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_刘祖熙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_刘祖熙

2014-04-03 10页 pdf 906KB 6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6656

暂无简介

举报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_刘祖熙 2014 年 1 月 第 1 期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Jan. ,2014 No. 1 收稿日期:2013 - 06 - 16 作者简介:刘祖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① П. Н. Милюков.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том третий,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группа Прогресс,Культура, Редакция газеты“Труд”,1995,С. 126...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_刘祖熙
2014 年 1 月 第 1 期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Jan. ,2014 No. 1 收稿日期:2013 - 06 - 16 作者简介:刘祖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① П. Н. Милюков.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том третий,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кая группа Прогресс,Культура, Редакция газеты“Труд”,1995,С. 126. ② [俄]尼·亚·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俄罗斯的命运》,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34 页。 ③ Czesaw Miosz. Rodzinna Europa,Kraków,Wydawnictwo literackie,2001,s. 151. ·专题研究· 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刘祖熙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俄罗斯人和波兰人拥有同一血脉,属于同一语族,拥有全斯拉夫种族的特性,却又如此不同, 近乎对立,从鄙视到仇恨,也不排除莫名其妙的互相吸引,但始终互不信任。俄罗斯和波兰两个国家形成 了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波兰贵族民主制度。俄罗斯人在专制制度和东正教会的熏陶 下,养成了忠于沙皇、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波兰人在贵族民主制度和天主教会的培育下 养成了酷爱民主自由与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和宽容开放的文化传统。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是俄罗斯和波兰 两个民族的伟大诗人,他们个人间的相互钦佩和对立,折射出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斯拉夫民族间的文化关系。 关键词:沙皇专制制度;贵族民主制度;普希金;密茨凯维奇 1659 年,一个名为尤里·克里尚尼奇 (1617—1683)的克罗地亚语言学家来到俄罗斯。他鼓吹 斯拉夫语言统一和斯拉夫人的联合,把俄罗斯作为自己的第二祖国。他恳求沙皇阿列克谢 (1645— 1672)帮助南部斯拉夫人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获得解放,使西斯拉夫人不受德意志人压迫。他是一 个天真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他敏锐地看到斯拉夫世界两种对立的政治制度,一种是沙皇伊凡雷帝 (1547—1584)“暴虐的专制统治”;另一种是波兰贵族民主制度的 “无政府状态”,“大千世界没有 像波兰王国这样没有秩序”。①俄国思想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1874—1948)说:“最大的两个斯拉 夫国家俄罗斯和波兰拥有同一血脉和同一语族,拥有全斯拉夫种族的特性,却又如此不同,近乎对 立,难以相容,不能互相理解。亲缘的和相近的民族要比遥远和陌生的民族更难相互理解和更容易相 互冲突。”②波兰诗人、1980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 (1911—2004)也说:“波兰人和 俄罗斯人彼此互不喜欢,彼此怀有不友好的情感,从鄙视到仇恨,也不排除莫名其妙的互相吸引,但 始终显出互不信任。”③本文试图从俄罗斯和波兰两国的政治制度和普希金与密茨凯维奇两位伟大的民 族诗人间的个人关系,揭示俄罗斯人与波兰人的相互关系。 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根据 12 世纪初由基辅洞穴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在编年史 《往年纪事》中的记述:东斯拉夫各部 落内讧不休,战乱频仍。他们约定到海外找瓦良格人的酋长留里克来治理国家。862 年,留里克三兄 48 弟率侍卫队来到诺夫哥罗德,平定了内乱,留里克成了诺夫哥罗德王公。他派部属奥列格南下占领各 城市。879 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尔年幼,由奥列格于 882 年占领称为“众城之母”的基辅,统 一各部落,成为王公,这就是古罗斯国,也叫基辅罗斯。基辅罗斯成为近代俄罗斯民族的摇篮。 基辅罗斯不断受到来自中亚的游牧部落佩切涅格人的袭扰。