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课件

2019-02-27 51页 ppt 4MB 127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依依不舍

本人从是教学多年,所以沟通,教学精进,多次被学校评为学习标杆。

举报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课件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1.1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什么是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舆地学,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则是在现代地理学传入我国以后才形成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源自西方,17、18世纪是早期历史地理学的萌生和成长时期。1616年《德国历史地理》一书问世,1624年《意大利历史地理》一书出版,1875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历史地理学已...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一章历史地理学基本理论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1.1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什么是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Geography)?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一门科学。它脱胎于中国传统的舆地学,在我国作为一门学科,则是在现代地理学传入我国以后才形成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源自西方,17、18世纪是早期历史地理学的萌生和成长时期。1616年《德国历史地理》一书问世,1624年《意大利历史地理》一书出版,1875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地理学大会上,历史地理学已经作为一个专门论。*传统沿革地理学中国的沿革地理学,也叫舆地学,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地名、水道因袭与更易等内容,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地理以一词源于《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东汉思想家王充解释是:“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尚书-禹贡》和《山海经》等。《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内容包罗万象,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产、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矿物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此外,《山海经》还保存了夸父逐日等不少远古神话传说。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班固《汉书﹒地理志》堪称我国第一本历史地理著作。郦道元《水经注》、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至宋元以来的传世著作,直至《嘉庆重修一统志》,这些地理论著往往追溯到远古,注重历史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王应麟(1223-1296),精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音韵等吗,著作今存14种287卷,其沿革地理成果主要保存在《通鉴地理通释》、《玉海》、《困学纪闻》、《诗地理考》等书中。胡三省(1230-1302),王应麟的学生,精于地理,主要论著是《资治通鉴音注》294卷。钱大昕(1728-1804),主要论著是《潜研堂文集》、《廿二史考异》、《三史拾遗》、《十驾斋养新录》、《十驾斋养新余录》等。二十四史中有十六史有《地理志》1《汉书·地理志》2《续汉书·郡国志》3《晋书·地理志》4《宋书·州郡志》5《南齐书·州郡志》6《魏书·地形志》7《隋书·地理志》8《旧唐书·地理志》9《新唐书·地理志》10《旧五代史·郡县志》11《新五代史·职方考》12《宋史·地理志》13《辽史·地理志》14《金史·地理志》15《元史·地理志》16《明史·地理志》*过渡阶段(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地理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开始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过渡。a、杨守敬和熊会贞合作《历代舆地图》清末(1911年)刊出,共1714幅地图,是中国历史地图绘图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历史地》之前,我国历史上朝代最完整、内容最详细的一套大型历史地图集。b、中国地学会与《地学杂志》1909年9月28日,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等在天津成立“中国地学会”(1912年迁至北京),这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学术团体,积极引进西方地理学,把传统沿革地理与之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地理学的萌芽和成长。创办《地学杂志》。*c、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会员大多是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等校师生,以及一些编辑和研究人员。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创刊先后共出7卷,计82期。主要发表研究中国地理沿革、边疆民族演进等方面论文及调查报告,并将重要问题集为专号;刊载国内地理界消息。期刊的英译称意为《中国历史地理》,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学会还编印多种比例尺的地图底本,供编图使用。出版了有关边疆和游记的丛书。学会重视实地调查,如1936年夏组织的“后套水利调查团”,考察成果汇集出专号。**现代历史地理学1950年侯仁之《<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1962年《历史地理学刍议》认为历史地理学属于地理科学,指出历史地理与沿革地理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现实意义。他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主要任务是“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寻找器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并为当前经济建设提供直接依据。1952年大学院系大调整,大学开设“历史地理学”,取代“沿革地理学”,北大、中科院、复旦、陕西师大等大学成立相关研究机构,招收学生。74年出版《中国历史地图集》,79年完成《中国自然地理﹒历代自然地理》编纂。50-70年代,人文地理发展缓慢,除了经济地另外。自然地理发展较快。80年代后,历史地理学各个分支快速发展,研究机构增多,主要刊物《历史地理》和《中国地理地理论丛》。*代表人物与主要研究机构“只开风气不为师”——顾颉刚顾颉刚(1893-1980),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1934年初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制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书”,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禹贡》刊物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童书业、张维华、白寿彝、吴丰培、冯家昇等著名学者均为禹贡学会会员,也是后来中国史地研究的大家。*历史地理三大家侯仁之(1911-),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我国申遗发起人之一。