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2017-11-02 50页 ppt 162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251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没有成功社会化的三个案例:安娜是个私生子,母亲由于害羞,生下安娜后,便把她藏在一间房子中,不与人接触。发现安娜时,她已经六岁半了,当时还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也不会保持个人的卫生。她没有任何的情感表达,对人总是十分冷漠。安娜被发现后,首先被送到一个智残儿童之家,而后被送到一所育婴所。她的社会技能逐渐提高。到11岁去世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说话了。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功能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没有成功社会化的三个:安娜是个私生子,母亲由于害羞,生下安娜后,便把她藏在一间房子中,不与人接触。发现安娜时,她已经六岁半了,当时还不会走路、说话、自己吃饭,也不会保持个人的卫生。她没有任何的情感表达,对人总是十分冷漠。安娜被发现后,首先被送到一个智残儿童之家,而后被送到一所育婴所。她的社会技能逐渐提高。到11岁去世的时候,她已经开始说话了。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类型社会化的功能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研究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以前,狭义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重点是个体如何从生物人变为社会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义的社会化研究:社会化不仅是青少年期面临的问题,而且是贯穿于人生始终的问题;其含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还包括内化社会价值、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广义社会化研究的扩展:强调研究的社会意义;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二、社会化的类型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zation),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预期社会(anticipatorysocialization),学习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socialization),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并且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又称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zation),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放弃原来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再社会化经常发生于戈夫曼所说的全面控制机构(totalinstitution):即为了基本改造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与自我认同,把一个人一天24小时都置于管理人员的完全控制之下的地方。比如:军队、监狱、精神病院、宗教等,再社会化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正面与负面、强制与自愿等。成功的再社会化要求剥掉和抑制成员原来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观,同时提供正面的角色模式,强化他们想象中所推行的新价值观和新的自我认同。有很多罪犯回归社会后继续犯罪;大多数邪教成员最终回复到原来的自我形象和价值观,有研究表明,最初加入邪教的人只有5%在那个群体呆了5年以上的时间。三、社会化的功能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社会而言: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即某种社会通过种种方法,力图促使它的每个成员发展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主体生物与文化之争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生活,人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则没有这种属性。这种生物基础主要是人类具有经生物进化和人类长期劳动实践而形成的高度发达的大脑。高度发达的大脑使人类形成了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人具有的能动地反映外部客观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思维能力有助于个人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二)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生活依赖期是指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这个生活依赖期大致经过乳儿期、少年期甚至青年期;在这种较长的依赖期内,使得个体接受社会规范,了解社会环境,塑造自身的行为方式。(三)语言能力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语言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口头、书面、形体等;语言能力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知识的传递和社会互动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四)学习能力人类所具有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能力;学习能力的作用:理解社会事物和社会环境确立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模式;加强学习动机,使活动更主动、有目的、有。二、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一)家庭家庭对于个人早期的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关注家庭教育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父母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了适当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特点: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爱。孩子的表现: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并且心境比较乐观、积极。其发展优势在青春期仍有体现。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甚至不近情理的标准和要求,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利。如果孩子出现稍许抵触,这种类型的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他认为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养成的孩子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专制型的抚养方式中成长的学前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的情绪和行为。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的表现,与下面提到的溺爱型和冷漠型抚养方式成长的儿童相比,这类儿童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率要少的多。溺爱型溺爱型: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的很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其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会以哭闹等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求,而在任务面前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忽视型忽视型: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的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的条件。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或者自己遭遇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或者家庭关系出现重大问题,使他们没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由于与父母之间的互动很好,这种成长环境中的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很高。他们对学校生活没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在长大后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尼特族:新一代未老先衰中国的人口已经出现了老龄化提前的趋势,所谓“未富先老”。如今,又出现了另一种趋势:“未老先衰”,指的是年轻一代迟迟未能实现自治自立,成为大学毕业后总是离不了巢,或者离巢后归巢的“归巢族或啃老族”。这意味着年轻一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年限缩短,不是他们来养老人,而是老人要养他们,出现了所谓的“尼特族”。“NEET”(notcurrentlyengaged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指年轻一代中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二)学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从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的专门机构。