弗拉基米尔大公 (978—1015)领导 人民建造要塞,组成防御体系,防止敌人的侵略,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988 年,弗拉基米尔大公率 侍卫队帮助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平定军事叛乱。根据事先的协定弗拉基米尔娶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 为妻,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抛弃多神教。从此,罗斯加入欧洲文明国家的行列。弗拉基米尔大公 和雅罗斯拉夫大公 (1019—1054)在位时期是基辅罗斯的鼎盛时期。雅罗斯拉夫大公去世后,罗斯 国逐渐发生封建分裂。 在古罗斯国,国家大事由王公或大公领导,由他的侍卫队军官波雅尔参加的贵族杜马决定。波雅 尔既是王公或大公的仆从,又是他的合作者和顾问。贵族杜马商议军事、管理国家、制定法律等国家 大事。据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研究,在接受基督教以后,圣弗拉基米尔有了新的顾问———主教。除 了波雅尔和主教外,参加贵族杜马的还有城市的长老。① 8—9 世纪以来,随着瓦 (良格)———希 (腊)商路的开通,沿沃尔霍夫河———第聂伯河两岸, 兴起了一批罗斯城市:诺夫哥罗德、斯摩棱斯克、柳比奇、基辅、佩列雅斯拉夫、契尔尼哥夫、罗斯 托夫等。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商人的经济和政治地位。除贵族杜马外,城市有谓彻 (Вече) ,即 市民大会。它是全市的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的城市长老领导。谓彻保持同大公与贵族杜马密切联 系,共同抵抗游牧部落佩切涅格人的袭扰。 1240 年 11 月,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占领除诺夫哥罗德以外的东北罗斯,古罗斯国灭 亡。1241 年拔都入侵波兰,进攻捷克、匈牙利、摩尔多瓦、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于 1242 年进 入克罗地亚,直抵亚得里亚海沿岸。后返回伏尔加河下游草原,建立金帐汗国,定都萨莱。鞑靼蒙古 对东北罗斯的野蛮统治达 240 年。马克思说:“蒙古鞑靼人建立了以破坏和大屠杀为其制度的一整套 恐怖统治。”② 15 世纪末建立的莫斯科国家是在摆脱金帐汗国奴役后建立的东方式的中央集权国家。莫斯科公 国的君主抛弃了古罗斯国的杜马民主政治,接受了金帐汗国东方专制主义野蛮统治的经验,在 1478 年用武力征服了诺夫哥罗德贵族共和国,统一了东北罗斯。1480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1462— 1505)停止向大汗纳贡,同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洛格结婚。1493 年,伊凡三 世采用“全罗斯君主和大公”称号。自 1453 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占领,莫斯科遂成为继罗马、君 士坦丁堡以后的“第三罗马”。“莫斯科———第三罗马”成为俄罗斯的民族意识,其涵义是,俄罗斯 是神选民族,是各民族的弥赛亚,负有救世使命。 俄语“专制制度”(самодержавие)一词的原意,只是要求摆脱外来政权的统治,不再向任何人 纳贡,谋求独立做自己国家的主人的期望。随着莫斯科国家的崛起,民族独立的思想悄悄地被帝国的 理念所取代。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压迫为追求在西方和东方扩大影响和扩张领土所取代。这一合乎逻辑 的里程碑是伊凡三世采用拜占庭的国徽———双头鹰为莫斯科国家的国徽,这象征着西方和东方将在帝 国权力的庇护下求得统一。 1547 年 1 月 6 日,性格暴虐、人称雷帝的伊凡四世举行授膏仪式 (涂圣油) ,示君权神授。神 化的沙皇是人民之父,是社会大家庭的家长,对沙皇的崇拜等于对上帝的崇拜。俄语 “Царь” (沙 皇)系“Цесарь”的缩写,意为恺撒,即罗马皇帝。伊凡雷帝是第一个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不只 是俄国的政治制度,而且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征。“沙皇被农民看成人间的上帝”,“农民起义反 58 ① ② В. О. Ключевский. Боярская дума древней Руси,Петербург,Литературно - 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Отдел Народного Комиссариата по Просвещению,1919,С. 13 - 14.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67 页。 对贵族和反对个别官吏,从来没有反对过沙皇”。① 农民起义领袖往往打着 “好沙皇”旗帜,以吸引 群众。效忠沙皇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当欧洲各国的农村公社在中世纪相继瓦解后,俄国的农村公 社却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俄国农民把公社看做“世界”,它培养了特殊的俄罗斯精神———集体主义 和平均主义。恩格斯说:“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离的状态,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 的利益,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② 伊凡雷帝为了抑制波雅尔 (领主贵族)和他们控制的贵族杜马,扶植服役贵族,在 1549 年 2 月 召开由各等级 (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这是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开端。这次 会议通过了加强中央集权和限制农民出走权的 1550 年法典。与欧洲国家 (如法国、波兰)等级代表 君主制不同,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不是为了保护各等级的利益而限制国王的权力,而是成为加强皇 权、实现国家统一的工具。 