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_丰雷

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_丰雷

2017-05-07 2页 pdf 98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6509

暂无简介

举报
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_丰雷文章编号:10096825(2007)09003302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收稿日期:20061128作者简介:丰 雷(1978),男,硕士,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丰 雷摘 要:以有关于租界的历史地图为立足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历史地图的对比阅读来获得全新考察租界发展与演变的角度,以希对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有所启发。关键词:租界,历史地图,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个人有记忆,时代也有记忆。个人记忆及身而终,时代记忆的累积则将成为“历史”。历史地...
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_丰雷
文章编号:10096825(2007)09003302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收稿日期:20061128作者简介:丰 雷(1978),男,硕士,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研究院,上海 200092丰 雷摘 要:以有关于租界的历史地图为立足点,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历史地图的对比阅读来获得全新考察租界发展与演变的角度,以希对上海未来城市发展有所启发。关键词:租界,历史地图,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TU984.2文献标识码:A  个人有记忆,时代也有记忆。个人记忆及身而终,时代记忆的累积则将成为“历史”。历史地图则不断将其累积的“历史”直接展现在人们眼前。从近代上海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近代上海的发展轨迹。讲到近代上海地图的初期发展,不得不分为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从明清上海的初具规模,到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以及其后一段时间内的仍然完全“中国式”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物质利益驱动的殖民扩张过程背景下,外国殖民者手中的上海地图的发展。这两种地图在上海开埠初期有一段相互独立并行的时期,其后随着殖民者势力的逐步加强、租界范围的不断扩张以及华洋文化的竞争、融合,地图形制也逐步走向趋同。1 开埠之初的中式地图上海在初期只是一个滨海的小渔村,到元代至元年间建县,由于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中央封建统治薄弱等原因,明末清初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港口商贸经济为主的城镇。上海成为一座传统意义上完整的中国县城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其主要标志便是由官民共筑而成的城墙。人们所见当时所绘最早的上海县城图绘制于1817年,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城墙、城门、镇内的大街小巷、庙宇学堂,甚至北门楼外的海关楼。这是一副带有某些典型中国传统特征的“都市地图”———象征封建统治权力核心的县衙门和各类政治管理机构占据着全城最佳的中心位置,学宫书院、寺观、园林、牌坊等传统县城中应具有的标志性建筑林立其中;但仔细看又带有某些明显的独特特征———整个县城的整体布局比较灵活,建筑布局不象是经过细致严密的而成,县城内外河流、水道密布,道路沿河而筑,桥梁众多,具有着江南水乡的一些特点,同时上海历来为移民城市,商品经济发达,五方杂处,文化上必然是多元与灵活的,因此城市格局也必定灵活多变。1817年的这幅图基本可以反映当时上海县城的基本面貌。人们可以看到的第二幅国人绘制的有关上海的地图出现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编纂的《上海县志》,其中包括局部性质的“上海县城图”和“今上海县全景图”。此图相比较于1817年上海县城图有所发展和细致,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图中却没有任何反映。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3年上海开埠,英、法相继在上海县城以北设立租界,同时美国传教士文惠廉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地区买地、建屋、设立教堂,并向上海道台要求设立美租界,随即虹口一带成为美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外国人租界(ForignSttlmnt),1899年改称公共租界(IntrnationalSttlmnt)。此时,上海的城市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上海县城已经不能代表当时完整的上海,而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股力量鼎足而立,公共构筑出了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上海。1872年的这组有关“上海县城”的地图几乎对于租界的存在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体现的仍然是传统的社会秩序。三十几年来的巨大变迁在地图上没有任何反映,体现出了清政府乃至整个中国仍然陶醉于“天下之中”的想象之中,对于外来势力的入侵采取仍然是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2 开埠之初的西式地图西人绘制的第一幅有关于上海的地图是何模样,不能确切知道,但可以想象,绘制上海的地形、地貌、水系构成的地图最早是应该展现在殖民者炮舰舰长的面前。从现在可以见到的西人所绘的上海开埠早期地图中,几乎都打破了上北下南的传统地图构图习惯,而是以黄浦江为依托采用上西下东构图,这带有明显的军事地图的痕迹,也是和殖民者初入上海的心理相一致的。19世纪下半叶初期,西方势力极力向东扩张,殖民者是凭借着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因此水路是其生命线、水面上的军舰是其强大的保护伞。而在上海他们正是以黄浦江为依托,在军舰大炮的庇护之下,由东向西地逐步扩张实力,在地图上人们也确确实实看到了这样的心理选择方式。在这两幅西人所绘的早期地图中,1853年之图虽然绘制比较粗糙,但比较能反映初期殖民者眼中的上海。图中大部分面积用短横线的形式填充,属于荒芜之地,在黄浦江的西岸,上海县城和英租界、法租界并列而立,而此时的租界仍然以“场地”(ground)自称。但对上海县城的表述中,可以看到与华图的截然不同,华图中心位置的衙门、各类政治管理机构消失了,而只是标注了基督教教堂的位置,但西人仍把城墙内称为“上海”。此时的英、法租界面积不大,内部道路系统标注也不清晰,房屋形状方正,带有明显临时性的特征,英租界的中心位置被“伦敦慈善会”的大教堂占据。1855年的“大上海外国租界规划图”则着重刻画了当时英租界的面貌及规划建设的方向。