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开设“中国历史地理”,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第一次在我国从理论上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及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和任务。主要研究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等领域,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出版《侯仁之文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历史地图集》、《历史地理学四论》、《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燕园史话》等。*谭其骧(1911—1992年),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1934年与顾颉刚等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早年研究地理沿革、疆域史地和民族问题,自成体系。1955年起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并致力于黄河水系的研究,对黄河史研究作出贡献。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著有《长水集》(上、下册)、《长水集续编》、《长水粹编》等。*史念海(1912-2001),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先后担任西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32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1934年初,成为《禹贡》的主要作者和禹贡学会会员,并在1936年大学毕业后,留驻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刊物。大学毕业前,受顾颉刚之命,撰写《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于1937年出版,成为我国现代第一部公开问世的沿革地理专著。长期从事西北史地研究,开创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古都学等研究领域,创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著作有《中国疆域沿革史》(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的运河》、《河山集》(1-7集)、《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与曹尔琴、朱士光合作)、《中国人口地理和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中国古都和文化》、《唐代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流域诸河流的变迁与治理》,主编《西安历史地图集》。*历史地理学研究五大重镇*当代主要代表学者陈桥驿,1923年生于浙江绍兴,浙江大学教授,著名郦学专家,发表《水经注研究》、《水经注研究二集》、《郦学新论—水经注研究之三》、《水经注研究四集》、《郦道元评传》、《绍兴地方文献考录》等。邹逸麟,复旦大学教授,协助谭其骧院士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论著是《椿庐史地论稿》、《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主编教材《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当代主要代表学者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1983年与周振鹤一起毕业,导师是谭其骧院士,是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文科博士。出版《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行路集》、《葛剑雄自选集》等,主编六卷本《中国移民史》。周振鹤,复旦大学教授,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上海历史地图集》,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等,《周振鹤自选集》、《学腊一十九》。*当代主要代表学者唐晓峰,北京大学教授,主要论著是《从王朝地理到历史地理》、《从混沌到秩序:中国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论》、《人文地理笔记》、主编《历史地理学读本》等。李孝聪,北京大学教授,主编《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历史城市地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等。*当代主要代表学者朱士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协助史念海教授完成《西安历史地图集》的修撰,继承并光大了中国古都学研究,著作《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作《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历史地理学探索》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主编。*当代主要代表学者蓝勇,西南大学教授。主攻西南地理地理,代表作是《西南历史文化地理》、《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南方丝绸之路》、《中国历史地理学》等。郭声波,暨南大学教授,著作.《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主编《青藏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当代主要代表学者徐少华,武汉大学教授。主攻荆楚历史地理,代表作是《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探索楚文化》、《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探研》等。吴松弟,复旦大学教授,主攻人口史和历史经济地理,代表作是《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6卷本《中国移民史》第四卷(辽宋金元时期)、《移民与中国》、主编《港口: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等。*当代主要代表学者满志敏,复旦大学教授,主攻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代表作是《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教授,主攻沙漠史和敦煌学,代表作是《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河西走廊历史地理》,主编《敦煌学百年文库·地理卷》等。*当代主要代表学者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中心研究员,主攻边疆史、民族史、新疆史,代表作是《卫拉特蒙古》、《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东突厥斯坦国”迷梦的破灭》、《马大正文集》、《边疆热点问题冷思考》、《西出阳关觅知音》,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新疆史鉴》等。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中心研究员,主攻海疆史,代表作是《中国三沙市》、《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等。*历史地理学主要内容*第二章历史自然环境**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象一条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2443平方公里。