伊凡雷帝杀戮王公贵族和反对派的暴行,引起了安·米·库尔布斯基王公 (1528—1583)的抗 议。库氏曾经是沙皇的顾问,因为要求贵族参政与君主分手,逃往立陶宛罗斯。他在那里写信批评沙 皇,信中说:“贵族杜马应起良好作用,只有沙皇周围有一批善良正直的顾问,他才能实行英明有力 的领导。”③沙皇申斥他为叛徒,认为沙皇应该拥有无限的权力:“我可以自由地赏赐我的奴隶,也可 以自由地杀戮他们。”④伊凡雷帝在 1565—1572 年实行沙皇特辖制,建立特辖军,用满门抄斩的残酷 手段摧毁各地王公和波雅尔的世袭领地,以服役贵族的封地制取代,进一步限制农民的出走权,加速 了农民农奴化的进程。 伊凡雷帝在他发动的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的立沃尼亚战争中被波兰打败,俄国经济受到严重破 坏,社会矛盾加深。1598 年,伊凡雷帝的儿子、沙皇费多尔 (1584—1598)故去,留里克王朝终结, 开始了俄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1598—1613)。 经过动乱年代和战争失败,17 世纪的俄国人从上到下,看到自己的落后和西方的进步,把目光 从东方 (拜占庭)转向西方。早在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个沙皇米哈伊尔 (1613—1645)时期,俄国开 始聘用外国军官,由他们训练士兵。到莫斯科来的西方人越来越多。1652 年,所有散居在莫斯科的 德意志人都迁到莫斯科东郊雅乌扎河畔,成立德意志居民区,在这里建立路德宗教堂和德意志学校。 西方文化从这里传播到全莫斯科。 在传播西方文化的进程中,居于西欧和莫斯科国家间的波兰和波兰境内的西罗斯起到了中介作 用。波兰人信仰天主教,与西欧人同属拉丁文明。沙皇阿列克谢 (1645—1676)的两个皇子阿列克 谢、费多尔和公主索菲娅都能阅读波兰语和拉丁语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最早的西方派。他们 是沙皇阿列克谢的御前侍臣费·米·拉季谢夫 (1625—1673)和外交事务衙门主管阿·拉·奥尔金 -纳肖金 (1605—1640)。他们按照西方体制提出了对内对外政策和改革纲领,为彼得一世的改革做 了准备。 彼得大帝 (1672—1725)是一位承前启后、雄才大略、“向自己的继承者指示种种侵略方针的帝 王”。他一生戎马生涯,在北方战争 (1700—1721)中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和东岸大片土 地。俄国从此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1721 年 11 月 2 日 (俄历 10 月 22 日)俄罗斯成为帝国,彼得接 受参政院和圣主教公会授予的 “祖国之父”和“大帝”称号。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彼得堡。 彼得大帝在改革中引进欧洲文化,派遣留学生,招聘专家,开办各类学校,建图书馆、博物馆, 革除陋习,学习西方蔚然成风。但是,他没有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而是坚持和发展专制制度。 他废除了牧首制度,设立圣主教公会作为政府管理宗教的机构,把皇权置于对教权的统治地位。他的 “官职等级表”,根据量才录用的原则取仕,建立强大的贵族官僚制度和强大的陆海军,从而完成了 68 ① ② ③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280 页。 [俄] 瓦·奥·克柳切夫斯基著,贾宗谊、张开译:《俄国史教程》第 2 卷,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165 页。 [俄] 戈·瓦·普列汉诺夫著,孙静工译:《俄国社会思想史》第 1 卷,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191 页。 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的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的转变。 叶卡捷琳娜二世 (1762—1796)堪称彼得大帝事业的继承者。她通过对土耳其的两次战争 (1768—1774、1787—1791) ,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吞并了克里木汗国,把俄国的西南边界推进到德 涅斯特河。她伙同普鲁士国王和奥地利皇帝三次瓜分波兰 (1772、1793、1795) ,把西部边界推进到 布格河。她允许地主任意买卖、流放、杀害农奴,把东方专制制度的特点———普遍的无权、普遍的受 奴役发展到顶点。 尼古拉一世 (1825—1855)这个手上沾满十二月党人鲜血的沙皇,以镇压国内革命和反对法国 革命为己任,通过设置从事侦察活动和书报检查的第三厅来挽救专制制度。为了防止法国革命思想的 传入,1832 年由时任国民教育副大臣、1833—1849 年任国民教育大臣的谢·谢·乌瓦罗夫提出 “东 正教、专制制度、人民性”三位一体的“官方人民性”,与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相抗 衡。他打破了对被压迫民族压迫的,使俄国成为 “各族人民的监狱”。1835 年 10 月,他在华沙 瓦金基公园对华沙代表发出威胁说:“波兰人必须做到完全服从,不愧为俄国的公民,否则华沙将被 夷为平地。”① 在克里米亚战争 (1853—1856)中被英法两个资本主义国家打败、面临国内革命运动高涨的形 势下,亚历山大二世 (1855—1881)从 1861 年起实行以解放农奴为中心的包括地方自治、城市自 治、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资产阶级改革,公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成长,使俄国逐渐由封建君 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所取代。 1904—1905 年的俄日战争和 1905 年革命,迫使尼古拉二世 (1894—1917)实行进一步的政治体 制改革。1905 年的《10 月 17 日宣言》确认了人民有人身不可侵犯、信仰、言论、集会和结社自由, 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职能,使它成为最高立法机构。