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

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

2018-01-12 2页 pdf 228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7454

暂无简介

举报
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沈星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关羽是罗贯中精心刻画的艺术典型,被塑造成义气的化身、英雄的化身、完美人格的化身,但反映在关羽这位人物形象身上的思想的局限、性格的缺陷、言行的矛盾,使得这一艺术典型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作者竭力将关羽美化、神化、拔高,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或悟到的,却是关羽的骄横狂傲、不识大体、狭隘自私。关键词:关羽人物形象艺术塑造矛盾性格《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作者罗贯中精心刻画的重要人物,历来被称为“三绝”之一。应该说,关羽的人物形象是我...
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
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沈星怡(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关羽是罗贯中精心刻画的艺术典型,被塑造成义气的化身、英雄的化身、完美人格的化身,但反映在关羽这位人物形象身上的思想的局限、性格的缺陷、言行的矛盾,使得这一艺术典型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作者竭力将关羽美化、神化、拔高,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或悟到的,却是关羽的骄横狂傲、不识大体、狭隘自私。关键词:关羽人物形象艺术塑造矛盾性格《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作者罗贯中精心刻画的重要人物,历来被称为“三绝”之一。应该说,关羽的人物形象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妇孺皆称”的一个艺术典型。但是,由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实际效果往往不能完全吻合,甚或有时相去甚远,越是想把理想的典型人物加以拔高,留给读者的却常常适得其反。在《三国演义》中,正是作者罗贯中着力打造的关羽这一艺术典型,也许是最充满了矛盾性格而陷于尴尬境地的人物形象。本文就此作一些剖解和分析。无疑,罗贯中是把关羽作为理想人物和正面形象推介在读者面前的,他要刻画、描绘、反映和揭示的,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所凸现的道德、伦理之精华,如仁、智、礼、义、忠、孝、廉、勇等。关羽一出场,作者便突出地描绘了他外在的英雄形象: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算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在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更突出地刻画了关羽神威勇武、出类拔萃的英雄气概:温酒斩华雄、砍颜良、诛文丑,现他万人敌的勇武;临江会、单刀会,突出他凛然不可犯的神威;刮骨疗毒,描写他沉稳冷静的大丈夫气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的“惟于关羽,特多好语”D>,也是指他的“风采”和“勇力”而言的。至于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熟读春秋之类,则更是想进一步树立关羽高大完美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里,关羽被神化了,他被作者描绘成了义气的化身、英雄的化身、完美人格的化身。可是,通过对小说字里行间深人透彻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笼罩在神秘眩目的光环下的五虎上将关云长,并非那么神圣,并非那么高大,也并不能真正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身上那种思想的局限、性格的缺陷、言行的矛盾,即使《三国演义》的作者千方百计地加以粉饰和遮掩,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只需将几处情节稍加剖析,便可使作者的苦心孤诣显得十分尴尬。《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刘备和诸葛亮收服猛将马超后,封关羽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又遣使责黄金五百斤、白银一千斤、钱五千万、蜀锦一千匹。关羽派关平人川谢赏并呈上书信说:“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关羽远在荆州,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能耐,竟想离开驻守的战略重镇,千里迢迢人川与马超两虎相拼。这种不顾大局、逞强好胜的话语,也许只有关羽说得出来;这种意欲远离荆州、视职守为儿戏的想法和做法,恐怕也只有关羽想得出和做得出来。幸亏诸葛亮写了封回书,给他戴了顶高高的帽子,此事才算作罢。诸葛亮的书信是这么写的: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鲸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扰未及美算公之绝伦超群也。关羽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持着胡须笑道:“孔明知我心也。”“知”的什么“心”,就是关将军的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虚荣心。为了把这种虚荣心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进一步的满足,关羽还将诸葛亮的信“遍示宾客”,炫耀一番。第七十三回,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派费诗为使,责浩命投关羽驻守的荆州来。关羽问的第一句话便是:“汉中王封我何爵?”贪图爵位似显得过于迫不及待。费诗以“五虎上将”之首答之。关羽问:“哪五虎将?”答曰:“关、张、赵、马、黄是也。”关羽一听大怒:张飞是结义弟兄,马超乃世代名家,赵云久随刘备,“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是什么人,怎么敢与我关羽同列?并扬言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连印缓都不肯接受。