*1、黄河名称与河源探求黄河在汉代以前称“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汉书·西域传》中称“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黄河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使黄河为带、泰山为厉。”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山经》:“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史记》“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汉书》“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设河源郡。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派满族人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潘昂霄《河源志》“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焕,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朱思本记载“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侣宗泐(lè)往返西域,途经河源,在其所作《望河源》诗序中自记:“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所出之水是为河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拉钖(yáng)、舒兰考察黄河河源,做《星宿海河源图》。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遣“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查看鄂墩他拉共有三溪流出。自北面及中间流出者,水系绿色;从西南流出者水系黄色;……西面一山,山间有泉流出,其色黄。询之蒙、蕃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源也”。——《湟中杂记》*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卡日曲,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善淤、善决、善徙2、历史上黄河的大改道“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书·沟洫志》*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黄河历次改道图***北宋黄河第三次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三)第三次重大改道*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东流走向:1.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2.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3.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四)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决堤阻遏南下的金兵,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 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泗入淮。(4/10) 1168年(金大定八年)黄河再次决口于李固渡,形成南流:长垣东北-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入淮。*(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1.夺濉入淮。2.夺汴入淮。3.夺涡入淮。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鲁河”。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明弘治八年(1495年),副都御史刘大夏筑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为第五次大徙。 *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明代潘季驯治理后的黄河*河工“不在山东、河南、丰、沛,而专在徐、邳”。潘季驯“束水攻沙”及“蓄清刷黄”。万历七年(1579年)完成黄河两岸的遥堤以及洪泽湖以东的高家堰堤等治河工程,其故道大致即今地图上的淤黄河。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靳(jìn)辅治河,重点就放在淮阴以下至河口段上。他采取以疏浚为主的方针,从清江浦历云梯关至海口,“挑川字沟”,把河床挖深。*(六)第六次重大改道1855年(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结束了下游66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回到渤海湾入海。翁同龢、李鸿章等代表安徽、江苏的利益,不同意堵口。山东巡抚丁宝桢代表山东的意见,则要求堵口归故。双方争执不休,而清政府正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军事旁午,无暇顾及河工”。因而在二十年间,听任洪水在山东西南泛滥横流,直至光绪元年(1875年)始在全线筑堤,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第一节历史地理学的渊源、产生与发展清代黄河第六次改道*3、黄河改道、泛滥原因的探讨1962年谭其骧先生在题为《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的文章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与这里的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而植被情况如何又主要决于生活在这里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二、公元69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三、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学术界从一个角度强调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同时,从事地质以及第四纪地貌的学者着手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对于人类活动营造的泥沙量进行量化,以便形成对人类活动强度与黄土高原自身物理特性的科学认识。*自然侵蚀为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自然侵蚀又叫正常侵蚀、地质侵蚀,自然侵蚀是一种地质过程,它是地质环境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受自然演变规律支配,是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地面发生的侵蚀作用。人为加速侵蚀是由人类生产活动而导致的土壤侵蚀。*1.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时代自然侵蚀量人为加速侵蚀率全新世中期(距今6000-3000年)9.75亿吨全新世晚期(公元前1020年——1194年)11.6亿吨1194年——1855年13.3亿吨6.7%1919年——1949年16.8亿吨18.4%1949年16.3亿吨25%以11.6亿吨作为现代侵蚀过程中自然侵蚀的基数,计算出1194年——1855年等三个时期的人为加速侵蚀率,并指出在现代黄土高原侵蚀过程中自然侵蚀占总侵蚀量22.33亿吨的51.9%,仍占主导地位。*黄土高原各个时期人文加速侵蚀(%)类型年代(年)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现在30302000年前1894000年前826000年前208000年前00*一些学者的研究可以认为由于黄土自身的物理特性以及黄土高原的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黄土高原环境演变过程中自然侵蚀始终占主导地位这一事实,人类活动在整个侵蚀总量中仅占较小部分。黄河下游改道原因到底是什么? 自然原因:地貌和土壤因素、气候因素等? 社会原因:上游植被破坏、战争及人为决口、技术落后防洪低、政治中心的转移等?****************************************************
/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