemser关于“近似系统”的定义Nemser关于“近似系统”的定义Nemser(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描述为“近似系统”,即“学习者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其定义包括3个含义: (1)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 (2)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 (3)学习者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近似系统”以目的语为参照“近似系统”以目的语为参照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的。也就是说,这个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 Sharwood Smith (1994) 认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系统。 它使学习者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系统,越来越远离源语言系统(the source system)。 “近似系统”图示“近似系统”图示La表示近似系统,La1……lan表示近似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些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连续体。 学习者在不断地加工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逐渐地建立起近似目的语的系统。 “近似系统”是动态系统“近似系统”是动态系统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由于这个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系统为参照的,两个语言系统的差异必然会促使学习者不断地向目的语标准靠近。 另外,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他必须逐渐地加工和消化目的语规则。由此推动近似系统向目的语系统靠近。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按照Nemser的看法,学习者的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 母语的干扰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偏离目的语系统。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相对于目的语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偏差”(deviant),或者说是对目的语系统的背离。 Nemser关于“近似系统”的基本观点Nemser关于“近似系统”的基本观点(1)关于学习者的近似系统的本质 (2)关于学习者近似系统的三种模式 (3)关于近似系统的内在结构的自主性问题。 (4)关于僵化现象 学习者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近似系统的本质Nemser认为,学习者的言语是一种模式化的语言系统的产物(patterned product)。 所谓“模式化的语言系统”,是就近似系统的内在结构的规律性和系统性而言的。 言外之意,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不是杂乱无章的偶然事件。即使这种具有瞬间变化特征的语言系统依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2)近似系统的三种模式(2)近似系统的三种模式Nemser的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者的言语表现为一种系统的、有规律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言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所谓移民的言语模式; 二是模式化的个体方言; 三是学习者的洋泾浜。 移民的言语模式移民的言语模式许多英语比较熟练的德国移民经常把英语的辅音发成母语的辅音; 如:将/sw/ 发成[šv]。 许多说英语的匈牙利人经常在表数量的短语中省掉复数标记; 如:three boy模式化的个体方言模式化的个体方言个体方言主要是由实用的系统构成的。 如出租车司机、旅馆服务员以及酒吧服务员用于简单交际的语言。 主要特征表现为: 有限的语法 有限的词汇 有限的语义功能学习者的洋泾浜学习者的洋泾浜经常使用洋泾浜的是一些学语言的学生。他们可以用目的语流利的交际,但并没有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 阿拉伯学生和教师对话的例子: 学生:Same? (一样吗?) (这两个词发音方法一样吗?) 教师:Same. (一样。)近似系统的自主性问题近似系统的自主性问题Nemser认为,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源语言系统,也不同于其目的语系统。 这种具有内在结构的近似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系统的自主性。 如匈牙利人把英语的/θ/读作/fθ/或/sθ/。 这种音位结构既不来源于母语和也不来源于目的语。 (4)关于僵化现象(4)关于僵化现象Nemser发现了“僵化”现象。他把这种僵化现象称作“稳定的中介系统” 或“永久的中介系统和次系统”(permanent intermediate system and subsystem)。 主要表现在具有同样母语背景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出现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 这种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构成了学习者的“洋腔洋调”。 关于僵化(fossilization)的概念关于僵化(fossilization)的概念所谓“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 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学习者无法达到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点。他们会在语言习得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水平上停顿下来。 一些非目的语规则一直保留在中介语系统中,从而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停滞不前。 这种现象,无论学习者的年龄多大,一旦发生,即使是继续学习也无济于事。关于“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于“僵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Selinker等 (1978) 认为,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外在因素,指社会环境对SLA产生的影响。与目的语社团接触较少,或学习的动机减弱,便出现僵化现象; 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心理距离以及年龄的限制等,这些因素也会导致语言的僵化。Selinker对中介语定义的解释Selinker对中介语定义的解释20年后,Selinker对中介语的定义做了一个简要的解释。他认为,引文中的主要之点有二: 一是“学习者的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 二是,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 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系统的描述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系统的描述五个“中心过程”: (1)语言迁移过程 (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 (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 (4)学习策略 (5)交际策略 Selinker提出的“潜在的心理结构理论Selinker提出的“潜在的心理结构理论(1)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认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有两个途径: 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重新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即Lenneberg所说的“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 他们可以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把普遍语法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法。 但是,大多数学习者无法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Selinker提出的“潜在的心理结构”理论Selinker提出的“潜在的心理结构”理论大多数第二语言学习者激活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 (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这种结构指的是一般的认知机制。 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机制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无法与儿童习得母语或第二语言所达到的水平相比。鲁健骥鲁健骥八十年代初 《中介语理论语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学习者语言 learner language学习者语言 learner languageRod Ellis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书中使用了“学习者语言”的概念。 null学习者语言的模型null Thank you. The end
/
本文档为【第三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