青少年时期社会化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影响。(三)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指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同龄群体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因素,它的群体规范和价值观往往被个人当作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系。在同龄群体中,儿童会感受到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新的东西:儿童可以以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他人进行交往;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四)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使个人社会化进入到新的阶段: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工作单位给个人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五)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专题: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北京市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青少年殴打父母的现象在近几年迅速增多。调查者将这一现象部分地归因于电视暴力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了心理学家和教育者的担忧:各种媒体中大量的暴力信息,很可能诱发并助长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专题: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1)电视暴力电视暴力会增加观看者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研究者通过短期的控制实验和长期的跟踪实验,证实了这种观点。电视暴力会增加观看者短期和长期的攻击行为,这可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来解释。但研究者发现观看者的攻击行为并不一定与榜样一致。对此可以用类似于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来解释:媒体中的暴力情节激活了观看者记忆中的攻击性联想,即看了暴力节目后,其攻击性的想法、感情和记忆立即被高度激活,因此攻击行为出现。专题: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2)拳击赛、电子游戏和互联网拳击是一种身体对抗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在比赛中双方不但有很多身体攻击,而且双方的言语中也含有大量的攻击性暗示。拳击赛中的攻击行为和挑衅语言,在赛后很容易被某些易感的观众所模仿,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当拳击比赛造成的攻击性氛围引发群体的冲动效应时,则往往会造成暴力性事件的发生。此外,很多暴力性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的暴力信息,会增加青少年的敌对性和焦虑感,从而增大其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可能。专题:媒体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拳王争霸赛的公开暴力当拳王泰森愤怒地咬下了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观众无不为之哗然。这一攻击性行为激起了不少青年人心中蠢蠢欲动的暴力冲动。据报道那次比赛后,很多人在与他人的争吵或打斗中都学泰森的样,狂怒地咬伤了对方的耳朵。三、生物与文化之争 人类的社会行为受生物因素还是文化因素的影响?人类行为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人类身体还受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父亲属于高收入阶层,其子女就会比低收入群体的子女个子要高些(雷诺兹,1976)。理由之一就是,高收入的家庭,能够提供较好的营养。20世纪以来,少女青春期开始年龄平均每十年下降4个月,这是像甜食、健康照料及医疗等环境因素的结果。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像动物一样,大量的人类社会行为是有机体的后果,而不是文化演进的结果。他们断言,人类基因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一种程式,了我们的社会行为,就像它形塑了我们有机体的物质特征那样。生物学的术语中,适应与生存有三个含义:个体(personal)的适应与生存(存活时间长)、繁衍(reproductive)的适应与生存(生育为数众多的、健康的下一代)、基因(genetic)的适应与生存(所有拥有相同基因者的继续存在,它包括所有的近亲,而不仅仅是其直接后代)。社会生物学家经常用第三个含义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利他主义行为,有人就认为其完全是一种文化行为,比如涂尔干认为,利他主义自杀是社会整合度太高的结果。但是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大量的利他行为主要有利于家庭成员及其近亲,这是一种强烈的生物行为,比如一个妇女冒着生命危险去大火中抢救自己的孩子,她实际是一种自私,是为了强化其近亲基因的生存;同样夫妻为了孩子而维持已经破裂的婚姻,也是为了促进自己的基因的生存。这些生物学的术语被广泛用于解释诸如攻击型、同性恋、社会不平等、性别角色差异等。社会生物学遭受到的一个基本批评就是:那些关于人类行为的断言,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持,没有人具体指出何种行为是由何种基因引起的。而且由于对人类生育进行实验可能是不道德的,因此社会生物学家对决定行为的基因研究只能依赖非直接的证据。就此而言,社会生物学家所提出的一个基本的争论点就是,某种社会行为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因此这是由基因而不是文化决定,然而批评者认为,这些学者太没有注意到更广泛的历史、经济和政治维度了,他们只注意到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细枝末节。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社会化的途径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关于“我是谁”的看法和判断,它是人格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的理论对于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不同的认识。1库利的“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理论查尔斯·霍顿·库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1864—1929,代表作是《人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等。库利的突出特点是他非常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库利认为社会学家应特别关心的问题是“精神”与“主观”,因为这些才是人类社会的特点。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这样,每个人都是对方的一面镜子,反映对方的情况。库利给“镜中我”的定义:“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它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还注意到初级群体在个性发展和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人们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人们亲密无间,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与合作,这种群体为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奠定了基础。库利指出:个人的最早的、最完全的社会生活经验源于这里。初级群体使个人学会设身处地从他人立场看问题,乃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而这种对他人态度的敏感性只能在初级群体中培养。他还认为,人性是在初级群体中逐渐形成的,人不是生下来就具有人性的,如果没有亲密的人际交往,人性就无法形成,在孤立中人性将会消失。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1863—1931,代表作是《精神、自我与社会》。人在出生的最初几个月,并未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是有所区分的,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得到了发展。当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以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自我可以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首先发展起来,由于婴儿必须首先领会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因此客我要经过很长时间才出现。主我和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roletaking),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群体游戏(博弈)阶段。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的能力是不同的,“客我”涵盖的内容和范围也是不同的。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模仿父母的动作,真正的“客我”尚未发展起来;嬉戏阶段(playstage):从两岁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扮演: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扮演一些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客我在这个阶段得到发展,儿童还是不能理解角色扮演的意义,他们只是在玩耍生活中的社会角色;群体游戏(博弈)阶段(gamestage):三四岁以后。