1906 年版的 《国家根本法》使皇帝的无限制的 权力受到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的限制。1905 年以后的俄国政治制度是介于绝对君主制度和立宪君主 制度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真正的君主立宪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资产阶级和立宪民主党还不得不为 此而斗争,直至 1917 年二月革命和沙皇政府被推翻。 波兰贵族民主制度 波兰建国于 966 年,第一个君主是彼雅斯特家族的梅什科一世 (966—992)。波兰部落居住在维 斯瓦河和奥得河中间,土地肥沃,盛产粮食、蜂蜜和肉类。梅什科一世统一附近西斯拉夫各部落,定 都格涅兹诺,娶捷克王公鲍莱斯拉夫一世的女儿杜布拉娃为妻,放弃祖传的多神教,按拉丁仪式从捷 克接受基督教。波兰成为欧洲基督教文明大家庭的一员,而且成为她的前哨,一开始就遇到多神教的 普鲁士人。996 年梅什科一世的儿子鲍莱斯瓦夫一世 (992—1025)奉罗马教皇之命派遣来自捷克的 主教沃伊切赫到普鲁士人中间传教。997 年沃伊切赫被杀害,他的遗体被赎回,安葬在格涅兹诺大主 教堂内,沃伊切赫被追认为圣徒。1000 年,鲍莱斯瓦夫一世与德意志皇帝奥托三世在格涅兹诺会晤。 格涅兹诺升格为都主教区。1025 年鲍莱斯瓦夫一世加冕为波兰国王。 歪嘴的鲍莱斯瓦夫三世 (1102—1138)逝世后,波兰发生封建分裂,外患频仍。1241 年拔都率 蒙古军队入侵波兰,把桑多梅日、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夷为平地。同年 4 月 9 日,在莱格尼查的激 战中,西里西亚王公亨里克阵亡,波军惨败。后来蒙军又在 1257 年和 1287 年两次蹂躏波兰。 更为严重的是条顿骑士团的侵略。1224—1225 年,马佐夫舍王公康拉德派遣使团到普鲁士人地 区传教,遭到血腥屠杀。普鲁士人不断入侵马佐夫舍,康拉德无计可施,于 1226 年邀请总部设在耶 路撒冷的德意志骑士团平定普鲁士人,许诺把海乌姆送给骑士团。1228 年,骑士团来到波兰,每个 骑士身穿白衣,胸挂黑十字架。经过 50 年火与剑的战争,普鲁士人被征服,被迫接受基督教。骑士 团不断侵占波兰地盘,1308 年占领港口城市格但斯克,将其改名为但泽。1309 年建都于马尔堡,占 78 ① Aleksander Lipatow. Rosja i Polska:konfrontacja i grawitacja,Toruń,Wydawnictwo Adam Marszaek,2003,s. 43. 领了东波莫瑞 (东滨海区)。 封建割据持续了近两个世纪。14 世纪初开始了统一过程。瓦迪斯瓦夫·沃凯泰克统一了大波兰 和小波兰,1320 年 1 月 20 日在克拉科夫瓦韦尔宫大教堂加冕为国王 (1320—1333) ,称瓦迪斯瓦夫 一世。重建的波兰王国不包括条顿骑士团占领的东波莫瑞、勃兰登堡占领的西波莫瑞和捷克占领的西 里西亚。鉴于国力弱小,沃凯泰克通过联姻方式与同样受到侵略的匈牙利和立陶宛结盟。 沃凯泰克的儿子卡齐米日三世在 1333 年 4 月 25 日加冕为国王 (1333—1370)。他以勇敢作战和 擅长外交被称为伟大的卡齐米日。他在 1346 年和 1347 年颁布大波兰法典和小波兰法典,统称卡齐米 日法典。法典规定了贵族、僧侣、市民和农民四个等级的权利和义务。按照中世纪波兰的社会分工: 国王管理、僧侣祈祷、贵族作战、市民经商、农民种地。重建的波兰王国成为等级君主制国家。 波兰的贵族称号来自祖先在战场上的战功,世代相传。贵族在全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 中起决定作用。波兰是贵族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占全国人口 8%以上。根据骑士法而获得土地的贵 族必须服兵役。贵族民团是波兰武装力量的基础。1569 年贵族占有全国土地 60%。历史学家称波兰 是“贵族的天堂”。 僧侣占全国人口 1%,高级僧侣出身于大贵族家庭,只有贵族才能担任高级神职。1569 年天主教 会占有全国土地的 25%。市民占全国人口 6%,其中一部分是德意志移民,在政治上不团结,不能与 贵族抗衡。只有少数市民因致富而拥有土地,可以获得贵族称号。所以,波兰是 “市民的炼狱”。农 民占全国人口 73%。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自由农民越来越少,依附农民越来越多。卡齐米 日法典开始限制农民的自由。农民只能在缴纳代役租后才能离开农村。在一般情况下,每户农民每年 可以有两人有一次出走权。出走的时间是圣诞节前后。农民没有自己的法院,农村司法权掌握在封建 主手里。从 1518 年起,农民被禁止告发地主。波兰成为“农民的地狱”。 犹太人是波兰的特殊群体,人口约占全国 10%,散居在各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波兰是犹太人 最多的欧洲国家。 在等级君主制下,国王的权力虽然受到贵族的限制,但他仍然是国家权力的体现。御前会议是辅 佐国王行使中央政权的常设机构,由国家最高官员 (宰相、副宰相、财相、法官)、地方长官 (省长 和市长)和高级僧侣 (大主教、主教)组成。凡制定法律、任免高级官员、宣战媾和等重大国家事 务,均由御前会议讨论通过。波兰等级君主制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城市力量薄弱,商人和手工业者 逐渐被排挤出等级会议;二是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未能像法国和俄国那样演变为绝对君主制,而是 朝着独特的贵族民主制发展。 1370 年 11 月 5 日,无嗣子的卡齐米日三世逝世,彼雅斯特王朝终结。波兰王位传给匈牙利安茹 王朝的路易,在波兰称卢德维克 (1370—1382)。卢德维克为了维护安茹王朝的统治,希望由他的女 儿继承王位。他于 1374 年在科希策 (斯洛伐克)授予贵族特权,把贵族的土地税从每畹 (17 公顷) 12 格罗什减到 2 格罗什,还规定贵族只在国内服兵役,如到国外作战,则给予特殊报酬。 立陶宛人是欧洲最后一个多神教民族。13—14 世纪时,他们的波罗的海沿岸的邻居———南部的 普鲁士人和北部的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芬兰人都已皈依基督教。格底敏大公在位时 (1275— 1341) ,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条顿骑士团占据着波罗的海出海口,他们只能向 东部和南部发展。当时,罗斯各公国还处于鞑靼羁绊之下,但蒙古帝国已经处于衰退中。