又幸亏费诗能说会道,讲了一通“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和“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的道理,关羽才“大悟”:“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关羽的“不明”何至于此,大事亦何曾未误!还是在第七十三回,曹操欲联吴伐蜀,怂恿孙权袭取荆州。孙权为探虚实,派诸葛瑾到关羽处为儿子求婚:“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也是《三国演义》力量消长的一个关节点。可惜,关羽竟大怒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大骂诸葛瑾,并将之逐出。其狂傲自大、无礼轻慢,直可推之为三国第一人。孙权贵为吴侯,据有东吴,在三国时也是个颇具才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关羽出身低微,虽为汉寿亭侯,毕竟只是刘备手下的一员战将。在讲究门阀和出身的那个时代,关羽的地位是远不如孙权的。把自己的千金夸为“虎女”,将别人的)L郎斥为“犬子”,又将东吴来使辱骂赶逐,恐非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之所为。即使不愿嫁女东吴,亦当婉拒;虽为敌国,处事也应有理有节。然而,最关键的是,关羽的所作所为彻底破坏了诸葛亮所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大政方略:他激怒了东吴,瓦解了昊蜀联盟;他丢失了荆州,使蜀国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并在此后陷于被动。猛将张飞报仇心切,遭手下人暗害;刘备急欲报仇,兴兵七十五万,被陆逊杀得一败涂地—蜀汉元气丧失殆尽,再也形成不了具有实际威慑力的战略进攻态势了。这些,不都是关羽作的孽么i在与军师诸葛亮的关系上,关羽性格中的偏狭、自私、狂傲和不顾大局也暴露得甚为充分。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刘备顶风踏雪,三顾茅庐,到隆中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争夺天下,其意可谓至诚至真。二访孔明不遇,刘备“欲再往访之”,性格暴躁的张飞不免烦躁,这当在情理之中;而被罗贯中着力塑造得通达事理的关羽竟也公开阻拦,并想当然地认为:“兄长两次亲往拜褐,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第三十九回,博望坡孔明初用兵,运筹帷惺,排兵布阵,号令各将迎敌。这自然是军师职权所在。关羽却语带挑衅意味地问诸葛亮:“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这应是罗贯中笔下的关大将军所说的话么?经过艰苦复杂的几次战役后,诸葛亮已基本确定了在刘备帐下的军事领袖地位,包括张飞在内的将领们无不对其心悦诚服,但惟有关羽依然骄横不驯。第四十九回,诸葛亮分别派赵云、张飞各率三千军马埋伏于乌林小路和葫芦谷口,伺机截杀曹军;又唤糜竺、糜芳、刘封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各将皆“领计去了”。关羽受到冷落,心中不快。诸葛亮说,本欲派关羽去守最紧要的华容道隘口,但恐将军念曹操旧情而放他过去。接下来便有下面这段对话:云长曰:“军师好心多!当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五,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今日撞见,岂肯放过!”孔明曰:“倘若放了时,却如何?”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云长曰:“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孔明曰:“我亦与你军令状。”云长大喜。不出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真放了曹操,未获一人一骑,空手回营。诸葛亮要将其推出问斩,刘备说情,方算糊弄过去。这里,我们只是lp拾了《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情节,从中即可看出作者在关羽这个艺术典型的塑造方面显露的矛盾和尴尬。造成这种矛盾和尴尬的原因,一是作者的立意和创作意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或者说偏向性),这就是“扬刘抑曹”。凡是写曹操等人物的,尽量用贬词;凡是写刘备等人物的,一概用“好语”;对于关羽的描写,则“特多好语”川。正像章学诚所说:“凡演义之书⋯⋯多记实事;《西游记》、《金瓶梅》之类,全凭虚构,皆无伤也。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之惑乱。[2]然而,大量的历史事件是不能随意篡改的。“七分实事”限制了小说的随意虚构,作者的立意和创作意图并不能完全在小说中得到体现。这样,“三分虚构”和“七分实事”之间就难免造成小说的前后矛盾和因果尴尬。前后缺乏照应是产生矛盾和尴尬的第二个原因。《三国演义》洋洋数百万言,叙述了上百年历史,组织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复杂的事件,正如明代高儒所说:“陈叙百年,概括万事。;[37全书总体上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时却顾此失彼,缺乏照应。关羽形象的塑造更突出地暴露了这方面的问。当然,缺乏照应所产生的矛盾和尴尬,也是与作者的立意和创作意图联结在一起的。正像前人所说,《三国演义》“可以悦里巷小儿,而不足为士君子道也”[a1第三,不合理的拔高与关羽言行的实际叙述存在太大的反差,反而使关羽的形象显得不丰满、不真实、不可信。前述欲与马超比武、急于知道所封何爵、不愿与黄忠为伍、不愿嫁女东吴等情节,无不表露出关羽骄横狂傲、不顾大体、狭隘自私的一面。又比如,关羽受命守华容道一节,先是信誓旦旦,结果自食其言;自己立了军令状,却又躲掉了惩罚;怀疑诸葛亮的计谋,让他也立了军令状之后而“大喜”—喜什么?喜的是军师失算?喜的是可以看见孔明被军法从事?将曹操及其残兵败将“并皆放去”,这本来是一件无可饶恕的违令事件,作者却依然津津乐道,大加颂扬:“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这能说得通吗?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清)章学诚.丙辰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3](明)高儒.百川书志仁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明)谢肇制.五杂组「MI.(清)顺治十八年刊本.
/
本文档为【关羽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矛盾和尴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