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也把家庭当作其所属的群体。儿童开始关心在非家庭群体、包括作为整体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发展起了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即概化他人(generalizedothers)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概化他人”的角色的演进过程。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1856-1939弗洛伊德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其强调:人格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无意识”驱动的。本我(id):快乐人格自我(ego):现实超我(superego):完美·人格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之后)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过分强调性欲的作用而被称为“泛性论”的观点,他因此也受到广泛批评。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艾里克·埃里克森,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2-1994。埃里克森非常强调“理性”的自我,其认为文化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格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人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提出的特定要求做出反应。发展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年龄0-12-34-56-1112-1820-3040-5060岁后心理反应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怀疑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二)生命历程(lifecourse)理论生命历程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成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生命历程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这些生命事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生命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深受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前者反过来会影响到个体的角色扮演。生命历程理论研究的基本主题是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同样一组生命事件,如果排列的顺序不同,对人生的影响大不相同;生命事件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和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生命的相关性;生命的时间安排;人的能动性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现代社会,生命周期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一)儿童期儿童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15岁这一时期,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智能及个性上的差异把这个时期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和少年期。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儿童主要的认知方式是具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决定了具体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他所关心的只是人格发展的某个局部,也即认知的发展,或者说,我们学会思考的途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皮亚杰使得我们明白以下的问题:孩子刚出生时,知道些什么?他们用什么工具来获得新知识?在每个具体的年龄,哪些知识是他们所必需的?皮亚杰描述了儿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皮亚杰认为,在每个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标记着确定的智力操作类型,这些智力操作类型为儿童获得知识给定了某种结构,他相信,尽管有些儿童比其他儿童走过这些阶段要快些,但所有的儿童都必须按同样的顺序走过所有的阶段。由此,皮亚杰感到:像“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教以任何东西”的说法,是错误的,并且事实上是荒谬的。感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形式操作阶段年龄1.5-2岁2-7岁7-11岁12-15岁任务在大脑中建构和再构客体使用和理解符号、说话、临摹客体形成关于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概念由高度抽象思维的能力特点行为逐渐有目的、末期形成大脑影像自我中心主义,还未形成抽象概念。开始从他人的位置想象自我的能力概念、判断和推理。(二)青年期青年期是指个体从跨出儿童期到30岁左右。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青年期的起始时间因个体和社会条件而有差别。依据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可以把这一时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青年前期和青年后期。青年前期:15岁-18岁,是个体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断乳时期”。(二)青年期青年前期社会化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同年龄男女的新的交际;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机体;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那里学习独立体验情绪;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准备选择职业;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发展作为一个公民的必要知识和态度;追求并实现有社会性质的行为;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二)青年期青年后期:18岁-30岁左右,也称为成年早期。这一时期个人面临多种选择:一是选择配偶,建立家庭;二是选择职业,建立事业;三是选择生活目标,建立信仰。(三)成年期个体在青年期结束后进入成年期,直到60岁左右退休。成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初始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主要任务:形成作为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建立一定的经济生活水平,并维护这种水平;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幸福的成人;充实成人的业余生活;接受并适应中年期生理方面的变化;照顾年老的双亲等。(四)老年期社会化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身体机能、社会地位和声望的下降,疾病和死亡;“59岁现象”是典型的老年社会化的问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三、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的社会化过程,具体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化的执行者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及具体实施社会化的人;社会教化的具体形式包括:系统、正规的教育;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个人内化个人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过程。个人内化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等。四、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代差(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的困境在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要是以模仿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社会化顺利进行,社会就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但是现实社会中,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无效的文化传递是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三)代差(gapofgenerations)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对于代差应有如下的态度: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第四节: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一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一、社会化的一般内容学习和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社会角色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政治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道德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
本文档为【第四章-人的社会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