1363 年, 奥尔盖德大公 (1345—1377)击溃鞑靼军队,占领基辅;1375 年占领普洛茨克,1403 年占领斯摩棱 斯克。尽管取得了这些胜利,却受到骑士团的威胁,后者于 1370 年打败立陶宛军队,向腹地推进。 在严峻的安全环境下,雅盖沃大公决定同波兰结盟。1385 年 8 月 14 日,波兰和立陶宛两国在克 列沃 (白俄罗斯)签订王朝联合条约。雅盖沃来到克拉科夫娶女王雅德薇嘉为妻成为波兰国王,接 受洗礼,皈依天主教,共同反对条顿骑士团。1386 年 2 月,波兰贵族在卢布林选举雅盖沃为国王, 称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 (1386—1434)。在历史上开始了雅盖沃王朝时期。1367 年雅盖沃回到立 陶宛,命令立陶宛臣民放弃多神教,接受天主教。1410 年 7 月 15 日,在普鲁士格伦瓦尔德原野,由 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统帅的波兰军队、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指挥的立陶宛———罗斯军队和扬·日 88 什卡率领的捷克军队,同骑士团军队进行决战,骑士团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团长乌尔里希·冯·容根 被击毙。1411 年 2 月 1 日双方在托伦签订和约。 1454 年骑士团占领的格但斯克、托伦和埃尔布朗格爆发起义,请求波兰帮助,战争持续十三年, 波军占领马尔堡。根据 1466 年 3 月 6 日签订的托伦和约,骑士团国家被肢解:西部东波莫瑞 (西普 鲁士)回归波兰,东部称为东普鲁士仍属骑士团,首都迁至哥尼斯堡 (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525 年,骑士团还俗称普鲁士公国,宣誓效忠波兰。 15 世纪末,波兰形成两院制议会制度。原来的御前会议演变为参议院,由大贵族出身的高级官 员和高级僧侣组成。众议院由地方议会选出的议员组成,它是中等贵族的代表机构。波兰成为近代欧 洲最早的议会制国家之一。1505 年在拉多姆召开的议会上,通过宪法,称为 “毫无新内容的”宪法 (Nihil novi)。宪法确认由两院组成的议会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未经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一致同意,国 王不能颁布新宪法、新法律。1505 年宪法揭开了贵族民主制度的新时期。 莫斯科国家的崛起和立沃尼亚战争的爆发,推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合并。齐格蒙特二世 (1548—1572)殚精竭虑,力促统一。1569 年,两国贵族代表齐聚卢布林参加联合会议,通过两国合 并成立波兰共和国。这是 “自由者同自由者,平等者同平等者的自愿联盟”。波兰语中的共和国 “rzeczpospolita”是共同所有之物的意思,即共和国由贵族共同占有,非国王一人所有。这与 “王权 神授”和“朕即国家”的观念迥然不同。立陶宛保存自己的政府、法律和军队。乌克兰并入波兰。 1596 年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 1572 年 7 月 7 日,无嗣子的齐格蒙特二世病故。雅盖沃王朝终结。波兰贵族民主制进入自由选 王阶段。1573 年,波兰举行第一次自由选王。从理论上讲,每个贵族都有权参加国王选举,但实际 上来华沙参加选举的只有 1 万到 1. 5 万人。选举地点在华沙郊区沃拉卡敏村的广场上。根据各省提出 的候选人经过多轮筛选,最后留下的一名当选为国王。1573 年 5 月 11 日,首席主教亚库布·乌汉斯 基宣布:法国瓦洛亚家族的亨利当选为国王。他来到克拉科夫一年多,就传来其长兄查理九世病逝的 消息。他于 6 月 19 日离开波兰回法国继承王位,称亨利三世,波兰出现了王位空缺。 1573 年 1 月 28 日,在没有国王的情况下,波兰贵族在华沙召开议会,通过了信仰自由和宗教宽 容的法律,规定波兰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个法律使东正教徒、新教徒、犹太人享有同天主 教徒一样的权利。在欧洲宗教战争频繁、异端裁判所肆虐的情况下,波兰实行宗教宽容,使波兰成为 异教徒的绿洲。 1575 年 12 月 15 日,波兰举行第二次自由选王,特兰西瓦尼亚大公斯蒂凡·巴托雷当选。1576 年 3 月 23 日,42 岁的巴托雷来到克拉科夫,娶雅盖沃王室女子安娜为王后,加冕为国王 (1576— 1586)。巴托雷智勇双全,多次打败克里木鞑靼人的入侵,保证了南部的安全。他的主要功绩是亲率 波军,在立沃尼亚战争中打败伊凡雷帝统率的俄军,占领了立沃尼亚。在 1587 年第三次选王中,瑞 典瓦萨家族的齐格蒙特当选,称齐格蒙特三世 (1587—1632)。在他以后,他的两个儿子瓦迪斯瓦夫 四世 (1632—1648)和扬二世·卡齐米日 (1648—1668)先后继承王位。 1648 年是波兰由盛变衰的转折点。这年初爆发了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起义。哥 萨克和波兰军队的战争互有胜负。1654 年 1 月,赫梅尔尼茨基在佩列雅斯拉夫向沙皇阿列克谢宣誓 效忠,把乌克兰并入俄国。由乌克兰问题引起的波俄战争,从 1654 年延续到 1667 年。波兰战败。 1667 年 1 月 31 日,双方在安德鲁索沃签订停战。俄国收回斯摩棱斯克等地。乌克兰被肢解:第 聂伯河左岸和基辅以及扎波罗热归俄国;第聂伯河右岸仍属波兰。1686 年两国签订“永久和约”,确 认 1667 年的停战协定条款。 在俄军入侵波兰以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世在 1655 年率军队从波莫瑞和立沃尼亚入侵波兰,占领 波兹南、华沙。波瑞战争持续五年。波兰军队在统帅斯蒂凡·查尔涅茨基指挥下,光复首都,把敌人 赶出国门。 1674 年扬三世·索别斯基当选为波兰国王 (1674—1696)。他出身于利沃夫附近的一个大贵族军 人世家。1648 年开始军旅生涯,在反对土耳其侵略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成为军队最高统帅。1683 年 98 夏,土耳其苏丹以 14 万军队包围维也纳,皇帝一家逃至林茨。在这紧急关头,索别斯基不顾国家危 殆,立即动员军队,开赴前线,会同奥地利军队,以 7. 4 万军队打败土军,解除了维也纳之围,拯救 了欧洲文明,显示了波兰作为欧洲前哨的威力。 