图中描绘的范围较小,线条准确,比例完备,基本能够代表当时西方制图技术的高水准。此图中第一次出现了对外滩景色的整体描绘,让人们能够对1849年的外滩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战败,至此上海成为了西人心目中安全的居留地和投资场所,外国商人大量增加,投资也急剧增长,整个租界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此后的上海地图,无论从绘制方式、表现的内容还是目的用途上,华图、洋图渐渐趋同。华图放弃了传统的计里开方方式,采用了比例尺,表现内容上也逐渐放弃了对“洋人地方”视而不见的态度,对租界有了比较细致的描绘;而西图则仍然保持了对上海老城乡很长一段·33·   第33卷第9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9Mar. 2007DOI:10.13719j.cnki.cn141279tu.2007.09.019文章编号:10096825(2007)09003403浅谈以樟林古港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发展策略收稿日期:20061202作者简介:余红梅(1966),女,规划师,汕头市澄海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汕头 515800余红梅摘 要:通过分析樟林古港的历史与现状,编制了樟林古港整体保护与利用规划,提出了以樟林古港环境整治为核心的保护策略和以突显樟林古港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的旅游开发策略,从而延续古港的历史风貌,开发旅游建设。关键词:规划,整体保护,环境整治,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识码:A  樟林古港位于原澄海县北部(现属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辖区)。古港遗址东起新兴街,西至墩脚,南起叶厝园,北至天后宫,占地面积4.6km2,在我国的海外交通史、贸易史、中外关系史以及华侨史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1984年樟林古港被列为澄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月,澄海东里镇政府针对樟林古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编制了概念性规划。2004年5月在编制东里镇总体规划中,结合樟林古港历史与现状的实际情况,确定樟林古港保护目标、原则与技术路线,编制了保护与利用规划,并提出樟林古港保护必须从环境整治入手,建立整体保护体系,才能合理开发利用。1 樟林古港历史与现状1)樟林古港位于汕头市东北部。外海可达东南亚诸岛,南宋已有港湾及居民,它是汕头港形成之前潮汕以至粤东和赣南、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既是对外贸易的口岸,也是民众出入国的口岸。从清朝雍正年间形成,到乾隆、嘉庆年间成为潮汕地区最大的海运贸易港口和商贸枢纽,繁荣兴盛达百年以上。樟林古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明清时期粤东的第一大港,是红头船的故乡,被称为“通洋总汇之地”,至今仍有多处历史漠视的态度,在图上仅仅标示出城墙位置,内部空白,标以“ChinsCity”,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结束。这从侧面反映出租界建立初期西人对华人居住区的一种强势,而且缺乏进行深入了解愿望的态度。从对上海开埠初期华洋地图的对比以及其相互之间漠视的态度中可以发现,地图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产物,是在选择之中再选择的累积,尤其在19世纪末的上海,地图每一个选择都揭示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承载的是绘图者之意图和目的。此外应该注意到地图是一种图像记录,体现着时间和空间,开埠之初的西式地图中体现着强烈的时间阶段性特征。以“大上海外国租界规划图”为例:1855年,工部局师尤埃尔(F.B.Youl)按西方实测方法绘制了上海英租界最早地图。当时英租界范围已扩充为北至苏州河、西至周泾浜(今西藏路)、东临黄浦江、南至洋泾浜(今延安东路),面积2820亩。这张地图与现在绘制的地图方位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地图以指南针指针的右边为东,左边为西。而1855年的地图以指南针指针的右边为北,左边为南。此地图与一般地图还存在不同的是在地图的右上端绘有一幅1849年的外滩图。地图的左上端有介绍上海简史,地图中间清楚地绘制了英租界内各条马路的走向,用红、蓝两色标明英、美商行的位置和介绍停泊在港口的外国船只和港口内的美军军舰。地图的左测列有驻上海外侨名单270人左右,右侧列有英美领事馆的土地租地人名单,相当于一份当时的英租界指南。这是一幅早期的租界地图,因为其处于租界的开辟阶段,所以绘制者希望其能含括最大的信息量,甚至将其作为一种简要叙述历史的手段。从1849年的外滩全景图,到左角的上海简史介绍,到当时驻上海外侨人数和名单、英美领事馆的土地租地人名单,再到整个当时英租界的建筑空间大致布局———这种布局又是一个时间区间内的,有已经造好的,有建造的———整幅地图好似应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拼接手法,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具有几年甚至更大跨度的租界印象,这里“时间是一个隐藏的向度,地图也将时间符码化了,有如它符码化空间一样”。不但是单幅地图,一组地图的并列也许更能帮助理解地图对空间时间性的表达。在《老上海地图》中从36页41页连续介绍了三幅不同时期的近代英租界地图,将三幅地图的名称罗列:1855年的“大上海外国租界规划图”;1866年的“上海英租界图”;1917年的“上海英租界分图”。图表达的范围基本一致,但从名称上人们已经能感觉到租界空间的扩张之势。所以地图对于空间在时间向度上具有表意的能力。地图中显示了一种时态,表达了空间的时间形态;同时地图中也蕴涵着一种期间,表达了空间的时间的尺度。“时态”是地图所指出的方向,就是时间参照、空间自身的时间位置。“期间”对于空间可以无限延伸,直到今天。参考文献:[1]郑祖安.百年上海城[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4.[2]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146152.[3]上海租界志编委会.上海租界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96.[4]张 伟.老上海地图[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ComparisonwithChinsandWstrnmapsatthbginningofopningofShanghaiFENGLiAbstract:Inlightofthhistoricmapsassociatdwithforignsttlmnt,thauthorintroducsthnwangltoinstigatthdlopmntandolmntofforignsttlmntthroughradingandcomparinghistoricmapsindiffrnttimsandwithdiffrnttyps,inordrtogisomsuggstionsforurbandlopmntofShanghaiinthfutur.Kywords:forignsttlmnt,historicmap,dlopmnt,olmnt·34·第33卷第9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9Mar. 2007  
/
本文档为【上海开埠之初的中西地图比较_丰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