在内忧外患频发之际,在 1652 年召开的议会上,立陶宛大贵族雅努什·拉齐维尔的代理人瓦· 西青斯基反对多数议员通过的关于延长议会会期的决议。他的反对遭到多数议员的谴责,但议长马· 弗雷德罗认为一票反对有效。从此开创了历史上只要一个议员反对,议案就无法成立的先例。这就是 自由否决权 (Liberum veto)。从此波兰议会经常处于瘫痪,无政府状态发展到极点。“波兰靠混乱维 持”成为波兰人的流行语。 萨克森韦丁家族的两代国王奥古斯特二世 (1697—1733)和奥古斯特三世 (1733—1763)违背 波兰人民的期望,一切听命于外国君主,给波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不幸。1700 年彼得一世和萨克森 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签订同盟条约,把波兰拖入北方战争。波兰成为俄国和瑞典的战场。战争 以俄军的胜利和占领波兰而结束。1717 年 2 月 1 日,在俄军包围的华沙召开了 “哑巴议会”,没有一 个议员发言。波兰军队被限制为 2. 4 万,其中波兰王国 1. 8 万,立陶宛大公国 6 千。波兰与普鲁士、 奥地利、和俄国拥有军队的比例是:1 ∶ 11、1 ∶ 17 和 1 ∶ 28。①经过长期战争,波兰生灵涂炭,经济崩 溃。在俄军的占领下,波兰国王成为沙皇的工具。 1764 年 9 月 6 日,波兰议会在俄军的包围下选举 32 岁的斯塔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为国 王,称斯塔尼斯瓦夫·奥古斯特·波尼亚托夫斯基 (1764—1795)。1755—1758 年,他曾作为波兰使 节派驻彼得堡,结识了当时的大公主叶卡捷琳娜,与她有一段罗曼史。女皇选中自己的前情夫为波兰 国王,满以为可以随意指挥他。但他是一个爱国者,在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任用革新派安德烈· 扎莫伊斯基为宰相,开始了最初的革新运动。在 1764—1766 年,议会进行了若干改革:限制自由否 决权、扩充军队、发展工商业、统一关税。1767 年秋,叶卡捷琳娜二世伙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以保护东正教徒和新教徒为借口,强迫波兰议会通过异教徒权利平等法案和 “基本法”(包括自由否 决权和自由选王制)。由于俄普两国的干涉,最初的革新运动被破坏了。 1768 年,为了反对俄国的粗暴干涉,部分贵族在东南的巴尔结成同盟,发动抗俄战争。战争持 续了三年多,以失败告终,20 万波兰人被杀害。1771 年 6 月,俄普两国达成瓜分波兰的协议。1772 年 2 月,奥地利女皇玛丽·泰蕾莎决定参加对波兰的瓜分。1772 年 8 月 5 日 (俄历 7 月 25 日) ,俄 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73 万平方公里的波兰领土减少了 30%。 在 1789 年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由贵族和市民组成的革新派在四年议会 (1788—1792)期间, 发动了更强大的革新运动。1791 年 5 月 3 日通过了宪法,史称《五三宪法》。宪法规定废除自由否决 权,实行多数表决制;废除自由选王制,实行王位世袭制。 《五三宪法》的实施可以消除无政府状 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但却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仇恨。1792 年,叶卡捷琳娜 二世策划了武装干涉,用 10 万俄军打败刚组建的 6 万波军。《五三宪法》被废除,“基本法”被恢 复。1793 年 1 月 23 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条约。 1794 年,波兰人民背水一战,推举曾参加 1776 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塔代乌什·科希秋什科为起义 领袖。3 月 24 日,起义首先在克拉科夫爆发,城郊农民用镰刀、梭镖打击敌人。4 月 7 日,华沙人民 在鞋匠扬·基林斯基领导下,消灭俄军 4000 人,解放了首都。4 月 23 日,在爱国军官耶古布·雅辛 斯基领导下,维尔诺军民击溃了 3000 名俄军,解放了维尔诺。从 5 月起,普军参加镇压起义。双方 力量悬殊。由苏沃洛夫率领的俄军攻入华沙布拉格区,对华沙市民实行大屠杀,鲜血染红了维斯瓦 河。华沙失陷,起义失败。1795 年 10 月 24 日,俄普奥三国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条约。在三次瓜 分中俄国共占领了波兰 46. 3 万平方公里领土,占其领土的 63%;普鲁士夺得波兰 14. 1 万平方公里领 土,占其领土的 19. 2%;奥地利夺得了波兰 12. 9 平方公里领土,占其领土的 17. 8%。波兰被瓜分完 毕,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 123 年。 09 ① Norman Davies,Boze igrzysko - Historia Polski,Kraków,Wydawnictwo Znak,2000,s. 467. 在 16—18 世纪波兰贵族民主制的政治氛围下,波兰人形成了酷爱民主自由、桀骜不驯的民族性 格和开放宽容的文化传统。波兰国家消失了,但波兰民族犹存,天主教铸就的波兰灵魂继续发展。波 兰人继承中世纪的骑士文化,以个性化的贵族心态,傲视他们认为是落后的和低级的俄罗斯文化。他 们一次又一次地举行武装起义,反对俄国统治。最重要的是两次起义为 1830 年十一月起义和 1863 年 一月起义。起义被沙皇军队镇压。他们或英勇牺牲或被流放西伯利亚。在亡国的岁月里,波兰人的弥 赛亚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哪里有革命,哪里就有波兰人。波兰人为了欧洲基督教而亡国,他们坚 信,波兰的复国一定会实现。波兰人民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终于在 1918 年 11 月实现 了复国的梦想。 普希金与密茨凯维奇 俄罗斯和波兰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出两个极端,在宗教文化上也表现出严重对立。这种对立反映了 斯拉夫人内部发生的东方与西方的冲突,这是东正教灵魂和天主教灵魂的冲突。 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民族的伟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 (1799—1837)和亚当·密茨凯维奇 (1798—1855)个人间的相互钦佩和对立,折射出俄罗斯和波兰两个斯拉夫民族间的文化关系。 密茨凯维奇是在波兰贵族共和国灭亡后出生、成长起来的,是民族压迫时代的诗人。1798 年 12 月 14 日出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一个小贵族家庭。1815—1819 年在维尔诺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科 甫诺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后转入维尔诺大学任教。19 世纪 20 年代的维尔诺大学是波兰爱国学生运动 的中心。密茨凯维奇和爱国师生先后建立爱学社 (1817)和爱德社 (1820)两个秘密团体。1823 年 6 月,沙皇政府破坏了这两个团体,逮捕了一百多名师生,把他们囚禁在一座由修道院改建的监狱 中。密茨凯维奇也被捕入狱。在著名历史学教授列列维尔 (1786—1861)的帮助下,密茨凯维奇于 1824 年被保释出狱,被迫离开立陶宛来到俄国。1826 年 10 月,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两位诗人在莫斯 科相识,彼此倾慕。由于对诗歌和艺术的爱好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们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密茨凯维奇为普希金的历史悲剧 《鲍里斯·戈都诺夫》而倾倒,他赞扬诗体长篇小说 《叶甫盖 尼·奥涅金》中的典型形象和艺术魅力,认为普希金是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赞扬密茨凯维奇 《克里米亚十四行诗》的艺术成就。他在听了密茨凯维奇朗读他的长诗 《康拉德·华伦洛德》中的一 节后,不禁高叫“我要是密茨凯维奇就好了!”他十分钦佩密茨凯维奇即兴创作的才华。 在十二月党人起义 (1825 年 12 月 26 日〈俄历 14 日〉)被镇压以后,普希金受到尼古拉一世单 独召见 (1826 年 9 月 20 日〈俄历 8 日〉) ,做了宫廷侍臣。他早期诗篇《自由颂》(1818)和《致恰 达耶夫》(1818)中充满的革命豪情消失了。他从一个反对专制制度的战士转变为一个专制制度的拥 护者。 普希金和密茨凯维奇之间有着不可克服的意见分歧。普希金的大国民族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同密 茨凯维奇的爱国主义和普世救世主义是他们分歧的决定因素。 这种分歧表现在对沙皇政权、俄罗斯帝国、彼得大帝和对欧洲文明的看法上,而在 《铜骑士》 和《先人祭》这两部作品上,集中反映了两位诗人世界观和艺术观的差异和对立。在 《铜骑士》 (1833)中,普希金表现出了对俄罗斯帝国强大和美好前景的民族自豪感,歌颂了彼得堡这座年轻城 市及其缔造者彼得大帝,称彼得大帝是伟大的改革家和俄国伟大、辉煌的缔造者。密茨凯维奇却在 《先人祭》的跋诗《彼得大帝的塑像》中,称彼得大帝是 “撒旦”,谴责他的 “暴行”。因为,彼得 大帝在同瑞典进行的北方战争中把波兰当做战场,长期在波兰驻军,使波兰国王成为俄国的傀儡。 在尼古拉一世派帕斯凯维奇将军率俄军血腥镇压波兰 1830—1831 年起义,引起英法等欧洲国家 舆论的抗议后,普希金在 1831 年连写了三篇反波兰的诗篇:《给诽谤俄罗斯的人们》、《波罗金诺周 年纪念》、《在这神圣的坟墓之前》。波兰学者瓦茨瓦夫·莱德尼茨基在其《亚历山大·普希金》一书 19 中称之为“反波兰三部曲”。① 《波罗金诺周年纪念》是普希金听到俄军攻占华沙 (1831 年 9 月 7 日〈俄历 8 月 26 日〉)的消息 后写的。这一天正好是 1812 年库图佐夫将军统率俄军在波罗金诺战役中打败拿破仑统率的法军的纪 念日。波兰军队是这支法军的先头部队。当时,波兰人把波兰复国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拿破仑 进军莫斯科以失败告终。 《在这神圣的坟墓之前》是普希金在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库图佐夫墓前的沉 思,是在歌颂库图佐夫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他认为俄国的强大和辉煌,是同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 世、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等专制君主的名字分不开的。 当波兰起义在 1830 年 11 月 29 日爆发时,密茨凯维奇远在罗马。获悉这一消息后,他立即离开 意大利经瑞士辗转来到普属波兹南,准备参加起义。他躲过了普鲁士警察的逮捕。华沙陷落的消息使 他痛苦不堪。1832 年 2 月,他随流亡的起义者来到德累斯顿,在那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剧 《先人 祭》第三部,7 月迁居巴黎。 普希金把密茨凯维奇当做俄国臣民,批评他没有履行公民义务,支持叛乱。两人在诗歌中对历史 人物、历史事件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分歧,历史观的差异把他们分开。历史观的相近,则 使密茨凯维奇同两位十二月党人诗人康斯坦丁·雷列耶夫、亚历山大·别斯图捷夫和诗人彼得·维亚 泽姆斯基以及俄国民粹社会主义奠基人赫尔岑结成朋友。密茨凯维奇 《致莫斯科友人》的主人公别 斯图捷夫熟悉波兰语,高度波兰诗歌,力图把波兰诗歌创作经验用到俄国。维亚泽姆斯基也熟悉 波兰语和华沙的文化生活。他第一个把密茨凯维奇的 《克里米亚十四行诗集》译成俄文。上述 “莫 斯科友人”不顾官方的意识形态和民族冲突,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波兰人民渴求民族自由的理解, 成为“亲波派”。 饶有意义的是,俄罗斯哲学家、思想家彼·雅·恰达耶夫 (1794—1856)具有与多数俄罗斯文 化人相反的独特思维方式。他在 1829 年 12 月写的《哲学书简》第一封信中写道: 我们独特的文明之最悲哀的特征之一就是,我们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东方。我们既无西方的传统, 也无东方的传统。…… 各民族历史中有一个诱人的阶段,就是各民族的青春,就是一个民族的能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时代。 …… 可我们都完全没有这样一个时期。首先是野蛮的不开化,然后是愚蠢的蒙昧,接下来是残暴的、凌辱 的异族统治,这一统治方式后来又为我们本民族的当权者所继承了,———这便是我们的青春可悲的历史。② 这封信在 1836 年 9 月 《望远镜》杂志刊出后,受到赫尔岑高度评价: “这是黑夜中发出的枪 声。”③ 这封信引起了思想界对俄罗斯文明的反思,开启了有深远意义的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长期争 议。这封信还触动了沙皇政府的神经,引起了惊恐不安,竟宣布恰达耶夫是 “疯子”,把他关进疯人 院。杂志被查封,杂志发行人纳杰日金被流放。 普希金表示不同意恰达耶夫的意见。他在《致恰达耶夫》(1836)的长信中,比较详细地阐明了 他的观点: ……至于思想观点,您也知道,我和您是远非一致。毋庸置疑,分裂出来的教派 ( 宗教分裂) 把我们 与欧洲的其余部分分割开来,可是我们有自己的特殊的使命。这就是俄罗斯,这就是她那广袤无边的领土 化解了蒙古人的侵略。……于是东正教文明才得以拯救。为达此目的,我们有过完全独特的生存方式,这 种方式把我们变为基督徒,与基督教世界又完全不同的教徒。由于我们受苦受难,天主教的欧洲才能排除 种种干扰从而得到大力发展。…… 要说我们历史贫乏,您的意见我是绝对不能同意的。…… 彼得大帝一 个人就是一整部世界历史! 把俄国置于欧洲门槛上的那位叶卡捷琳娜二世呢? 把我们带进巴黎的亚历山大 呢? ……地老天荒我也不会换一个祖国,除了我们祖先的历史,上帝赐予我们的历史,之外,我不会再有 另一部历史。④ 29 ① ② ③ ④ Wacaw Lednicki. Aleksander Puszkin,Kraków,Krakowska Spoka Wydawnicza,1926,s. 36. [俄] 彼得·恰达耶夫著,刘文飞译:《箴言集》,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 页。 [俄] 亚历山大·赫尔岑著,项星耀译:《往事与随想》(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1 页。 [俄] 普希金著,吕宗兴、王三隆译:《普希金全集》(8)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89 - 690 页。 1837 年 2 月 10 日 (俄历 1 月 29 日) ,普希金在同法国流亡者丹特斯的决斗中重伤身亡。侨居巴 黎的密茨凯维奇于 1837 年 5 月在巴黎《环球》杂志 1837 年第 1 期发表文章《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学运 动》,悼念这位朋友的逝世。悼文表彰普希金对文学的贡献和他的诗歌天赋,其中说:“如果不存在 英国诗人①的作品,普希金就是当代第一位诗人。”② 密茨凯维奇于 1855 年 11 月 26 日病逝于伊斯坦布尔。时值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为了组建波兰军 队开赴战场,他不远千里来到土耳其,不幸染上时疫而身亡。后来其灵柩运到克拉科夫,移葬于瓦韦 尔宫墓室。 责任编辑:宋 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Culture in Russia and Poland LIU Zu - xi (Department of Histor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The Russians and the Polish have the same blood and are from the same language branch. Although both of them have the characters belonging to all Slavic peoples,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even oppositions between them. They despise and hate each other,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ttract each other mysteriously. However,they never trust each other. Totally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 were established in Russia and Po- land:the Russian Tsarist autocracy and the Polish Nobleman's democracy. In Russia,the edification of autoc- racy and Orthodox Church promoted patriotism and collectivism,which meant loyalty to the Tsar and the moth- erland. In Poland,the training of Nobleman's democracy and Catholic Church promoted the rebellious nation- ality of freedom - loving,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olerance and opening. The personal admiration and op- position between A. Pushkin and A. Mickiewicz,the great poets of the Russians and the Polish,reflect th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lavic peoples. Key words:Tsarist autocracy;Nobleman's democracy;A. Pushkin;A. Mickiewicz 39 ① ② 指乔治·拜伦 (1788—1824) ,英国著名诗人,著有叙事诗《唐璜》等。 Adam Mickiewicz. Dziea,tom 5,Warszawa,Wydawnictwo Czytelnik,1955,s. 297.
/
本文档为【俄罗斯政治文化与波兰政治文化比较研究_刘祖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